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通用5篇)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暖春》電影的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通用5篇)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1

想起我在《有“搭錯車”想到的》的幾句話,“電視藝術的力量終究的人性分不開的,如果反人性而單獨追其功利,雖然能醉心於人,但終究會失敗消逝。珍惜人間最至上的真情,便是珍惜最珍重的財富。”

有人說《暖春》的噁心之處就是刻意的煽情,煽情何嘗不是所有情感影視爲了達到感人的目的而運行的呢?另外,外國有《亂世佳人》、《泰坦尼克》,中國有《紅高粱》、《紅河谷》這裏何嘗不沒有煽情的細節呢?如果以周式幽默,王朔對話來衡量所有電影的有差,未免有點乾坤獨斷了,那是審美價值取向的不同。何況感人也是因人而異,煽到你的心坎上你會覺得感人,對於麻木人只能發出空白的冷笑,電視劇和電影相比,的確我看感覺裏面的小花確實較之電影,有點哭的太頻繁了,但是故事依舊是樸素了,不影響大局,也符合生活邏輯,它不是瓊瑤式的浪漫泡沫,較之瓊瑤類型電視,《暖春》的境界要高出幾層。

芍藥村不過是一個模型,它的外延可以引申的更廣,裏面涉及到了封建思想的生育重男輕女,把沒有血緣關係兒子和小花撫養長大,還有黑煤窯的無恥,可以說從如人性美的角度來反襯這個世間上的醜惡。

這個故事確實不是最好的,不少人看過後哭的很不心甘情願,但是爲什麼就被這麼俗套的故事感動了呢?這樣的眼淚與這樣感動難道不是自然而然來的,是強迫的嗎?這個故事給人視覺感官和主題視角,還是比較樸素、反映最普遍的人情,還不是瓊瑤故事歇斯底里的吶喊,更不是超女靚男選秀節目那樣用催淚的自白來賺娶粉絲的眼淚,最後得到選票的回報。

那些在城市中生活優越的少男少女,爲了一夜的浪費,給這個社會增添不少放縱過後給無辜的棄嬰,當他們看到這部電視劇,不是需要反悔就得需要轉檯,或者用其惡俗的語言對此影片來咒罵一番,以達到心理的平衡。

我相信有不少人看到電視的某個情節,能應映射到自己生活的不道德,或者說不地道,沒人情,尤其是在和父母同看的時候,還反觀自己的孝心如何?看的時候還可能發出一身冷汗。

不過故事是故事,現實是現實,熱淚一把,填補生活上的不和諧,之後時間一長,也就忘了,麻木的依舊麻木,高尚的依舊高尚,倘若能引起微小的改變,也算是功德無量了。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2

《暖春》這部電影還是我上初一的時候,學校統一播放,大家共同觀看的。當時,教室裏哭聲一片。

我是一個很少被感動到哭泣的女孩兒,那一次看電影奇蹟般地留下了淚水。

影片中綠油油的原野和遠山;淳樸的村民;昏暗簡陋的泥坯房;孤苦無依的小姑娘;慈祥善良的爺爺,都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小花的七歲的孤兒,因爲不堪忍受養父母的虐待,逃到鄰村被一個老爺爺收養的故事。爺爺和她沒有血緣關係,當爺爺揹着這個餓昏的髒兮兮的小孩子回到家的時候,遭到了兒子兒媳的冷言冷語。是這位爺爺給了她一塊兒玉米餅子救活了她。爲了能留在爺爺身邊,爲了打消嬸孃(爺爺的兒媳)總想把自己送走的想法,她每天起牀後就開始掃院子,給雞剁菜,到河邊放鴨子,和爺爺一起編柳條筐子,用稚嫩的雙手捻玉米棒子,即使這樣,嬸孃還是不讓她生活在這個家裏。“爺爺,求你別讓我走,我會做飯,會洗衣服,我每天就吃一頓飯就行了,求你別讓我走,我爹孃、爺爺奶奶都沒了——”看到這裏,還有誰不流淚呢?

和她比起來,我有愛我的爺爺,姥姥,爸爸媽媽。我有美味的飯菜,不用幹她那些苦累的家務活。

我有穿不完的花衣服,漂亮的裙子。而小花因爲要洗自己身上穿髒的衣服,不得已換上爺爺的深藍色的又長又大的衣服而被小村裏的小孩們嘲笑。

其實,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小花這樣的孩子,他們生活在偏遠的山區,渴望知識、渴望學校,渴望吃飽穿暖,渴望有人疼愛。如果有許多的大人能像電影裏的爺爺一樣無私無求地去疼去愛那些像小花一樣的孩子,我們的世界豈不是充滿了愛?

愛是世界上最美的字,也是世界上人人渴望得到的。大家都說母愛是偉大的,可是我卻認爲影片中爺爺對小花的愛是最偉大的。因爲這種愛超越了血緣,超越了物質利益,超越了愛情,它是——人間大愛。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儘管膚色不同,國籍不同,語言不通,風土人情不同,但心中的愛都是相同的',對於無辜的,幼小的沒有依靠又沒有生存能力的自然界中的生命的關愛、眷顧都是一樣的。

現如今,人人都覺得自己需要愛,總是希望別人多愛自己一點兒,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愛”是相互的。影片中,爺爺默默地愛着小花,小花也用行動無限依戀地愛着爺爺。只要我們用言行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收穫“愛”。影片中的小花就是這樣做的,最後,如願以償地收穫了一直厭惡她的嬸孃的愛。

愛,就像溫暖的春天,一如電影的名字——暖春,她帶給人間生命的力量:它讓愁苦的人臉上有了笑容;它讓走投無路的人看到了希望;它讓暴怒的人平息了怒火;它讓世間孱弱的生命健康成長。

願愛永存人間!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3

11月22日,星期四,一個多麼有意義的日子——“感恩節”。這天下午,老師帶我們來到三樓的多媒體教室觀看電影《暖春》。這部電影中的小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花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一天放學後,小花從她簡陋的鉛筆盒裏拿出一枝短鉛筆來到老師面前對老師說:“老師,您能用鉛筆給我批作業嗎?”老師問:“爲什麼?”小花說:“這樣,我用橡皮擦完後還可以再寫。”教師問她是不是家裏很困難。小花沒有說別的,只是輕輕地說:“我只想讓爺爺少砍幾根柳條。”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小花爲了不讓爺爺那麼辛苦地賺錢給她買學習用品,所以才讓老師用鉛筆給她批作業,她是多麼的懂事啊!

電影中還有這樣的片段:一天,小花放學回來,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而這時爺爺還在山上砍柳條。小花就趕緊披上一張油紙拼命地往山上跑,她要到山上去找爺爺……爺爺倒在了回來的路上。小花找人把爺爺擡回家後,爲了讓爺爺快點醒來,小花一邊哭喊着叫“爺爺”一邊爲爺爺唱歌。

第二天,叔叔要上街爲爺爺買藥,嬸孃讓他爲自己捉螞蚱,說是吃了螞蚱能夠生出小寶寶。小花聽了叔叔和嬸孃的對話,就向胖嬸要了很多瓶子,每天帶一隻瓶子去上學,放學就到路邊去捉螞蚱,路邊的螞蚱被她捉完了,她就到山上去捉。後來她把捉到的螞蚱都送給了嬸孃,並說嬸孃吃完螞蚱就能生小弟弟了。

從這些事情中,我感受到小花的確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也更讓我認識到,任何一個人,在接受了父母養育這恩、長輩的關心之情的同時,都應當學會感恩。所謂“知恩圖報”,應該是當今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也是社會進步的主要表現,我們只有廣泛地弘揚知恩、感恩、報恩的社會風尚,才能最終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4

開學前,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和部分年級的學生觀看了電影《暖春》,起初我被影片中美麗的自然風景深深的吸引,隨着小花的出現,美麗的風景與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的心境也隨之急轉而下。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了重磅炸彈,波濤翻滾,淚水也被激盪而出。

就電影本身而言,故事中沒有跌宕起伏的的情節,而且略顯老套,剪輯似乎也很生硬,然而每一位觀衆還是被深深地打動,我認爲是源於片中演員表現出的真情實感,細節的刻畫自然演繹出的人間真愛。從小花第一次懇求爺爺到第二次懇求嬸孃別把她送走;從小花剁雞菜、放鴨子到給爺爺做飯;從小花雨中接爺爺到節省作業本只是爲了讓爺爺少砍些柳條;從小花給嬸孃送自己做得最好的貼餅子到爲嬸孃捉螞蚱並救助受傷的嬸孃,深刻地表現出小花的純真,善良,勤勞,懂事和寬容,從而融化了嬸孃曾冰冷的心,也感動了所有人。爺爺一生孤苦艱難度日,卻收養了兩個孤兒,並竭盡所能將其養大成人,此愛之大可謂海之浩瀚天之寬廣。

有人說小花的故事像一股清泉,洗刷着心靈。希望這股清泉也能流淌過我們的心靈,洗去些許凡俗虛假,衝淨我們心裏的“小”。爺爺就是一個天地好人的形象,也是我們的榜樣,祝願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好夢。

故事的結局正像我所祝願的那樣,是美好的,然而心中仍舊酸澀,我在思考,爲何會發生小花的故事呢,爲何孤兒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和應有的保護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加之又是偏遠的小山村,似乎發生這樣的事情還是極爲可能的,然而它真真的反映出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國力不夠強大,社會保障體系必然落後和不完善,即使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社會保障能力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能夠真正的滿足人民的需要麼,可以肯定地說還是存在的很多的不足之處,跟先進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也許這就是人們積極儲蓄的重要原因。

  《暖春》電影的觀後感5

上週三我班班團活動組織大家觀看了電影《暖春》。這部電影就有如一枚催淚彈在同學們心靈的深處引爆,影片結束後,許多同學早已是淚流滿面,成了淚人。

《暖春》是部典型的劇情片。影片的畫面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乾淨、樸素、純粹,爲整部故事那淡淡的悲傷奠定了基礎。故事從主人公小花被收養展開。由於受不了原先家庭的虐待,這個年僅七歲大的小女孩逃到了鄰村,結果被村裏一位家庭貧困、老實年邁的莊稼漢收養。此後一系列的矛盾,就圍繞着這個家庭展開了。老漢兒子和媳婦的強烈反對,他們的長年不育,小花的懂事與楚楚可憐,以及老漢的善良、淳樸和對小花的同情——這一切構成了催人淚下的悲劇或者說是這顆“催淚彈”必不可缺少的幾大要素。而貧窮,這個關鍵的因素,使得這個在大山深處的家庭猶如一葉風雨的小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也可能是老漢的善舉與小花的懂事\體貼感動了上蒼,最終,兒媳接受了這個“女兒”。而小花也在多年後考上了大學,回報了村莊。

這個故事中有幾處讓我深深爲之感動。首先,便是影片中村長的一番話。他說,老漢雖一生不識幾個字,但他的所做所爲卻實實在在讓他做了一回“人”。我覺得這話很有哲理,確實,一個人有無文化對於他的生存狀態會起着很大影響,但是做人的道理卻不是單單讀書、認字就可以學來的,在這方面,我認爲很多人在這位善良的老人面前都會汗顏。他們心胸、良知都遠遠不及這位沒有文化的老人。老人雖家境貧寒,但硬是憑着他的那份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淳樸的同情心,他作成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善舉。然而,就當大家都以爲影片即將結束時,影片的高潮卻出人意料出現在了尾聲村長最終不忍繼續隱瞞一個已經保守了幾時年的祕密。原來老人的兒子也是老人在幾年前撿回收養的,根本不是親生的,而老人自己終身未娶。這無疑又是重重一擊砸在了我的心中。我深深爲老人這天大的善舉所感動,我敬佩他!一個個體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了所有人如何來回報社會,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而在最後,當小花大學畢業後,決定回到山溝,將自己奉獻給大山的教育事業時,我的眼眶決堤了,淚水已經控制不住地向外涌出。我相信此時決大多數同學和我的心情是一樣的。女孩的感恩回報是如此地讓人們折服!

這個學期,我校正在感恩教育,我想這部影片恰如其分地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教會了我們什麼是一個真正的人!什麼纔是感恩!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只是習慣了接受教育。但不懂得要去回報。我們把父母對我們的愛、朋友對我們的友情與關愛都太想當然了。我們作爲這個社會的一員,不僅有權利享受他人給我們的愛,我們更有責任、有義務去關愛別人,回報親人,朋友對我們的愛。我想我們可以把這次的教育當作是個契機,從此以後開始要反思自身家庭,社會的感恩是否足夠?讓我們牢記影片帶給過我們的感受,將自己的反省實踐於將來的行動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