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包括48和49頁。《釐米和米》本單元教學量長度,包括與之相關的線段、度量單位等知識。“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面積和體積的重要知識準備。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2.教學目標

我以《新課標》爲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的一些特徵,知道線段是直的,線段是有長度的,學會將一些物體的邊看成線段。

(2)使學生能夠根據對線段的初步認識,能在一些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線段,會數出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點撥作用,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基於這些我採用了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體驗式等教法;倡導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學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我將這個理念貫穿整個課堂。

  1.圖片導入

我用幾幅圖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線在生活中的問題也體現數學源於生活的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新授

我將全過程分爲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4個環節。

(1)拉一拉

請學生觀察隨意放在桌上的毛線,看看是怎樣的?在學生說出是彎的之後,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毛線變直,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將毛線變直。讓同桌兩人交換着摸一摸,兩手之間直直的一段在數學上叫做線段。(板書:線段,直直的)兩隻手捏住的地方叫端點。(板書:端點)在數學上我們用小豎線來表示端點。讓學生來指一指、數一數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我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數一數直觀感知線段,從中抽象出線段這個概念,知道線段是什麼樣的。爲了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下面畫的是線段嗎?指名判斷並說出爲什麼。在學生判斷出是線段後,我在此基礎上做了拓展,一條拉長,一條旋轉,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不管是長的還是短的,朝哪個方向,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的都是線段。

(2)找一找

我讓小組討論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摸一摸、指一指。學生髮現直尺、黑板、課本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生活中有線段,平面圖形中也藏有線段。找一找這些圖形有幾條線段圍成的?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多邊形,能很快說出線段的條數,這即是在舊知識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識的鞏固。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中,相領兩條線段的交點就是線段的端點。找一找是讓學生從身邊事物着手尋找線段,發現生活中的線段,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的特點。

(3)折一折

藉助上一環節中出現的長方形,讓學生用折的方法創造出一條新的線段,摸一摸並指出端點。和同桌比一比,誰的長誰的短,並想辦法折出比剛纔的摺痕更長或更短的線段。在折一折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課學生創造的慾望,訓練了發散性思維。

(4)畫一畫

在畫之前和學生討論畫線段的工具,有的選擇直尺,有的選擇文具盒,有的選擇書本等,經過對比,學生髮現最佳的畫線段的工具-直尺。請學生自己嘗試着畫線段。在畫的過程中說說怎樣才能把線段畫好。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工具,自己畫,而不是老師給定工具,示範畫,將給與式、模仿式轉變成自我探究式,將課堂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

學生會畫線段後,出現2個點,連接2個點可以畫幾條線段?學生動手畫,理解連接2個點只能畫一條線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線上的3個點,連接每兩個點可以畫幾條,重點理解每2點的含義,再動手畫。4個點時,連接每兩點可以畫幾條?自己動手試着畫。學生有的畫4條,有的畫6條,讓畫6條的學生交流你是怎樣畫的.?怎樣纔能有序而又不遺漏的畫出線段,進一步理解每兩點的含義。5個點時可以畫幾條呢?請學生猜一猜,課後動手畫一畫。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層次的數學練習,力求達到學生課堂學習的趣味化,活動化與生活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想法,深化對線段的認識。

3.總結

最後和學生一起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介紹下線段,從而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立足《新課標》,抓住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特點,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改變傳統授課模式。這是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敬請指導,謝謝!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爲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爲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啓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爲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爲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爲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纔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爲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爲什麼?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說一說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爲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爲什麼?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量長度》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部分:認識線段,認識釐米,認識米,以及實踐活動"量一量"。

"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因爲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先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

  二、 目標制定:

以《新課標》爲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我預設了本節課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線段,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線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情境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線段的特徵。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根毛線,一把尺子,一張長方形紙和長短不一的遊戲棒若干。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可以說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零,有的是朦朧的生活經驗,是幼時父母說過的什麼是直的,曾經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觸過的什麼是彎的。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射線、直線之別。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爲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啓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七大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二、變曲爲"直",初步認識線段;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四、根據特徵,自建線段模型;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七、當堂檢測,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有別於語文等其他學科情境。這種情境是一個一步步地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主動認識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1、 出示兩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曲的。

2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根小棒有什麼不同之處?

3、 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的特點分爲兩類。(曲線和直線) 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探究欲,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

版塊二、變曲爲"直",初步認識線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學生把線分爲曲線和直線後

1、 首先追問:你能想辦法把這些彎線變直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毛線動手試一試,再彙報演示:你是怎麼做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毛線;另一種是隻捏住毛線的一端,另一 端讓毛線自然下垂。此時可讓學生展開討論:哪一種做法使毛線更直?

2 、然後告訴學生: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讓學生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線段。

3、 教師演示並說明: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追問: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

4、讓學生回憶剛纔的操作,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線段有哪些特徵。

5、在數學上,線段也可以用( )的圖形表示讓學生指一指這條線段從哪開始到哪結束,兩個端點是如何表示的。

這一版塊的設計意圖是: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版塊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

1 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2 再讓學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線段,並舉例說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徵。

3、折線段比較長短

讓學生拿出圓形紙先對摺,再展開,然後觀察摺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髮現摺痕就是一條線段)再讓學生折出一個比它長或比它短的線段,對比你折出的的條線段有什麼不同(通過對比觀察得出線段是有長短之分的。)

4、比較身邊線段長短,揭示線段有長有短。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有上一個尋找身邊的線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線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說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繫。

版塊四,根據線段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此時學生已經經歷了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並會描述線段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作了如下設計:

1小組討論:你準備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怎樣畫?

2學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嘗試畫線段?

3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

4教師示範畫法,並說明:在衆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於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版塊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基本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開放性練習。

基本性練習

書後"想想做做"的第1題,讓學生說說下面哪些是線段。學生通過判斷並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想想做做"第2題,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後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最後再提問: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四邊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線段圍成的,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發現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是幾邊形。

拓展性練習

連線段

想想做做第3題,先出示兩個點,問:你能以這兩點爲端點畫出線段嗎,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想想做做第4題,出示三點,理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是什麼意思?先猜一猜畫出來會是什麼圖形?再獨立練習,事物展示,讓學生體會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四點。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畫出幾條線段?再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畫一畫,議一議的過程中體會兩點之間可以畫一條線段的規律。

版塊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

通過總結,讓學生回答我們認識了什麼,線段有什麼特點這兩個問題,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線段上升到理性認識線段,從直觀認識線段上升到抽象認識線段。更加明確線段的三個特點: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段有長有短。

版塊七,當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

這樣做的目的,教師能很好的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因材施教,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六、板書設計:

把線段的特徵總結爲三點板書出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線段

1、直的

2、有兩個端點

3、有長有短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從朦朧到清晰,從感知到抽象。以上設計源於,以下認識:(1)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繫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接着去摸,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2)荷蘭數學家認爲: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讓學生摸一摸、指一指、畫一畫。最後通過數線段、折線段等一系列活動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