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5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2015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童年便是由父母陪伴着成長。然而,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覓工,不少農民工將子女扔給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隨之在我國廣大農村中產生了另一新羣體——留守兒童。近年來,年年在喊“用工荒”,歲歲卻是“民工慌”。農民工慌什麼?除了慌工資待遇和權益保障之外,更慌留守在家的兒女教育、安全等問題沒有保障。既然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那麼,解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緩解日益突出的留守兒童相關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對此,筆者一行對石海鎮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和調研。

2015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心理 缺失 關注 關愛

  一、調查背景

近年來,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深入人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想也逐步得以貫徹落實。興文縣石海鎮作爲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4A級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正在積極地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格外重視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一些社會遺留問題和體制改革不夠完善的弊端也在這裏逐漸顯現,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問題凸顯出來——他們散落在廣大農村各個角落裏,不少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生自長。由於長年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些留守兒童性格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由於長久缺少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失去了暢通的傾訴渠道,有些留守兒童產生了種種心理問題,甚至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一旦形成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爲艱難。加上農村基礎教育落後,導致不少孩子厭學、逃學、輟學,有的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有的不幸被拐騙或利誘,從此與家人分離;有的遭遇溺水、車禍等意外事故,生命之花過早凋謝。爲積極響應《興文縣留守學生(兒童)關愛行動工作實施意見》(興關領〔2012〕1號)和《共青團興文縣委關於開展2013年留守學生(兒童)“圓夢”行動的通知》(興團發〔2013〕11號)文件精神號召,讓年輕黨員、團幹部廣泛地深入羣衆、瞭解基層、服務基層,我們本着“真情關愛留守兒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信念,將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宣揚落到實處。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問題將會得到廣泛關注,這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兩化互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調研目的

通過開展黨員、團幹實地調研、專題宣講、捐助“圓夢”、結對幫扶等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第二課堂,開拓他們的視野,進一步深入體會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同時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態度,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激發他們成長進步,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活動,提高我鎮留守兒童在思想、意識、知識等方面的認識,恢復他們對生活的信心,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對我們自己而言,一是盡黨員、團幹應盡的職責;二是把書本知識和理論知識結合到工作實踐中去;三是深入感受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調研的基本情況

石海鎮位於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興文石海的中心地帶,距縣城25千米,是興文縣的旅遊名鎮,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1.8萬人。

境內有宜賓市唯一一所苗族紅軍學校——紅軍小學。近年來,我鎮一直重視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每學期開學之前,學校動員全體教職工利用假期休息時間對全鎮範圍內的留守兒童基本情況逐個登記、彙編成冊,在原有留守兒童臺帳的基礎上,建立和不斷完善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據調查,全鎮共有在校學生2280名,其中留守兒童415名,佔學生總人數的18.2%;幼兒留守兒童51名,佔幼兒總人數的12%;小學留守兒童267名,佔小學生總人數的20%;初中留守兒童97名,佔初中生總人數的20%;由老人監護的有351名,佔84.6%;寄養他人的有45名,佔10.8%。

此次調研選取的主要問題有:父母在哪裏打工;經常聯繫的方式、每月聯繫幾次;你與誰生活在一起、他們受教育的程度;誰輔導你完成作業;你的業餘生活、週末或假期怎樣度過;家長對你的學習有什麼要求;你與老師及同學的關係是否融洽;說說你的心裏話等。

  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欠佳。留守兒童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更多的關愛,但由於一些學校偏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對這個特殊羣體缺乏關注,沒有主動與之溝通和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留守兒童中有的行爲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的現象。是因爲:一是部分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潛意識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成就的機率不大;二是監護人對孩子的學習介入過少,老年人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的幫助和指導,由於隔代監護,還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的弊端較多。留守兒童不能與父母及監護人進行及時的溝通,以至他們之間的感情疏遠,使得個別留守兒童在應對挫折時,難以向人訴說,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學習困難的問題也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導致學習興趣缺乏,不能按時獨立的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使得很多孩子不能正常的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況令人擔憂。據調查,有一些父母單純的認爲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就萬事大吉,疏於和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的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不願意與外界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孩子存在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傲等個性特徵,有的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或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年齡大多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旦疏忽,很有可能成爲“問題少年”。倘若留守兒童心理髮生偏差,父母將更難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的方式彌補歉疚的情感。殊不知,心理問題經過長期的積累,一旦形成,障礙很難徹底排除,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被委託監護人的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很難勝任監護重責。據悉,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這些兒童的委託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被委託監護人無能力、無時間、無辦法監護孩子,“三無”導致他們對孩子的行爲習慣、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瞭解、引導甚少,存在教育簡單粗放的問題。

(四)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受到影響。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管人或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的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缺失,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發生安全事故。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年齡小,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爲被侵害的對象。據公安部門調查,近年來,侵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爲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巨大,在農村,尤其是女孩更容易被侵害,留守兒童遭性侵、虐待、拐賣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五、對策及建議

留守兒童是伴隨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的,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我們應堅持以人爲本,堅持服務基層,堅持關注弱勢羣體,堅持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文件要求,實事求是考慮和解決這一問題。

  (一)加強農村基層管理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如火如荼建設發展的今天,基層政府應將重心轉向民生問題,爲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基層公共服務,努力實現農村和諧、社會穩定。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就要密切關注農村龐大的留守人口家庭,在當前建設中同步規劃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加強農村村組管理、學校管理和家庭管理,全面完善留守兒童教育,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減少問題兒童的產生,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預防留守兒童基數增加。建議將留守兒童工作置於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合理增加新農村建設項目和資金,統籌規劃農村經濟組織、特色農業基地和產業園區。採取就近原則切實解決農民就業困難的問題,結合本鎮實際大力發展旅遊業、生態農業,因地制宜的對農民進行引導,並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資源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向產業化商品經濟模式發展,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規範礦業管理,多管齊下增加農民就業。讓父母儘可能留在孩子身邊,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2、保障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全面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管理,加強對留守兒童羣體的警力監護,嚴防拐賣引誘、人身傷害、網絡遊戲、非法傳銷等對留守兒童造成安全危害;無論是成人還是留守兒童,農村法律知識的普及缺口很大,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留守人羣的防範意識和法律意識。

3、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全面加強農村網吧管理,普及網絡信息素養教育。嚴格文明上網,杜絕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兒童進入網吧,嚴打網絡黃色暴力;優化農村農家書屋、社區書屋、綜合文化站、電子閱覽室等文化陣地的管理使用,爲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豐富課餘文化的良好環境,保障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4、構建留守兒童幫扶機制。完善留守兒童的管理措施,建立以基層組織爲主體的管理網絡,以學校老師爲主體的聯繫網絡,嚴格責任追究,劃定校領導爲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爲直接責任人,切實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的職責。加大“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力度,爲家園購置多媒體、文體器材、書籍等。鎮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對留守兒童給予對口幫助,基層黨、團組織成員實施結對幫扶,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及心理的幫助和疏導。

  (二)加強農村學校管理

上級政府把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專項經費列入總體財政預算之中,加大政策的傾斜力度和支持力度,從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城市教育附加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鎮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規劃學校佈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強學校寄宿制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的統一、規範的管理,讓留守兒童吃住學校。

各級政府應整合義務教育各種項目建設資金,將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等項目資金集中“捆綁”使用,發揮有限資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借用政府融資平臺和採取政府貼息的辦法,向銀行貸款建設;創新投入機制,引商墊資建校,爭取各類基金組織、希望工程、愛心人士捐資助學,促進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寄宿制學校;完善寄宿制學校學習生活條件,配備心理情感老師,每週至少進行1—2次心理輔導,引導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情感傾訴;學校老師要更多地關注寄宿學生的生活、安全、行爲及心理活動,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教育缺位、行爲失範與安全隱患。確保留守兒童身體健康、心理陽光、快樂成長。

調查發現,鑑於近年來農村學生考學難、就業難的現實困境,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習目的是爲了像父輩一樣繼續外出打工賺錢,所以初、高中輟學人數佔有一定比例。學校老師要在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幫助留守兒童,使其順利完成學業。密切關注初中留守兒童尤其是初二學生的輟學問題,幫助他們順利完成義務教育。

  (三)加強農村家庭管理

留守兒童教育的主動性在家長,解決的辦法應該以家庭爲主。調查發現,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有124名,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雙方的關愛,需要完整的家庭結構,缺少這個環境,他們就很容易產生問題。對於家長,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學習和反思教育方法;對於學校,要改革家訪制度,通過電話、信件、網絡等形式,向學生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做好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橋樑,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對於社會,要發揮各級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力量,加強宣傳教育,大力推進新型家庭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教育功能,強化父母的責任意識,引導家長客觀衡量兒童成長教育與外出打工掙錢的輕重關係,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儘量維持家庭功能的完備性,做到父母不同時外出,如果同時外出就帶走孩子,對學前兒童尤其應該如此。同時,還要積極探索隔代家庭教育新機制,更新隔代家長的教育理念,強化教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