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推薦】《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精選11篇)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1

《金陵十三釵》講述了一個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點燃又狠狠碾滅的希望。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以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爲背景,真實的再現了南京城的淪陷,六朝古都覆滅,滿地橫屍。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該劇並沒有側重表達軍隊官兵如何不顧生死,保家衛國。在那個年代,女性註定是弱勢,註定要備受欺辱。在日軍屠光全城時,南京城中僅剩的一支殘存軍隊,拼死護住了教堂的女學生,破敗的教堂成了女學生唯一的庇護所。

那時兵荒馬亂,強行進入教堂尋求庇護那羣風塵女子,和女學生之間的相處是怎麼都不會和諧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她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城的淪陷,在快樂安寧的日子裏經歷了不爲人知的殘酷現實。風塵女子,成熟,妖豔。霸佔了女學生的地窖。人心惶惶,她們卻依舊在地窖中鶯歌燕舞。在世人眼中她們粗俗,低賤。與高貴矜持的女學生,簡直是雲泥之別。

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都清楚,那場名爲慶功會是一條通向陰沉黑暗的不歸路。當初教堂頂樓那句“姐姐們替你們說去”,只是挽留女學生不做傻事的藉口。但回到地窖後氣氛卻並不輕鬆。“窯姐”玉墨的提議有人反駁,但最終這羣女人的善良打敗了恐懼。“我媽就想讓我成個女學生嘞!”剪了學生頭,換上樸素的學生服。濃妝豔抹實在是無奈之舉。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讓自己的女兒成爲高雅,有學問的女學生。那身學生服上身,女人們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悲涼又苦澀…那首最後的《秦淮景》透着多少心酸與恐懼呢?

電影結尾只講述約翰含淚載着女學生逃離南京,並未交代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心知肚明,當她們代替女學生踏上日本軍車的那一剎那,前方等待它她們的是死亡都無法比擬的恐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污穢渾濁的外表下是一顆乾淨純善的心。她們手無縛雞之力,卻真正可稱勇士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2

李安的《臥虎藏龍》給中國的導演們挖了個坑,都以爲以西方的視角去展現中國故事更容易得到認同,更容易得獎,爭先恐後往裏跳,其結果是中國外國都不買賬,一個個死得好慘。

一部好的電影絕不只是讓人哭了笑了那麼簡單,還要有比情緒宣泄更深刻的內涵,能喚起觀衆的價值判斷,運用自己的經驗與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反思和對比。廣義地講,觀衆們的每一次觀影體驗,所得到的結果其實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人物無關,只是進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價值判斷,任何人在觀後都會很直觀簡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壞。

當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民族信仰也許會影響某一個人對某一部電影的具體評判,但並不會影響到總體,因爲全人類有着一個共同的標準,即普世價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維國王之後,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意識形態的嚴格控制,但即便是這樣,伊朗的導演們也還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認同的電影來,比如說《白氣球》《小鞋子》之類,原因無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電影講述了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我曾說過,自《秋菊打官司》之後,張導演似乎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當時有幾個張的同學在場,都說他要是不會講故事,中國誰還會講故事?張、陳是導演中的老大,而他們的同學在影視界也是個個如日中天,自然聽不進這樣的批評。

我所說的“講故事”,其實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捨和切入的角度,在技術上與剪輯相關,在創作上與主觀意識相關。張導演在畫面營造上堪稱大師,但是“講故事”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弱項。在這方面,日本的黑澤明是個高手,他能把一個事件的臺前幕後用鏡頭交待得條理分明。

觀看《金陵十三釵》,張氏風格一以貫之,營造畫面不惜工本,戰爭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會。尤其是十三釵們身上那曲線畢露精緻華美的旗袍,對男性觀衆是一種曖昧的暗示,跳脫於殘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說是氣氛渲染的敗筆。再對比斯皮爾伯格對《辛德勒名單》的黑白處理,以及那個小女孩紅衣的出現對觀衆感官與心靈的衝擊,高下立判。

對於貝爾這個演員,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他所飾演的那個人物,比起小說,因電影的形式所限被壓縮了不少,顯得不夠豐滿。他的表演,總體上中規中矩,但給我的感覺還有些遊離於中國演員之外,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相比於《三槍》那樣的庸俗電影,張導演的這部《金陵十三釵》有了明顯的變化,有評論稱是“迴歸了水準”。但是在藝術上,至少在藝術觀念上,張導演還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突破。文藝作品,說到底都是製作者自身素養的客觀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懷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視點和人文關照。題材可以討巧,技術也可以討巧,但也只限於一時一事,不可能獲得永恆。

寫到這裏,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近三十年來,中國有幾部好電影?細想了一下,我認爲有三部。一部是張導演的《紅高粱》,儘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蕩氣迴腸,充滿了象徵意義;再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細膩深刻地詮釋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能引起觀衆對歷史的認知與反思;第三部是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哀而不頹,歌頌人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

至於這部電影能不能獲得奧斯卡,實話實說,真有點玄。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3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壞人,白種人也不一定就是壞人,最後正是他們救了十二位女學生。

戰爭年代是非常殘酷的,可能能活到戰爭結束就是最大的勝利了。活着就是勝利。要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從平江醫院轉到附二醫院的時候,路上我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當時多麼地美好,感覺自己獲得了新生,一切那麼地美好,感覺是一個新的世界,實際上真的是的,這個世界沒有我世界是正常運轉的,所以我又能參與這個世界,應該心懷感激。世界沒有說離開了誰不能過,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電影,就拍個女主角,氣質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實人喜歡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歡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減,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減脂的鍛鍊,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減一減,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還是要多學一門語言,英語我沒事可以學學單詞,這個以後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學習並不影響我的業績,不學習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個好的電影離不開一個好的故事,很多小說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導演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故事從書本上到熒幕上。導演也需要讀很多書,選出好的故事,然後找贊助找演員把電影拍好。導演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無限大,想象力不設限。我的想象力也是,不要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4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願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眼眶溼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後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爲線索,講述了期間在一個發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着是中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坦白說,在“神”在大樓裏和子同歸於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後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後逃進天主避難,接着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裏,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但卻不幸地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裏經歷了許多不爲人知的現實。在天主裏,風塵女子、放蕩、妖豔,她們出於無奈,卻不得不以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倖免於難,然而最後她們還是選擇了她們。在天主裏,喬治善良、、責任,他甘於奉獻,時刻着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後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願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在異國他鄉他願意用性命來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儘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儘管她們曾和女學生鬥嘴、吵架,但在危頭她們卻願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儘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麼,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羣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商女亦知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爲很多場景所。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爲太,太。但是我想到當年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生。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5

看了金陵十三釵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壯、憤怒、特憋屈!看完後,我太氣憤了,真實的反應了戰爭背後的罪惡!

猶記那句:“小妹妹你把錢收好姐姐還要拿這錢贖身呢”我便淚流滿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遠忘不了這14個女人拎着包風情萬種的走進教堂的場景有一句話真的好“現在的我們沒有資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諒當時的侵略者”

銘記國恥,吾輩自強!我們很幸運沒有生長在那個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來的江山,哪有什麼資格抱怨這個那個,珍惜生活,珍惜當下。

這也讓我想起了以前。我是一個動漫愛好者,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動漫大國,小時候我就接觸到了日本動漫,並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動漫的時候總會說我幾句“這有什麼好看的嘛?”那會兒我只當他老了,不懂我們小孩子的樂趣,雖然之後我爸爸也會和我說南京大屠殺時日本有多麼討厭,但那會兒我還什麼都不懂,也沒了解過關於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敵國。不過後來慢慢長大了,也慢慢的瞭解到了日本殘酷的作爲,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爲什麼爸爸在我看動漫時會嘆氣,雖說有句話是“現在的日本和那時候不一樣了,日本後輩的人也是無辜的”但我們也確實沒資格代替死難的中國先輩原諒日本。

我感覺到戰爭的殘酷、無情、卑微、無奈、無助,戰爭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她們是最沒有能力反抗的羣體,也是最無助的,特別是那個女主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特別震撼,爲了孩子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永遠沒有戰爭。

一個民族,躺在地上,做着最卑微的抵抗,爲的只是保護那一點點希望。這希望不僅是那些女學生,那些已經死去的士兵,即將死去的女人和即將死去的男人,他們本應都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我們不配評價那些死去的人們,因爲我們、父輩、或者祖父輩都只是他們眼中需要他們去死才能保護的孩子。電影裏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給了女學生,現實中三十萬白骨把希望留給了我們。

這電影不是爲了讓我們延續仇恨,也不是讓我們去原諒,更不是讓我們去討論劇中人誰應死該活。仇恨的確不應當被延續,我們也沒資格說原諒,因爲所有的人都應該幸福的生活。

過去不可改變,更不能被遺忘。銘記過去,珍惜現在,警示未來。我想就是這電影最大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6

縱然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繁華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歷史的煙雲,揮散不去。

《金陵十三釵》的上映,無疑在國人的心頭又抹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霾,它講述了十四個青樓女子爲躲避日軍的追殺而逃到一座有十三個女學生,一個男學生以及一個美國人的教學,她們都想讓那個美國人帶她們出城,可是那個人只是一位愛財如命的殮葬師,無意做這樣的冒險,然而隨着日軍的進攻和接連發生的悲劇,改變了他和那十四個青樓女子。最後,那些女子替女學生坐上了日軍的卡車,踏上了不歸路,美國人則帶領那十幾個學生逃離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並不只有南京大屠殺,而是借這個事件完美地展現了人性的光輝,比如那個美國人約翰,他之當初進入教堂的目的只是爲了找到一些錢財好讓他離開南京,他冷漠無情,拒絕了她們想借他離開南京的請求,但是他卻在日軍強行奪入教堂,企圖傷害那些女學生時,他本不是神父,卻以高於神父的姿態挺身而出,像個偉大的審判官一樣,厲聲阻止他們的罪行,在經歷身邊一個個的夥伴離他而去之後,他開始重視人生的意義,當他爲了尋找兩位離開教堂的女子時,他遇到了與他一同來到中國的朋友湯姆,湯姆告訴他,現在有一條船可以離開南京,希望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約翰卻在短暫的動搖之後,拒絕了湯姆,並說了一句讓我感慨萬千的話:“不,我不能離開,他們需要我。”

是什麼導致了約翰的改變?

我想應該是人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使約翰在緊急關頭站了出來,冒着生命危險避開日軍的耳目,修好教學中那輛破舊的卡車,載着十二位女學生離開南京城,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喪失了那種責任感,近段時間一連串的事件正在挑戰我們的道德底線,我們何時才能喚醒這些魯迅筆下的看客?何時才能像片中的人們一樣,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們身邊發生了類似的事件,我會不會勇敢地面對災難?如果面前有數不勝數的虎狼之獅,勢單力薄的我會不會爲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是否我們都應該在緊急的時刻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具備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奉獻,他們都爲了別人奮不顧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們這種精神應該纔是《金陵十三釵》最想呈現給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7

張藝謀的大片不容錯過,尤其是經歷了拍攝期間的輿論宣傳,在放映之前與龍門飛甲的口水仗,耗資6億的噱頭已經很讓人期待。週中早早的看過了,今天有空也來做下影評。

先下個結論,是個好片子,值得一看。

老謀子經歷了英雄、十面埋伏的迷失之後,終歸正路。回到了以往強調刻畫人物特點的強項,這是他的優勢。如今,單純依靠簡單、恢宏的氣勢不會打動現在觀衆的心,動輒幾萬羣衆演員的大場面大家見得多了。在金陵十三釵的宣傳中曾提到恢宏的戰爭場面其實不過是出品方的宣傳,片中的戰爭場面可謂夠逼真、夠慘烈,單從這一塊來說已經爲影片加分不少,但不過只有幾個簡單的場景,絕不是靠大場面來支撐的。影片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於人性方面的刻畫,無論是學生們的純潔、堅毅,秦淮女由放蕩不羈到深明大義、臨危不懼、慷慨就義,臨時神父由自私自立到最後關頭爲了學生挺身而出,每個角色的刻畫的具體、細膩。神父颳去絡腮鬍、秦淮女換上學生裝作爲兩個節點,作爲人物性格、人性的轉折的標誌。由於電影時間有限雖然有些東西不能詳盡刻畫,但整個影片的主線明確,人物性格突出,尤其是又有南京大屠殺、抗日的背景所以取得成功是理所應當,畢竟中國人得抗日情結相當統一,在這方面是不用動員的。雖然影片有些細節處理存在漏洞讓人詬病,如兩個弱女子如何輕易逃出被日軍封鎖的教堂,但這些終不會影響大局。

很早以來,賀歲檔被純娛樂的商業片佔據,雖然該片也可以算是商業片,但其依託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下就不單純是娛樂了。沒有葛優的賀歲檔也不錯。

順便提下,龍門飛甲看了,有些失望,應該可以更好的。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8

昨天晚上了廣州婦幼保健那邊一個電影院看完了金陵十三釵,真是關注太久了,一種長期壓抑的期待總算得到徹底的釋放。

總是太多的情愫讓我無法平靜,直到現在,腦海裏還全是電影的某一個片段,某一句臺詞、甚至某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天衣無縫,而今天看到該電影拍攝的記錄片,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電影是經過演員無數的努力和枯燥無味的反覆提煉,才能看到如此美妙電影,真心爲他們叫好,感謝他們的付出。

整個故事在兩大華語世界最優秀的劇作家的打磨下,圓潤通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災難面前的人類的救贖與愛也是無數的文學藝術多表達的主體,包括很多的電影已經成爲經典,比如反應盧旺達大屠殺的《盧旺達飯店》、以及反應二戰的諸多電影,都在電影史裏畫下濃彩重墨,讓人們在直面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記得曾經看過黑澤明的《大海的女兒》,則是從側面講述戰後,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對比之前看過的諸多的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依然通過另闢蹊徑,用一羣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在面對戰爭的硝煙中,走到一起。於是讓故事充滿張力。而用女性視角來審視戰爭,從而突顯戰爭中人與人由開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見、貪慾、傲慢、逐步隨着事件的推進,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積極、和對生命的渴求,對愛情的嚮往,這些人類最本源的美好,沒有因爲戰爭而泯滅,反而更加的無限的放大,讓每一個觀者無不動容,這裏面沒一個是英雄,卻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釵別送上開往死亡的汽車的時候,變得那麼神聖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裏面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帶給我的感動,裏面每一刻都在觸碰你心靈的最柔軟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悅悅的事件,不禁覺得張藝謀並沒有把背景設定在那個特殊的環境裏,其實人性,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的年代,都時刻在拷問我們的良知。我們是否還保留那種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問我最讓我動容的情節,我到想那個日本軍官在教堂裏彈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謠,忽然覺得真的很動容,似乎在戰爭之下,每一個都是受害者!是誰讓他們泯滅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拿起屠刀?也許一個人不是天生都是惡魔,也不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天使!

老婆說這電影比《讓子彈飛》好看,我想她說的是對的。

這是一部不刻意炫技的電影,故事的佈局踏實而不投機取巧。感情深藏在電影之外,餘音繞樑!

老謀子說好的電影是在很多年後,你只是別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動,或者你甚至都忘了這個電影是誰演的,我想這部將能夠做到,而且做的足夠的好。

第一次寫對電影的觀感,獻給金陵十三釵!因爲我深信這將是爲中國式大-片正名,爲中國電影帶來榮光的電影,更多驚喜,將見證他的榮耀!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9

紀伯倫的《先知》裏面有段話:“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們帶着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會爲一體。”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釵》,收穫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裏面有很多元素,戰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這裏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

先說電影裏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緣關係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於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裏面可以看到他有多麼的厭倦戰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爲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爲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於陳喬治,我認爲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爲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着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於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後者,因爲可能覺得後者更弱小,後者更有希望。戰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於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於約翰,我想起了以前一個學哲學的領導說的,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的去愛這個世界,而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現美,發現人性的優點,發現自己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10

最近《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線的首頁上發現原作,就第一時間收藏,淚紛紛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訓,這只是南京城裏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戰爭中的教堂在鐵蹄和淫威下風雨飄搖。唱詩班的女學生,從牆頭爬進來的妓女們,還有死裏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國傷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伕陳喬治,這些人物暫時被迫呆在一起,這十三個妓女,以出賣肉體爲生,說話、做事、舉手投足都表現出了她們那個圈子裏的習氣,英格曼神父反感她們,怕她們影響那些稚氣未脫的女孩子,但又無法拒絕無路可逃的她們,勉強收留她們暫住教堂,豆蔻的悽慘遭遇,讓這些風塵女子開始正視現實,,過來後已瘋瘋癲癲,而那幾個中國傷兵,下場更慘,連做了截肢手術的王蒲生也身首異處,妓女們冷靜的埋葬他們,這些人沒有前途和將來,死亡,是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玉墨隨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該是一段預示,與其遭蹂躪慘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媽書娟幼小的心靈對玉墨充滿仇恨,這個破壞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毀了她的臉。然而,爲了救唱詩班的這些女孩子,這些妓女,她們化裝成女學生的樣子,去替她們,日本兵帶走了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們義無返顧的帶着剪刀,牛排刀、髮釵,帶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轟轟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給這些孩子們,妓女,這些最最下層的人身上,閃現着傲人的光輝。書娟懺悔了,玉墨再也回不來了,或許,她該早一些原諒她?

但是,今天的我們可以原諒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諒了,去恨誰呢?軍國主義?還是自己軟弱的祖國?血淋淋的歷史銘記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個善良有正義感的美國人,在親歷和目睹了地獄般的南京城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自殺。活人姑且做惡夢,寧可不活,禽獸的行徑爲人所不齒,但願後代們都記住這段歷史,南京——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只是這鮮血歷史中的小小一段。

嚴歌苓女士筆觸清新,細緻感人,一口氣讀完,泣不成聲,這就是我的祖國曾親歷的災難,中國人是不會忘卻這段歷史的,十三釵也將和歷史一樣永存。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11

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其故事中心講述的是一羣女學生和一羣秦淮女子(風塵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難,後來女學生們暴露了身份,被日軍強迫去參加慶功晚會,在明知這個晚會是一個陷阱的情況之下,這羣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這羣女學生奔赴死亡之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表面上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替死”,實際上我們沒有理由不說它是“避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巴黎聖母院》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極有可能是嚴歌苓模仿借鑑了雨果),從而讓電影《金陵十三釵》具備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男主角約翰是一個入殮師,他本來是要給神父斂葬的,在他遇到這些女學生和秦淮女子之後,卻被她們看作神父,而約翰爲了保護這些女學生,最後也不得不把自己當作了神父,這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哲學議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神父。尤其是當你能夠捍衛人的尊嚴,給人以生的希望的時候。這與中國佛教所說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爲佛陀,是一樣的意思。這無疑就是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具有的一個哲學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