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精選15篇)

觀看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4K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看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精選15篇)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打開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祕等着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通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爲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祕……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祕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衆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爲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纔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2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中國人奔赴星大的步伐從未停止。半個多世紀前,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現如今,鮮豔的中國紅閃耀太空。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 天”,“航天夢”早已匯入偉大的“中國夢”,成爲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驚鴻之筆。“嫦娥”奔月、“鬥”指,“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

一個個飽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任務,一次次展示着中國航天勇攀科技高峯的探索成就,展現偉大 的中國道、中國精神、中國。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徵程。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 捉鱉,談笑凱歌還。

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新和突破的背後,都離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懈拼搏、 自主創新,成爲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又是一載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國夢圓。這次太空之旅,僅能刷新中國人在太空駐時間的紀錄,進 一步開展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我們能和他們一起體驗在太空過春 節……科學探索再次與航天夢想在太空奏響協奏曲。“飛天夢永失重,科學夢張無限。”

正如航天員王亞平在出徵前所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 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3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通過這次觀看,讓我瞭解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生活的樂趣。

當神舟十三號成功到達太空時,與其一起上去的還有兩位宇航員叔叔和一位宇航員阿姨。還記得之前在電視上看見的宇航員叔叔們的臉總感覺胖胖的,還以爲是太空上的飯菜太好吃了。

阿姨向我們解釋了爲什麼他們的臉胖胖的,哦!原來是因爲在太空中人體裏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還給我們表演了一些節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裏開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水中乒乓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裝滿水的杯子裏,乒乓球沒有像在地球一樣上浮,而是像石頭一樣下沉,這就是浮力消失的實驗。

這次的《天宮課堂》讓我知曉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也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我也要向太空艙的叔叔阿姨們表達崇高的敬意:"感覺良好"隊,您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在我長大之後,一定也要向您們一樣效忠祖國,爲祖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4

啓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衆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爲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爲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爲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爲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爲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爲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裏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爲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5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衆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爲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衆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衆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爲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6

在今日,我觀看天宮課堂這一節目,這使我解到許多知識。在2013,我國航天員王亞平真正意義上做第一次天空授課,而時隔8,今日和曾經的技術有很大 同。而且這次攝像頭的數爲和質都變好,這也給航天員們造成很大的壓。而且她還會手中拿一 個攝相機,這可比在陸地上拿着輕鬆。張師給我們提出幾個問題。

在空間站中,正方體六面播種、根和芽的方向是麼?答案是根發散扎 入土壤,芽背向種植面向光生長。因爲地球有重,所以地球山上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長,而太空中微重環 境下,它的根會四處生長,並且根也會有彎曲,而且在土壤中生長。

第二個問題,從茶壺中向杯子中倒水,水會怎樣的?答案是,水在茶壺中且倒出來。在微重環境下, 水會漂浮在上面,是倒出水的。

第三個問題,在空間站內,魚能在敞口魚缸水中游動嗎?能,因爲水和魚分被分離開,並且水會在 短時間內遊一段時間,一會之後它們就會分開。航天員在艙外機械臂上,一口手拿小鋼球,一手拿羽毛,雙手用同樣的,向同一方向扔出,預定距離 爲兩米,誰先抵達?答案是羽毛。在真空微重下,質小加速度大,所以羽毛先抵達。之後,解一些航天的一些精彩瞬間。之後,又參觀一些航天員的“太空家園”使我解到太空中 的些設備。我還解到,在地面上乒乓球會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中,乒乓球沉浸在水中。在空間站中,浮幾 乎消失。一個水膜,並在水膜中加入水後,將一個人造的花放入水膜中,花在大空中變大,就像綻開 一樣。在水膜中繼續注水後,水膜會變成一個水球。在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兩像。將顏注入到水球當中,之後將泡騰片放入水球之中,之後水球之中會產生大氣泡,水球看起來漂亮。

這次實驗之後,我從這次天空授課中學到許多,我十分喜歡這次的天空授課。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7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 葉光富給我們上一節生動有趣的物課。首先,王亞平師給我們展示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居住區、衛生區和太空廚 房。隨後,師還介紹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太空中鍛鍊的重 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微重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 體健康。

葉光富師還爲我們演示在太空中如何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 多的解。接着,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三位師演示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實驗、泡騰片實驗 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 環境下表面張較強,水膜變成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 水球竟然呈現一正一反兩個像。

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 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太空授課是物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這一說法。正如王亞平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 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爲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 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8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對象主要是青少,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 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爲大家進直播授課。三位“太空教師”爲廣大青少展示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同學 們在地上也進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環境完全同,呈現出完全同的實驗現 象,引發人們的深思。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 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爲在空間站內浮會 消失,所以小球會受浮影響上浮。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 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爲觀止。

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大顯神威, 所以水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 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祕。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探索宇 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着自己的光彩,熱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僅學習到 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大中的每一滴水, 都承載着中國無數青少的夢想。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用太空中獨特豐富 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着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 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9

本次太空授課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3名航天員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環境 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直觀生 動、內容豐富的航空航天科普知識講座,讓同學們興奮已,同學們邊看邊討論,紛紛表示:“太空真是太神 奇,物體在失重的情況下真是與衆同。

我們一定要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爲實現‘中國夢’、‘未來夢’而努 學習!”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樣難得的“天宮課堂”,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學課。課堂上,通過 孩子們聚精會神的目光、發自內心的掌聲,我們可以看到,一顆顆熱愛科學、追尋夢想、探索未知的種子, 已在他們心底悄然紮根。

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用載人航天飛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此次活動僅向同學們傳遞 航天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而且讓同學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 宇宙的奧祕,體驗探索的樂趣。“少智,則國智,少富,則國富,少強,則國強。”我們期盼着這一 顆顆夢的種子早日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0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爲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纔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爲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爲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1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爲老師和我們一起觀看了天宮課堂。

通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爲什麼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爲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佈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涌,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

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將泡騰片放入藍色水球裏面,泡騰片在水球裏面不斷的冒泡,產生了許多歡樂的小氣泡。水球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氣泡的氣泡球,而且伴隨着氣泡的產生還有陣陣的香氣。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把同學們看的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不禁在心裏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爲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爲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裏,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爲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裏,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衆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3

自古以來,人們對浩瀚的宇宙就充滿着遐想,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太空。但質疑的聲音也逐漸傳來: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勞民傷財呢?

時至今日,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強國紛紛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外大空,而太空廣闊無垠,擁有豐富的空間資源,如高真空、太陽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ps導航系統便離不開航空事業的發展。近年來,航天技術在開發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資源以獲取、傳輸和轉發信息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隨着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而衆所周知,沒有穩固的國防,我們的幸福生活就難以保障。

沒有今天的投入就不會有我們明天的輝煌。航天事業的進步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航天科技的應用會對人類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社會不斷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纔會越來越美好。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4

今天老師帶我們觀看了神舟13號的課程,各個地區的人都在觀看,有北京,濟南,山東等地方。神舟13號創造了許多個第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水膜因爲沒有地球重力,水能飄在空中,用水衝一下又變成一個圓圓的水球。最有趣的是宇航員在裏面滴幾滴色素,從水球裏面放一個橘子形的泡騰片。不一會兒就像吃了好多好多氣泡。不一會兒就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以前跟乒乓球那麼大,現在都有手掌那麼大了。

葉光富叔叔給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轉身。他首先嚐試了直接轉身,可是轉着轉着他就飄起來了。然後他深呼吸一口氣,他選擇了深呼吸這個轉身,結果他只是跳了起來,沒有轉身。他給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轉身。第1種就是藉助工具轉身。第2種就是把雙手伸開。等轉身完後再把雙手伸回來。第3種是將右手旋轉就可以轉身了。

這個實驗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員致敬。這是多少人的夢想,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爲華夏,五星閃耀即爲信仰。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觀後感 篇15

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着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着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爲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爲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爲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臺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爲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爲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爲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爲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爲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