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央視《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

央視《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導語:《見字如面》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見字如面》第一季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央視《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

  見字如面第一季觀後感【1】

看了兩期《見字如面》,喜歡得緊。它從衆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猶如文化界拂過一絲春風,心曠神怡。聽信中內容,也如飲清泉,甘之若飴。

嘉賓老師說,書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載的文化及文明不應該被消亡。它應該轉移到電子媒體和互聯網上去,我們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

不覺便想到曾經的自己,與家人、好友、筆友通信的年歲。十月回老家,還將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書信翻出來,夜深人靜坐在燈下,通讀了一遍,內心沉浸於對當日情景的回憶中。一邊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邊不禁感慨萬千。

寫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讀信人悵然若失。世事無常,萬物都不足以長久倚賴。

看那時的信,有種純粹的美。在信中聊的盡是些細微的心緒起伏、變化,一種情緒都要寫滿幾頁信箋來表達,好像那樣才完整,擱筆時,竟還有種嬌羞之感。

後來那些與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們曾在我生命裏出現過,而後便漸遠無書,那些不便宣之於口卻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見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歡蕭紅寫給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像是嘮家常一樣,情感並不是吶喊式的濃烈,卻也承載着不可說的手足情深。

我會想念在大學時期,與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會較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懂得世事艱辛,可她從來不與我說。我在學校唸書,住在象牙塔裏,與她說的都是些理想主義的話。於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棄學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裏無比驕傲的告訴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並以此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實現願望。現在讀來,無比觸動。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書畫的公司上班,我去報道的那天,因爲行李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時候,老闆開車送妹妹去地鐵口。

在車上,老闆與妹妹嘮家常,閒聊起我時,妹妹很驕傲地說,我姐姐以前成績好,會寫文章。她很厲害的,以前作文還得過獎,常在班上當範文誦讀的。

那時候,我非常不情願她在別人面前如此說,若是有個地洞,當時必定鑽進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臉的,只有妹妹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現在想來,家人以你爲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愛你啊。

當歸亞蕾讀到蕭紅寫給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後幾句,只覺明天的明天又在哪裏:

雖然我給的你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道爲什麼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的一樣。因爲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

但是從那以後,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而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爲什麼不來信。

想象蕭紅獨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牀上,來寫這樣一封信,何年何月再與弟弟見面,竟遙遙無期,只嘆,那一別從此永訣。

我又感慨,從前車馬都慢,書信很遠,一別再也不見,也有傷懷,並不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般美好。

現在通訊發達,智能時代,想見一個人,幾個小時後就能見到。即便不能當面見,通電話也能聽到聲音,視頻連接還能在屏幕這端見到對方。總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時代的發展,使其一些東西消亡,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人類進入更便捷的社會,到底好與不好?

  見字如面第一季觀後感【2】

【《見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檔英國綜藝,名爲《Letters Live》(漢譯:見信如晤)。規則很簡單,就是讓實力演員朗讀舊信。無論古代信、現代信,名流政客的往來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夠動人,都能被專業人士當衆深情朗讀。在英國版裏,“夏洛克”卷福也曾參與其中。有趣的是,與英國相比,中國的《見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顯出了歐洲的“極簡主義”。沒有過度的燈光,沒有多餘的道具。一個人,一封信,一個麥克風,不多的聽衆。(摘自公衆號“毒舌電影”,作者羅罔極。)】

無論作爲一個有執照的文盲老清新,還是資深筆友控,或者朗誦愛好者,這樣的一期節目簡直各種意義上正中靶心,毫不猶豫找來看。

——完全沒讓人失望。

在騰訊視頻看的合集,據說在黑龍江電視臺播出的是分段的。

主持人:翟毓紅;

拆信人:許子東(香港嶺南大學教授);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

  1、《這場戰事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時間:公元前223年農曆二月)

寫信人:黑夫/驚;收信人:衷;讀信人:林更新。

中國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書。黑夫和驚兄弟二人,秦國將士,從戰場上寫回家給大哥衷,問候母親,索要冬裝和錢,請求看好新娶的媳婦兒,提醒新封的爵位會有人送到家。

問問冬裝的布料賣的貴不貴,要是不貴就寄衣服,要是太貴了就只寄錢——錢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線就要活不下去了。

信以兩份簡牘的形式留在了衷的墓裏,同墓葬的並沒有黑夫和驚。

  2、《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日期:1941年9月20日)

寫信人:蕭紅;收信人:張秀珂;讀信人:歸亞蕾。

蕭紅死於1942年1月22日,寫下這封給弟弟的信時正是身患重病的最後時光。

她與弟弟多年不見,離家時他還是個小孩子,後來時局動亂,相互的通信時斷時續,沒能再見到面。蕭紅總覺得他還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時口吻總還像和孩子說話,可後來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戰士。

她說,見到了別的戰士,忽然就不再想見你了。因爲我知道,你們都是一樣的。

“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在當年的左翼青年裏,蕭紅算是比較不合主流的異類,她的小說題材和思想圍繞個體與家庭情感命運,在時局下顯得“格局小”“眼界不高”,以至於在蕭軍及其文化朋友圈內被認爲是個“只會寫兩筆散文”、才華不高的作者——這也成了“二蕭”最終分道揚鑣的主要理由。

直到她去世多年的八十年代後,重新受人關注。對人類個體情感的關懷,歷經時代變遷後,反倒擁有不變的動人力量。

大約是固化了這樣的印象,在她的家書裏,聽到一句“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尤爲感懷。個體的命運,終究是與其生活的環境休慼相關的。

拆信人說,信裏沒有死亡的絕望,我卻覺得,那恰是一個若有所感的人娓娓道來的訣別。

  3、《鱷魚,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原名:《祭鱷魚文》)(時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寫信人:韓愈;收信人:鱷魚;讀信人:張國立。

韓愈進諫唐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路上還夭折了一個小女兒,滿懷憤懣,在潮州治理鱷魚時怒寫檄文,讀來簡直指桑罵槐,辛辣已極。

翻譯很有現代風格,甚至帶有一點網絡戲說的味道,個人不算特別喜歡。但張國立演繹得真心好,要沒有配着原文字幕,簡直真就像那麼一回事。

  4、《讓他活在我的歌裏吧》(時間:2007年7月2日)

寫信人:蔡琴;收信人:媒體;讀信人:歸亞蕾。

結合背景,是一封錘在心頭沉沉悶痛的信。

很少人會在意,蔡琴其實是楊德昌不顧自己已婚身份苦追回來的。友邦驚詫的是,楊德昌提出要與她柏拉圖式地維持無性婚姻,她也就答應了。直到他戀上了別的女人,還養育了共同的孩子。

更爲人熟知的是,到頭來楊德昌評價道:“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而蔡琴迴應:“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這時候再來聽這封信,字句令人驚歎。

楊德昌去世了,各路媒體第一時間瘋狂把蔡琴的名字和他的死訊捆在一起。人們急不可待地期望從她那裏得知她的反應,而她說,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

婚姻十年,離婚十二年,她說過,該離的婚我離了,該開的刀我開了,該減的肥我減了,我不會再嫁人了。可得知他的死訊,她仍肯向整個世界承認,心裏有“強烈而尖銳的刺痛”。感恩他死的時候,最愛的人在身邊。後悔沒有早一點離婚,讓他早一點得到幸福。

這裏拆信人的反應其實很有意思。許子東,男性,更多關注蔡琴簡直是一場單方面的癡戀;而楊雨,女性,更多感嘆的是一般女人,心裏懷不下這樣的寬恕。

其實又怎會有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單方面付出沒有回報呢,蔡琴傾其所有信任和熱愛着楊德昌的人與才華,楊德昌也將自己才華的成果幾乎奉獻了一半給她。

也談不上什麼寬恕,因爲愛從未消失,也從未轉化成怨恨。

她說,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的愛過。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就當作我活着時永遠的祕密,隨着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全場最喜歡歸亞蕾的朗讀,不溫不火的,卻絕不是平淡無味。處理蕭紅的信幾乎沒有起伏,蔡琴的信卻在要緊處微微擡高加快過。

她知道寫信人在說什麼。蕭紅全身心陷入夢囈一般的回憶裏,可蔡琴在清醒地品嚐着現世的痛苦,又以如她歌聲般寬厚沉穩的溫柔包裹。

  5、《你多麼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時間:1983年3月20日)

寫信人:黃永玉;收信人:曹禺;讀信人:王耀慶。

《但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時間:1983年4月2日)

寫信人:曹禺;收信人:黃永玉;讀信人:張國立。

“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裏,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爲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爲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賤了你。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有這段話,幾乎也不必說什麼了。

得友如此,對彼此都是可傳世的珍寶。

還記得不久前那一連串此起彼伏的“我喜歡”“我也喜歡”嗎?網上的喧囂吐槽可以假裝沒看見,可是王姓導演和秒迴轉發的知名演員們,夜深人靜的時候,心裏虛過嗎?臉上感覺到火辣過嗎?

  6、《<甜蜜蜜>這首歌,是我錄唱最快的》(時間:1979年)

寫信人:鄧麗君;收信人:莊奴;讀信人:蔣勤勤。

大陸喬羽,香港黃霑,臺灣莊奴。

鄧麗君泰半歌曲出自莊老,二人據說卻只見過一次面。

查了下,1979年鄧麗君已經頗有名氣了。寫給莊老的信,固然如拆信人所說的,小心翼翼像個小學生,可不知是不是因爲蔣勤勤甜蜜蜜的笑容,我覺得呀,字裏行間,別有一番受寵的愛徒纔有的滿心喜悅。

  見字如面第一季觀後感【3】

《見字如面》上,還有蔡琴寫給媒體的信,是關於前夫楊德昌逝世的,其中一句尤爲打動人:

楊德昌,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呢?

嘉賓許老師說,一個人如果一輩子沒有人對你說過這句話,那是遺憾的,這是比任何情話都要有分量的話(大意)。

我在想,許老師莫非也是有故事的人?

回頭來看蔡琴,她和楊德昌經歷了十年無性婚姻。楊德昌說,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蔡琴卻認爲,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雖然楊德昌婚內出軌,蔡琴還是痛快的成全了他。

楊德昌過世後,蔡琴給媒體的信中說,如果早知道他離開得這麼早,應該早點放他走,讓他多和愛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大意)。

到底要多麼寬廣的胸襟才能承載起這樣一份偉大的愛啊,最後在時光無涯中,化爲一聲嘆息。

如果換個角度想,也只能如此了,其實是毫無辦法。因爲後任比她漂亮,比她能幹,還比她有品位啊。有家世也有才華,蔡琴又能怎麼樣?

她那麼愛他,還能接受無性婚姻這樣荒謬的條件,然而楊德昌出軌後,和後任很快結婚,也很快有了兩個孩子,這又是多麼諷刺。

或許,有一種愛,就如蔡琴歌裏唱的:

有一種愛啊,淡淡的

卻能給人希望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溫柔卻有力量

她在五十九歲那年開演唱會的時候說:

該離的婚,離了;該開的刀,開了;該減的肥,減了;該穿的新衣服,穿了。我蔡琴,不會再嫁人了。

不管這樣的結局多麼令人唏噓,也多麼讓人感慨無私的愛的崇高,我只想說,嫁人還是不要嫁給不夠愛我們的人。

《見字如面》裏,還有一封是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以及曹禺回給黃永玉的信,文字真真好,有幾句話特別醒腦,叫人燃燒,如遇這樣的摯友,如獲無價之寶。

曹公曹公!你的書法照麻衣神相看,氣勢雄強,間架縝密,且肯定是個長壽的老頭,所以你還應該工作。工作,這兩個字幾十年來被污染成爲低級的習俗。

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滿實實在在的光耀,別去理那些瑣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應該:“全或無”;應該:“良工不示人以樸”。像伯納•蕭,像伏爾泰那樣,到老還那麼精確,那麼不饒點滴,不饒自己。

在紐約,我在阿瑟•米勒家住過幾天,他剛寫一個新戲:《美國時間》,我跟他上拍練場去看他邊拍邊改劇本,那種活躍,那種嚴肅,簡直像雞湯那麼養人。

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輪流開車走很遠的公路回到家裏,然後一起在他們的森林中伐木,斫成劈柴,米勒開拖拉機把我們跟劈柴一起拉回來。兩三噸的柴啊!我們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飯桌邊吃飯。

我覺得他全身心的細胞都在活躍,因此,他的戲不管成敗,都充滿生命力。你說怪不怪;那時我想到你,掛念你,如果寫成臺詞,那就是:“我們也有個曹禺!”但我的潛臺詞卻是你多麼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

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裏,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爲勢位所誤!

從一個海洋萎縮爲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繹、分析得也不透徹。過去數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踐了你。

寫到這裏,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這幾段文字真是精妙,讀了好多遍,依然愛不釋手。朋友之間能這樣坦誠,已不多見。還能一針見血提出意見,敢於說出朋友的作品哪裏不好,直言不諱說不喜歡,試問現在有幾人敢於這麼做,又有幾人不玻璃心勇於接受?

曹禺將這封信表框起來,放在家裏,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被勢位所誤,就拿出來看看;並且還給夫人看、子女看,一家人一起看。

曹禺這樣的大師,勇於接受黃永玉年齡要比他小得多,在當時名氣還沒他大的這位摯友的意見,胸襟氣度自不必說,摯友之間理應如此。

在《見字如面》的節目裏,王耀慶與張國立,分別讀黃永玉和曹禺的信,特別有感染力,感情代入也到位,我忍不住又多聽了幾遍。

我已經有一年時間沒有關注綜藝節目了,沒想到挖出這麼一個寶貝來,接下來的日子也有了期待,我會繼續守護,與過去的人事交疊重逢,也是幸事一件。

寫信,是一種牽念。茫茫人海,有人從遠方傳來一封書信,此身渺渺是何等榮幸。有人勞心掛念,便不應相負。

見字如面,見信如唔,也有未盡之意。如你來信,昔期將至,此信絕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