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觀後感範文三篇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觀後感範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導語: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門特 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觀後感範文三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1:

很有幸,藉着團委老師讓我們看電影的機會,我能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享受着一個代課老師和一羣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雖然講的是法語,但它的劇情依然深深的感動了我。

馬修,這個其貌不揚的老師懷着夢想走進這羣問題學生,他服從制度,在現有的學校制度下,默默的真心的關愛着自己的學生。他喜歡音樂,用音樂藝術感染着那些問題少年。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一個老師真正的放下了架子,用溫和、愛心和情感對待自己的學生。

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幹淨的音樂貫穿着整部影片,我們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這部影片,陶醉其中並深深的感動,享受着電影藝術的魅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2: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羣“有問題的叛逆少年”,但他們在新學監馬修的帶領下,慢慢的轉變,這正是安徒生的童話中醜小鴨褪變成天鵝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兩種教育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是校長哈森的嚴厲派,這似乎讓我想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私塾中,從來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罵就罵,而且禁錮學生的思想,背不過文章便拿戒尺責罰。只不過與現在不一樣的是,古時候的學生都很聽話,用戒尺也能使學生拿到好成績。

但是現在,21世紀裏,學生愈發叛逆,像彈簧一樣,老師硬,則他硬;老師軟,則他更硬。有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便保持一貫傳統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學監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種開放教育。老師從來就不打罵學生,而是靠“溫暖”來感化學生,就算學生再不聽話,但學生“冰冷的心”也會有融化的那一刻。電影中的小男孩皮埃爾開始也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馬修卻發現了他異常的唱歌天賦。他美妙的歌聲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麼讓這個叛逆少年最終成長爲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是馬修的堅持不懈,是他的火熱的心,終於感化了學生。

這兩種教育我都經歷過,我也被老師打過罵過。我也遇到過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深深地觸動着我的心靈。在電影中馬修最終戰勝了哈森,思想派戰勝了嚴厲派。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教育模式還依然並存着,但不管怎樣,老師都是爲了學生好,都是爲了學生們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3: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爲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爲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爲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爲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莫杭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着堅持而歡欣。

看完這部電影,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中,老師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的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才能讓他更好的成長起來,這部影片中馬修的行爲,莫杭治的成才,佩爾諾的成長,有力的印證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不僅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所有師生的回味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