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精選10篇)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精選10篇)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1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早前同學就推薦過,說國產片,但看了挺不錯的。我當時想,哦,國產片啊,不喜歡看。後來一直沒當回事,但是前兩天下下來存到了電腦裏。今天就看了看。其實是剛剛看完。這是怎樣一部片子呢,首先簡單的佈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種身份,各行各業,各種人生。關於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與否展開的一次次激烈討論。先不說討論的內容吧,就說演員。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韓童生老師飾演的的士司機。這個案子的結論關乎兒子的畢業論文,所以他作爲陪審團來參與討論。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老布鞋,黃衫子,注重禮教,在各種人證物證下堅決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着暴脾氣,很倔,堅持自己的觀點。一開始看到這個人物—真的韓老師演得太好了—對,就是個市井小民,每日爲了生活奔波,說話的腔調以及一些小動作還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個的士司機演活了。其實這個人物刻畫得很深刻,文中稱他爲3號陪審員。3號陪審員在討論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叫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其實這句話在這個人物的表達中很重要,是3號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他認爲孩子對家長應該是言聽計從的,應該是禮貌尊敬的。一個孩子,及時家長做得再不對,畢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爲和語言上都不能有過激的表現。所以他對犯罪嫌疑人在證人的觀點作證下堅持認定有罪。而且這樣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下是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的。但是最後,他爲什麼改變,認爲無罪了呢?因爲他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因爲自己曾經犯的錯,孩子就離家出走,六年未歸家,六年沒有打一個電話。這位父親心裏是有怨的啊!你憑什麼不理我啊,你憑什麼離家出走啊,你憑什麼走了之後就再也沒聯繫就再也沒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麼也是生你養你的人啊!你憑什麼這樣!其實3號再怨自己的兒子,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他愛,他心疼,到最後他終於原諒了兒子,終於解脫了內心。最後他認爲那個犯罪嫌疑人同時也是死者的親生兒子無罪。電影在人物刻畫上可謂是費盡了心力,無論人物衣着,行爲,言語,以及場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終於感覺中國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這部電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個職業的人對整個定案的看法及觀點,從一開始的幾乎所有人都輕易相信證人的證言,而對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動機,到最後通過辯論,懷疑,爭執,儘量還原場景,以及對證人證言的驗證,到最後全員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整個過程是對案件的辯論,也是對人性,法律以及邏輯的辯論。在電影的最後,8號陪審員,也就是整個過程堅持認爲嫌疑人無罪,對整個討論的進行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檢察官證。電影結束的時候有幾行字:在公安機關提出複議後,檢察院依然維持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一個月後真兇落網。

在電影結束之後我們想想假設這位檢察官也和別人一樣,相信證人證言,相信物證,那麼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會被認定是有罪的,毫無疑問,有一件冤假錯案出爐。是的,電影中有一位陪審員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時候被告知我們判錯了。當他在再次步入社會的時候,別人是怎麼想的,我管你冤枉還是不冤枉,總之你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是啊!就是因爲整個案件審查程序的不嚴謹,就因爲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紕漏,造成了別人百分之百的傷害。

發人深省。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2

今天看了電影《十二公民》之後,突然有點關於情懷的想法。

電影主要講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隨着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最終模擬法庭的結果是富二代無罪。

很早以前,我自以爲是一個符合正義要求的人,因爲我看新聞時有很明確的判斷,肇事逃逸,後母虐兒事件,誰好誰壞,誰違背了道德,我有很清楚的判斷。我以爲這就是正義。所以電影開篇當中"富二代殺死親生父親"中富二代是否有罪,儘管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剛開始是認爲他有罪的,爲什麼?因爲他是富二代啊,因爲他狂妄自大,任性沒文化,因爲弒父簡直沒人性,冷酷。

然而影片中富二代是無罪的,真兇在一個月後落網。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標籤化開始流行,很多人喜歡把自己標榜爲“拖延症重度患者”“選擇恐懼症人羣”或者“失戀症候羣”,這倒也無關緊要。一旦媒體網絡指向下產生的標籤觀成爲正義價值觀,那麼我們就要反思了。被推到風口浪尖的事件都是特例,都是明顯能區分這些案件中誰對誰錯。在很明顯的判斷中,形成了簡易價值觀,於是我們將社會角色貼標籤,這就是可怕的。城管的段子在網絡大軍裏津津樂道,富二代炫耀成爲衆人的刀靶子,就連女服務員熱水潑顧客,都有輿論說大款們活該,不尊重職業平等。思想裏已經有了“傾斜保護弱者”的思想,這就是偏見,類似於"以貌取人"的那種偏見。

隨着人的逐漸成熟,隨着涉獵範圍越來越廣,我們不斷反思,否定甚至說是顛覆原先的正誤判斷,摒除偏見是第一步。

偏見與事實固然是有差距的,如何走到真相是第二步——合理懷疑。法律就是講道理,求論證的,合理的懷疑具有巨大保護價值,合理地懷疑此人有罪,是公安機關的職責,合理地懷疑此人無罪是辯護人的職責。合理並非鑽牛角尖,如何去合理懷疑,需要的是實踐。你會怎樣使用側刀,15秒是多長的一段路,車的速度,房子的隔音效果差異等等。合理地對各種可能性懷疑,然後被證據說服。像電影裏放的那樣,不斷否定之前的推論,不斷模擬當時的場景,從時間步數,證言乃至這瞬息萬變,處處聯繫的世間生活,推測出證據的漏洞,漸漸推導出無法證明富二代有罪,即富二代無罪。不得不承認,方法論的重要性,足以說服別人,從1 vs 11的絕對劣勢,講道理,擺事實,逐漸扭轉局勢。

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先入爲主的思想,就可能讓事實判斷輕於價值判斷,就會忽視關聯性,合理性。容易造成冤假錯案。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一個冤假錯案毀的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從偵查,逮捕,起訴,審判,只要有一個環節負起責任,冤假錯案就可以被糾正過來。證據能夠儘可能還原事實,只有完整合理的證據鏈才能定一個人的罪。對真相的執着,不偏聽偏信證人證言,不圖省事地潦草斷案,更不能用嚴刑逼供等違反程序的事情。

力排衆議,排的是帶有偏見的議論,用令人信服的證據來力排衆議;合理懷疑,疑的是模糊的事實,用令人信服的證明力來合理懷疑。

情懷有一種以柔克剛的韻味,用內心的堅守克服現實的難題。從人性出發,我自認爲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非好與壞,只是處理方式,認識方式的差異。不能有針對性地對惡者定論,從證據上定罪,實際是對一個人的負責,一個家庭的負責,是對法律權威的負責,更是對整個時代的負責。我始終相信法律人的智慧以及不斷先進的技術。

這場電影裏沒有帥哥美女,沒有豪車青春,沒有繁華熱鬧的外景,只是昏暗的大教室和陰晴不定的天氣。在法律的世界裏,不講究外型的光鮮亮麗,講究的是專業素質。老戲骨們的演技實在值得大讚,將憤怒,着急,發現關鍵點的片刻欣喜表演得入木三分。徐導將故事背景置於一所政法大學之內,其寓意也是取政法大學對法學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的氛圍是自由的,前瞻性的,可塑造的。從校園裏就調整好自己的價值觀,樹立自己的信仰。

影末,8號跑回教室,原來他是檢察官,陸剛。回想他的言行,全程從始至終的堅持爲富二代辯護着無罪,並說服了全局,完美展示了一個法律人的智慧和執着。

當然藝術高於生活,現實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

摒除偏見,合理懷疑——誰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合理地對各種可能性懷疑,然後被證據說服。學習法律的第五個年頭,我確定感受最深刻的是否定和說服。

寫到文末,鐘鳴了12下,似有警醒之意。心有慼慼然,願我們一直有這種可嘉勇氣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3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等主演,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的法庭鬥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故事真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主要講述了某政法大學在暑期爲未通過西法課程的學生舉行了一場補考,通過模擬西方法庭,學生分別擔任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角色,審理的正是當時在社會上反響強烈的“富二代殺父”案件,陪審團由這些學生的家長及學校保安等人擔任,家長都是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有出租車司機、醫生、房地產商、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在聽取模擬法庭審理後,陪審團要對案件作出判斷得出結論,模擬法庭將依據陪審團的意見做出最終判決。

影片中的十二位陪審員互不相識,職業涉及廣泛,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意見,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只有八號陪審員認爲那個“富二代”是無罪的,其餘都認爲“富二代”是有罪的,通過一次次對證人證言的推敲,模擬證人證言所陳述的事實,對物證的辨別及其使用方法的質證,現有證據中的疑點被一一論證,最終陪審團成員達成一致,認爲“富二代”是無罪的,模擬法庭結束了庭審。

影片中模擬法庭採用的陪審團制度多見於英美法系國家,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每個陪審員的任務就是認定事實,探求犯罪嫌疑人真實的內心,這不僅是陪審員的權利,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片中十二位陪審員在討論的過程中,觸發了許多個人不願述說的故事,每個人的苦楚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思考。

雖然本片是改自美國影片《十二怒漢》,片中的陪審團制度在我國不常見,但是對人性的討論是不分國界的。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喜歡給自己添加標籤,一旦被媒體網絡擴大宣傳其價值觀,在明顯的判斷中,很容易誤導大衆。很顯然片中陪審員對“富二代”的評價就有類似的偏見。在偏見與事實之間,通過合理的懷疑,精密的論證,一步步的走向事實的真相。固然合理懷疑也不是要鑽牛角尖,而要論證證據的合理性,最終被證據說服。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爲法律人的我們不僅要嚴謹的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宣傳法律,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本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好電影,影片中的人物都是話劇界的老戲骨,他們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表現都非常的到位,值得大家一看。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4

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卻用它尋找光明。

故事和十二怒漢差不多,只不過這個是一個富二代殺父,比起十二怒漢,十二公民是發生在中國的,他更能反應社會的那些問題。

看完後其實最先想到的便是看客這一形象,他們雖然在討論中,但一開始其實都是看客。無知迷茫,按照網上的那些就下定論,想當然,不去深入思考。就像是是被人捏住了脖子的鴨子,高高擡起頭彷彿對這件事高度關心高度有見解,可實際確實麻木的去關心罷了。這不單單是影評中的幾個人,這的的確確是這種社會現象,普遍存在於我們身邊。鍵盤俠噴子這種我們熟悉的詞彙便是最好的證明。中國人直到現在,骨子裏還是麻木的。社會輿論,人肉,以及你肯定在大街上見過,出了車禍一團人在旁邊看着,議論紛紛,卻沒點實際的。8號則不同,或許,我們做不到他那樣,但至少我們不該就隨輿論,就妄下定論,一件事往往可能並不是表面想的那樣。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點,所以事情只有看到它背後所藏的,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

其實故事很簡單,無非是8號一個個說服其他人。但是這進程中的每一個人都那麼的耐人尋味。他們都是這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投影。3號,反抗到最後的那一個,其實看得出最後他已經明白自己錯了,那個富二代也許真的不是兇手,但他不舉手,爲什麼?他身上是有問題,但是什麼導致了這個問題?現代社會的孩子,的確是有他說的那種問題,所以他也就自然認爲富二代也是如此,因爲那是普遍現象。獨生子女自私,狂妄自大,這應該纔是問題的本源。

這部影片無情的揭露了我們所處的社會形形色色的問題,但與此同時,其實也顯示出了人的積極向上的那一面。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個5號,混混,但他知道什麼是善良。

這個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就算知道這樣的追求是無休無止的,我們依然要選擇勿忘初心。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5

影片開頭,是某法律大學英美法補考模擬法庭現場,其實這一設定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影片介紹了十二位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經歷的公民圍繞一起命案展開的關於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辯論。我認爲,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審員”,是因爲其實這十二個人並不全符合作爲真正陪審員的條件。美國的陪審員制度對於陪審人員有嚴格的要求和篩選體系。一開始是初選。首先與案子有關的人員,包括與原告或被告有聯繫的人不得入選。

另外一些職業有可能產生思維傾向的,比如律師、醫生、教師等等,也不能入選。此後其餘的候選者還必須通過十分嚴格的審查,來刪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

而影片中八號是檢察官,六號是外科醫生,而一直認爲嫌疑人有罪的三號,則是一個與兒子有着重要矛盾的父親,對於嫌疑人與父親素有嫌隙這種情況易產生代入感,以致無法客觀判斷。這些都體現了影片中的陪審團與真正的陪審團的差異。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應該就是八號陪審員通過兩位證人的證詞再結合老人自身的身體情況和居住環境還原案發現場,找到時間上的矛盾證明老人證詞有誤,證實了嫌疑人的無罪可能。而實際上影片主體也是各位陪審員對於證詞的推敲,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改變了陪審員們的投票結果。然而實際上,在美國,這一工作檢方和辯方做的,相當於我國的原告與被告雙方。影片中的兩位證人應屬於檢方證人,那麼辯方的責任就應是通過提問或出示其他證據檢驗證人及其證詞的真實性,已達到辯護目的。這一過程叫聽證。顯然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剛開始除了八號陪審員,其他十一個人都是在聽取兩段未經仔細審查的證詞之後便輕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然而這種輕信,會使很多人遭受五號和九號陪審員同等的命運,就像五號說的“萬分之一的錯誤,那對於一個當事人來說那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也像八號說的“所謂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們四捨五入的結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裏頭”“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不該吹毛求疵?”“關係到一個國家法律未來是否公正,不該吹毛求疵?”。這就是司法公正的意義,也是法律工作的意義。我們的參與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所以法律必須是嚴謹的,吹毛求疵是身爲一個法律人該有的態度。

8月25號,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我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當時我不以爲然。後來我想,人家那麼評價我,一定是我自己沒察覺到,但又給了人家那種感覺,我才發現,我是喜歡把一件事情的性質、定義弄得很明確,表述的很精確。那麼往往就會把事情放到一個很具體的條件下,以至於產生鑽牛角尖、吹毛求疵的效果。而現在我很慶幸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因爲法律再用它強大的力量保護了我們這個龐大的社會的同時,也具有同樣的力量去毀滅一個受冤者的一生,而我們學法律的,以後既有可能成爲一名使用這一武器的戰士,也可能會成爲誤用了它的劊子手。想要正確地使用它,對於各方面的嚴謹是必不可少的。

“無罪假定”,這是美國司法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不論嫌疑犯被指控的罪行有多麼嚴重,不論檢方手中掌握的證據看上去多麼有力,在他被宣判有罪之前,必須假定其無罪。而這一方面大大減小了公民受冤失去自由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導致罪犯最後會因檢方證據不足而逍遙法外,這就導致了美國的社會治安問題。然而在犯罪率走高的背景下,美國公民仍頂着支付重大代價的危險,堅持保護公民最基本的自由,的確體現了他們對生命、對自由的高度尊重。

然而,中國與美國大不相同,大到意識形態,小到公民生活習慣,方方面面都是不同的,這就註定了,美國司法制度不同於我們,並無好壞之說。我們能做的只是在對比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單純的肯定或否定。影片中,十二名陪審員辯論中的亂象是可見的,這證明至少暫時,這一制度還不適合我們。

影片也反映出了社會中的各色人物,但就思想覺悟、文化水平方面,的確良莠不齊。但是,從另一角度我們也看到,我們的社會,有越來越多的理智、有判斷力的公民。而就像片尾展示的,這樣一場開誠佈公的辯論之後,人們互相感染、瞭解,卸下了刻薄、冷漠的武裝,化解了偏見與誤會,成爲了互相體諒、尊重的朋友。一切都變得明朗和溫馨。我想,這也是法律的意義,在公正平等的思考之後,是光明與溫暖。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6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是個令人深思的好電影。它的演員班子和導演與其他電影的不一樣,他的導演徐昂和演員何冰、韓童生等主要演員都是話劇界的老戲骨。他們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與表現更加深刻。

影片的主要內容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考試的學生補考。他們組成模擬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家長組成了陪審團,在聽了學生的法庭審理之後,對本案作出最終判決。但按照規則,只有12位家長達成一致意見,審判才能結束。由此,他們開始激烈討論。在這次討論中經歷大大小小的討論12次,第一次與最後一次投票結果更是天差地別。最開始一個人認爲富二代無罪,其他11個人都認爲有罪,最後一次全部認爲他無罪。在第一次投票的時候,3號陪審員問8好陪審員爲什麼投無罪,8號陪審員這樣回答:'我是覺得,這事我們不說清楚,想明白了,隨隨便便把手一舉,就把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這樣不行。'我們爲何對生命如此苛刻?因爲我們總是去相信,或者是選擇相信別人說的'事實',而不做深入的思考,而不做質疑了?就因爲如此,一條生命可能在無知的口水中淹死!10號陪審員說8號陪審員吹毛求疵,8號陪審員說:'決定一個人的生命,這不該吹毛求疵?'雖然這是令人震驚的'弒父案',但是人們好像只顧得去跟隨大衆的觀點,作爲談資,而忘了去關心事件中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只相信'既定的事實',而對真正的剖析卻當作沒事找事,都成了熱情的陌生人。

12位陪審員素不相識,職業也十分廣泛,有教授、出租車司機、房地廠商、保安等。在討論的過程中,也都牽扯出很多人的傷心事。3號陪審員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離家出走的兒子、4號做一年半冤獄,7號賣東西被保安追趕……一件案件的討論觸發瞭如此多的個人不願言說的事,而這些被引發出來的事有令人唏噓感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除此之外,討論過程中還引發了地域歧視、冤假錯案、**女大學生等敏感話題,使這部影片提供給我們更深刻的思考。

在第12次投票時,堅持認爲有罪的3號放下了個人的情感因素,投了無罪。'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這應該是我們看待事情的立場。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7

第 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於2015年06月20 日舉行,頒獎禮第一次全面公開評審全過程,最終《十二公民》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項大獎,成爲大贏家。

一部偉大的電影,無需大製作、大場景,亦無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讓每個觀衆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反思現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開始,用幾個簡潔的鏡頭陳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着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後產生的結果也與一開始舉手表決的局面大相徑庭。

一直讓人好奇的8號陪審員的真實身份在電影的最後一

刻才揭曉——人民檢察官!正是他的`堅持,案子一步步抽絲剝繭,最後戲劇性反轉,十一個人終被他一個人說服。面對其他陪審員一致意見的壓力,他不爲所動,堅持法律,體現了維護法律尊嚴的精神,給熒幕前的觀衆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意識啓蒙課,也引發我們深深的反思。

在當今一個法治理念還未深入人心的時代,網絡發達的國家,公民往往更願意利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來對當事人進行輿論宣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網絡陪審員',僅僅憑藉媒體或者其他人口口相傳的一些片段,就輕易的給當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機關嚴密的調查和專業的判斷。這部電影就給了我們理性的洗禮,讓我深深地知道何爲‘理’,又該如何做到‘理’。

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目前社會和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希望促使民衆反思現狀,進而提倡法治精神、迴歸人性的美好。這或許就是電影《十二公民》給我們的最大啓示。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8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是12位政法大學畢業生的“親屬”,作爲一場真實案件的陪審團進行案件分析審判的過程。電影一開shi一邊倒11:1審判有罪,但是唯獨8號對案件證詞懷着非常多的疑點,並逐步與其他11位陪審員進行激烈的推理,推理期間交織着每位陪審員的個人感情、直覺、價值觀、經驗,輾轉曲折,但最終秉着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真理的執着,所有陪審員一致以無罪通過陪審裁決。通過電影有以下幾點收穫:

1、對生命權的敬畏: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生命是作爲公民權利的主體而存在的前提,是公民最根本的權利。面對生命權,人人都需要懷着敬畏去對待,這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是人得以存在的體現。

2、對待他人容易標籤化:人們容易根據自己固有的感情、直覺、價值觀、經驗等,非常輕率地、絕對地根據他人的羣體身份而下定論,使得認知與現實產生偏差,如電影中對“富二代”、“保安”、“乾爹”、“店小販”等固化認知。標籤化容易造成對相關羣體的誤傷,扭曲社會認知,擴散負面情緒,同時也契合當今媒體的“眼球經濟”需求。

3、理性思維非常重要:我們學習過數學推理過程都知道,每一步的結論dou依賴充分嚴格的公理、定理依據。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忽視這種推理化理性的思維,本質上是大腦的慣性是“節省能量”,因此容易用直覺進行判斷。理性思維要求對事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進行數據邏輯推理。在電影中8號陪審員帶領大家不斷用理性+數據+實踐進行推論,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懷着“算一本帳”的思路多學習理性思維的益處。

非常推薦大家看一看這部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9

一樁看似證據確鑿的案件實際上漏洞百出,全是破綻,就這樣一部沒特效場景不變甚至演員都屈指可數的電影,引來了我們一陣一陣熱浪般的掌聲,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讓一個又一個“屏奴”擡起了頭加入了這場頭腦風暴。這部電影,引起的不僅是我們一個多小時的全神貫注,更多的是引起了我們的思索。

若像電影中一樣,突然有一天,我也有選擇的權利,而且還是針對另一個人的生殺大權,我們會毫不加思考地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去做出一個看似有道理、實則漏洞百出的選擇嗎?

影片中所展現的十二個人的行動與表現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死亦大事矣”,這是從孔孟時代一直流傳到今天的訓言,想必一個成年人應該明白。但這十二個人在第一輪投票時,僅有一個投出無罪,其餘都投有罪。他們的客觀公正、嚴謹細緻又在何處?

我想,面對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種大問題一,我們應該保持絕對的冷靜,消除偏見,以全面客觀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出一個真正正確的選擇。

但現在的我們,是一支爲祖國行使權力、爲法律維護公平、爲公民主持公道的武裝力量。假如我們不能像劇中那個檢察官一樣,冷靜而準確地做出正確的判斷,那麼人民的公道甚至國家的威嚴也就無從保障。我們,也就不能揹負起保衛祖國、守衛人民的重任,倘若不能冷靜、正確而公正地做出判斷,我們和那些犯罪的人也就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比他們所做的更要令人髮指。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對我們軍人的基本要求。在執法時,我們必須秉承着一顆鐵面無私的心,不可在其中摻雜一絲一毫的個人情感,更不可以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不再進行自己的思考。這樣的行爲註定是愚蠢的。劇中體現了許多對於有錢人的偏見、對外地人的不信任、對犯罪或犯過錯的人的不體諒、對不孝的錯誤定義,先入爲主的隨隨便便幾句話便能確定一個人的生死等等一系列不公平不正義的行爲。看電影不光只是看其中的熱鬧或是什麼,要從其中學到什麼纔是關鍵。放下一切偏見,拋開自己之前的認知,真正地從零開始思考、去調查,這樣才能真正的作出公平而又正確的決斷。

其實不光是斷案,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該這樣,學會傾聽但不去相信,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判定某一件事情的性質,當然,固執己見只會讓你越陷越深,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行越遠,真正地迷失方向。一顆鐵面無私的心,一顆公正的心,一顆能平等看待所有人的心纔是我們需要的,甚至是一種必需品。

“言無刀鋒,卻能傷人”我想,我要把這八個字送給更多更多的人。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篇10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政法大學模擬庭審的十二個家長扮演的陪審團成員就近期富二代殺害親生父親一案進行討論表決的故事。故事剛開始,是一個就目前所掌握的人證物證所推測出的可能的事情經過,然後是一個女學生扮演富二代的辯護律師進行陳述,接下來就是陪審團進行討論商議表決。

原本這樣一個很隨意的演習,尤其是對於這些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來說,這更像是一場無聊的形式化的遊戲,除了何冰飾演的八號以外,其他人都把這當成一個公式化的形式而已,只是對着已經顯而易見的案情隨意的舉手表決一下就好了。然而,原本這樣一場對成年人來說毫無意義的過家家一樣的遊戲,卻因爲一個人的認真而顯得正式起來。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也覺得那些證據天衣無縫,案情幾乎就是所有人想的那樣,而且我也不認爲幾個公民私下這麼認真的討論有什麼意義。然而,通過八號的一點一點深入的分析,對證詞的懷疑以及其他人態度的改觀,我覺得,似乎這個案子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由於對於富二代的偏見和一種仇富的心理,當爆出這樣的案子,我們就用自己的經驗感性的推知了所謂的事實,說的好聽點,是我們覺得富二代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自小嬌生慣養,其家庭對他們人格人性的培養有缺失,加之他的親生父親是個蹲過大獄的賭徒酒鬼,靠着中國的一句老鼠兒子會打洞的古語,我們認爲他有犯罪的基因,綜合起來,我們就這樣定了一個人的罪。看完了全篇,我再回過頭來反思我自己剛開始的心理狀態,有種幸災樂禍,心想誰讓你是富二代啊,上帝給了你好的家庭環境,總得讓你失去點什麼吧,人品不好怪誰啊。大概就是這樣的心理。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影片中經過層層分析,提出問題,找出疑點,然後去找合理的解釋,進而推知事實,通過理性冷靜的討論和分析,這個業餘陪審團最終的投票結果是無罪,而這個故事的真相也是兇手另有其人。可能這部電影的故事不盡真實,也可能現實中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在想,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都更傾向於用去眼睛看,用情感去分析,而很少用理智去冷靜的剖析這個事情的每一個細節。影片只是給我們一個警示而已,即便他是富二代或者是其他的什麼,除去這些外在的頭銜,他是個生命,而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去尊重,對待涉及生命的事更應該去慎重。我們帶有感情色彩去評價一個生命,並且對於他即將要來的不幸抱着一種看熱鬧的態度,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惡意,同時體現的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心理人性的扭曲。我想,在我去批判別人所作所爲之前,最重要的還是先健全我自己的人格。

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一點比較好玩的地方吧。在影片中,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人討論這件事都是很沒有耐心的,後來,隨着他們觀點的衝突,交流增多,情緒過激,大部分人都說了自己的人生,宣泄了自己的不滿,而這些,或許之前,他們從來都沒有對身邊的人說過,一次也沒有。大概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對相對陌生的人更容易敞開心扉,做真實的自己,說自己真實的想法,尤其是這個陌生的人不太可能出現在你以後的人生裏,所以很多人有的時候會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這個大概是因爲你們只有一見。這個心理,有一點像黑暗效應吧。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很精彩,十二位陪審團成員性格各異,幾乎是這個社會大部分人的縮影,同時,這部電影也給了我很多啓示,綜合看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