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研討會的發言稿

研討會的發言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9K 次

研討會是專門針對某一行業領域或某一具體討論主題在集中場地進行研究、討論交流的會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研討會的發言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研討會的發言稿

  研討會發言稿範文(一)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來自安陽市局的李玉玲。關於納稅服務科研課題,我們的分管局長、納稅服務科科長都非常重視,多次召集相關人員進行專題研究和探討。在實際工作中,我也就基層徵管一線納稅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進行了相關調研,現根據調研情況,就如何健全納稅服務業務體系這一課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一、牢固樹立爲納稅人服務的理念

思想是行動之源。只有牢固樹立爲納稅人服務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優化納稅服務,才能增強做好納稅服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此,在納稅服務工作中,稅務人員應始終堅持以納稅人需求爲導向、以納稅人滿意爲終極目標,唱響“公正執法是對納稅人最根本的服務、提高效率是對納稅人最實在的服務、減輕負擔是對納稅人最貼心的服務”這一主旋律,積極主動地爲納稅人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在企業辦理審批手續中,能簡盡簡,能快儘快;在處理稅務與企業的關係中,講究“以和爲貴”,積極建立稅企之間的共贏關係,促進徵納融合。

二、建立健全納稅服務的規章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納稅服務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才能提高服務質量,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納稅服務制度化、規範化。一是健全法律法規。應參照國際慣例,建立起完善的納稅服務法律體系,將納稅人的權利法制化、規範化,使納稅服務真正從思想政治工作的範疇,轉變爲稅務機關應盡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行爲,實現納稅服務的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使納稅服務沿着規範、高效的軌道健康發展。二是公開辦稅制度。新《稅收徵管法》規定了納稅人對稅法和有關納稅程序享有知情權,如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管理服務規範;稅務檢查程序;稅務違法處罰標準等等,因此,應建立完備的公開制度,保障公衆應知的規定和事項全部公開。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應建立在科學的管理基礎上。因此,應完善對納稅人基礎信息管理制度和信譽等級管理、分類管理制度;對服務手段、程序、效率、質量等作出規定,使納稅服務系統化、規範化和標準化;堅持科技加管理的方針,加快信息化建設,用現代手段提高稅收服務的水準和效率。

三、創新納稅服務手段

一是積極推行多元化申報。稅務部門應從納稅人的需求爲出發點,提供上門申報、郵寄申報、電話申報、網上申報、銀行網點申報等多元化申報納稅方式,積極推行納稅人自行選擇辦稅服務廳的方式,最大限度爲納稅人提供納稅方便。二是提升12366納稅服務熱線及稅務網站功能,爲納稅人提供全天候的服務。三是逐步轉變辦稅服務廳的職能。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納稅申報方式靈活多樣,辦稅服務廳的機構職能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辦稅服務廳的機構職能,使其最大化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搭建人性化服務平臺

由於納稅人的情況千差萬別,服務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作爲稅務部門,應在普遍服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納稅人的特點和需求,積極探索納稅人個性化服務。一是整合納稅人個性化信息,增強納稅服務的針對性。根據納稅人不同的納稅服務需求,整合納稅人個性化需求信息和稅務機關納稅服務資源,將能集中的服務項目統一集中到納稅服務機構,將諮詢服務、信息服務、維權服務、提醒服務、辦稅服務等服務融在稅收工作各個環節和工作過程,並在管理中區別對待,動態地予以體現。二是實行服務定崗定責制度,將人性化稅收服務融於稅收工作中。將首問服務、參謀服務、諮詢服務、提醒服務等服務作爲辦稅服務廳稅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加以明確,將跟蹤服務、上門服務、維權服務等服務作爲稅收管理員的工作職責加以明確,做到在服務中工作,在工作中服務,爲納稅人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三是規範納稅服務方式,形成平面化多功能服務體系。四是健全人性化納稅服務監督制度,將人性化的稅收服落到實處。

我的發言完畢,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同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研討會發言稿範文(一)

建築與人文

有人說,建築是無聲的詩、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畫,詩、音樂、畫,都是文學藝術。那麼建築和文學究竟有着什麼樣的關係呢?

建築師營造蒼穹天地,庇護着芸芸衆生,文學家描繪大千世界,營造千變萬化的人生悲喜劇,建築與文學雖然有不同的表現手段,但從美學角度,兩者又遵循着共同的規律。在建築中產生文學,文學中描寫建築,建築和文學從來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建築的英文單詞Architecture源於希臘文Archi和tekt,tekt意爲技藝,Archi則是最重要的和第一位的意思。在西方几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將建築列爲首位。在中文裏,建築既表示建築藝術、也可表示房子本身,還表示建築施工,沒有一個詞能像英文的Architecture一樣來表示建築藝術。所以加強文學與建築的聯姻,才能闡明建築本身的意義。

首先,寫一部建築史離不開古典文學

不管是《紅樓夢》還是《巴黎聖母院》,都是在建築的背景中展開的人生畫卷。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寫道: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寫一部中國建築史,離了中國古典文學,幾乎無從着筆。要了解先秦中原建築,不能不讀《詩經》。《楚辭.招魂》鋪張揚厲以描寫楚宮,開後世兩漢大賦之先河。在《兩都》《二京》《甘泉》《靈光》諸賦中,建築成了文學家盡情歌頌的對象。賦是漢朝的主導藝術,建築卻成了主導藝術之母。

其次,我要說的是文人設計的建築

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之稱,建築設計社會參與者衆多,除了大批畫家充當業佘建築師外,文學家、詩人也大有人在。讀明清文學作品,宛如遊園,而且有許多文字不缺造園法。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園,或參予園事。所以從明代中葉後直到清代初期,在這段時間中,文人園可以說是最發達水平最高,名家輩出的。曹雪芹他在文學中的泰斗地位自世所仰慕,但他也是一個天才的建築師。他的“大觀園”中的怡紅院、瀟湘館、稻香村、秋爽齋、紫菱洲、暖香塢 ……是中國園林設計的頂峯,其佈局精巧,樓閣交錯,景色優美,對中國園林設計的影響難以估量。

第三,文學與建築的聯姻

中國建築與中國文學,盤根錯節,難分難離。中國文化精神,特別重視人和自然的融洽相親,樓閣很能體現這種特色,人們登樓遠眺,蕩滌胸懷,沐浴天地之間,彷彿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都是由於文學捧紅而名聞遐邇,千年不衰。自古以來,“樓以文傳”或“樓以人傳”,建築與文學聯姻不勝枚舉。

最後,我想說文學對建築的啓示

清代錢泳在《屐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一語道破,說明造園與作詩文無異,從詩文中可悟造園法,而園林又能興遊以成詩文。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畫有畫境,而造園之高明者,運文學繪畫音樂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館亭臺組合出之,人臨其境,有詩有畫,各顯其妙,中國園林,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者,其實是以詩文造園,造園者若沒有詩文基礎,則人之靈感又自何來呢。我的發言完畢,謝謝。

我國著名建築出版家楊永生教授系“建築與文學”活動發起人之一,他說,建築離不開文學,文學也離不開建築。不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彰顯了偉大的歷史建築,便是壯美的歷史建築激發作家創作出傳世的文學鉅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馬國馨認爲:作家非常敏感,他們觀察事物的切入點與建築師不同。在此談到建築評論,其中有個重要的標準問題,不能一味地迷信洋人的設計就比國人好,關鍵是評價標準是否科學合理。中國建築師有責任創造自己的建築文化,同樣,文學家亦大有可爲。

建築與文學是兩回事,但兩者之間有着深邃的聯繫。秦始皇的阿房宮建成不久便遭破壞,其之所以具有持久知名度,晚唐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起了巨大作用;北京和上海兩座不同的“大觀園”,雖均由當代建築師設計,但“大觀園”的始作俑者或總策劃人,應歸功於18世紀中葉的曹雪芹。文豪的構想在前,建築師的實施在後。建築不是單純的物質體,城市也不僅僅是一個物理世界,要真切地認識一座建築和城市,僅有科學認知不夠,還必須有人文的認知,而文學作品正是人文認知的重要途徑。

今天,我們處於偉大變革和發展的時代,建設規模空前,只有通過建築師與文學家的攜手合作,共同探求建築與文學創作的更高境界,才能涌現出當代的滕王閣與王勃,黃鶴樓與崔顥,岳陽樓與范仲淹等名樓、名著、名人。

建築與文學從來具有血肉之緣。自人類學會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物質,爲自己營造擋風避雨、遮雪禦寒的“家”開始,便出現了建築活動。如今,人類爲了更好地適應生存和生活需要,在努力美化其居住生活環境的同時,也用詩情畫意的文學手段讚美自己的建築,情真意切地表達出對不同的建築及環境的豐富的精神情感。

文學藉助建築這個道具,創造了一個動人的氛圍;建築憑藉文學的魅力,從沉寂變得充滿活力

文學與建築的關係,絕不僅僅表現在文學作品直接描寫建築,或者建築給作家以啓迪和養料方面上。文學與建築的關係是一種內在的神韻的相通。相信,隨着建築這石鑄的文學與文學這紙上的建築的相互啓迪、相互融合,建築與文學必定會攜手走向更廣博、更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