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不射之射》觀後感範文大綱

《不射之射》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兒時背誦的古詩諺語,如今尚或有所記憶。

《不射之射》觀後感範文

今日爲《不射之射》這部動畫的題目所吸引,又看到此乃上影之老動畫,旁白又是孫道臨(那是我母親的偶像,20多年前時,常聽她掛在口邊)於是搜來觀賞。

待看到飛衛讓紀昌修煉不眨眼的功夫時,曾經的記憶纔再次喚醒:

“這部動畫我是看過的!”

但今時今日早已忘了個究竟,只乾巴巴留下了“看過”這個標籤。

本動畫改編自日本友人編輯的《名人傳》,而《名人傳》乃取本於《列子》。經過兩道轉手,原本不太熟識的古文,就以一種喜聞樂見的行事呈現在公衆面前。

也是爲了理解的方便,動畫稍作修改。有利有弊。

《列子》中的飛衛本學於甘蠅,甘蠅有不射而令獸鳥臣服的本領,飛衛雖不及,但在技藝方面青出於藍勝於藍。技巧高於甘蠅。

紀昌求學于飛衛。在飛衛的指導下,紀昌的射技與日俱增,最後達到了與飛衛同樣的水品。

然而紀昌不滿足於此,他還要做天下第一。而此時射技天下第一者,只有飛衛。於是,師徒二人的對決在所難免。

兩人對決,幾次之後,飛衛的箭用完,而紀昌還有一支箭。於是他一箭射出,紀昌眼看就要斃命,奇蹟出現。他竟用嘴咬住了迎面飛來的箭矢。紀昌看到這一幕,自己覺得非常羞愧,而飛衛也放心了:他已經擺脫了危急。師徒兩人盡釋前嫌。

在這裏,動畫稍作了修改。原文本是:紀昌最後一箭射來,飛衛趕忙用身邊的棘刺擋戳,箭分毫不差與杆對擋,停了下來。於是兩人幡然醒悟,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爲父子,發誓不再將射技流傳。

如果動畫停在這裏,似乎會有很多不明之處。於是編劇稍作修改,讓飛衛講了甘蠅“不射之射”的故事。

於是就像不明白所以的觀衆一樣,紀昌前拜訪甘蠅,想要了解不射之射的高明所在。

這一走,就是九年。

而當飛衛看到了回來的紀昌的模樣時,他就知道後者已經學到了“不射之射”的真諦。紀昌那副精悍好勝的表情應經不見了,現在的紀昌是一副溫和慈善、與世無爭的神色。而這樣的境界,同他的師父甘蠅一樣。於是他當即拜倒在地。

而回來的紀昌,再也沒有拿過弓箭,但關於他的各種傳說,一直流傳。只到他老了的時候,到一個財主家,看到牆上掛的一個物件卻不知是什麼,於是問主人。那財主以爲紀昌開玩笑,但紀昌認真地問了三遍,他才知道原來後者竟然是認真的,而這個名滿天下的第一神箭手,竟然已經不認識弓了。從此以後,邯鄲城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

這樣的改編,爲觀衆有開啓了新的討論。有人認爲,這乃是武士們都以紀昌爲敬仰,這樣一個天下第一的神射手,尚不談箭,自己這些半瓶醋若還恬不知恥地張弓舞劍,就自然是在名家面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

另有一些人認爲,這乃是對天下第一的最好諷刺。自以爲學到了箭術的最高境界,結果連什麼是弓箭都不知道了。這頗似另一個“邯鄲學步”的故事,所謂的成就,學到底倒把自己原來懂的東西都忘個一乾二淨了。這就好像鄰居的大媽偷偷跟自己的兒子說:“你看,隔壁的小明都考上了研究生,結果回來了還是沒工作,一樣在街上買鴨蛋”。

建議有這樣誤解的朋友可以返過來再重新看一下《列子》原文。其實原文中並沒有提到甘蠅很多,只是在開篇提到是飛衛的師父,具有“彀弓而獸伏鳥下”。王叔岷在註釋中提到,飛衛學成之後,以箭射甘蠅,甘蠅用牙咬住箭,返射飛衛,即使飛衛繞樹而逃,箭亦繞樹而追。同時註釋中也提到甘蠅能夠持弓而鳥獸伏,虛發而下鳥(即不射之射)

其實無論飛衛,還是紀昌,當時都沒有明白“不射之射”的含義,而只有帶到兩個天下第一的高手對決,差一點同歸於盡(若飛衛不是沒有箭的話,要麼兩人會永遠比試下,最後如歐陽鋒和洪七公一樣氣絕而亡,要麼兩人互中彼矢,同歸於盡。倒是飛衛偶然抓到的`那個荊棘杆,救了兩人)的時候,兩人才幡然醒悟。原來最高的箭術,乃是害人之技。紀昌爲奪得天下第一的名號而差點弒師,爲此他感到慚愧不已;而同樣技藝超羣的飛衛也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沒有人可以在技藝上永遠第一,反而是老師甘蠅,那樣的“不射”之境界,才真正是高遠之德。射技,只是一門技巧罷了,沒有任何德性上的修爲。只有高德之士,才配得上“天下第一”。

所以兩人能夠“泣而投弓,相拜於途,請爲父子。刻臂以誓”發誓不再將這門害人之術流傳於人。

其實我們很多人與飛衛和紀昌一樣,很多事情並不能徹底參透。就像我們兒時背過的詩歌,看過的電視,那時候完全是爲了得到長輩的誇獎,以及看着動畫的樂趣,帶到今天重新看來,大有幡然醒悟,點頭稱是的認同。

所以,沒有必要在不懂一個故事、一部經典的時候就先否定它,以一種自己也不是真正明白的諸如“裝13”,“假深沉”的高帽來扣戴在它們的頭上。因爲帽子不是待在了這些經典頭上,他們並不因別人的評價而失自己的真諦。戴給它們帽子的人,其實恰恰是給把自己扣在了這頂高帽裏面。

因此,倘若保持着恭敬之心,當有天幡然醒悟時,他就會大有深感其中奧妙的讚歎,同時也會爲這小小的長進對自己感到些許慰籍。

而那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難道不像動畫裏那個三笑紀昌的財主嗎?

——至少在那個時候的邯鄲,還有人會以之爲恥。

附上:相關的兩則原文:

1.《列子 湯問》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亞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着,而後告我。"

昌以犛懸蝨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貫蝨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紀昌既盡衛之術,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衛。相遇於野,二人交射;中路矢相鋒相觸,而墜於地,而塵不揚。

飛衛之矢先窮。紀昌遺一矢,既發,飛衛以棘刺之端扞之,而無差焉。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途,請爲父子。刻臂以誓,不得告術於人。

2.《列子 說符》:

我們平日看到的列子的圖片,會有一些張弓持箭的形象,這或許是與列子另一篇《說符》有關。

在文中,關尹子(請老子寫《德道經》的那個城門官)對列子說:“非獨射也,爲國與身皆如之。”(《列子 說符》)意思是說,射箭與治國修身一樣。不僅要知其然,亦當知其所以然。

P.S.補充下:

在古文中,“之”與“止”乃是同源字。在篆書中可以看出,它們都與腳的圖畫類似。“之”有“走”的意思。“止”也是腳之止也。

所以,“之”射也可以看作“止”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