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孔子》觀後感(通用19篇)

《孔子》觀後感(通用1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導語:孔子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想到國學就會想起論語;一想到論語就會想起孔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孔子》觀後感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孔子》觀後感(通用19篇)

《孔子》觀後感 篇1

電影的開端,盛大的葬禮,逃跑的小奴,彷彿一下子就將我們帶回了那個諸侯割據的奴隸社會。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開始展現的孔子並不是一個不問世事滿口之乎者也的歸隱者,而是一個關懷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孔子。他堅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劍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戰衆臣主張廢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見收漆思弓爲徒,對生命的尊重和維護令人動容,這也是他能夠提出“仁”的學說的原因吧,儘管他的“仁者愛人”具有很大的時代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走在了那個時代的前端。他爲了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地位極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當權者季孫斯與他背後盤縱錯雜的勢力,爲他征途不順離開魯國埋下了伏筆,但孔子從未後悔過,就如同他從未放棄過他的信仰。

於是當他跟隨魯定公赴齊魯邊境會盟時,季孫斯並沒有按約出動五百乘兵車。但孔子早就料到了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輛牛車埋伏在山谷外面,製造假象震懾齊國退兵並還回了魯國三城。至此,孔子作爲一個政治家所擁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孔子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但這並不能改變孔子不順的仕途,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爲了改變魯國這種國將不國的局面,殫精竭慮,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議,最終引發了佞臣的叛亂。儘管在武子臺上孔子用十二條火龍擊退了叛軍,他還是失去了魯定公的寵信。魯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識,可他需要穩定他的國家,穩定他的政權。孔子給魯國帶來的強大繁榮的希望最終破滅,於是在魯定公和季孫斯沉溺於歌舞中時,孔子含淚揮別了魯國,開始了他十四年的遊歷講學生涯。其間不管是被亂軍包圍斷糧還是遭受衆人的辱罵詬病,孔子一直沒有停下自己讀書講學的步伐,將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終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樣垂暮的季孫斯的懇求下重新踏上魯國的土地,追隨老子的步伐不問世事,歸而不隱,開始整理自己的著作,教書育人。

這是電影《孔子》爲我們展現的孔子的後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博學多才,虛心好問,學富五車,是那個“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的傑出文化代表,也是當時遊走在各國之間的傳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壇上沉沉浮浮,最終隱退政壇,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僅影響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顏回、子路還是冉求,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爲此不惜犧牲生命。短短兩個小時的影片只能展現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開啓了以“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爲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時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他的名字還以“孔子學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被各種膚色各個民族的人們所熟知。塑造這樣一位人物是對電影人的一個巨大挑戰,短短兩個小時,小小的銀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豐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讓世界通過這小小的銀幕更多更全面的瞭解孔子就成爲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儘管電影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在短短的時間裏儘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體現,讓觀衆大飽眼福。

儘管如此,電影的最後顏回之死還是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竹簡沉水本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顏回居然還爲了救六個竹簡而採取了相當於自殺的舉動,最終死在了回魯國的路上。好吧,就當電影是爲了讚揚顏回愛書甚於愛命,爲傳承文化而犧牲吧。

《孔子》觀後感 篇2

《孔子》這部影片講述了孔子前期被魯定公重用,先由一介布衣提拔爲中都宰,小有所成之後,被任命爲大司寇和代國相。之後被陷害,被罷黜,不得志而鬱鬱寡歡,就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周遊列國之旅,而後回到魯國。

在朝堂上,孔子爲了保下漆思弓這個要爲季氏殉葬的小奴,與公孫狃辯論,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爲什麼不去陪葬呢?這體現了孔子不畏強暴,敢於革故鼎新,改掉不好的舊制度以及他的仁愛之心。而在齊魯的夾谷會盟中,孔子不僅爲魯國要回了失地,而且還以一百輛牛車嚇退了齊國的五百輛戰車,阻止了一場戰爭,保住了魯定公和魯國的尊嚴。這展現了他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

但是,就像片中顏回所說,他將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魯定公一個人身上,這讓我想起了戊戌變法康梁也是將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光緒這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之後孔子就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漂泊之旅。當他被罷黜,被迫離開魯國,他難過、頹喪;當他周遊列國,他也會思念故鄉。在這之中,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聖人的思想而被凍死時,子路臨危出仕,孔子擔心不已,諄諄告誡。子路戰死衛國,卻寧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記得夫子教誨,冠帽要堂堂正正。他扶正冠帽後,即被敵軍多槍刺殺,那倒下的身軀讓我潸然淚下。

十四年後,當孔子再次回到魯國,扔下手杖行跪拜之禮時,物是人非。城門還是當初的城門,宮殿還是當初的宮殿,行的禮還是當初的周禮,行禮的人卻不再是當初那個有着一身鴻圖抱負,希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時局的孔子。而他的身邊再也沒有爲他跳入冰河撈書的顏回,沒有直爽善良的子路,他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們不知道。

在這部影片中,我知道了聖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但是他們就是有常人所做不到的堅韌以及恆心。所以,聖人與常人的距離很近但又很遠。

片中賣傻充楞但又知人善任,膽小保守的魯定公,奸詐,多謀的季孫斯,還有顏回、子路、公孫狃、君夫人甚至漆思弓等等性格鮮明的人物,爲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歷史和孔子。演員演技精湛,劇情緊湊連貫。

影片的開始和最後都出現了頭髮花白的孔子坐在地上說:衰老了,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而孔子也說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總結了孔子的一生和對未來的嚮往。

影片不僅有觀賞意義還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對《論語》中的仁愛,善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等有了更深的理解。

《孔子》觀後感 篇3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的歷史悠久,何其輝煌,那些輝煌被記載在一冊冊書中。可從未被塵封,中華上下五千年,他們一向活在人們心中。

今日看了關於《孔子》的歷史的電影,它狠狠的抨擊着我的內心。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卻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文字,從他口中說出的一句又一句經典無不刻畫了一個鮮活的形象。

最打動我的有兩個鏡頭,孔子被放逐出境,當時連老天都映襯着孔子的處境下着傾盆大雨,氣氛沉重又讓人不禁揪心,拋開妻女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麼不易。馬車走了半路,車輪陷進了泥中,孔子師徒試圖拽馬使其擺脫泥淖,卻不料被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麼釋然,又令人悲憫,這是一個失意之人最終的暢然!

第二個鏡頭,孔子及其弟子駕着馬車過一個大冰河的場景,不料,冰面開裂了。竹簡都掉進了冰河裏。顏回想都沒想直接跳入湖中撈取竹簡,天寒地凍,下着鵝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層冰霜,在這極寒的地方,別說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覺得受不了。

顏回一刻不曾停過,他極力擺動雙臂在冰湖裏遊動,將一卷又一卷竹簡打撈上來。竹簡都撈回來了,可顏回再也沒有上來,永遠被封在了冰層中。孔子一聲又一聲絕望地喊着顏回的名字……牽引着人們的心靈,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孔子之後的生活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就連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悽慘的,能夠是光輝的!

跳進歷史的長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願化作一個標點,結束最終一個長卷。不讓光鮮的背後只剩空白!

《孔子》觀後感 篇4

看完電影《孔子》,不僅僅是喜歡裏面感人的故事情節,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給觀衆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期望以他自我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率領衆弟子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於晚年回到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幽默和智慧。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最讓人感動的是顏回,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我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爲之後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很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爲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在成佛的路上,努力學習,成爲一個正直、光明磊落、有擔當的人。

《孔子》觀後感 篇5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爲什麼今日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爲我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應當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異常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裏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爲戰士壯威,之後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裏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與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我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應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與一羣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着:“我的祖國,我最終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可是還是不能忘記自我的祖國,儘管以往別人趕他走,可是當祖國需要他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那裏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先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後感 篇6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裏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明白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觀衆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並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明白,卻又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衆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爲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爲所欲爲的時代背景,之後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終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理解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着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能夠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終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保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着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像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衆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爲,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爲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資料深深刻在腦海裏了,難道爲了教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衆調侃道是爲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十分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着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孔子》觀後感 篇7

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論語》,瞭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這本書是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而成。該書被奉爲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爲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最近我們看來《孔子》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罷黜,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歷經磨難之後,孔子最終歸魯,專心致志,開設學堂講學。他爲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爲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範。

再談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潤發,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表演彷彿真的把我們帶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回到了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繁之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讓人回味無窮。我們不妨從《孔子》中去細細品味周潤發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體、真誠樸實,從而啓發我們在生活中做事時的一種真誠樸實,踏踏實實的態度。

在遊行中,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着儒家“仁”和“愛”,詮釋着“忠”和“孝”。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知識,崇尚文化。

在最後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因此在之後看待事物時要從多方面去觀察、瞭解事物,切忌從一方面片面的瞭解,否則得到的結果總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

《孔子》觀後感 篇8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彙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有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可以體現出孔子的地位是“天縱之聖”的高度。

記得語文課文裏有一篇題目是《孔子拜師》,文中講述的是關於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研究孔子。有一天,我無意中發現了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孔子》,我看了兩遍,感受頗深!拿起筆想寫下觀後感,想寫的話太多不知從何說起。

孔子生於前551年,去世至今2017年已經有2568年了,這位早已爲全世界認可的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就連外國的老師及教授都對孔子十分有研究。還有許多外國人給自己取中國名字名姓孔,還是自己是孔子的後代!看後讓我大開眼界,不做井底之蛙!我要學習孔前輩的懂得孝道、感恩之心、做人、處事言行之道;同時還有學習修身養性、立大志、低調做人,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大海是知識的海洋,而我是一條小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尋找前行的力量。我要拾起國學,讓自己從中找到屬於我的閃光點!

媽媽語:第一次挑戰觀《孔子》有感,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孔子》觀後感 篇9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漂泊,終於回到了魯國。不同於當初大雨中獨自一人驅車離去的孤苦淒涼,如今有數不清的人立於城門迎接孔子回國。緊接着重複了電影一開頭的孔子下馬車片段,可那個擺放車凳並扶着夫子下車的人,卻不再是那個與夫子形影相隨、靦腆聰慧的顏回,駕車的人也不再是那個爽直勇武的子路。當孔子拋開手杖,行禮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覺。城門還是當初的城門,宮殿還是當初的宮殿,禮還是當初的周禮,行禮的人卻不再是當初那個有着一身鴻圖抱負,希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時局的孔子。

一切都沒有變,一切又好像都變了。

電影最後,是須發全白的孔子安坐於室內,一派淡定從容的場景,窗外風景清幽雅靜,與影片一開始時的場景相呼應。記得影片開始時,孔子說了一句話,“衰老了,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突然想到,現在的“周公解夢”一說是否與孔子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有關係?於是經過一番查閱,它們果然是有關係的。正是因爲孔子說了此話,久而久之,後人漸漸就把做夢叫做見周公,後來又發展成了周公能解夢。於是有了現在的“周公解夢”。

整部電影,讓我歡笑有之,感動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對我們的至聖先師有了更多瞭解,而不再僅僅侷限於那些“子曰”。雖然許多人批評影片改動了不少史實,但我想作爲一部電影,若完全按照史實拍攝,這也就不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了。

《孔子》觀後感 篇10

《孔子》觀後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爲“至聖之師,萬世師表”,其言行語錄和思想軌跡被其弟子收錄集合成《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之深遠。胡玫導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電影,當然也吸引衆多觀衆來觀賞之,而對於影片的評價則因人而異,正面負面當然皆有。而正如對此影片的評價態度一樣,對孔子個人的功過是非當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孔子》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齊魯會盟中,與齊國鬥智鬥勇,爲魯國討回三城失地,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齊魯會盟回來後,出任代國相,但季桓子嫉妒,假傳音信,叫人予孔子“珏”,孔子知“珏,訣也”。於是這樣被罷黜了,開始了其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到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重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言談舉止中展現了其正氣凜然不爲美色所動的君子風範。歷經磨難,最後,當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識時務懂謀略,知道魯國需要孔子,於是去懇求孔子歸還故里。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擾之纔回國,季桓子答應。

孔子歸魯後,專心治學,開設學堂講學。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終年七十三歲。他最早把教育普及於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萬世師表之稱。他爲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爲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學者的典範。

《孔子》觀後感 篇11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偉人,他們爲我們人類的精神文化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他們的偉事一直廣於傳頌,贊爲佳話。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爲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在《孔子》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魯國公赴夾谷同齊國會盟,智退齊軍的故事。

當時,齊國君邀請魯國君去齊、魯兩國的交界處——夾谷去簽訂齊、魯兩國交好合作的協約。而魯國君便叫孔子來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齊國乃虎狼之國,詭計多端,必定不會心慈手軟,到時候肯定以武恐嚇。於是孔子便到掌握軍權的季孫氏借五百乘戰車爲魯國君保駕,而季孫氏讓孔子去問大將軍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給,無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先同魯國公一起到夾谷,在商談時若齊國君不講道理則以禮爲武器抨擊齊國君,齊君大怒之下,便亮出軍隊,想要恐嚇魯國君,迫使其簽訂協約。而孔子發出信號,隨之,十輛戰車先出現,並且當着齊國君對孔子說還有五百乘戰車在後面,隨後在山後出現了萬人吶喊及五百戰車,其實那些全是牛車,是孔子的弟子們加以喬裝,再者離得遠,使齊國君信以爲真,在協約上並沒有佔魯國半點便宜,且歸還了魯國的汶上三城。

從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謀,文武雙全。孔子在夾谷之會中,隨機應變,用當時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禮儀作武器,進行鬥爭,以弱勝強,還不費一兵一卒,一舉收回了被佔多年的領地,成了各國爭相傳頌的一次了不起的勝利。孔子靠其膽量與齊君互不相讓;靠其智慧使齊國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使魯國收回了領地,併成功簽訂條約使兩國雙方扯平,互不相欠。

從孔子的這則故事,我們想到了三國裏巧用空城計智退敵兵的諸葛亮。在錯用馬謖失街亭時使蜀軍連失三城,於是諸葛亮便從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運糧草,準備撤退,可同時,也就將西城暴露在前線。果然,司馬懿馬上率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可那時諸葛亮身邊只有幾個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當聽到司馬懿大軍來犯,每個人都嚇破了膽,可諸葛亮卻十分冷靜,沒有慌張,而是鎮定自若,他叫人大開城門,叫士兵喬扮成傭人在門下掃地,自己在門上彈琴,居然還真的使司馬懿以爲有詐,於是退兵。

不管是從孔子,還是從諸葛亮,我們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出他們的足智多謀。齊國公曾一直認爲孔子是個書呆子,一個只知詩書禮儀的文弱書生。後來經人打聽,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經對子路說:“武,乃文之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死讀書,還要多鍛鍊身體,增強自己的體育鍛煉。同樣的在學習上也是這樣,我們不能一味地去了解書本知識,還要親身實踐。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很重要的,只有實踐了,才能獲得真知。

《孔子》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孔子在魯國受魯定公重用,被提拔到大司寇,後來,齊國獻了80名舞女給魯定公。魯定公整天成迷於酒色,孔子很失望,便離開魯國,和弟子們開始了周遊列國,但陳國、蔡國、鄭國等國家皆不歡迎孔子,甚至趕走孔子,不讓孔子有一刻停留,孔子以禮治國的方法始終沒有辦法實現。

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孔子自二十多歲起,就想步入仕途,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思考,也經常發發表一些見解。孔子和他的《論語》,用他那訴說了千年的理想,告訴着世人:“仲尼不可毀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逾自絕,其也上與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孔子爲人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追求着理想的社會。他的失敗與成功,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與缺,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語編成《論語》,延續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稱他爲“孔聖人”。

《孔子》觀後感 篇13

孫子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他生在魯國,因父母曾爲生子而祈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國相,他提出了“以禮治國”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創的儒家思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每個人,他所著的《春秋》、《論語》都流傳後世,被千古傳誦。帶着一份期待與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們全家走進影都,觀看了電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當他三十而六時,逐漸在他的故鄉魯國嶄露頭角,得到了魯君的賞識,被認命爲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後又逐漸被魯君加封爲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國相的要職。擊敗了叛軍,安保魯君參加齊魯盟會。但是,隨着他的平步青雲,卻迎來了三恆的忌恨與排擠,終被三恆之首季氏驅逐出魯國,後在異國他鄉,帶着一幫他的弟子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風餐露宿十幾年,但始終堅持他的理想從不放棄,並在途中著下《春秋》一書。在他晚年之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終於被迎回魯國。

看了這部令人悲傷的電影,我不僅又對孔子多了幾分認識與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更是一名極有謀略的軍事家。在齊魯盟會中,齊王心懷不軌,派出二百乘兵車,以威脅魯君投降齊國,而孔子卻用三百輛牛車,造出轟天聲響,嚇退了齊軍的兵車,他不用一兵一卒,奪回了魯國失陷多年的鄆、龜陰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並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來勢洶洶的三恆家臣——公孫狙。這改變了我以前對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見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理想的精神。孔子流離他鄉近二十年,不管環境多麼艱難,始終不曾放棄他儒家思想的宣揚,他情節高尚,從不吃嗟來之食,一舉一動中始終保持着他的學者風度和神態,在斷糧七天時,他“以樂代食”,以頑強的意志力抗擊飢餓的侵襲。在周遊途中,爲了讓儒家思想得以流傳後世,他廢寢忘食,奮筆激書,寫下《春秋》一書,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後世得以實現,並影響了往後歷朝歷代的政局。他這種堅持理想的精神着實讓我有所觸動。

我不但欽佩孔子淵博的學問,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輝的形象會永世被世人所傳頌;而他所開創的儒家思想也必將千秋萬代影響着世界各國的文明。

《孔子》觀後感 篇14

《孔子》這一部電影主要講了孔子帶兵打仗勝利後卻又被人趕出了魯國,從此孔子和弟子們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電影中多次提到了論語,如苟政猛於虎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教育的主張。我還從孔子反對古人死後陪葬這一習俗,從中表明孔子反對惡習陋習的主見。孔子在教育弟子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的處事方法。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不小心連同他的書本一起掉入冰水中,他卻沒有救自己,而是把書都從水中拿了出來,最後顏回卻凍死在水中。當年顏回才只是一名充滿熱血的青年,但從他的舉動,我們可以發現顏回真是一位好學者,把書看成了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孔子是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實實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誘惑,時時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過《孔子》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在學習上就如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解決問題上要像孔子爲政一樣做到臨危不亂、足智多謀,想一個萬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樣,成爲一名君子,要讓着別人,要爲別人考慮。

總之,我們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學習!

《孔子》觀後感 篇15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爲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孔子》觀後感 篇16

《孔子》觀後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爲“至聖之師,萬世師表”,其言行語錄和思想軌跡被其弟子收錄集合成《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之深遠。

胡玫導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電影,當然也吸引衆多觀衆來觀賞之,而對於影片的評價則因人而異,正面負面當然皆有。而正如對此影片的評價態度一樣,對孔子個人的功過是非當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孔子》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

齊魯會盟中,與齊國鬥智鬥勇,爲魯國討回三城失地,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齊魯會盟回來後,出任代國相,但季桓子嫉妒,假傳音信,叫人予孔子“珏”,孔子知“珏,訣也”。於是這樣被罷黜了,開始了其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到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重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言談舉止中展現了其正氣凜然不爲美色所動的君子風範。歷經磨難,最後,當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識時務懂謀略,知道魯國需要孔子,於是去懇求孔子歸還故里。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擾之纔回國,季桓子答應。孔子歸魯後,專心治學,開設學堂講學。

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終年七十三歲。他最早把教育普及於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萬世師表之稱。他爲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爲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學者的典範。

《孔子》觀後感 篇17

週五下午,我們五年級在學校多功能廳集體觀看《孔子》紀錄片,這部電影令我很受教育。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於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裏,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創立了私學,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準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生的故事,導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孔子在諸侯各國遊說講學,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後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後,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不會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要對學習抱着喜歡的態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這樣老師纔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習態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着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然後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後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後人很大的啓發!曾幾何時,他爲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爲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爲了對後人的正確教育、啓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今天孔子,他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思想精髓還活在人們的心中!

《孔子》觀後感 篇18

作爲一名貴族子弟,孔子從小就表現出了對祭祀儀式內容的極大熱愛。長大後,隨着學識的逐漸淵博,這位才能出衆的大才子便開始以結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狀爲己任,從白手起家繼而成爲魯國大司寇,推動魯國社會發展。在夾谷之會叱吒風雲,維護魯國國家尊嚴,到因看到魯定公不理國事,而毅然選擇周遊列國,直到最後心灰意冷,回到國內一心著書立說。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真實地講述了孔子坎坷而偉大的一生,讓我對孔子的認識大大加深了。我開始意識到,他並不是一個只會滿口“之乎者也”的老迂腐,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堅定頑強的理想主義戰士。

東周初年,王室衰微,天子在諸侯當中的權威一落千丈,諸侯國間殺伐不斷,各國政局波瀾起伏,社會道德秩序急劇滑坡,存在了三百餘年的周禮早已到了土崩瓦解的邊緣。孔子當然明白,恢復這個即將被大家徹底拋棄的禮樂制度困難重重。但是,他覺得還可再試試,於是這一試便是二十多年。爲了這個幾乎虛無縹緲的理想,他在政治上無數次碰壁,沒有一個國君能真正採取他的主張並重用他,甚至還遭到追捕,被圍在一個城市裏三天三夜滴水未進。

儘管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追逐理想的腳步,他選擇繼續嘗試,不願意放棄任何可以抓住的機會。爲了夢想,孔子就是這樣的頑強,不顧一切。

最後,這位理想主義的戰士還是在他所痛恨的現實面前屈服了。公元前四百二十一年,早已兩鬢斑白的孔子帶着他的一衆弟子原路返回。自此,他對政治心灰意冷,他把接下來的後半生都獻給了文化事業。

究其一生,孔子的政治理想終究沒有實現,但歷史並沒有冷落他。他的成套思想至今還影響着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他出色的教育能力也爲當時的社會提供了大量的高級人才。

他是至聖先師,因爲他卓越的貢獻。他是世界文化名人,因爲他的理想。

理想主義,不是杞人憂天式的不切實際,更不是什麼誇誇其談。而是真正的將理想化作現實,用行動和熱血甚至是生命去完成它。無論是歷史文獻,文學作品還是影視遊戲中,這類人屈指可數卻如啓明星般閃耀。他們如孔子那般頑強,堅忍不拔,爲了理想不顧一切,用力去實現,用命去捍衛,切格瓦拉是這樣,衛宮切嗣是這樣,魏彥吾是這樣,哈里謝頓是這樣,孔子亦是這樣。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孔子爲了理想失了得意弟子,衛宮切嗣爲了理想失去了聖盃和親近之人,切格瓦拉爲了理想失去生命,魏彥吾爲了理想失去了摯愛的侄女,理想主義者其實就是爲了目標什麼都能豁出去的瘋子。其實不然,想想看,當這些世界觀失去了這些戰士會變得多麼地一片狼藉。如果沒有孔子,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將會多麼貧瘠,沒有切格瓦拉,南美的社會主義革命將陷入怎樣的低潮……

所以,理想主義者絕不是什麼瘋子,而是偉大理想的踐行者。歷史因他們持續向前,世界因他們而精彩,這就是理想主義者,這就是理想主義。

《孔子》觀後感 篇19

通過《中華文化名家講壇》的講授,我們對孔子及儒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後來我們又看了商業性的電影《孔子》,我們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產生了更多的感想。在這些因素中,我個人感覺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我認爲孔子是我們精神上永遠的導師。在孔子那個時代,屹立了幾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路諸侯割據,爲了達到稱霸的目的,互相爭鬥,百姓們是不能忍受的。但孔子始終堅守着自我的夢想信念,儘管他受到愚民們的誤解和嘲諷,受到權貴們的嫉妒和排擠,受到君王們的猜忌和驅逐……在電影《孔子》中,在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最具戲劇性的改編作品中,可以看出,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他對魯定公說:“君子不居其位,不謀其政”;針對公山對他的拉攏,他說:“道不同,不相爲謀”;對魯君的勸導,孔子說:“君子不居其位,不謀其利”;孔子對齊景公說:“君子不居其權,不謀其利”;即使到了2000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仍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日常的言行舉止和思想觀念。但儒家思想在孔子及其弟子、歷代儒學的倡導和發展中,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更爲深遠,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儒學逐漸成爲中華文化的主流,成爲中國人的指南。

兩千多年來,思想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仍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相信,孔子仍將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當前我國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正在這個時候並將長期建立中國思想道德體系,建設誠信和諧社會,這需要我們從本土傳統文化入手。即便在一個更加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中,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仍然需要仁愛、仁義、禮、智、信、忠、孝、禮、廉…….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未來的日子裏,孔子將繼續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將成爲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而孔子的人生就是杯具的人生,其杯具形象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孔子一生都很寂寞寂寞。所以,孔子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在大衆中找到自己的聲音,我們知道,人是有被他人理解的慾望的。不畏歌聲苦,卻傷知音稀”,“人生若只爲一知己足矣,斯世亦當同懷”,都說明知音難尋,被人理解難上加難。再說孔子這樣的夢者,其夢之高、境界之大,更是難以爲大衆所理解。孔子覺得別人聽不懂,覺得很孤單,便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自得,知我者,與天同知!”誰也不懂我啊!”茫茫人海中,誰知道我的存在?多麼寂寞啊。電影《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爲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然而,顏回卻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就感覺到天將塌下,可見,孔子的知己是何等稀有!他的知己一死,他就像是“天亡者”!

在南子的話裏,我們明白得很,“世人可以理解夫子的苦痛,卻無法理解夫子在苦痛中所達到的境界。”這裏更進一步說明,孔子是想找出一個能“理解夫子之苦”的人啊!那也註定了孔子一生孤獨。而且,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其後的漫長曆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始終存在。影片結束時,孔子吩咐弟子把整理好的《春秋》送給魯公,便面朝夕陽,悠悠而逝。臨死之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之所以能理解我,是因爲這本書;而誤解我,也是因爲這本書。”可見,孔子一直到死都沒有找到一個知己。孔子賦予後世以仁者形象,胸懷遠大。可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非常孤獨的人。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有千里馬,但缺少伯樂;有志趣相投,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杯具形象。如今,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快樂,更需要知己,否則,我們就同樣註定生活在孤獨的圈圈中。

另外一方面,我們知道,春秋時,諸侯爭霸。統治階層爲了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奢華私慾,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徵暴斂,社會極其動盪。但孔子反對專制,他的理想社會是要拯救世界,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友信之,少者懷立”。孔子的夢想是因爲現實的缺憾而萌生的,但是夢想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讓人失望,夢想越完美,兩者之間的矛盾就越大。孔子的“夢國”,正是這樣,在戰亂紛爭、國家爭霸的社會裏,是無法被人理解和理解的。事實是那麼糟糕,夢想是那麼遙遠,而他卻一直堅持着夢想,不向現實低頭,所以他四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四處奔波直到病癒而終卻壯志未酬這就是孔子政治杯具的主題。比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爲了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力量,提出了一項倡議,即拆三家所建的城堡。但是墮三都的行動被各種陰謀阻撓到了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癡迷齊國的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在郊祭中不給孔子祭肉,魯君又勸孔子說:“你們應該學習寡人的禮儀,多做好事,少做壞事。老子師尊不是說過麼:無爲,方能無爲.”由此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幾乎沉溺於利益、權利、愚昧和混亂之中時,高尚而有智慧的聖人反而會這樣做。

被冷淡,排斥,嫉妒和攻擊所陷害。同理,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不再讓我們身邊的聖賢被冷淡、排斥、嫉妒和攻擊所陷害。

商業電影《孔子》帶給我的感想還很多,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一種。關於孔子及其儒學,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地探討、學習和提倡並發展他及其儒學,他就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吸取由於當時社會的侷限而給孔子杯具的歷史教訓,讓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