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9篇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9篇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

本週老師組織我們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從中我認識了許多人物,如:物理學家楊振宇、國家運動員蘇炳添、抗美戰士朱彥夫等。

可令我敬佩的還是那對殘疾夫婦,他們雖然身體殘缺但精神是豐滿的,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他們兩人加起來只有兩條腿一隻胳膊卻撫養了兩個孩子,多麼厲害啊!李國秀說我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就把衣服用腿夾住,再套給孩子穿,扣扣子時,就用嘴,往那兒一撇,就扣住了。平時抱兩孩子,就是用腿夾着或讓孩子躺着。聽到這兒我淚目了,寫觀後感時我越寫越堅定。

張順東裝了個假腿,生活仍在繼續。張順東的女兒光瓊考上了師範大學,但李國秀的腳因勞累而潰爛。這讓原本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但還好,苦難都是暫時的。村子裏的人聞知夫妻兩人的事蹟後都會伸出援助之手,讓他們的生活沒有那麼艱難。我們有健全的四肢,有時還覺得生活艱難。而他們卻從未想過放棄生活。他們不爲生活中的困難勇往直前,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爲自己的生活扛起了一片藍天,我相信他們以這種態度堅持下去,一定會生活的更好。

夫妻二人的事蹟讓我感動,悟出了只要你在困難時不折不撓,遇到挫折不要放棄,用積極、勇敢的態度來消滅生活中的攔路虎,用努力換來美好幸福生活的道理。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2

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就讀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一年級,1950年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二年級,1951年在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化工機械專業讀三年級時赴蘇聯留學。1958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祿院士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士祿院士是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爲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院士爲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20xx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說:“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3

從古至今,我中華民族就有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本年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中,又出現了許多令我們敬佩的偉大人物。

張順東先生和他的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他們自己那勤奮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他們照顧年邁的老人,撫養失去雙親的兩個侄女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幫助全村人走向脫貧的道路,用辛勤勞作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爲我們展現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一個感人故事。

江夢南,雖然她的耳朵什麼也聽不到。但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也用自立自強的精神,努力學習脣語、看老師板書。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她自學考上了吉林大學藥學院,之後繼續在吉林大學攻讀完研究生學位,並且通過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試。並且獲得了自強自立大學生標兵、白求恩醫學獎等榮譽。

其實,在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令我們敬佩的人。生活中,他們也有着自強不息、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這就是我的感悟。

正是因爲有了你們,纔有了今天美好的中國、幸福的我們。你們是我們祖國的驕傲,同時又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謝謝你們,向你們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4

我縱觀歷史一看,從未缺少胸懷大志之人、報國立功之人、爲民請命之人……他們雖未在史書上留下鮮明的足跡,但他們都是帝王的治世之才,華夏的脊樑。

靜林悠深,雲嘆月,誰嘆梨花雨涼;孤燈似火,星似茫,回味盛世大唐。我們曾感受到“萬國來朝”的盛世,也曾感受到“七下西洋”的遠行,也曾感受”安史之亂”的動亂和西方殖民的入侵,曾有過盛世也有過衰落。但是,我們的歷史依然延續下來。

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餘三大古文明滅亡並未得以延續,而華夏文明仍薪火相傳且生生不息?那是因爲我們經歷過文明的興盛,擁有着根蒂深固的文化認同,渴望對文明延續下去的那一份責任。

巍巍華夏族,揚揚中國運。在今天的中國之下,那些爲民請命、以身報國、爲國奉獻的人們,他們正在以自身特殊的方式對祖國做出巨大的貢獻。他們有笑對生活的'張順東夫婦,有意志如堅的江夢南,也有亞洲飛人蘇炳添……那些巨人們支撐着中國,屹立於東方,俯視着世界。所以說,我們生在華夏,是何其幸運!

在新時代,我們出生在華夏,沐浴在和諧的春風裏,目光所及皆爲華夏,五星閃耀皆爲故土。新時代的我們要有遠大的目標,堅韌的毅力,學習那種“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啓”的那種默默奉獻的精神。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5

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感動中國”現場,沒有設置觀衆席。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了頒獎典禮。

面對來自全國人民的關心,他笑着感謝大家:“我的身體狀況比一年前略有一些好轉,正在嘗試中醫治療,主要是推拿按摩和現代康復方法,走路稍微平穩一點。”隨後,他還樂觀地告訴大家:“我可以踩自行車了。”

現在回頭看去年,是一段什麼樣的日子?張定宇說:“我是一個醫生,是一個醫院的院長,那是我們拯救病人的一個崗位。我最慚愧的,是患病的妻子在最危難的時候,不能陪伴她。但是,醫院有800多人需要我去帶領,還有這麼多病人等着我,我不能這會說我不行。沒太多取捨,也不需要我做取捨。現在回頭去看,儘管壯烈,但也很平常,就是我們的一個工作,是你應盡的這份職責。”

但,白衣爲甲的張定宇,同樣也是一名與死神賽跑抗爭的病人。關於自己的漸凍症病情,張定宇早已豁然:“我思考過這個問題,幸運的話,生命會給我8到10年以上時間,不幸的話,最多5到6年,我會用好這些時間。”

他說,在我坐輪椅之前、在我真正躺下來之前,當你有那種時間的緊迫感時,就會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情。“能夠幫助到別人,你不覺得很幸福嗎?”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6

爲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羣“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徵”這一主攻課題,精通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吳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羣衆,整理了大量的臨牀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爲“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氧艙。吳天一成爲第一個模擬試驗者。氣壓從海拔5000米的高度開始下降,由於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係數。

20xx年,吳天一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青藏鐵路開建,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運用於拯治青藏鐵路建設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們共同研製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也爲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環境,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參與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五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7

星期四,我在同學的推薦下觀看了《感動中國20xx》人物頒獎盛典。

獲獎的人物共有十個,他(她)們分別是:郭明義、劉麗、王茂華、譚良才、錢偉長、K165高鐵鐵車的警察以及志願者等共十人。在這十人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茂華和譚良才,他們捨身救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我邊看電視,邊掉眼淚。情到深處,不自禁的失聲痛哭。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他們感人的故事。

20xx年的某一天,在王茂華家附近的一所房子突然着火了,茫茫的火海幾乎要把整整一棟房子吞下它們的肚子中,這時房子裏隱隱約約的傳出孩子淒厲的喊叫聲,就在這時,王茂華和譚良纔不顧一切地衝入了火海中,等到他們抱着四個小孩出來時,渾身上下全是黑漆漆的,身上的皮帶還在着火。火老虎面露猙獰面龐,還在肆意行兇,但王茂華和譚良才卻沒有絲毫退縮,再次義無反顧地衝進火海里又從死神的手中救出了兩個小孩。最後王茂華和譚良才雙雙被燒成重傷,送進了醫院,經過多日的搶救,王茂華光榮的犧牲了,譚良才的傷勢漸漸有了好轉。

王茂華雖死猶榮,他卻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他和譚良才捨身救人的精神感動中國,感動世界。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8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想必大家對這句詩都略有耳聞。這句詩告訴我們:如果奉獻就是爲了有一天索取,我們將變得多麼渺小。生活中處處有奉獻,那個人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好不容易從牀上爬起來,慢慢吞吞地穿上衣服洗漱好,最終我走出了家門。我剛走出家門幾十米,就看見一個清潔工在疏通昨日堵塞的“臭水溝”。

她站在水溝上頭,拿着鐵鍬在把垃圾挖出來。她挖出一點垃圾,那惡臭的氣味一陣一陣撲面而來,但她一點也沒有退縮,一向堅持着,她挖出了一點又一點垃圾。突然她拿鐵鍬挖不到垃圾了,她站到“臭水溝”裏去,冰凍且有惡臭的水衝擊着她的腳,她蹲下來,用手去挖,她挖出了許多垃圾,越挖她的手就越黑,她不但沒有退縮並且更加努力地幹活。大多數人肯定是嫌髒的,甚至連靠近都不敢,可是這個清潔工正好相反。

突然我聽見一段對話,一個男清潔工說:“別幹了,讓別人去幹吧。”這個清潔工說:“不,既然做了,那我就必須要做完。”男清潔工又說:“快走吧,那下水道又髒又冰,不值啊。”“不,你先走,我在幹一會兒”女清潔工說。說話間,她把下水道疏通了,被堵住的污水向她的腳衝去,她的腳變得黑不溜秋,但她一點也不在意,悄無聲息的走了。

奉獻不是爲了索取,奉獻應是自覺自願,從此刻做起,從自身做起,讓奉獻這棵大樹永遠蔥籠茂盛。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9

在《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節目中,有四位老人因爲各種原因沒能到現場參與錄製,這其中就包括剛剛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顧誦芬院士,他也是我國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曾主持研製殲―8、殲―8Ⅱ等戰鬥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戰鬥機的先河。

我們先來通過一個短片回顧一下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

敬一丹:顧老今天沒有來到感動中國的現場,通過視頻的方式他和我們面對面。

顧誦芬:大家好,我就是顧誦芬,今年92歲。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授予我,我感到很慚愧,我沒有做出什麼,黨和國家給了我太多了。感謝感動中國組委會,感謝全國人民,特別感謝一代代爲祖國航空事業接續奮鬥的全體航空人。

當時因爲身體原因,顧老沒能來《感動中國》節目錄制現場。爲了彌補這一遺憾,前幾天,感動中國主持人敬一丹與記者崔霞一起登門拜訪了顧誦芬院士,給顧老送上了《感動中國》的獎盃。

在離開顧老家前,顧老爲中國航空事業寫下了寄語,希望年輕人再接再厲,爲祖國的空天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顧誦芬:相信你們對空天事業的精彩報道,能激發更多的年輕人爲祖國的空天事業做出更多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