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17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2017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導語:每一位感動中國人物都有令每一位爲中國人爲之感動的精神,爲國、爲羣衆、爲人民無一不體現黨的十八大精神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感動中國》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2017感動中國觀後感【1】

站在料峭春寒中,我們回首過去的十年,不禁在欣慰之餘溫暖良多、觸動良多;帶着美好的願景展望未來,道德向善的力量讓我們懷揣着更多自信、更多憧憬。

這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十年。我們團結一心,先後戰勝了“非典”、“汶川地震”,沉着應對了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海嘯,實現了國民經濟總量的逐年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這十年,又是中國精神文明發展更加給力的十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紮實推進,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牢固。從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出發,評判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應當承認: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在總體上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同向的。

《感動中國》正是對這十年道德建設的有力見證。從十年前的那個春天開始,鄭培民、張榮鎖、王選,以及“舍小家爲大家”的百萬三峽移民,一位又一位、一羣又一羣平凡卻須尊敬的人們走入了千家萬戶的視野:十年裏,我們結識了堅守正義和良知的弱小女子劉姝威,我們銘記了掃惡打黑、除暴安良的錚錚女傑任長霞;十年裏,從科學巨擘錢學森,到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再到收養多民族孤兒的維吾爾族阿媽阿里帕。那些閃光燈下的溫情淚花,那些攝像頭前的樸實無華,讓整個中國爲之動容,讓所有世人爲之敬仰,更是喚醒和振奮了全民族的精神自覺與道德自律。

正因如此,我們說,《感動中國》最大的社會意義在於“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最大的道德指引在於“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深切的人文關懷”。畢竟,明晰是非才有革故鼎新,辨別善惡纔會激濁揚清。鞏固共同思想基礎、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感動中國》的公益理想,是《感動中國》的現實追求,更是其勇於擔當社會責任並收穫觀衆首肯的“根”與“源”。

十年之末說十年,成績固然來之不易,責任依舊不可忘卻。我們的社會時有遭遇這樣或者那樣的道德困境、尷尬、乃至彷徨:面對那些倒地的老人,有人有過遲疑;面對車輪下的小悅悅,有人有過迷惘。看來,十年之後的《感動中國》仍然會肩負更多的良善期待。

感動者,感而動之。《感動中國》節目的社會價值並不止於感動,心靈的震撼最終還要付諸實踐,而道德良善的人文關懷還需你我共同行動。上善若水,我們今天的紀念更加強調中華傳統價值觀與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厚德載物,我們今天的聚焦更加懂得道德的行動力不僅要靠自省與慎獨,還要依賴社會的約束與促動。也只有輿論、制度、法律來共同構築向上的合力,我們纔會信心滿滿地期盼一季又一季感動中國的中國故事!

  2017感動中國觀後感【2】

《感動中國》替我們尋找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幫我們去感受到身邊的每一份感動。登上這個舞臺的人,有的萬衆矚目,如“鐵榔頭”郎平、爲國家文藝做出過貢獻的老一輩藝術家閻肅等等,也有的默默無聞,不被衆人所熟知,像數十年如一日奔走在風雨中的磨刀老漢,一心想要帶領全村人致福,沒有任何私心的維吾爾族村長。他們的事蹟發人深省,感人肺腑,其中最扣動我心絃的是那磨刀老漢。

八十七歲的年紀本應是躺在搖椅上,在日暮黃昏裏,聽着小收音機裏“咿咿呀呀”的京劇,時不時跟着哼唱幾句;本應是兒女滿堂,享受天倫之樂。或者和街坊鄰居殺一盤棋,和多年的老友計較計較誰的畫眉叫聲清脆,可是這些他都沒有。

不知是天生就對老人有憐憫之心,還是聯想到了家中的祖父,在看到他在風雨中用如同幹樹皮般的手持刀一下又一下的在磨刀石上打磨,千溝萬壑的臉上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順流而下,一滴一滴打在磨刀石上,硬幣打在生鏽的鐵桶中發出沉悶的聲響,就這樣一個硬幣一聲悶響,多少個硬幣才砸出了響徹天地的人間真情。是的,這個老人用一雙乾枯的手,以一把四元的價錢,用積攢已久而發黃的紙鈔,用一堆一堆的硬幣先先後後爲災區捐了近四萬元,來到現場,主持人問他:“以犧牲生命質量爲代價去幫助窮苦的孩子值得嗎?”老人鏗鏘有力的說道:“值”主持人又問:“您這麼做開心嗎?”老人臉上綻放的核桃紋替他回答這個問題。

剛開始心中對老人的那點兒憐憫已被他用臉上的笑容驅散,留下的只有對他的深深敬佩。對於許多有名的慈善家來說,老人捐的這些錢或許微不足道,但這些錢卻是一個遲暮老人一刀一刀磨出來的。他本可以用這些錢多買幾斤肉,也可以用這些錢爲自己和老伴添件新衣,但是他沒有,他仍舊選擇清粥小菜般樸素的日子,卻把節約下的錢捐給災區。

如果世上的每個人都如同磨刀老漢一般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那麼這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2017感動中國觀後感【3】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這一首炙膾人心的歌曲再次迴盪在我的耳邊,不禁令我充滿無遐的聯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絲萬縷的感想與體會

每一位感動中國人物都有令每一位爲中國人爲之感動的精神,爲國、爲羣衆、爲人民無一不體現黨的十八大精神: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國富強與家人三十年遙遙相隔的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爲羣衆幸福從百萬富豪甘心變得一窮二白的全國道德模範的黃淑珍,無依無靠上頓不知下頓飽卻爲每一位貧困生一分一釐捐助上學的劉盛蘭……

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高齡孤寡“五保”老人劉盛蘭,殘年風燭,拖着病弱的身軀,拾荒助學子,高貴的心靈在人間寫下大愛;只爲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守住誓言的陳俊貴;帶領村民致富,甘做老百姓貼心人的段愛平;35年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的沈昌健;爲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的格桑德吉;20年來堅持每週出診6天的百歲仁醫胡佩蘭;爲孩子留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絕症母親姚厚芝;在輪椅上度過青春,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的方俊明;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於戰場、田野、課堂的龔全珍……

他們用畢生踐行告訴了我們,作爲一名中國公民,作爲一名中共黨員,我們應該有的精神。如果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有這樣的胸襟,我中國人民的未來不是夢,中國夢的實現更是指日可待。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爲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爲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着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動,撞擊着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我們幾度眼淚汪汪。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爲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爲我們習慣於對社會發牢騷、對他人無盡抱怨、也常常在對國家的指手畫腳中和麪對社會事件時那犀利的言辭中尋找存在感,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就在你唾沫橫飛地做個憤青的時候,就在你以爲世界都欠你的而你將所有的怨憤化爲對社會的抱怨的時候,而有些人卻在爲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爲了自己,更多的是爲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所以,請不要抱怨了,美好的社會不會因爲袖手旁觀而變好,它需要我們指出不滿的同時還更需要我們行動,請相信好的建議和有聲的監督遲早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請不要將一味犀利的批判當成自己獲得存在感的工具,真的,那隻能獲得一時的口舌之快,我相信,在被吹捧和被轉發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之後,你也只能徒留一地無聊和滿心的空虛。而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悅纔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悅更持久。請相信,文明和道德也是可以“裝”出來的,裝得久了就是你的習慣,也會內化爲你的氣質和品行,如果整個社會也跟着我們一起裝的話,那它們最終會成爲一個民族的品質和精神!所以,請相信那些美好吧,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還有,請在可能的時候,做個理想主義者吧,既爲我們自己也爲了身邊的人,做個理想主義者,首先對自己而言,證明我們是活着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繼續活下去和將會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