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精選10篇)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精選10篇)

  觀《百家講壇》有感1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觀《百家講壇》有感2

午休吃飯的時候,趕上央視正在放《百家講壇》。

一位中南大學的男老師正在講春天的詩詞。

打開電視的時候,正好碰到他講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詩詞很有名,於是我便聽了會老師的解析。

老師從詩詞講到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寫這首詩詞時有些惆悵的心情。

我對這首詩詞不熟,問了萬能的度娘,這才得知它的全貌。詩詞很美,我還特地默誦下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我很喜歡第一句的風住,塵香,簡單二字卻道出意境,李清照寫這首詩詞時心情惆悵,我默誦多遍,不自覺間,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來。

好詩詞真的很有感染力,受這次央視詩詞大會影響,我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多學點詩詞,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雖然記性不大好,背誦過總會忘記,但是被詩詞浸過的心靈,總歸不同。

多學些古詩詞,陶冶下自己的靈魂。

  觀《百家講壇》有感3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裏其中的兩句。意思是隻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爲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爲“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麼大的害處呢!以後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於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觀《百家講壇》有感4

“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歷史書,將來對你有好處”這是媽媽在寒假常對我說的話,我的心裏萬般委屈“媽,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記不住”要不是寒假裏馬老師讓我們看百家講壇,我可能以後就不會喜歡歷史。

今天的百家講壇是說王安石與曾鞏。他們倆是在京城認識的,仔細一談發現兩人還有親戚關係,並且都很欣賞對方的才華,於是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可以說是頗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後來王安石考上了學校,曾鞏卻落榜了,所以兩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爲何如此好的兄弟會產生矛盾呢?因爲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於是提出了“熙寧變法”而曾鞏卻反對,他們各說各的最後不歡而散,近10年他們沒有聯繫。10年啊,多麼的長久!但後來曾鞏的母親不幸去世了,曾鞏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親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臥牀不起了。王安石日復一日的照顧曾鞏,兩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煙消雲散了,可曾鞏因爲病情嚴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誼是一個眼神就能看出來,而王安石與曾鞏在衆人之中結識了,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兜兜轉轉還是你。

  觀《百家講壇》有感5

說起《百家講壇》,我可是它的“超級粉絲”,它獨有的魅力令我無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講壇》,我都懷着無比興奮、激動的心情去觀看。當講到祖國的民族英雄時,我往往激動得落淚;而講到祖國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難過得哽咽。

記得有一次,當復興紹教授講到鄭成功收復失地時,歡喜、激動、自豪佔據我整個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淚了。這是爲祖國的勝利而流淚!還有一次,當隋麗娟教授講到祖國在外國人面前屈服了,成爲殖民地,像一頭雄獅還沒有完全醒來時,我哽咽了,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爲中華民族而哭泣!

我愛《百家講壇》可不是圖個新鮮兒,而是去關注祖國2500多年的發展史。從堯、舜、禹到末代皇帝溥儀,2000多年的歷史是多麼輝煌、多麼燦爛、多麼坎坷啊!“貞觀長歌”使中國的富強向前邁了一大步,“甲午戰爭”讓多少英雄男兒爲祖國英勇獻身,“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多麼不平凡的歲月,多麼不平凡的民族呀!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滄桑,歷經磨難,終於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百家講壇》,我愛你,你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觀《百家講壇》有感6

前幾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講壇。講的是畫家徐悲鴻與蔣兆和,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四集《畫壇伯樂》。蔣兆和是一位畫家,祖籍湖北麻城,生於四川瀘州;原名萬綏,1904年生,自幼家貧。通過努力後成爲現代人物畫大師。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添加了西洋畫的手法使畫出來的畫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曠神怡。

1920年,蔣兆和來到上海,他爲一家公司畫廣告。後來他認識大畫家徐悲鴻。蔣兆和像徐悲鴻學畫畫。通過徐悲鴻的教導,蔣兆和漸漸地離去了畫廣告畫的豔俗之氣,把西畫與中國畫融合起來。蔣兆和與徐悲鴻創建了“徐蔣體系”,成爲一代大師。

百家講壇中談到他畫畫的畫經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個人站在那裏,做出動作,畫家去畫。這樣的畫雖然十分好看,但是看這種畫看多了會覺得比較呆板,沒有創新。徐悲鴻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纔有了後面的“三薦黃胄”。

看了這期百家講壇我學到了許多:做事要有上進心,要向別人學習,要不恥下問等等。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創新,不要循規蹈矩,總走一條路。

  觀《百家講壇》有感7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嶽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觀《百家講壇》有感8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隻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麼?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一說,並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裏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爲這麼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麼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觀《百家講壇》有感9

每天早上起牀就是看《百家講壇》,今天聽的是喻大華教授評說《嘉慶王朝(五)——洪亮吉大案》當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後,地方上發生了一場罕見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後來各級官員向天求雨,大到極致的官員也沒有用,無奈皇上只好親自向天祈雨還是沒用。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於是嘉慶想到了洪亮吉,在他親自含淚寫完詔書(相當於自我檢討,嘉慶覺得委屈所以流淚)後,一場大雨傾盆而下。

這是迷信嗎?應該說不是,因爲從老百姓到當官的祈雨應該是過了很久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也許本來就是到了該降雨的時候,再者嘉慶本身就有點心虛,如果說他對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他作爲一國之君能夠自我檢討非常不容易,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直到這場大旱讓他把這份內疚顯露無遺。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牽制自己的行爲,甚至也會讓自己倍受折磨,當自己無法逾越自己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恐懼,於是就會用一些行爲救贖自己。於是人的信仰便產生了,不斷的用一些行爲來救贖,只求自己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了這種種的自我約束,內心沒有一種道德的天平來衡量自己的行爲,全靠着所謂的法律法規來制約,約稱“樹無皮則無命,人無臉則無敵”,那麼,後果無法想象,而一個人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了,活着還有意義嗎?

  觀《百家講壇》有感10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爲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爲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爲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務必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