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感動中國孫家棟觀後感

感動中國孫家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導語:觀看了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次的頒獎典禮中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大家,感動中華兒女。下面由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17年感動中國孫家棟事蹟及觀後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孫家棟觀後感

【感動中國孫家棟觀後感一】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探索宇宙奧祕的序幕。46年之後的這一天,當中國迎來首個“航天日”的時候,孫家棟院士感慨萬千。

“心情高興,設立航天日是國家對航天事業60年發展的充分肯定。”孫家棟說,更重要的是鼓舞,讓年青一代不忘歷史、展望未來,熱愛科學,熱愛航天,傳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國人從不缺少飛天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蝸補天等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訴說着對奧祕太空的嚮往。

從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中國的航天之路走得越來越遠。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號首次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夢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後會產生新的工程,這些工程反過來又進一步拉動專業技術領域發展,”在孫家棟眼裏,科學技術和工程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孫家棟說。

月球離地球最近,研究衛星和地球兩者的關係,力學上叫“二體運動”。到了月球以後,研究對象變成三個,各種計算公式、力量考慮、規律都不一樣。

中國探月工程總體分“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一號”完成了一期“繞月”使命,“嫦娥三號”實現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着陸探測,計劃於2017年前後執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將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

孫家棟認爲,技術推動進步,需求拉動發展。“在競爭過程中不斷改進,改進過程中不斷思考,思考過程中產生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循環。”

這一循環,讓中國航天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史,一次次讓夢想成爲現實。

孫家棟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麼關係雖然還未有結論,但他相信世界各國發展深空探測的終極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類起源問題。

中國航天的原則是爲地面家園服務

“中國航天有個重要原則,就是解決當前地面家園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問題。”孫家棟說。

與美國和俄羅斯從一開始着眼於空間物理探測活動不同,中國航天發展在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後,又陸續研製了一系列應用衛星,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各種需要。

孫家棟認爲,這條道路符合中國發展的具體情況,在條件不成熟時,勉強開展深空探測是一種浪費。

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曾經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質疑。孫家棟表示,事實上,國家發展航天事業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剛開始科學家們出於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麼回事,上天之後才發現能與地面相結合。”孫家棟表示,像大多數科學研究一樣,發展航天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航天事業的戰略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從20世紀開始發展航天事業,除了爲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等提供發展良機外,也陸續爲氣象學、地質學等研究帶來了新的重大啓發。

“人類進入第四空間後,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這個空間的規律,給各類科學技術帶來啓發和研究條件。”孫家棟指出。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系列重大工程將全面推進,通過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科學與應用、北斗衛星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等領域的重點推進,加快軍民融合發展,讓航天事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人類活動始終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兩個座標。既然離不開,我們就要在航天事業的空間裏施展拳腳、大展宏圖。”孫家棟說。

“科普儘量往航天應用引導”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航天事業總是具有某種神祕感。

“過去對航天的宣傳報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觸瞭解。而且航天事業的成果要通過地面其他工程綜合運用以後,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孫家棟說。

孫家棟回憶,在中國導彈研製剛剛起步之時,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孫家棟的妻子直到1985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國外衛星送上太空時,才知道丈夫是做什麼的。

如今,伴隨航天事業的高歌猛進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航天開始走下“神壇”,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發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術應用已經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麪、“尿不溼”、手機定位導航、駕考探測紅外線、納米粒子燙等都與航天技術密切相關。

通過互聯網、科技展覽等線上線下渠道開展航天科普,體現航天信息對各行各業的服務,體現航天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讓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讓更多年輕人瞭解航天、熱愛航天。

“航天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孫家棟說。從小培養孩子們對航天的熱愛,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小時候通過收聽電臺的預告,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有了自己的夢想。

“航天日的設立也是爲了激勵我們的'下一代,”孫家棟說,“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實現了航天事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接下來就要看我們的年青一代。”

時至今日,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而我國火星探測器也計劃在2020年發射,一步實現對火星的環繞和着陸巡視探測。

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一天起,就註定永無止境。

感動中國孫家棟觀後感二

今天,我觀看了“2017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裏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家棟。

孫家棟,今年87歲了,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奇蹟般地佔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孫家棟的頒獎詞是: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樑。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我看完後,心裏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爲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爲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我要學習他們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感動中國孫家棟觀後感三

孫家棟同志是著名的航天專家,“兩彈一星”元勳,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在我國自主研發的100多顆衛星中,由他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就有35顆50年多來,他傾注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的輝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他先後擔任月球探測工程一期和北斗導航工程總設計師,建成北斗導航第一代系統。

他擔任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中巴資源衛星等3個我國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解決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各項工程均取得圓滿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爲我國突破衛星基礎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礎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家棟同志200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突出貢獻者”稱號,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孫家棟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目前爲止的全部過程。

榜樣的力量讓人奮發向上,我們要向榜樣學習,以榜樣爲鏡,時時思考應當如何對待黨的重託與羣衆期盼,爭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頒獎典禮令我淚流滿面,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光這麼多感人的事蹟和值得感動的人。這些感動不是因爲脆弱,不是因爲悲傷,而是“感動”激發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有種情懷是流露自內心的愛給予社會家庭幸福真情灑向人間…

這些人物襯托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放飛追逐着我們的中國夢。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靈。中國夢,凝聚中華兒女的百年期盼,讓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支撐我們美好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