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導語: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這部電影不是旨在講與鋼琴有關的故事,而是在時代快速發展中的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和歸宿的一次偏執的選擇,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1

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雷蒙·1900。

他有種超強的天賦是對音樂的隨心而動信手拈來。

他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仍然不能邁下舷梯。

他遇見了一個一生相伴的朋友,還是沒有選着離開。

他是鋼琴曲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

他是旅途中漂泊的天使,靈動的琴曲響雷般的震撼心房。

這是一部蕩氣迴腸的詩意旅程電影,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我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着max的旁白開始,max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紐帶,而與max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纔會覺得1900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的溫暖。

當max抱着留聲機,播放着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燬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1900時,隨着影片的剪輯,max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爲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爲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max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麼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麼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昇華。當max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燬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這使得我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如此感性,如此動人,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想到自己一個人看完的電影,一個人寫完的日記。人生難得一知己。和我比起來,1900或許幸運得多。

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表演是那麼的不着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躁。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爲的孩童,卻又有着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是的。

這幾年我看了不少電影,但是從來沒有這樣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更加傷感,更加細膩,更加動人,更加真實一些,只嘆我生硬的文筆還無法達到這個境界。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維吉尼亞號蒸氣船上的孤兒,一位善良的黑人燒爐工收養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於是燒爐工給孩子取名爲1900。然而燒爐工在一次爐房的意外事故中喪生,只有8歲大的1900再度成爲了孤兒。

1900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從此,維吉尼亞號載着他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在歐美大陸間往返航行。

1900成長爲一個優雅的男人。絲紋不亂的深金頭髮,纖塵不染的衣帽領結,風度翩翩的舉手投足,才華出衆的自信風采。他的鋼琴前曾有多少美女爲他傾情?他一定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而無暇爲琴音外的事物分心。(要是有這樣的邂逅我是做不到)

1900是感情細緻而深邃的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傾注在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上。誰能理解他的心聲,誰能讀懂他憂鬱而溫柔的眼神,誰是他不離不棄的愛人?誰是他相伴一生的朋友?

1900的生活單純但不乏人性之美。與養父間短暫的親情,與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愛情,以及陪伴他最長時間的邁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潤過1900孤寂落寞的心。

1900這個角色,因爲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着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一直對陸地躑躇不前。正如他所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八十八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就像我面對如今的日子,如今的大學我也茫然,也看不清楚。我不奢求掌握能順勢而爲就已經足夠了。上帝是公平的。1900的人生偉大而有意義。哪怕這有可能只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就像樂器店老闆在片尾說的:“別擔心,不要錢。一個精彩的故事比這個舊小號值錢多了。”片尾:max的身影漸行漸遠,消失在青瓦石路的街道盡頭。我積壓着的情緒再也忍不住了,來了不該來的地方。好好的分數再高一些就好了,當初不拼一拼,沒有賭一把,來到這裏,錄取老師說:“你的分數報這裏虧了哦。”我傻傻的踩着二本線進來的。來到一條破船上,我不會鋼琴,也還沒有max一樣摯友。孤單的開始,但願不要孤單的結束。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除了埋怨一下下,我也還在奮鬥。今後求學的路上還要面對更多更大的堅持。而在淚水中換來的堅持總有一天會隨時間消逝。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不完整。

音樂,自從他在養父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一生的不分離。

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

親情,我明白是血濃於水。

友情,我明白是值得珍惜。

愛情,我明白是可遇不可求。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2

每次看《海上鋼琴師》,都有一種衝動想撫摸一下我那架冷落多時的鋼琴,學習鋼琴8年之久,始終不能理解這“樂器之王”所彈奏出的音樂的真諦,始終認爲那些爲音樂不顧一切的音樂大師們的行爲是架空世界纔有的,現實中,於我而言,鋼琴就是我的任務,學鋼琴似乎變成了我的義務,8年的盲目學習、考級,最初學習鋼琴的熱情被逐漸磨滅,我始終不能對鋼琴再產生任何遐想…… 但是於他——丹尼伯曼TD林蒙1900而言,鋼琴的意義卻不是我們這樣的常人所能體會的……這麼說並不是映射那些現在把鋼琴商業化的人,而是純粹的欣賞那個叫1900的男人,他向我們所有人詮釋了鋼琴是什麼,音樂是什麼。

和大部分大師一樣,1900的身世背景並不是那麼好,一個嬰兒,被遺棄在一個雜亂的舞會上,又被一個船上填煤工人撿到。沒有任何證件,沒有出生紙,1900的童年就在這艘漂泊無盡的大船上度過,對他而言,這就是他孩提時代的大搖籃,而搖籃旁那個教他識字,陪他聊天,給他作名詞解釋的男人就是他唯一的親人,即便他作的解釋大多都是些歪理,1900也覺得很幸福。

他和鋼琴的邂逅是在孩提時代,無意間闖入一個舞會時發生的。 大家都驚歎於一個出身不明、沒有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的孩子,竟然能夠演奏出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也許,他生下來,命中註定要永遠和鋼琴在一起,永遠和他的音樂相依爲命。

短暫的27年,他一直留守在這片海域,這艘船上,無論名聲多麼響亮,甚至美國爵士樂的祖師來找他鬥樂,他也從未離開過。所有驚訝於他的一句“我想上岸”。而當他終於“追尋”到上岸的理由,當他終於提着箱子邁向大陸,望着高聳的樓層,無邊的城市,他卻停住了腳步……是的,這是他的最終選擇,他的一生註定在海上,與他的音樂相依爲命。

當上岸的唯一通道被永遠地抽離,他選擇了和他的船,他的音樂,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一同沉沒於這片無窮無盡的大海,這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莫大的遺憾,但我想,對於1900而言,這個結局或許是他想要的:一個傳奇人物,或許在他的有生之年還有人記得他,可是他卻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任何可以讓人記憶的痕跡。

“我是一陣風,一陣自由之風”,記不得是從哪裏看到的這句話,細細品味,卻能體會說着句話的人的內心世界。1900說,大陸無邊無際,充滿形形色色,他未知的東西還有很多;而後,在突發奇想想上岸時,他又說,上岸只爲聆聽海的聲音,只想體會在陸地上聆聽海,是什麼感覺。而如果在陸地上住上幾年,他也會變成一個完完全全的普通人。 你可以說他的想法是逃避,但這是他的原則、他的生存之道,他的生命只爲他的海和他的音樂綻放,當一切不復存在,他選擇了留駐在這片海域,永遠與他的音樂在一起……最後,面對着空氣,感受着鋼琴的美妙音符,沉醉於自己的音樂中,一切語言在此刻顯得蒼白無力,船隻的巨大轟爆聲劃破寧靜……這對陸上的人們無疑是重大損失,他甚至不肯將他的音樂公諸於世。我們或許永遠也聽不到這樣震撼的音符,但他,真正獲得了內心想要的自由。

或許哪天,當海上再次響起那悠揚纏綿的琴音,那是1900在天堂譜出的天籟之聲吧!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3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爲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爲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註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纔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裏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爲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裏,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是因爲所不見,是因爲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覆覆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着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衝浪。這裏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爲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裏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着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有關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4

與大多數人的觀影順序不同,同是Tim Roth出演的兩部電影,我是先看的《人人都說我愛你》,然後纔是《海上鋼琴師》。他在《人人》裏出演的那個保釋犯給我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刻:眼神永遠不能聚焦在一點;頭和身軀間的脖子彷彿沒有固定好,導致他的腦袋在不停打轉;薄薄的嘴脣間總是留一道縫,隱約露出的牙似乎向所有人表示不屑;鬍渣,還有鬍渣。他沒有原則,沒有憐憫,他在人們對他的荒誕討論中出場,在觀衆對他的鄙視和嘲笑中再次鋃鐺入獄。他的角色似乎只爲引起人們對主人公深思的準備的,然而,這樣一個形象被Tim Roth演繹地太過精彩!說了這麼多,不過是想表達我在這部電影裏(《1900》)第一眼看到他時的那種明明知道會是他但還是很驚奇的感情,“別跳戲了!”我當時出聲的對自己說。

片子確實沒有給我任何跳戲的機會:Max懾人的嗓音,1900的故事,還有美妙的音樂。尤其是當好的故事配上好的音樂,容易讓人陷進不想出來。

我不想像流水賬一樣把電影中的故事完整轉述出來再附上分析,像從前完成高中隨筆的那樣,冗長又淺顯。特別是我的記憶實在有限,我不願意壓榨它。我知道那結果會是CtrlC、CtrlV,本來決心寫的一篇影評到了變成百度裏搜搜就出現的電影概括。所以,倒不如這樣信馬由繮地胡寫,寫我一直在回味的那個畫面。想他日有幸把這部片子看到第三遍第四遍時候,再對照第一遍看的這些最讓我感動思考的片段,寫這篇觀感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影片末了Max捧着黑膠碟和讀碟機,回到輪船上,希望帶1900離開這艘即將成爲歷史的龐然大物。當他最總在鐵架後發現1900後,兩個人的對話把影片帶向主旨(每次用“主旨”這個詞就感覺中學閱讀題讓使我中毒太深,可不用它的話,在我的詞彙量又實在找不出別的詞…)。Max滴溜溜晃來晃的眼睛注視着1900,也同時在打轉他們的未來:就我們倆人,或者組成一支樂隊,以你的音樂,我們一定會成爲那城市裏面最閃耀的組合,名譽和財富,哇!

然後是1900那一席深刻的獨白:“你知道嗎?當時我準備離開這艘船的時候我是真的決定好的,真的開心的,可當我看到陸地上的世界時……我不是害怕我看到的東西,而是害怕我沒看到的東西。這個城市沒有盡頭(there is no end,我喜歡他end的讀音),它沒有盡頭,你看在這裏,拿鋼琴來說,它是有盡頭的,從第一個鍵到最後一個,一共88個琴鍵,是有盡頭的、完整的。琴鍵的有限引發出我創作的無限,我喜歡這樣。而那裏是無限的,所以在那裏我無法彈奏,它沒有盡頭。無數的房子你要選一所居住,無數的女人你要和一個共度一生,無數的街道,你的位置在哪兒?在這裏,我知道,在那裏,我不知道了。”

Max真是個愛哭鬼,他眼睛裏的淚花是一處讓人不禁跳戲的點。他點頭,意識到他無法勸動他的朋友,無奈的心情被演員表演痕跡略重的表現在臉上。有人說Max不能理解1900,但他尊重他,所以沒有將1900打暈帶下船而是按照他的決定離開他,讓他一個人和輪船一起化爲灰燼。不過在看到他們兩個對話的這一幕,我多想借Max的口對1900說:“誰說沒有盡頭?讓我做你的盡頭,讓我做你的盡頭!”(No end? Let me be your end, let me be your end.),此時Max的雙手撐在1900的膝蓋上,眼睛停止打轉但還留有一點淚花,就死盯着他,這樣說。

世界這麼大但我可以一直做你的歸宿;當你被無限的慾望充斥,來到我這裏和我在一起,我們的空間是有限的,就你和我,如果你迷失了讓我帶你回;只是,求求你不要死,當我當年下船的時候我知道,如果我想和你說話了,可以回到船上來找你,你就在這兒,可是,如果你沉沒了、消失了,你要我找誰?和誰說話?

我希望1900能被這樣的感情所打動,又或許不能。或許成功打動那部分是我的一廂情願,而不能的原因就連我自己都想到兩個。

1.這個問題他也想過,既然當時那個姑娘沒能成爲他的歸宿,連愛情也打敗不了他對自己的執着,Max作爲一個尊重他又不能理解他的朋友,在靈魂上屬於不同場域的兩個人,可以成爲朋友,但成爲歸宿是另一碼事。

2.剛剛在回憶他倆最後的對話時,忽然發覺到的,Max說到底還是一個入世的凡人,名譽和財富,多麼現實。他賣掉自己的小號來維持生計,儘管忍受痛苦。1900並非對名譽和財富沒有概念,只是,在那間舞廳裏,他已經看透了,外表光鮮的人仍然承受精神上苦悶,也許後者就是由前者所導致的。他們的內心倒不一定比1900更安寧。孤獨對他而言是一種享受,他的自由就深深植根在孤獨中。像他說的,在88個鍵中他能創造出無限,在廣闊無垠的世界中他束手束腳。這樣的思想在《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也出現過:契約使他們變得自由,而看似無拘無束的我們則實際被綁架在更大的“天理”之下,無法動彈。

說到底,他們可以成爲他的靈感,但不能成爲他的生活。

再說說那個姑娘。我彷彿一直在有意無意的尋找生活中或作品中那些一見鍾情的案例,想見識一下那些姑娘小夥而身上到底有哪些種氣質可以讓人看一眼就着迷其中。電影中的畫面太美,他在斗室裏應付地彈着混亂的曲子,忽然看到她!她也朝窗戶裏面望着,似乎和他對視,又似乎看不到裏面的人只是兀自照一下鏡子,從女孩兒後面的舉止我真的不清楚她在此刻有沒有看到1900,不管,總之1900一眼就愛上她了。

回憶一下我腦海中的這個讓人一見鍾情的姑娘:她的臉很乾淨、白皙,這是最重要的。嘴脣厚厚長長的,健康紅潤,不需要着色也很鮮豔,合閉之間有種捉弄人的意味。像這樣的白皙肌膚和微厚紅潤的嘴脣我在生活中也曾遇到過一個姑娘,你無須和她說話就能知道,她就是同她長相一樣純潔善良的人。當她笑起來的時候,你覺得整個世界都很美好,傷害別人是她從來不會做出的事情,別人也從不忍心讓她受到傷害。面相,是我從這一類美好的人身上學會相信的一件東西。換做是我,也會悄悄地親吻這尊純潔的天使,爲她譜寫再美的旋律也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