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活着觀後感合集【6篇】

活着觀後感合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透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深刻的感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觀後感合集【6篇】

活着觀後感1

這次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名叫《活着》的電影,隨即我就猜到我們必定要寫影評或觀後感了。話說,大學沒有白看的電影。不過感到慶幸的是,老師讓我們寫的是觀後感。山川說,真正的影評人是不會帶着感情去看電影的,也就是用俯視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去把握一部電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銳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釋。這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觀衆可不就是有點難了,而是非常難。

“活着”,一看這電影名字我們也許會猜想,這影片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畢竟影名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還是死去。

《活着》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影片背景是從內戰到解放戰爭再到大躍進最後到文革,在這幾個叫轉的`時期,福貴經歷了命運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難和對他殘忍的捉弄。儘管他的人生經歷瞭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可是這些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他依然堅強的活着。其實福貴的命運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兵荒馬亂還是政局動盪,老百姓無論是頑強鬥爭還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麼都好。富貴的一生雖然悲慘,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也定會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結尾福貴依然是笑着的,因爲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還活着,就能有機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貴在開始時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絝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樣喜愛賭博。他因爲祖上留下的財富可以揮霍,每天就以賭場爲家。他的妻子用他們的孩子勸說了他多次,但他沒有一次聽進去了,還是依然嗜賭。俗話說: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頭來換來的只會是一無所有。最後,福貴終究是把家產都輸光了。從此,他走上了命運給他安排的軌道。加之後來發生的種植ㄕ郟垢9蟊涑閃艘桓鋈奈彝ザ芏返哪腥耍踩盟昧誦腋5惱孚小

不去品嚐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候呢?但無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困苦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貴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從悲痛到歡喜再到悲痛……命運的苦水侵蝕着他的一生。箇中心酸,各種悲痛,我想只有福貴自己的體會才更透徹。一羣人的死去到最後卻是一個人的留守。我們也許不會很清楚福貴活的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但經歷了這麼多次蛻變的福貴,也許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樣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會都是盡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條路,不會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擁有信心,希望就會在前方出現。活着不僅僅是一種證明,它更是一種歷練。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命運給你插之下來的種種困難、挫折與不幸,就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活着觀後感2

剛剛看完張麗玲的記錄片《含淚活着》。影片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20xx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

《含淚活着》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九八·九年,三十五歲的上海男子丁尚彪爲了改變自身命運舉債赴日留學。由於日本“吸引外國留學生振興地方經濟”政策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滿懷憧憬來到北海道小鎮阿寒町的丁尚彪很快便陷入生活無以爲繼的窘境中。無奈中,他趁着夜色“逃離”,輾轉前往東京,開始了“黑”在日本的生活。此後的十五年,丁尚彪爲了還清借款和支持遠在上海的獨生女兒赴美留學,不得不每天從事三份重體力勞動。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廉價的公寓,陪伴他的只有牆上女兒幼時的照片——由於喪失了合法身份,他既無法回國探親也不能接妻兒來日團聚。異國的孤寂、思鄉的煎熬、妻子的猜忌……無論有多少苦痛,丁尚彪都堅守着一個信念:人生也許是悲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作爲一名被大時代所耽誤的下鄉回城知青,1996年,隻身來到日本。他懷揣着對自己的夢想與要求來到日本,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誰知命運到了日本依然跟他開殘酷的玩笑,個人的選擇在命運安排下顯得脆弱,到日本後他們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爲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

老丁的人生目標由讀大學轉變爲一心一意掙錢給女兒繳學費。在接下來的20xx年裏,頭髮疏了、牙齒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幹着東京最底層的工作,將所有的錢寄回家,只爲了女兒能到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的願望。這是他認爲的.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二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的24小時,女兒懂事地對着鏡頭說她在父親面前儘量表現得無所謂,因爲怕自己傷心的表情使父親更加難過。與妻子相聚的72小時發生在他到東京後的整整13個年頭,當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真想不出這十幾年間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獨與思念。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20xx年。異鄉漂泊奮鬥20xx年後,他終於踏上回國的飛機。因爲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爲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紐約》中博士在聚會時失聲痛哭的場景,那是個人奮鬥成功後壓抑許久的情緒的迸發,而老丁,則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

當命運回過頭來時,所有的選擇都沒有了對錯,只留下種種可能,與一個個無法預設的結果。有人評論老丁“傻”,20xx年的孤獨及家庭生活缺失,換來給女兒的學費。還好他的女兒爭氣,如果女兒成績一般,無法留學成材,甚至因爲缺失父母管教而過早輟學,拿着父親血汗錢亂揮霍的話,那老丁這麼做,還會有多少人感動?多少人支持?

這便是命運不確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貴的是老丁的堅持,以及他對選擇的堅持、對困苦生活的樂觀、對家庭的責任,對愛的理解的深沉。

活着觀後感3

以前看過餘華的小說,很震撼。並且我總認爲根據小說拍成的電影總不會比小說精彩。厭惡跟風。所以一向沒看張藝謀拍的《活着》,雖然身邊的朋友一向在推薦。前段時間因爲選修電影文學而找來了看,我最終打消了對電影《活着》的誤解,在我眼中,電影比小說又多了一種韻味。

小說給我的感覺是活,餘華太殘忍,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而去,最終只剩下他守着一頭老牛,我當時看小說的時候淚水不停的流,餘華這樣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覺得太沉重,但我絕不否認,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說。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一樣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福貴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必須的藝術修養,皮影是他的特殊愛好。當他的文藝嗜好變成謀生的工具時,他卻表現的樂得其所。這是一種活着的韌性在激勵着他,帶領着他,讓他頑強地生活着。

片尾,福貴找出裝皮影的舊箱子,讓外孫養小雞。外孫和小雞都是新生命的象徵,皮影雖然沒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續。一家人開心的笑着,影片到那裏戛然而止,給人一種影片結束,而生活繼續的感覺,我十分喜歡。

生命總要綻放,不管經過多曲折的道路。看過餘華的所有小說,深深欽佩這樣寫作很有獨立思想,不夾帶個人感情的敘述,在他的小說面前很多時候我自我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說中所傳達出的悲痛和那個時代的無奈和壓抑。

衝此看了張藝謀的《活着》,在整個電影行進中我再一次被這樣小人物在那個年代的命運的主線所深深吸引與牽動。

葛優的演技簡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別提鞏俐的表演,將那樣的一箇中國傳統女子的性格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異常是鳳霞臨死時她的哭戲,宛若我們身邊的即將喪失兒女的可憐母親;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兒受苦,最痛苦的是能夠救但救不成的那種惋惜。其實這些在餘華的小說中體現得更爲透徹。

在改編上很多地方作了變動,但也不影響整個主線的發展,可是沒有小說詳盡,所以活着的這個主題在電影中的體現就需要觀衆仔細分析,而不像小說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淚的辛酸和人生社會的無奈。

在結局的時候,電影並沒有把小說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預製板夾死以及孫子在自然災害時期吃豌豆噎死的結局再刻畫出來;結尾處,導演以一種祥和的生活狀態結束了這一幕幕的人生悲慟病倒的家珍和福貴二喜以及孫子幸福開心地吃飯···

電影也確實不需要像小說中那樣再刻畫下去了,因爲主題在於活着,這一切的經歷以足夠反映一切,而再說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題與意蘊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觀衆們傳達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嘆,葛優的戛納影帝真是不是這麼簡單得到的,這樣純熟的演技也實在讓人佩服。

顛沛流離的生活,感激此刻的安詳與和平。

活着觀後感4

閒來無事打開餘華的《活着》翻閱,不禁被吸引。看完前幾章,出差。晚上看完後幾章電子版。又看了張藝謀的電影《活着》。感慨,卻無言。

原著,福貴苦難的人生,只剩下活着!沒有了愛恨情仇,沒有了恩恩怨怨,一切都變得淡然!和恍惚!苦的已經沒有了苦,淚水已經沒有了淚水。那麼,人生是什麼?如果跳開苦難去看進入當時背景和那一個一個年代去看,苦難不是一個人的,是一個時代的。

餘華用樸實的筆觸,沒有任何誇張和渲染,通過一個老人娓娓道來,但卻讓人心潮澎湃,不能平靜。

年輕時的福貴,是個富少爺。幾代家業的積累,富甲一方吧。出了一個敗家的父親,已敗了一部分家業,但依然過良田百畝,豪宅大院。40年代,年輕的福貴不務正業,賭掉了所有家業。輸光了所有。從豪宅大院搬到了破草屋。老爺變成了佃農,少爺變成破落戶,富家小姐成了貧困女。是命運,更是人爲,是福貴自己的所作所爲造成的後果。家財散盡、老父離世能夠讓福貴洗心革面也是好事。福貴也開始去承擔和擔當一切。然而,國民黨抓壯丁,被抓去拉大炮。卻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是那個時代的命運!從數千人的死人堆裏爬出來,能回到家,是對家信念的支持,又是命運的眷顧。那個戰爭年代,有用多少人沒能爬起來,又有多少人死在家人都不知道的哪裏。這次活着是命運的眷顧。可是艱難的日子剛剛開始,土改讓龍二代替富貴去死了一回。難道是命運又冥冥之中眷顧了富貴,散去了萬貫家財,讓龍二成了地主,讓惡人有了惡報!大鍊鋼鐵短暫的快樂後,又是無盡的苦難。艱難的歲月,多少人的大饑荒,多少人被活活餓死!我們無法迴避那個曾經!福貴失去了兒子,是意外,又是當時的環境。也是福貴無法抗拒的命運!

女兒出嫁也許是福貴一家最快樂的一段時光,苦難中相依的人,心中的希望和善念是人生最好的支持。可是,富貴又被命運玩弄,失去了女兒、又失去了老婆、再失去了女婿。是什麼造成的這一切呢,是那個時代嗎?落後的醫療,落後的生產條件,吃不飽、穿不暖的年月嗎?

本來希望福貴和外孫苦根能夠相依爲命,有外孫就有希望、就有未來。可命運又把這一切給富貴奪走了!是愚昧無知和落後的'生產力?還是命運呢?

除了年輕時福貴賭博輸掉的一切家財,是福貴自己造成的。那以後的艱難困苦和親人的一個個離去,哪一個是福貴能夠控制的呢?一個人在大的環境目前是多麼無力啊!

所有餘華說《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最後,坦然了。福貴和自己的命運對話,釋懷了!但福貴內心中,深深眷戀他的親人,眷戀着他的妻子、他的女兒、兒子、女婿、外孫!還有他的父母吧!他在替他們活着!

電影給了一個團圓的結尾,福貴、妻子、女婿和外孫一家團聚!

活着觀後感5

《活着》在我心中覺得是最好的電影之一。

從一個富家子弟落魄爲無家可歸、妻離子散的社會底層人物,再一家團聚兢兢業業求生活,又因戰爭夫妻兩人咫尺天涯,重逢後小心翼翼地當着小市民,兒子死後悲慟卻堅強地繼續操勞,女兒出嫁的不捨與幸福,女兒生完孩子不幸去世後絕望中又燃起希冀地前行,殘缺而和諧的一家等着小雞長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盼着饅頭長大成人。

隨着京胡綿延不斷的絃聲,福貴猶如一棵在風雨中不斷搖曳地柳樹。春風中煥發出的幾茬新芽早已在一夜風雨中飄零殆盡,枝幹也似乎被冷風颳彎了腰,但怎麼也不曾倒下,即使斷了幾根枝條,柳絮全飛地無影無蹤。老柳樹依然在春天揮舞着日漸老去而略有蔥蘢的枝條,夏天爲根鬚旁的小草稍遮豔陽,秋日裏長長的柳枝掃過遍地的落葉,冬日裏頂着厚厚的積雪傴僂着軀幹。

沒有泰坦尼克號般壯烈的愛情故事,沒有雪國列車般刻骨銘心的人性掙扎,沒有終結者般救世主英雄式的形象,沒有阿甘正傳般感人勵志的故事,沒有上帝之城般交錯時空的敘述,有的只是夕陽下一曲婉轉曲折又洞徹人心的獨白。本分而小心地沿着時間軸緩緩前進,沒有壁立千仞,只是一個個的坎,需要不厭其煩地跨過去,沒有猶豫,不能後悔。

被故事中人物的韌性深深打動。全部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沒有轟轟烈烈的偉岸事蹟,也沒有悽苦之極的冤屈控訴,只是以市井小民的姿態努力地在這個時代堅強的活着。雖然遭受了命運的一系列捉摸,面容中透着飽經世事的滄桑,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希望,並沒有麻木不仁,眼神中依然躍動着名爲希冀的神色。

英雄其實離我們很遙遠,蜘蛛俠超人之流更只是存在於理想之間。福貴夫婦是大多數中國人在動亂年代的寫照,對政治的選擇只是迫於生存,多災多難也練就了他們敏銳的嗅覺,苦難無法打倒他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華民族的韌性可見一斑。

再和老謀子另外一部電影《歸來》的原著《陸犯焉識》作一下對比。陸焉識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少爺,年少有成,出國留學,回國任教,風流一時。然而世事弄人,新中國建立後的一些列運動,把陸焉識打下了地獄,他被打上反革命的烙印,被判無期徒刑,被流放到西北荒漠上改造,曾經滿腹經綸的教授體驗到了人世間種種的`不美好,終於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文革結束後,他回到了城市中,然而他的妻子突然失憶,兒女間的血脈之情似乎也早已稀釋至盡,風華正茂的他也早已傴僂不堪。知識分子的時代悲劇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和徐福貴想比,陸焉識作爲知識分子更值得我們敬佩,其遭遇也更爲悽慘,最後陸焉識整個人已經失去了風骨,被生活所拋棄。反觀徐福貴,雖鳳凰落地成雞,但雞前顧後盼,小心翼翼,反到在夾縫中漸漸成長,有閤家之歡,有天倫之樂。這似乎是一種黑色幽默,悽苦的控訴化爲了輕輕扯動嘴角的諷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活着"始終貫徹着他們的人生,無論何種風浪,家庭的牽掛都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死亡纔是最大的懦弱。

時代的悲劇無法避免,即使斷手斷腳,卻也要顫顫巍巍地走下去,迎接新的黎明。如同福貴說的"總是要過去的"一般,生活總要繼續,努力地活着。

活着觀後感6

日本媒體人士表示,包括《含淚活着》在內,日本富士電視臺共播出了四部張麗玲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每部作品的收視率都很高,最高突破了20%,這個收視率在日本難以想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看過張麗玲的紀錄片,要求重播或出版DVD的呼聲很高。富士電視臺應觀衆的強烈要求,破天荒地將張麗玲的紀錄片《小留學生》重播了5次,收視率都很好,這是空前絕後的事情。

觀衆觀後感摺疊

一位21歲的男性大學生說: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感動的電影!現在日本大學生就業問題比較嚴重,我即將畢業,聯繫了許多公司但都沒成功,我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情緒非常低落。但<含淚活着>讓我改變了想法,給了我真正的勇氣,我會振作起來!

一位42歲雙眼哭得通紅的女性觀衆激動地說:我是張麗玲紀錄片的粉絲,她的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感動。今天我帶全家來看《含淚活着》,邊看邊流淚,不過不是悲傷的淚,而是溫暖的淚,心靈像被洗過一樣,激勵我更加熱愛珍惜生活,這就是張麗玲紀錄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時間拍攝的《含淚活着》,主人公對人生和家庭的熱愛,勤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我再次感悟到中國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學習。我將介紹朋友們都來看。

一位49歲的中年男性:五個月前公司倒閉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裏壓力很大,我甚至產生過人間蒸發等極端念頭。《含淚活着》給我的震動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簡直無法比,我會永遠以他爲榜樣,做堅強不屈的男人和父親。在我人生中最苦悶絕望時遇到《含淚活着》這個電影是我的幸運,給了我希望和目標!我向主人公和製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敬意!

含着淚看完<含淚活着>,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影片!51歲男性

無論是誰,看了這部作品,都無法不爲之動容。46歲男性

片中有許多我們日本人已忘卻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31歲男性

這個紀錄片應該成爲小學、中學的德育教材。38歲女性

邊看眼前邊浮現出父母的身影,淚流不止。我父母因戰爭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他們連節假日都不休息拼命工作掙錢,供我和哥哥上醫科大學。這個紀錄片使我對父母充滿感激並感悟到自己的責任。希望母和哥哥也能看到這部難得的好片。38歲男性

人生就應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是爲歡笑做出的準備。如此世代相傳。27歲女性

深感擁有目標能夠使人變得堅強。53歲女性

深受感動。我離開父母有10年了。有許多相同感受。再次懷念家人的情感。我想今天就給家人打電話。29歲女性

令人心情沉重的劇情。我自問能否成爲真正的母親。37歲女性

咬緊牙關的堅強父親,是真正男人。62歲女性

這個紀錄片使我的人生觀改變了。20歲女性

這是一部能夠洗刷心靈污垢的充滿力量的作品。33歲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