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遠去的牧歌》的觀後感大綱

《遠去的牧歌》的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12月1日公司組織全體不當班人員在哈密友好國際影城統一觀看《遠去的牧歌》,他作爲改革開放四十年、詩意呈現變遷畫卷的獻禮作品,以冬春夏秋爲結構,跨越四十年、全面表達出了哈薩克牧民遷徙勞動的生活變化,還原了哈薩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興牧的完整過程,以真實而美麗的場景將“遊牧”這一即將消失的人類生存方式的艱辛和壯美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體現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密不可分的食物鏈關係,並延伸出了人類對生存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遠去的牧歌》的觀後感

在未觀看過此類電影以前,我對哈薩克牧民生活的影響一直都停留在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牛羊成羣、牧民好客、歌聲動聽、奶茶飄香、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阿肯彈唱、姑娘追。。。的美好印象中,雖然他們都是真實的存在,但通過影片的觀看才讓我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他們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艱辛。他們因時而動、南北轉場、千里遷徙,尤其每當轉場的時候,牧民們總要攜帶全部家當,趕着成千上萬的牲畜浩浩蕩蕩,翻山越嶺,奔赴到下一個牧場。而在轉場路上,牧民們趕着牲畜遇山翻山、遇河過河,一走就是半個多月,然而每一次的.轉場都有可能是一次生離死別的過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轉場途中只去了自己的至親,但是她的悲痛沒有人替他扛,擦乾眼淚的她只能選擇做一個無所畏懼的女強人,還有我們的胡瑪爾大叔和羊皮別克都不得不在賺錢和保護草原之間做出自己的取捨,但是最終他們依然選擇了後者,只因爲他們哈薩克族牧民因逐水而居的生產習慣,且他們一直都對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他們會有意識的去保護草原的上的一草一木、保護他們所居住的草場生態環境。以及胡瑪爾達數在離開草原之前對自己愛馬和獵鷹的深情告白,對哈薩克族來說馬是他們飛翔的翅膀,經歷過太多次的搬遷和太多次的狂風暴雨後,馬便成了他們身邊最好最仗義的朋友,他的深情告白便深刻體現出了他對馬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愛。

現在,隨着時代的變遷、進城採金的普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更多的哈薩卡遊牧族人下一代都已蜂擁而至各個大城市,導致遊牧民族文化的逐漸削弱,這流轉千年的轉場又能持續多久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他便會徹底的消失在我們的眼前,但是他們的精神和文化卻永遠的烙印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