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1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遠赴內蒙,尋找當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爲主線,用一種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在現實和歷史的不同維度中展開敘事: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是兩條不同時代的橫向線;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線。三條不同的路,縱橫捭闔,像撒向歷史長河中的一張網,就這樣網住了一對兄妹和兩個母親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調色,以區別這三條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使用了一種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長之路,使用了一種飽和度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則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於影片中有大量的倒敘內容,加之登場人物繁多,使用這樣貼心的調色,就不會讓觀衆暈頭轉向了。

這是一部關於“原諒”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困擾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結,終於在見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開了,但此時的她早已選擇了放下。養父養母在悲劇發生後並沒有遷怒於杜思珩,而是依然對她不離不棄,這種偉大的“原諒”,讓杜思珩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了草原。因爲拋棄女兒,杜思珩的親生母親愧疚了一輩子。然而千頭萬緒,當初的“拋棄”是爲了讓兩個孩子都能夠活下去,這是一種既殘酷又悲憫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2

電影從其中的一個家庭敘起,結束於角色們自我的救贖。母親爲了養活兩個孩子,被迫將兄妹中的妹妹送走,妹妹因此被送入了內蒙古與額吉一家相處。伊德爾和薩仁娜,作爲草原上的父親母親,便是樸實善良的蒙古族人的代表,在那個物質匱乏,極度困難的年代,用心底的大愛養活了家庭中的每一員。這份愛消解了這段苦難悲慼的歷史,導演從以小見大的角度出發,擅長用微妙的情感和細節,將整個故事變得相對親近,對於現代觀衆來說,能夠更好的以家庭情感的角度去了解,去理解接納這一事件。

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上,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痛徹骨髓的苦難,情感在循序漸進中抵達深處,牧民們與生俱來的純樸溫柔,印在了廣闊的綠草與穹頂之間。被拋棄的女孩,在得到了草原的治癒的同時,又受到了這麼多的關愛,母親給予的是悲憫無奈的愛,薩仁娜給予的是無私包容的愛,那木汗給予的是默默守護的愛,伊德爾給予的是諄諄教誨的愛,同樣是以小見大的愛,從家庭中的小愛,投射出民族間的大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女孩從遙遠的沿海南方城市被送入遼遼無垠的草原,可草原卻讓這份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愛經久不息,在杜思瀚回憶妹妹被送走和去尋找妹妹的故事線裏,悲怮,思念,嘆息,都隨草原的風而去,細微卻又龐大,沒有洶涌而來的淚點,激烈的情感碰撞,只有念念不忘的迴響。已經變成老人的兄妹,哥哥找到了幾十年不見的妹妹,妹妹看似平淡,在得知母親剛剛去世後,是否心中仍會涌起一陣陣酸楚的波瀾……對於她來說,哥哥只是個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她早已融入草原無窮無際的天穹之下,難以割捨。被這些細膩的情感浸潤的觀衆,興許會感覺與演員們一同沐浴在草原的清風中。

影片是一首從草原飄出的詩謠,歌頌了家人和家庭之間,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大愛,即便那個年代多災多難,傷痕累累,但人們總能從苦難中創造出希望的曙光。當人們站在草原上,面對着草原的落日,看着他漸漸沉入天際線,殷紅的餘暉隨着炎輪消失在盡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美好。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3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質上講,它是一部講述救贖的故事,看完整個故事你會發現,原來他們都不像是表面上那麼溫暖和善良。

先說杜思珩的親生哥哥杜思瀚,說他有愛是不錯,但他也很自私。在當年,聽到母親說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邊,送走另一個身子好的。於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順理成章,他是那個留在母親身邊的人。或許正是因爲這份自責,他終身未娶,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並未主動去尋找親生妹妹,只是在母親即將離世,和自己身患絕症時日不多時纔去往內蒙尋親。 再說善良的養母,對於養女杜思珩百般疼愛,但是她終究有沒有私信呢?在電影裏沒有明說,但據說影片有被剪輯掉關鍵信息。從故事中其實不難發現,她親生兒子那木汗因爲生病導致失聲,因此一直沒有女孩願意嫁給他,後面的劇情裏也能看出,他是對杜思珩的情感不僅僅是兄妹之情。所以,養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 這一點也能從養母親生兒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後也能看出來,養父養母原本計劃丟棄掉杜思珩遠赴他鄉重新生活,但最後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後纔得到諒解,最終更名爲“那木汗”成爲他們真正的“女兒”。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這一生中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都在尋求那份心底裏的安寧。影片最後,親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見,擁抱和解,是一個大圓滿的結局。不過我倒希望結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沒那段,但我更擔心編劇或導演很難寫出後面的劇情,因爲那樣的人性思考或許更爲複雜。 影片是將主題昇華到了大愛的高度,但在我看來能夠治癒他們的不是愛,而是冗長的時間,只有時間才能做到如此寬容。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4

作爲2022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入圍影片,實屬口碑佳作,暖心催淚,整個影片觀看後感觸很深,直至影片結束心裏還是哽咽着久久不能平靜,本部影片根據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蒙”改編,整部影片雖不是那種很激盪人心的故事,但是想到漫漫人生路雖然艱難,但仍然有溫暖的人給你溫暖懷抱、自然是殘酷的,命運也很殘酷,可是成爲了家人,就永遠不會拋棄彼此,陌生的大草原上溫暖的人踐行了最初的承諾。

遙遠彼方未曾見面的人們啊,時空相隔,可是仍又那份牽掛和思念。

影片最後額吉給的擁抱和溫暖,即使隔絕時空從未謀面,但是那份感情都是相通的。

國家大愛,人家小愛,內蒙人民淳樸的大愛溫暖是中秋檔中很值得慢慢體味的一部片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5

《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詮釋。

因爲自然災害嚴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被送到內蒙古。這些“國家的孩子”被當地滿足條件的牧民們收養,從電影描述的三個小孩杜思珩、馬正元、黃寶哥等可以看出來,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和善待。

電影的主線是小女孩杜思珩。爲了讓她有口飯吃,不至於被餓死,她被媽媽送到了福利院,分別的時候,媽媽給了她一條小毛巾,上面繡着她的名字,那是媽媽留給她唯一的東西。她一直記着媽媽對她說的會來接她的話。所以,她走到哪兒都帶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內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媽媽來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們不同,她一直認爲內蒙古不過是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哪怕她最後選擇了薩仁娜做自己的.額吉,哪怕薩仁娜額吉全家都對她很好,他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她吃,奶茶、奶豆腐,他們給她搭建專屬的廁所,在草原上給她找遺失的小毛巾,教她學騎馬,一點一點的治癒她。

但這個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讓人覺得不識好歹。直到那個夜晚,伊德爾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賬外,教她識別北極星,送她指南針,讓她學會在任何時候都能準確的辨認出南方,她問他,怎麼才能回到上海,她說害怕自己長大,這樣媽媽就認不出她。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潸然淚下。血緣關係是這麼重要的,是一個人出生時便刻在基因裏的烙印,就像內蒙古人吃不慣水煮雞蛋,而漢族人吃不慣奶豆腐一樣。

然而,血緣關係又沒有那麼重要。

在女孩成長的過程中,一直缺乏父愛,伊德爾教她騎馬,告訴她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一點點的填補她父愛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開自己的心房,應該是騎着馬,在滿天風沙中去找伊德爾的時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爾抱在懷裏的時候,她說,爸爸不要離開我。伊德爾承諾她,永遠不會拋棄她。自此,她喊伊德爾爸爸。

隨着她長大,她漸漸融入了這個家庭。可能這個時候更多的是執着,爲什麼媽媽捨棄的是她。她只是想問個明白,這是她的心結。所以,她計劃着和馬天元私自離開。

在離開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給她的遺言是照顧好父母。爲了不觸景傷情,伊德爾和薩仁娜決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着馬車後面。伊德爾對她說,他會遵守承諾,永遠不會拋棄她。以後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錯事,最後,父母都會原諒和包容。

其實,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爲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會諒解的。更何況,還是爲了守護養女,親生兒子死去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在養父母心裏,她真的如同親生的女兒。

從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爲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她守護着善良的養父養母,守護着這片用無私的愛接納她的大草原。

接着我們說,黃寶哥,這也是“三千孤兒”中的一個,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裏走,說自己要騎馬。聲音引起了當地老師的注意,老師知道他腿受傷後,主動給他做了柺杖,呵護他。老師問,願不願成爲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點了頭,於是他們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馬正元是多年後,長大重逢的。但從長大後的情景來推測,他也被家人照顧的很好。比如,第一個發現他們要離開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關懷的,不會那麼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當那木汗爲了救他們而死去,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時候,也是一種保護和愛。

從這三個孩子的身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血緣關係爲根基的親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爲緣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彌足珍貴的。

在領養孩子的時候,牧民們說,他們是相信緣分的。有時候,一眼就註定了一生的緣分。所以他們會認爲,孩子來到自己身邊,就是神明賜予他們的禮物。

在電影裏多次隱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殘酷,有突然颳起的沙塵暴,有虎視眈眈的狼羣,有讓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奪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爾說,“大自然對我們很殘酷啊”。也許正因爲這樣,牧民們更相信天意、命運、神明,他們對不懂的東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守着爲人善良的本分。

我們現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可爲什麼心靈的距離越來越疏遠,感情的牽絆越來越淡漠,這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最後,以過了百年之歲的薩仁娜說的那句話作爲結尾,這也是整部影片裏最能觸動我的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把她撫養成人。

從這位內蒙古額吉的身上,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除了愛和善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東西。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6

首先拋開命題作業和時代大背景,我一直問自己就針對一個劇情片來說,它是一個合格的作品嗎,算,但是實在是稱不上優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齡的原因,爾冬升港片時代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全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溫情煽情則都是套路感滿滿。而且我覺得一個電影切入的視角也決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視角是陳寶國扮演的杜思瀚,作爲一個扯線頭的人,由他的尋親線扯出了整個故事當年的模樣,但是他作爲親情線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親歷人,於是他還得聽第三者講述,這就導致這個故事太過擰巴,親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觀者視角。紀實?卻又處處體現着主觀的情感表達。所以視角主體轉變成小杜思珩或者薩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陳寶國作爲尋情線,最後出現一下即可,當然,你如果說是爲了之後的反轉和煽情做的鋪墊,那當我沒說。

然後整個故事的設定,這個不得不說的時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個人都是歷史的推動者,每個人也都是時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時代會肆意碾壓過每個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詩感(當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爾導並沒有想過),光有美好是不夠的,真善美每個人都愛看,真善美的背後可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很多電影都喜歡放大個案,然後說這就是全部,但是這真的是全部嗎,對那些默默付出,無處發聲的人,公平嗎?當然這是命題作業,不多評價。

最後是人物的設定,是太過上帝視角下的產物,雖然看起來電影裏每個人都淳樸友善,但是幾個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擰巴!比如薩仁娜的爲國養女的情愫,那木汗對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還有阿雲嘎和那木汗說要悉心照顧妹妹讓她忘記傷痛走出困境,然後扭頭送她一個指南針,以及最後杜思珩的出走,作爲一個十幾歲父母又很開明的孩子,只是爲了執念想搞清心裏的疑問,還要回來的,沒有道理一聲不吭揹着所有人出走啊!讓那木汗的犧牲就很套路和難受。

最後時代的創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是創傷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體現的又是不一樣的,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下的人們都沒有選擇,但是如何繼續活下去,怎樣活下去,我們有的選,但是導演貌似也不想深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