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解說詞 >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現如今,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解說詞,在寫作上,解說詞有一定的書寫規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1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蘭州黃河鐵橋人們都熟悉,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她近百年前那段堪稱創舉的興建歷史。

說它是創舉,是因爲她的建設發生在20世紀初葉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說它是創舉,是因爲她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說它是創舉,是因爲她的建設材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萬里運至蘭州的;說它是創舉,是因爲她的建設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晶;說它是創舉,是因爲她的建成一舉結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樑通行的歷史……

20世紀初葉,走過了500年的鎮遠浮橋終於要和金城蘭州人告別了,僻居甘肅蘭州的一批壯志滿懷,欲建前人未竟之功——修建鐵橋,一時間議論紛起。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十九,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上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報告說已經與德商泰來洋行在1906年9月11日簽訂了修建黃河鐵橋的合同。而此時,不但合同已籤,建橋所需要的料件也已在轉送蘭州的途中,升允的奏章顯然有些先斬後奏的意味。

按照晚清的文書運轉制度,欲辦某事,須先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辦理到一定程度,如果證明不可行,則停止辦理;如確實可行,則上報上級機關或朝廷。如此看來,自認爲“賦性迂謹,凡事未經辦妥,不敢遽以上讀宸聰”的升允,並非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他對建造黃河鐵橋一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纔在現在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據明人徐蘭的《河橋記》記載,楊廉在黃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備用,將25艘用繩鎖連接,船下以石鱉固定,船上加蓋木板、欄杆,並在橋南北兩岸各樹一根大鐵柱和六根木柱,以鐵鏈將浮橋固定。整座浮橋“隨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爲“天下第一橋”。現在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2

中華黃河壇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青銅峽市。這座黃河壇是採用青銅建築的,非常壯觀,這也代表了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憧憬黃河母親的情感。中華黃河壇是在二零一零年開始建造的,歷時一年才完成。這座黃河壇的主要作用是用來禮敬黃河,祭拜黃河和感恩黃河的。

這座黃河壇在黃河和探底至上正好形成一個八卦圖。黃河壇背靠賀蘭山脈,隔閡屹立着牛首山,右邊就是青銅峽峽口,左邊則靠着萬里滾滾黃河的臂彎。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睛位置。大家都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因此黃河壇的建成則標誌着我們中華民族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黃河壇裏有着很講究的建築格局。在規劃佈局上有六條主線,分別是中國籍斯文畫一條線,黃河五千年文化一條線等等。在建築佈局上也有着和嚴格的劃分,有三區,五牌樓,三大道,三大殿等等。中華黃河壇的牌樓十分壯觀,高有着接近十六米,寬度也有四十五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青銅牌樓,這彰顯了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進入北京青年旅行社查詢寧夏旅遊報價。

貝琳達倒也是十分著名的景點,這裏有着很多的碑刻,碑刻的內容主要就是一些關於黃河的古代詩文,十分風雅端莊。中華黃河壇真的很漂亮,快來看看吧。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3

黃河是一條雄渾壯闊的自然之河,一條潤澤萬物生靈的生命之河,一條亙古不息奔騰宣泄的文化之河。黃河,母親河,中華民族、華夏族裔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搖籃和時代變遷的見證,是中華民族龍的圖騰,國之魂,華夏子孫的精神家園!走近黃河,感觸黃河,擁抱黃河——鄭州黃河遊覽區爲您提供了理想場所!

地理位置

景區位於鄭州西北30公里處。南依巍巍嶽山,北臨滔滔黃河。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源遠流長的文化景觀,以及地上“懸河”的起點、黃土高原的終點、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等一系列獨特的地理特徵、使這裏成爲融觀光遊覽、科學研究、弘揚華夏文化、科普教育爲一體的大河型省級風景名勝區,成爲國家旅遊專線——黃河之旅的龍頭。

發展歷史

景區前身爲邙山提灌站,1970年鄭州市政府爲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的緊張狀況而修建,工程歷時2年,1972年建成通水。在此基礎上,提灌站的管理者們將“以水養水,以水養旅遊”作爲指導方針,綠化荒山,開發景區,弘揚黃河文化,使景區初具規模。1981年3月21日,更名爲“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多次被省、市旅遊局、省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十佳旅遊景區(點)”、“旅遊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景區景點

在已經建成並對外開放的五龍峯、嶽山寺、駱駝嶺景區近40處景點內,分佈着“炎黃二帝”、“哺育”、“大禹”、“戰馬嘶鳴”、“黃河兒女”等塑像,黃河碑林,《西遊記》等古代名著大型磚雕,浮天閣、極目閣、開襟亭、暢懷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軒、引鷺軒等亭臺樓閣,以及低空索道、環山滑道、黃河汽墊船等現代化遊樂設施。每年吸引着上百萬中外遊客,被譽爲萬里黃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炎黃二帝

炎黃廣場

黃河

禹王臺上看黃河

五龍峯是中心景區。山腳下,“引黃入鄭”的八根巨大鋼鐵提水管道,如“八龍吸水”,從黃河直達山腰。半山平臺上,矗立着高5米、重12。5噸的乳白色漢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賢美的母親懷抱着甜睡的嬰兒,母容子態、栩栩如生,象徵看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骨肉之情。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4

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5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而且與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幾”字形中國龍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表徵,因此,人們把這條流經神州大地心臟地區的濁流昇華爲“聖河”。從左河水“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興雲致雨嘯蒼穹。”的詩句中,可以領略到黃河猶如中華民族那種氣勢磅礴,幾經曲折縱橫,經久不息、勇往直前的偉大氣魄與生命力。《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爲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爲宗。”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偉大的母親河。"覽百川之弘壯,莫尚美黃河。發崑崙之峻極,出積山之嵯峨"(晉成公《綬大河賦》)。在她的哺育滋潤下,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生息,華夏文化得以起源發展。黃河,一直被當作偉大中華民族的.象徵而聞名於世。據此,在黃河風景名勝區中心景區的五龍峯山腰建起了一座象徵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漢白玉"哺育"塑像。在駱駝嶺上,還建有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巨塑。他既是中華五千年科學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英雄主義精神的體現。黃河在這裏闊瀉出山,平注中原,其中下游的地理分界線也就在附近的桃花峪,山下河面可達七八里寬,居山巔而瞰大河,上游河牀狹窄深邃,如絲如線;下游河牀闊沙浩渺,濁浪深沉。其雄渾的氣勢,壯觀的激流,讓人不僅感嘆"黃河之水天上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黃河風景名勝區內,名勝迭出,引人入勝,儼然是黃河燦爛文化歷史的縮影。唐代著名八景之一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距今數千年的秦王仰韶文化遺址;明清時代就已聞名遐邇的黃河古渡、鴻溝暮雲、隋堤煙柳、嶽山聳翠等等都分部在風景區內或其周圍。在漢霸二王城景區,有舉世聞名的廣武古戰場,漢霸二王城和楚漢中分天下的"鴻溝"。屹立於點軍臺上的"戰馬嘶鳴"鑄鐵塑像無疑啓示着人們重溫歷史篇章,吸取歷史的營養。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6

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在這裏突出地表現爲現代黃河碑林,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磚雕和黃河澄泥硯民間藝術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碑林就是正在籌建的一處當代石刻藝術寶庫,目前已刻碑1500多塊。作品有真、草、隸、篆、行,刻碑手法有平、圓、尖、麻、光。黃河碑林以歌頌燦爛的黃河文化,社會主義的光輝業績,祖國的大河風光爲主要內容。建成後將分書法藝術館,名人書法館、民族書法館國際書法館和五大部分,其中彙集了中國書法巨擘手舒同、啓功、張大千、林散之、陳書亮等人的書法精品,石碑以古樸、多樣、生動、渾厚爲特色,其卓然不羣的藝術形象必然成爲新時代的文化里程碑。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就是體現黃河文化的又一力作。塑像設計高度爲106米,並於1991年9月12日破土動工。她的興建對全球炎黃子孫將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激發海內外炎黃子孫強烈的愛國激情。目前,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前的廣場上,已安置了釧鼓九鼎的主鼎“炎黃鼎”。鼎高6。6米,重20噸,內部鑄有“炎黃始祖,萬代景仰”八個篆文,鼎座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和陳去同志的題詞,體現了億萬炎黃子孫對人文始祖的敬仰。“炎黃鼎”文化內涵十分豐厚,工藝、鑄造均屬上乘,就是當代最具的`青銅大鼎,就是炎黃子孫瞻仰子中華人文始祖的主要禮器。

大家知道,黃河自古難行船。但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克服了道道難關,在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功了“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使千百年東遊黃河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鄭州黃河氣墊船就是高科技的結晶,它就是由般下的大型鼓風機向船身下充氣,使船下產生一個強大的氣流把船身向上擡升20—50釐米。船體藉助船後兩個巨型螺旋槳產生的推動力向前行進,幾分鐘內便可以飛抵黃河彼岸。大家可以乘坐黃河氣墊船到母親懷抱進行40分鐘左右的黃河漫遊,在40分鐘的時間裏自東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桃花峪,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天下時的古戰場遺址——漢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灘上將停船十幾分鍾,大家可以出船拍照留念。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7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其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於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8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這一個遊覽區位於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嶽山,北臨黃河。1970年,爲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裏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後經八年的努力,終於在這裏建成了一個佔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遊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牀,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起源於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爲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徵着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讚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爲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於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遊,面對着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係和今日的友好關係,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一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衆所周知,她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幹線長1176公里,那麼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於遊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澱在下游的河牀上,每年將河牀擡高三到五釐米。因此,下游河牀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氾濫的原因,也就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牀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於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氾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洪水竟氾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爲地決堤,引起洪水氾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羣衆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後的41年間,黃河從末氾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於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於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着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着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係。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遊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裏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只是爲什麼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裏有遊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說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着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並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爲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爲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衆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爲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裏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臺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麼,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於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爲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一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一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於時間關係,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很抱歉!只是今後每當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戶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9

黃河石林景區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該區適宜探險、獵奇、漂流、攀巖、休閒度假以及地質考察並以其雄、險、奇、古、野、幽等特點成爲西部影視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攝基地。在此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西部熱土》、《汗血寶馬》、《驚天傳奇》、《大敦煌》等播出後,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黃河石林和壽鹿山森林公園、五佛沿寺、永泰龜城構成了景泰旅遊骨架,西與天祝小三峽、北與中衛沙坡頭等旅遊景區相毗鄰,形成黃金旅遊線路。

黃河石林景區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結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景區適宜觀光旅遊、探險獵奇、度假休閒、宗教旅遊、“絲綢之路”遊、會議旅遊等.

龍灣古水車

滔滔黃河水自西向東,奔流不息,而水車正如黃河母親的珠瓚,千百年來在沿黃兩岸,以其獨有的風姿留傳至今。自明嘉靖年間段續發明水車至今,幾百年來世事滄桑,黃河水車在原有引流灌溉的主要功能上,同時附加了豐富的旅遊內涵。

人間仙境盤龍洞

黃河石林,山峯林立,座座相連,峯林之中有一仙洞名曰:“盤龍洞”。洞頂有天然形成的太極圖,圖內龍鳳呈祥。盤龍洞深16米,寬13米,高3-4米,最高處達8米,洞內常年恆溫在17O左右。洞內有一寺“興龍寺”,此處歷代以來爲附近百姓的宗教聖地,內供神像與神龕,百年來敬受四方香火,靈氣畢露,每至初春、初秋便有霧氣自洞口漂出,如龍口之仙氣,十分神奇。實因洞內外溫差較大,外界溼度變大後,自然形成霧氣。

宗教聖地清涼寺

黃河北岸有一佛教聖地清涼寺,經歷數次浩劫,但在信徒虔誠的保護下,依然屹立,這裏梵音漂渺,吉祥和瑞,是喧囂紅塵之外的一方靜土。

大神龜

位於甘肅中部白銀市景泰縣境內的甘肅省重點風景旅遊區——黃河石林風景區,距省會蘭州不遠,是以蘭州爲中心的甘肅省旅遊輻射圈及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經過幾年的'持續開發建設,於20____年1月被正式批准爲國家地質公園,已被列爲白銀市旅遊文化支柱產業重點項目及景泰縣旅遊提速戰略的龍頭景區。

爲進一步挖掘景區的旅遊文化內涵,塑造景區全新的品牌形象,打造嶄新的旅遊休閒娛樂項目,景泰黃河石林風景區管委會委託國內著名旅遊文化專家對該景區進行全面的包裝策劃,並以“黃河石林浮出天下第一大神龜”的驚天大發現,率先在全國提出“中華黃河神龜文化”這一具有唯一性、壟斷性、不可替代性的旅遊文化概念,將景區定位爲“中國西北自然文化奇觀地”;“中華民族神龜文化發祥地”。並將結合黃河石林地質奇觀與綠洲風光,圍繞“遊黃河石林綠寶地,觀天下第一大神龜”這一嶄新的品牌形象,陸續推出一系列旅遊觀光與休閒娛樂項目,在甘肅黃河流域乃至整個中國西北地區掀起一股驚豔強勁的黃河石林與神龜文化的旅遊熱潮。

軍儺表演

爲傳承黃河文化精髓,弘揚華夏千古文明,再現大漢歷史風雲,黃河石林管委會特邀蘭州西固軍儺藝術團在景區表演

《出征》、《霍去病過黃河》、《黃河魂》等再現霍去病西征、絲綢之路興起、大漢文化昌盛的軍儺舞。讓遊客在“五一”黃金週感受遠古文化的神祕,大漢文化的蒼桑、黃河文化的深邃。

軍儺舞是一種古老的儺文化形式,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蘭州、白銀一帶,主要內容爲狩獵、征戰、祭祀英烈、慶賀勝利等。表演者頭戴儺面具,身着深藍色戰衣,在鼓聲中舞蹈,模仿各種動物和原始人的行動姿態,跳躍騰挪,模仿原始人狩獵、征戰時的吶喊聲。現在仍有許多人認爲軍儺舞是霍去病祭祀祈求天宮諸神仙爲民解苦解難的“神舞”。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10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這個遊覽區位於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嶽山,北臨黃河。1970年,爲懂得決都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個地點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後經八年的努力,終於在這個地點建成了一個佔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遊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敞的河牀,以及這四周的風景。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來源於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爲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長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象徵着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讚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特別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爲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於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遊,面對着氣概磅礴的黃河,回想對照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係和今日的友好關係,希望大家能從吸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情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一定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衆所周知,她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00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幹線長1176公里,那樣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然而由於遊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批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一定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假如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個堤防能夠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澱在下游的河牀上,每年將河牀擡高三到五釐米。所以,下游河牀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一定是洪水氾濫的緣由,也一定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軟弱環節,這一帶的河牀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關於中國黃河景點導遊解說詞11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坐落在芮城縣東南24華里的神柏峪內,它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一座規模宏大,結構新穎的集灌溉、旅遊爲一體的旅遊勝地。七十年代這裏修建了大禹渡電灌站,分兩級揚水,提水爲八個流量,總揚程爲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夠根據水位漲落升降而上下滑動。電灌站於1979年對外開放,當時主要以三大宏偉工程而著稱:

一是一級站採用移動式泵車抽水,安全、可靠、方便、創造了黃河上抽水的先例;

二是一級站和二級站之間建築了兩廂四萬立方米的沉沙池,黃河水在此一改渾濁的容顏,使泥沙排入黃河,清水抽上去澆灌良田,受益面積爲28.6萬畝,令人讚歎;

三是二級站一次揚高193.2米,在國內農業灌溉中首屈一指,十分壯觀。隨着參觀和遊人的增加,新的旅遊項目逐漸發展起來,主要包括:

神柏位於二級揚水站管道頂端,雄姿偉岸,是大禹渡的標誌。樹高14.6米,胸徑1.53米,腰圍5米之許,投影面積273平方米。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傳說古時大禹治水曾在此拴馬、憩息,故被人們稱爲“神柏”。在神柏下翹首遠望,滾滾黃水迎面撲來,遊船往來盪漾,詩情畫意躍然大河之上。

大禹像雕像置於望嶽亭東的平臺上,整個像高12.23米,用中條山青石175方拼雕而成。

望嶽亭位於沉沙池東南方,爲仿古建築,六角玲瓏,拱式在花板上龍鳳相戲,舉目西眺,華樂在望,故取名“望嶽亭”。

風動亭仿傘狀,全部採用10毫米厚的鐵板製作,中心採用軸承技術,遇風轉動,這時與其它亭子完全不同的奇思巧構。

在這裏的山谷摩崖上刻有“舟於此,出水得”六個大字。由於船隻往來於黃河兩岸,使大禹渡更富詩情畫意。

大禹渡還建有動物園、神泉水、待濟亭、迎曦亭、三晉第一獅等旅遊景觀,足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此外,還可以登船遊弋,參加“黃河風情遊”。這裏的'客船,在黃河航行3個多小時,可達三門峽會星渡,沿途,可領略到黃河粗獷、雄偉的奇麗風光,兩岸高山密林,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氣象萬千;觀賞沿途的名勝古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再品嚐一下黃河鯉魚的美味,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各位朋友,今天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