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我的姐姐觀後感範文(精選27篇)

我的姐姐觀後感範文(精選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姐姐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姐姐觀後感範文(精選27篇)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值得一觀!沒有華麗的煽情,卻讓你的眼淚忍不住迸發。沒有明星的站臺,卻吸引你的視線目不轉睛。沒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你感到情不自禁。一個真實簡單的故事背後,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道理,“兩代姐姐”在面臨現實抉擇面前不一樣的掙扎。整部影片真實感人,直刺人心,讓你在欣賞的過程中淚腺分泌,引發共鳴。

作爲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後家庭出現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發生車禍,雙雙亡故的情況下,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生活獨立,從而演繹出一系列的親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主旨。

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去年暑假出演這部片子時只有十九歲,但她確實將姐姐這個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個桀驁不馴,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點不通人情,冷漠疏離的獨立女性。父母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爲了想生一個男孩,硬是騙街道說女兒腿有殘疾,希望獲得一個二胎的生育指標。最後終於心想事成,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在女兒高考畢業時,本來她可以考上北京的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將來出來當醫生。父親卻偷偷地改變女兒的志願,讓她最後上了四川當地的一個醫學院護理專業,結果女兒大學畢業當了護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讓她不遠離家鄉,早點工作,賺錢養家。

從姐姐和弟弟的回憶對話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兩個孩子的偏愛,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爸爸的“竹筍燒肉”,在街道辦工作人員來家瞭解姐姐是否真有殘疾時,爸爸對女兒不願意裝瘸子被揭穿而表現的憤怒至極,進而狠狠地教訓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爲一場車禍而改變。影片伊始,就是災難現場,告知觀衆故事的背景。這時的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正在和男朋友積極準備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並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這裏也可看出成年後的姐姐與這個原生家庭的疏離,父母更愛這個弟弟,對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實影片裏也有一些暗示,說明他們對姐姐的“關懷”,譬如將那個房產寫在姐姐名下,母親給姐姐洗頭的畫面,以及在車禍發生前夕不停的打電話給姐姐,雖然這十幾個電話,姐姐最終都沒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無法接受撫養弟弟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後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幾歲,除了那一層同父同母的親情紐帶,實際上真正的感情卻並不多。現實生活裏因爲年齡代溝,他們之間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出當下二胎政策後許多中國家庭正在面臨的現實,兩個孩子間的年齡差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開二胎政策之後,許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

影片裏姑媽和舅舅是兩個性格反差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賴爲數不多的親人,但是他們也無法給予姐弟更多實質性幫助。姑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她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影片名稱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張子楓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實還包括着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當年她與霞姐去俄羅斯紅場打工,想掙幾個錢時,接到母親電話,說弟弟孩子即將出生,讓她回國幫忙。她二話不說,回到國內。後來,二代姐姐就在她家裏長大,是他這個姑媽幫襯着弟弟一家養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還半身不遂癱在輪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顧。當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輕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樣肩負起照顧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兩代人價值觀明顯不同,因此發生了許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個不靠譜的人,吊兒郎當,喜歡打麻將,也沒有成家,彷彿鑽到錢眼裏。譬如,從車禍“肇事者”那裏騙來兩萬元;提出他來照顧年幼的弟弟,從而要從賣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實他是在生活的角落裏一直默默關心外甥子女,也是這一對姐弟的親人。有一場戲,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裏吃飯,在宴席結束走出家門時,弟弟突然出現,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聲喊媽媽,這讓姐姐非常難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丟臉。舅舅是這場戲的始作俑者,他其實也害怕弟弟從此無家可歸吧。

姐姐心理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是這部電影的看頭,也是電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們看姐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有個性,在男友家的廚房她不吃男友遞過來的蛋糕導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醫院看到醫生下錯了方子就大膽指出來,沒有因爲那個醫生背景強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齡孕婦冒着生命危險還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車後的大聲疾呼就是醫生的良知。她溫柔,特別是當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時,所有的觀影人從心底深處都會有一絲顫抖,伴隨着影片的節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絕”照顧這一個“從天而降”的弟弟,她忙着爲弟弟找寄養家庭,爲此多次與姑媽發生衝突。兩代姐姐對弟弟的愛在這裏交集併發生碰撞個差異,但這所有的一切都隨着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慢慢地發生着改變。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說着“本是同根生......”的詩句;姐姐的內心從“不情願”到“冰雪融化”有一個過程,這也反映出當代女性在現實面前的抉擇。最後姐姐給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時,兩姐弟共睡一牀,到影片最後,在寄養家庭那裏,對方提出要姐姐簽字承諾姐弟永不相見時,姐姐終於義無反顧拉起弟弟的手,開啓他們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個道理。影片通過姐弟之間的真實情感,還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成長過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擇中自我覺醒,將女性在家庭、社會中面臨的困境等的現實話題拋給觀衆,發人深思。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樑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係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着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着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爲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裏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爲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爲命。人類之間,有着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3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爲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爲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爲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爲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着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着,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爲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爲觀衆,我也隨着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衆的衆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迴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衆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爲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爲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爲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裏”,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爲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4

生活影響人,改變人,讓每個人成長。

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沒有華麗的聳人聽聞,但讓你的淚水迸發吧。沒有大明星平臺,但它會吸引你的注意力。當你談論它而不機械地複製它時,你無法控制它。在一個真實而簡單的故事背後,它反映了一種深刻的社會倫理,即;兩代姐妹面對現實的選擇,要以不同的方式奮鬥。整部電影真的讓人感動和刺痛。它使你的淚腺分泌並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共鳴。強烈建議朋友們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次旅行絕對值得!

作爲一部現實主義電影,這部電影反映了二胎政策後家庭中的矛盾以及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難。

當父母雙雙死於車禍時,無論是撫養兄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都會演繹出一系列家庭愛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去年暑假她出演這部電影時只有19歲,但她確實扮演了她姐姐的主角。在電影中,她是一個獨立的女性,叛逆,追求自我,甚至有點不人道和疏遠。爲了生一個男孩,父母在街上謊稱他們的女兒雙腿殘疾,希望獲得第二個孩子的生育指數。最後,他有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的年齡相差十多歲。當她的女兒高考畢業時,她本可以考入北京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將來當醫生。父親偷偷地改變了女兒的願望,最終讓她去四川當地一所醫學院攻讀護理專業。結果,她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爲一名護士。她所有的目的都是爲了不讓她離開家鄉,早早工作,掙錢養家。

我們還可以從我姐姐和哥哥之間的回憶和對話中看到父母對這兩個孩子的偏愛。我哥哥想念我父親做的紅燒肉,但我妹妹卻想起我父親的“竹筍紅燒肉”。當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回家調查我妹妹是否真的殘疾時,我的父親非常生氣,因爲我的女兒不想假裝瘸子被暴露了,並給她上了一堂慘痛的課。這種家庭狀況也培養了我妹妹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由於一場車禍,一切都變了。在電影的開頭,它是災難的現場,告訴觀衆故事的背景。這時,我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了。她正在和男友一起爲研究生入學考試做準備。她打算去北京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不太熟悉她的弟弟突然把他推到她面前。還可以看出,成年姐姐與當地家庭疏遠了。父母更愛弟弟,對妹妹漠不關心。事實上,電影中也有一些暗示來表達他們對妹妹的“關心”,比如用她的名字寫房地產,她母親給妹妹洗頭的照片,以及在車禍前夕不斷給妹妹打電話。雖然她最後沒有看到十幾個電話。

我妹妹突然無法理解撫養哥哥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是找一個好家庭把哥哥送走,然後和男友一起去考研。我姐姐和我哥哥之間相差十多年。事實上,除了與父親和母親的家庭關係之外,沒有多少真正的感情。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年齡的代溝,他們很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了許多中國家庭在現行的二胎政策之後所面臨的現實,即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異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寬二胎政策時,許多家庭的大孩子已經十幾歲了。

在電影中,姑姑和叔叔是兩個性格反差很大的人。他們也是兄弟姐妹可以依靠的少數幾個親戚,但他們不能給兄弟姐妹更多實質性的幫助。阿姨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她順從、勤勞、勤奮。這部電影的片名是我妹妹。這似乎是指章子楓扮演的第二代姐妹,但也包括朱元元扮演的第一代姐妹。當她和夏姐姐去俄羅斯紅場打工掙錢時,她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說她的兄弟和孩子就要出生了,請她回家幫忙。她一句話也沒說就回家了。後來,第二代姐姐在家裏長大。是他的姑姑幫助她哥哥的家人撫養孩子,她也有孩子。她的丈夫在輪椅上癱瘓了,整年都需要她的照顧。當弟弟和妻子遭遇不幸時,她希望妹妹,即侄女,像她一樣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但兩代人的價值觀明顯不同,因此有很多衝突。

小楊的叔叔是個不可靠的人。他喜歡打麻將,沒有家人。他似乎被錢盯上了。例如,他在車禍中騙取了2萬元;犯罪人並建議他照顧弟弟,從出售舊房子等中分得一份。事實上,他總是默默地在生活的角落裏關心自己的侄子和孩子,他也是這對兄弟姐妹的親戚。在一個場景中,我姐姐第一次去她男朋友家吃飯。宴會結束時,當她走出家門時,她的哥哥突然出現,併爲她的母親向她的姐姐和男友的家人大聲喊叫,這讓她的姐姐感到尷尬,也讓她男友的家人感到羞辱。叔叔是這齣戲的發起人。事實上,他擔心他的兄弟從此將無家可歸。

妹妹微妙的心理變化是電影的亮點,也是電影蒙太奇的魔力所在。首先,讓我們看看我們妹妹是什麼樣的人。她很有個性。在男朋友的廚房裏,她不吃男朋友交給她的蛋糕,導致盤子被打碎。她很勇敢,在醫院看醫生時指出了錯誤的處方。她沒有屈服,因爲醫生的背景很艱苦。她心地善良,看到年老的孕婦冒着生命危險生第三個孩子。她在車後的哭聲是醫生的良心使然。她溫柔而與衆不同。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5

或許,天災,人禍,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個大大的災難,悄悄降臨。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一邊是她神之嚮往的北京,一邊是相依爲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墳地,淚如泉涌。

安子恆,她的弟弟,從小就經歷了至痛之災。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對父母的依戀與懷念。哪怕是作爲旁觀者的我,也被真誠地打動,一個幼小的心靈,本該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玩耍,卻只能睜着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沒有繁星,沒有光明。

留一盞燈,爲你斷後。

“長姐如母”這四個字,是責任、是義務,是人生標籤裏一生的烙印;從一個粉肉糰子降生開始,忍讓就流淌在時間和生命裏,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每個人都覺得,姐姐,就該爲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犧牲,而事實上,生活裏確實不乏有這一類人。我也聽過不少我爹媽講他們姐姐和作爲姐姐的他們的付出。

影片裏有一個畫面,讓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着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枷鎖。最後的畫面,停留在因爲沒有底座的緣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搖晃中找到支撐續而在時間的流逝裏漸漸趨於平穩。

爲了能去考研,安然一開始想把弟弟給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幾歲啊。“姐姐也是人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濃於水”這一詞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的,但絕對不會有很多人會爲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因此,安然在將弟弟送給別人時,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當真正忘不了一個人時,無論你怎樣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我們並不能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可以去抉擇未來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後,都有可能會佇立着一個背影,既然是無法切斷的血脈,那就讓我們去考慮一下。倘若在前,便爲後者撐起一把傘,舉起一盞燈,倘若在後,便爲擋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無言,也會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迴應,那麼,就讓我們去掌握,去珍惜吧。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6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突然失去父母的安然,要面臨是個人求發展還是撫養弟弟的困惑。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踢皮球》。還在上幼兒園的弟弟在突然失去父母后,他的撫養職責(這個皮球)該交給誰?這個小男孩最直系的幾個親屬中,姑媽、舅舅和安然(姐姐),誰會接這個球?誰又能接這個球?誰又願意接這個球?(這個電影也隱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社會救助問題)。

安然的姑媽也是另一個無私付出的“姐姐”,當年爲了安然的爸爸放棄自我的學業,成全弟弟,因爲弟弟是家裏的男孩子。男孩子是傳宗接代的。安然的姑媽勤奮又聰明,可是好像她的丈夫——安然的姑父卻是個渣男,竟然偷看舅侄女洗澡。安然的小弟弟在最初被帶到姑媽家裏暫時寄居時,他的表姐表兄對這個剛失去父母的小表弟一點也不友善。小弟弟總是哭着喊着:“我要回家。”那麼姑媽是接不住這個球的……

再看安然的舅舅。這個舅舅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也是另一個被寵壞的“弟弟”。中國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這個男人即使人到中年,也還是一個“巨嬰”。貪財、好色、好賭,既自私又無擔當,特不靠譜。不靠譜的男人是註定會被覺醒的女人拋棄的,(她的舅媽跟她的舅舅離了婚)。舅舅隻身一人,吃喝玩樂,自認爲瀟灑。這樣的舅舅能接得住這個球嗎?……

我們之後來看安然,女主安然也是一個在苦水裏長大的孩子。自幼父母也是重男輕女,企圖讓安然假扮殘疾來生二胎。她的父母甚至爲了生兒子,以往想溺死這個女兒。他們在國家的二胎政策沒有出臺之前,以爲只會有她一個孩子,所以房產證上只寫了安然的名字。到之後生下了寶貝兒子,這對中年夫婦又開始迫不及待地要求安然將房屋產權轉讓給弟弟。據說是因爲打安然十幾個電話,(安然的爸爸打電話是想交涉房產轉讓事宜)。安然沒有接而突發心梗造成的車禍。這又是何必呢?這個皮球一下子被踢到安然面前,安然能接,該接這個球嗎?……

安然一向想經過自我的努力來改變自我的命運,她本來報考的是臨牀醫學,卻被父母以要照顧弟弟之名而改成護理專業,學歷歧視讓安然在職場備受她的本科學歷上司欺壓。安然發奮要報考北京的研究生,她很理性地替弟弟尋找領養家庭。而在尋找領養家庭的過程中,和弟弟朝夕相處,又觸動了安然天生的母性。小弟弟的聰明、懂事和體貼似乎又讓這個“姐姐”心甘情願的爲他犧牲……影片在雨中一個足球的特寫中結束。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7

《我的姐姐》可以說得上是一部溫情電影。張子楓主演的姐姐安然,從小和爸爸媽媽關係淡漠,十分獨立。剛剛大學畢業,在醫院當小護士,和男朋友一塊備戰考研,同時也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而這所有都被一場車禍打破了。在車禍中,爸爸媽媽雙亡,留下從未見面的正在上幼兒園的弟弟安子恆。弟弟是父母在安然上大學後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首次見面是在爸爸媽媽的葬禮上。安然一個人蹲坐在地上燒着紙,弟弟被幼兒園老師送來站在外面,兩人對看着。葬禮後,家裏長輩讓安然照顧弟弟,由於年幼的弟弟什麼都沒,而安然還有爸爸媽媽留下的一套房屋。剛開始,安然是堅決反對和抵制的。在安然看來,自己上大學後,從未花過爸爸媽媽的一分錢,與安子恆更是從未謀面,憑什麼爸爸媽媽雙亡後,剛剛畢業工作的她,面臨着考研升學的重壓,就要承擔着養育弟弟的責任,這所有都是不適當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感覺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媽,作爲姐姐,“長姐如母”,一直飾演着犧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這現實,剛出社會的她又有哪些錯呢?弟弟,更是沒錯。又該如何解決呢?所幸,最後還是在親情的感化下,安然選擇照顧弟弟。由於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親人了。安然難以捨棄、割裂。這讓我想起了《歡樂頌》裏面的樊勝美,對於樊勝美的處境也多了幾分理解。由於親情,難以割捨,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掙扎中。

惟願世間滄桑,儘管痛苦、難過,人間真情永存!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8

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由於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非常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着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同意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合適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伴隨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不少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爸爸媽媽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爲“中國姐姐”維權的互聯網革命。

非常幸運,我沒成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裏。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說:“我顧這個,顧那個,哪個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爲弟弟,妹妹犧牲了不少。看電影時我就在心裏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將來的她。

目前90後,00後,有不少的高檔常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商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2017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美國的空氣都是多麼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生嗎?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任何事的思維模式是:如此做,我將會得到什麼?永遠不會想:如此做,我將爲我的團隊帶來什麼?我覺得: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脫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大家生命的起點,也是大家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大家的思維層次提升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健全自我的過程。你不可以什麼都不爲家庭成員做,卻期望其餘成員都爲你服務。在所有關係裏,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這樣的。更何況,無論如何努力,終極一生,大家都不可能成爲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些人缺點比較大,正是由於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說,假如每一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商品,那生活豈不是太無趣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9

抽空去看了《我的姐姐》,我不是影評,不會對電影的拍攝技巧、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背後所揭示的社會倫理做分析。

畢竟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掙扎,選擇不了自己的出身、又不能決定自己的性別,還無法對抗時代的洪流。有人選擇坦然接受現實,然後走下去,畢竟這個又宏大又幽微的命題更像是大海和浪花,有堅定也有遲疑。

觀影的人有人爲姐姐哭、有人爲弟弟哭、有人爲姑媽哭。我不知道應該爲誰要多些哭些,畢竟這是反應重男輕女的影片。如果此刻我爲弟弟和姑媽哭顯然有些不合適。女主人公在追求自我和人生夢想的途中遭遇幼弟,父母爲了要兒子,讓女兒裝殘疾。考上大學又修改女兒的高考志願,讓女兒從醫生變成了護士,這樣離家近,可以早點工作賺錢。命運對女兒不公,但無論怎樣掙扎,最後還是沒有脫離血緣關係。

談談我自己的感受,我是爲姐姐不平,爲弟弟、和姑姑流淚。弟弟儘管是父母偏愛的產物。但作爲生命個體,他本身也是一個受害者。一個男孩子,本可以正常的出生、正常的生活、不需要世俗的偏見、也不想從營養、教育、醫療資源等被額外偏斜。也沒有想過要欺負姐姐、爭搶姐姐的東西,更不想成爲父母希望成爲的人。可這一切並不由他控制。他生下來就帶着優越感、帶着霸道和自私。而姐姐們也要被道德綁架一生。這也是中國很多家庭兄弟姊妹關係始終不好的原因之一。

當弟弟的保護傘突然坍塌後,求生的本能驅使他要向姐姐示好,但骨子裏還是傲嬌和霸道。如果不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出生,姐弟兩同樣遇到父母雙雙離世。那姐弟兩人相依爲命,本就是天經地義。但曾經受過那麼多委屈的姐姐,肯定要掙扎,要爭取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爲自己而活。我非常佩服姐姐的勇氣,以及她身上的那股力量,生命本該如此。只是我們都被壓抑住了。

爲了求生,弟弟本能的改變自己,討好姐姐,討好收養的家庭。這個過程中,幼小的弟弟不知道姐姐爲什麼討厭自己,也不理解死亡的意義。當他和姐姐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的時候,我哭了。我不是單純的同情。怎麼說,我也算是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吧。當初是媽媽執意要兒子。我身上有兩個姐姐。大姐6歲的時候就開始就哄我和二姐。吃的苦是最多的。但大姐被認爲從小愚鈍,是不被父母喜歡的。二姐從小體弱多病,也是不被父母喜歡。聽媽媽說,我小時候欺負過大姐和二姐還有收養的三妹。爭搶過她們的零食、剝奪過她們該有的愛。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姐弟有過隔閡、誤解。知道大姐對父母的埋怨。也知道大姐爲了我失去了很多。但畢竟還是血緣關係。我們還是一步一步掙扎着走了過來。對家人我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事,心懷感恩。對父母也給予足夠的理解。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判他們的對錯。如果換成是你,也未必就能做的更好。但我真心反對重男輕女,讓生命活出該有的樣子。

好的書籍和影視作品都有療愈作用。沒有絕對的對和錯,生命這個又宏大又幽微的命題更像是大海和浪花,有堅定也有遲疑。努力去走吧。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0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要從上一代開始說起。安然的姑媽,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專,可家裏只能供得起一個。於是媽媽狠心斬斷她上學的念想。因爲她是姐姐,更因爲她是女孩。

後來,姑媽打算和朋友去俄羅斯做生意,剛到莫斯科,就接到媽媽的電話。說弟弟生了個女兒,要她回來幫忙。即使心中有萬千的不願意,姑媽還是回來了,因爲她是姐姐,因爲她是女人。

所以,自從安然的父母死後,姑媽總是教育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撫養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棄考研的夢想,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輕女,所以纔有了比她小十多歲的弟弟安子恆。爲了要二胎,父親給安然僞造了殘疾證明,處於對女孩的討厭,父親甚至不允許她穿裙子,否則就是一頓毒打。在安然的記憶中,她經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恆的記憶中,爸爸卻從來不打他,還總是給他做紅燒肉吃。當弟弟對姐姐說:

我們兩個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時,我潸然淚下,驚歎世間真有這樣對子女如此區別對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愛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沒有走姑媽的老路,她從小學會了獨立,拼命讀書,拼命存錢,拼命逃離束縛自己的環境。最後,終於成功了,能去北京,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算這個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見,堅持主見,獨立生活,對一個人來說絕對必要。

當然,安然也繼承了姑媽的責任心,所以最終沒有把弟弟交給領養家庭,畢竟是親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過程中,多次落淚,不愧爲一部好作品,揭露現實,反映生活,演技動人,甚是喜愛。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1

電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鎖定清明假期票房冠軍的同時,打破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7項影史紀錄。

作爲一種陳舊的文化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於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着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存在着一種代價論: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爲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爲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讓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衝突。

家裏重男輕女,姐姐從小受盡委屈。爲了幫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資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裝殘疾人;爲了讓姐姐早點畢業結婚養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願嚮往北京、嚮往讀研的姐姐,憧憬着逃脫文化枷鎖的束縛、展翅飛翔的美好圖景;然而,父母車禍雙亡,相差20歲的年幼弟弟需要撫養,讓她面臨着艱難抉擇。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着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着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爲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並不認同,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經在她腦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過戲劇衝突的方式,呈現了急劇的社會變遷給中國大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項調查顯示,有近20%的網友表示,如果相親對方不是獨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時,會毫不猶豫拒絕。不論是有弟弟相親被拒,還是現實版樊勝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導致資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夠均衡;重男輕女不僅導致姐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也可能導致弟弟們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鈣。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後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有的選擇即使現在不後悔,將來或許也會後悔,人生哪有那麼容易的選擇題。在現實生活中,難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即使是姐姐帶着弟弟去北京讀研,也會面臨着經濟壓力、無人照看、入托入學等現實困難。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擊中了現實痛感,也在於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反思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後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平等,姐姐和弟弟纔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2

我,老女拳了,續《送我上青雲》之後這次也立馬衝了《我的姐姐》,以下僅個人觀點,槓就是你說的都對。

這篇影評我寫的很晚很晚,就是因爲看完就知道這部影片必然有很大爭議,而喜歡看影評的胖友們肯定已經看到了很多兩極分化的影評,誇的誇上天,筍的筍下地。如果能引起爭議,就證明電影拋出的現實問題已經得到了注意,從某種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這就是一種成功。

而從電影本身的角度來說,我認爲結局顯然是敗筆。不是因爲結局不符合多數女性期待,而是因爲這部電影雖然討論的是現實問題,但有很多情節和鏡頭都充滿了理想主義文藝作品的架空和抽離感。而影片結局用鮮明的色調反差營造了一種幻境感,暗示觀衆這是一個所謂的開放式結局,但這個幻境的內容卻是姐姐選擇了弟弟——即女性無法擺脫宿命,無比的現實主義,彷彿前面的一個多小時只是一位受盡壓迫的女性爲了心裏治癒而做的美夢。

說幾句題外話,我一直認爲文學作品和許多影視作品的魅力在於其文學性,說白了就是跳脫出現實的道德束縛,也不理睬社會環境的枷鎖,將人的某種渴望以無比極端的形式展現,從而引起處處受限,壓抑內心渴望的,普通人的心底共鳴。

《我的姐姐》人物塑造是很理想化的,姐姐對待社會和家庭壓迫時的反應處處踩着女性爽點。有一個姐姐一邊切排骨一邊反駁姑媽讓她撫養弟弟的鏡頭,姐姐一刀刀把排骨剁碎,就像是憤怒的切斷自己與這個家庭的血肉聯結,沒有任何猶豫。

姑媽作爲上一代姐姐,實際上也有着並不弱的女性意識,例如經典的俄羅斯套娃鏡頭,姑媽並沒有忘懷自己爲了家庭而完全犧牲掉的自我,她甚至還記得幾十年前學的俄語。也正是因爲如此,姑媽才能夠共情女主。姑媽的這個人設也是非常理想化的,在我生活的現實當中,周圍能夠覺醒女性意識的上一輩少之又少,很多人即便受過教育,也只是麻木的接受現實並且將其合理化,彷彿自己的犧牲根本不是犧牲,甚至將自己的犧牲度上了一層偉大母性的金;度上了一層通情達理賢惠懂事的銀。不知道是不是自我欺騙的能力太強,她們對於別人看來的“犧牲”非常驕傲而快樂,並以之教唆下一代女性。

最後是弟弟,前期極其普通,中期發力一舉變神童。通情達理會對詩(煮豆燃豆萁,不要太着急),溫柔體貼倒熱水(發現姐姐生理期給姐姐泡紅糖水),心思縝密不拆穿(能敏銳察覺姐姐不是去上廁所而是想丟掉他,還不戳穿姐姐的謊言),自立更生找領養(憑藉一己之力自己送養自己),誰看了不說一句神童牛逼。這樣無比理想化的人設,讓後期所有的情緒爆發都變得合理,甚至於讓我都原諒了姐姐與家庭的和解的劇情,因爲在這樣的人設之下,和解的劇情也是一種理想化的,正能量的,符合社會主旋律的結果。

然而,結局的矛盾在於姐姐這個處處踩着女性爽點的角色,應該走理想化的道路,即就算哭瞎了眼也還是能選擇自己的人生,或者用盡手段讓領養家庭同意探視弟弟。

而爲什麼與家庭和解就理想化而結局選擇弟弟就過於現實呢,因爲現實就是人可以很容易一輩子堵着一口氣不與家庭和解,尤其是需要和解的最重要的兩人(父母)都已經死了;而由於社會環境的壓力,卻很難不選擇弟弟,人活在社會裏,大家庭的其他人又還在,不養弟弟,就等於要受一輩子非議。此外,在這樣不平等的社會裏,真正能夠靠着自己闖出一片天地而脫離原生大家庭的女性又有多少呢?所以選擇弟弟是很現實的結果,而與家庭和解卻很理想化。

綜上,我覺得結局降低了整部電影的美感,前期的理想主義和結局的血腥現實對比之強烈讓我甚至不得不猜測可能是主創團隊想搞一個理想和現實的大對比,造成一種衝擊感的同時還能引發輿論。

看完影片之後我獲得了一種荒誕的合理感,對,就像我描述的這樣矛盾而不可思議。同時我也再一次的,再一次的感嘆一部電影也能踩碎女性獨立的美夢。

我一直覺得普通女性很難改變命運,所以我們才聚集起來渴望改變社會環境。同時作爲一名普通女性,對那些憑藉一己之力改變命運的女性,我非常的尊敬並且嚮往,也永遠把成爲那樣子的人作爲信條,爲之努力。希望有一天,女權像人權一樣理所應當。

最後,不管是犧牲了的女性,還是獨立發光了的女性,總之女性,你們都是堅強又可愛的人。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3

很遺憾,又是不會開頭的一篇文章。

更遺憾的是,這部電影讓我有了前後割裂,結局只求圓滿,不求自洽的感覺。

電影講的故事挺簡單的,就是一個20左右的姑娘,由於父母重男輕女所以在事實上早已脫離了家庭,自己養活自己並且正在準備離開這個城市。但天災難料,一場車禍奪去了她父母的生命,留下了一個沒見過幾面的親弟弟。她準備將弟弟送養,被姑媽和舅舅爲代表的一系列七大姑八大姨阻攔。在等待送養的過程裏,她和弟弟產生了很多矛盾但也產生了感情,在最後關頭放棄了送養。這個大故事的支線是這個姑娘和談了五年的男朋友分手的事情。

由於我上面講得挺簡單的,可能不能體現電影真正的割裂感,此處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去電影院親身看一下,就演員來講還是值得一看的,不想太多也是可以被推動感情的。

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大問題,一個是女性爲何無法真正理解女性,或者說,不同代際女性之間思想的隔閡和不可調和;第二個問題是在愛情和婚姻裏“合適”到底是什麼意思。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其實看電影的中途我還哭了幾次,雖然不是在導演設置的淚點的位置(我有點兒像被氣哭了哈哈哈)。電影裏塑造了一個姑媽的形象,像極了我在生活裏見過的某些老一輩的女性,非常“善良”,非常注重血緣親情,這裏的親情包括但不限於直系親屬。這個角色毋庸置疑,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人”,但是,她的好是隻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討論的我認爲。或者說,她的好,不適用於現在的時代。她和劇裏的姐姐塑造的其實挺真實的,就像現在很容易見到的兩代女性。老一輩的姑媽被重男輕女的思想所禁錮,從小接受到的看到的都是以家裏的男性爲重,男性是可以傳承家裏的香火的,所以要把好的機會讓給自己的弟弟,即便自己是較爲優秀的那一個。小一輩的姐姐像極了現在的我們,活在一個實際上還是男權爲重的社會,但並不接受重男輕女的觀點,一直在努力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和逃脫類似思想的桎梏。

這兩個代際的女性之間必定是存在一條溝壑的,我想我完全無法否認,甚至進一步說,我和我自己這代的某些女性之間也是存在這樣的溝壑的,只不過這裏是用兩個代際去代表了兩種碰撞的觀點。

電影裏姐姐說過這樣一句臺詞,是問她舅舅的:“當兒子的感覺是不是特別好啊?”這句話我想我是可以共情的,雖然我自己的家庭是一個氛圍很好的環境,但身爲女孩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一些被“性別冒犯”的環節。就拿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來說,很多女孩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不需要太優秀,太優秀不好找老公”或“你以後能嫁個好人家就行啦”。在這樣的語義環境裏,彷彿女孩最後的歸宿就是家庭,學業或者事業的過於優秀反而是相親履歷上的一條扣分選項。不過很可笑的是,未婚或者已婚未育又會成爲職場履歷上的一條扣分選項。十分有趣不是嗎?

性別紅利這個命題已經很陳舊了,我也不打算再去討論了,只是呢,我希望女性能夠多理解女性一點,放在電影的框架裏就是,這個姑媽不要強迫侄女去撫養那個小男孩。這個孩子並不是姐姐的責任和義務,望周知。姑媽這個角色挺撕裂的,她其實飽受重男輕女的苦,她自己其實內心深處也對過去的一些事情耿耿於懷,但是在她痛苦的同時她又把這份痛苦轉移給了自己的侄女。我是想不通這個問題的,我不懂她爲什麼明明知道這是一條痛苦的路,卻還是非要讓姐姐走這條路。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可能有人會用親情去解釋,但這個姐姐和原生家庭的親情本身就像一絲細煙,根本抓不住。畢竟電影一開頭警察就問姐姐和遇難者是什麼關係,因爲在她父母的手機裏,沒有她一張照片,車上的照片也是爸爸媽媽和弟弟,姐姐這個人彷彿就在這個家庭裏不存在一樣。總結一下,姑媽的這種行爲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的真實寫照。

再說說第二個問題,“合適”在愛情和婚姻裏的重要性。前半部電影到時候其實我已經在想了,姐姐和她男朋友怎麼能做到談五年的,他們連對未來的規劃都不一樣,而且很明顯能看出男朋友家裏的觀念和這個姐姐是完全不一樣的。姐姐去男朋友家吃飯那場戲,我真是隔着屏幕都感到了尷尬和窒息感。男朋友的媽媽一直在構想姐姐和自家兒子能儘快結婚生孩子的美好未來,姐姐卻在想着要考研去北京,徹底離開這座城市。又是類似的代際之間的衝突。電影裏是條支線,沒怎麼展開,但在現實裏也不是找不到對應。

我這個年紀去說婚姻是有些無力的,因爲直至目前,我甚至還沒解鎖怎樣維繫一段親密關係這個話題。但是,沒吃過豬肉,我見過豬跑啊。

能使愛情和婚姻維持下去別的激情什麼的不談,合適肯定是有一席之地的。這種合適可能不爲旁人所知,但這兩個人必然能磨合出一個獨一無二的適合彼此的相處方式。不同的合適的細節我不知道,但我想,總歸三觀和未來規劃這種大方向是得一樣的。大膽地推測了一下,合適大概是一種相似且互補的狀態。觀念相似,性格互補,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我猜的,理論大師上線)。

又說了快兩千字,差不多該結尾了,但我還想另外吐槽一下電影的結尾。結尾真的就是“喜聞樂見“的大團圓。姐姐放棄了送養,和弟弟開心地生活在了一起。但我真的很想問和最後弟弟問的那個問題一樣的問題:”姐姐,我們去哪兒?“真的,去哪兒?且不去吐槽弟弟在電影裏突然變懂事這件事,就單純討論這個現實問題,姐弟倆的未來在哪裏?我真的不是很能看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上週的熱搜,姐姐因爲要負擔弟弟妹妹的生活壓力過大輕生未果。或許這纔是真正的人世間,真正的生活是沒有餡餅會從天而降的。從天而降的只會是一個又一個需要努力攀過的峯和邁過的坎。殘忍但真實。

一個對小細節的吐槽結束這篇觀後感吧,演員表如果不是用“姐姐“”弟弟“這樣羈絆性的詞而是用他們的名字去表達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的話,我想我會更喜歡。

希望我永遠不會有謳歌某個姐姐特別偉大的一天,而是看到每一個姐姐都能獨立快樂地在陽光下開懷大笑。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4

獨自一個人在清明節的晚上看了這場電影《我的姐姐》。挺沉重,想寫點什麼,可無處落筆。首先感覺到這家庭挺奇葩,重男輕女,但這種家庭何嘗又不是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尤其是經過計劃生育碾壓一輪後又放開的社會背景之下,這種年齡差的姐弟還真是不少。而許多父母天性的對弱小的溺愛又往往忽略對老大的關注,造成諸多老大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趕上極端的不幸,這種在自我與親情之間的糾結真心讓當事人揹負太多枷鎖。電影沒有一個定論,或分或聚,無論選擇哪個,無所謂對錯,都會有苦與樂。誠如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表演,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配角的存在纔會讓主角烙印上更豐富的人生表現。

當一切都成爲社會現象時,感觸再多,也就想這篇文章一樣不知所指,因爲人生是各自的人生。

不知所云,又懶得刪除,權當紀念一下曾經在這清明節看了這麼一場電影。電影放映回家,燈火闌珊,往年十字路口燒紙祭祖的灰燼不復存在,文明清潔了環境,但又好像遺失了什麼......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5

昨天晚上我把《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給看完了,看完後,我去微博和豆瓣寫了一下自己的小感想,忽然覺得張子楓雖然年齡還小可是演起角色來,真的是很像的,整部電影都很溫暖也有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看起來也蠻輕鬆,裏面的四川話很有味道,成都口音聽起來很乾逸,也很巴適。

最近我看的電影有點多,像前久我看的《送你一朵小紅花》,還有《溫暖的抱抱》,還有《我不是藥神》,這些電影我看後,哭得最稀里嘩啦的還是《送你一朵小紅花》,可是不知道爲什麼,當我看完《我的姐姐》後,我居然沒有哭,可我在家裏也是姐姐啊!沒有像女主那樣感同深受,只是我心裏不管任何時候,作爲姐姐我都喜歡愛戴着我的弟弟和妹妹。

這裏面真的和家庭環境和自己的父母有關。

《我的姐姐》劇情並不複雜:父母爲了得到一個兒子,逼迫女兒扮演殘障。在高齡終於生下一子之後,又修改女兒的高考志願,從北京某醫學院臨牀專業改爲本地某醫學院護理專業,讓女兒從醫生變成了護士,這樣女兒離家近,可以早點工作賺錢。於是,女兒從大學開始就和家庭決裂,獨自生活。畢業之後進入醫院,心心念念準備去北京讀研究生,重圓醫生夢。就在這個時候,父母突然遭遇車禍,留下了一個上幼兒園的幼弟......

這是一個兩難選擇,任何試圖把它變爲單一選擇的嘗試,都會引起很大的紛爭。而且,現在網上的評論已經如此。覺得姐姐就應該去追尋自己的人生夢想,不應該爲父母揹負起贍養照顧幼弟的責任,這是父母的事情,和姐姐無關———。可是最終姐姐還是被弟弟所溫暖化了。

而且,姐姐是一個好強的人,她代表着現在新女性對待生活的獨立和堅強,即使家裏的人各種給她理由叫她收養弟弟,她都覺得他們的做法是錯誤的,姐姐就想逃離那個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束縛,爲了自己,就想活出自己不好嗎?

當然了,裏面姐姐的姑媽代表着老一代女性的代表,她總是爲家裏付出所有,放棄了愛好和夢想,一直默默爲家裏着想,這也讓我想起了現在我的婆婆,她年輕時候也給自己的弟弟帶娃兒,各種照顧着弟娃家的兒子,親力親爲各種看待着,直到我的那個弟弟高中畢業後纔沒有讓我媽帶着,我經常聽我媽給我講她原來帶娃兒的辛苦和辛勞忽然覺得電影裏面的姑媽是好人也是能幹又富有愛心的人,就像我的婆婆一樣,各種爲家裏付出,這或許就是舊社會裏面女性任勞任怨勤勞的表現。

昨天晚上,我在微博中這樣說,大半夜的居然我把這部電影《我的姐姐》看完了,發覺全部劇情沒有多少感人的片段,我反而覺得小朋友的演技太好了,也有點浮誇懂事得要命要是現實生活中遇到自己的父母被車撞死後,家裏的兒女沒有人幫忙,姐姐不一定會養自己的弟弟,電影裏面感覺反而是弟弟給予了姐姐更多的溫暖和包容,還有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設定的,路上充滿各種歡笑和坎坷。每個家庭裏面也都有每個家庭的‘人生’,希望過好當下,珍惜身邊的親人!我也是一個姐姐,我希望我下面的弟弟妹妹,都要幸福開心,身體健康!

作爲姐姐前久很多人說看到這部電影都想哭,我不知道他們爲什麼哭了是爲姑媽哭呢?還是爲姐姐哭還是爲弟弟安子恆而哭,而我一個都沒有哭,反而覺得電影裏面的很多場景,我爲姐姐的選擇所感到開心和支持,她有理由不願意接受家裏人對她的看待。

像電影裏面,姐姐的舅舅是一個現代男人的各種代表喜歡打麻將,沒有顧及家庭和孩子,當自己的女兒出嫁後都沒有去參加她的婚禮,後來,舅舅也說他不是一個好爸爸和好男人,

說真的,我的觀後感感受就是,一直想看,終於看了……

劇中的情節很真實,就好像發生在真實生活裏的事一樣,裏面的弟弟和姐姐都很可愛,姑媽是個好人,舅舅的本性也很善良。雖然裏面有很難的時候,也有讓人很難過的情節,但是也有很多溫情的瞬間……

裏面的弟弟太可愛了,姐姐很執拗,但也有着自己的責任心,兩個人之間的情節很戳心。

子楓的演技真的很真誠!裏面的演員都演得好好!

弟弟每叫一聲姐姐,都好心疼好心疼呀

因爲自己也是姐姐,所以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思考了很多,也很心疼裏面的姐姐

最後電影裏的推廣曲,一開始聽源兒哥唱得時候沒有多大感受,只是覺得很好聽。看完電影,覺得歌詞就是講的電影裏的故事

電影裏有一首歌: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這首歌安排得很用心,也以此期待我們更好的明天和未來!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7

很少有閒心靜下心來去認真看一場電影

《我的姐姐》值得一看

代入感和更加貼近生活,細節方面拍的都非常好,或多或少,我們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具體內容不劇透,有空自己去看看)

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社會上會存在一部分重男輕女的思想,潛移默化了一部分老一輩人的觀念。安然是一個女孩子,但那時候的父母可能還是想要一個兒子,找了很多方法,後來生了一個兒子,爲了生兒子,或者說對生女兒多少有點牴觸情緒,安然的童年過的可能就沒有那麼開心,一個人獨自成長起來,可想而知,大學都是靠自己的能力來生活,會養成一個多麼獨立的性格,在現在的生活中,我覺得這樣的朋友會比較多,什麼都只能靠自己,爲什麼生活會安排一些不相干事情給我,本來規劃好的人生,也付諸了努力,卻因爲自己的家庭,面對無比艱難的選擇。靠自己,我覺得可能是現下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吧,往往會更獨立,更冷靜,更心冷…

文中前後銜接都沒有具體交代,反而採用的都是極爲樸實的手法,一個肉包子,前後講三四次,讓你覺得每件事情都講的很清楚,但又不會覺得累贅。和平凡的世界現實創作手法一樣,用最樸素的語言,細節,去打動觀衆的心。

更多靈感,來自生活!這是一個複雜情感的故事,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感受也更加貼近生活!失去父母的姐弟,該怎麼去生活,安然的選擇決定了故事的發展線,從剛開始的毅然決然,慢慢到“可能吧”到最後內心掙扎,帶走弟弟。都是現實問題,選擇並沒有對錯,錯的是選擇落在了自己的頭上,本身是要去北京學習,卻被改了志願,依然努力,方向清晰明確。然而,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情感和生活的選擇,麻辣燙和去海里衝浪,總歸只能選擇一樣。

電影終歸是電影,現實中選擇落在自己頭上,該怎麼選擇,安然其實說的沒錯,拖着我,他會拖垮我,也害了他。從絕對理性的角度來說,安然應該決然的簽字,都會生活的更好。自己去北京讀研,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弟弟也有更好的歸宿,有屬於他的童年(僅限劇中),他會成長的更好,走的更遠。

但往往,我們更需要愛。社會發展,讓我們得生活變得冷漠,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迷失了愛,愛自己,愛別人的能力。

現實題材電影的結局,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因爲沒有一種現實,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我們想要做自己,我們更不應該被束縛。弟弟卻是安然不捨的牽絆。我們更需要現實題材的電影,總是有被探討的觀念,來促進社會和諧生長。願國家強大,不追求GDP!

《我的姐姐》用鮮活的人物角色,戳痛了中國式家庭中的痛點,女性的地位與處境更道出其中的心酸苦楚,願每個女孩都不會從中看到自己。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8

昨晚與朋友一起看了電影《我的姐姐》。

開始對那個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無情,對於已經出車禍死亡的父母,看不出絲毫的疼痛和難過,對於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視多嫌……

邊看着電影,我內心邊感嘆,現在的多數獨生子究竟怎麼了?太自私!自私到沒有任何親情的地步!——這部電影到底是宣揚什麼呢?這種表現對觀衆有什麼影響?導演意識到了嗎?拍這種電影,人們還花錢前來“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見中,勉強自己繼續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時受到的傷害,來自父親的“筍片炒肉”,就是爲了再要一個兒子,做父母的他們竟然對外聲稱“女兒有小兒麻痹症”。

在父母,特別是父親格外“照顧”的童年陰影下,安然長大了,考上大學沒有花父母的一分錢。在她不斷自立自強的步伐裏,情感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以至於生死都難以彌合她曾經受傷的心。

她當年考上了自己比較理想的大學,但是父母卻私自爲她改了志願,導致她更加恨父母。

畢業後在家鄉的一家醫院做護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擠和輕視,她活得半點也不開心。所以,她覺得考研繼續深造,並且一心去北京學習。這樣,在父母離世的情況下,弟弟需要人照顧,她邊想找合適的人家領養,在這個過程中,兄妹倆的情感在漸漸加深……

當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爲了姐姐能夠心無掛礙地到去北京學習,主動說出自己要跟別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給了領養他的人家。

在即將去外地學習之前,她買了弟弟喜歡的足球去看望他,當弟弟的養父母要求安然答應從此以後不再見小弟弟的協議上面簽字時,安然拿起筆準備簽名時,突然丟掉了。

她淚流滿面地跑出去,拉着弟弟離開了他養父母的家……

兄妹倆在草坪上流着淚踢起了足球,整部電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臉,哪怕以前她與愛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沒有看見她笑過。

電影結尾,給了觀衆一個滿意的句號,活在這個世界上,親情最重要,真如老人們說的“親人之間是砸斷骨頭也連着筋”的。

人間有親情、友情、愛情,雖然是是非非存在,都會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關鍵時刻,親情是最最堅固的!

比如,當年的宋美齡和宋慶齡之間,當年蔣介石一直想殺害宋慶齡,倘若沒有宋美齡的保護,也許宋慶齡早已經離開人世;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邊的故事,親情間不管曾經如何紛爭、吵鬧,大多數最終還是勝過其他關係的。這或許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義吧!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19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十八歲的姐弟兩個由於爸爸媽媽發業務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我們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一個人一生都會面臨如此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爲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爲核心。套在電影中,假如姐姐以家庭價值爲核心,那樣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青年,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伴隨快速進步的社會一塊成長着,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期望達成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爲首要條件去收穫家庭責任。

作爲觀衆,我也伴隨情節非常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生,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敵不過衆的海量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容易,不期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樣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期望姐姐回話他“姐姐不會離開你,大家永遠在一塊”。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衆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大概存在的期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點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爸爸媽媽爲了要個女生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得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每天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爲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兩個的父親犧牲了我們的學業、事業,而且感覺這所有是理所應當的,由於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裏”,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大家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一個人都能真切的感覺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假如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爲它流上很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大家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0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樑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兩個,原本關係冷漠疏離,但在爸爸媽媽車禍去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扮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攜帶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日常面對不公平常,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便含着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的女生,當她讓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非常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以後面對任何困難中也可以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爲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極少的家庭女人題材電影,可能大多數人一想到女性就應該坐在家帶小孩,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目前的狀況,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人相呼應,心中有我們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很深刻:你等等我不可以嗎;我的生活不是隻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爲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小孩生活存在不公平。但面對爸爸媽媽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爲命。人類之間,有着連綿的情感,但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常見矛盾與溫暖。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1

假如哪個問我的親人是哪個?講出的,一定必不可少我的姐姐。她在我的成長中,除去爸爸媽媽以外最重要的人。

我的姐姐十分溫順善良,也非常漂亮。她身材高挑,有一頭烏黑光亮的長頭髮,微風吹來,頭髮就像紗巾一樣飄了起來;她那雙迷人的大雙眼,好似兩顆大大的閃閃發光的鑽石;俊俏筆挺的鼻子上架一副金邊眼鏡,看上去那樣有常識。

一次,我在家作寫業,寫一會,玩一會,直到中午,我只寫了一張試題。眼看中午吃飯的時間就要到了,我緊張起來,特別怕一向管我學習的姐姐罵我。忽然,房間門被打開了,姐姐從外面走了進去,問:“你的作業寫的如何了?”我結結巴巴的回答到:“做……做了一張試題。”“然後呢?”姐姐窮追不捨。我低下了頭不說話,她看見我沒說話,便拿起作業本一看,看見作業一片空白,皺起了眉頭,不滿地說:“一個上午,你都寫了什麼?”我知曉這是姐姐在嚴厲地責備我,我如果這個時候回覆她,那一定會招來沒完沒了的狂風暴雨。我的頭更低了,雙手也不知放哪兒。好一會兒,姐姐輕輕地說:“先吃午飯吧,等下午再把作業補回來。做作業是你的任務,未完成是哪個也幫不了你的。你如果不想讓父母失望,你下午快點補上吧。”我如小雞啄米似的不停地址頭。

姐姐不只在學習上幫我,在生活上也似慈母般地關心着我。我父母工作非常忙,不少的時候,姐姐都會問我在學校生活得如何。冬季到來了,她就反覆地叮囑我應該注意多穿衣,要多喝水。還有課間要到室外看看綠色的植物等等,那關心真的是比母親還母親。

這就是我的姐姐,一個關心我的姐姐,一個值得我依靠的姐姐。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2

可能是這次獨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電影上,並不像平常和朋友們一起,會偶爾聊聊天什麼的。首先是鏡頭,很多虛幻的遠鏡頭、半身鏡頭,說實話,可能是我的語文不夠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可能這就是所謂的詩人眼中的朦朧美。哈哈哈……但是我並不想買賬。

其次是故事情節,故事主要講述了子楓妹妹飾演的護士某天突然接到電話電話,說爸爸媽媽出車禍死了,於是回到家裏處理喪事,見到了並不熟悉的弟弟,姑媽作爲家裏的老大,幫忙處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後事忙個不停,另一個弟弟在旁邊打麻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然(姐姐)剛開始並不接納弟弟,弟弟爲了要吃一個媽媽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鬧個不停,後來還把泡麪倒在她的牀單上。姐姐爲了能安心考研,然後去北京學醫,準備給弟弟找一個收養家庭。但是弟弟並不樂意,自己打電話告訴對方他有暴力傾向,這時姑媽也過來了,說“長姐如母,你現在的任務是把你弟弟撫養長大”。然後姐姐就各種不樂意,反抗……中間的故事情節有點拖沓,以至於讓我看到一半想棄劇,最終的結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了他,同時也放棄了找收養家庭,帶着他一起奔跑在陽光裏。哦,對,補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討厭弟弟,是因爲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學後父母偷偷生的,小時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於生育政策不允許,所以讓姐姐裝殘疾好辦準生證,但是在街道上門檢查時,姐姐剛好穿着裙子在屋子裏跳舞,爲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間還有其他的幾個情節講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怎麼說?我感覺劇情過於浮誇,爲了表現姐姐的深情而過渡劇情,首先是父母雙亡,作爲姐姐的姑媽忙前忙後料理後事,但是其他的舅舅們就只顧打牌,甚至絲毫看不出一點悲傷,現實情況肯定不是這樣,至少從我身邊看到的都不是這樣,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會不悲傷嗎?縱使再有隔閡也不至於一滴淚都沒有,兄弟也漠不關心的。

再說說姐姐和弟弟之間,因爲考研,爲了夢想就不管自己的親弟弟,畢竟那是自己的血脈相連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這樣,她比我大五歲,在上學前班的時候我纔出生,那時候每天早晨媽媽給她炒雞蛋飯,總會給我留一大半碗,在劉集上初中,每個週末回來了都會給我帶幾個小籠包,畢業了在武鎮學紡織,差不多一個月回來一次也會給我帶好吃的。後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個週六回來總會和她打半小時的電話,關心我的學習,聊聊她的工作什麼的。總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子裏關心着我,我相信,縱使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她肯定也會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體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想表現姐姐的偉大、無私,但是過於誇張,不過想看的小夥伴還是可以去看看,電影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畢竟子楓妹妹的演技還是在線的。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3

電影《我的姐姐》講述的是父母因車禍雙亡,剛剛長大成人的姐姐被迫承擔養育年幼弟弟的故事。

父母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爲了生兒子,謊稱一胎女兒是瘸子,不惜冒險開假證明。女兒被寄養在姑媽家,兒子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姐弟兩沒見過幾次面,關係冷漠生疏。車禍現場警察從父母的手機裏找到一張照片,其中只有他們和兒子,警察只能讓女兒出示身份證來查證他們的關係。弟弟的記憶裏爸爸是溫柔的,還會做好吃的紅燒肉;而姐姐的回憶裏只有被爸爸責罵毆打的場景。我非常心疼姐姐安然,父母對女兒的漠視與無情,無疑抹殺了女兒的存在,這樣極不公平的對待她是極其殘忍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無疑對孩子是一種摧殘和折磨。

父母雙亡,留下上幼兒園的弟弟,因爲有血緣關係,家裏的親戚們逼迫姐姐必須撫養弟弟,要她承擔起當姐姐的責任。而此時的姐姐正準備考研去北京上學,她想要逃離這個不公平被歧視的環境,想去大城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無奈被衆人指責太自私。姐姐打算給弟弟找一個領養家庭,姑媽不僅多次阻攔,還用自己傳統的思想勸阻並且責罵,姑媽認爲當姐姐的就理所應當爲弟弟和家庭付出,甚至犧牲自己的人生。

關於二胎,很多人覺得獨生子女太孤單,想要給他再生一個伴,等父母去世之後兩個孩子能互相照顧,相互扶持。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如果發生意外,兩個孩子年齡相差太大,老大已經成年,想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而老二年級太小,誰來承擔撫養的責任?如果老大不養老二,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與世人的批判;如果老大養老二,老大必然會犧牲自己的人生。對於老二來說,小小年紀就沒了父母,只能靠別人養育,孩子的童年和成長都會受影響。影片中的父母留有一套房子,孩子們有容身之處,而現實生活中如果老大的生活無經濟保障,年幼的老二該怎麼辦呢?孩子和父母的選擇都沒錯,只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姑媽,一個被“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毒害的姐姐;安然,一個想要掙脫傳統思想敢和生活反抗的姐姐,她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姑媽爲了弟弟,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俄語專業,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放棄了去俄羅斯做生意的機會,被父母叫回家幫弟弟帶娃。她這一生爲了家庭付出太多,丟失了自我,唯一能讓她想起自己的時候,就是能說幾句好聽的俄語,看看那一堆失去了底座的俄羅斯套娃。安然,受夠了原生家庭的傷害,受夠了寄人籬下的辛酸與痛苦,不幸的成長經歷讓她變得獨立、堅強、勇敢,在任何時候她都敢與生活說不。她拼命地想要擺脫束縛,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姑媽在和安然幾次真心的交談中產生了理解之情,最後姑媽說:“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裏面。”其實姑媽的意思是,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不必像我一樣走同樣的路,這是姑媽對安然的理解與疼惜,亦是對自己的命運不公的醒悟。

姐姐在雨夜抱着父母的遺像,哭訴着自己的心聲,淚崩的場景讓人淚目,她是多麼渴望親情,多麼渴望父母的愛,可是她自始至終無法得到。姐弟在幾十天短暫的相處中產生了感情,當弟弟知道姐姐的夢想之後,主動聯繫領養父母,同意離開姐姐。年幼的弟弟用愛融化了姐姐冰冷的心,讓她感受到弟弟的愛和成全,她再也無法做到拋棄弟弟。影片的最後,安然在弟弟的領養家裏,看着那份不再與弟弟見面的協議,她艱難的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毅然扔掉手中的簽字筆,帶着弟弟跑了出去,他們一起開心地踢足球,最後相擁而泣。

影片選擇美好的開放式結局,最終迴歸親情,讓人感動並且感到溫暖。願現實中的人們,能夠摒棄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平等對待每個小孩,尊重每個孩子的人生,多一些疼愛和關心,讓孩子能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和充滿快樂的童年。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4

上個月看的這部電影。在看電影時,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話: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儘可原諒。

看完後,走在地下車庫裏時,和家人說着這部電影,各人有各自認爲印象深刻的點,這使我感到有趣。他們記得的,如“姐姐”洗頭時回想起小時候的情況,“姐姐”和她男友的關係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臺詞。一是“姐姐”說的一句話。在面對突然到來的變故時,“姐姐”對親戚說,她不願意照顧弟弟,讓弟弟自己生活,“不僅爲了自己的生活,也爲了弟弟更好的成長”。這使我想起,成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在本片中,成長也是姐弟兩甚至更多人都會遇到的主題。成長就是本片的一個線索或懸念所在。

二是“舅舅”說的一句話。他曾有過家庭,但最終離婚,女兒跟了母親。提到這段人生經歷時,他說,家人父子之間就是欠債的關係,“不是我欠了你的債,就是你欠了我的債”。這是多麼深刻的領悟,在這種領悟中,既有瑣屑現實的無奈,也有看透人生的灑脫,還有濃郁親情的浸潤。親子關係,是誰也逃不了、誰也甩不開的東西,也是唯一我們甘心沉溺其中的東西。

三是“姑媽”說的一句話。她曾去過俄羅斯,想做生意,但因爲某些原因最終還是沒做成,帶了一些套娃回來,她說,“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裝到套子中去的”。這話有點像是自嘲,因爲她的一生就爲了弟弟而犧牲很多;又像是對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轍,能夠走出自己嶄新的人生。“姑媽”這一人物形象有其複雜性和豐富性,在某個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與對照。她說了兩句俄語,提醒着我們,不要小看身邊的平凡人,他們可能有着我們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潛藏着的、偶然浮現的理想性的種子與燈火。

這部片子在看的時候頗使人感動。它的主題——親情、友情、愛情——貼近現實人生,容易使觀衆發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實從整個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間世。同時,它的人物設計、故事展開,以及敘事節奏、演員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現了可圈可點的藝術功底。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5

或許,天災,人禍,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個大大的災難,悄悄降臨。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一邊是她神之嚮往的北京,一邊是相依爲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墳地,淚如泉涌。

安子恆,她的弟弟,從小就經歷了至痛之災。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對父母的依戀與懷念。哪怕是作爲旁觀者的我,也被真誠地打動,一個幼小的心靈,本該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玩耍,卻只能睜着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沒有繁星,沒有光明。

留一盞燈,爲你斷後。

爲了能去考研,安然一開始想把弟弟給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幾歲啊。“姐姐也是人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濃於水”這一詞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的,但絕對不會有很多人會爲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因此,安然在將弟弟送給別人時,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當真正忘不了一個人時,無論你怎樣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我們並不能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可以去抉擇未來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後,都有可能會佇立着一個背影,既然是無法切斷的血脈,那就讓我們去考慮一下。倘若在前,便爲後者撐起一把傘,舉起一盞燈,倘若在後,便爲擋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無言,也會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迴應,那麼,就讓我們去掌握,去珍惜吧。

留盞燈,爲你斷後。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6

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因爲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很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着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接受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適合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隨着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很多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爲“中國姐姐”維權的網絡革命。

很幸運,我沒有生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裏。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說:“我顧這個,顧那個,誰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爲弟弟,妹妹犧牲了很多。看電影時我就在心裏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以後的她。

現在九零後,零零後,有很多的高端知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產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美國的空氣都是多麼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嗎?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凡事的思維模式是:這樣做,我將會得到什麼?從來不會想:這樣做,我將爲我的團隊帶來什麼?我個人認爲: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脫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也是我們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的思維層次提高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你不能什麼都不爲家庭成員做,卻希望其餘成員都爲你服務。在所有關係裏,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如此的。更何況,無論怎麼努力,終極一生,我們都不可能成爲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爲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有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說,如果每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產品,那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7

以下內容含劇透!劇透提醒!

簡介上是這麼寫的“《我的姐姐》是殷若昕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樑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出演的溫情電影”,但在我看來,並不是一部十分溫情的電影,反而處處包含了無奈和心酸。

故事主要講述了因爲一場車禍,父母雙亡,姐姐不得不在個人生活和撫養弟弟之間作出選擇。這個是故事的大概,以下是我的個人詳細感受。

故事的開端是一場車禍,故事的主人公——安然(張子楓飾)站在一場車禍之中,過來的交警詢問她:“你是哪個?”,安然說:“我是他們的女兒。”,警察很疑惑:“他們的手機上只有和一個男孩的合照,你把身份證給我,我去核實一下。”隨後,警察回來:“你父親臨死前給你打了十幾個電話,你都沒接。”接下來,就是一段沉默。

接下來的場景,就是葬禮,姑媽(朱媛媛飾)和安然在一起哭喪,看上去感情真好呀!但是當客人來的時候,姑媽就去招呼客人了,旁邊的舅舅(肖央飾)在打麻將,好似這一場不是親人的喪禮,全是各幹各的。接下來,就是姐姐僅見過幾面的弟弟——安子恆(金遙源飾)登場了。

父母死去,親戚就開始討論兩個孩子的撫養問題,而安然想考研,想去北京,離開這個地方,不願意撫養弟弟,安然裝瘸(後面我會說明原因),親戚之間混戰了起來。後來,安然和姑媽爲了弟弟的事情爭吵,最終,姑媽無奈同意弟弟送人收養。在送弟弟去收養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安然的心境也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我這邊就不一一展開了但我在後續的文段中提到一些。

其中還有幾個重要片段:

安然的情感。安然和男友相戀五年,但是最終因爲兩人理念不和而分手,安然想去北京,但是男友卻想留下。

安然的事業。安然是一名小小的護士,但是當初的願望是當一名醫生,可惜被毀了。

車禍的發生原因。安然的父親發生了心梗,所以追尾了前面的車輛,父母雙亡。其實這名肇事逃逸的司機喝酒了,但是並無人知道,這個祕密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以上,是以下部分的片段和前情提要,接下來我想說一下我的理解。

我很佩服編劇,劇中的姑媽是一位很嘮叨的婦女,一心希望安然能夠撫養弟弟,但她同時也是一位嚐了重男輕女造成的苦果,最後同意安然能夠走自己的路。舅舅是一位混不吝,但是他也很愛自己的女兒,他們一開始看上去很討厭,最後卻讓人討厭不起來,唯獨安然的父母全劇都沒有“洗白”,安然裝瘸是因爲父親希望要個兒子,在那個年代只有第一個孩子有問題才能再養一個,可惜安然那一天穿了小裙子,結果被父親打了一頓;安然爲何當了一名護士?因爲她當初的志願被改了!她的父親希望她隨便讀讀書,最後找人嫁了就行,爲此,安然讀大學開始的生活費學費都是自己賺的;當他們去世,安然去翻他們的東西時,都是弟弟的照片,只有鑰匙扣上有她的一張照片。全劇都沒有“洗白”父母,也不禁讓人聯想,父母彌留之際,打給安然的那十幾個電話(安然因爲值班沒接到。)是爲了和安然道歉,還是希望安然照顧弟弟哪?這個我們都不知道。

這部劇中我們真的能看到很多現實生活中,女性的遭遇:家中有弟弟,“長姐如母”,一個勁的要幫(比如姑媽爲了弟弟,喪失了求學、生活),希望安然能夠放棄學業,撫養弟弟;重男輕女的現象,爲了生一個男孩,希望安然裝瘸,劇中還有一段,女子前兩胎都生了女孩,但是第三胎的時候,生下來會有危險,無論是男方還是女子,都想要生,劇中的“生男孩有那麼重要嗎?”,問的不僅僅是他們,更問的是現實中的人們;而在社會中,姐姐一開始不想養就見過幾面的弟弟,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這些都能讓觀看影片的人們,看到一點社會上的縮影。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姐姐弟弟的羈絆、個人理想和情感的激烈碰撞、各個配角的豐滿描寫、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等等,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影片的核心之處,所以我認爲這是一部佳片,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夠去看看,並且思考。

影片的最後,弟弟因爲希望姐姐能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主動要求被收養。姐姐臨走前(當晚的飛機)來看望弟弟,當要籤“以後再也不能相見”的合同之時,她猶豫了,她沒簽,她帶着弟弟去踢球,去蹦跑,去淋雨,最後深深的抱在了一起,然後全劇終。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最後姐姐是不是撫養的弟弟,因爲撫養弟弟的話,她不得不放棄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放棄那麼多的努力,而且以後的生活怎麼辦,所以有人認爲,姐姐只是帶弟弟去瘋玩了,最後還是分開,有的認爲姐姐最後撫養了弟弟,有的人甚至認爲這就是姐姐籤合同前的一場夢罷了,這個開放式結局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不是,是喜歡,兩個經歷了磨難的人能夠在一起。

“我的生活不只是你。”

“你等等我不行嗎”“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28

這部電影的熱潮已經過去了很久,看這部電影是今天無意間在影視大全看了的,因爲本人一般都沒有去電影院看電影,哈哈,說實在的不是不喜歡去,是時間空間情況讓我選擇了其他的了吧。

期末考完試了,的確想呆在宿舍瘋狂的追劇,正愁看什麼,點開網頁推薦了《我的姐姐》於是就開始了!

在這之前,也沒有上網查過劇情,只是聽同學偶然一說很感人。

可當我看完的時候總覺得這部劇還是拍的好,可以說從現實方面很好的引起每個人的共鳴。

毫無疑問,看完不哭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講述了一個生長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孩在父母車禍去世後,面臨着撫養在她上大學期間父母又生的弟弟。原本關係冷漠疏離,又面臨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選題。在與弟弟慢慢相處的過程中,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之前偶然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即使是內容痛苦的夢,也可以用慾望的滿足來解釋。這一類夢的解釋,肯定會牽扯到很多我們不願意講出或者不願意想到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一些隱私,不願意告訴別人,甚至自己都不願意承認。但是如果出現在夢裏,就絕不僅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夢中喚起的痛苦感情,正是爲了阻止我們提及或者討論那些痛苦的事情。”

在這部影片中安然的夢裏,與父母的相處都伴隨着若即若離的疏離感,將游完泳的她帶到小賣部後騎着自行車離開,在安然快追上時只剩一輛車,在安然快要溺水時,父母只是站在游泳池裏冷漠地看着。好像是踏空了一個階梯,突然下墜的失重感,恍然間分不清現實和虛幻。

整部影片也不斷地在拋出與回收。一開始安然在整理遺物時找到的紙片,弟弟的足球,弟弟的肉包子和安然對弟弟講的話,讓它顯得乾淨,但又引人深思。

“因我女兒腿天生殘疾,固申請二胎。”

“你們直到瘸子怎麼走路麼?我把跨一歪,腿一擡。”

傳統、保守、百善孝爲先,把外放的情感內斂。這些都是中國式的傳統家庭。

小時候的安然被表哥當沙包,被姑父看着洗澡,被父母私下更改高考志願,和被迫獨立的大學,這些都是家庭,或可以說是“重男輕女“思想下對於女性的禁錮。

姑媽和安然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安然像是一隻不受任何拘束的小獸在傳統觀念的牢籠中不斷衝撞,而姑媽則代表循規蹈矩的,受世俗期待的傳統女性。

在小賣部的那齣戲裏,安然問:“那些套娃的底呢?”姑媽說:“早丟了。那些可是我當年在紅場裏買的呢。

“姑媽爲了弟弟,放棄了去俄羅斯打工的機會,在安然走後,對着套娃說着“你好”“再見”“我愛你”的俄語,這既是下意識,也是被深深埋藏在心裏的對於自由的慾望,可是幻想很快就被樓下的“老闆娘”喊聲所打斷了。

說不出爲什麼,只是覺得有時候你拼命想改變的到頭來卻敗在現實當中。

影片中她的弟弟也是無辜的,但是姐姐也承受了太多本該不承受的,她能有什麼錯啊,原生家庭讓她明白要努力走出去,可是一切又是那麼的不盡人意。換做是我們自己,說實話也不知道怎麼選擇,尤其是面對她那樣的處境。

原生家庭這個詞似乎磨滅了太多人對生活的嚮往,說實話,看完這個姐姐的經歷和所忍受的種種感到很心疼,也能明白她的感受,但是有什麼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