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百鳥朝鳳》有感

觀《百鳥朝鳳》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百鳥朝鳳》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百鳥朝鳳》有感

觀《百鳥朝鳳》有感1

今天,我去看了影視界內一位真正的巨人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它講的是一位父親,夢想成爲一名嗩吶匠。當時不管是紅白喜事都得請嗩吶匠,所以在當時那個年代,嗩吶匠是一個既令人尊重,又十分賺錢的一個職業。可夢想歸根結底也難以變成現實。於是,他把這個希望寄託給了他的兒子(天明)。在他的苦苦央求下,焦三爺終於答應收下他,可三個多月過去了,他還嗩吶的影子也沒見着,反而新來的一個徒弟(藍玉)卻已經開始學吹嗩吶了。天明一怒之下回了家,可回到家的天明走到哪裏都能聽到父親曾經驕傲地向父老鄉親誇耀他,於是,天明又決定回去認真向師傅學習。有一次出去,突然着了火,天明不顧自已的安危,衝進火場,卻只搶到了藍玉的嗩吶,而自已的嗩吶卻被燒爲灰燼,師傅見了對天明失望至極,可後來才知是天明爲了幫藍玉搶嗩吶才耽誤了搶自已嗩吶的時間,於是,他決定將焦家幫傳給天明,將藍玉逐出師門。後來,嗩吶漸漸被淘汰了取代而來的都是西洋樂器。一次師傅出工,可吹着吹着卻吐了血,經檢查爲癌症晚期,師傅讓他把牛個既令人尊重,又十分賺錢的一個職業。可夢想歸根結底也難以變成現實。於是,他把這個希望寄託給了他的兒子(天明)。在他的苦苦央求下,焦三爺終於答應收下他,可三個多月過去了,他還嗩吶的影子也沒見着,反而新來的一個徒弟(藍玉)卻已經開始學吹嗩吶了。天明一怒之下回了家,可回到家的天明走到哪裏都能聽到父親曾經驕傲地向父老鄉親誇耀他,於是,天明又決定回去認真向師傅學習。有一次出去,突然着了火,天明不顧自已的安危,衝進火場,卻只搶到了藍玉的嗩吶,而自已的嗩吶卻被燒爲灰燼,師傅見了對天明失望至極,可後來才知是天明爲了幫藍玉搶嗩吶才耽誤了搶自已嗩吶的`時間,於是,他決定將焦家幫傳給天明,將藍玉逐出師門。後來,嗩吶漸漸被淘汰了取代而來的都是西洋樂器。一次師傅出工,可吹着吹着卻吐了血,經檢查爲癌症晚期,師傅讓他把牛賣了,天明以爲師傅賣了牛爲自已治病,可他錯了,師傅是爲他買了一套新的嗩吶。焦三爺走了,在墓前,他的碑上只刻了六個大字:嗩吶王————焦三爺。

這部電影最令我感動的是焦三爺賣牛買嗩吶。焦三爺明知自已得了病,不久將於人世,卻將他家最值錢的牛給賣了給天明買嗩吶。那捨己爲人的精神令我感動,讓我熱淚盈眶,不禁流下了眼淚。

這部影片表達了焦三爺與天明之間濃濃的師徒感情,天明與父親的父子情及與藍玉的兄弟情。

風中,只留下那塊刻着:嗩吶王———焦三爺的墓碑在孤零零地立着。

觀《百鳥朝鳳》有感2

焦三爺教徒弟爲的是票子嗎?顯然不是。夫婦二人年齡不小,一面勤於耕織,一面傾心帶徒弟,日子照樣維持。他們神色祥和,言談舉止間透漏着某種高貴的氣質。當知道遊家班出活了,三爺語重心長地對前來看望自己的天鳴說:別光盯着那幾張票子,要盯着手裏的嗩吶。獨對“不行接師了”感到無奈,尊師重義,天經地義,所謂潮流並一定是主流。

隨着時代發展,不盯幾張票子,幾乎人人伐而誅之。父母不願意,親朋好友不願意。而偏偏有些人價值觀不一樣。在舊俗沒落時刻,在吹嗩吶掙不到錢的時刻,天鳴的父母、妹妹、朋友頻頻相勸,“要不另謀他路吧,別死守着不放”,而天鳴的回答總是:我答應過師傅。故,錢並不是他衡量做事的'標準。

爲了捍衛技藝的傳承,面對遊家班的解散,三爺大發雷霆,甚至不惜生命去保住最後一根血脈。在村長的喪禮上,他拼盡最後的力量,告訴世人:《百鳥朝鳳》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這曲,列舉完村長一生爲百姓之所爲,《百鳥朝鳳》,敬送亡人!焦三爺親自上陣,嗩吶將人們帶入深深的悲痛之境。蓋棺定論,這或許是對亡靈最大的尊重。嗩吶表達了這種風俗禮儀,焦三爺捍衛的更是嗩吶背後深深的含義。

文化傳承這條路上,爲的不是金錢、名利、爲的不是大慈大悲、而是做自己應該做的。

觀《百鳥朝鳳》有感3

今天我的心情特別激動,因爲我參加了盼望已久的小記者活動。這可是我第一次參加呀,所以無比興奮!

昨夜,我翻來覆去睡不着覺,早上一醒就催着爸媽帶我到新都匯門口報到,今天小記者活動是觀看電影《百鳥朝鳳》。

影片講的是:在無雙鎮,吹嗩吶不僅是一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更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

臺,德高望重者纔有資格吹“百鳥朝鳳”。“百鳥朝鳳”這支高難度的曲子,也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才能勝任。整個無雙鎮,只有四方聞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爺能吹“百鳥朝鳳”。影片中,天鳴拜焦三爺爲師學習吹嗩吶,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不僅才藝好,人品端正,更爲了一個信念與師傅一起苦苦堅守,終於盼來嗩吶“非遺”的春天。

我看電影時被它的情節深深吸引住了,影片結尾處,天鳴

在焦三爺墳前吹《百鳥朝鳳》,我座位的前後左右都在抹淚,我也是。從電影院出來時仍然沉浸在那感人的情節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堅持不懈,品行端正,努力刻苦,不斷地學習、鍛鍊就一定會有收穫。

今天的`小記者活動意義深刻,讓我學了很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謝新鄉日報社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創造的機會,像這樣的活動今後我還要參加。

觀《百鳥朝鳳》有感4

12月1日下午,和加勒股份的同事一同觀看了電影《百鳥朝鳳》,電影是我國著名導演吳天明的遺作,講述的是改革開放前,在黃土高坡上的村莊裏,關於兩代嗩吶人傳承交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遊天鳴,13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一個叫焦三爺的老頭那裏去學習吹嗩吶,主人公的父親從小就有一個吹嗩吶的夢想,可是自己因爲種種原因無法學習嗩吶,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經過焦三爺的測試,主人公成功拜入焦家班,歷經苦難,最終學會百鳥朝鳳,接着從師父手中接過班底成立遊家班。

在電影中,焦三爺收了兩個小徒弟:遊天鳴和藍玉,遊天鳴資質愚鈍但是勤奮踏實,而藍玉聰明伶俐卻沒有恆心,最後焦三爺把嗩吶班交給了天鳴,焦家班變成了遊家班。因爲三爺說了,“這把嗩吶,從我師爺的師爺的'師爺手上傳下來,現在我要傳給一個不僅嗩吶吹的好,更是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裏的人。”在三爺的眼裏,只有能堅持衣鉢的人來掌舵,嗩吶的香火才能更好的延續下去,遊天鳴也沒有辜負焦三爺的期望,在最困難的日子裏,即使是找不到老婆,也堅持着扛着班子的大旗。

從片中我體會到影片對待傳統文化藝術的堅持,而堅持,是匠人的得以成就匠人的本錢。

任何一門手藝,都需要堅持,“認真能把事情做對,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面對什麼工作,都需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做。“要想浮起來,必須先得沉下去。”只有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踐行“工匠精神”,常懷一顆匠人之心,才能成爲一名新時期各工種的好匠人。

而正直青春的我們,更加需要學習這種“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於專注和創新,而追求精細、精良、精湛,更是工匠的風骨,也是我們要守住的精神財富。因此,公司就是要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來吸引大家、凝聚大家,讓公司成爲大家的庇護所,成爲員工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觀《百鳥朝鳳》有感5

最後才知道百鳥朝鳳其實是嗩吶的最高境界。

整個電影后半部分都是悲情的幾乎。

可能是有些人沒有共鳴吧,居然還笑得出來。

尤其是坐我旁邊的兩個男生,真的太沒素質,看個電影嘴就沒停過。

反正我看電影聽到嗩吶就想起來當年我姥姥去世的時候給請的嗩吶了,從小就聽過不少的`嗩吶,所以纔會有感覺吧。

小時候的男主演得更好,那股韌勁兒展現的淋漓盡致。雖然長大了的男主也還不錯。

記憶最深的一幕戲就是:

師傅去二師兄家的時候,看到二師兄收拾東西準備出去打工,師傅雖然已經老的駝背了,還是氣的把二師兄的衣服都扔了,二師兄沒有反抗,跪着一件一件的把衣服撿起來。其實出去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啊,畢竟家人臥病在牀。

那一幕真的是深深的無奈感。

這就好比當我們夢想與現實相沖突的時候,他只能無奈的向現實妥協,先解決了溫飽保住了命再說。

師傅的徒弟從青少年到中老年,卻始終沒有時代發展的快。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初中的語文課文,《安塞腰鼓》那一課。或許可悲的不僅僅是嗩吶吧,腰鼓、民俗,還有更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關於方勵一跪,我真的沒什麼感覺,就是有點心酸。不知道是現在的人太不知好歹,還是真的時代已經變化了。畢竟現在的社會就是這麼一個到處充斥着矛盾的地方不是嗎。

看完最大的感觸,就八個字。

雖然可悲,卻很無奈。

觀《百鳥朝鳳》有感6

“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是焦家班班主焦三爺在電影《百鳥朝鳳》中一句發自肺腑的感慨。

嗩吶,也是焦三爺奮鬥了一輩子的事業,或者在他心裏,這不是事業,這是一份手藝,一份傳承。整部影片中,焦三爺提到很多次他的師父,師爺,師爺的師爺。我認爲,這正是他表現出來的對嗩吶的摯愛,對這份手藝的驕自豪、驕傲。

他們稱呼演奏嗩吶的人爲嗩吶匠人,匠人,就是將一件事做了一輩子的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遊天鳴跟着焦三爺學吹嗩吶。天鳴的天分不高,也沒有通過焦三爺安排的考覈,最開始焦三爺甚至不願意收他爲徒。但是在天鳴的父親因爲腳滑摔倒導致頭部摔破時,天鳴邊心疼的掉淚邊給父親擦拭受傷的頭部時,焦三爺收下了天鳴,同意天鳴跟着自己學習嗩吶技藝。在最開始的'兩個月,天鳴天天拿着蘆葦杆在河邊吸河水。學習嗩吶的過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在嗩吶這份技藝裏,最高的成就就是吹奏“百鳥朝鳳”,天鳴想學,天分更高的師弟藍玉也想學,終於在傳承日,焦三爺允諾天鳴,將教導天鳴吹奏“百鳥朝鳳”。並將焦家班改名爲遊家班傳承給天鳴。

影片的後半部分,由於外來洋文化的入侵,老百姓家的紅白喜事更傾向於請樂隊演奏,不願意再請“土老帽”的嗩吶,遊天鳴的遊家班沒有經濟來源,師兄弟們紛紛出走,遠離農村,前往城市打工,只爲養家餬口。只有遊天鳴自己支撐着搖搖欲墜的遊家班。

此時,焦三爺在萬分心痛的情況下,親自出山,這場演奏中,焦三爺拖着肺癌晚期的身體吹奏“百鳥朝鳳”,當焦三爺的鮮血通過嗩吶的喇叭低落時,我想,那時的遊天鳴更加堅定了要將嗩吶事業堅定不移走下去的決心。

即使在西安的牆角下,看到吹着嗩吶的老人在乞討時,他也沒有動搖過將嗩吶事業堅持下去的心。在那個不太願意接受嗩吶這種土樂器的年代,在洋文化不斷入侵的年代,堅持着連身邊人都不再支持的事業,遊天鳴心裏是苦澀的,但是又是堅定的,因爲這是他摯愛的樂器,這是他熱愛的事業,這也是他對離世的師父的承諾。

匠人精神,就是對工作執着、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對專業的專注精神。

匠人精神並不是舶來品,《莊子》中就有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問:“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回答說,他憑精神和牛的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體本來的構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十九年了,他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

廚師還說: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霍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達到登峯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

焦三爺,是一個匠人;

遊天鳴,也是一個匠人;

他們將自己熱愛的事業,摯愛的樂器深刻的刻入骨頭縫,融入自己的血液裏。

就如影片中焦三爺所說,嗩吶,要吹到骨頭裏!

觀《百鳥朝鳳》有感7

“鳳凰已逝,但百鳥皆鳴”,凝重厚實的影視風格,色彩濃郁的傳統民俗特色,悲天憫人的哀婉樂曲,讓這部《百鳥朝鳳》—大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呈現了經典。

這部影片整體融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思和回味,影片開始像兒童音樂勵志題材那樣,影片以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著名男演員陶澤如飾演)爲線索,表面看起來嚴肅古板,一身傲氣,實則是一位熱血、善良、重情重義的老人,在挑選嗩吶徒弟的過程中,盡顯其苛刻,從父親帶着磕頭拜師,到焦師傅的一身傲骨,並不待見,再到用麥稈吸水練功,哪怕是風吹雨打,並不間歇,以及我們看到天機智聰明的師弟藍玉登場,不難看出,遊天鳴學藝是如此之艱難,然而,焦師傅並沒有選擇更有天賦的徒弟藍玉,卻選擇了重感情的遊天鳴,這種選擇,讓我在此時就感受到了嗩吶藝人對信念的一種堅守,也流露出對人、對事物、甚至對情感的一種堅守的傾向,卻在剛剛繼承了師傅衣鉢,以爲從此可以飛黃騰達時,卻出現了西洋樂隊擊敗嗩吶,經濟誘惑,西方思潮,蠢蠢欲動的不安的心,讓人不得不去沉思,中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從這部影片的拍攝手法來看,聚焦了鄉土音樂人的興衰,但我們又看到小孩吸水時的搞笑場景,樂隊不得不東奔西走的窘迫處境,再聽到耳邊響起生猛的粗口,看到在存亡危機之時,爲了捍衛民族文化瑰寶的尊嚴,而揚起拳頭進行抵禦的羣毆,這些鏡頭,讓我感到有冷幽默。再聽到高亢的、有力的、穿透力超強的民俗嗩吶配樂,彷彿是調好敘事的節奏,鏡頭在剪輯中完全看不到拖泥帶水,我們很快就沉浸其中,編導對人生、對時代、對社會思潮變革的深刻感悟,執拗的傲骨精神,用藝術的內涵和文化的深度,來打造這部作品,一代匠人的獨具匠心,着實是一部經典的言志力作。當然,我們看到的有對中國傳統古老藝術的感懷,也有無奈,無奈於時代的'變遷,不管是文化的變遷,還是社會動向的變遷,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在人們心中、生活中的變遷,實則在向我們啓示人生,在人生的每段路途中、每次選擇中,我們不得不沉思,我們每個人的堅守是什麼?問問自己的內心,堅守在哪裏?

我感動,爲這部《百鳥朝鳳》,我期待,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我虔誠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記住自己的初心,堅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動,用最真實的心靈寫照,去捍衛我們的心靈。有一句影評寫的特別好:電影最後《百鳥朝鳳》敬送的不只是師傅,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化。

非常感謝加勒組織的這次觀影活動,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情”,父子情、師徒情、兄弟情,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匠”,我想到了加勒的企業文化,不造假,不作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情感的歸依,心靈的寄託,當我們忠誠於我們的堅守,忠實於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內心已經被自己感化了,精神境界已經達到了致高點,還有什麼追求勝似於此呢?

觀《百鳥朝鳳》有感8

學期中,我聽說有《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一直想去看看,可惜一直沒有機會。這個暑假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看到了這部電影。這電影看得我都爲此掉眼淚了,我還是寫下如下觀後感。 《百鳥朝鳳》原來就有一個故事,我以前還做過繪本。我從小就喜歡這種神鳥鳳凰。從前鳳凰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但它卻和別的鳥兒不一樣,它總把別的鳥兒吃剩的果子撿起來藏起來。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都找不到食物,快餓死了了,鳳凰就將自己儲存多年的果子拿來與衆鳥分享。衆鳥爲了感謝鳳凰,將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摘下送給鳳凰。從此,鳳凰成了百鳥之王。

《百鳥朝鳳》其實是一首經典民樂,而這影片是吳天明生前的作品,耽擱了整整兩年才上映。它不是預言故事,而是講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傳承手藝的'故事。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是心懷熱血。他其實是尋找自己的接班人,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到他合適的接班人。這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遊家班在給竇家出活時,焦師父主動提出給竇老爺吹《百鳥朝鳳》曲子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聽到的曲子。焦師父吹呀吹,吹得如同活潑可愛的布穀鳥;吹呀吹,猶如歌聲優美的百靈鳥;吹呀吹,又像機靈鬼怪的鸚鵡但是才吹到一半,天鳴發現師父的嗩吶染着紅紅的鮮血,他和師兄弟們苦口婆心地勸師父不要再吹了。可焦師父卻吩咐他們把鼓架起來,自己打鼓,讓天鳴繼續吹。他這樣不要命的吹打,是想讓他的曲子傳下去,也把吹嗩吶這門藝術傳下去!焦師父最終還是承受不住,噴着鮮血倒了下去。

電影看完了,它帶給我的是淚花嗎?不,這電影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吧!我想它是想來告訴我們:社會在進步,但同時不要忘了老時代的東西,這些有意思的音樂和它的工具。它也告訴我們:學習一樣東西,並不僅僅靠天分,更是靠勤奮的努力和汗水。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來看《百鳥朝鳳》這部感動天下的電影。

觀《百鳥朝鳳》有感9

《百鳥朝鳳》是流傳於魯、豫、皖等地的優秀民間嗩吶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鳥鳴之聲,所以得名。

電影《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逝去的故事,而終於公映的那天,來自一位逝去的導演。

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既是對這一中國民俗唱哀的輓歌,又是在自己生命歷程的終點處畫下的一個句號。

電影中的嗩吶,以“班”的形式遊動着演奏,誰家有紅白之事,嗩吶班子便替他們吹奏一場,紅事不多,白事爲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貴,吹奏的陣勢就越是高級,二臺,四臺,八臺,所謂《百鳥朝鳳》,便是爲最爲尊貴的死者準備的曲目。排擠過他人的,即便是任職四十年的村長,也擔不起這首曲子;爲民獻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軀,也要爲他奏完此曲。

老一輩質樸而又純粹的價值觀念,就這樣融入了嗩吶這一民俗音樂之中。

因爲提攜過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吳天明在圈內還享有“中國隊長”的稱謂。當“中國隊長”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美國隊長3》,《百鳥朝鳳》全國排片率僅略高於1%,三天票房才150萬元。然而豆瓣評分從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漲趨勢。同時,貓眼電影評分9.5,格瓦拉電影評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電影中均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許多影評人、電影類公衆號紛紛自發撰文爲影片宣傳推廣。

事實上,《百鳥朝鳳》在國內公映之前,已經參展過許多國際電影節,並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大獎”、法國tours電影節“觀衆最喜愛影片獎”、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優秀作品獎、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電影節中成爲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處,皆獲極高評價。

所以文藝片畢竟不是商業電影,沒有必要用票房來證明片子的價值和意義。讓觀衆認識、瞭解、熟悉,並思考,纔是最重要的吧!

看過電影的觀衆讚不絕口:“影片真的很不錯,看了其他人的評論,有人說那麼高的`評分有可能嗎,我覺得沒什麼不可能,進了影院去看它,絕對值得高分。”

更有觀衆表示:“影片一開始我就想掉眼淚,看着看着到後面就情不自禁哭的稀里嘩啦的,紅腫着眼睛從影院出來。” “我覺得這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完全出乎我的預期,從開頭到結尾,每一段情節每一個鏡頭都在訴說這部電影的高超與珍貴。”

從專業影評人到普通觀衆,所有平臺和觀影人羣都對一部電影如此高度好評,實屬罕見。

這不免讓我感覺,莫非又是一次以情懷爲賣點的影片?

電影20xx年就拍攝完成,直到現在才得以上映,寥寥千人的評價也許並不夠客觀,但足以證明這部電影值得尊敬。

電影沒有偶像明星,沒有自帶IP的故事,也沒有震撼的視覺效果。

故事很老套。講了一箇舊東西,“嗩吶”。一個父親,從小時候就喜歡嗩吶,卻苦於沒有天分,所以把希望都寄託在自己兒子身上,於是千辛萬苦送兒子去拜師。

兒子跟着師傅練功,結果和父親一樣,沒有天賦,偏偏這時候來了一個天才小學弟。小學弟學得快,學得好,但最後,卻慢慢厭棄了嗩吶這個老東西,反而是沒天賦卻真心愛着嗩吶的小子堅持了下來。

他學成出師,卻發現世道變了。西洋樂隊當道,他一生所學無法餬口。但他還在堅持。當初送他去學嗩吶的父親,卻也不再以他爲榮,反而嫌棄他無法賺錢。

曾經深諳於心的信仰,逐漸倒塌。師傅也死了,他在師傅墓前吹百鳥朝鳳,那個時代就這樣不聲不響,安靜謝幕。

不知道諸如此類的安靜謝幕,融着多少人過去的青年熱血,一生堅守,有多少故事多少生命和那些淡出我們記憶的老手藝一樣,悄然流逝。

豆瓣網友@山水煙花 說:

傳統的匠藝化作一紙冷冰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有太多的遺憾;

失傳的獨門絕活成爲歷史書頁上的記載蘊含了無盡的惋惜;

不再有年輕人願意繼承衣鉢扛住無雙鎮嗩吶的最後一脈;

這一刻,《百鳥朝鳳》已成絕響,街坊巷陌再無迴音。

是否傳統文化正在沒落,是不是早已沒有人記得?但仍有人堅守着,有人傳承着,有人喜愛着,不會滅亡,因爲它在很多人心裏活着。

這不是一部商業片,就像電影中焦三爺酒醉之後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這部電影,導演吳天明也不是拍給別人看的,是拍給自己,卻也最終真的成爲他人生的最終註腳。

吳天明在《百鳥朝鳳》拍攝片場

很多人怕是都不認識吳天明,所以自然不懂,爲什麼一部"土"片子,會引來電影圈無數大咖站臺。

在電影首映禮上,謝飛、黃建中、和平、張揚和管虎,幾代中國導演分別回憶了已經逝世的吳天明,有關於藝術價值的肯定,有關於慧眼伯樂的讚美,也有生前動人故事的追思。

多年前,《天井》是張藝謀首次主演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讓張藝謀屢獲影帝,還讓中國電影導演首次獲得國外A類電影節獎項。

最後放上豆瓣網友@陰燈 的一段評語:看電影,其實也是個尋根的過程,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太急於求成,以至於勾勒出的圖景完全是一副光怪陸離的浮華表象,太輕,能給觀衆的充實感便不多。《百鳥朝鳳》能給你什麼呢?也許你對嗩吶甚至是音樂都不感興趣,也許你對民俗甚至是文化也無心過問,但至少,這部電影能讓你強烈的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即便不是中國的、老一輩的,也必定存在着某樣東西,值得你傾力去傳承,去保護。

觀《百鳥朝鳳》有感10

突然發現每每需要推薦的都是國產片。它們其實並不差,但是缺乏關注度,尤其是這種非商業片性質的。

但我直接跟大家說,你們都去看吧!如果擔心文藝片會悶,但《百鳥朝鳳》作爲一部笑點頻出的文藝片,看點還會少嗎——不僅全程無尿點,小時候的男主簡直演技爆棚,極據表現力,真真是把角色演活了。他現在還不到16歲呢,不過儼然已經能當小男神了……

電影是大師絕唱,導演吳天明在完成拍攝後的一個月離世,恰好這也是一部關於逝去的電影,是對民間藝術的輓歌。電影興許算不得完美,但一點都不妨礙它優秀,因爲走心。

故事發生在農村,大片的田地與質樸建築,畫面充滿着天然的美感。那就是七八十年代,即便沒有關於那時的經歷,也能感受到這份獨屬中國的味道。

片子的.劇情張馳有度,是很舒服的節奏,沒有什麼造作,彷彿一切就這麼自然,那就是生活。只是隨着時代變遷,嗩吶這一倍受尊敬的藝術變成了如今的凋零,讓人宛惜的同時,更多是匠人的匠心的敬佩。

吳天明導演是電影的匠人,焦三爺是嗩吶的匠人。在這裏也不得不說,陶澤如不愧是表演藝術家,演得實在太好,尤其是醉酒後吹嗩吶那段,神了。

《百鳥朝鳳》因爲後續資金缺乏,拖了兩年才上映。方勵先生本不是電影的製片人,只是爲電影奔走的志願者,雖然半個電影圈的人都在爲這部影片發聲,最終方勵先生還是下跪了求排期,這實屬無奈,也莫名的悲哀。但這並不是電影的失敗,早在《百鳥朝鳳》公映之前,它已經獲得了多個大獎和極高評價。

現在離電影下線大概還有不到兩週時間,在微博看到一句話:今後的人生你還有很多的英雄大片可以看,但這樣優秀的藝術電影過了就沒有了。情懷也需要有人買單,否則一樣會湮沒在商業市場中。在這一場較量裏,沒有觀衆的支持,它很難勝利。同時我也希望,以後優秀的國產藝術電影,不要再靠下跪來求排期和票房。

觀《百鳥朝鳳》有感11

以前上小學時,最發愁的事情之一,就是每次看完電影后老師要求的觀後感。

而現在呢,雖然沒人要求,但總是會在看完電影后自己想寫一篇觀後感。

哎,不得不說,人之初,性本賤啊序

本來今天休息,自個在住處閒來無事。後來靈機一動,突然想起來之前在網上搞得沸沸揚揚的製片人下跪求增加影院場次的那個電影《百鳥朝鳳》。我倒是要看看,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能讓中國電影界有名的製片人方勵下跪爲其求情。

整部電影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把要講述的故事定在百里秦川的農村裏,然後是以天鳴這個角色爲主線,講述了一代嗩吶人焦三爺和天鳴之間圍繞着嗩吶發生的事情和其中的情義。

作爲一部描寫農村老手藝人傳記式的敘事電影,自然會講述大時代背景下新事物對老傳統的衝擊和影響:先是主人公天鳴的同學在辦喜事請嗩吶班演奏時沒有行接師禮,然後是嗩吶班內部人員的分崩離析,最後,當一支西洋樂隊降嗩吶班出現在同一場合下時,老手藝人和觀衆壓抑了太長時間的情緒終於在那一刻爆發了。雖然影片中是嗩吶班的手藝人和混混打了起來,焦三爺面對這混亂的場面,用力大吼卻無濟於事我想那應該是導演想要表達老手藝在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新鮮事物時,那種從心底裏感受到的無奈和無力感吧。

雖然我對製片人爲了這部電影下跪的新聞並不感冒,但我還是對電影中老手藝人在新時代的環境下的複雜心情卻是深有體會。至於其中原因嘛,那是因爲我的父親就是一位和電影主人公類似的老手藝人。不同的'是,電影中的老手藝人是嗩吶匠,而我父親是一位泥瓦匠。

在我開始記事和剛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是老家小有名氣的泥瓦匠了(老家的說法是泥匠)。雖然當時少不更事的我並不清楚我父親的手藝是什麼,也不明白爲什麼每天回來的時候,他的身上和衣服上總是會有泥漬,但我知道,正是父親用他的手藝和衣服的泥漬,讓我能安心的上學接受教育,讓我家能有正常的花銷和更好的生活。

至於父親良好的名氣和人緣,我是後來才慢慢明白的:那是因爲當時只要是跟父親在一塊,不管是去地裏幹活,還是到縣城趕集,都會有好多我不認識的人很客氣的和父親打稱呼。甚至到了後來我去別的村子上學的時候,每次一到同學家裏去,只要一提起我父親,同學的家長都會說認識,而且還會不約而同的誇讚父親的手藝和爲人。那時我才明白,原來父親的手藝不僅給我家創造了很好的經濟來源,也在老家附近的鄉親中間留下了很高的名聲和人緣。

至於我爲什麼會明白電影《百鳥朝鳳》中主人公對老手藝即將失傳的惋惜和無奈,那是因爲我父親泥瓦匠的手藝也面臨着同樣的處境。

因爲受中國古人父業子繼觀念的影響,所以一般人會認爲,我會繼承下父親泥瓦匠的手藝。可由於我天生體格不適合這門手藝,再加上父親也打心底裏不願意讓我重走他泥路子的辛苦,所以我是不可能承繼父親的這門手藝。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吃不了苦,更受不起罪,所以就算是讓別人學這手藝,都沒有人願意。以至於到目前爲止,父親面臨着和電影中主人公一樣的尷尬境地:手藝再好,也無人願學。技術再高,也高不過時代的新陳代謝。所以,父親和電影主人公一樣,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老手藝在新時代的環境下失傳,而自己卻無能爲力,那種悲涼和無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觀《百鳥朝鳳》有感12

藝術處處都有,時時感染着我們。音樂的美就像只百靈鳥兒,譜寫出一首首美麗動人的樂章,使我們聆聽着經典之作。

《百鳥朝鳳》,也稱《百鳥朝王》、《儀鳳圖》等,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也是用嗩吶演奏的傳統經典曲目。它以奔放熱情的旋律和用嗩吶模擬百鳥爭鳴和唱的歡騰情景,表現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抒發人們美好歡樂

的心情。一般在結婚等喜慶的日子裏演奏,代表吉祥、幸福!樂曲開始,由嗩吶吹出一個長音後,接着是呈現百鳥齊鳴的引子,然後是一段歡快的旋律,接着便是在固定曲調伴奏下各種鳥的爭相鳴叫聲,情趣盎然,形象鮮明。使用快速雙吐的演奏技巧,和氣息長時間不斷的長音襯腔,音樂高潮迭起。尾句再次百鳥齊鳴,與引子相呼應。用心去感受,使人陶醉!

隨着樂曲的聲響——山谷中飛出一隻小鳥,它美麗動人的景象在我眼前浮現,它的羽毛是那樣的光彩奪目,明亮的眼睛,婉轉優雅的飛行姿態,彷彿仙女飄過。

當音樂高潮起伏時,你會覺得好像愈來愈多的鳥兒從山谷叢來直插雲霄,自由的飛翔在廣漠的天際,猶如在空中漂浮的小白雲朵,吉祥美麗!這來自山谷的鳥兒們聚集在一起,連同撿來的.食物,一同飛往西邊。雖然一路坎坷,它們不畏艱險,朝着鳳凰呆的地方,向鳥中之王飛去。因爲,每當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傳說鳳凰以前也是一隻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但它非常勤勞,別的鳥兒吃飽了在玩,它卻從早忙到晚,不停的採集果實,儲藏食物。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找不到食物,餓的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打開山洞,把裏面的食物拿出和大家共度難關。旱災過後,爲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衆鳥兒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爲鳥王。

當音樂接近尾聲了,我彷彿還在回味這激動人心的美妙旋律。是啊,百鳥朝鳳嗩吶演奏,它的藝術至今達到最高的境界,也是藝術家們不斷精益求精的經典佳作。

音樂是美好的,它使人陶醉嚮往。如果生活像美麗的項鍊,那麼音樂就是那璀璨的珍珠,我將終身與藝術相伴!

觀《百鳥朝鳳》有感13

感謝有情懷的電影人方勵先生,正是他在直播平臺面對鏡頭的悲壯下跪,跪求院線經理多爲電影《百鳥朝鳳》排放映場次,才引發了絡媒體的密集報道,我纔有幸看到了這麼一部佳作上映的消息。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20xx年去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爲導演去世後缺少宣傳發行資金,直到方勵先生義務接手宣傳發行工作,這部影片才得以在今年5月6日上映。吳天明導演是中國影壇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傑出代表,他發掘支持了張藝謀、黃建新、顧長衛等對中國影壇極具影響力的第五代導演,他執導的影片也蠻聲海內外,屢獲大獎。於是,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破例因爲看電影向家人請假,週六傍晚來到影院。

八百里秦川一道道彎,五千年華夏一隴隴田。鄉土記憶、鄉村文化、民俗傳統、文化傳承是這部影片的關鍵詞。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傳統鄉村的自然生活場景,看到了風景如畫的田園、很通人性的妞妞、孩童玩耍的鞦韆、如夢如幻的螢火和充滿鄉野氣息的語言,看到了德與才的終極對決,看到了父親對兒子信任的力量,看到了師徒之間的深情厚誼,更看到了鄉村文化和民俗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傳承困境。

這讓我想到陳道明先生在北京衛視《傳承者》節目中發飆時講的一段話,想到了陳道明先生給小演員們帶來的感動,給現場嘉賓和觀衆帶來的`洗禮;這也讓我想到了電影《洗澡》中隨着城市發展而被拆掉的大澡堂,想到了大澡堂常客們對沒有大澡堂的心灰意冷,還有兩位老爺子的三輪車穿行在拆遷瓦礫間的畫面。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梯,文化是人類社會沉澱的智慧,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標籤。文化會隨着社會不斷髮展,而文化也需要我們傳承。這是因爲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我們不可能真正瞭解所有的文化現象,而我們不能因爲不瞭解就忽視了文化,忽視了在社會發展中對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遊天明一班人吹嗩吶,對面西洋樂隊是長號架子鼓加摩登女郎,這是影片中最大的戲劇衝突場景。在這個場景中的遊天明想不明白,接受不了,伴着長長的耳鳴聲,他捂着耳朵蹲在地上。遊天明的耳鳴,是吳天明導演給我們當下的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敲響的警鐘。文化不在,民族何在,你我又何在?

觀《百鳥朝鳳》有感第一次看到《百鳥朝鳳》這部影片,相信大家一定不會把“嗩吶”聯繫起來。可就是這部看似平常的電影,讓我得到了難以言說的感動與啓迪。

本劇是吳天明老先生所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在黃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村莊裏,打偶離不開嗩吶。而這其中,焦師傅又是嗩吶將中的佼佼者。一天,他收了一位叫遊天鳴的徒弟,把畢生所學教授與他,終於,天鳴成爲了班主。但是,隨着世道變化,村莊裏洋樂隊掀起了一陣風潮。而嗩吶,卻沒有了立足之地。焦師傅也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此時,文化局的局長想讓天鳴吹一段嗩吶,把嗩吶劃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到大城市的他,是否會動搖吹嗩吶的決心呢?爲何叫“百鳥朝鳳”?起初,我也有這樣的疑問。原來,在辦喪事時,平庸的人只能吹兩臺,中等的人吹四臺,上等的人可以吹六臺。而只有最德高望重,品行好的人,才配吹“百鳥朝鳳”。最令人感動的是在結尾,焦師傅去世了,他生前,曾要求天鳴在死後給他吹四臺。而真正在焦師傅分墳前,他吹起了“百鳥朝鳳”。恍然中,焦師傅彷彿在黃昏裏漸漸行遠。而我,似乎聽到了嗩吶所召集來到千千萬萬只鳥兒,撲打着翅膀,圍繞着焦師傅,伴着清脆的鳥鳴,在黃昏裏,漸漸行遠。

看完影片,我早已泣不成聲。看似它講述的是一個有關嗩吶的故事,實際上,是反應如何才能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洋流潮”所佔據的今天,是否會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聽聽中國的特色音樂?希望在將來,“百鳥朝鳳”不只是,一個傳說......

觀《百鳥朝鳳》有感14

影片的導演吳天明,今天的年輕影迷知道得不多,卻是新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風雲人物。作爲導演的吳天明,拍出過《人生》、《老井》、《變臉》等榮獲國內外大獎的名作,在上個世紀—十年代可謂領一時之風騷。而吳導更爲人所稱頌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樂風範。擔任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期間,他親手扶持了田壯壯、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說,沒有他也就不會有第五代導演的崛起。說到開拓風氣、扶持新人,吳天明是他那一代電影人中的翹楚。正因爲如此,他於3月逝世的消息幾乎震動了整個中國影壇。

《百鳥朝鳳》作爲吳天明的遺作,其實在20xx年就已經完成,並奪得了當年金雞百花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獎。然而由於農村藝人的題材實在與商業流行太過格格不入,難以找到發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藝術院線的發行渠道是今日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大弊病,這造成《百鳥朝鳳》這樣的藝術電影無法定位合適的觀衆羣,也使有心的觀衆難得接觸到這類佳作。

影片講述了傳統嗩吶藝術在新時代的遭遇。表面上,劇情的主角是年輕藝人遊天鳴,他的學藝和成長貫穿了整個故事,而實際上,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纔是電影的真正主角。通過徒弟的視角,老藝人對傳統音樂的熱忱,以及面對新時代的焦慮一一展現在觀衆面前。實力派演員陶澤如飾演的焦三爺可謂形神兼備,將一個農村藝人樸實外表下的脈脈溫情和錚錚鐵骨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個真正將嗩吶“吹到骨頭縫裏”的藝匠,也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民間藝人,延續了中國傳統民樂的精神和靈魂。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吳天明這代導演的心結。可以說,關於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貫穿了第四代導演和受他們影響的第五代導演的全部創作。在他們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國剛剛走出動亂的陰影,反思的浪潮主導着整個社會。“什麼纔是中國的?”和“中國該往何處去?”這樣的問題遠不僅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關係到每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吳天明的《老井》、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長長的名單裏,洋溢着的都是導演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鄉土大地、傳統藝術、祖先傳承等都是他們熱衷於表現的意象,主導了中國影壇十餘年的創作歷程。

因此《百鳥朝鳳》所展現的,絕不只是一羣藝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吳天明導演對整個中國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個村莊簇擁着的“無雙鎮”,象徵了傳統中國的空間格局。嗩吶樂班與西洋樂隊的交鋒,象徵了傳統中國與西洋文明、市場大潮的衝突和對峙。《百鳥朝鳳》背後象徵的傳統道德的衰落則指涉了幾十年來的禮崩樂壞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鳴”(原著如此)也與導演的名字諧音,夫子自道之意躍然銀幕之上。可以說,吳天明導演的收官之作延續了他從《老井》到《變臉》一以貫之的人生思考,依舊在用影像講述着他心目中的那個“中國”。

然而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影片折射出了這種思考的侷限。主角練習吸水時,兩個路人的對話泄露出關於“傳統藝術”的真相——在所謂的“傳統社會”裏,樂戶本是賤民。在科舉、通婚方面飽受社會歧視的這一階層,與娼妓、乞兒、皁吏等同流。在焦三爺口中從道光年間就風光無限的這個行當,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想像。一面受着東家“接師禮”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師椅上吹奏《百鳥朝鳳》的待遇,很可能只在—結束之後的短短十幾年裏纔有。再往前,“破四舊”的魔爪無所不在,往後,市場化的大衆娛樂潮流席捲城鄉,嗩吶匠都沒有好日子過。只有在這段時間裏,由於精英文化的破碎,大衆娛樂的匱乏,才能孕育出天鳴的父親那樣將嗩吶匠當做高貴職業的農民,也才能營造出扶老攜幼爭聽嗩吶的草根氛圍。

由此可見,吳天明真正懷念的或許並非“傳統”,而是那個剛剛走出浩劫,百廢待興的八十年代。那是個還沒有被商業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嗩吶匠和嗩吶的命運,恰與吳導和這部遺作的命運相映成趣,一樣令人唏噓。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侷限,例如在配樂方面,西洋樂器吹奏的畫面和聲音時有脫節。在表現壓軸曲牌《百鳥朝鳳》的時刻,響起的卻是中西合璧的電影配樂,這都不免令人失望。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例如在焦三爺逝世的199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還沒有進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間藝術的轉機,還得再等十年才能到來。

當然,這些缺點瑕不掩瑜,都不妨礙這部電影成爲一部佳作。不誇張地說,撇開“土氣”的外形,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橋段設置、人物塑造都完勝90%以上的院線電影,包括好萊塢產品,文化內涵就更不用說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時髦的城市題材電影霸佔了主流影壇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導演對於電影的獨特理解,看看他們眼中“原生態”的另類中國,或許纔是這幾天最時尚、最非主流的選擇。

觀《百鳥朝鳳》有感15

上個週末,陪孩子去看《美國隊長》,座無虛席,我們只買到了第二排偏角的位子,仰脖子看,不到五分鐘就睡了,一直睡到影片結束。期間,我掙扎着醒來幾次,不到一分鐘就又睡去,在震天動地的打鬥聲中,這是我睡得最好的片子。出場時瞥見電梯拐角一張海報“大師絕唱——百鳥朝鳳”,吳天明導演的遺世之作。心裏開始惦記這片子。

看到《大唐玄奘》已經快下線,擔心《百鳥朝鳳》也會同樣命運,看過玄奘第二天不歇氣地看了《百鳥朝鳳》。觀感如是:

情懷,是不爭的事實。看片前我曾和朋友討論什麼是“情懷”,不爲名利只爲理想去做一件事情,這就是情懷。能去拍攝《百鳥朝鳳》這樣的電影,行動本身就是一種情懷。此片的題材、它想告訴人們的東西,在當今這個環境非常難得。傳統文化的失落不僅是文人關心的,大衆更應該有所知覺,最好的東西並不是流行的東西,而一部電影是連接大衆最好的橋樑。作者想說的不僅是這些,音樂失落的背後有傳統道德規範的失落,人們在不同階段對嗩吶藝人的尊重與輕視對比鮮明,令人痛心。

堅守,是它的主題。當焦三爺選擇嗩吶傳承人的時候,估計大多觀衆猜錯了,人們一般會認爲主角不會那麼一帆風順地當上傳承人,一定得歷經磨難方纔修成正果。這時候大家還沉浸在對嗩吶的崇拜氛圍中,想不到未來變故,更想不到此片並非一個傳藝故事那麼簡單。焦三爺如先知一般,放棄了技藝更好的藍玉,選了木訥踏實的天鳴,傳了看家曲目百鳥朝鳳。能夠把傳統技藝堅守到最後的必然是天鳴這樣的人。

德行,是另一個主題。死者能不能受用百鳥朝鳳,標準不是錢而是僱主的`德行,就這一點,嗩吶匠在舊時代拿住了尊嚴。選傳承人也要德藝雙馨,以德爲重。

情懷,堅守,德行,這三條正是現今最稀缺的東西,就憑這,電影是立住了,值得一看,更何況吳天明第五代導演教父的名頭,陶澤如那蕩氣迴腸的演技,根本不用發行人在微信裏給人下跪!求求大家進電影院看吧,我都不知道這是在爲傳統文化流淚還是在打文化的臉?!

以上三條是不爭的事實。此外,從電影作品的角度看,嗩吶藝術的魅力渲染稍嫌不夠,特別是百鳥朝鳳這個曲子,之前做了那麼多烘托,當師傅教兩孩子在樹林裏分辨各種鳥叫聲的時候,我是多麼期待這些鳥叫到最後可以衆星捧月般地出現在百鳥朝鳳壓軸曲裏。影片最後,百鳥朝鳳曲出現了兩次,一次由焦三爺領銜在村長葬禮上演奏,一次是遊天嗚在師傅墳前吹奏,兩次演奏均沒有達到預期的強烈效果。這裏可以參考的是意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的鬥琴橋段,即便是我這種不懂音樂的也被震驚得瞠目結舌。做爲一部音樂主題片,音樂氣氛讓人頗感遺憾,此片如果作曲或音樂監製換成趙季平,做故鄉的音樂一定會增色很多。三十年前吳天明導演、趙季平作曲的《人生》忽然縈繞耳際,那熟悉的旋律,是鄉土的、憂愁的、動人的,成爲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焦三爺是成功的,而作爲新舊傳承核心人物的遊天鳴,性格塑造不甚完整,他所面臨的迷惘不夠深刻,他對藝術的愛也有點莫棱兩可,先是爲了圓他爸的夢,後來又是謹尊師命,似乎他的堅守只是對焦三爺的承諾,跟自己的內心沒啥關係,或者他的內心始終沒向觀衆坦露。缺乏一個契機讓人物實現成長並達到完整。從頭到尾,主人公遊天鳴是一個沉悶的角色,影史上有內涵的沉悶角色很多,比如《簡愛》的羅徹斯特,沉悶卻充滿內涵與激情。而天鳴的沉悶中只有沉悶,沒內容,沒激情。此處可以參考去年的獲獎影片《爆裂鼓手》,裏面的年輕人也非常本色,成長的力度卻很大,你感到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成爲了他自己。頭號人物沒立起來,我認爲不能怪演員,要怪也只能怪故事,年輕演員的形象其實很本色、很到位。從故事結構來說,他承載的甚至是第一主角的重擔,結果因爲這個人物有些弱,使人們誤以爲焦三爺是第一主角。在主題表達上,社會性有餘,人性層面的開掘失之不足,縣文化館領導找他們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段有點突兀,和整個影片的悲劇基調不符,以至於我老懷疑是爲了拿龍標過審故意加上的。

最後,對民族音樂的前途探討不夠過癮,並非不滿他的悲觀——吹索吶的變成要飯的在西安城牆上表演。悲劇自古以來就是真正的正劇,偉大的作品都在批判現實,都是悲劇。但是,此片對民樂前途的表達有點簡單和草率。相比導演之前拍攝的《人生》《變臉》《老井》,這部電影並沒有突破自已。然而吳老以70多歲的高齡導演了這部情懷之做,令人佩服,值得尊敬,對當今浮燥的電影市場來說,是一部表率之作。吳老,一路走好!

我在上週三觀影的時候,坐者寮寮,今天是週日,一週的口碑效應開始顯現。在給爸媽訂票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院線對這部片子的排片已經增加到從早到晚每小時一場的密度,儘管是在小廳放映,但面對《美國隊長》這一強勁的擋期對手,它的表現已經獲得院線的青睞。

我將這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推薦給爸媽,他們又邀請了一對夫婦朋友一同觀看,四位老人懷着興奮的期待走進影院。此刻,我正坐在影院裏的影吧一邊寫影評一邊等待他們出場,回家的路上聽聽他們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