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雷鋒的觀後感範文

關於雷鋒的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導語: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着不滅的光芒。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雷鋒》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雷鋒的觀後感範文

  雷鋒影片觀後感範文【1】

看了電影《青春雷鋒》,讓自己對雷鋒的故事,雷鋒的精神重新又有了一翻新的思考。雷鋒同志曾經說:“聽黨的話,加強政治學習,多看報紙和政治書籍,積極參加黨的各項運動,認真執行和宣傳黨的政策。”“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裏度過自己的一生。”此時,黨的方針看上去彷彿代表了最高的正義,並且經由最高精神領袖親自發起。以此推論,我們實在沒有希望從雷鋒的認知結構和信仰準則中找到一絲不符合當時政治方向的元素。倘若有,那就不是雷鋒了。那麼雷鋒勢必會參與到主流行動之中,而這些羣衆性暴行無一不對無辜的生命和靈魂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

雷鋒說過:“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他無比真誠,並且這種真誠從來不是同時代人眼中的異端,相反,那纔是整個時代的象徵。他會積極地反省,改造,加入戰鬥,只要他心中的神指到哪,他就打到哪。他會看到那些和他無冤無仇的人在他面前淌血,而這些人明明就是他要用有限生命爲之無限服務的人。

年輕的雷鋒帶着年輕的思想一起走了,這種思想尚未成形,就像沒有受到污染的雪山下的湖泊。他屬於那個時代最光明崇高的一面,時常刺得我們眼球生痛,讓我們幾乎難以正視他。我們講到,雷鋒曾經是一個孤兒,而他沒有任憑靈魂飄蕩,他熱愛生活,愛周圍的人,愛一切美好的事物。他至少代表了一種真正活着的狀態。雖然他所向往的世界最終並沒有出現,但是我們亦可以想象,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雷鋒叔叔依然會執着的堅信,那樣的世界終有一天會到來。

  雷鋒影片觀後感範文【2】

3月5日是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日子,大家最大的共同語言便是學習雷鋒好榜樣。2013年春天,有三部有關雷鋒的電影同時公映,其中胡家華主演的這部《青春雷鋒》,講了雷鋒的愛和奉獻,也將他徹底還原到活生生的人。雷鋒是個普通人,他不過是做到了正常人應該面對社會的舉動,然而在特殊社會氛圍中,卻被賦予了不同意義,從1960年代至今,他都是被誤讀着。

當整部電影看完之後卻發現,如果說胡家華所演繹的雷鋒與那種革命時代熱火朝天的雷鋒還有一些差距的話,那麼他所演繹的雷鋒的情感世界卻超出了之前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的圖解模式。將英雄從神壇還原到現實,在現實的世俗人生中展示英雄的不凡之處,這或許就是胡版雷鋒的獨特之處。

在平凡的年代裏演繹雷鋒的神奇故事,胡家華將原生態的雷鋒呈現到觀衆的面前,他沒有那些超人的事蹟,卻讓我們更加體驗到生命的堅韌,信念的可貴。影片《青春雷鋒》講述了雷鋒從小學畢業到犧牲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成長經歷,力求以生動鮮活的細節引導觀衆走進雷鋒偉大的精神世界,呼喚更多的人在新時代踐行、光大雷鋒精神。

影片中雷鋒的扮演者胡家華,作爲一個演藝事業剛剛起步的新人,就在這部青春勵志大片中扮演了“我們的好榜樣”雷鋒,讓人不禁懷疑他是否具有這個駕馭能力。更何況,要拍好雷鋒題材的電影非常難,雷鋒作爲時代典型,每個人都很熟悉,每個人心目中的雷鋒形象卻又各不相同,所以怎樣去藝術地表現雷鋒難度非常大。但事實證明導演的選擇是正確的,胡家華以其過人的悟性和過硬的演技對雷鋒的形象進行了重新發掘、創新表達,其表演不拘束,不造作,不溫不火,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從而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有些有肉、可以親近而又永遠澄澈、永遠年輕、激奮人心的青春雷鋒形象。許多觀衆不禁感慨:“我心目中的'雷鋒就應該是這樣子的。”胡家華小小年紀即達到了以神馭形的藝術高度,看來其演繹前途不可限量。

有關“雷鋒精神”的真實性與魅力的最有說服力的一個證據是極具勇氣的道德實踐家的“自證”。例如影片首次以光影的方式揭祕了雷鋒一些不爲人知的故事,比如其青澀的“初戀”,一些凡人才會有的小缺點如性格有些毛躁。一直以來,我們看膩了那些模式化的英雄、偶像,開始質疑媒體宣傳中無比完美的形象,於是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偶像要麼坍塌、要麼被打破的時代。影片揭示的這些雷鋒的小“瑕疵”,突破了很多觀衆對雷鋒的呆板的標籤化認識,這不但無損其光輝與偉大,反而讓從神壇上走下來的雷鋒身上閃爍着更多的人性光輝,其形象也就更加自然、真實、可愛、親切,也更加令人感動,從而召喚更多的人自覺踐行“雷鋒精神”。在一個破壞偶像的時代,雷鋒及其精神反而得到了重生,這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又極富啓發意義的現象。

  雷鋒影片觀後感範文【3】

一九六二年,這一年的雷鋒只有二十二歲。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他曾經在日記中寫到:“我出身於貧苦家庭,在舊社會過着缺衣少吃的苦日子那種被奴役、被欺凌的仇恨,使我永遠銘記在心。”我們今天常常抱怨的出身不好還只不過是物質享受的匱乏和社會機遇的不公,而雷鋒同學從小面對的是直接威脅到生命的飢餓和虐待,當然,那個時候他也不懂什麼叫做“尊嚴”。

一九四七年的秋天,雷鋒的父親、母親、哥哥,全部都在悲慘的境況中過世。我不知道年僅七歲的雷鋒當時心裏在想什麼,瞭解到這些史實的時候,我只是想起了他的照片,包括宣傳照。我記得幾乎在每一張照片上,在工作的時候,在和戰友聊天,雷鋒叔叔都在笑,笑的那樣純真和坦然,彷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

客觀地說,如果沒有新政權在建國初期所做的努力,世界上或許早就沒有雷鋒這個人了。假如真的是這樣,也就不用枉費今人動用諸多西方政治學原理對其進行“理性結構”了。這些人的結論無非就是,所謂人者,生來即爲自私且極易轉化爲奴性的。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其實這些觀點並不新鮮,譬如當所有人都自甘下流、拋棄善良的時候,突然發現曾經有一個人是那樣偉岸光輝、纖塵不染,其第一反應自然是羞愧,繼而不安,最後就是惱怒。於是將自己的墮落視爲社會的常態,把道德的楷模置於變態,以此消除內心僅有的些許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