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1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導演喬·賴特執導,由英國製片,片長130分鐘,20xx—10—16(中國大陸) / 20xx—09—07(英國)上映。

爲了說和花心的哥哥奧布朗斯基(馬修·麥克費登飾)和嫂子多麗(凱莉·麥克唐納飾)瀕臨破敗的婚姻,美麗貴婦安娜·卡列尼娜(凱拉·耐特麗飾)乘坐火車來到莫斯科。她在當地邂逅騎兵軍官渥倫斯基(亞倫·約翰遜飾),後者風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麗的妹妹凱蒂(艾麗西卡·維坎德飾)神魂顛倒,也讓已爲人婦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動。忌憚周遭的風言風語,安娜壓抑內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裘德·洛飾),似乎全然無法體恤妻子心中的苦悶。未過多久,渥倫斯基尾隨來至彼得堡,安娜再也無法閉鎖那充滿愛火和渴望的心門……

本片根據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經典名作改編,榮獲20xx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爲了追一下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看了這部片子。不太懂這部片子好像是用戲劇舞臺的形式來展現,但是也不完全是,感覺怪怪的。之前看過索菲瑪索主演的那版,對比之下會發現,原來很喜歡的凱拉有些暗淡了。或許凱拉再年輕一些時拍會比較好。安娜的丈夫還是比較厚道的,雖然最後不同意離婚,從世俗角度也無可厚非。按現在的說法安娜是死於嚴重的抑鬱症,歇斯底里之後的自殺。

年輕時的愛情有一定的盲目性,衝動不可避免,也可以付出一些代價。但是結婚後一定要慎重,最好是既然選擇就要履行責任,輕易不要再去嘗試熱烈的愛情。否則不但揹負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也會讓自己難以自拔。

選擇在自己,一定要慎重。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2

影片開頭是一幕幕的劇場形式,安娜哥哥的不忠,安娜去莫斯科看望嫂子道麗,安娜問:結婚九年還有孩子,還比不上婚外情。火車上遇到的夫人說:愛了再後悔總比不敢做強。

火車到站後,夫的兒子來接她,她遇見了改變她一生的男人:帥氣騎兵團軍官佛倫斯基(裘德洛飾)夫人安娜:迷人。

第一面:佛倫斯基看到的是溫柔活潑的的安娜,安娜看到的是紳士慷慨的佛倫斯基。

第二面:佛倫斯基來看吉寧,樓上的安娜與佛倫斯基對視,安娜匆匆走開。

第三面:舞會上:安娜與佛倫斯基的舞蹈真的太美了!佛倫斯基邀請安娜,這也是佛倫斯基來舞會的唯一目的。

安娜美麗善良,佛倫斯基愛上她,爲了她願意放棄晉升的機會,不顧母親反對。

安娜最初拒絕佛倫斯基,因爲她有家庭(即使是無愛婚姻)她有孩子,還有吉寧喜歡佛倫斯基。最初的安娜是善良的。

佛倫斯基是完美的,是那個時候上流社會女人的男神,那個時代上流社會許多婚姻都是政治犧牲品,所以許多女人有情夫,男人有情婦。但是爲什麼安娜就被別人指指點點呢?因爲安娜和佛倫斯基擁有的不只是男女關係,更有其他女夫人得不到的東西—愛情,所以安娜被人指點議論。

但是佛倫斯基提出娶安娜的時候,安娜卻不離婚,這又是爲什麼?

不是孩子的原因,如果爲了孩子,安娜一開始就會拒絕佛倫斯基;不是怕被指點,擁有佛倫斯基她不在乎這一切;不是因爲離婚分不到財產,佛倫斯基有雄厚的資產。

其實整部小說不是安娜在探尋愛情之路,而是列夫托爾斯泰在尋找無愛婚姻裏的女性的出路。安娜不離婚,是佛倫斯基十年後也許會是另一個卡列寧。

佛倫斯基現在看中安娜的美貌,可當安娜老去,他也許會再找第二個安娜,安娜就是重蹈現在的婚姻的覆轍。所以安娜不離婚。

結局是安娜自殺,是托爾斯泰也找不到安娜的出路吧,除了自殺那個時代的女性也找不到無愛婚姻裏的出口。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3

對於托爾斯泰的印象一直只停留在《戰爭與和平》中,因爲總覺得他的小說太過無趣,昨天偶然間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只是出於無聊纔看了一下,但是似乎一下子就被這部電影吸引住了,也是女主角太過漂亮,男主角過於帥氣。但是看完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是不容錯過。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年輕的軍官伏倫斯基在一次舞會上與有夫之婦安娜相識,兩人一見鍾情,起初安娜極力想要斬斷兩人之間的愛情,可是伏倫斯卻堅持不懈的去追求安娜。安娜決定離婚與伏倫斯在一起,可是當兩人在一起時,卻因爲種種矛盾不停地吵架,最後伏倫斯決定離開安娜去母親那裏,安娜獨自走在街上看到人們的種種神態,想到自己的生活心情很是悲痛,一念之下我軌自殺。伏倫斯在安娜走後,纔有意識到他是如此的愛安娜,如此的後悔。恰好此時俄國戰爭,伏倫斯決定參軍打仗,以瞭解自己殘缺的一生。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我的感慨有很多,首先是,任何人任何時候一定要懂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不要因爲一時的衝動,而餘留半生的後悔。伏倫斯因爲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安娜的愛,而是安娜走向了死的深淵,事後他是意識到了,但是又有何用呢?如果他能早點懂得,早點去珍惜,去站在安娜的角度的去想,又怎麼會有這樣的慘劇發生呢?不僅僅是愛情上,我們生活中的每個方面都應當是如此,認清你所真正需要的,真正珍惜的,並且付諸於行動,好好去做去愛,以免以後去後悔。

其次,這部電影還讓我增加了一些對愛情的認識。愛情和責任有時候並不是一致的.,安娜和伏倫斯是有愛情,可她還有兒子有丈夫,有她屬於家庭的責任,可是她沒有清楚地考慮到自己的處境,爲了愛情而拋棄了責任,同樣也造成了她最終的悲劇。

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不僅僅只有這些,此外每個人的感慨也不盡相同,如果大家有興趣也不妨去看一看,我覺得這部電影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4

電影的劇情以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命運糾葛爲明線,以康斯坦丁與凱蒂的感情發展爲暗線展開,最後爲我們分別敘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愛情結局。前者的愛情走向極端的毀滅,後者走向永恆的田園式的幸福。以傳統東方道德視角來看或許會單純認爲前者是背離道德的墮落愛情的報應,後者則是淳樸愛情的善果。但置於沙皇俄國那段新舊交替緊張惶恐的歷史背景中,或許托爾斯泰正是通過塑造這個爲愛沉淪,爲愛反叛,爲愛瘋狂,爲愛毀滅的安娜·卡列尼娜來歌頌傳統壓抑社會中躁動叛逆的靈魂。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一場盛大的悲劇,因她驚心動魄的美,不羈的靈魂,狂烈的心,瘋狂的愛,最後卻只毀滅了她自己。托爾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開頭碾死工人的列車便是她陷入愛情的地方,愛情在哪裏開始,生命就在哪裏結束。在那浮動於安娜死去面龐的火車光影下,影片達到高潮的尾聲而又歸於一種柔和的平靜。在絕美的華爾茲中讓人感受到這場盛大無比的悲劇的美與魅力。

偶然聽見有人批判電影裏面人物衝動而不理性的愛情。我想,或許現實中的我們往往歌頌理性,但在偉大的著作中,正是這些極端暴烈、酣暢淋漓的人物命運纔會觸動到我們沉睡着的渴望的心,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永遠離不開詩歌,小說,電影等偉大藝術的原因。

12年版的這部電影評價並不可觀。可能因爲沒讀過原著,大體而言,我對這部電影恰到好處響起的華爾茲,頻繁而富有節奏性的舞臺劇形式的場景轉換,人物精緻的妝容服飾,誇張而極具藝術感的動作表情,乃至沙皇貴族奢靡生活的生動再現,都甚爲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