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總結 > 2016年度扶貧工作總結範文

2016年度扶貧工作總結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2016年度扶貧工作總結【第1篇】

2016年度扶貧工作總結範文

爲了實現縣委、縣政府“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奮鬥目標,我們按照上下聯動的扶貧開發工作要求,從入村駐村工作展開以來,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把幫助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當作己任,現將我們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一些成效作如下總結: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鄉里成立了以書記爲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組,設置了扶貧辦公室,明確扶貧開發工作的任務,由分管副職具體負責統籌謀劃推動全鄉扶貧工作。

二是精準識別。發揮管區、村兩委、黨羣代表、大學生村官的作用,通過精準識別,2014年全鄉脫貧639戶1894人,剩餘1140戶2545人,爲下步實施精準幫扶奠定基礎。

三是選派駐村工作隊。鄉里抽調了12名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科級幹部與後備幹部同縣直單位派駐幹部一起組成幫扶工作隊進駐貧困村幫扶,實行一包到底、不脫貧不脫鉤、不脫貧不脫離;一般村包村領導、包村幹部、村幹部分別幫扶。

四是摸清底子分類排隊。通過入戶調查,摸清摸透了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並根據致貧原因、貧困程度、家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分類,依照分類情況爲貧困戶量身制定幫扶措施和脫貧規劃,真正做到村村有規劃、戶戶有措施。

五是外出考察借鑑經驗。鄉政府組織動員6個重點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貧困戶代表結合本村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外出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借鑑經驗。我們先後組織帶領何寨村幹部羣衆到安徽碭山參觀學習大棚油桃及梨樹種植,組織其它5個村幹部、工作隊、貧困戶代表到壩頭大宋種植基地參觀大棚草莓種植,激發了貧困戶創業的積極性。

六是產業帶動示範引領。我們以現有產業爲基礎,一方面進一步總結何寨村小雜果種植的成功經驗,引領本村貧困羣衆和周邊貧困村脫貧致富;目前,何寨村已引領8戶貧困戶發展大棚油桃24畝,引領12戶貧困戶新種植梨樹42畝。另一方面結合禾豐集團肉鴨產業扶貧項目,建設養鴨小區5個,何寨村發展肉鴨養殖21戶、李寨村發展肉鴨13戶、司野12戶、繩莊9戶、其他散戶18戶,共計建設72座;年內養鴨小區建設任務已完成,鴨棚建設任務超額完成。

七是加大鄉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力度。今年,我們又加大對這6個村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了生產路、井、電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八是入社入會資源共享。利用農村合作組織會社種養殖項目、資金,鼓勵貧困戶入會、入社,實現項目、資金等資源共享,通過農戶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幫扶貧困戶項目、資金或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資金參股入社利息分紅的形式,使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九是嚴把到戶增收質量關。根據貧困戶申請,村裏面經過民主決策,村兩委、工作隊審覈把關後,上報鄉政府,發放到戶增收資金,助推貧困戶產業發展。

十是精準覈算收入。2015年,通過各項扶貧措施的落實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通過精準覈算貧困戶的收入,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較大幅度增長。

爲了將下一步工作做得更好,現將存在問題和下步打算做如下總結:

一是貧困戶發展種養殖項目,資金貸款難、借款難。例如,何寨村大棚油桃一畝需投資2萬元,肉鴨養殖一個大棚除縣鄉政府給以協調5萬元貸款和2萬元補貼外,還需自己投資1萬元,貧困戶因民間借款難、信用貸款無資產抵押、擔保、貸款難且利息高,難以承受,發展資金仍是制約貧困戶脫貧的瓶頸問題。

二是個別貧困戶目光短淺、存在依賴思想。個別貧困農戶缺乏進取精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比如,個別貧困戶在發展種養殖項目上總是希望政府提供資金、技術甚至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還有的個別貧困戶缺乏遠見,只願守着自己的土地,對土地流轉等新的發展模式不信任、不敢嘗試、不願嘗試。

三是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脫貧難。無勞動能力的人,無法給他們自主創業項目支持,僅靠救濟解決溫飽問題,脫貧難度較大。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領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大駐村幫扶力度,多爲貧困戶謀劃發展道路,使貧困戶能早日擺脫貧困的“帽子”,走上發展致富的道路。

  2016年度扶貧工作總結【第2篇】

一年來,民勝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包鄉市領導和聯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鄉幹部羣衆和貧困村“第一書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貧困人口基本情況

民勝鄉位於我市的西北角,幅員面積165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436戶,人口9024人。全鄉現有貧困人口976人,佔總人口比重爲10.82%,貧困面依然較大,今年9個村的脫貧任務爲326人。

二、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一)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民的出行和居住條件

過去,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羣衆出趟門,那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於交通不便,制約了產業的發展,羣衆生活十分貧困。“要致富先修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鄉累計投入1400餘萬元,陸續修通並硬化了鄉政府—長樑村、大水村—柑椏村—核桃村、麻塘村—麻棚村、桃園—小溝村、琅環—白水村、西窪村等9個村的42.8公里通村公路;投入80多萬元對核桃村、柑椏村、大水村和麻棚村的入戶路進行了硬化;投入120萬元在覈桃村、柑椏村、大水村、麻棚村新建橋7座。投入1050萬元對核桃、柑椏、大水、麻塘、麻棚實施新村建設、舊村改造和風貌打造;投入175萬元在覈桃、柑椏、大水村建有生態休閒廣場3個、公廁3座。徹底改善了全鄉羣衆的出行和居住條件。

(二)抓好支柱產業發展,帶領羣衆實現脫貧致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