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天那邊》觀後感900字

《天那邊》觀後感9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其實說實話,電影的前面部分讓我有點反感。但還是看完了,而且被結尾打動了。打動我的,並不是一羣孩子排在路上哭着送城裏老師的情景,也不是老師爲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後村長找到許老師,說羅老師去世那一刻。雖然心裏已經有了一些預期,但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動了。也許是這個演員的表演太真實,不管怎樣,我也要給這部電影打五分。

《天那邊》觀後感900字

看到片尾,出來一行字,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謝謝導演,拍攝了這樣一部真誠的電影。也謝謝這句話,雖然我現在已不是一名志願者,但我曾經在鄉村中學支教三年。我想,也許我的支教歲月可能並不是很長,但這段時間也足夠讓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對於這部電影,作爲一個曾經的志願者。還有一些話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鄉村支教,大家可能總會想起燭光裏讀書的孩子,揹着弟弟妹妹上學的孩子,趟着河水過河的孩子。志願者們來到這裏,來到山區,看到了貧困的孩子,貧困的村民,貧困的當地教師,他們是怎麼想的?孩子的臉上還有泥巴,當地的老師們說着方言,用着很落後的教學方式,他們自身素質可能也並不高,讓人想到一個“土”字。這也是“天那邊”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衣着光鮮的,來自大城市,帶着數碼相機攝像機,帶着筆記本電腦的志願者們就這樣來到這裏,往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炫耀。我知道這並不是惡意的,但是區域之間的差距,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也拉開差距。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志願者能夠敞開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當地的孩子和村民們?他們是不是臉上還有一些不易顯露的優越感?許多時候,志願者和當地人之間,也許並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總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願者來到山區,在一開始,有的人臉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來到這裏本身就是崇高的。但爲什麼崇高?志願者能夠爲當地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的貢獻,是不是要比當地一名普通老師要多?很多時候光環會掩蓋住事實的真相。電影和電視裏總是一些正面的典範,實際上也確實有大量的志願者,給當地孩子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戶,但是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個支教志願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們是崇高的,也請你們去尊敬和關注那些像“破羅”那樣長年累月一直默默無聞辛勤付出的當地普通教師,因爲他們同樣地崇高。

其三。志願者來到山區,有一些問題可能是許多人沒想到的。他們可能給當地增添了新的負擔,但自己毫不知情。他們的學歷很高,能力很強,但不一定教學很好,付出很多。他們期望很高,但也許回報不多。也有的人並不是爲了做志願者而做志願者的,他們並不太單純。當然,電影是很少會刻意去描述這些問題的。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成爲志願者,這些問題似乎逐漸浮上了水面。舉一些不太讓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願者回到大城市,開始哭訴自己的生活環境有多艱苦,吃的有多差,當地人有多貧窮,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醜化當地人,越是襯托出自己的奉獻精神。其實不是這樣的。你來到山區,當地人用最好的東西招待你,用最真誠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們始終尊敬你,無所保留。而你轉頭過去,向別人宣揚的卻是他們的醜陋。

最後。對於很多志願者來說,他們默默在支教地服務了一年,兩年,三年(在“天那邊”裏,蜻蜓點水的三個月算真正的支教嗎,也許吧)。帶着一顆疲憊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們付出了,但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真正大紅大紫的是那些會宣傳的人,說自己做了些什麼什麼事情,哪怕你沒有做那麼好,哪怕你並沒有去做,哪怕別人做過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裏聽來,這似乎都是很值得讚美的。對於這種人和事,我覺得少一點炒作,多一些真實和踏實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種業績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