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發言稿範文大綱

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發言稿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篇一: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發言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發言稿範文

今天我代表八門成中學數學組發言,感到非常榮幸,對此,首先要感謝和支持我們工作的各級領導,各位同仁,現在我把我們開展的教研情況介紹給大家,藉此,我們一起來探索、研討如何優化教研,提高我們教育教學的能力、水準,爲數學教學做得更好。

八門成中學數學教研組是中學部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是一支由高學歷、高職稱,充滿活力的數學教師組成的專業隊伍,“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更是教師獲得職業幸福的一條捷徑。”這是我組首先確立並長期堅持的教研理念,正是理念的轉變,才促使我們變學校要我們教研爲自己主動地要教研;“以生爲本,根植課堂,強師爲基,優化教研”是我組教研的宗旨;“案例分析、集體備課、課堂教學示範、教學理論學習”爲我組教研的主要平臺。近幾年來,數學教研組在上級領導的熱情關懷下,學科組成員的密切配合下,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紮紮實實地、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定期地開展教研活動,漸漸地形成了我組的教研特色。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深入學習課標,積極參與課改

理論指導實踐。幾年來,數學組開展經常性教研活動,組織全體老師,集體學習新課標等先進教學理念。爲了幫助教師們節省時間,教研組常書面印發與教研活動相配套的教學理論資料,便於教師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如在本學期,本組開設了一次關於“學會聽課、學會評價”的教研活動,然後再深入課堂聽同一節課,進行評析。大家都說這樣的培訓效果顯著。就這樣,先學習後實踐,邊學習邊實踐。每一學期,教研組還倡導每位老師認真閱讀一本教育教學類著作,寫好讀書筆記。利用各種機會,多參與各級教研活動,多與各類專家、教研員交流。通過系列學習,本組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從教研活動中的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再從案例、論文撰寫角度看,教師們對新課標理解已經融會貫通落到實處,教學理論水平也有較大提升。

2.開展主題教研,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開展教研的主陣地,教研組深化校本教研,以“課例研究”,“課堂觀察”爲契入口,通過每學期舉行大型全組性主題研討活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上學期期初舉行了初三複習課觀摩探討,爲了提高效果,活動前教研組對各教師進行了系列教學理論學習,採用4步法對這節課進行主題探討:(1)認真聽課,認真記錄。本節課教師總共提出了幾個問題?學生

如何理答?(2)課後分析,問題歸類。教師的每個問題,是用何種方式理答的?

(3)組內交流,探討提高。以備課組爲單位,逐一發言,探討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提出自己對相關提問的建議及理由。(4)全組集中,交流總結,形成共識。大家圍繞主題準備,並選擇中小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各準備一堂研討課。活動時,首先展示研討課,然後圍繞主題並結合研討課,雙方暢談各自的認識。這樣的活動,既有充分準備,又切合校本實際,大家有共同語言,因而大家就有切膚之感,可以落實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之中,比之空談收效就大大不同。每一次研討做足準備,紮實推進,課後延伸,真正做到一次活動解決一個問題。

3.加強教學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多年來,數學組立足校本,開展課改實踐,以課題統領教研活動。以案例分析、集體備課、課堂教學示範、教學理論學習爲平臺,以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爲手段,積極開展教學科研,努力提高教師素質。積極鼓勵授課教師認真反思,撰寫反思文章,並指導授課老師寫出高質量的教學反思論文。形成了校本化的“敢問、會問、善問”的“情境—問題”課堂教學模式。針對該模式,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論述數學情境、問題意識、情境問題、問題解決、數學應用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現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用實際教學案例來說明此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用對比測試、教學評價、實績反饋來說明校本化的“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有利於改變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方式、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有利於提升師生數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課改實施後,數學組提出每一次教研活動,都要有一個研討主題,都要形成一篇可供發表的論文,這個目標基本達到。

4.注重以生爲本,引導學生反思

根植課堂搞教研,在課堂上是否以生爲本,學生有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有益發展,是我們觀察課堂是否有效的焦點,而學生最好的發展途徑就是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糾錯,自我提高。

5.抓好學科競賽,培優補差並進

近年來,學校以公費班爲依託,各級段培優工作一直常抓不懈。數學競賽成績省市有名。由於教師重視數學資優生的培養,並採用“情境——問題”教學方法,學生在對待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變化顯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習興趣高漲,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明顯加強,數學思維的思辨能力、提出問題、鑽研問題、解決問題意識提高,使得一大批數學特長生脫穎而出。

在培優的同時,數學組全體老師不忘“補差”。大家認識到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就不能丟下任何一個學生。少部分學生由於社會、家庭、個人意志品質和智力等原因,在小學階段已是數學學困生,到初中後學習更感吃力。其實教學困生比教優等生更費勁,但大家並沒有氣餒,更不言放棄,擠時間爲學困生做過細的思想工作,耐心輔導,查漏補缺,排除學習障礙。在大家的努力下,我校學生數學分化現象不明顯,八年中考,在參考率百分之百的前提下,取得平均分100以上(滿分120分),平均合格率98%以上,每年期末考平均合格率97%以上的優異成績。培優補差並進,真正實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素養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上幾點是我組教研的主要特色,教研要有實效還必須有教研的制度、常規來保障。我們具體可操作的做法是:

1.抓住學科特點,制訂可行計劃

教研組在期初,根據學校教育工作安排,以及上級教研部門教研工作計劃,針對本校實際,確立學期數學教研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活動安排。該計劃初成後,報校教科室主要負責人認真審議、修改,在開學第一週教研組會議上,徵得全體教師同意後,人手一份發至每一位老師手中,並按計劃嚴格付諸實施。組織工作做到目標明、思路清、行動實,使全體教師做到有的放矢,腳踏實地地完成本學期教學教研任務。

2.抓好常規工作,確保教學質量

幾年來,學校加強了備課組建設,並把備課組提升爲年級教研組,備課組長提升爲年段教研組長,享受教研組長待遇。爲提高教研效果和效率,平時備課教研分段進行,人人自主參與。一般每週活動一次,由年段教研組長負責,人人事前準備,一人重點發言,大家各抒已見。統一進度,統一資料,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模式,並做好記錄。年段教研組長平時着重做好“五認真”工作,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相結合,並按學校備課要求,做好自查、互查,並要求每節課後撰寫教學後記或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反思。組內的互相聽課,是互相學習的主要形式,除了聽有準備、有計劃的公開課,更多地聽常態課,可以推門聽課,也可以跟蹤調研性連續聽課一星期,向同伴開放課堂在我們組內已達成共識,在我們組內每學期每人聽課都能超額完成學校的要求,組內的課堂研討更趨自然化。從平時聽課情況看,教師們在教學中能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許多教師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中,老師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施教,本校研究五年的校本課題“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已基本普及。學生作業批改和講評認真,課外輔導及時,數學教學質量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各級段學生考試,成績均能達到或超過學校指標。

3.凝聚集體智慧,搭建成長舞臺

在新形勢下,一個教師的業務上的快速成長,光靠自身的勤奮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許多老師的幫助。數學教研組常採用集體備課,個別交流,聽課評課、方法指導、教研點撥、信心鼓勵、後勤服務等方式,快速搭建數學教師成長的舞臺,特級教師、骨幹教師、備課組長更是充當主力。由於數學組有統領的教研課題,較系統的操作模式,教學研究方向,且運用到各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並能較好地開發教師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教齡5年以下的年輕教師都有與一名師傅結對,互相聽課,講評,探討,要求新教師每學期至少上好一節“成長課”,同時採用“徒弟展示課”、“師徒同上一堂課”,撰寫“教學反思”等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新教師成長週期大大縮短,並在全市初中數學教學界脫穎而出,令各校刮目相看。

4.學習觀摩先進,提高教研層次

全組教師都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我們基本上每年都要外出參觀學習,吸取兄弟學校教研組的先進經驗。如我們去寧波學習課堂教學,去諸暨學習競賽輔導等。上學期爲了進一步學習其他教研組的先進教研模式,數學組教研組長(包括年段教研組長)等全程觀摩兄弟教研組教研活動。如觀摩社會組“微格研究、主題研究”的活動模式給數學組教研以啓發,其中七年級—生活化;八年級—情境化;九年級—案例化,這種活化教材的做法值得借鑑。活動中,衆多專家及領導發言,高屋建瓴,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再如觀摩語文組八年級集體備課活動,圍繞“教學目標的確定”爲主題開展了“依標施教,張揚個性”的備課、教學探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事後,組長認真撰寫了觀摩體會,力求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本組教研質量。

幾年來,數學組團結和諧,同行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不遺餘力,工作重擔爭着挑,有了榮譽大家讓。爲了進一步提升數學教研組教科研水平和教師的專業素質,學校對數學組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照要求,我們感到仍有差距,很多地方要努力改進,如教研組內教師多,集中安排教研活動難;教學與教研關係的處理上,少部分教師還是重教學輕教研;在備課的規範化操作還要再努力等等,這些都將在以後工作中加以改進。我們數學組全體成員將立足校本,根植於課堂搞教研,團結一致,虛心向同行討教,認真學習先進教育理念,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不斷提高素質,爭取更大成績,讓全組教師通過教研這條快速成長的途徑,在成功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自己的事業,從而獲得職業的幸福!

最後,衷心感謝各級各類專家對我校數學組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教研室數學教研員長期以來對我校不遺餘力的指導!衷心感謝全體同行的幫助指導!

謝謝!

  篇二: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發言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剛纔聽了張彩霞老師的講課,接下來我們就他的這節課進行課例研討。在此,我們請在座的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以改進我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在研討的開始,我先向各位老師們介紹一下本次活動的主題,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校本教研的逐步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出現許多可喜的變化,如有學生合理甚至“離奇”的猜想,激列的爭議,喜出望外的驚訝,更有學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思等等,但由於新教材留了給我們太大的教學空間,有的教師拿着新教材,卻唱着過去的歌謠;有的照搬照抄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時心中無學生,目標虛化、內容泛化、教學過程形式化,這些現象導致某些數學課堂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情況時有發生,因些,本次課例研討我們把問題聚焦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打造有效的數學課堂”這一主題上面。

下面,先請張彩霞老師對“年、月、日”這節課進行一下反思。 張彩霞: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本節教學的重點定位於: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備課時,從課的容量上來看,量確實較大,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在40分鐘內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會計算全年天數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通過上這節課,我覺得本節的目標定位準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課堂設計落在實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觀察天體運動,使他們知道年月日是怎樣產生的',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並提出教學目標。在練習環節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獨立思考後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使每名學生都“動”起來,從而避免有些學生“坐享其成”“人在課堂身在操場”的不思維的這樣一個誤區。如教學大小月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當學生心裏有譜之時,才下指令讓他們填寫統計卡,爲後面的分類認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大小月之後,我安排了數學小遊戲:聽老師報月份,男女生分別起立。當最末老師報出2月時,有趣的場面出現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東張西望在觀望他人的動態,學生此時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覷……我笑着問: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爲什麼?這些正好是這節課的重點,這一刻,不正體現了學生思維的過程嗎?大月和小月的記憶有拳頭法和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總不差,來幫助他們記憶,這一內容本來很枯燥,但通過動手數一數和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就記住這一知識點,可見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對於中、低年級學生來說,更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本課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識的記憶、鞏固、深化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採用的方法是,總結提煉出消化本節內容所要用到的數學方法,即:猜測觀察——推理驗證——得出結論,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爲一體,設計了每種算法後隱藏一題,調動學生運用良好的學習方法來內化知識的拓展性練習。練習中還儘量優化了以“生活”爲背景的數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爲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實踐。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還巧妙的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

切聯繫。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指導還不夠,探究學習時對學生的組織還做的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合理調控時間,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去發現,真正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駕馭課堂的能力還需鍛鍊,對教學方法還需要摸索。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鉅任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優化學生的學習氛圍,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今後,我還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鑽,下大功夫,在新課程的改革的帶動下,轉變教育思想,改變教學模式,實施主體性的教學,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努力成爲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師。

組長:

感謝張彩霞老師給我們提供了研討的課例,大家肯定迫不急待地想交流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建議,下面我們就以以牛老師提供的課例爲載體,圍繞主題積極交流碰撞。

孫偉:

結合我們的主題和張彩霞老師這節課,我針對“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談自己的看法,整體感覺這節課是成功的:老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情的分析,對教材的處理,對重點的突出,對難點的突破,對目標的完成,都是比較有效的,體現了課改的理念,體現的我們數學組的主題。

姚秋紅:

我也認爲情境創設不一定要真實的,但一定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爲教學所用。想想我們低年級常創設的童話故事情景,都不是真實的,但學生感興趣,教師能借助情景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還要強調的是,不同年齡的學生適合他們的情景也不同。面對高年級的學生你如果還用童話故事,效果就不行了,他們適合有挑戰性的、探究性的、或是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情境。

李晶:

我想是的。教學過程確實應該是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每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生命歷程。踐告訴我們,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兩方面很重要:一方面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充分自主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減少課堂教學的“預設性”,增加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處理課堂教學,讓課堂

  篇三: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發言稿

“用字母表示數”既是人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的起始課,也是整個初中階段代數學習的基礎,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是否得當將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否準確地建立符號感。在本節課中本人站在綠色環保的角度,以“小青蛙”爲人文主串線,設計了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串,在問題求解的討論中,讓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的變化規律”的過程,並用字母表示規律,讓學生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可愛,對身邊所有事物充滿了好奇,對具有規律性的問題充滿着挑戰的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有很強的好勝心和表現欲;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表達、推理、歸納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通過相互間的合作交流,能對某一具體問題展開探討與分析。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潛藏着“符號意識”,這是發展學生“符號感”的重要基礎。

一、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能理解用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能用字母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初步建立符號意識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體驗觀察、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實際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爲創建綠色校園作貢獻;在探索中發現結論,體驗數學的簡潔美。

二、教學過程

1.問題情境:兒歌——數青蛙(多媒體課件展示)

① 1只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 ② 2只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 ③ 3只青蛙,3張嘴,6隻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

教師提問學生:誰能將這首歌繼續唱下去?學生回答後教師點撥:這位同學唱的既好聽,又準確,你知道這裏隱含着什麼數學道理嗎?如果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數,這首歌又該怎樣唱呢?

學生歸納出:n只青蛙,n張嘴,2n隻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 (美妙的童謠在空中盪漾,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感受着用字母表示數。) 以一首兒歌貼切而自然的引入,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的規律性及用字母表示這一規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引發意識

1)列一列:爲了測試小青蛙的彈跳高度與相應水平距離之間的關係,小明通過測驗,得到下列一組數據(單位:釐米)

請仔細觀察此表,你能找出哪一對(上、下兩個)數之間存在的關係嗎?在上述問題中,如果我們用a(釐米)表示彈跳高度,那麼相對應的距離爲(釐米)。

(由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入手,使學生能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利用表格呈現數據,在學生經歷觀察、比較、猜想的過程中,提煉出兩組數據存在的對應的數量關係;已知用字母表示某一個數據的基礎上,用該字母表示相應的另一個數據,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這是用字母表示數的一個重要特點。;

2)寫一寫:如果用字母m、n表示任意兩個有理數,那麼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該如何表示?

3) 試一試:如圖,你能用字母表示大正方形即小青蛙一家四口捕捉害蟲的區域面積嗎?你有哪些方法?

方法1:正方形①青蛙爸爸捕捉害蟲的面積是 ;ab

長方形②青蛙媽媽和長方形③青蛙

哥哥捕捉

害蟲的面積都是 ;

正方形④青蛙妹妹捕捉害蟲的面積是 ;

因此大正方形的面積是;

方法2:我們還可以這樣想,圖中大正方形的

邊長

是;

因此,大正方形的面積是 。

結論:從而我們得到怎樣的等式?。

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能順利用字母表示學過的一些運算律和幾何圖形的面積,讓他們找到數學中熟悉的影子,體會到數學知識的聯繫性和延續性,提高學習新知識的信心。

3.解釋應用

1)找一找:青蛙兄妹在數小方塊,請你們幫它們找一

規律。

如圖按灰色小方塊遞增的速度放置,不管放到哪一層你

準確

的說出到這一層總共所需小方塊的個數嗎?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利用手中的小方塊拼一拼,解釋其中蘊

涵的數學道理。

1+2= [2×(2+1)]÷2=3

1+2+3=[3×(3+1)]÷2=6

1+2+3+4=[4×(4+1)]÷2=10

(利用實物投影儀,派學生代表上講臺演示,教師及時尋找學生的閃光點,作出激勵性評價)

然後師生一起完成下列填空: 1+2+3+4+5== 。

能找

1+2+3++100= = 。

1+2+3++n= 。

這就是說,從1到n這n個正整數的和爲。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嘗試,踊躍參與合作,形成良好的課堂探究氛圍。)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開討論,並齊心把階梯狀圖形補充成熟悉的長方形,並利用簡單的圖形解釋上述規律;提供學生動手實踐的平臺,使其更好地利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釋這一規律,將本節內容的難點突破;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可表示具有一般規律的事物;讓學生在合作中變和諧,在探究中更聰慧。

2)練一練

①若每隻青蛙每天只吃害蟲x只,那麼5只青蛙每天能吃害蟲 只; ②青蛙爸爸每天捕捉70只害蟲,小青蛙每天捕捉40只害蟲,它倆m天一共捕捉 只害蟲,m 天裏青蛙爸爸比小青蛙多捕捉 只害蟲;

③如果小青蛙用t秒跳完的路程爲s米,那麼它的速度爲 米/秒。 (一定量的人情化練習,滲透了環保思想,反饋了學生的課堂效果。) 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廣泛性與數學的簡潔美。

4.小結

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學生歸納:這節課以青蛙作主人公讓我們多了份創建綠色校園的責任感,學會了用字母表示數;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爲我們研究實際問題帶來了方便;有些數量關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看上去更加簡明,更具有普遍意義了。

5.拓展延伸

想一想:青蛙兄妹新接到捕捉害蟲的任務,青蛙爸爸

爲兄妹倆劃分了負責區域,如圖將長方形四邊的中點順次

連結圍成的面積由青蛙妹妹負責捕捉害蟲,其餘部分由青

蛙哥哥負責捕捉害蟲,你能用字母表示青蛙哥哥捕捉害蟲的區域面積嗎?

在這塊捕捉害蟲的區域裏,你還能爲青蛙兄妹倆劃分出其他捕捉害蟲的任務分配方式嗎?試着做一做,並按你的設計求出青蛙哥哥和青蛙妹妹相應的捕捉害b蟲的區域面積。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目的是要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在交流學生作品的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通過交流展示,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後反思

1.創設環保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中始終貫穿“小青蛙”這一人文情景,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建立了符號感。將“綠色環保”溶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創建綠色校園的責任感,同時讓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情景中順利寫出用字母表示一些運算律和幾何圖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多角度的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體驗成功的快樂,提升學習的信心。

2.促進自主學習,發展創新意識

通過動手實踐、小組合作、反饋評價,突破教學難點,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抽象出數學關係和變化規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事物從特殊到一般的發展規律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應用規律。從而體現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並給學生創設寬大的空間,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3.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探索精神

一個開放性問題,崩現出許多思維的火花,一個新穎設計的涌現讓數學課堂散發出絢麗的光芒,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充分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