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第六次家長會發言稿大綱

第六次家長會發言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各位家長:

第六次家長會發言稿

首先歡迎大家再次踏進這個教室,參加入學以來的第六次家長會。每次家長會我們都會先進行一個主題性家庭教育的分享,今天也不例外。

看到題目,大家是否會覺得這次沒有二下和三上的家長會更有針對性?別急,我們先看家長會前對老師和家長針對孩子問題進行的調查,然後再回到這個題目。

老師們認爲工作中主要出現的問題如下,這些問題耗費了他們大量的精力:

1.家長不配合,口頭應付。比如,學困生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作業)及學校各種不良表現,似乎輕描淡寫,甚至會覺得老師是小題大做,太較真兒。所以這類孩子的狀況沒有太大改進。(舉例:假期抽查)

2.在追收作業的過程中,家長說作業多。實際上詢問孩子部分因爲課外班,部分因爲孩子學習效率低下,與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息息相關。

3.家長習慣性認爲環境因素對孩子影響更大。比如同桌紀律、班級孩子搗亂等會影響到自己孩子。

4.個別孩子紀律意識薄弱。造成多門學科老師同時向班主任告狀;老師批評多次無效;隨時像個炸藥包,出現問題。

  概括爲一句話:家長不配合,孩子難管

這當然只是一家之言。而老師口中的“家長不配合”這裏也有部分家長不知道怎麼管的因素在內,因爲既然把娃生下來,如此費心費力養他們,肯定都希望他們成長得好,有一個好前途。也有少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和老師不一致,卻沒有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想法,纔會造成雙方的隔閡。

  家長反應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孩子做事缺乏自律性,表現爲孩子學習不主動、不專注。可見狀況:一心多用、磨蹭、應付、偷偷看課外書,不督促不完成;孩子認爲學習壓力大,和課外班、作業有關;學習習慣差。如馬虎、不自覺、沒有時間觀念、讀書不分場合。

2.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比如怎麼才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尤其是作業方面。

3.孩子的興趣導向問題。比如孩子在學習方面情緒不穩定,易急躁,對作業有牴觸心理,只對有興趣(有好奇心)的事情做得較好。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孩子大多在家長眼裏也是問題多多,缺乏自律,只對有興趣的事情用心去做,不知道和他們如何溝通。

那麼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到底是怎樣出現的呢?這個我們無法推到學校乃至老師身上,因爲一個班級70多個孩子,大多數孩子在這個集體中能夠積極主動地生活和學習。那麼個體差異的存在除了先天因素,就是其生活的環境造成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庭教育的影響。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家風、儀式感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班有班風。一個班級良好的班風如果說和班主任息息相關,那麼一個家庭的家風就和孩子的父母密不可分。

中國曆代名流都是以家風治家,進而纔會形成歷久不衰的名門望族。其實,家風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高大上,每個家庭都有其或明確或隱形的家風存在。並且家風也不全是好的,有的家風要求後代“勤奮儉樸、爲人忠厚、待人有禮”;也有的家風帶給孩子的卻是“狡詐刻薄、不明是非、踐踏制度”……那麼在不同的家風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肯定迥然不同。

我相信在你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那一刻起,一定是心存善意、一心向陽的。或許你在孩子0-6歲的時候,因爲不懂教育,讓孩子形成了不良的行爲習慣,現在經常感覺他的頑皮簡直無藥可救;或許在孩子成長的途中因爲自身的精力與能力,經常會遭受挫敗感,甚至無數次產生過放棄的念頭;或許你從剛出生起就爲孩子的成長付諸了大量心血,讓他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孩子入校就是不同的,但是,我相信你送到學校的時候,都充滿了期望,希望老師能讓孩子的成長更爲完善,或者有所轉變。

事實上,有些孩子入學後會轉變,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長看來會更爲糟糕。原因何在?能夠轉變的孩子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儘管以前不懂教育,但是在和老師溝通交流後,積極地引導並逐步完善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方法;而更爲糟糕的孩子身後的家長卻不盡相同:一部分家長在受挫後就把脾氣發在孩子身上,孩子和別人打架了打,老師指出問題打,即使不打也會冷暴力,逐漸把孩子越推越遠;另一部分家長根本不認同老師的觀點,甚至老師說老師的,我做我的,我認爲我的教育方法比老師更先進,更適合我自己孩子的成長。於是在這種或冷暴力或家校教育不一致的情況下,孩子要麼叛逆要麼從中鑽空子,怎麼可能學好?

所以,我認爲若你想讓孩子在學業上有所提升,首先自身要尊師重教,讓家庭教育和學校保持一致,即使你有不同的觀點,可以私下和老師心平氣和地溝通,而不是各行其是,讓孩子的教育還未開花就已經凋謝。

如果你想讓你以後的子女都成爲懂禮儀有素養的人,請你先在家庭中倡導“尊師重教”的氛圍,不僅僅以學校老師爲師,以所有比自己某一方面知識淵博的人爲師,哪怕他是一個孩子,哪怕他是一個乞丐。那麼你的孩子以後就不會以向身份不如自己的人求教爲恥。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

一個班級裏有一個生物學家的兒子,有一天,這個孩子問他的班主任一個關於昆蟲的問題,老師想了想,確實不知道,就告訴他說:“孩子,回家問你的父親,這方面他比我知道得多。”

第二天,孩子來到學校,交給老師一封信,並說:“我父親說,不是您不知道,而是您希望我能和他多一些交流。他寫信感謝您。”

老師打開信後,看到那位父親把答案寫在了信中,兒子接着說:“可是父親並沒有告訴我答案,您能告訴我嗎?”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就明白了,其實一名生物學家肯定要比小學老師在生物上了解多得多,但是他在孩子面前一直維護着老師的尊嚴,當然,孩子也很優秀,這就是家風的傳承。

因此,就像我們前面幾次家長會所說的那樣:孩子是你的鏡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爲有所約束,真正成爲他們模仿的榜樣。

那如何成爲他們模仿的對象呢?我們今天必須重點講一講另一個詞:儀式感。

我們知道,天安門每天都有升旗儀式,風雨無阻;中央電視臺每晚都有新聞聯播,時間都卡得分秒不差;那麼學校其實也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地方。比如週一的升旗,比如開學、散學典禮,比如每次課前的師生問候……

我一個朋友,她每天都會早上固定曬美食,看着她爲家人做的讓人垂涎三尺的早餐,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到一家人圍坐餐桌旁其樂融融的一幕,這何嘗不是一種儀式感。其實儀式感不論學校還是家庭都很是重要。

上學期期末剛剛考試完,有家長給我請假說想讓孩子出去玩,散學典禮就不參與了。我直接一句話懟了回去:“可以,孩子下學期不用來了。”你是不是覺得很簡單粗暴?其實你思考一個問題,當你把學校的儀式都不當回事的時候,孩子在家哪來的儀式感?怎麼可能懂得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再思考下,春節我們規定7:00抽查作業,大部分孩子都能按時完成,一部分家長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於是老師毫不客氣地發了一句話:不要爲問題找理由,要爲成功想辦法。你有沒有想過假期對於老師來說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平時無法和家人朋友陪伴終於可以找個時間聚聚了,意味着近半年的勞累終於可以休息下了。可是每天老師沒有放鬆,每天的抽查,久得因爲個別家長的拖延會持續兩個多小時,爲了孩子的'進步,老師不會說什麼。但是你連讓你連續曬五天都做不到,那麼老師的每天抽查近一個月不得休息放你身上你能做到嗎?那麼你都做不到,怎麼要求你的孩子做到?

因此,我今天說的第二點要求是:培養孩子做一個有儀式感的人,從每一個家長開始!

不少家長說孩子拖拉,做作業磨磨蹭蹭,這讓我想起了升旗儀式的場景。大部分孩子都能從頭堅持到底,只有個別孩子左顧右看。而這些孩子平時就不夠專注,即使課堂上也會人在課堂心在外,不時還會和旁邊同學說說話。但是當我一強調:我們比比看,看誰在升旗這一段時間堅持得時間長,能做一個有自制力的孩子。我發現那些孩子基本都能做到,再加上老師不時的鼓勵,甚至比其他孩子做得還好。這說明了什麼?

不是這些孩子自制力不夠強,而是從幼時起就沒有培養起儀式感的習慣。爲什麼我們小時候放下書包就能夠做作業,因爲我們父母雖然不能時刻盯着,但卻給了我們最樸素的教育觀:他們在有規律地生活,他們念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回家後趕緊寫作業。

而我們的孩子回家呢?爺爺奶奶會問:餓不餓孩兒?甚至到了商店門口就開始買吃的買喝的。即使我們年輕一代,孩子到家後是不是也心疼得不得了,總覺得孩子萬分辛苦。事實上他們的功課比咱們小時候豐富多彩得多,以前一天六節語文數學不累嗎?而他們現在呢?於是孩子回家形成的第一感覺是:我餓了,我渴了,我累了。實際上放學時纔剛過四點,能有多餓?酒足飯飽後,別說是他們,就是你,你想學習嗎?

因此,回家後最正確的儀式應該是:換了鞋子、衣服,喝杯水或者吃一個水果,馬上開始寫作業。而這時的家長就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規定好時間,寫了作業(讀的作業可以放在晚飯後),然後痛痛快快出去玩。這時候,請關掉你的關切。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我希望每天的儀式感從早晨開始:

  比如:

6:30,鬧鈴準時響起,你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該起牀了。

6:40,準時讀語文或英語,當他讀完時,適時給他鼓勵

7:00,準時吃飯,15分鐘,早餐與飯後水果,足以

7:20,收拾完書包,告訴他:我愛你,路上小心

這只是日常,其他事情,要融入週末:平時什麼時候帶着孩子去看望老人,什麼時候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打電話;什麼時候爸爸媽媽一起(單獨一方)帶孩子出行;再比如過年、生日、父母結婚紀念日、父親節、母親節等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如何度過,都會有一定儀式,就如小時候長輩給我們壓歲錢一般。

當孩子明瞭什麼叫儀式感,他們也就逐漸懂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當他明白了寫作業就是寫作業,遊戲就是遊戲,讀書就是讀書……甚至家裏就是家裏,公衆場合就是公衆場合,那些磨蹭,那些目中無老師,眼中無紀律的現象怎麼可能出現呢?

其實,儀式感除了特殊的日子,就是你平時給予他的時間劃分意識,讓他明白每次儀式就是一種新的開始,就要做眼前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讓每一種儀式成爲孩子生活規律化的一種動力、一種提醒。若你想讓孩子成爲一個生活和學習規律的人,先從自身做起。

  再次強調曾經的要求:

1.孩子學習時,請不要有看電視、玩手機等各種干擾學習的行爲,最好能夠拿起一本書,拿起一支筆,和他們一起成長。

2.和孩子說話時有理有據,莫要我是你老子你就要聽我的,讓孩子在和你的說話交流中學到爲人處世的方式。

3.再忙也要陪一陪,再累也要聽一聽。您和他一起走過的路,或許他們會忘記風景,但是忘不了的,是您和他相處的幸福,現在您和他相處的方式很多時候會決定他和下一代的相處,這一樣是傳承。

下面我們談談關於這個學期學習方面的要求: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並貫徹執行(讓計劃具有儀式感)

1.每週日晚上家裏人一起規劃下週的安排,每個人說說自己的計劃;

2.每週五晚上舉行家庭會議,談談一週計劃實施情況,總結自己的得失,與上一週比退步還是進步,彼此提提建議;

3.每天寫作業前,全家人就如學校上課一樣,讓孩子作爲老師提醒大家:作業時間現在開始,每個人要麼讀書,要麼練字,共同塑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每天寫完作業後,讓孩子宣佈:作業時間到此結束,每個人收拾自己的東西,並檢查第二天上班和上學需要帶的東西是否齊全。

二、制訂切實可行的作息計劃,讓每段時光帶着愛與溫暖。

具體做法上面已說:早起隨鬧鈴的一個擁抱,離去時的一句鼓勵,再見時的一個微笑,週末時的親子踏青以及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每段時光都可以根據作息時間進行規劃。

三、制訂切實可行的孩子參與家庭管理計劃,讓成長與責任相伴。

就如前面我講的關於孩子參與學習管理一樣,家裏的家務安排、旅行安排等都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更有主人公責任感。

  語文方面:

本學期課程時間短、任務重,要統籌規劃,做以下要求:

1.學習工具的使用

本:第一個月生字詞依舊用小字本,第二月開始用中作文

筆:硬筆習字冊、小學語文練習冊使用黑色水筆;家庭作業、作文本等其他都使用鋼筆

預習與複習:認知與運用結合

週記每週至少一篇,依舊進行主題性書寫。

2.老師批改方式

作文:採取標準量化的方式,由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三部分內容,教師會對孩子的評價進行補充,提出主要的改進方向。

硬筆習字:不需要家長簽字,適時進行鼓勵和提醒即可,教師會進行等級批閱

小學語文練習冊:在學校完成,除非個別特殊情況會帶回家去。

家庭作業:請家長儘量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要拖延。

最後,一個小小的倡議: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想帶給孩子怎樣的家風,從現在開始思考,然後進行實施;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把孩子培養成有儀式感的人,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和孩子一起規劃時間,和孩子一起擁抱愛,擁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