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解說詞 > 五臺山碧山寺的解說詞

五臺山碧山寺的解說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五臺山碧山寺是臺懷中心區以北最大的一座寺廟,距臺懷鎮二里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五臺山碧山寺的解說詞

碧山寺過去是中國著名的十方禪林。佛教四大名山中,五臺山是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喇嘛教)的佛教道場。中國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在修持方法和儀軌等方面都有許多不同,如漢地佛教的僧侶絕對不允許食肉,藏傳佛教卻可以食用。同時,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在辦寺宗旨上又有“爲本寺”和“爲十方”之分。這就造成了五臺山的寺院既有青廟和黃廟之分,又有子孫廟和十方院的區別。

《清涼山志》有一首描述碧山寺的詩道:“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仔細品賞,會覺得碧山寺清靜優美,簡直是一幅絕妙的工筆畫。實地遊覽,觸景生情,則另有一番詩情畫意。未入寺院,即見密林掩映下,一座雕工極其精細的木牌樓上,懸着一塊書有“清涼震萃”的匾額。向寺院的靠山瞻望,但見中間大、兩邊小的高山,就象是天工造就的一個立體形“山”字。入寺環顧,又見寺院開闊,殿宇宏偉,一派莊嚴整肅景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五臺山的青黃廟各有十大寺,青廟十大寺:顯通寺、塔院寺、圓照寺、廣宗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風林寺、金閣寺、靈境寺。黃廟十大寺:菩薩頂寺、臺麓寺、羅睺寺、玉花池寺、壽寧寺、金剛窟、七佛寺、三泉寺、曾安寺、鎮海寺。五臺山現存著名青廟有顯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殊像寺、普化寺、金閣寺、佛光寺、南禪寺等。黃廟有菩薩頂寺、臺麓寺、鎮海寺、羅睺寺、觀音洞、善財洞、慈福寺、廣仁寺、壽寧寺等。

無論青廟黃廟,如建寺目的是爲遊方僧人設立,專供十方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則稱十方寺院或十方廟。碧山寺就是全國著名的十方叢林。十方院的主持由住院的遊方僧人選舉產生,任期爲半年,可以連選連任,但性質仍是暫時主持寺務,不是寺主。

不過,五臺山大多數寺廟仍屬子孫廟。子孫廟中,寺廟的財產屬於在寺出家的僧人所有,由在本寺出家的僧人管理和繼承。在子孫廟出家的僧侶稱“子孫和尚”,子孫和尚師徒之間的關係就如世俗的父子關係。非本寺剃度的僧人,即使在寺中居住多年,也不算子孫廟的僧人,無權過問寺務,不能擔任寺裏的管事僧。子孫廟裏的寺主(也稱住持或方丈),只能由本寺出家的僧侶擔任。沒有規定的任期。

現在,五臺山寺廟均已屬於人民財產,無子孫廟和十方廟之分,但仍有青黃廟之分。

五臺山碧山寺創建於北魏,重修於明代,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乾隆年間改名爲碧山寺,宣統年間,又稱廣濟茅蓬。現在全稱“碧山十方普濟禪寺”。相傳,宣統二年(1910年),有僧乘參、恆修禮臺,行至北臺時,天氣驟變,朔風凜冽,二人手腳均被凍傷,又見北臺華嚴嶺路有凍死之人,頓生慈悲之心,立誓要爲朝禮北臺之僧人、居士修一歇腳飲居之處,於是建“廣濟茅蓬”,並從北臺頂下的碧山寺購得一部分房產,使山上山下連爲一體。後來,廣濟茅蓬又與碧山寺連爲一體,碧山寺也由子孫廟改爲十方叢林。該廟規定:凡南來北往的遊方僧到此,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逐客。啓程時如缺少川資盤纏,寺中須得賙濟盤纏;方丈和尚實行選賢制;叢林師父們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任。由於該寺樂善好施,朝臺佛徒多願來此住下,這就大大增加了寺廟開支。這筆頗大的開支主要來自:經營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碧山寺擁有許多地產,五臺縣“光明寺村爲碧山寺莊產,年收租四十石”。同時經營工商業和接受佈施和施捨。

由上於上述原因,碧山寺廣結善緣;聚集高僧名師,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在全國佛教界有名氣,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聲譽。過去每年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碧山寺都有高僧給各地來的僧人設壇講法。到冬天,又是給寺內僧人講經說法的時間。史載,經常盤桓於寺中的十方僧人“有三百餘人”。來自國內外的僧侶居士會聚一堂,各抒己見,研究佛法,學習空氣非常濃厚。民國年間,在國內外佛教界頗負盛望的虛雲、圓瑛、印光三位法師都曾在碧山寺開座講壇,他們還出國講經傳法,美國的禪宗就是虛雲弘揚的。女居士施劍翹,爲生父報仇,於1935年親手擊斃孫傳芳,後曾來此修行。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能海法師就曾任碧山寺住持,並在寺中宣揚密宗奧旨。原中國佛教會的監事鬍子笏居士曾在寺中創辦“五臺山佛學院”,最後就圓寂於碧山寺。現任美國佛學研究會會長、紐約大成寺住持的壽冶法師也曾在碧山寺掛錫,近年還給碧山寺捐贈資金。

碧山寺建築宏偉;環境優美。寺區林廕庇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絕佳。古人曾有詩讚曰:“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

白雲生翠崦,明日下寒泉。”全寺一共四重大殿,佔地面積24畝,有殿堂樓房50餘間。

碧山寺的木牌樓爲三樓三門,牌樓正面橫樑上,嵌有“清涼震萃”的匾頹,上面又掛一願,題“清涼聖境”。過牌樓,第一進大殿是天王殿,殿建五間,正中供彌勒坐像,兩側立四大天王,與彌勒像靠背的後門正中立有韋馱菩薩。與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裝置不同,所有聖像都置於木龕和壁窗內。元代名僧金壁峯、明代名僧古月禪師,都曾坐在這裏講述經法。至今,寺院對面的山上尚有二位高僧的墓塔。

第二進大殿爲毗盧殿,又稱雷音寶殿,殿內主供毗盧佛。

佛教稱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聲三種變化,毗盧佛是法身,釋迦牟尼是化身,法音如雷音,故名雷音寶殿。殿兩壁供有十二菩薩,左壁從後牆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彌勒、威德在、淨諸業障、圓覺六菩薩;右壁從後牆角向門宙前依次排普賢、金剛藏、清淨慧、辯音、普覺、賢善首六菩薩,門兩邊也立於馱菩薩和伽藍菩薩。伽藍菩薩傳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關公——關雲長的法身。此殿,韋馱、伽藍二菩薩護法,佛和十二圓覺菩薩濟濟一堂,儼然一幅聽講經法場面。殿左山牆外壁,嵌有一塊明歷年間的石刻題詞,有詩四首,其中一首雲:“眼昏不辨天花落,口說前朝事可憑,鐵棒五郎曾護駕,銅臺大顯五臺僧。”說的是楊五郎的故事,傳說楊五郎出家先投碧山寺,後又到太平興國寺。五郎常用一根長七尺,重八十一斤的鐵棒,曾用此棒擊殺遼將韓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碧山寺尚有五朗戰袍,現僅存五郎半截鐵棒於顯通寺中。

第三進大殿爲戒堂殿。此殿三間見方,外加檐廊,單從前檐看,就有二十三排每排三疊的華拱,殿頂爲單檐歇山頂,形樣碩壯華美。殿脊兩端的吻獸面對面,張着大口吞住正脊。

右端的吞脊獸背留有劍把。殿脊上排有仙人、龍、風、獅子、天馬、海馬、鬥牛等十樣小品,象徵吉祥和鹹嚴。殿內正中設有青石砌成的戒壇,長5.1米,寬5米,高1.2米,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座戒壇。戒壇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最早弘揚律宗的法聰曾於這裏開講《四分律》。後來各代,這裏一直是傳戒的地方。現存的戒壇爲明代遺物。戒壇上供有一尊緬甸石雕玉佛,玉佛通體潔白,結跏趺坐於蓮花臺上,高約1.5米,姿態凝重聖潔,雕工極其細膩精湛。傳說,民國年間,有一江西老修行與一老僧同去印度朝佛,經過緬甸,共請了三尊玉佛回國,一尊置於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於武漢歸元寺,另一尊即此。大殿兩旁排列的十八羅漢,都是一色金身,系由特殊工藝製成,統稱漆沙羅漢。塑制時,先做好沙模,再在外面由沙、布、膠層層粘貼,成型後把內裏的沙掏空。採用漆沙工藝製成的羅漢,體輕而堅固,很適於遠途請運駕遷。

最後一進大殿在靠山腳下的一處高臺下,單另爲一個小院,大殿面寬五間,上下兩層,原爲藏經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1735年)刊印之三藏經全部,計7500餘卷。佛壇上正中供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消災延壽藥師佛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背後,又有高大的彌勒佛像,頭都伸到二層閣樓上。彌勒佛的塑法,不是盤腿打坐,而是作生的姿勢,雙腿自然下垂,腳蹬地下,稱爲“彌勒下生”。

過去,五臺山碧山寺還有許多佛徒捐獻的寶物,除前面已敘的“緬甸玉佛”外,最著名者還有華嚴經字塔和四大部經字塔。前者現陳列於顯通寺後高殿中,後者已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