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橋》觀後感

《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前不久和大家一塊看了電影《橋》,深有感觸。《橋》主要講了1944年,德軍投入重兵守衛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座大橋,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博士處心積慮防止南遊擊隊的攻擊。同一時間,游擊隊少校“老虎”(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飾)接到上級命令:爲阻止德軍匯合,必須在七天之內找到建橋工程師將橋炸燬。老虎與老戰友——爆破專家扎瓦多尼(博·德沃爾尼克 飾)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諾、沉默寡言的戰士狄希、曾參與建橋的游擊隊員曼納,組成了一支行動小隊。老虎從蓋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師,在接近大橋的過程中與德國護衛軍隊發生激戰,有游擊隊員與聯絡員犧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補充進來。在破解了德軍的間諜滲入之後,游擊隊員們終於將大橋炸燬。

《橋》觀後感

《橋》承襲了南斯拉夫電影的一貫風格。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鮮明,飛機大炮加游擊隊,突出英雄人物。這部電影最早在中國放映於七十年代,那是一個極度缺乏精神食糧的年代。所以生於七十年代的人對這部電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橋》很觸動人,不僅僅是電影中班比諾在沼澤地上跳躍的身影,不僅僅是工程師拉響炸彈後那個濃煙遮蓋的畫面,也不僅僅是一羣是戰友也是朋友的游擊隊員走在山崗上的剪影。電影背後的真實命運,纔是最觸動人心靈的地方。曾經是中國人民朋友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已經永遠消失,電影背後的那羣因爲電影拍攝而成爲朋友的人,因爲國家的分裂而不再來往。朋友再見,不光有電影裏的一羣游擊隊員,還有電影外一羣活在真實世界的人,還有兩個國家的人們藏在心底的感動。

《橋》的整體基調是悲壯的,結局是震撼的,屬於英雄主義的藝術表現範疇。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電影尤其是1949年以後的大陸電影,對於過去這段歷史、尤其是戰爭的描述和表現大多失之於簡單和狹隘。其具體體現,首先是迴避態度,或者說,是刻意遮蔽策略。因爲戰爭中即使是最終勝利的一方,也有許多過程中的失敗、痛苦,乃至屈辱或恥辱,譬如“南京大屠殺”。其次,對戰爭或戰役甚至一場戰鬥的勝利,表現上失之粗略和主觀處理,往往見事不見人,或者見人不見心,更沒有能夠引發人們深入思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