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有關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作爲一名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語文說課稿1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啓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爲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爲: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爲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

(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爲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

(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爲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老婦人爲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

學生:援助—安葬—悼念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語文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並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採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爲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後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爲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後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遊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後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爲(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於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爲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衆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麼?

作爲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爲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麼叫做堅韌執着;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麼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瞭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瞭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

②複述法。

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鑑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導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 可汗 燕山 鞍韉 鳴濺濺 撲朔迷離 金柝

接着,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_____中看出木蘭是一個______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鍊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頻,一分鐘。其中多是宏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頻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裏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裏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②爲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爲了研究本詩的佈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瞭解本詩作爲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爲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衆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爲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裏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爲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爲,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本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語文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通過閱讀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及由此生髮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竹影》的作者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夥伴們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遊戲及作者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孩子們的遊戲在成年人的眼裏也許不屑一顧,但在豐子愷的眼裏就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吧。《竹影》爲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也會讓我們獲得人生的真諦。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因此,我確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爲: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趣活動中,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七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問的特點,我確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爲:在老師恰當提升引導下,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後一點側重學習方法。全文通過生動地描寫,着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爲教學重點。

  二、說教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七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問,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此,我決定在教學中本着啓發式原則,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朗讀教學法:"教學千法讀爲本",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活潑風趣,很適合朗讀。因此採用朗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課文內容,爲全文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美點追蹤法:學生作爲課堂的主人,閱讀的主體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品評文章的美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品評鑑賞能力、思維能力同步提高。

引導感悟法:學習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感受,說說對本文的感悟,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三、說學法

自主探究學習理論認爲:"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爲此我爲學生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自由品評,突出重點,注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體驗。

朗讀欣賞法:"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讀法。

圈點勾畫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凡爲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讓同學們蒐集整理豐子愷先生的資料,課堂上讓幾個同學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愷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的創作成就非常出色。聽學生介紹完情況以後,老師提問:豐子愷先生爲什麼會取得這麼高的成就呢?其實,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開的,豐子愷先生早在童年時期就對藝術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那麼他是如何體驗的呢?這次經歷又讓他懂得了什麼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走進課文《竹影》。

(設計思路: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第一: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況,課堂上不再浪費時間;第二,能緊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時的體驗和經歷可以影響今後的人生,從而爲下一步問題的設計做好鋪墊。)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讓同學們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設計思路: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概括課文是爲了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三)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真童趣呢?請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並試着說明理由。

(設計思路:《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生動形象,很多語句都用到了修辭手法。)

例如一:門口一隻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

這裏用了生動地比喻,這個比喻把孩子華明活潑機靈、蹦蹦跳跳的樣子形象地寫了出來,充滿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的減弱。(比喻)

那紅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擬人)

像這樣的句子,學生們會在課文中找到很多。作爲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對學生的朗讀要多鼓勵、多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品析語言的能力。

(四)品味賞析,重點突破

教師設計問題: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寫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掛着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這幅墨竹畫在作者家裏一直掛着,他已經很熟悉了,那麼爲什麼他此時會覺得更有意義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點撥。(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同學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答案,一是因爲這些小夥伴們通過玩畫竹影的遊戲,對竹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二是因爲通過父親的講解和啓發,能夠更加理性的去欣賞畫,欣賞美了,他們對中國畫有了更深的瞭解。總而言之是欣賞美的能力提高了,從而也就覺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這個答案從而也就回答了一開始導入的那個問題,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時的這次經歷有着怎樣的關係。這樣設計前後呼應,使思路更加嚴密。

(五)拓展遷移,感悟生活

教師設計問題:豐子愷先生從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國畫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賞美的能力。其實,我們的語文學習也是在享受一種美,這是語言文字的美,是文學藝術的美,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欣賞這種美的能力呢?(同學們暢所欲言)

設計思路:美術和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圖畫美到生活中的語言美、文字美,這是一種昇華,也是對學生一種非常有益的啓示。讓學生自由發言,既能開拓他們的思路,也能對他們學習語文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