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隱祕的角落觀後感

隱祕的角落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隱祕的角落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隱祕的角落觀後感

昨天是端午節,想給自己放一天假,便把《隱祕的角落》這部熱議的網劇看完了,總體感覺挺不錯,有許多讓人思考的地方,更注重人物刻畫的細節描寫,並且選定的場景很日常,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這部劇的某些地方觸動了很多人的敏感點,但是,這並意味着這部劇是精緻與典型的,而是一種平和的大衆化,再過段時間必定會湮沒在互聯網和人們的記憶中。

我想說的是我自己對這部劇的思考,《隱祕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推理小說《壞小孩》,該劇主要講述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由此展開冒險的故事。這部劇涉及的話題很多,包括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和成長等等,當然也涉及道德討論。首先我覺得顯得從這部劇原先的小說書名說起,那就是什麼樣的孩子是壞小孩,我們爲什麼把這個標籤貼在那些惹事不聽話的孩子身上?那些惹事兒不聽話不那麼懂事的孩子就應該被貼上壞小孩的標籤嗎?我覺得這是一種家長主義的泛濫和標準化成長的弊端。

怎麼講呢?同樣是小孩子,孩子們之間能分清誰是壞小孩誰不是嗎,我想很難,因爲小孩子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尚且做不出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能做的也就是聽爸媽的話,並且爸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直接影響孩子的判斷,所以說壞小孩並不是對小孩子們來說的,而是對家長們來說的,家長們總是在保護着孩子,並且保證孩子在自己的約束範圍之內,我並不否認這樣做的合理性,因爲這是孩子成長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是我覺得這是對自己孩子的過度保護,並且是對其他孩子的無形傷害。因爲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愛護而對別人家孩子的盲目定義甚至是錯誤的道德判斷導致那些被稱爲壞小孩的孩子們備受輿論壓力和道德壓力,這樣是不好的,會對整個小孩子們的成長環境造成一種負面影響,並且這種負面影響會間接的影響到那些對別人家孩子的盲目定義甚至是錯誤的道德判斷的家長的孩子,這就是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的代際間的錯誤傳遞,這種錯誤會導致社會歧視、社會衝突甚至是違法犯罪。

當然,這種錯誤傳遞會間接塑造一種成長的標準化,就是默認了什麼樣的成長是好的,什麼樣的是不那麼好的,比如聰明、聽話、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那些調皮搗蛋、惹事和學習不好的孩子就是壞孩子,這是大多數人所認爲的,但是事實卻是這樣嘛?

我想,完全不是這樣的,那些從小被稱之爲聰明、聽話、懂事和學習好的孩子長大了並不是我們想得那麼好,他們受到的挫折和坎坷可能會更多,因爲社會對成年人的標準不像小孩子那樣單一,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麼感覺無所適從,陷入迷惘,不知向何處去的境地,要麼在衝破社會標準限制的過程中倍感壓力與缺乏支持,陷入抑鬱,甚至是走極端。反而那些從小調皮搗蛋、不聽話和學習不好的孩子更能適應這個社會,因爲他們通常情況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未來,而不是單純的去迎合家長們的標準或是要求。

最近幾年,我開始思考小孩教育這個話題,既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又思考未來的一些問題,我自己的成長我感覺變化挺大,因爲小的時候我算是那種調皮搗蛋、不咋聽話、打過架、學習不好的孩子,雖然算不上壞孩子,但是距離壞孩子也不遠了,雖然這樣,我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我想,這樣的童年是許多人望塵莫及的,但是,後來我變了,徹徹底底地變了,在初中的時候我覺得該懂事了、需要去達到社會標準,因爲那段時間我迷惘過,我暫時還不想去混社會,去脫離大家,所以我選擇了改變,所以在一年時間裏我進行了徹頭徹底的改變,從個人性格、思維方式、精神風貌到學習成績、生活方式和習慣,用一年的時間從班級倒數多少名前進到年級前幾名,最終得到了周圍環境的支持,可以說,轉型比較成功,這種狀態延續了五六年,五六年之後我又開始嘗試下一次轉型,但是我覺得第二次的轉型遠比第一次難得很多很多,首先,擺在我面前的是紛繁複雜的社會標準,我既想選擇一個又想突破所有,其次是我可以獲得的社會支持有限,最後是我把衆多相關因素考慮了進來,比如家庭、愛情、婚姻和事業等等,隨着年齡的增長,這些因爲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最後選擇的`最優解也就更難得出,當然,這個不能操之過急,畢竟是一個重要的並且關鍵的節點。

還有就是未來的小孩教育,很早之前我所堅持的觀念是爲後代創造些什麼,能讓他們得到更好地發展,並且在我的基礎上向上攀登,這也是絕大多數家長的觀念,也可能是我受這個環境的影響,我成爲了標準化的那種,但是這幾年我所經歷的、看到的和思考到的是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覺得子孫自有子孫福,上一代人創造的留下的下一代人未必守得住,未必利用得好,也未必對他只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從長遠來看,做好榜樣就是了,其他的都很難像原先預想的那樣,舉個例子,比如近期網上熱議的“仝卓事件”,雖然上一代爲他創造了很多的條件,但是最後他不僅沒利用好,還把上一代所創造的留下的以及努力的付之一炬,想到這裏,我想,雖然條件充足,創造得好,但是他不思考、沒腦子照樣百搭,會思考、有腦子確實挺難的,不是十年八年就能變的,所以真正決定個人走向的的是會思考、有腦子,這需要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去主動自我培養,否則很多事情就沒法解決,比如在個人成長的不同時期進行不斷地轉型升級。

昨天端午節,導師的學生羣突破100人,成了一個百人團,這百人團中有四分之三的是博士,四分之一的是碩士,導師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知識分子,特別喜歡逢年過節回憶往事,就發到羣裏在2000年調研海爾集團的照片,其中兩個就是導師第一批學生,然後現在一個是一個廳級幹部,一個是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後面就在討論最近熱議的財政赤字和國家債務問題,第二個師兄推薦了一本書,現在在國外很暢銷,但是現在還尚未被翻譯到國內,說明叫《The deficit myth》,翻譯過來就是“赤字之謎”,當然我也在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我也想從貨幣制度角度入手思考這個問題,可是一直沒有頭緒,因爲這涉及到對當下世界經濟局勢的判斷和對未來經濟的預測。

當然,財政赤字是每個國家都面臨的問題,這涉及到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但是它的發生原因不完全在政府,也在於普通民衆,就像我幾天前推送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裏面從側面所提及的居民家庭債務問題,我在想,一個居民負債率達到56.5%的國家,也就是說他的居民的負債佔到總資產的一般還要多,他的財政赤字和國家債務可能比這個數值低很多嗎?我覺得只會更高不會更低,所以說未來10年將是風起雲涌的10年,我們將會看到更有趣的事情。

解決一個國家債務問題或是財政赤字問題,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貨幣手段,改變貨幣制度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方法,所以近幾年在西方國家興起了一種理論模型:“現代貨幣理論”(MMT),這個理論試圖解釋目前現在經濟狀況與局勢,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認爲解釋力不足,事情往往是這樣,越難抉擇的時候越是有趣並且值得思考,就像上面討論的個人成長第二階段轉型升級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覺得思考和討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爲在思考和討論中我可以不斷地描繪這個世界,既可以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又可以發現這個世界的黑暗,既可以看到世界的過去,又可以看到世界的未來,我也可以不斷觀察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既可以聽他們說話,又可以看他們行事,既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認知,還能觀察到他們的潛意識,既看到他們的善良,又看到他們的醜陋,像是在看電影,又像是在演電影,越來越覺得思考和討論好玩兒起來了,偶爾覺得所有事情都是那麼值得,又好像都是那麼不值得,誰知道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