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路西法效應》觀後感範文1900字

《路西法效應》觀後感範文19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每當這個世界上發生暴力事件時,我們總會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時強烈譴責施暴者。可是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們都不認爲暴力事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更不可能認爲自己有一天會成爲殘忍的施暴者。你真的這麼自信嗎?先不要急着回答。

《路西法效應》觀後感範文1900字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書是一部引導人們探索和麪對內心世界陰暗面的心理學著作,它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墮落爲惡魔經過了怎樣的過程,這本書叫《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效應是什麼意思呢?西方神話中,路西法就是魔鬼撒旦的另一個名字,它就是由天使墮落成的惡魔。而正如此書的副標題: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菲利普津巴多。他是一位相當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震驚世界心理學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連作者自己也意外地沉浸在了心理的陰暗面中,人性墮落的速度和程度都遠遠超出了預計,而至今也沒人敢照原樣把這實驗重複做一次。

怎麼會寫這樣一本關於探索墮落的書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菲利普,他的童年是在美國貧民區度過的,這樣的成長環境對他日後的生活和在對待事物的看法上都起到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貧民區裏各種“街頭智慧”、“生存法則“,以及周圍夥伴的墮落,使作者開始對人性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特別是人性的黑暗面。多年後,《路西法效應》面世了。

本書的架構也是比較特別的,第一章首先概述了人類性格的轉變原因,緊接着引發出一個問題: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當遇到非常狀態時,我們自己能有多少把握知道自己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而後幾章就是大篇幅陳述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整個過程,從大學生參與實驗,到犯人和獄警的角色分配,再到最後“獄警“的暴力失控。幾章的記錄形式如同電影劇本一般,一位旁白講述正在上演的故事,又不時的輔以心理學詮釋,以解答讀者部分的迷惑。直到實驗結束,才做出了結論,並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分析和原因的查找。作者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帶領讀者進行了一場陰暗心理的探索之旅。書的最後,作者有所轉折,認爲人性終究是善良的,並提出了一些方法來對抗外部情景和各方面的系統力量,使人保持其善良的品行。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實驗?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吧。菲利普首先徵集了多名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並通過心理學測試對他們進行了篩選,選出了心理指標接近人類平均標準的20名。而後其中一部分人被一場逼真的逮捕行動抓進“監獄”中,而另外的人則被任命爲”獄警“,“犯人”和“獄警”都是隨機分配的。原本預計實驗時間爲兩個星期,實驗目的就是觀察這些普通的大學生,年輕有爲的好孩子們在身份和權力重組分配後,”犯人“和”獄警”的互動情況,這個環境和制度會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最後這個實驗的結果卻是十分的駭人,人性的墮落速度和程度都遠遠的超出了預計,以至於實驗進行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被迫終止了。

實驗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哪裏出了問題?他給我們的啓示又是什麼?關於這些問題讀者都可以在這部實驗後三十多年才重新整理出來的《路西法效應》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其實這本書展現給我們的就只有一個簡單的主題:人爲什麼變壞。可書中的觀點卻對我們的大衆化的現有觀念有着強烈的衝擊。例如書中說到的我們常常不理解爲什麼總髮生校園這類事情,我們認爲他們是壞蛋,他們殘暴,不仁,嗜血成性。彷彿把罪惡當成了某種人的特質和性格,認爲他們天生就註定行惡,從而把自己和壞分子隔離開來。整個社會也是如此,這樣人們就失去了反思根源的機會。其實在社會心理學中,一個人會犯罪,並不是他個人的性格特質問題,相反,一個平時非常善良溫厚的人也可以成爲兇手,是一些情景、一些環境,使人爲惡,使人墮落。這就是情景力對人的影響。在大的情景力作用下,人類的意志顯得如此渺小以至於到了可以被忽略的地步。在這種狀態下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是沒有任何評價能力的,失去了道德和認知的束縛,墮落也就隨之而來了。於是這時,你對自己的控制能力還有信心嗎?

看這部書時,我腦海裏無數次閃現出一部幾年前看過的電影——《浪潮》。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電影中美國曆史老師用短短的時間就在一個班裏培養出了曾被同學所憎恨的納粹主義。電影中的許多行爲和人物的心理狀態我們都能從《路西法效應》中找到相應的解釋和分析。相反,也能讓讀者更進一步的理解《路西法效應》在現實中是如何發生的。

當然,作者研究這些,並不是想用環境對人的影響來替犯罪的人開脫,這不能成爲他們免責的理由。研究這個問題,是爲了使人們正確地面對各種不良的情景,找到根本的原因並改正它,防止更多的人被其影響。同時,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脆弱,在面對類似問題時不會輕易的被情景所屈服,做到隨時對自己身邊情景秩序和社會環境保持獨立和警覺,對自己的心靈做出重新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