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大綱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中國合夥人》的導演是陳可辛,配樂是金培達,攝影指導是杜可風,但是三位主演都是大陸的男演員,內容也完完全全是大陸的故事,不得不令我敬佩陳可辛是位真心做作品而不僅僅是爲了撈錢的香港電影導演。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合夥人》觀後感,歡迎參考~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一

看完《中國合夥人》,感覺有內容,不做作,挺好的一部片子。有一些感悟,選擇幾個成型的與大家分享。

(一)有關主題的聯想

看完電影,除了感動,還有個疑問:爲什麼電影不叫“中國追夢人”,而叫“合夥人”?翻看中國歷史,一個好漢三個幫,成就夢想都要靠小夥伴們同舟共濟,但美夢成真後“兄弟鬩於牆”、“驕奢淫逸”生,卻成了常見歸宿。這是歷史的短見,因此皆不長久,持續的、科學的發展不是這樣。

影片裏面,面對困境,兄弟三人合力雄辯盜版侵權,破了這個歷史的死穴,對“利”與“義”的辯證關係做了詮釋,這是中國管理哲學。尤其是結尾,作爲新夢想集團董事長的成冬青親自把大廳燈泡給扭下來,“不是爲浪漫,就是爲節約”,看似一小步,實際是一大步,看到了中國現代企業管理人人格境界的提升。電影的現實版“新東方”,其領導層就是這樣,我也很喜歡聽俞洪敏的演講,我想,從這層面講,“合夥人”更能體現這個進步,體現一種正能量的指引。

(二)有關夢想的回憶

“冬青娘,再讓他試一次吧,地裏的稻子又不是不長了”,老叔的一句話,改變了成冬青的人生。成冬青感謝他這幫父老鄉親,我感激我的父親。

我家在農村,上小學開始,春耕夏耘秋收樣樣農活,我都參與,那時我的爺爺健在,他總是認真教我,並唸叨:你可要用心學,以後我們老了,這些地都是你的了。爺爺教我扶犁趕黃牛耕地的口訣我現在都記着。好在父親觀念不同於爺爺,不同於那個年代的許多農村家長,他一個勁勸說我:好好學習,不要趴在咱家這幾畝地裏!並拿村裏一些考上大學的孩子做案例分析,鼓舞我考出去長長見識。現在想想,挺感激父親的眼界。

所以,一提到夢想,我就想到爺爺,想到父親。也想到,父親的眼界高於爺爺,我的眼界呢?咱總得有些進步吧。

(三)有關夢想的啓發

啓發之一——夢想誠可貴。捫心自問,你現在還有夢想麼?

夢想這東西,對小學生來說比一塊泡泡糖都易得,隨便拉個小學生問問:你長大想幹什麼?絕對能給豐富多彩的答案。也就是說,在娃娃時代,很多人就有了夢想。反而隨着年齡長大,夢想先是像少女懷春,有卻不言,後來乾脆就像狗熊掰玉米,掉了一地。

夢想有土壤,但關鍵看自己的胸懷。夢想,可以憂天下,可以度他人,至少總有個“?絲翻身“的夢吧。看了這個電影,思考了好一會,猛然發現,自己曾經的大夢想掉到了腰帶邊上,洗一把紅紅的臉,趕緊把它揣回懷裏。

啓發之二——追夢需堅定。“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當孟曉俊問成冬青:Do、you、have、a、dream?成冬青顧左右而言他,他那時吃都吃不好,有啥夢想。但是當孟曉俊提出了創辦“新夢想”這個夢,成冬青真信了。無論是在新夢想遇到困難,還是在孟曉俊和王陽,一個要出去,一個喊累了的時候,他成了最堅定的守護者。唯有如此堅定信念,成冬青當之無愧是成了新夢想團隊的靈魂人物。

我想,我們在追夢時,咱們是否需要借鑑點什麼。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二

今天去看了《中國合夥人》,剛看這電影名字不怎樣,就是衝着陳可辛導演去看的。但果然不負我所望,這部電影是今年至今我看過最好的一部國片。

《中國合夥人》的導演是陳可辛,配樂是金培達,攝影指導是杜可風,但是三位主演都是大陸的男演員,內容也完完全全是大陸的故事,不得不令我敬佩陳可辛是位真心做作品而不僅僅是爲了撈錢的香港電影導演。

說說電影的三位主演黃曉明、鄧超、佟大爲,老實說,他們仨的作品我沒看多少。黃曉明讓我最深刻的是《風聲》裏的表演,鄧超是的《通天帝國》,佟大爲是《奮鬥》。不過他們在這部電影裏的出演真心不錯,可以說是他們暫時的代表作。

黃曉明飾演的成東青,是典型的鳳凰男,窮困的農民出身,考了二次高考都失敗,爲了考第三次,他的母親找了村子裏所有人借錢才供他讀完大學。這個故事裏的“新夢想”不得不讓我想起“新東方”,成東青也實在太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我曾經讀過俞敏洪北大演講的文稿無數次,我記得他說過:“我高考經過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爲我落榜了兩次,最後一次很意外地考進了北大。我從來沒有想過北大是我能夠上學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塊聖地,覺得永遠夠不着。”成東青與俞敏洪的出身太相像了!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講還講過:“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這個病叫做傳染性侵潤肺結核。當時我就暈了,因爲當時我正在讀《紅樓夢》,正好讀到林黛玉因爲肺結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笑聲)我還以爲我的生命從此結束,後來北大醫院的醫生告訴我現在這種病能夠治好,但是需要在醫院裏住一年。我在醫院裏住了一年,苦悶了一年,讀了很多書,也寫了六百多首詩歌,可惜一首詩歌都沒有出版過。”電影裏,成東青也因肺結核住院一年,所以難免讓我把角色代入進去了。還是說回電影角色成東青,那種苦孩子出身的倔強被黃曉明詮釋得很好,一直被冠以偶像派的黃曉明居然把農民企業家演得這麼像讓我感到意外。

鄧超飾演的孟曉駿,讓我看到鄧超氣質裏的霸氣。孟曉駿是學校裏的完美偶像,成績優異,才華出衆,擁有青梅竹馬的女友,很好的家世,後來成功拿到簽證到美國。貌似一帆風順的人,到了美國竟然連刷盤子時拿小費的資格都沒有,擁有一份給小白鼠喂藥的工作都已經是高人一等的生活了,龐大的落差打擊了他的尊嚴!徹底摧毀了他的美國夢。這角色也讓我聯想到本片導演陳可辛,陳可辛早年在美國求學刷過盤子、當過服務員,同樣歷經坎坷和辛酸,而且陳可辛凡事求完美的性格也和角色相像。感覺孟曉駿這個角色是他送給過去自己的禮物。

王陽由佟大爲飾演,剛開始以爲是在講李陽,後來發現沒有映射某個人,但是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類人。王陽是浪漫派詩人,大學時交了個外國女友,雖然後來被甩了。但是他在自己婚宴裏說的一句話讓我深深記住,大意大概是“一直以爲自己是那種與衆不同的人,到後來才發現,原來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生活纔是最值得的”。一個浪子在婚禮里居然說出:“真正的愛情都是平平靜靜就來了的,沒有那麼折騰的。”聽後還是有點動人。

回來看了個數據:“這部影片的製作加宣傳費用,成本達七千萬人民幣。中影集團投資30%,陳可辛自己的工作室投資70%,後來陳可辛將股權分銷給其他公司之後,自己的股權比例降低到20%。據說陳可辛爲拍攝此部電影,放棄了導演片酬。”而且像陳可辛這樣的大導演居然爲了這部電影連跑十幾個城市宣傳,可見他的重視。可能就像他接受南都採訪說的:“其實我拍的就是我自己的美國夢。內地的美國夢和香港的美國夢沒什麼分別的。“九七”的時候很多香港人一定要去美國,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呢,那時候香港人要去美國變得比你們還要難。我根本就是拍自己。我從來沒有拍過關於自己的電影,《如果·愛》、《甜蜜蜜》都沒有那麼個人,這部是我拍電影以來最個人的一部。”

另外,電影出現了幾次“我們都太年輕,太天真”,聽與我一同觀影的朋友說這是主席的金句。其實這句話最適合運用在剛出社會的我們90頭的這些人身上,這時候讓我想起柴靜那句“未曾長夜痛苦過的人不足以論人生”。其實,這部電影的核心還是在“夢想”身上,鄧超在戲裏問過黃曉明幾次“你還有夢想嗎?”不禁讓我想起北島《波蘭來客》中:“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我特別怕這種感覺,就像電影《女朋友○男朋友》裏曾經搞學生活動後來卻反學生運動的王心仁一樣,我害怕終有一天成爲今天自己討厭的一類人。

這部電影裏有一句很煽情的話:“如果皺紋終將刻在我們額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它刻在我們心上。”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就像楊照寫給女兒的《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裏講到的“‘老’是什麼?那就是:原本年輕時代的理想與夢想褪色了,現實與世俗的考慮在生命中愈來愈重要,關於品格與原則的堅持也就一天天地鬆弛了”吧。

《中國合夥人》結尾出現這樣一句話:“他們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隨後列出一系列90年代出身的成功企業家,彷佛這個故事是向他們致敬般。

最後,讚美一下這部電影引用的大量經典歌曲,聽說爲此導演還付了差不多600萬的版權費。

另外,這部電影最觸動的我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成東青與蘇梅的愛情。成東青對蘇梅癡心一片,本來蘇梅也是愛他的,但是最後還是敵不過現實,過去美國後還是和屌絲男成東青分手了,與外國人生了小孩。這樣的愛情很殘酷也很真實,我已經討厭《北京遇到西雅圖》《分手合約》那種童話般美好的愛情故事,我覺得那是教壞小孩子。現實生活真正的神仙眷侶都是讓人膜拜的,能成爲享受平凡的愛侶已屬不易,大多人都是怨侶。我並不喜歡爲完滿而完滿的結局,雖然我偏愛浪漫派作品,但是骨子裏還是相信現實的。

以上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怪胎的感後感,請不要指正!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三

有些事情,並不能單一的以別人的意見來看待一件事情,譬如這部電影,很多人看後說沒有什麼感覺,並不推薦,如果你聽了別人的意見,你就會後悔的。

中國合夥人說的很現實,一個企業,從剛開始到走向納斯達克,需要經歷多少坎坷與挫折,這不僅僅需要激情與經驗,更需要實力。

從畢業到現在,我有過很多夢想,曾經,想做一個妙筆生花的作家,寫遍天下,在武俠片氾濫的時候,曾經想去做一個行俠仗義的大英雄,在愛情劇盛行的時候,亦曾夢想着在世界的某一角,和自己心中的她在某個時刻相遇,並因此而相伴一生,在看完北愛以後,又想着放下身邊的工作,背上旅行包,去浪跡天涯,在看完那金花以後,也想着以後會收穫一個幸福的家庭,直到最近的中國合夥人,我突然想到,身爲以後的家庭主力,以後需要有自己的奮鬥方向了。自由爛漫的少年時代,異想天開的青年時代,隨後要步入人生起步的中年階段了,還好,我現在正行走在人生的精華十字路口。生活在變,世界在變,使命同樣也在變,關鍵問題是,我們那顆從小長到大的童心有沒有變。

我們90後還沒有起步的時候,那時的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創業,什麼是海歸,什麼是留學,什麼是個體戶,當年鄧老爺子南巡講話,提改革開放的時候,還有很多人沒有在那個傳統的思想浪潮中走出來,結果那時候幹個體戶的最後全發家了。我記得在看《溫州一家人》的時候,一位朋友說,當一部分的中國人開始遠離家鄉打工的時候,溫州人已經開始走向世界了,這就是思想差距所造成的後果。思想保守的人永遠在過着苦日子,被認爲是資本主義的個體戶過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生活,所以很多人說,那時候,有文化的嘲笑沒文化的,最後沒文化的發家了,回過頭來有文化的給沒文化的當員工,現在很多企業老闆有沒上過學的,有的只是上過幾年的,他們爲什麼能幹這麼大,一個是經驗,再就是人脈,最重要的就是企業文化,一個毫無生機的企業留不住人。現在80後起來了,有很多通過自己打拼生活還不錯的,接下來,90後就應該出場了,戀愛期的90後工作後會面臨很多壓力,當我們正在職場打拼的時候,最閃亮的00後已經急不可耐的想展現一下自己了。

一些時候,我們走時說,不急不急,還有時間,可是轉瞬間,我們走到了24歲,沒多少精華了,此時不拼,更待何時呢?

現在的80後90後壓力如山,本應該趁着年輕多出去走走看看,可是沉重的現實壓力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畢業以後,面對不可企及的房價,昂貴的物價,慘重的生活壓力,導致我們年紀輕輕就要面對人生路上的苦辣酸甜,時代在變,在這個拼爹拼兒拼職位的時代,農村出來的娃兒,面對

這個社會,還有多少勝算?

在中國,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去考公務員,想端一輩子鐵飯碗,面臨着每天在辦公室的無聊生活。蘋果的喬老幫助說過:人活着就是爲了改變世界。如果一輩子碌碌無爲,那活着還有什麼勁呢?中國的畢業生,10個有8個選擇公務員,而美國,只有兩三個,大部分會選擇創業,去積極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我們年輕,需要的是突破和成長,而不是以逸待勞。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成長,機會不是白給的,只有拼命想去抓住機會的人才會真正有理想昇華的契機。

時至今日,電子商務突飛猛進,房價居高不下,物價飛漲,僅憑公務員的微薄薪水,你,能扛幾年?灰色收入再多抵不過房價,想想吧,中國人應該覺悟了。

與其一成不變,不如破繭而出。打破陳貴,去尋找新的希望,相信,勝利就在眼前。思想突破方能行爲突破,行爲突破方能結果突破,結果突破方能人生突破

謹以此篇獻給對我頗有啓發的《中國合夥人》。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四

自5月份上映以來,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部電影中能給我們啓發的東西太多了。看完電影我的感觸也非常多,但是有幾點是最難忘的:它演繹了團隊的力量、解釋了夢想的定義並且給我們拼搏努力的理由。

首先要想成功必須依靠團隊合作,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即使你的能力再大也不能忘記藉助團隊的力量,更何況並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也能頂個諸葛亮”,團隊的優勢在於思維的碰撞和能力的互補。就像片中的成東青,孟曉俊和王陽,他們三人一個性格保守、一個激進、一箇中庸。作爲新夢想最大的領導人成東青在一開始只是從農村來上大學的土鱉,英語說的也不好,不善於溝通,但是恰恰到最後走向了成功,這跟其他兩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孟曉俊性格激進,夢想着站在美國的土地上改變世界,他其實是和成東青完全相反的性格,一個保守一個激進,這正是一種互補,成東青想而不敢幹的事情,孟曉俊可以幹,甚至可以拉着成東青一起幹,但是他們的性格在一開始相差太大往往會出現爭執,在劇情發展的後來這一點更能體現出來,而總王陽總是會在他們爭吵的時候出現,進行調停和化解,這又是一種互補,王陽爲人比較灑脫,可以說是比較中庸,也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可以在成東青和孟曉俊之間將他們的性格進行中和,從而組成了一直優秀的.團隊。在他們的成功路上他們發揮着各自的優點將他們的事業逐漸推向了高峯,成東青用他失敗的經歷教導學生什麼是失敗然後又怎樣站起來,王陽用它流利口語言傳身教並摸索獨特的教學方法,孟曉俊也發揮它瞭解美國簽證的優勢組織開展簽證講座等,團隊中的每個人都發揮着自己的能量,他們三個人就是我們大家的縮小版,在每個公司每個團隊中都有分工,各自都發揮着自己的能力,履行自己的職責,而當大家都能發揮自己能量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事業成功的時候。

其次“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覺堅持是一種幸福的東西”,這是成東青在片中的一句話,我想這句話也給我們觀衆非常正確的解釋了什麼事夢想。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談論着我們的夢想,而我們的夢想也在不斷的變化着,其實夢想很簡單,可能是當一位科學家,可能是成爲一個明星,可能是想和自己愛的人平凡的生活,可能想有一個家等等,夢想有很多,可以說每人都有夢想,但是現實的生活往往會將我們的夢想擊碎,我們的夢想在現實面前似乎不堪一擊。但是我想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原因,爲什麼有人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爲什麼有人實現不了,那我想可能就是我們沒有堅持,也許成功就在下一秒但是我們卻選擇了放棄,也許在沒有看到成功的曙光前堅持是很痛苦的,但是沒有堅持又哪來的成功,黎明前的天總是最黑,因爲它在積累天亮的力量。我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經歷過小的成功,比如通過英語四級、通過期末考試、完成了我們制定的工作任務。可能會有這種體會:在達到目標以後回首望去我們曾經的認爲痛苦的堅持和努力突然之間變得那麼美好,我們甚至會懷念我們的努力懷念我們的痛苦,因爲是它讓我們感覺到成功的來之不易,是它讓我們感覺現在的成功是那麼的真實,是它給了我們自信。的確正如片中所說“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覺堅持是一種幸福的東西”,那麼讓我們爲了自己的夢想堅持吧痛苦吧,將來也幸福吧。

最後還是引用片中的一句話“掉在水裏你不會淹死,呆在水裏你纔會淹死,你只有遊,不停的往前遊”。這是一個比喻,但是他給了我們拼搏努力和前進的理由,我想這句話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種是哪裏跌倒在哪裏爬起來這樣才能成功,另一種是不要安於現在的成績,要不斷的挑戰,創造更好的成績。對於第一種是在我們遇到了困難的時候可能我們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成功和失敗就有了選擇,你是繼續掙扎努力走出泥潭,還是放棄,可能如果選擇放棄會舒服一些,但是結果只是往下沉,但如果選擇了掙扎走出泥潭那麼我想不管泥潭有多大,我們遲早會走上乾淨的柏油路,當你意識到失敗只是成功的彎路的時候,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而對於第二種也許我們現在有我們的成績和過去,但是那都是以前,我們要着眼未來去創造更大的成績更大的價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守着以前的成績過日子是不行的,你可以在累的時候停下來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停止不前,就像水一樣,流動纔有活力,靜水最後只能變成死水。

最後我想附上片中的一句話:“如果皺紋終將刻在額頭,那就別讓皺紋刻在心上”,樂觀的心態很重要,與大家共勉。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五

電影《中國合夥人》故事的藍本不言而喻,從劇作上來說,它通過抽絲剝繭的細節設置,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爲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於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簡而言之:雞血加雞賊,無限約等於雞犬升天。過程的確很有意思,細想想有點兒沒意思,但再琢磨,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夢好不好?中國夢對不對?這兩個問題就沒有辦法,獲得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覺得世界人生最大的無趣在於,我們不認同別人認可的標準,卻又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們渴望脫俗,後者是我們又未能免俗。當我們在對方的標準裏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牢靠。所以,一輩子,我們都在征服對方和勸服自己之間不停徘徊糾結,大部分人,就這麼稀裏糊塗地度過了一生。

在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個艱難的歷史選擇,說到底我們還是揹負了歷史的包袱。我們那麼渴望堅持自我,又那麼渴望他人的承認,而後者本身就是對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用繼承某種屈辱、不用承擔某種壓力,不用奮力站起來證明我們能站起來,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爲我們真的喜歡躺着。總之一條,不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最後想說,成冬青詮釋的中國式成功,充滿了某種實用主義的得意。而王陽詮釋的中國式幸福,則有自欺欺人的妥協。這種的態度,充滿了某種無奈,也或者,纔是我們每個人尋找答案的開始。

胡亂寫了這些,再胡亂寫個結尾。

風往哪裏吹,樹就往哪裏倒正青春,我們以爲我們是風,青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是草。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六

調成泛黃色調,溫火熱煮青蔥歲月,《中國合夥人》裏有舊時代熱血青春;三個青年從一無所有到身家萬貫,這是一部勵志大片;橫跨幾個年代,裏面有時代的斷截面;還有始亂終棄的愛情,有始至終的友情……陳可辛想說的東西很多,但什麼都沒講徹底。或許,其實是這樣,他並不想說這麼多,他只是覺得要堆砌這麼多,因爲這些對票房可能有益。經過《武俠》和《血滴子》(監製)或小或大的失敗教訓,他對失敗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迫不及待想找個機會消除挫敗感。

陳可辛擅長刻畫情感,以及更大一點的羣體情懷,他所有的電影都在圍着情感打轉,即便在嘗試拍攝中國式大片時,類型電影的框架也壓制不住他對情感的突出關注。這是陳可辛最大的優點,他懂得人性的複雜,情感的美好與哀愁。可惜在《中國合夥人》裏,他並沒發揮出上好狀態,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三人的性格和關係變化,包括他們各自的愛情,除了偶現的動人妙筆,幾乎全靠旁白幫忙。在講述方式上,我沒見過這麼笨、這麼匆忙的陳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厭煩,簡直退化到早期作品《雙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氾濫。設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僅藉助於畫面和情節,他們三人的性格和情誼差不多會坍塌。過於依賴旁白,就像強行灌輸的評述,生硬地爲觀者構建對主角們的印象。

作爲北上拍片的港區導演,對於影片營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代質感,當給予一些表揚,這也是陳可辛從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別的香港導演到了內地,港味與陸味倉促雜交,如蹩腳的國語配音一樣令人難受,陳可辛的《如果·愛》、《武俠》,包括這部《中國合夥人》,並沒出現不自然的怪異問題。當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內核精神。王陽是個文青,留着長髮,有觀衆向陳可辛提問,王陽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詩人海子是誰。這個無關緊要的事實,泄露了很多祕密,可解釋三個人物沒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陳可辛終究對人物的外在和內在設定有距離感,他做了功課,但視野和經驗不夠。王陽的文青範,孟曉駿的世家子弟樣貌,成冬青艱難求學的漫畫式描述,均流於類型片的套路化,儘管他們的形象借鑑了現實人物。

校園、創業、泡妞、決裂,自從預告片曝光,就可推斷《中國合夥人》可能和大衛·芬奇講述Facebook創始人故事的《社交網絡》有關聯。出來的成品,果然證實了這個猜測,《中國合夥人》偷了《社交網絡》不少東西,這真令人尷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師對峙的戲及對整個電影的牽引作用,和《社交網絡》如出一轍。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斷,《中國合夥人》的誕生,就是《社交網絡》催生的產品。主創照着《社交網絡》的樣子,找適合的故事,左轉右拐到了新東方俞敏洪他們的頭上。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七

到底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蘇梅在紐約,與成冬青打電話說要分手,這句話如此自然地流露出來。一不小心,它就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了他的心裏,他再也不甘心做着原來懦弱無能的自己。從次他漫無邊際的改變旅程就拉開了帷幕……

若不是這樣一部轟轟烈烈,殘酷無比卻又百分之百真實的電影,我們永遠只會陶醉於,享受於,安逸於《致青春》的懵懂單純之中,美好純粹得如同一顆琉璃,以爲那就是人生。但真實的一面呢,粉紅色下那濃重的大塊大塊的黑暗,有人看見了嗎?再說蘇梅的那句話吧,也許它本身所要表達的,僅僅只是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對社會悲涼的看透。可是與此同時它更是千萬青年爲了理想奮鬥一生,妄想實現的終極目標。可是,改變世界,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嗎?也許你遲早會遭到無情的打擊!以爲你曾經那麼摯愛,視之爲生命的夢想與追求可以當飯吃嗎?在進入社會的這一刻算有幻想消失殆盡,所有的彷徨、無助、猶豫、絕望全部被現實無情地撕碎。那不是你的盾牌,你一無所有,你所有高傲不羈的棱角會被現實這無形的利器一點點削平,你的人格尊嚴會被無情地踐踏。

電影中上演這幕悲劇的人,是孟曉駿。按成冬青的話來說,成是這批人中“遊”得最快的,可是他也沉下去了。成是一個如此深沉內斂的男人。他比所有人都更早清楚銳利地看透了這個世界。可是與此同時,他卻也是一個爲夢想而癡狂的青年,他太低估了世界。當同學們形容這一代人的時候,有人說孤獨,有人說追趕,有人說懷疑,可是他說,是改變,改變身邊每個人,改變每件事,唯一不變的是此時此刻的勇氣,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會改變世界。然而真正改變世界的地方,只有美國。那時的他是如此意氣風發,可是他實在是太年幼,太天真了。順利拿到簽證之後,便直奔理想中的美國,可是他只能做實驗員餵養小白鼠,最後淪落到到餐廳當雜工。他完全被現實給擊敗了,他只能一無所有地回到中國。第二次,他帶着自己的世界來到這裏,卻等了八個小時,喝了六杯咖啡,也沒有見到所謂的布諾先生一面。他就這樣被阻隔在夢想的大門之外,永遠只能是個註定失意的路人。他用了自己全身的力氣妄圖改變世界,可是一次次被現實擊垮。

成冬青更是完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他原本是一個甚至算是窩囊的老師,被領導欺騙,被學校開除,被女友拋棄,被警局抓了。可是在他成功之後,被美國公司侮辱的時候,他勇敢地站起來,他說,他有一個朋友孟,比他優秀,比他更應該成功,他來到美國卻失意而歸,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戰場。他說過,他要以自己的方式,爲孟贏回尊嚴,按中國說法,他是一個害怕承擔任何風險的土鱉,可是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會賦予我們打敗恐懼的勇氣,他願意背水一戰。沒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只有無盡的辛酸和豁然的情懷。這時我才明白,也許改變世界僅僅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想,可是有一件東西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它從來就沒有改變過,堅如磐石,是他們的友情。也許他們從來都不會明白自己在對方的心目中地位是多麼根深蒂固。一切的矛盾,總是以他們共同的利益爲出發點,一切的矛盾衝突,只是因爲他們之間都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新夢想更好。

還記得王陽的婚禮上,他曾經說過給朋友們的三句忠告,其中有一條尤爲感人,千萬別和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無非就是孟與成,王陽只是一個沒有遠大追求的小人物,他從不熱衷於追夢,甚至他開會時在玩手機,他在這鐵三角的友情中,卻也是最堅不可摧的。每次都是成和孟爲了公司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王承受了兩倍的悲傷與憤怒,那麼小心翼翼地維繫鐵三角的關係,真是太讓人心疼了。他最後明白了一切,明白了平淡的幸福,明白了單純的友情與複雜的商業夾雜在一起,終究兩難。最後,我想送一句話給孟,生活一切都未曾改變,亙古而來改變的是人心和這個輪迴。別試圖着改變世界了,你擁有世界最不會改變的東西。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八

前天去電影院看了《中國合夥人》,走的時候還忐忑能不能買到票。想起上次我去看《失戀33天》的場面——售票處圍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最後連第一排和最靠邊的座位都賣光了。相比之下這次情況要好多了,起碼女生要少了一半,這不僅讓我想起偉人的一句話:婦女能抵半邊天!

故事講述的是80年代三位性格迥異、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求學、創業的經歷。看完電影之後感慨良多,我問我覺得自己像哪個主角,當時我給了我一個答案。可仔細想又發現不對,回到寢室坐在電腦面前稍稍理了理頭緒,現將對幾位主角的分析整理如下:

首先,請由黃曉明飾演的成冬青同學出場。成冬青,外號“土鱉”,這個外號將伴隨他一生,既隱含着他的出身又暗示了他的性格。他出生於農村,兩次高考失敗,最後跪在母親面前乞求參加第三次考試。母親爲了供他讀書欠了全村人的錢,他終於也不負重望考入了燕京大學。在那裏他遇到了他最好兩位朋友,也是將來的合夥人——王陽(佟大爲)和孟曉駿(鄧超)。

接下來輪到孟曉駿同學隆重登場。與“土鱉”相反,他出身於“海龜”世家,祖父是20年代的美國留學博士,父親是50年代歸國博士,而他不出意外的話也應該是80年代的留美博士。受家庭的影響,他一直也在朝着美國夢而奮鬥。

最後是放蕩不羈的文藝青年王陽亮相。此人出身不詳,但是憑着一頭另類的長髮和流利的英語口語他混跡於大學的各個交際場所,甚至將洋妞Lucy也成功泡到手並失身於此人。

大學畢業後孟曉駿成功申請到簽證赴美留學而成冬青(多次被拒)和王陽(爲愛而留)待在國內。成冬青畢業後成爲了一名普通的英語教師(其實是很失敗教師),爲生活所迫他在校外做家教,爲此他被學校開除。落魄的他只好另謀生路,做起了英語培訓。王陽因爲Lucy的離開和文學夢想的破損而一度消沉,後來也和成冬青一起混。創業的開始十分艱難(什麼叫篳路藍縷?人家連場地都沒有,在KFC裏面點一份雞翅教一下午書!),後來培訓學校越做越大,學生規模達到了2000人。在此時孟曉駿的處境卻很差,他沒有找到自己的美國夢,而是在實驗室喂小白鼠、在餐廳刷盤子。經歷了這一系列的挫折,他回到了中國,加入了成冬青和王陽。

三兄弟聚首之後,培訓學校如火箭一般飛速發展,打出了“新夢想”的招牌,成爲了國內首屈一指的英語培訓機構。企業越做越大,三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露,先是股份制改革,後來是海外上市,成冬青和孟曉駿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孟偏向激進而成趨於保守)。孟曉駿(由於成的獨裁)和王陽(夾在中間受氣)先後離開了公司。不久“新夢想”遇到了巨大的危機,美國EES狀告其侵權並質疑其幫助中國考生作弊。在最危機的時刻王陽和孟曉駿回到了公司,三人一起赴美完美地解決了危機。在此次旅途中三人重歸於好,不久“新夢想”在紐交所上市成功。

以上就是人物經歷的簡介,接下來我將對三位主角的性格和追求做出分析。在此之前我需要擡出我的理論武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爲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該理論將需求分爲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爲: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本段向百度致敬)

如上所述,人的需求呈金字塔狀分爲多個層次,在本劇中我們的三位主角分別對應着三個不同的層次,which、is、what我認爲造成三人矛盾的原因。

1、首先,成冬青的需求主要反映在安全層面,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通俗的說就是要有錢,而且是穩定的錢。在很大程度上,他所作的決定都是基於安全的考慮。大學畢業後,他找的是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在被學校解僱以後,他才被逼下海創辦了後來的“新夢想”。在“新夢想”的發展過程中他一直秉承着安全第一、穩定壓倒一切的“土鱉”思想。因爲他看重安全,他纔想把公司牢牢抓在自己手裏——開始一直拖延股份制改革,後來分49%的股份給他的兩位合夥人,自己佔51%的絕對控股權。再後來的上市之爭中,他拼命阻止孟曉駿的上市計劃,最後甚至很獨裁地否定了上市,這也造成了合夥人之間的反目。

2、其次,劇中王陽的追求集中體現在情感和歸屬的層面上。他本應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浪子,卻怎麼也逃脫不了一個“情”字。大學畢業後因爲Lucy還想留在中國,他也放棄了去美國的機會。後來Lucy無情地離開了他,他的愛情理想破滅,於是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寄託在兄弟情之上。在“新夢想”的實現過程中,他拼命地試圖調和孟曉駿和成冬青的矛盾,維繫着三兄弟的感情。在他在自己的婚禮上說道:千萬不要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做合夥人。這句話道出了他的無奈。

3、最後,孟曉駿身上集中反映的是尊重的需求。所謂的尊重簡單地講就是榮譽,就是成就感,就是那種萬衆矚目的感覺。他從小就是一個被光環照耀的人,揹負着“三代留美博士”的家族榮譽,他也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曾經說過總有一天要讓自己的照片出現在《時代週刊》的封面上。可是在美國他卻歷經挫折,美國夢的破滅對他的打擊很大,他開始變得不自信,甚至患上了演講恐懼症。這使得他對榮譽、尊重的需求愈發膨脹。他所想做的就是駕駛着“新夢想”這艘巨輪前進,一直前進,讓所有人都看到他的成就!他迫不及待地想讓公司在紐交所上市,讓那些曾經鄙視過他的人都刮目相看。

三個不同的追求是三人矛盾爆發的根本原因,成冬青只想守住他的一切,而孟曉駿卻想不顧一切地成功,將兄弟情義看得最重的王陽無法調和兩人的矛盾只能更加苦悶。

或許你會問,分析中爲什麼沒有提到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我想說:第一,生理需求是一般人都能滿足的,故不構成驅動。第二,自我實現在電影的最後有很好的體現,一方面三人消除隔閡,兄弟重歸於好;另一方面,“新夢想”在紐交所上市成功。三個的需求一層一層地都得到實現,直到最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三個人的需求都達到統一的時候,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消除,這也是故事的結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