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英雄》觀後感(通用23篇)

電影《英雄》觀後感(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英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英雄》觀後感(通用23篇)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

《英雄》一部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電影主題鮮明,融匯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電影特效,刺客刺秦,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面貌。“天下”二字,表達了古代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秦始皇雄偉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刺客,由李連杰主演的荊軻,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開始他全力以赴,將生命置之度外。但一旦破解了‘天下’二字,立刻當機立斷,放棄一己之私,而爲六國百姓着想,束手就擒,從容赴死。這個死,比匹夫之勇,報一己之仇要壯烈的多,深刻的多。李連杰的高超演技,將刺客的內心世界描寫的形象而又生動,那華麗的打鬥動作,那帥氣俊秀的外表,不得不讓人讚頌此部影片的的成功。英雄不但對刺客和俠的詮釋突破傳統,達到了新高度,而且提倡了和平,人道,天下,不殺這些全新的,進步的文化觀念。很多中國人理解不了這些,是因爲中國近代佔主導的觀念是鬥爭,玩命,不妥協,不讓步,把革命看做盛大的慶典。這些腐朽落後,給民族帶來災難的意識,要求無名那把劍十步之內,血濺當場。可是,百年曆史已經證明,這些意識的泛濫,於人於己於民族,都沒什麼好處。

其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英雄電影中所展現出悽美恢弘的畫面。《英雄》裏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紅”與“黑”的對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顏色,象徵着宏大敘事的壓力,主流意識形態的威嚴,而影片以紅色隱喻國仇家恨,以紅色象徵火山爆發前的內在力量,以紅色宣示一種劍俠特有的矢志與抱負。影片伊始,即表現秦國的強大軍隊、蓋世的宮殿建築、濃煙而沉穩的黑色。黑色衣着的嚴肅的秦王頭頂黑冠、腳穿黑靴、身穿黑甲,穩坐黑色龍柱的黑色秦宮,豪氣不凡,莊重威嚴。在描寫俠客的片段中,鮮豔奪目的紅色則佔據着絕對統治地位。殘劍、飛雪及如月等人物的服裝均爲紅色,與少暗紅色的場景空間熔鑄爲一體,形成烈火般的紅調,給觀衆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成功之作。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2

自從《史記》以來,“荊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頌,其中獨立個體抵抗強權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內核,而“俠”也被定義爲“以武犯禁”,武俠文學和後來的武俠電影的社會功能是用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衝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爲讀者或觀衆提供了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

張藝謀的《英雄》題材來自“荊柯刺秦”,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古典美,讓我們領略了古代氣質的精神大餐。當時七國爭霸天下,而秦國勢力最強,有一統天下之勢,所以秦王成了衆多刺客行刺的對象,其中對他構成威脅最大的是趙國的四名刺客:無名、殘劍、飛雪、長空。他們是對荊軻之類專爲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而在電影中,他們是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在短短的電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親情和愛情以及大情大義。趙國大將的女兒(飛雪)爲報家國之仇,與心愛之人(殘劍)歷經艱辛,苦練劍法,終有所成,即便決定刺秦,奈何在最後即將成功的一刻,殘劍卻領悟到了更深的大義——天下蒼生。與天下蒼生相比,個人的得失便不再稱得上什麼得失,個人的愛恨、苦於衆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罵名,然而在無名天下獨一無二的劍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義,竭力相助。長空本着對無名莫大的信任,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來左右,更是所謂難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國與天下蒼生之間,無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擇,然而正是這個抉擇,決定了“英雄”這個稱號。

在即將取得成功時選擇了放棄,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啊!要經歷怎樣的思想鬥爭才能做到啊!“無名”之路,是否值得我們效仿?作爲無名之人,當我們在追尋一個自身無法實現的目標之時,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學會放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辯證法告訴人們,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舉世矚目的雕塑藝術品——維納斯像,就是因爲沒有了雙臂,纔給人以無窮的魅力,就是因爲以未完成的形體留給後代,纔給後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所以放棄便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由此看來,學會放棄,也需要懂得辯證法的道理。這裏,進與退,拼搏與放棄,也是對立統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在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勇於放棄,就是明智的選擇。這裏沒有絕對分明的,一成不變的答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沒有爭議的歷史發展過程記錄下來,把有爭議的歷史發展過程留給後人,這便是明智的選擇。這樣說來,無名選擇了放棄乃是英雄的壯舉。放棄年輕時的追求,採取更加適應市場的務實策略走無名之路,把更多一點精神財富留給人間,這樣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進的方向。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3

“暴力美學”作爲一種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段和風格在近年來的很多國產商業大片中都有表現,而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所謂“暴力美學”,指的是對於暴力的表現不再執着於暴力內容本身的真實展現,而更講究一種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賦予暴力內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國繞“刺秦”展開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場面,但在表現這些場面時,影片並沒有採取真實再現殺戮場景的方法,而是把這些原本殘忍、血腥的場面處理得空靈、飄逸,富有詩情畫意,充滿了形式上的美感,使這些暴力場面不再讓觀衆感到厭惡,而是具有了一種可觀賞性。下面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打鬥段落進行分析。

(一)無名戰長空

在無名向秦王講述的故事裏,無名首戰長空,將其殺死。這本是一場高手之間的決鬥,但在影片的表現中我們感受不到慘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空靈的美感。兩人的打鬥伴着一位白髮老人的琴聲進行,緊和着琴聲的節奏。兩人在空中飛躍,交戰。屋檐上的水滴緩緩落下,顯出一種空靈、寂靜。在雙方對視的時候,交戰則在意念中進行,這也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的虛實合一的境界。最後,無名一劍刺死長空,但鏡頭並沒有渲染長空死時的痛苦,沒有血流如注的表現,只有一把寶劍落地,濺起了地上的水珠。這一段落,本應是生死對決,充滿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處理方法讓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美感,高手過招的空靈飄逸,這樣就消解了觀衆對死亡的恐懼。

(二)飛雪戰如月

同樣是在無名向秦王講述的故事裏,飛雪因嫉妒殺死了殘劍,如月爲報殘劍之仇與飛雪決戰。決戰在一片楓葉林進行,黃色的楓葉,飛雪,如月紅色的長裙,色彩飽滿,畫面極富美感。風吹起滿地的黃葉,漫天飛舞,兩人不時騰空、飛起,紅色的裙衫,黑色的長髮也隨風舞動。伴着柔美的音樂,這場決鬥不像是充滿恨意的決戰,更像是兩個女子的一場絕美的舞蹈。最後,如月中劍,影片依然沒有正面表現她臨時的慘狀,而是表現了一把劍插在樹上,落下一滴鮮紅的如寶石般逶亮的血珠。隨後,以如月的視角表現了一片黃色的楓葉林慢慢被整片的鮮紅浸透,我們可以清楚知道這是一種對死亡的描述,但感覺到的仍然是一種濃烈色彩帶來的美感。這一段落可以說是“暴力美學”的一個經典段落,這場廝殺,原本是充満仇恨和血腥的,但張藝謀用濃烈的色彩、黃葉、紅衣等意象構建的影像留給我們最大的感受還是視覺上的美感衝擊,充滿飄逸、靈動之感。

(三)秦軍攻趙之“書館箭雨

在無名的講述中有一段秦軍攻趙的場景,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學的典型場景。秦國軍隊的陣營用兩種色彩表現,一種是鮮豔的紅色,戰士的紅鎧甲,飛舞的紅色軍旗,一種是灰色,戰士的灰色鎧甲,灰色的盾牌,這種大塊的色彩表現軍隊,伴着整齊的“大風,大風”的口號,氣勢恢宏。趙國書館內的顏色也是一片鮮豔的紅色,紅色的陳設,趙人紅色的裙衫,極富視覺衝擊力。隨後秦軍箭陣齊發,密密麻麻,像密集的雨點落在書館,射在趙人身上。趙人在白髮老者的帶領下,集體練習書法,紋絲不動。這個場景表現的內容實質上是一場集體殺戮,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影片對相似場景的表現往往是慘絕人寰,百姓悽苦的喊叫,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陰鬱的色彩。但《英雄》中的處理方法並沒有讓我們感覺到這是場殘忍的殺戮,更像是一種集體的表演,極具形式化。我們在震撼於影像中場面的宏大之時,對慘遭屠殺的趙人並沒有過多的憐憫、同情之感,反而覺得他們的犧牲很正義。

綜上所述,在電影《英雄》中,原本表現生死肉搏的視聽符號已被轉化成了極具形式美的表演,暴力打鬥本身已被解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爲影片的主題是“英雄的犧牲精神”。而如果英雄的犧牲太過於真實、殘忍,就會有悖於主題的表達。故而,影片採用了暴力美學的手段,既讓電影充滿視覺奇觀,又讓英雄們的犧牲顯得正義而富有儀式感,進而完成了英雄犧牲精神的主題的表達,是一部難得的暴力美學佳作。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4

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那些英雄們,終歸是化作玄冥,去了那六道輪迴之界了。

——題記

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對“英雄”這個詞語都有他們各自的解釋;同樣的,在今天的世界中,“英雄”已不單單指那些勇於面對死亡,爲人爲國的人了。可電影《英雄》給了我對這個詞語另一層新的涵義。也許當中的每一個人物對我們的影響力各有不同,但在我看來,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位英雄,功大亦或功小,都具備了英雄的氣概。

秦王:氣大度凡,以刺爲友

在我知道的所有文學知識裏,秦王都沒有給我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哪怕在他統一六國後,制定的大秦法律都讓我對他嫌棄三分。而在影片中,秦王也給了我一種從未有過的無奈和寬容。天下人只有刺客真正懂得秦王的心,但刺客所要的,便是其心。對於他來說,未免過於殘忍。看得出秦王對這幾個刺客憐憫,也看得出來他是想與他們成爲朋友的,但法不能違,最後秦王還是被自己挖的“坑”捉弄到了。

刺客無名:冷靜沉着,思想成熟

面對着高高在上的秦王,連頭髮都不曾抖一下的這個男人,便是刺客無名,雖說同樣是刺殺秦王,但與荊軻相比,卻多了一份成熟和冷靜。咸陽宮內,燭火搖曳,這場與秦王無聲的較量,他也算是打了平手。他的勇與智不比荊軻遜色,甚至更勝一籌,哪怕面對萬劍穿心,相信他也不會後悔。

刺客四人組:哪怕只有三十尺

殺一個刺客便可近王十尺,這是無名刺殺秦王的前提,三個人爲他爭取了三十尺的距離,但差的,還是最後那一劍,最後那一刻的抉擇。刺客四人不論是形影不離的“殘劍飛雪”也好,如月也好,銀槍長空也罷,都只有刺秦一個目的的,但最後殘劍的“天下”二字,卻真的傾了天下,覆了繁華。而如月作爲一個僕人,對主人無比的忠誠,這便是英雄。但我最佩服的還是銀槍長空,爲了刺秦也不惜以生命爲代價,英雄就是這樣的本色。

萬物自生,定有其英雄本色,千秋萬載,不變的只有一個“勇”字。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5

週四語文課上我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 《英雄》,看後我身有感觸。影片中那些美不勝收的山川風光、一波三折的俠骨柔情、鋪天蓋地的軍旅陣仗和匪夷所思的武功打鬥都一幕幕在我眼前重現,讓我不禁開始思考。

影片的畫面的確好,但我覺得,畫面也是爲主題服務的。王小波說過:人可以活在兩個世界裏,前一個世界是灰色的,柏油路,水泥的房子,空氣裏是灰土的氣味;後一個世界裏有溼漉漉的石板路,石頭房子,暗黑透明的空氣泛着苦澀的花香。他還說過:人可以失去生命,但不能沒有詩意的世界。《英雄》用它的色彩和景色描繪了一個兩千多年前的英雄們生活着的詩意的世界。一個嚴肅的創作者不會讓自己的作品淪爲風光片,而且,我覺得張藝謀也沒有這種意圖。我們不能看到精美的畫面就斷定影片只有外表而內容空虛。《英雄》裏那麼美的景色,那麼純的色彩才配得上那些純粹活在精神世界裏的人們。影片先後出現了紅、藍、白、綠、黑五種色彩,每種畫面色調都有不同的喻意,對推動故事發展,刻畫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殘劍”和“飛雪”的愛情在張藝謀的攝像機裏,也從紅色的狹隘、藍色的憂鬱、綠色的激盪到最後白色的殊途同歸,一點點偉大起來。

戰國時期是國曆史上最殘忍也是最黑暗的時期,人的生命從沒有像那時那樣不值錢,但戰國時期恰恰是中國人最有氣節和風骨的時候,因爲死亡已經變得無謂,就可以爲了信義,爲了黎民百姓,天下蒼生,爲了一切我們認爲更有價值的東西,毫不猶豫的捨棄生命。那是中國人最崇高的時候。我想張導就是想通過這一背景讓我們重新領悟我們的民族精神!

《英雄》短短的劇情裏穿插了友情、親情和愛情以及大情大義。趙國大將的女兒(飛雪)爲報家國之仇,與心愛之人(殘劍)歷經艱辛,苦練劍法,終有所成,即決定刺秦,奈何在最後即將成功的一刻,殘劍卻領悟到了更深的大義--天下蒼生。與天下蒼生相比,個人的得失便不再稱的上什麼得失,個人的愛恨,也不再算的上什麼愛恨。苦於衆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罵名,然在無名天下獨一無二的劍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義,竭力相勸。長空本着對無名莫大的信任,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來左右,更是所謂的難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國與天下蒼生之間,無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一個抉擇,然而正是這個抉擇,決定了“英雄”這一稱號。舍小我取大我,便可謂之“英雄”!

秦王自是有他殘暴的一面,但是人誰又無過呢?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他,便沒有六國的統一,也就不能終止六國連年混戰的局面,以及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只是,當時的人們都無法看到這些罷了。所以,當他從無名口中得知,殘劍竟以天下勸他放棄刺秦時,竟不能自已的動容:想不到最瞭解自己的人,竟是自己苦苦要捉拿的刺客!所以在看到最後那千鈞一髮刺秦的時刻,我竟然和影片中那位已被刺客劍柄頂着後腰的秦王一樣,聽到刺客說出"天下"二字,一時間傻了眼。“無名”不是拯救世界的超人,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個無名之輩,是個小人物。像荊軻一樣,他頂多是個 “壯士”,但也像荊軻一樣,他是個了不起的小人物,。影片就是以這樣一個小人物的經歷與他所作出的選擇來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民族。

我們從電影裏看到了奴性,因爲我們心中有奴性的影子。我們看到的就是“無名”由最初因 “國恨家仇”而刺秦,爲“天下蒼生”而放棄刺秦。《英雄》想要體現的,就是“無名”這樣一個小人物,也會去思考“天下”,也會爲它作出選擇。

看完後我想,真正的英雄不需做出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只需心懷天下即可。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6

《英雄》着實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短短的劇情裏竟穿插了友情、親情和愛情以及大情大義。趙國大將的女兒(飛雪)爲報家國之仇,與心愛之人(殘劍)歷經艱辛,苦練劍法,終有所成,即便決定刺秦,奈何在最後即將成功的一刻,殘劍卻領悟到了更深的大義——天下蒼生。與天下蒼生相比,個人的得失便不再稱的上什麼得失,個人的愛恨,也不再算的上什麼愛恨。苦於衆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罵名,然在無名天下獨一無二的劍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義,竭力相勸。長空本着對無名莫大的信任,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來左右,更是所謂的難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國與天下蒼生之間,無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一個抉擇,然而正是這個抉擇,決定了“英雄”這以稱號。舍小我取大我,便可謂之“英雄”。

秦王自是有他殘暴的一面,但是人誰又無過呢?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他,便沒有流過的統一,也就用不能終止六國連年混戰的局面,以及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只是,當時的人們都無法看到這些罷了。所以,當他從無名口中得知,殘劍竟以天下勸他放棄刺秦時,竟不能自已的動容:想不到最瞭解自己的人,竟是自己苦苦要捉拿的刺客!

金庸老前輩曾道:俠之大者,爲國爲民。依我看,所謂英雄者,蓋爲天下蒼生着想者罷了!

整部〈英雄〉裏,對白都很可笑。“你心裏只有天下”飛雪怒道,“還有你”殘劍急忙表白。當時,電影院裏一哥們率先笑了出來,聽的出來,那哥們是樂壞了,笑的那叫一個高興,感染了所有的人。還有秦始皇最後弄明白殘劍當初爲什麼不殺他的時候,很是感慨的發了一通議論,原話記不住了,只記得象是小學時候開班會時,老師講的那些廢話,聽完之後,不知道說了什麼。偶爾抓住老師的一句可樂的話笑半天,然後會議就結束了。當時秦始皇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就這感覺。

再有就是,無名這個人挺有趣的。編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故事,連聽人家炕底的話都說了,爲了趙國,這等齷齪的事情也就罷了,後來,在那裏跟秦始皇絮叨了半天,屁也沒幹,看起來好象是被秦始皇感動了。這也太便宜了,秦始皇自個在那裏悟了半天的書法,無名的神經就錯亂了,後來,自個被弄成了蜂窩。實在好笑呀。都不明白片子什麼時候演的無名被感動的。

《英雄》這部影片,除了具有宏大的場面和震撼力極強的音響效果外,衆多名演員的加盟也爲該影片增添了市場的賣點。然而這些在我看來,還只是一些膚淺的表面現象,它的內在價值便是編導通過該片向人們推銷一種理念、一種人生、一種哲理、一種現實。我不知道這些名演員在選擇加入這部大片時有何感想。但是,從陳道明那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中我彷彿看到了他在宣泄自己的真實情感。從無名的“十步一殺”中我彷彿感受到取得成功的巨大誘惑力。然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飛躍出現了,質變產生了,正義與邪惡之間竟然出現了換位。拼搏多年的無名將那心中的希望化爲泡影,將眼看就要到手的勝利拱手讓給了別人,最終以“放棄”結束了英雄的壯舉。

我真不知道編導在把什麼理念灌輸給人們,是現實主義還是理想主義,誰是真正的英雄呢?是秦始皇還是無名刺客?堅持不懈、努力拼搏是一種英雄本色,相反的做法,放棄即將到手的成功難道也是英雄的壯舉?當《英雄》的編導將辯證思維邏輯展現給人們時,他一改傳統的寫實主義風格。

無名英雄,任人評說。世上總會有兩種不同的見解存在:其一,這是無名之輩;其二,這是英雄壯舉。人們總是將二者割裂開來。然而,影片的編導則一改傳統的思維方式,將無名之輩與英雄壯舉聯繫起來,對立的兩極在影片中統一起來,這或許就是編導展示給人們的真理。《莊子。雜篇》第一論“庚桑楚”裏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天下亂,因爲誰?不單因爲有桀、有紂這樣的暴君、也是因爲有秦皇、漢武和“鳥生魚湯”!我想把這個觀點再推大一點,天下亂,除了權者弄權而壞天下之和諧,更因爲人人都想成爲“主”。在這種利益驅使下人人都想通過先“王”的方法而後“主”,天下人心亂、則天下自然就亂。張導演爲知識分子的悲劇作傳,讓我覺得順眼,現在我要解釋這句話中的另外兩個字——悲劇。知識分子們傻傻的爲天下匹夫捨生取義,希望能夠平“兼濟天下”、“平天下”,可是,他們輕信了弄權的王、憐憫着想通過先王而後主的亂之源頭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轅北轍、輕生取義,可憐又可笑,當悲劇二字無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幾千年的封建舊習是很難改變的。

《英雄》裏的無名選擇了放棄,現實中的無名在歷經坎坷之後,也將選擇放棄。絕不能在創新的征途上做唐吉歌德式的人物,與大風車做無謂的搏鬥了。應該採取更加務實的戰略,在善於發揮自己長處的哲學領域掀起批判的高潮。 可惜嗎?後悔嗎?辯證法告訴人們,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舉世矚目的雕塑藝術品——維納斯像,就是因爲沒有了雙臂,纔給人以無窮的魅力;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因爲以未完成體形式留給了後代,纔給後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這樣想來,我的心理頓時感到平衡了。 作爲一個無名之人,當我在追尋一個自身無法實現的目標之時,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學會放棄便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7

閒來無事,重看《英雄》。

先說不足,與《影》有類似之處:有多處轉折生硬之傷,比如秦王觀火苗知無名所敘爲假;有故事未充分展開之傷,比如感情的突然升溫突然冷卻,鋪墊明顯不足;有臺詞突兀之傷,文白夾雜,對話直白說理,常讓人有跳脫之感。當然,重點還是講故事的能力。與臥虎藏龍比,缺乏妙用完整故事、步步遞進演繹江湖廟堂、兒女情長的蘊藉之美,而僅以梁朝偉、張曼玉、李連杰等一衆實力演員以高超演技,及電影絢麗奪目色彩、高難度武打動作推動情節進展,且敘事割裂,乾澀難嚥。故事的無力常讓人產生小學生把無味之事生生拉長寫成長篇的錯覺。

但還是有兩處感動到我的地方,幾乎流了淚。

一處是無名收劍,不殺秦王。無名己仇未報,卻頓悟國家生民,應以大團結了卻生別離,而不應因仇報仇,循環往復,將天下置於難以停息之戰亂。這是俠氣,是我們應有之氣,是以大爲重的大氣,是國大於家的豪邁之氣。

一處是飛雪一劍刺向殘劍,並向無名道:助我。生死決絕,夫妻之義倒小,朋友之義爲大,父母家國仇恨之義爲大。飛雪知無名不助,必將死傷於殘劍,但這劍不得不發,不得不恩斷義絕。她於瞬間完成人生選擇,也許竟無從選擇。這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亂世交給世人的一張考卷。我們無從判斷答卷人之對錯,我們不是上帝。但只以瞬息變化來說,她和無名給予了我莫大震撼,朋友之義氣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當是我們應有之氣,義薄雲天,生死託付,慷慨激昂。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8

或許,我這個學戲劇影視文學的孩子太不夠格。總感覺張藝謀應該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導演,至少在口碑方面,似乎真相卻並不如此。我看電影有個毛病,從不記導演,除非特別有標誌性的。現在想想,張藝謀的作品還是看過的,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父親母親》、《十面埋伏》、《英雄》、《金陵十三釵》。

除了《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在高中的時候看的,其他的都是最近纔看的。沒想到《金陵十三釵》出自張藝謀之手,如果不是今天看電影雜誌。各路人士對《金陵十三釵》的評價衆說紛紜。有人說,這部作品相對還是有進步的;有人說,這部作品討好的因素太多;有人說,這部作品是一流製作二流作品;有人說………那都是別人的看法,在我的印象中,《金陵十三釵》似乎應該不是張藝謀的風格,感覺怪怪的。《我的父親母親》的唯美畫面是我喜歡的。美景,美人,美麗的愛情故事。《十面埋伏》,乍一看,多霸氣的片名,結果卻是一個愛情故事,好生失望。劉德華,章子怡,金城武,宋丹丹,明星氣場。章子怡擊鼓那段處理的不錯,令人折服。竹林追殺,觀衆一起跟着緊張。幽幽的竹林,大片大片算不上花田的花田,真美。音樂,很好,尤其是“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殊不知,傾國又傾城,佳人難再得。”現在再看,不得不說,張藝謀的選景很美,就像是一幅繪畫。

之所以會想起來看《英雄》,是因爲初中英語課本上曾經講過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似乎應該很有名,至少在國內可以算是一部大片。《英雄》的主演:李連杰、甄子丹、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這幾位演員可以說是影視界的大腕。3000萬美元的投資,明星陣容,再加上宏大的場面,給當年的票房應該添了不少彩。看《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時候對,我還不能理解影片中色彩的運用。看過《英雄》之後突然發現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超出了我的想象。秦欲攻趙,黑壓壓的大軍。這個黑,不僅是指人多,更是士兵們的服裝顏色。無名向秦王講述他是如何取得長空、殘劍、飛雪性命的時候,畫面展示了過程。趙國人,所有人都是身着紅色衣服,當時我還好奇難道那個時候都是穿紅色衣服,接下來等到秦王識破無名的謊言,無名向秦王陳述事實是衣服換成了藍色,這時才明白原來是導演的意圖。紅色、藍色、白色、綠色。看完不得不佩服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紅色,象徵着血腥;藍色、白色,象徵着事實,個人更覺得這兩種顏色象徵着自由;綠色,象徵着自由,在我看來,綠色更應該象徵着返璞歸真。整個故事的敘述方式,跟黑澤明的《羅生門》有些相似,但又不同。《羅生門》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而《英雄》是一個固定的結局。說到這,情不自禁想插一句,到現在我都不知道《羅生門》裏的真相是什麼。《羅生門》裏是不同的關聯人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說法,《英雄》則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兩種說法。色彩、敘事方式是我從《英雄》中得到的最出乎意料的兩種東西。秦王問無名殘劍阻止他刺秦的原因,無名說殘劍寫了兩個字。秦王好奇,我也好奇,怎樣的兩個字會讓他放棄刺秦的想法。天下。一個俠客可以從書法中悟出這個道理,似乎真的很神奇,也或許是我太膚淺。無名在向秦王講述向殘劍求字的時候說道,劍字有十九種寫法,殘劍要寫出第二十種。秦王說如果他統一天下定要規範成一種,就可省去麻煩。我在想,難道歷史上的秦君的焚書坑儒政策真的是因爲這樣?歷史似乎確實是這樣。

有人說,就算《英雄》不得什麼法國戛納、德國柏林、意大利威尼斯,也可以拿出去當中國的旅遊宣傳片。細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英雄》中涉及到的中國因素有很多:劍術、棋術、書法、竹簡、弓箭、古琴以及漫漫黃沙、青山綠水等。秦軍攻城有一習慣,必先用弓箭試探。部分士兵會在到達指定地點之後出列,席地而坐,知道幹什麼?不是就地休息,而是等另一部分人上來,他們躺地上做人體弓箭。五千年的泱泱大國,果真是各朝各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 章子怡要殺張曼玉那段,漫天的黃葉有說不出的美,張曼玉的跳躍很輕,輕的有些像遊戲,像幽靈。李連杰和梁朝偉在湖上的劍鋒交錯,更是驚絕。

《英雄》場景的選擇、細節的處理、音效的使用、色彩的運用、敘述的方式,讓我對這個有很多爭議的張藝謀導演還是另眼相看的。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9

劍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平。

——題記

天下之大,從古至今,多少王侯將相因爲這“天下”二字爭得血流成河。無疑,歷史所承載的那份重量不僅僅來自於那一段段光輝歲月,那一場場恥辱記憶,而是來源於那一條條血河所賦予它的沉重。

多少人因爲那“天子”的一絲慾念,會因爲那王侯的一絲歹意而命喪黃泉?其實古人和現代人一樣,只是期望可以過上“天下爲公”的生活。但終究事與願違,你既不是桃源人,也終不能生活在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那“男有分,女有歸”、“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場景只能在夢中出現罷了。

燕太子丹,因受秦之辱而令荊軻行刺秦王。有何辱不可忍?他可知這一不忍會使那繽紛桃源變爲生靈塗炭的人間地獄。他竟只爲了一己之私,心懷仇恨而置百姓而不顧。心懷仇恨的人難就大業,因爲他終究會被仇恨所吞噬。所謂“忍”就是將刀刃置於心上,但因心懷天下所以不再糾纏於那份錐心之痛。

殘劍和無名在最後一秒在“天下”於“己私”之間選擇了“天下”;而荊軻卻在最終仍執迷不悟,爲了所謂的“武義”而奮力將匕首投向秦王。或許,荊軻的反抗精神值得稱讚,但我認爲,殘劍和無名的“忍”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的痛苦相比,便不再是痛苦。”只有爲天下人而忍己私的人才是真正的武士,纔是真正的英雄!

“小忍忍於市,大忍忍於心。”“英雄”二字承載得太多太多,它不是一種敬佩,不是一種光環,而是一種凡夫俗子所承載不了的責任,是一種心懷天下的大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心懷天下,以大胸懷包容萬物,將劍置之身心之外,成就一份和平,成就一片桃源!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0

今天的大學語文課,我們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雖然這是一部早已看過的片子,但如今亦有全新的感受。

電影講述了戰國末期,六國征戰,秦國最強。秦王嬴政懷着一統天下的抱負,卻成爲衆多刺客的刺殺目標。秦王爲了杜絕一切被刺殺的可能,將若大的皇宮變的一片悽清與肅殺,大殿之上更是空無一物。正是因爲三年前的某一天,兩名刺客衝破三千侍衛的阻擋,殺入殿內,嬴政就一直處於深深的恐懼之中。爲了不給刺客以藏身之處,這個大殿便成了世界上最空的一座皇宮。甚至侍衛,也只能守候在殿門之外。

而此時,一個叫無名的小官吏爲了刺殺秦王以報家仇,他殺死了秦王的心腹大患——殘劍、飛雪和長空這三大刺客以求能夠有機會上殿面見秦王,用他的“十步一殺”刺殺秦王。

事實上,影片通過三種不形式的表達來講述一個故事。在人物的一問一答中故事張馳有度的緩緩進行着。而其中,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也表現的淋漓盡致。黑色的莊嚴與凝重,紅色的鮮豔與壓抑,藍色的悽清與空曠,還有白色的純淨……各種顏色看上去和劇情一樣的錯綜複雜,但卻不令人眼花繚亂,不同的顏色搭配在同一個場景和畫面裏,相映生輝,大塊大塊的色彩,一個場景一個故事用一種顏色,互不衝突。

整部影片的主題是英雄,而故事也正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如若無名只是爲了報家仇而刺秦王,那他就算不得真英雄。所以結局中,無名終於領悟“天下”的意義,也明白爲何當初殘劍的阻擾,放棄了刺殺秦王這一決定,爲了天下百姓的安寧,爲了六國統一的大願,犧牲自己,一如三大刺客爲了蒼生同樣把的自己的生命交給無名一樣。他們都是真的英雄。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1

對於《英雄》這部電影,我想開門見山的說:好,但只差一點!

先說幾句謙虛的話,本人不是電影的內行,對於影片的什麼拍攝呀、服裝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這些方面丟人了。

——好!好在哪裏,我有這樣一個理由。

有句話叫:作品出來以後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還有句話說:作者已死,讀者萬歲。我在這裏也想發揚一下這樣的“精神”,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表面看來,這部電影好象是部現代人理念裏的“刺客列傳”,在我這看則不竟然。以我個人的看法,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個符號,導演是借了這個符號在給另一批人做傳。

真正的“英雄”是誰?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懷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誰又真正做到了心懷天下呢?翻翻中國的歷史,把天下懷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樣的只有一個羣體——知識份子階層!

對!在我眼裏,這部影片好就好在:張導演借“俠”爲中國的知識份子做了個很悲劇的傳!中國有句老話:俠以武亂法,儒以文干政。

在該片中武俠符號後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說的知識份子階層。心懷天下可以說是中國知識份子階層的一個共性,遠的不說,近代的仁人志士哪個不是出自這個階層。康梁變法、科學救國、甚至後來的兩彈一星等等,多少知識分子把捐棄個人做爲代價換來一個心懷天下的美名!個人在天下的眼裏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識分子個人的眼裏也是渺小的,爲了天下,個人是最不足惜的。

當然,中國還有句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是不是按這個前提推理,匹夫們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闡述一下我的對匹夫的個人理解。大體上說人分這幾類:當權者、無知匹夫和知識分子。我節外生枝的說明一下,三者之間可以不是截然對立,當權者可以下臺成匹夫或是知識分子、匹夫也可以混進知識分子和當權者的隊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無辜而且總是被踐踏的人。這些人是興亡的主體,但對興亡無責。當權者弄天下,也對天下興亡不感興趣。惟有知識分子這個“不識時務”的羣體對天下的興亡念念不忘,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絕對是個知識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爲知識分子做傳做的這麼好、挖掘的這麼深的影片我覺得是好影片、至少是個我這樣的人看的比較順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題目說的那樣——好,但只差一點!差哪一點呢?

個人以爲,學學影片中的臺詞,它高“看”了一個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實實的寫出秦王這兩個字,它就一點都不差了。可是,它畫蛇添足的給王字加了個點:王成了主。差就差在這一點上了!

又回到我剛纔說過的那句話上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爲責,義務也!政治課本上早就說過,有權就有責,那反過來有責就意味着有權,至少是“應該”有權。

假設一下,“匹夫有責”這句話要是正確的話。那麼,匹夫有了責也就應該有權,而“責”是天下這麼大的責,那“權”也應該是天下這麼大權。

漢字造的非常漂亮,一個“王”字、一個“主”字,不少就差一點。正常的邏輯是,循序漸進,那就先王而後主。如果不能王,當然就沒有辦法主了。

——那我們就先來看看這些王

《莊子.雜篇》第一論“庚桑楚”裏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天下亂,因爲誰?不單因爲有桀、有紂這樣的暴君、也是因爲有秦皇、漢武和“鳥生魚湯”!

我想把這個觀點再推大一點,天下亂,除了權者弄權而壞天下之和諧,更因爲人人都想成爲“主”。在這種利益驅使下人人都想通過先“王”的方法而後“主”,天下人心亂、則天下自然就亂。

——所以亂在何處,亂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過,張導演爲知識分子的悲劇作傳,讓我覺得順眼,現在我要解釋這句話中的另外兩個字——悲劇。

知識分子們傻傻的爲天下匹夫捨生取義,希望能夠平“兼濟天下”、“平天下”,可是,他們輕信了弄權的王、憐憫着想通過先王而後主的亂之源頭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轅北轍、輕生取義,可憐又可笑,當悲劇二字無愧!

所以說《英雄》好,但只差一點!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2

對於《英雄》這部電影,影片的拍攝,服裝,武美都十分出色,讓我不僅視覺上震撼,也讓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電影以兩條主線貫穿,一明一暗,明是劍客無名要刺殺秦王,暗線是秦王要統一天下,而秦王統一天下是必然趨勢。劍客無名原是趙國人,只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其父母在秦統一天下中,在秦王攻打趙國時死於戰亂,無名從此流落街頭,被秦國百姓收養,他懷着爲父母報仇的夢想不斷努力,全心全意地投入,爲實現刺殺秦王的目標,幹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十年磨一劍,最終成爲身懷絕技,天下無敵的知名劍客。而天下知名的三大刺客長空,殘劍,飛雪,得知他的堅定目標後,都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支持他,並以命相許。但殘劍最後卻阻止無名刺殺秦王,可無名還是走近了成功的殿堂。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這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多門不可能,我們也要努力去證明 它的可能性。堅定的目標和不屈的毅力最終會把我們帶入成功的殿堂,不斷的去努力,爲成功創造機會,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才能十年磨一劍,最終展現光彩。

而對於秦的大一統,爭議一直很多。中國有句古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匹夫即是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最無辜,而且總是被踐踏的人。這些人是興亡的主體,但對興亡無責。當權者玩弄天下,也對天下興亡不敢興趣。他們只爲自己的利益着想。有權就有責,但反過來有責就意味着有權,至少“應該”有權。而匹夫有了責就應該有權,而責是天下那麼大的責,那麼權也應該是天下那麼多大的權。秦王嬴政的目標很宏大,也很明確,也就是統一中國。中國統一的三大好處:

1、結束了7國長年戰亂。

2、修築長城,抵禦外來侵略。

3、統一了度量衡、錢幣、文字,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但像修築長城,也帶來了生靈塗炭,還有焚書坑儒,爲了自己的統治來愚笨百姓,而發展必定要有犧牲。秦的大統一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是中國人民長期領先世界人民的重要前提,更是華夏文明得以源遠流長的一大重要基礎。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之所以有着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秦王統一文字,方便後人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各具特色,漠不相關。秦王統一的想法既是他的野心的表現,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即使他的方式不完全對,但他的創舉無法磨滅。我們應全面的角度看待事件,沒有什麼事實十全十美、完美無缺的,把握主要方面做出的判斷纔是理智的想法,遇事應全面思考。 總體來說,《英雄》是部相當不錯的電影,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電影本身,我們應借鑑歷史,放眼未來。汲取有利部分,不斷豐富、發展自己。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3

印象中這是一部相當早期的電影,但是直到大學才發現原來以前從沒完整看過,不知道是因爲廣告還是刪減,又或者是個人心境,再或是觀影環境。以至於十分的電影,少看了三分亮點,三分意境,三分劇情,只記得一分畫面明麗,紅綠藍白,衣袂飄飄,紅葉翻飛,綠水淼淼。

電影中出現了很多中國特色符號:圍棋、古琴、書法、山水、竹簡、弓箭,巍巍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綠水,紅牆綠瓦。之前沒看過羅生門,覺得倒敘的方式十分新穎,始終留有懸念,人物形象很鮮明。

四位刺客中,殘劍是覺悟最高的,他最早把天下放入心中,與其說他是一位劍客,電影中他表現得更像個戰國哲學家,沒什麼殺氣,冷靜平和,悟劍也是從書法中悟。相比之下,飛雪就顯得衝動得多,或許是仇恨更深吧,每次遇到兩人都要動刀劍的時候似乎都是飛雪快一步,愛情,讓殘劍猶豫,卻讓飛雪果決。長空,這個角色只出現了幾分鐘,以至於我從前根本沒有認出這居然是甄子丹,但是他是無名計劃中的第一環,他是當世高手,與秦宮七大高手對戰他連槍頭都不屑使用,他們對他來說只不過是無名第一戰的見證。無名,他是長於秦國的趙人,十年前知道身世,苦練絕技決心刺秦,本來就要成功,卻爲天下放棄了,作爲刺客,他沒有名字,人們只知道長空殘劍飛雪,作爲秦王知己,他更沒有名字。秦王,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一開始的認爲他是膽小惜命,後來顯示出來的睿智與胸懷卻讓人心生敬佩。這些人都是英雄,爲愛情,爲個人,爲天下。

影片最爲稱道的就是色彩的運用,秦王宮殿上,我們聽到了三個版本的故事: 無名紅色狗血版:長空與飛雪一夜,殘劍飛雪冷戰,無名殺長空,借求字告知長空死訊,飛雪欲爲長空報仇,殘劍傷心,與侍女一夜報復,飛雪傷心了,錯手殺死殘劍,侍女傷心欲爲殘劍報仇,失敗,死了,飛雪方寸大亂,在秦軍大營被無名所殺。

秦王藍色捐助版:長空故意落敗,藏書閣中無名說服殘劍飛雪,飛雪不願長空遇險,刺傷長空,甘願獨自犧牲。飛雪死,無名與殘劍在意念中比劍,侍女如月代殘劍贈劍助無名一臂之力。

無名白色真實版:無名劍法精準,成功說服長空相助,勸說殘劍飛雪時殘劍表示會阻攔,飛雪刺傷殘劍,假死助無名。殘劍贈劍,贈字,“天下”二字,動搖了無名刺秦之心。

影片中前兩個版本的故事都不是真實的,一個是無名的謊言,一個是秦王的臆測,一紅一藍,一冷一暖,導向的結局也截然不同。紅色熾熱耀眼,象徵的是英雄身上的一腔熱血,藍色則更爲冷靜,多了幾分高潔氣度,是秦王眼中的殘劍飛雪,而第三部分運用了白色,有人說那纔是英雄本色,寧靜高遠,爲成就天下蒼生捨棄個人的仇恨。而白色代表和平的同時,又代表犧牲與死亡,與無名殘劍飛雪白衣身死的結局呼應。除去紅藍白,影片中還有兩種顏色,殘劍敘述的色調是綠色的,綠色是包容的,和諧的,代表英雄背後返璞歸真的願望。三年前的時候,秦王宮的佈置也是綠色的,除了色調統一之外,是否也暗示着殘劍其實才是最瞭解秦王的人呢。另一個顏色就是秦王宮莊嚴的黑色,象徵權利,野心,當然,也象徵死亡。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4

某一天,看完了《英雄》這部電影,於是有了點想法。

首先,從電影的開篇,急促的馬蹄聲劇烈的撞擊着地面,煙塵朦朧,以及與凝重而厚重的青銅色建築相交叉來襯托這種緊張的氣氛,交相輝映。這也體現車戰國時期發展極爲先進的青銅製品的應用廣泛。

接着重點來講這部影片的色彩應用,據聞《英雄》這部影片的色彩設計特地請來了日本一位著名的大家,而從這部影片的底色以及與環境的大致顏色來講還是相對比較充

分的。特別是當人物的情感變化起伏時,色彩的及時變化,相互漸變的過程有位具有特色,淡紅色的一點溫馨,重紅色的給人帶來的壓抑,精神上給人一種難以呼吸的壓迫感,無不顯示着一種大家風範。單純的來講,從風聲,燭火呼呼聲,萬箭齊發聲。等等一些動靜都有着色彩的伴隨,秦始皇的宮殿,但一片燭火雖沒有照亮整個空間,視覺上跳出了這種底色,但卻與整個空間彷彿融爲了一體,給人太過沉重的黑色古銅,黑色凝重無法捉摸的陰影,雖然向來偏黑色是比較容易去調和,但當這一切顏色要與一個以及幾個人的感情相協調時,無疑增加了許多困難,而故事的情節採用了許多插敘、倒敘等手法更是又增加了難度,所以說能將這部影片的色塊,底色等協調好的確很令人傷腦經,而反過來也是對大家自己的一種肯定。

說實話故事的發展的確有點令人意外,其過程尤甚,但又在情理之中,狂漲的時空顛倒雖然感覺新穎,但未免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大約要仔細去品讀纔能有所>收穫吧!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5

電影是音畫藝術,音樂與電影是骨肉相連的。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爲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既有一般音樂藝術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推動影片的劇情起着特殊的作用。電影《英雄》無論從畫面和聲音來講無不都是美的體現,宏大的畫面與磅礴的音樂、畫龍點睛般的聲音特效相互輝映。我將向大家展示《英雄》這部電影中音效帶來的震撼。

電影聲音誕生在上個世紀即將轉彎的時候。關於電影的聲音濫觴,最初有一派學者主張是爲了掩蓋放映影片時機器運轉所產生的雜音,或是填補器材故障與換片的空檔時間,因此以音樂來遮蔽噪音或把音樂當成串場的中介。但是,我們隨即發現這種說法過於偏向功能主義,不是用來解釋電影聲音起源的合理因素。 最早期的無聲電影(默片)就伴有音樂,當時的影片由於沒有音效聲、環境聲與對白聲,音樂就成爲彌補視、聽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絃樂的強音來表示打擊聲、摔門聲、關窗戶聲,或打雷聲等;至於人物對白的部分,多以樂器演奏的形式來配合呈現,例如男女主角互訴情衷時配上某段歌劇裏的二重奏。這種以音樂來替代聲音的情形,其實有更深層的心理意義,因爲人類的感官需要接收上的平衡。德國電影音樂學家漢斯艾斯勒對此解釋爲:音樂正足以當作影像的解藥,因爲觀者目睹近乎真實世界的一切活動時,卻聽不到一點相對應的真實聲響,必然引發感官上的不適應,因此音樂不只用來填補影像所欠缺的真實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觀衆在看影片時所產生的不適應以及恐懼。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隨着時代的發展,電影技術的革新,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電影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使得它無可替代的成爲了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雄》開始就以小提琴和古玄子爲主的悲壯的音樂開篇,對電影有一種暗示的韻味。電影背景音樂是綜合性的,它的存在是爲了使觀衆的注意力集中於作爲整體出現的情節上。因此,音樂必須受到畫面敘述的嚴格制約,按照敘事的需要,決定自身的出場與否。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不一定多,但是一定要恰到好處。合適的音樂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可以渲染影片氣氛,調節觀衆情緒,有時候還可能幫助畫面共同製造影片的高潮。

反映在影視作品中,角色也需要有語言。在有聲電影問世之後,電影作品中通常都會使用對白,獨白,旁白等,這些統稱爲影視作品中的語言。《英雄》全篇人物語言大多都是類似文言文的古香古色的言詞。很符合時代大背景,能夠將觀看者帶入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引人入戲。

一般來講,音響是指除語言、音樂之外的影片中其他聲音的統稱。我們生活的周圍環境,無時無刻地發出各種聲響,這些聲響如何在影視作品中表現出來,需要進行一定的構思和處理。通暢依據主客觀性,我們把音響分爲自然音響和特效擬音音響。自然音響是指生活環境中自然存在的聲音,甚至包括噪音,自然音響同畫面結合,能造成真是的環境感覺。自然音響是一種客觀聲音,要求與出現的畫面做到同步。特效擬音音響是指那些爲了某種特殊效果而加入的音響,爲了造成某種意境、氣氛或強調時使用。特效音響是一種主觀音響,表現作者的特殊意圖,例如爲了表現比賽場上緊張的氣氛,用誇大的心跳聲作爲音響,更好地體現了那種幾乎令人窒息的緊張感。音響的運用在《英雄》中運用的比較多也用的比較好有新意,電影開始不久“長空”和“無名”在棋館打鬥的場景,音效除了一般武俠電影的刀劍聲、雨聲、打鬥聲、無聲等,還大膽的加入了京劇。將中國特色融入到電影之中無不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和進步。

看過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都知道它的畫面美得讓人陶醉三日三夜,那它的音效給你的回味更是前所未有,全片聲音採用同期錄製在很大程度上它將武俠片的意境境提升了一個層次。

全片貫通的音樂是小提琴演奏的低沉的曲調,在劇情變化或者是激烈的場面的時候,鼓聲就會響起。在觀看《英雄》的過程中,除了影片中低沉的音樂外,給人們最深印象的應該就是低沉的曲調,和那超強悍的音效。英雄在除了對白外的地方都用上了聲音,這一點難能可貴,這部影片的製作過程可以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英雄》是一部奇觀,不論是從影片中所講述的離奇的故事,還是影片中給畫面配上的音樂,都是現實生活中所不能全部看到或者是聽到的。他只是一部電影,一部娛樂的大片,供人們消遣用的。在一部大片中能看到如此唯美畫面還有如此超現實的音樂,也是一種享受。

首先,音樂的描繪功能,可以有效生動地向我們展示電影的背景。即電影畫面中的事物和情景通過適當的音樂配合,能夠使畫面和情節更加生動,使整部影片更具真實性。例如棋館比武,在“長空”和秦宮七大高手時,冷兵器碰撞的聲音特別大,金屬的每一次碰撞,都會有一次刺耳的聲音。而在“無名”和“長空”比武的時候,特效就很多。背景音樂的節奏在加速着觀衆們的心跳。好像觀衆都身臨其境似的,“無名”踏水花的聲音,以及在大都正酣時候的叫喊聲,不是發自他們口中,聽起來也是恰到好處。每次水落下的聲音,清晰可聞,真實的可能比在現場效果還好。而背景音樂使用古琴,加上劍和長槍碰撞所發出的金屬聲,真如“無名”所講的那樣,“武功琴韻雖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講究大音希聲之境界。”二者完美的結合,意境深遠。而最後一擊,更是運用音效到了極點,“長空”長槍劃的水花,“無名”碰撞水滴的聲音,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聽不到,但是卻讓我們產生了一種相信它會存在。

音樂的戲劇性功能往往在配合情節發展方面有突出作用。例如在危險、幽默、驚喜或者不知名的東西出現的時候,一般會有音樂的提醒,來烘托背景和環境氣氛。例如在影片中,胡楊林決鬥的場景時,“飛雪”和“如月”兩個人打得你死我活,背景音樂這次是女高音,到了後面就開始加上了手鼓,節奏隨着故事情節的變化而變化。“飛雪”每一次拉劍都會有和樹葉碰撞的蜂鳴聲,這種長劍的蜂鳴聲音給人真實感。特別是“飛雪”最後刺向“如月”的那一劍,在空氣中應該是沒有這種聲音的,加上特效之後,給人的感覺是這一劍快,刺破了空氣。背景的女高音加上畫面的純色,讓人很容易的聯想到唯美的畫面。一個“如月”死去了,在唯美中死去了。美麗的風景,漂亮的女主角,優美的旋律和特效聲音完美結合讓觀看者久久不能忘卻。再如,影片中的九寨溝之戰,這裏用的音效可謂是開創了中國水下音樂的先河,劍聲交觸的聲音可以聽出雙方交鋒時的力度和劍的質感,劍在水面輕點觸碰、腳步掠過水麪的聲音顯得格外乾淨清晰。而當鏡頭在水下拍攝,兩人在水面上蜻蜓點水式的飛過時,觸水的聲音亦模仿觀衆的主觀視角在水下聽到的感覺。這一段落也運用了京劇。男人意念的鬥爭,在京劇的演唱中凸顯了力量和深度。也結合畫面增加了視覺節奏感。這個段落的最後部分,殘劍輕柔拭去飛雪臉上的水珠,那種深愛融入進了絃樂之中,讓人動容。絃樂的演繹亦營造了一種沉重和悲重之感。

再次,氣氛性音樂在表現時代背景,渲染某種氣氛時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音樂本身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時代性,把某一地域或某一時代比較流行的音樂用於電影中,便能增加影片的地域色彩與時代感,營造渲染出不同氣氛,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的作用。有的影片還用音樂營造一定空間和時代背景,用以表現人物形象和一定的思想情緒。例如在影片中,無名刺殺秦王的時候,當時無名離秦王只有“十步”時,當時無名奪劍刺向秦王中途有一段“無聲”接着就是秦王“啊”的一聲和無名刺秦的劍的聲音;這一小段給人一種無名刺秦“成功”的錯覺,“無聲”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表現手法,在影視片中通常作爲恐懼、不安、孤獨、寂靜以及人物內心空白等氣氛和心情的烘托。“無聲”可以與有聲在情緒上和節奏上形成明顯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暴風雨後的寂靜無聲,會使人感到時間的停頓,生命的靜止給人以強烈的感情衝擊。但這種無聲的場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則會降低節奏,失去感染力,產生煩躁的主觀情緒。

以上幾個片段從畫面和聲音來講都完美的結合,簡單的說面了聲音和電影畫面是相互成就相互襯托。《英雄》的音樂粗獷、滄桑、唯美、浪漫,表現了北方大地的一種情懷。濃郁的北方音樂氛圍,帶人走進兩千多年前的秦代。音樂的滄桑帶人走進歷史,動人肺腑,對人的心靈產生了衝擊,讓人去接進古代的傳奇。 開始時配的音樂給人一種蒼涼,幽怨的感覺;然後又在這種滄桑的音樂之上加上了手鼓,使得整個開幕給人一種期待的感覺。在一種滄桑的背景音樂下讓人感覺不到蒼涼或者是哀傷這是一種很好的配合。

總之,電影音樂在電影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現在的電影已離不開音樂。有些電影,離開了音樂,就會很難說清呈現了怎樣的面貌。相反,只要有了音樂,不懂電影的人,也能從音樂中讀到一些東西,這是電影中其它元素所無法取代的。一部好的電影,必然有深入人心的音樂,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音樂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影視教學中,聲音除了與畫面教學內容緊密配合以外,運用聲音本身的組合顧慮也可以顯示聲音在表現主題上的重要作用。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6

早就聽說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是一部很經典的影片,儘管拍攝出來已經有幾年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一直沒有看,今天晚上終於有時間和精力把這部影片細細品味了一番,這部電影時間並不長,僅有短短地92分鐘,但秦國宮殿的陰森,野外山景的秀麗,塞外大漠的遼闊加上演員的英氣、豪氣、霸氣、義氣,無一例外的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使我重新理解了英雄的含義。真正的英雄不是建立在利而是建立在義的基礎上,重情重義,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惜犧牲一切乃至生命;真正的英雄不是爲了情誼一味順從迎合,而是在對方誤入歧途之時誠懇堅決地提出;真正的英雄在關鍵時刻爲了大局不惜放下個人的恩恩怨怨,用寬容與大度化解仇恨;真正的英雄會慧眼識英才,虛心接納他人的意見。

影片從無名與秦王的對話展開,從無名的話中回放他和趙國三大刺客長空、飛雪和殘劍的刺殺秦王的全部準備工作和心理活動。片中的這些主要人物,都是英雄。無名的劍法非常厲害,十步之內能夠置人於死地,而秦王的宮殿戒備森嚴,按大秦法規臣子與秦王隔百步之遙,無名要想刺殺秦王成功,就必須距秦王10步之內。秦王下過賞令,刺殺長空成功者可走上20步與他獨飲,刺殺飛雪殘劍一人成功者可上前10步,這樣才能達到“刺殺距離”,爲了助無名刺殺成功,長空,飛雪,殘劍故意讓無名刺傷自己,讓他帶去他三大刺客已死的消息,謊稱長空的劍法不如他,飛雪殘劍死於兩人的感情不和,心胸狹隘。

這樣騙取秦王的信任,使得他獲得接近秦王伺機下手的`機會。這個過程中,我感覺他們三個很重情義,我看不到一點個人私利,爲着一個目的團結起來甘於奉獻,甘於流血忍受肉體上的痛苦。不過無名的話很快被秦王識破了,因爲殘劍和飛雪曾與秦王交過手,秦王認爲他們兩個氣度非凡,絕不是心胸狹隘之輩,在關鍵時刻,殘劍放棄了刺殺秦王,這讓飛雪和無名都很難理解,同時殘劍也不讓他們去刺殺秦王,在無名臨行之前,殘劍送給了他兩個字:天下。殘劍無疑是很有長遠眼光的,更是心胸非常寬廣的,誰都知道,秦王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但是殘劍清楚地看到了雖然秦王一心想吞併六國,給六國帶來威脅,但是在這六國連年征戰,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時,也是隻有秦王實現天下的統一,才能夠解救萬民於水火,換來天下之太平,他們的刺殺行爲僅僅是爲了報個人的家仇,而同千萬百姓的生活相比,這些個人的恩怨其實算不了什麼,應當放下系萬民於心中。

當無名將殘劍的意思告訴給秦王時,秦王也不由得對殘劍肅然起敬,真正理解他的居然是刺殺他的,和他素昧平生的朝廷重大通緝犯,就連他的侍衛也認爲他是一個暴君,同時,看着殘劍寫的“劍”字,也悟到了劍的最高境界,是手上無劍,胸中也無劍,有的只是一顆大的胸懷,用大胸懷包容一切,爲的是日後天下的和平與安定。殘劍也最終使無名放棄刺殺秦王,棄劍而去,並讓秦王永遠記住這劍的最高境界。當得知無名主動放棄刺秦時,飛雪不能理解,與殘劍在大漠中展開決鬥,爲了讓飛雪知道殘劍的此舉用意,殘劍任飛雪的劍刺向自己,當飛雪流着淚抱着垂死的殘劍問爲什麼沒有擋她的劍時,殘劍只是說了一句話:爲了使你相信。最後飛雪也一併殉情,雖然我很難推測飛雪最後是否明白了,但是殘劍的大度與遠見確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飛雪的殉情,也足見其對愛情的忠貞。至於秦王,在本片中一改人們對他的暴君的印象,他是勇敢的,當他識破無名的謊言,在宮殿中透着燈火隱隱感到無名的殺氣時,依然臉上毫無懼色;他又是心胸寬廣的帝王,面對威脅自己生命的敵人,能說出與殘劍那樣的人結爲知己,我死也無憾;他又是愛惜人才的,當衆武士要求殺掉無名時,他是那麼矛盾,他不想殺無名,卻又因自己立下了法令不可更改而迫不得已,用最隆重的葬禮厚葬了無名。並且在統一六國後愛民保民(雖然影片最後說的有些誇張)同時長空爲了紀念三位兄弟也放棄了習武。

我不禁想到了當今這個複雜的社會,我們也要向文中的這些人物學習,有句俗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我感覺友誼是不能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的,一定要真心對別人好,不要用的着人就燒香,用不着人拿棍邦,真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不要認爲自己對別人沒有關心和幫助的義務,有時爲了朋友要甘於奉獻,不怕吃虧。別人取得榮譽感到快樂時學會讚美和分享,而不是嫉妒怨恨,更不是阿諛奉承,別人失勢悲傷時學會安慰和鼓勵,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嘲熱諷,只有這樣才能換得長久的友誼。真正的友誼也不是爲了對方高興一味地迎合奉承,要真心讚美對方的優點和長處,還要委婉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幫助他改正。因爲自己的朋友也不是聖人,他們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缺點,可能一時他們不會理解,但是日子久了他會明白自己的真心。另外,“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

有的人可能脾氣秉性和我們不投合,有的人可能脾氣很暴躁,有的人可能毫不留情的當着很多人的面批評過我們,甚至有的人可能不喜歡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特別是自身沒有的優點並虛心學習,他們的話可能比較刻薄,有時難以接受,面對他們提出的,只要對自己有幫助的,自己確實做得不夠的,還是要改正,當他們需要我們幫助時,我們也要幫助他們,這時候就不要計較以前的恩恩怨怨了,只有這樣才能感化所謂的敵人,換得更多的朋友,這就是我看這部電影最深的體會。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7

對於《英雄》這部電影,我想開門見山的說:好,但只差一點!先說幾句謙虛的話,本人不是電影的內行,對於影片的什麼拍攝呀、服裝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這些方面丟人了。——好!好在哪裏,我有這樣一個理由。有句話叫:作品出來以後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還有句話說:作者已死,讀者萬歲。我在這裏也想發揚一下這樣的“精神”,談談我個人的看法。表面看來,這部電影好象是部現代人理念裏的“刺客列傳”,在我這看則不竟然。以我個人的看法,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個符號,導演是借了這個符號在給另一批人做傳。

真正的“英雄”是誰?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懷天下者乃真英雄!那誰又真正做到了心懷天下呢?翻翻中國的歷史,把天下懷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樣的只有一個羣體——知識份子階層!對!在我眼裏,這部影片好就好在:張導演借“俠”爲中國的知識份子做了個很悲劇的傳!中國有句老話:俠以武亂法,儒以文干政。在該片中武俠符號後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說的知識份子階層。心懷天下可以說是中國知識份子階層的一個共性,遠的不說,近代的仁人志士哪個不是出自這個階層。康梁變法、科學救國、甚至後來的兩彈一星等等,多少知識分子把捐棄個人做爲代價換來一個心懷天下的美名!個人在天下的眼裏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識分子個人的眼裏也是渺小的,爲了天下,個人是最不足惜的。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8

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層次,而這部片子做到了這一點,一層進一層,也講究境界,一層是一個新的境界。

最高是讓,讓國,讓天下。其次是天下大義,但終究還是以暴制暴。然後是謀。最後是欲和技。

這就是中國文化所傳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記以讓國開始,我們都熟知孔融讓梨的故事。《英雄》這部電影做到了這一層層的闡述和遞進,張藝謀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野心很大,願望也很好,這部片子是中國自己的電影,因爲除了中國人沒人懂。張藝謀一定是希望這部片子可以開啓一種屬於中國自己電影的風格的時代。

當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畫面大片來看,而沒有看出裏面的意境。書法和劍法的想通,舞劍時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書法的落筆方式。那些如畫的風景,也是在幫助觀衆進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還有這不是一個刺秦的故事,張藝謀只是藉助了這段耳熟能詳的歷史。所講的是他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對天下道義的感悟。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19

看過英雄的人都說很垃圾,我是不看新聞,不看電視的人,也沒有看過英雄的宣傳,只是朋友買了碟,一起看了英雄,完全沒有大家說的那麼不堪。我覺得是中國難得一見的動畫片。

當我看到英雄的封面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這麼象井上雄彥的《浪客行》的電影版。仔細觀看其分鏡、服裝的風格,還真有幾分神似。

只是故事比浪客行更唯美一點,但在我心目中這是中國目前最好的動畫片(特效動畫時間大概佔70%左右)。

很多人說差,很多人說張藝謀垃圾,這是下流的人身攻擊,我們看的不是導演人品怎樣,怎樣耍陰謀詭計,我們看的是電影,被宣傳誤導,只能說明您已經無法以平靜心來觀看一部作品。

如果這是一個無名的小導演拍的片子的話,請問您還會說他垃圾嗎?

看電影就好好看電影,不是看導演,更不是看煙霧一樣的宣傳。對於在意電影以外的人來說,他絕對不是一個審美很高的人,因爲他不知道專注的對象爲何物,社會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爲有了這些人。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20

秦王爲什麼不能殺?  在今天看來,殘劍、飛雪、長空、無名,都是政治上的異類。秦滅六國,飛雪乃趙國大將趙震之女,趙震死於秦趙之戰,殘劍、長空、無名對秦亦有殺親之仇、亡國之恨。刺秦,成爲阻擋秦滅六國,復仇雪恨的極具號召力和革命合法性的舉措。共同的敵人,讓殘劍、飛雪、長空、無名走在了一起,奠定了皆爲聯盟的首要基礎。然而,四個人刺秦的理由又有不同,飛雪、無名是殺親之仇,長空是俠義之道,殘劍則是亡國之恨之餘的怒爲紅顏,不同的際遇與出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革命熱情和刺秦的最終抉擇。

飛雪與殘劍代表了反抗人士的兩個典型派別:激進派和溫和派。激進派決心堅定,誓死刺秦,以雪國仇家恨,單純的以爲只要刺死秦王,所有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天下即會太平,人民就會安康,甚或是激進派根本沒有想過人民和天下,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刺秦,目的單純,至於刺秦之後則與我無關;而溫和派,則念及天下蒼生,寄希望於秦王,望其當政之後,善待百姓,溫和派的反抗侷限於,給當政者以警告和壓力,以規訓和柔化秦朝統治者的“暴力”。

“秦王爲什麼不能殺”,殘劍給了無名寫了兩個字“天下”。殘劍等曾有兩次機會刺秦成功,卻均告失敗,第一次讓飛雪與殘劍“十年不語”,第二次四位俠士均命歸黃泉。革命失敗,命運也就是如此,無話可說。然而,殘劍給的理由卻足以引人深思,“七國連年混戰,百姓受苦,唯有秦王才能停止戰亂,一統天下;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在天下也不再是仇恨。”殘劍深知,殺了秦王,狀況不會更好,只會更糟;秦王不死,百姓苦,秦王死了,百姓更苦。 “停止戰亂,一統天下”是《英雄》的核心觀點,這包含了對“秩序”的迫切要求,爲了免受戰亂,可以忍受暴君的統治,即使遭受亡國之恨。爲了秩序,必須忍受秦王這樣“必要的惡”,忍受一個“利維坦”,至於追求平等、自由,權利,則不再考慮範圍……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21

無名最終爲了“天下”放棄了刺殺秦王,可是秦王最終還是下令射死了“無名”,最終選擇了“厚葬”以彌補自己的良心的愧疚。以前以爲,秦王殺死無名,是因爲顧忌大秦律法與下屬官員的壓力,不殺無名,則有損大秦威嚴。此話當然在理,然而從統治的角度來看,無名是絕對不能讓他安然無恙走出秦殿的。 現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於將“彌散的暴力”國家化,國家要壟斷暴力的使用。像無名這樣的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脅統治,但也代表了一種異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對秦朝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必須殺之而心病除。中國古代對於“異己”往往採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從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須從肉體上消滅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殺之恩”,秦王還是下令殺死了“無名”。無名的死,在中國革命歷史中,極爲正常,正驗證了“不成功,則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殘劍、飛雪不死,也許還是難逃被通緝的命運。長空棄武,表面上說是爲了紀念死去的朋友,實質應爲政權不能容忍“暴力的彌散”。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22

殘劍爲什麼必須死於飛雪手下?  革命失敗了,飛雪向殘劍興師問罪。在飛雪看來,殘劍不但自己行爲上背叛革命,而且從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戰線,以“天下”之名誤導無名,從而貽誤革命。激進派把革命的失敗必然歸結爲溫和派的“妥協”與“叛變”。溫和派和激進派也曾經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於對大勢的判斷的天壤之異,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愛生恨。

溫和派卻始終希望激進派能夠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國人恨叛徒比敵人更多,祈求理解,難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溫和派從心理上不屬於統治者,他們與激進派的有着血緣之親,家仇國恨,心心相繫。一個人不怕天下人不瞭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罵自己,怕就怕自己愛的人,誤解自己,形同陌路,視如仇人。

“你如何纔信?”,這是殘劍最想向飛雪解答的。殘劍的死,僅僅是爲了讓飛雪意識到自己的無辜,悲情的死去才能換來從前的信任,也只有死,飛雪才能懂自己。苟活着,就證明有自己的利益,死了,就代表着不貪圖任何東西,死了,一切都不言自明。讓另一個人明白自己,比登天難。中國有句話,所謂“不死,不足以平民憤”。爲了平了飛雪的那份恨,殘劍必須死,並且必須要死在飛雪劍下。中國還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着”,中國人向來沒有對“死亡”意義的思考,殺身取義是逼不得已而爲之,活着比什麼都好。可見,殘劍從心中深刻的明白,飛雪心中的那份恨,恨太深,也只能由鮮血來洗刷了。死,是一種解釋。殘劍說,“這樣你就信了”。

電影《英雄》觀後感 篇23

按照中國歷史的書寫方式,個體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不值一提,是一朵浪花,亦或是一滴水珠。“天下”在飛雪看來是個虛無的概念,什麼是天下呢?天下難道不是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嗎?個體的仇恨難道不應該伸張嗎?對於趙國而言,趙國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親就是她的“天下”。

殘劍的“天下觀”與飛雪的“天下觀”有天壤之別。“你只知道天下?”,一句話道出了飛雪的極大地疑惑與不解。在歷史的大潮中,普通個體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到底有無存在的意義?家國天下,在一個女人那裏,是不存在“合法性”的依據的,爲父復仇在一定意義上具備行動的充分理由。所以,殘劍的“天下”徹底傷了一個女人的心。

政治哲學上,有專題探討“道德相對主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觀”,每個人的道德觀不應該強加給別人之上,也不能代替別人來決定哪種道德是好的。飛雪與殘劍對刺秦的理解,基於不同的道德觀念,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選擇何種參考系來說而已。也許道德相對主義,將是人類永恆的困境。我們永遠才無法達成足夠的永恆的“共識”,所謂最大的仇恨就是來自於每個人想當然的“道德觀”的衝突。羅爾斯的解決辦法是“重疊共識”,訴諸於公共輿論的辯論與理性的反思,可是基本上是空想而已,共識基本難以達成。

道德相對主義,將與我們如影隨行,這就是人類的命運,結果也不過是飛雪殺死了殘劍而已。

唯一的希望在於殘劍和飛雪當初的願望:“等完成刺秦心願,便帶我回她的家,在那裏沒有劍,也沒有劍客”,這樣的“烏托邦”,每個人都在期待着,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沒有殺傷搶奪,“沒有劍,也沒有劍客”?只是殘劍與飛雪,在人世沒能等到“烏托邦”的到來,飛雪死前最後一句話“我現在就帶你回家,回我們的家?”這難道就是宿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