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我們倆的觀後感(精選16篇)

我們倆的觀後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倆的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倆的觀後感(精選16篇)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

九月二十四日上午,我校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我們倆》,看後令我非常感動,感觸很深。人與人之間,只要真誠相待,才能產生真摯的感情。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奶奶獨自生活在一個空蕩蕩的四合院,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位來北京求學的女孩,想租老奶奶離學校很近的房子,但嫌房租太高,老奶奶堅決不降價,女孩無奈租了下來,從此兩人開始爭吵不休的主客生活,女孩覺得老奶奶處處算計她,心裏委屈。老奶奶也對女孩一百個不順眼。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兩人漸漸成了彼此的依靠。秋天來臨,女孩搬走住進了樓房,老奶奶精神垮了下來。

這部電影又勾起我的回憶,我想起了我的姥爺,他家在遙遠的甘肅省天水市,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四合院裏,平時生活只有大舅媽和二舅媽照顧,其他人都在外地打工,我們不能經常陪伴在他的身邊,給他更多的關心,留下了很多遺憾.姥爺九月十七日去世後,媽媽哭的肝腸寸斷,我也傷心極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思緒萬千,這不是一部只關於感情的電影,它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留守弱勢老年羣體,他們生活的很孤獨,需要全社會對他們奉獻愛心。給孤獨老人更多的愛,讓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生活!

西安市蓮湖區星火路小學三年級 劉依靈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2

婚姻是倆個人的嗎?也許存在爭議,你可能覺得婚姻是兩個人的,但是我相信這是你結婚之前的看法。我也曾經一度認爲而且是毫無疑問的認爲婚姻是兩個人的,只要我們幸福,我們的婚姻就是健康的。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明白了而且是徹底的清楚了,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是兩個家庭乃至兩個家庭關係的總和。那一刻,我對自己說:親愛的,你走錯了路,不該一廂情願的相信婚姻是我們倆的。

《我們倆的婚姻》也是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看過之後有人說婚姻多數是愛情的墳墓。不是誰讓誰進了死亡的地帶,而是這個墳墓早就在那了,是你心甘情願的走向了它,而且你是抱着一顆幻想的心,你認爲愛情會在婚後變的更甜美,你認爲兩個人的世界會在婚後變的更安靜,你認爲愛情會在婚後昇華成情愛。但是,親愛的,你可曾把他的父母也納入了你們婚後的愛情,如果沒有,這也不是你的錯。也有人說如果人沒有婚姻,那豈不是死無葬身之地。還有人說婆媳關係本身就是婚姻的副產品,只是,這個副產品的味道與愛情不一樣,不會是甜美的。

如果婚姻到了崩潰的邊緣,我們怎麼選擇,是接收命運還是放棄,如果是放棄,除非你今後不再涉及婚姻,如果你再結婚,你還是逃脫不了同樣的悲劇。如果你接收命運,那我們的婚姻在繼續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憧憬什麼,我們把個人的情感歸宿到什麼地方,甚至我們存在的緣由又是什麼。此時,我們彷彿看到了生命經歷的整個過程,剩下的只是一個人人都有的終點。

也許是我太悲觀了,也許是我把問題看複雜了,但這只是也許,我自己的性格已經註定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個悲觀者。在沒有財產糾紛沒有孩子的大好環境下,也許我們應該選擇放棄。但是,滿目江山空念遠,何不憐惜眼前人,更何況我們還有愛。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3

九月二十四日上午,我校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我們倆》,看後令我非常感動,感觸很深。人與人之間,只要真誠相待,才能產生真摯的感情。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奶奶獨自生活在一個空蕩蕩的四合院,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位來北京求學的女孩,想租老奶奶離學校很近的房子,但嫌房租太高,老奶奶堅決不降價,女孩無奈租了下來,從此兩人開始爭吵不休的主客生活,女孩覺得老奶奶處處算計她,心裏委屈。老奶奶也對女孩一百個不順眼。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兩人漸漸成了彼此的依靠。秋天來臨,女孩搬走住進了樓房,老奶奶精神垮了下來。

這部電影又勾起我的回憶,我想起了我的姥爺,他家在遙遠的甘肅省天水市,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四合院裏,平時生活只有大舅媽和二舅媽照顧,其他人都在外地打工,我們不能經常陪伴在他的身邊,給他更多的關心,留下了很多遺憾。姥爺九月十七日去世後,媽媽哭的肝腸寸斷,我也傷心極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思緒萬千,這不是一部只關於感情的電影,它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留守弱勢老年羣體,他們生活的很孤獨,需要全社會對他們奉獻愛心。給孤獨老人更多的,讓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生活!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4

上週學校組織我們看了電影《我們倆》,我覺得很感動。影片主要講了一個孤獨老人住了一輩子的空蕩蕩的簡陋四合院,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天,來了一個尋求住處的女孩,倆個人之間從最開始的互看不順眼,到一段時間之後兩人產生了深厚感情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不由地想到了上個月我與媽媽頂嘴的情景。記得那是週六,爸爸媽媽有事情需要出去一會兒,媽媽走的時候囑咐我一定要照顧好弟弟,我一口就答應了下來。媽媽走後我邊寫作業邊和弟弟玩,誰知道弟弟不小心撕壞了我的作業本,於是我就把弟弟兇了一頓,弟弟就大哭起來。剛好這時候媽媽回來了,弟弟飛快地撲向媽媽的懷裏哭得更大聲了,媽媽當時很生氣就打了我一巴掌,氣沖沖地對我說:“你打弟弟幹嘛?他還小,你要讓着他。”當時我覺得可委屈了,便大聲衝媽媽嚷道:“你只喜歡弟弟,你是個偏心的媽媽!”說完我便跑進自己的房間裏還鎖上了房門。下午媽媽叫我吃飯我也沒有理媽媽,一整天都沒有和媽媽說話。晚上媽媽趁我睡覺的時候還偷偷來房間看我,幫我收拾好書包重新給我買了個作業本,聽爸爸說媽媽很後悔打了我一巴掌,爲了這件事媽媽還偷偷哭過。

這件事情雖然過去很久了,我和媽媽又說話了,但是我知道上次我說的話傷了媽媽的心,媽媽一定很難過,我想對媽媽說聲“對不起”。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5

觀看《我們倆》着這部電影讓我感觸頗多,其實這部電影正反映了我們社會這樣的一個事實:有好多的老年人,處在孤獨中。家人很少給他們多一點的關懷。

故事講的是一個大學生和一個老太太和叫小馬的大學生小馬之間的事。小馬租住老太太的四合院裏的一間小房子,而老太太是一個極度固執,而且脾氣很壞的老太太,她一生沒有兒女,但是自己收養兒女還有一個孫子,但是他們之間只有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而老太太明白,她只能過一種在警惕中的生活。

在老太太和小馬的對話裏我們可以看的出裏面始終有着金錢在裏面,也許在老塌臺的世界裏,她收養的兒女還有孫子對她的影響太大了。隨着時間的推移老太太和小馬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其實老太太是太孤獨了,她很希望有個人和她說說話。在與小馬的接觸中老太太的態度一直都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冷漠到最後的不捨。我們不難看出,人時間最寶貴的就是人間的真情。在老太太生命最後一刻她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打開了她塵封多年的愛。而此時老太太已經不久於人世了。

整個故事情節都很鮮明,小馬的真情與老太太收養兒女的無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在彼此分別的時候都能那麼的不捨,而養育了這麼多年的孩子卻那麼的無情。讓我們不僅深思在當今社會有多少老人在孤獨中度過他們的一生,而他們的兒女總以爲只要給老人錢就行了,而他們不明白老人需要的是關懷,是煤田和他們能說句話。有的人甚至是不管老人,不管他們過的怎麼樣。殊不知在他們老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孩子也這麼對自己,他們會有什麼感想。

有人說養兒能防老,也許吧!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那些不孝的兒女也比比皆是。很多人說現在社會是一個金錢社會,到處充滿銅臭味。很多人爲錢不惜任何代價,甚至自己的良心。就像故事中的老太太收養的兒女和孫子,不知道知恩圖報,還在老人年老體弱的時候把她住了幾十年的房子也要走了。讓老人搬到一個偏僻的地方。此時的老人已經奄奄一息了,當小馬去那個地方看她的時候,兩個人緊緊的握着手不肯放開,老人淚流滿面,她已經不能說話了。

在現在的社會裏,人越是在乎利益和金錢就越覺得孤獨。看到很多人上網、寫博客、玩遊戲而不是去感受外面的風景,更說明了他們覺得外面沒有他們的寄託,沒有歸宿感,然而越發讓人覺得孤獨、寂寞!人間最難得的是真情!只可惜有時候你的真情並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爲社會太複雜,人的思想越是警惕性高,欺騙越是到出可見,你不知道該去相信誰。因此,很難突破那條防線接受別人的愛。這也許就是現在社會的一個共識吧!

其實誰都希望自己身邊多份溫情,多份愛!這樣生活纔不會覺得累!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6

總有些,想說卻總也說不出、說不全的情感。

總有些,想忘卻總也忘不了、丟不去的過往。

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個輪迴,也許,代表着一段感情的逆轉。

冬,漫天雪花紛飛,始終興奮着,走落於千家萬戶。鏡頭前,一張年輕的臉龐,帶着急促的喘息,駐足於一座破舊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張蒼滄的臉,和並未被歲月磨蝕的銳利眼神。後來,年輕的臉寵,沒有隨着雪花繼續奔走,就在這眼神的注視中,留在了這座安靜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裏。

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鴻溝,矛盾的立足點和理由總是合情的。這是一場女人間的戰爭,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戰。

臨近新年,屋外的熱鬧和屋內的"熱鬧",相互交織着,創造出有些不和諧,卻別有意味的樂章。

春,溫暖卻又平和,春節的喧鬧慢慢歸爲平淡,之前夾雜着濃烈火藥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鐘聲敲響後,如同春天的微風拂臉,有了些淡淡的溫暖和特有的柔情。

老太太依然是習慣了坐在她屋前,看着小姑娘的出出進進,一句兩句地搭聊着,雖然還是有些一如當初的厲聲。小姑娘也是忙碌地來回於屋裏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論着,但顯然的,有些東西已漸漸地改變。而我們都願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

夏,熱情漸漸甦醒,不管是屋裏還是屋外,都同樣地酷熱難擋。這曾經吵吵鬧鬧的一老一少,儼然祖孫倆,小姑娘已經時不時的,跑進老太太較爲涼快的屋,躺着,猶如自己家一樣。

任性的姑娘,還是點燃了爭吵的導火線,吵鬧引發的那一場熱氣,都比得上太陽給於盛夏的溫度了,但也許是瞭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隨即又很好地轉化了看似必會發生的"惡戰",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責,開始耐心地講解起道理來。感情的溫度,也在悄悄地上升。

秋,豐收還是蕭瑟?情感上面,她們倆都有了很大的豐收,但,有些景色,註定不屬於這裏的。

不管是獲得還是捨去,兩者,都有了。看着小的爲老的,做的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對小的,有意無意的關心,不免爲人類感情的微妙感慨萬分。

小姑娘的不辭而別,讓老太太,失去了爭吵,同時,也重新撿回了孤獨。破舊的四合院,從裏到外,繼續破舊着。給過它短暫新鮮的那道風景,已經迅速地成爲歷史。蕭瑟的秋風吹着,屋子裏,已經靜謐得有些可怕了。

姑娘接到了鄰居打的電話,老太太生病了,她馬上到四合院,兩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經忍不住潸然淚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難忍悲傷。

冬,伴隨着沉重的木門關上,年老的生命已經悄然離去,鏡頭的最後,佈滿灰塵的坐椅,能讓人,回憶得起,曾經,這裏發生過美好麼?

有些人,很單純;有些事,很簡單;有些改變,很自然;有些生命,應該給予掌聲。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7

《我們倆》講述的是一段沒有血緣關係的祖孫情,一個20歲女學生租房時與房東老太太發生的一系列溫情故事。導演以時間爲軸線,將開始看彼此不順眼,相互格格不入的女孩和老人串將起來,隨着四季交替,老人和女孩開始相互關心,相互關照,相依爲命。老人見證了女孩戀愛時的喜怒哀樂,女孩幫着老人一點點改變她沉悶的生活。後來女孩離去後老人一病不起,時時念叨女孩,等女孩再去看老人時老人已說不出話來。

電影很是細膩,老人跟女孩收取電話費,因爲女孩要在老人的冰箱裏存東西,老人就跟女孩要鯉魚作爲報酬。這點點滴滴似乎顯得老人很是精明、很會計較、非常自私,可是我們看着卻並不反感,這或許就是生活。女孩和老人吵架,與老人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卻並不覺得女孩無禮,因爲她們的爭吵了透着關心和善良。

劇情雖然處處洋溢着溫馨和感動,可是這卻並不只是一部溫情電影,它反映了時下比較普遍的現象:孤寡老人。看到老人坐在院子裏曬太陽的模樣,特別孤單。女孩給老人拍“老太太的一天”紀錄片時,看老人打完哈欠,伸完懶腰,便問“還有什麼事?”老太太回答“都快入土了,還能有什麼事?”小馬讓她再想想還有什麼事,她回答“醒了睡,睡醒了吃飽了歇會再睡”,“我悶的時候就希望來個收破爛的,收水費的,走錯門的,敲門可以說說話,要不語言能力就退化了。”老人的話讓人鼻子發酸,遙想當年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抽過煙,簡直響噹噹巾幗英雄,而今年邁卻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電影對比明顯,一邊是花季少女繽紛多彩的生活,老人見證着女孩她戀愛時的喜怒哀樂;一邊是孤寡老人一沉不變的生活,女孩看着老人如夕陽般餘暉一點點散盡。或許女孩的現在就是老人擁有的曾經。看似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一個是日正當中,一個是夕陽西下。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8

曾獲得第18屆東京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以及第1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我們倆》,是導演馬儷文根據自身經歷改編的一部影片。

影片講的是,在北京一個破舊的小四合院裏,一個房東老太太,一個女大學生房客,兩個陌生人一起走過四季,她們在各自生活的過程裏互相碰撞後產生感情的故事。

這個小成本電影十分樸素,小人物,小情節,小情義,或許是恰到好處的小,才感人至深吧。

一、

北京那年那個下着雪的冬天,單純而倔強的小馬騎着自行車到處找出租的房子。

小馬打開老太太家那扇破舊的大門時,《我們倆》的故事正式拉開序幕。

精明一世的老太太以她的人生經驗判斷,小馬會租下她的小破屋,而且很快就會來和她談價錢。老太太猜中這故事的開頭,卻沒猜中這故事的結尾。

電影接下來穿插的全部是老太太和小馬相處時產生碰撞的細節:

小馬作爲房客爭取自己的權利,跟老太太提出要求用她的廚房做飯、用冰箱放東西、用爐子取暖。老太太都冷漠的拒絕。一個人長時間沒有錢沒有愛,心就會變得又冷又硬吧。也或許這是陌生人之間應該有的表情。

小馬偷電被老太太發現後一頓惡罵。老太太發起脾氣來,象極了動畫片裏的老巫婆。

小馬費盡口舌說服老太太給自己裝上電話分機。但是小馬的電話打擾到老太太的正常生活,她非常霸道地掐斷了小馬的電話線。房東和房客就這樣因爲電話的問題而進行了激烈的交戰。

“你是個壞老太太,怪不得沒有人伺侯你。”

“你也是個不咋滴的姑娘,沒小夥子會娶你。”

他們毫不吝嗇用最薄涼的言辭去刺激對方。因爲他們只是陌生人。

不管怎麼說,小馬的到來給寂靜的小院帶來了新鮮感。老太太惱怒之後還是寧可放棄那對做生意的夫妻高價的房租而願意和小馬和解。老太太借孫子的話又把小馬的電話線接上了。

快過年的時侯,小馬買來喜慶的對聯、窗花和紅燈籠,但是這點喜慶氣氛被一個打往貴州的三百多塊錢的長途電話破壞了。

倔強的老太太盛怒之下把窗花、燈籠全部弄得稀巴爛。

後來老太太聽孫子說是他打的電話,覺得很對不起小馬,心生愧疚,她又重新把那些燈籠掛上……

除夕夜,老太太一直等小馬回來,一起吃的年夜飯。這個除夕夜以後,兩顆孤單的心漸漸地靠近,小院裏第一次有了家的溫暖。

二、

春天來了,小馬和老太太的感情也象春天的天氣一樣升溫了。

學校留作業拍一個MV。小馬很強悍地要求老太太配合自己的要求,拍一個老太太的一天,老太太順從地聽着小馬的指揮假裝做這做那。

在給老太太拍MV的過程裏,小馬不但從老太太的言語裏讀到一個老人的孤寂冷清,也從鄰居那兒知道了關於老太太不一般的過去。因爲了解,所以理解,小馬開始對老太太另眼相看。

在感情的遞近中,小馬開始象用自己的冰箱一樣用老太太的冰箱。老太太不再象過去那樣讓小馬交電錢或者買鯉魚才能用冰箱,只是嗔她:你看你現在,過去還說一聲,現在連個招呼都不打。冰箱成你的啦?但她的語調裏不再透着凜冽的寒意。

電影裏還穿插了老太太很愛錢、很搞笑的戲份,真實而殘酷,讓觀者很有種笑中有淚、樂中有哀的感覺。

在這個小院裏,小馬,老太太,走來走去,可有可無的對話,細小而瑣碎。人一生中有多少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無非是些細碎的情結構建了完整的人生。

三、

盛夏。小馬和老太太的親近感象夏天的植物那樣繁茂起來。

小馬象躺自己的牀一樣躺到老太太房間的牀上。老太太絮絮且誇張地談論小馬當初纔來租房時可憐巴巴的樣子,語氣裏卻明顯帶了憐愛之意。

小馬趁老太太熟睡,爬到屋頂上捅鳥窩被老太太一陣狠罵,要告到學校去。小馬不象以往那樣直接、蠻橫地和老太太對立,而是做各種怪相裝死向老太太求饒。

老太太還在舊的生活秩序裏守着自己的萬貫破家。而小馬開始試圖改變老人的生活環境了。她想用自己的年輕活力改變老太太的壓抑灰暗。但是她太年輕了,無法理解一個孤獨的老人心裏在想些什麼,老人已經習慣了哪樣東西放在哪個地方,她伸手就能拿到,睜眼就能看到,這樣對她來講纔是安全的,這不僅是生活的方便,更是心理的安全和依靠。

老太太經受不了改變,哀求小馬再變回去。而此時她的語調變得那樣柔軟。

在一個雨天裏,小馬因爲和男友嘔氣把自己關在屋子裏,老太太冒着雨去看望小馬,也許這一天裏她一直盼望着小馬回來的那一刻。畢竟她帶來的不僅是爭吵,還有真實的生活氣息。

之後,小馬不辭而別,老太太則因爲小馬的離開着急上火。等小馬回來後,她蹣跚着走過去問:怎麼說走就走啊。連個電話也沒有……小馬住到她的心裏了,她心裏開始有了牽掛,語調裏全都是慈悲。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件特別奇妙的事。有時候看上去好像爭端不斷,棱角激烈碰撞,撞着撞着倒擦出愛的火花。

四、

這個秋天並不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是感情消亡的開始。

小馬就象疼愛自己的長輩一樣,爲老太太洗頭髮剪頭髮敲背,還爲老太太做飯。

老太太一邊吃着小馬做的飯,一邊決定以後和小馬共用廚房。從開始的拒絕到現在的主動邀請,感情一點一點滋生,溫暖一滴一滴蔓延,平淡無奇的情節,卻好像細細的溪流,慢慢的傾入心脾。

小馬找到了新房子。她考慮再三還是沒有跟老太太告別。大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路要走,就算我們有不捨,但我們不會爲誰停下腳步。

等小馬最後一次搬完行李時,老太太抓住小馬的手,眼神極度悲涼:真的搬走了?真搬空啦?就這麼搬空啦?

一向很兇的老太太在那一刻陷入無助的絕境,那種不捨的神情令人張皇失措。

五、

初冬的小院一派破敗的景象,好象暗寓人生就是一場終究要散的筵席。

老太太因爲小馬突然搬走而很快就垮掉了。小馬來看望爲騰出房子給孫子結婚即將搬走的老太太時,老太太只是握住小馬的手卻再也說不出話了。

老太太的女兒說:和自己家人都沒這麼親,和一個陌生人一起住了這麼兩天,居然就捨不得了。

別人都不懂:《我們倆》,不遠不近,真正的距離只有我們知道。

小馬再次去看老太太時,老太太只剩老淚縱橫。

這場四季交替中的相處,沒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卻有着令人窒息的牽掛和不捨。

那個曾經不停和她爭吵卻又和她互相產生依賴的房東老太太終於還是去了。

電影的最後是小馬回到她曾經和太太相遇爭吵相熟分離的那個小四合院。那裏人去房空,物是人非,再也沒有她和她。小馬關上了那扇大門,《我們倆》的故事也結束了。

小馬將老太太的心填滿,又把老太太的心掏空,這當是最殘酷的一種折騰。當然小馬不是有意的。她只是老太太生命中一個意義比較特殊的過客。因爲小馬的出現,老太太黑白色的晚年生活才變成了彩色的,無論之前的慪氣,之後的和諧,最後的不捨,都成爲老太太生命中的一束陽光,爲老太太最後的旅程帶來溫暖。

電影故事簡單,情節也算不上跌宕,但它用細碎的情節去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整部電影瀰漫的情緒,沉靜卻有力量,足以衝擊人心:這不僅僅是部電影,還是一聲嘆息。我們忍不住會想老太太原來爲什麼會那樣,後來爲什麼又這樣?

女友說那個老太太象她奶奶,而我覺得她象我姥姥。或者所有垂暮之年的老太太都是相似的吧。眼白渾濁,皺紋交錯,眼神堅硬卻無助,內心孤寂又荒涼。

只是,我們也會老的,這將如何是好?我們能做點什麼?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9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我們倆》,哭的我稀里嘩啦的。影片講的是一個孤獨的老太太,和一個在外求學的小姑娘租老太太的房子,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的事情。

兩個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孤獨的人,只不過一個是閱盡世事,對世間沒有期待,沒有憧憬,且已在年少時耗盡熱情與好奇,身體已腐朽,靈魂燃燒過的孤獨。而另一個,是獨自漂泊,但是還有很多憧憬以及跌跌撞撞的無限精力可燃燒,還有活力的孤獨!

但不管是哪種孤獨吧!它本質上都是兩個孤獨的人,在一個冷清的小院,在租房與被租房的關係裏。在同樣倔強的人,在一個正在活力四射與一個曾經活力滿滿的關係裏,找到了一絲陪伴與慰藉!

後來,女孩搬走了,而老女孩似乎精神也垮了起來,倒下了!女孩還有無限以後,而老女孩似乎只有肉眼可見的末日了!

一邊看一邊眼淚嘩嘩的我,心裏格外的難受!

是不是無論是年老的我們,還是年輕的我們,還是年幼的每一個我們,都是孤獨的。或者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像都是修煉孤獨的!

或者說,人從出生開始,從光溜溜的帶着自己獨特內核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就是基因)就是爲了吸收這個世界絢爛繽紛,五光十色,形形色色等等。到最後在褪去這些,只爲了留下一個更飽滿的內核?修煉與淨化自己的魂魄?

熱鬧總是暫時的,大多時候我們還是需要與自己相處!就像煙花總是那麼絢爛的,但那麼一瞬間的絢爛之後。留下的只是一地的孤寂與菸灰,沒有人感嘆,剛剛的絢爛是它燃燒自己之後帶來的。只會把它用掃把一掃丟進垃圾桶裏!

有時,我覺得,既然世界有那麼多的孤獨。那麼是不是代表自己也是不孤獨的,因爲有無數的人在陪着自己孤獨。

可是無論陪着自己孤獨的這個理論看似多麼的有邏輯,但每個人承受的孤獨的感受卻是真實與熬人的!

就像火,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物體與可燃物陪着自己,才能燃燒起來。可是冰就不是,冰只有冷和水就足以!不要其他的!所以有個詞叫孤獨寂寞冷啊!形容的也是非常貼切了!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0

“老是聽老人們發人生的感慨和見解,所以感到乏味;而他們從我這裏甚至連見解和感慨也聽不到。把沉默與他們分享未免太古怪,所以乾脆躲着他們。”年輕人厭倦了老人的大道理嗎?

時光染白了稀疏的頭髮,深刻了臉上的皺紋,短暫了爲數不多的時間,愈發明白的是生命的真諦。年輕人以爲老人們的生活得太過明白,回憶走過的路傾訴着教訓就是聊天的全部,所以在代溝岸邊,兩代人的溫情漸行漸遠。

生活中很多老人是把人生看得很透的,而電影《我們倆》,老太太是是孩子般腦筋、錙銖必較把人生看得很淺。在風雪交加的冬天,小女孩找到了老太太說要租一間四合院裏的房子,老太太作爲四合院的房東一生未婚、帶着硬硬的壞脾氣,斤斤計較電話費、煤氣費,小女孩也不像鐘錶那樣循規蹈矩,他們在互相爭吵中排斥着對方。

當春天來臨,就像冬雪融化,她們的關係也隨着這冬天的消逝開始緩和。

日子的腳步走到了夏天,就像這個季節的顏色,她們的生活展現着盎然生機,小女孩爲老太太洗頭髮、爲她錄下“老太太的一天”的錄像;而老太太在大雨傾盆的夜晚勸解失戀的女孩。

又是一個新的冬天,是小女孩要離開的時候;老太太最悲傷的時候,是對人生看透的時候。小女孩離開了,離開那個老太太一敲柺杖她就會出現的院子,離開那個跟老太太吵架鬥嘴的院子。小女孩離開了,留給老太太的是像一盤清淡口味菜一般的生活,少了刺激,日子再也生產不出熱鬧來。

她們倆相遇的時候,老太太看人生太淺顯,情感盡是遲鈍的;她們倆分離的時候,老太太看透了生活,欲要傾訴,因病倒了,也就說不出話來。

其實敏感與遲鈍是殊途同歸的,前者對人生看的太透,後者對人生看得太淺。得出相同的結論:人生沒有意思。要活的有意思:思想應處在應該在敏感與遲鈍之間的。不至於太明白也不至於太糊塗;不至於汲汲於金錢不至於深沉於哲思。

在那個冬天,在混沌遲鈍的思想裏,老太太看重金錢,她用“強”與“硬”把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僞裝;下一個冬天,老太太已轉變成了生活中的“明白老人”們,只是哲理在嘴邊,老太太講述不出了。快樂的日子是兩個冬天之間的季節,那個暖暖的春天,那個綠意盎然的夏天,那個滿滿感動的秋天,那個既不糊塗也不明白的日子。

想到我們與老人,代溝的跨越不僅僅是單方的責任。因爲我們太過糊塗,所以老人們教我們如何明白;身邊的老人們耐心講訴着道理,而我們卻失去了耐心。也許當處於那種情感遲鈍與情感敏感的中間段時,當我們不再那麼糊塗的義無反顧向前走追逐着獎盃獎牌,追求金錢,熱衷於名利;老人們不再只是一直傾訴着過去的故事,講訴着過去的經驗和把人生看透的哲思,那時候當老人向前趕一趕、我們向後退一退,我們就會在看得透與看得淺之間的人生路上遇見,然後兩代人就不會在無語的代溝邊上徘徊了吧。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1

端午節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端午—2005》,講的是我在興平讀書的時候寄住在一對老年夫婦家裏的事情。尋覓陽光看了推薦我看電影《我們倆》當時忙於備戰六級也一直沒有看,今天突然想起,在土豆觀看《我們倆》。

本以爲我的視點會過多的放在寄宿的學生小馬身上,但是看完以後觸動最大的倒不是小馬,而是那個孤獨的老太太。看到好幾處的時候都想流淚,想起了姥姥。

我是由姥姥、姥爺帶到五歲,印象中最寵我的是姥爺,兇兇的是姥姥。姥姥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只要我稍微不聽話就打我。姥爺卻總是護着。姥爺去世的那個晚上,我跪在院子裏對着滿天劃過的流星許願,結果姥爺還是走了,從此不再相信有關流星的任何傳說,也不再觀看流星,更不會對着流星許願。姥姥不久後患了偏癱,聽那些老人說姥姥乾淨了一輩子,要強了一輩子,臨了得了不能動的病。

以前每次見到我她都對我媽說:“你看孩子那臉黃的,你們也帶着去醫院看看。”可是沒有人會當回事,包括我自己。

寒假回家的第二天爸爸就帶我去了醫院,舅舅帶着姥姥去了,她見到我還是打,顫抖着手裏的柺杖,眼裏卻又流露出傷心。她的左手不能伸直,我撒嬌的掰開她的手,慢慢的撫摸着,安慰着說沒事。我看着她拄着柺杖一跛一跛的離開病房,偷偷的流了淚。那以後到現在就再也沒有見到姥姥,我想我要是早點看《我們倆》的話一定會回家。

人上了年紀,總是盼望身邊能有個人,雖然姥姥有六個孩子,可是卻都各忙各的。看着《我們倆》似乎看到姥姥一個人坐在自家的院門口,東看看西望望,期盼來個孩子看看,哪怕是陪着說說話……心被緊緊的揪着,這幾天本來就不想呆在武漢的我越發難受~~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2

孤獨是個永遠不會過時的字眼,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感到孤獨的瞬間,但正是這些瞬間才能讓我們明白孤獨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糟糕的體驗。

影片開頭就是女孩在大雪紛飛的天氣到處找房子的鏡頭,故事也是圍繞女孩租房子與房東老太太之間的故事展開。

起初老太太對女孩並不看好,每次都在各種事情上斤斤計較,打電話索要電話費,並且在接電話線之後由於半夜有電話進來吵到老太太而剪斷電話線等等的小事情去計較。

到後來老太太漸漸接受了女孩子後也在慢慢適應女孩的生活方式,會去主動關心女孩。從冬季到春季再到秋季,講述了老太太與女孩之間溫暖與被溫暖的點滴,直至又一個冬季老人去世,至此故事結束。

這個女孩是最後一個走進她心裏的人,也是最後一個給予她溫暖的人。

最開始女孩並不理解老人的生活、性格,但是當女孩走進老人的生活後女孩才發現老人的生活是獨孤而又荒涼的。

老人是孤獨的,一個人一個院子,可以說話的人僅僅是收垃圾的人和另一個鄰居老太太,而這個女孩就像一道陽光照進了老人的生活,瞬間將老人的生活在荒涼中照進一抹溫暖。

“真搬走了,真搬空了,就這麼搬空了?”這是老人帶着哭腔說的一句話,想必這時她已經把女孩當成自己的家人了吧,女孩已經成了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已經習慣了每天坐在院子裏看着女孩上學下學,在院子裏忙碌,和自己拌嘴。這些都使老人的生活逐漸從每天漫無目的的坐着到開始有了眼睛追逐的目標。

當老人發現女孩真的要搬走了,自己又要回到之前漫無目的的生活,她再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這種感覺不像之前,擁有過再失去的時候痛苦是翻倍的。

《我們倆》這部影片很平淡,沒有什麼大悲大喜的情感,但是導演利用生活的點滴去表達老太太之於小馬、小馬之於老太太的情感,正是這些平淡的情感才能夠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我們對於父母是否給予了他們應有的陪伴。

孤獨對我們來說是常態,有時我們享受孤獨帶給我們的自由,但對於忙碌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來說,孤獨對於他們是可怕的。

我們應該給予父母應有的陪伴,哪怕是空閒時間的一通電話,節假日期間回一趟家,你有可能不知道父母正在電話面前守着你的電話,在家的路口等着你回家。

願我們以後,都能夠遇到一個讓我們把孤獨感減少的人,也能遇到一個能夠讓生活充滿幸福感的人。

願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遇到一個讓自己平平無奇的生活中照進陽光,出現彩虹的人。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3

影評課上看完的馬儷文導演的《我們倆》,我沒有想到這部只有400萬的小投資電影,帶給我的巨大震撼。該片製作班底十分樸實,總共歷時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輪迴完全是真實場景。

該片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動人的故事,主演金雅琴老太太說,她看任何一部名著從未掉過眼淚,但是在拍片過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裏的親情感動着。“該片是當今一片喧囂中的電影珍品。”這樣的評價當之無愧。

全篇的音樂是非常滄桑泛古的,來自竇唯,以季節時間轉換來巧妙地演繹劇情發展的各個分界點。每個季節的聲樂都有意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和進入下一個階段。

充斥着寂寞、孤獨和衝突的氛圍。在破舊的四合院裏,一切在悄悄的發生。

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難讓我們甚至揣測,是不是她的故意作爲,而就是替其孫子找個能幹的好媳婦。喜歡預測劇情,可是越往後面看越覺得衝突、矛盾是那麼的真實。老太太就是難相處,就是精明,就是會算計,就是咄咄逼人。小馬就是不喜歡總吃虧,就是會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們是那麼的真實。

裏面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比如,房東老太太和小馬因爲誰偷打電話花了300多元而大相爭執,互相誤會,老人氣將小馬趕走,還搗壞了所有小馬爲慶祝新年而高掛的燈籠。當得知是自己的孫子爆打的電話,心生歉意,快九十歲的老人將燈籠一個個掛起來,還碎碎念,你脾氣不該,你就孤獨終老吧……然後,鏡頭拉遠,向我們呈現一位老人,坐在掛滿燈籠的庭院的門口正中央,抵着柺杖,盼啊盼啊盼……

爲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帶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馬從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過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難處的外表下一顆善良、孤獨、寂寞、簡單而又害怕被人遺忘卻總是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覺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馬養條狗,表現的'不怎麼願意的老太太,最後,在小馬不在家的時候,居然主動跟這只不會說話的小東西講起話來。

外面炮竹聲隆隆,年三十,鏡頭停留在窗外,透過窗戶,一位老太太和一個外地求學的小姑娘對坐一張小四腳桌,吃着一條整盤的鯉魚。昏暗的燈光下,黃暈泛泛而生,她們會在講些什麼呢,這麼多年,小馬沒有出現之前的日子,這位老人一個人,她會又幹些什麼呢。也許可能如她自己所說,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吧,實在再加點,就是曬太陽,或者期待遇上收破爛的或走錯門的陌生人,好講幾句話,也爲了不荒廢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冬天走到夏天,小馬也不再當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麼就直接拿,開冰箱也不打招呼了,老人雖嘴裏唸叨,怎麼越來越放肆,把這兒都當自己家了。可是心裏還是很開心,更沒有與她斤斤計較。其實,此時,矛盾,衝突到這裏時,已經開始慢慢緩衝、化解了。

每個人都知道,小馬不可能永遠住在這裏,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離開這個世界。時間永遠不會停止與某一個時期,狀態。

她們註定要從衝突到相知,再到分別,再到訣別。這就註定了影片的遺憾的感情基調。以既定的聚散現實性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金量。

一直不住的唸叨要趕小馬走,最後她真的走時,她似乎不能接受這個突然而來卻又冥冥之中料定的決定。

老太太去參加孫子的婚禮時與聞訊趕來的小馬惜別。旁觀者搞不懂爲什麼老人跟家人不親跟眼前的這個外人相處不到一年卻成忘年交。“你們這麼好,乾脆把她接到你家,你照顧她啊。”小馬沒有說話,不知道怎樣來回答陌生的婦女的好提議亦或是諷刺的幸災樂禍。

換句話說,爲什麼見者都覺得心寒卻沒有人願意每天陪這位老人多聊一會沒有人將她帶回家贍養呢,又退一步講,小馬怎麼也就沒有呢。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內在的敏感的一個視點,我們沒有人不會爲這份忘年之情所感慨,也鮮有人會責怪小馬甚至是老人收養的兒子亦或者是那個多嘴的婦女,也許我們只是覺得這就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傷感的註定的悲劇。

成年後的我們也許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去爲自己的生活而忙碌着,賺錢,買房,結婚,生子,養家……

我們將有很多奮鬥的目標然後忙忙碌碌,我們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都想給予這樣的老人更多更親的愛,但是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又會時不時的在提醒着我們不能太偏離自己的生活圈和重心,這是無奈還是悲哀呢。

假使我們奮鬥一輩子到頭來會不會也有老人一樣的結局呢,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嗎。不清楚。

但還是願深思的人有哪怕一點點的觸動,儘可能地多善待一點身邊的老人吧,再者人不獨親其親不是嗎。

無數個擦肩而過的人海中,小馬推着自行車,接到了一個病故電話。然後一個人蜷縮在路邊,默默的抽泣。沒有人上前詢問,沒有人知道在意什麼。一位老人去世了,這讓多少人難受呢,只有小馬吧。或者說還有一個小馬,幸好還有一個。

影片在最後的“囍”中結束。老人一走,就把房子留給收養的孫子以大方迎娶貴州的媳婦。觸動無限。

全片的語言十分地道幽默詼諧,但是用越來越帶有令人壓抑、感動、無奈的感受。我發現了很多張淚流滿面的臉,很多付梗咽的表情。

讓我看的哭的影片不多。《我們倆》,有深度。

片中主人公小馬是導演馬儷文的影子。我喜歡有生活影子的電影。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4

《我們倆》這部電影真的不錯,值得看。

儘管這部電影05年就上映了,但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半個月前另外一個城市辦事情,在旅社看電視,有個節目叫《精品推薦》,那期推薦了《我們倆》和《桃姐》兩部電影。《桃姐》早就看過了,而《我們倆》卻從沒聽過。回來後就下載來看。

影片一開頭就很有生活氣息,給人一種真真切切的真實感,彷彿就是在講另據那個大媽的事情。老人和女孩爲了電話而爭吵的段落,女孩借冰箱的段落,看着很好笑,但是笑過之後,心裏立刻升騰起莫名的感傷。隨着時間的推移,原本陌生的兩個人漸漸融入了彼此的生活,女孩隨意進出老人的房間,並強行給老人改造房間;老人用柺杖在地上敲響聲叫女孩起牀;女孩給老人拍電影幫老人洗頭等等。從冬天到春天,再到陽光燦爛的夏天,隨着季節的更替,他們倆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難以割捨。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導演會不會讓女孩和老人的孫子戀愛,然後一直陪在老人身邊。我一直期待這個結局,卻又一直害怕這個結局。期待,是因爲不想看到女孩離開老人後老人重新回到孤獨冰冷的生活;害怕,是因爲這種結局太假了,太不真實了。我甚至覺得老人的孫子根本配上女孩——女孩很漂亮,而老人的孫子卻顯得很猥瑣。

猥瑣,是的,他的確配得上這個詞。

有個細節,老人的孫子經常來看老人,而男孩的父母卻只有在老人病重後纔來過。影片結尾方纔點明,男孩經常來,是惦記着老人的四合院。因爲男孩找到女朋友要結婚,老人就要四合院讓給孫子,自己搬出。老人一再向女孩介紹她孫子,也可以看做是她不想離開這個四合院。

但,女孩註定是要離開的。她找到更好的地方就會搬出。有一天,她真的搬走了。老人再度陷入到孤獨和冰冷中。可她再也回不到從前,她病了,最後離開了。等女孩在熱鬧的街頭接聽電話的那一刻,她哭了,我也哭了。

記得一個鄉鎮上的領導跟我講過她的一次,有個孤寡老人,住在一個院子裏。過節了,她帶着鎮上工作人員慰問老人,陽光燦爛的日子,推開大門進,卻感覺一陣陣寒冷。老人癡癡地坐在門檻上,目光呆滯,整個屋子裏沒有一點點溫暖,反而給人一種陰森森感覺。

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很多老人成了孤寡老人,孤獨地生活在村子裏,沒人和他們說話,沒人關心他們的冷暖。他們就這樣孤孤單單冷冷清清地一天天走向死亡。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5

《我們倆》,並不爲廣大人民所知的導演,並不爲廣大人民所知的演員,並不爲廣大人民所知的片子,卻精緻得讓我看完後捨不得刪掉!很小的題材,很少的角色,很平淡的主題,很大的感動!

大概因爲是個很樸素的女導演,電影拍得很實在、很精緻,時間春、夏、秋、冬交代得一絲不苟,故事順着這條時間線流暢地展開,中規中矩的佈局,平淡緩慢的情節,卻蘊涵着極大的力量將我感動。

行色匆匆,感覺還有點冒冒失失的大學生小馬;處事泰然,大有八風不動之氣的刁鑽老太。多鮮明的對比啊!這正是整部片平淡卻不顯枯燥的關鍵所在,正因爲此,故事的展開可以流暢自然地展開;正因爲此,這部結構中規中矩的影片能蘊涵極大的力量!

故事情節:大學生小馬租了刁鑽孤僻的老太太的房子,剛開始因爲兩人的各種不同由而矛盾頻生,小馬差點爲此搬走;等各自習慣與相互妥協後兩人關係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呵呵,再平常不過的故事!

整部片的細節做得很精緻,卻毫不累贅做作,我相信如果多看幾次一定能再發現許多讓人欣喜的細節,舉個例子:小馬冒冒失失地問老太太,“我能用一下你的電話嗎?”老太太回答:“能!”鏡頭焦點馬上由老太太轉向了電話機。確實不算什麼特別的技巧,可是體現的是整部片的質量!

新與舊的衝擊是本片的看點所在,而片子的最後,小馬因爲與男友找到新房子搬走,而老太太在頓失間立刻衰竭、病倒然後死去,這也隱隱地闡明瞭新生的總要往上走,而陳舊的即使值得惋惜,但消亡也是無可避免的!

我們倆的觀後感 篇16

對於導演馬儷文的處女作《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並沒有太多的情感投入,不乏有些煽情的嫌疑。觀衆的感動,不是煽出來的,而是紮紮實實觸動起來的。很喜歡馬儷文導演2006年的作品——《我們倆》,看了很多遍,揪心、感動,陪出了眼淚。一位朋友是在電影院裏看的這部影片,他說整個電影院只有六個人。他並不奇怪,國產電影不受待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況且這種從宣傳到名字都沒有多少衝擊力的影片,觀衆少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有些許遺憾罷了。

《我們倆》的故事很簡單,拍攝手法也很簡單,對白也異常簡單。一位戲劇學院的女大學生小馬租了老太太一間簡陋的小屋,兩人在一個四合院裏共同生活了三個季度,隨後小馬搬出去與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則壽終正寢。

從藝術電影角度看,影片《我們倆》不能說有多麼的藝術或深刻,並沒有感天動地的悲涼,換出人生的真諦和人性的靈魂等等,但是它從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與人之間丟失已久的那份“聯繫”與“情感”。一位老人,一個女學生,一個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故事開始了。導演以四季爲框架——冬、春、夏、秋,分別代表着老人與女孩兒之間的感情變化。筆者認爲,以四季爲框架是導演高明之處,顯得影片多些美感,也少了些沉悶。人們經常把人生比作四季,走完了春夏秋冬,生命似乎也將近,“故事”似乎也該劃上句號,不管完美與否。

影片有四個轉折,也是四個高潮。第一,“冬”,表達了在老人與女學生小馬之間的陌生、相互排斥的關係。影片很巧妙地把人與人交往最初的內心活動,從樸實的日常對話和動作中提煉出來,表達的淋漓盡致。這倒讓我想起這樣一句不成文的定論,“壞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春節時節,兩個人之間因爲電話費問題,發生的誤會,大吵了一架,當老人知道她誤會了女孩兒的時候,心裏生出許多內疚,老人對女孩兒在內心裏的情感改變也開始了,這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第二,“春”,是敘述了老太太與女學生小馬之間進一步相互瞭解,情感成長的階段。小馬通過一次學校作業,拍攝一個小故事,她選擇拍“老太太的一天”,從鄰居一位老人那裏得知老太太的身世,內心生出許多敬佩和憐愛,這是影片第二個轉折。第三,“夏”,這個時節也是老人與女學生感情達到依賴的頂峯。日子已久平常,沒有暖人心的“甜言蜜語”,點點滴滴的細節,讓讀者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情感相處”。影片第四個高潮:“秋”,很碎心,有對比,有諷刺,更多的是感動。女孩兒搬出去與男友同住,臨走時,老人顫抖地走到女孩兒屋子裏看看,轉身拉住女孩兒的手,說了四句同樣的話,“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這麼搬空了?”字字揪心,沒有過多的撕心裂肺的言語,卻足夠勾起觀衆的心緒。影片走到這裏,老人與女學生的感情親密程度,已經達到了不可分的地步。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無人陪伴,寂寞、冷清,老人病倒,心裏想的、嘴上唸的,不是養女,不是外孫,而是簡簡單單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大學生小馬。影片結束於老太太歸天。這最後的高潮中,有強烈的諷刺意味,老人的外孫結婚,老人給孫兒騰房,被養女送到北京郊區一間破平房裏,小馬坐車跑到郊區看老人,給老人一包吃的和藥,最終老人在這間破平房裏辭世。

影片把細節做的很到位,用簡單的細節,去表現厚重的情感,是這部影片成功的重點之一,同時,影片對人物內心捕捉也是非常準確,老人的寂寞,年輕人的活力,無不表現的深刻透徹。導演/編劇馬儷文選擇了引用旁人的話,來表達影片想要表達的一些情感,用別人的話,來推動影片,使得影片更加真實與平淡。

影片《我們倆》,從音樂到語言對話,都異常的簡單、委婉、清淡,卻會牽着觀衆,一步一步跟着走下去。竇唯的古琴,細水長流的優雅,使得平淡不奇的日常生活,變得唯美起來。而影片結尾,當女學生小馬接到老人死訊的電話時,導演運用了無聲音效,出奇的好,看着大街上人來人往,女學生蹲在天橋上,看着手機,觀衆腦袋裏會像這位女學生一樣——空白、不知所措。而筆者認爲,影片似乎應該在此時此刻結束,上爬字幕。只是導演選擇結束在女學生重返老院子,推開門,看見窗上的“喜”字,物是人非,馬儷文導演自有她的想法,也不失一種結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