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大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片精讀課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着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詩人情況,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手邊的工具書以及課前查找的資料瞭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展開想象、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於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有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爲教學難點,課堂中採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方式,以讀爲本,自主學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同學們是否遇到過與親人或與小朋友分別的情形呢?如果有,那麼你們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從生活出發,以情動人,在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到與詩文相吻合的意境,爲學生理解詩文內涵,埋下伏筆.(這個導入是否合適,有待商確)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學法“引路”,自學古詩。

A、根據以往的學經驗,我們怎樣來學古詩的?

B、歸納學方法: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入詩境、悟詩情

復鞏固合理的學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的能力……(能力一詞有待商確)

2、“知詩人、解詩題”

A、指名介紹李白

B、說說詩題給了我們哪些信息

C、指名學生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介紹,並進行資料地展示,教師做適當的補充,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提高學興趣,且表現了新課標所指:強調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一特點

3、理詩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自學生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以及書上的註釋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劃下來,比如:(略)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恰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古人嘗雲,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個性化的問題,對詩文的反應也是多元化的.教師在這個環節中,

應鼓勵學生多發問,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樂問,促進自主學,讓學生善問.

(二)、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詩境、悟詩情

A、自讀品味詩境

詩文語言傳神盡意,學生理解了詩句的表意,但對於那優美的語言,還沒有注意,更沒有對文章動情.怎樣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呢?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去讀.在這裏注重體會這樣幾處: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重點體會:煙花三月爲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

B、通過學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以一個問題爲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C、圍繞“學法”,自主合作學

指導各組採用不同的彙報形式,如:介紹李孟;說詩句意思,逐句朗讀、逐句解釋;抓住“煙花”“盡”“唯見”等重點詞語,解釋、朗讀、品味;抓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的理解闡述畫面,小組合作將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依依惜別的情形表演出來。

學生是學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牢固了“學生是學的主人”的教學思想。

D、小組彙報交流

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抓住盡字和唯字的傳情,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先讓學生感受、理解,再通過讀表達美的感受,融理解運用爲一體。相機引導孩子想象詩人送別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當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時:師:這時長江裏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爲什麼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裏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梯步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啓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

最後詢問:你能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嗎?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這樣充分發揮了教師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了在語文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A、自由組合讀練

B、配樂指名讀

C、想象畫面讀

D、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配樂讀旨在渲染離別氣氛,是對學生整體感知詩文基礎上的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想象畫面的讀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展開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維的東風,融入了詩文所表達的美的意境之中.(什麼樣的意境有待商確).且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需求.四次朗讀層層深入,每次朗讀的安排目的明確,注重體現了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牢牢把握“以讀爲本”的閱讀教學思想。

(四)、拓展延伸、歸納昇華

A、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讀、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現人間真情的古詩

B、孩子們請你觀察書中插圖,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你手中的話筆描繪一下在李白和好友離別之時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可以圖文並茂)

(以上AB兩塊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確)

《語文課程標準》還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繫,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地表達。鑑於此我設計了以上這樣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把整堂課推進了高潮,讓孩子們在委婉悠揚的樂曲中描繪心中的畫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釋放,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實實在在地上了一節語文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2

  一、談話激趣

1、你知道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是誰嗎?

2、如果說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麼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當時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詩人賀知章(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建設部的副部長吧),讀了他的詩作,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拿去換酒與他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對李白說:“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間?”因此,李白又被人稱爲——詩仙。(板書:詩仙)

3、除了寫詩厲害,你知道李白還有哪些超人之處嗎?他喝酒也非常厲害。他在《將進酒》裏寫道:“會須一飲三百杯”,杜甫也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稱爲——酒仙。(板書:酒仙)

4、喝酒寫詩,無人能比。但李白還有一樣本領,卻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劍術,當然是整個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輕時候的李白還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劍相助的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俠客。(板書:俠客)

5、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首詩仙、酒仙、俠客李白的詩作。

  二、循序漸進,讀懂詩題

1、讀準詩題

(1)誰來讀讀詩題?

(2)詩題中有三個生字,誰來讀讀?

鶴:第四聲,發音要到位。指生讀。

孟、陵:都是後鼻音,注意孟的寫法,第一筆是橫撇。指生讀。

2、個性讀題

(1)這首詩題目很長,共有十個字、五個詞。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詞重要就着重讀哪個詞,試着讀一讀吧。

(2)生自由練讀後師指名讀,相機點撥:

☆聽出來了,你想強調“黃鶴樓”,黃鶴樓是送別的地點。知道黃鶴樓嗎?(位於湖北武漢市的長江之濱,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

☆他強調的是“送”,爲什麼呢?( 對,這是一首送別詩。)

☆同學們聽出來了嗎?他強調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誰?(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強調“廣陵”,廣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揚州。揚州可是唐朝最繁華的城市,也是當時國際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輕的時候曾經到揚州遊玩過一段時間,他說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熱鬧的城市。盛夏時節,他和朋友“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

☆ “之”是什麼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讀法,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自已再讀一讀題目。

(4)同學們,你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了嗎?

3、感性讀題

(1)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後就很難再相見。於是,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時尚,當時的送別詩差不多和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像《送友人》《別董大》《山中送別》《易水送別》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爲“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兩人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風流瀟灑,他們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間恨晚,無話不談,彼此不再寂寞。快樂相處之後的離別,顯然是那樣難捨難分。

(2)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再讀一讀詩題嗎?指生讀後齊讀。

(3)對,我們這纔算真正的“讀懂詩題”。(板書:讀懂詩題)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

  三、自主學,讀通詩句

1、自由讀

學好古詩的第二步是讀通詩句,讀通詩句的要求是“認清字形,讀準字音”,你能做到嗎?來,自由的讀一讀這首詩。(板書:讀通詩句)

2、指名讀

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強調生字的讀音要準。“辭”平舌音,“唯”)

3、讀出詩的節奏感

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着往下讀?

“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範讀),想讀的接着讀吧!

4、古詩還講究押韻,這首詩的一、二、四行的最後一個字,讀一讀,你發現什麼?它們的韻母相同或相近,是這首詩的韻腳。我們在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音讀得輕一點兒,更能讀出古詩的韻律美。誰來試試看?

(詩人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嫋嫋。)範讀。

5、齊讀。

  四、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學好古詩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詩意。(板書:理解詩意)

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麼好方法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註釋。藉助註釋,我們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讀懂古詩。)

2、請大家藉助註釋,自己試着說說每行詩句的意思。

3、四人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辭黃鶴樓”:故人?辭?何謂西辭?(簡筆畫:長江、黃鶴樓、揚州)老朋友辭別了西邊的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麼?下?(相當於詩題中的?爲什麼用“下”比如說咱們去北京說不說下北京?從“西”和“下”看得出來作者用詞特別準確。)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乘船)到揚州去。

“孤帆遠影碧空盡”:盡?什麼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兒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碧藍的天空裏。

“唯見長江天際流”唯?天際?唯見什麼呢?

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5、指生連起來說詩意。

  五、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1、學好古詩,咱們不光要理解詩句,還得體驗作者蘊含詩句字裏行間的情感。(板書:體驗詩情)讀了這首詩,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2、惜別

(1)故人。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雲遊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遊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爲了親密的朋友。李白曾寫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意思就是說“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爲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這麼親密的朋友就要分別了,他們怎麼捨得呢?讀出不捨。

(2)孤帆。長江自古就是黃金水道,交通要塞,怎麼會只有一隻帆船呢?(作者只關注友人的這隻船,江帆點點,只見一船。)讀。孤還有什麼意思?(孤獨、寂寞。沒有了好朋友的親密相處,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獨寂寞的。)讀。讀出孤獨。

(3)盡。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獨立江樓,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見了,他看着逐漸變小的船;船看不見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見了,他仍不肯離去,孤獨的站在那裏,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東邊流去。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目送之中!讀。

3、感悟

多麼真摯的情意,多麼感人的畫面!李白有多少話想對孟浩然說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說什麼呢?

4、昇華

(師範讀,生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見長江天際流。

女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男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學,我們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結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關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下節課還將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還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駱賓王的《易水送別》。大家不妨找來對比着讀一讀,感受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3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後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爲,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捨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於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啓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並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 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麼?

⑵ 補充介紹“黃鶴樓”、“ 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麼?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 靜態:

① 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 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 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 送別的心情──孤。

⑶ 動態:

① 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 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 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麼?

⑵ 煙花是什麼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麼?

⑶ 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麼?

⑷ 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裏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捨。

⑵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 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 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後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 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 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字詞,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我們來交流一下。

2、解釋題意。

3、唐朝的詩歌浩如煙海,著名的詩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傑出的兩位。

你能不能揹你所學過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詩句給大家聽聽。生背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爲了回顧以學知識,激發他們對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興趣,有助於下文的學。)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這裏送別他朋友孟浩然,還寫了一首詩。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

師簡單介紹“文包詩”這種體裁:本課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意境。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

(文包詩是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常見的一種體裁,在這裏結合課文對此作一介紹)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並熟讀生字

(2)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詞語:

膾炙人口 餞行 佇立 凝視 暫時 孤帆 唯見

(3)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1)投影出示生字詞,指名讀詞語

(2)理解詞語。

通過剛纔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不懂,提出來交流一下。(不懂的聯繫上下文理解)

(3)指名讀課文,相機指導一些句子的朗讀。

如:1、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爲大詩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

  四、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如還有一些句子的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隨機指導。

(不適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三、總結、過渡。

同學們,剛纔我們學了生字詞,朗讀了課文。生字,我們不僅要會讀,也要做到正確書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寫這些生字。

  四、用鋼筆描紅,臨寫生字。(課後題)

1、 學生認真觀察生字,思考:在寫每個生字時,應注意些什麼?

每一個生字生先說,教師進行總結,範寫。

如:孟:上下結構,“子”、“皿”形扁,並且“子”、“皿”中的二橫一樣長。

餞:左窄右寬,左邊“飠”的橫鉤不宜長,豎鉤的豎稍長,右邊的二橫稍短並略向上翹,撇畫要放開,落筆在豎提的交界處。

酒:左窄右寬,右邊的第五筆是豎彎不是豎,第六筆不連左右,最後一橫既連左又連右。

飲:左部與“餞”的左部一樣,右部第三筆撇要對準上面兩筆相連處起筆,豎撇,撇到豎提交界處。

暫:上下結構,“車”和“斤”要緊湊,“車”的末筆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間一豎直,右部的“凡”的撇爲豎撇。

膾:左窄右寬,左邊的二橫連左不連右,右邊的“人”的撇、捺要放開。

炙:撇和橫撇稍平,下面“火”的點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寬,左邊的末筆是提不是橫,右邊的第一個撇是平撇,第二個是豎撇,豎提的豎要稍長,捺要豎一點,成一弧度捺下來。

2、 學生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巡視。

(認認真真讀好書,端端正正寫好字,是對小學生的基本要求。課後也有這樣的練,所以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當然學生不可能觀察得那麼仔細,教師可和學生共同去完成。

這些生字的出現可用多媒體出示,這樣就更形象、生動了。)

  五、佈置作業。(課外)

體會人物感情,練讀課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通過想象和移情體驗,感受詩的情緒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理解題意。

1、揭題。師: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堪稱“送別詩”之經典的古詩。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簡介時代背景。

二、初讀感知,瞭解詩的大意。

1、自由地朗讀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

2、反饋,指導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3、利用下面的註釋,交流詩的大意

三、再讀詩文,讀出畫面,讀出意境。

1、你讀出了哪些畫面

預設:(1)黃鶴樓樓下訴別

(2)煙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遠影

(4)滾滾長江東逝水

2、理解“煙花三月”(詩人與好友在春意盎然、繁華似錦的陽春三月,在這天下名勝黃鶴樓分別,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品“孤”

(1)“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孤帆”什麼意思

師:當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從湖北武漢東去江蘇揚州,沿江皆是繁華之地。

(2)李白佇立長江邊,難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那爲什麼他說是“孤帆”呢透國一個“孤”字,還讓你看到、聯想到什麼,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隻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這個孤字,充分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師: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悟“盡”

(4)同學們,你們認爲真的“盡”了嗎“不盡”又是什麼

出示背景資料:(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倆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寫詩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師益友,李白從孟浩然那裏獲益良多。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爲推崇。有詩爲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爲據,流水爲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爲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在李白的眼裏這滔滔江水就是與孟浩然傳輸真情的暢渠。

(5)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李白會在心裏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呢。

孤帆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嘆道:“滾滾的長江水啊,請xx”

四、課外延伸:尋找“送別詩”

  設計意圖:

語文學是據“言”得“意”(吸納)、由“言”表“意”(傾吐)的轉換、融合過程。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尋求言意融合,找準言意融合的切入點,也就是最易形成課程的生長點,在本詩中,我覺得“孤、盡、流”這三個字恰恰就是“亮點”。首先“孤帆”初讀並沒感覺出什麼情味,而細細品味之後才發現作爲古時交通要道的長江怎麼可能是“孤帆”呢這實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這與李白當時的心境有關。因此我設計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和品評,從中悟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實現了語言和意韻的融合。這樣的教學,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具有濃厚的語文韻味。與之相對的是“盡”字,通過質疑,對比,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通過課外背景資料的補充,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語言內在的真意,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形成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持續動態發展的言意融合過程,如果說“孤帆、盡”這兩個詞讓我們感悟到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情的話,那麼這個“情”又如何釋放、延續下去呢古人喜好託物抒情,寓“意”於“象”。如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緒、飄零,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

“流水”在這裏既是寫實的,又是象徵的。象徵着思念,象徵着惆倀,象徵着別情離恨。李白的這種心情,用“水”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練,通過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帶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對繁華似錦的揚州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