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計劃了。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1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3、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4、以科學概念作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三、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3、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五、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鑑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爲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係、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係,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鍾、水鍾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2、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相信只要按照上面制定的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那麼我們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一定會去的一個不錯的效果。現在國家的最新課改計劃我們教師都已經學習了,對自己應該做的工作也有了清醒的認識,在路線制定方面我們都有了大體的思路,就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共同商量制定的了。

國家需要我們不斷的開拓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思路,我們不能辜負國家的期待和信任,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出更好的學生,那麼我們的祖國將來纔會更加的美好!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2

一、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總目標:

經過科學課程的學習,明白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構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資料,是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供給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忙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爲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構成的規律發展。

4、必須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本事。

三、學生基本情景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本事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靠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我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我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本事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所以教師的教學要進取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本事、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我的方法來表達自我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異常是小學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本事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我的實踐本事;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爲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明白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進取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供給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本事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爲,作出及時的價值確定。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確定與思考。

六、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1、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3

一、教材分析

新編《科學》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爲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大樹”與“尋訪小動物”等活動。作爲這一線索的延續,三年級下冊的主題確定爲對“物質特徵與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氣”、“植物的一生”、“動物的生命週期”、“沉與浮”、“溶解”等六個單元。

混合單元着重引導學生對物質混合的現象進行觀察,認識有些物質混合後其中的各個成分不會發生變化,而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物質;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親自動手製造混合物並學習對固體混合物進行簡單分離的方法。

空氣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並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空氣作爲物質的一般屬性。並設計了有關認識空氣的特殊性質的探究活動,最後一課時則引導學生探討空氣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植物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種植鳳仙花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鳳仙花各個生長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植物生長週期的概念,並引導他們學會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數據的方法。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養蠶的完整過程。通過對蠶各個生長時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動物的生命週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過程並學會描述這個過程。

沉與浮單元主要涉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來製作小船與潛艇等問題。

溶解單元從觀察食鹽與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如怎樣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溶解在水中的食鹽能否重新分離出來等。

二、學生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與學習行爲。

2、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6、本年級共7個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57或58人。

三、教學要求與評價

1、學生在活動中能正確進行物質混合與分離操作,能按觀察物質混合與分離的基本程序進行觀察,能根據事實說明物質混合後是沒有變化,還是發生了變化;能應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土壤,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瞭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邊的材料製成一兩種混合物。

2、教師能夠與學生一起準備用於探究活動的足夠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廢紙、抽氣筒等。教師的引導應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的探究慾望。教師應能夠給學生的每一項探究活動以比較充分的時間保證,使學生的感受、思考、表達等都能得以比較充分地進行。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知道空氣是一種透明的物質,沒有一定的開關與體積,但具有質量;知道固體、氣體、液體的主要區別;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力等;同時,潛移默化地意識到,藉助於可見的物質媒介可以發現並研究不可見的物質;意識到通過蒐集、整理與分析資料,也可以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3、通過親歷種植、培養鳳仙花的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並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週期的涵義。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學會持續地、多方面地對一事物進行觀察,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數據、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4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及動物與食物、動物與環境等多方面的認識,並通過養蠶的活動經歷與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經歷對蠶進行養育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觀察與描述,能按蠶的不同生長時期進行動態觀察、細節觀察,能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與測量。能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5、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樂意以各種不同形式參與到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裏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獲得關於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感受到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係;能解釋一些簡單的沉浮現象。能按要求設計、製作出簡單的小船與“潛艇”。

6、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質開始,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鼓勵學生對觀察研究活動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結果進行想像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一些物質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的觀察活動,以及對飽與溶液的分析、結晶過程的觀察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與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與方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與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與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舉與愛好。

四、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與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與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廣泛而又密切聯繫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4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開展好我校的科學教學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學教學計劃。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爲目的,爲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養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強學科聯繫,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城鄉教育差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三到六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爲“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教材將探究過程能力分爲“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科學課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面對自然和科學現象,通過動手動腦學習基礎的科學知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在實驗活動中合作意識已經形成,紀律明顯優於三年級。對科學的熱情度極高,熱愛科學,熱愛自然。

六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因此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具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爲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四.科學特色活動

(一)科學幻想畫

1、活動目的:

爲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爲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2、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二)明天小小科學家

1、活動目的:

爲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