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的犧牲》讀後感4篇

《愛的犧牲》讀後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K 次

《愛的犧牲》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作品。該故事講述了一對貧窮卻熱愛藝術的年輕夫妻,爲了成全對方不得不放棄各自摯愛的藝術追求的感人故事,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艱辛。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愛的犧牲》讀後感4篇

  《愛的犧牲》讀後感(一)

文章以“一個人要是愛上了藝術,再大的犧牲似乎都可以忍受”一句話開頭。然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情人有共同的愛好:那就是藝術,所以走到了一起。一個人去跟大師學畫,另一個人去跟大師學音樂。後來學費支出過多,家裏變得窮苦了。於是一個人去賣畫,另一個搞起了音樂培訓,可是兩口子的收入並不高。爲了這個家,爲了愛人,他們要是放下自己的愛好,幹別的活去了——因爲他們彼此的愛,大於對藝術的愛。

我認爲——爲了某些事物,再大的犧牲也不所惜。就像主人公爲了愛好犧牲了金錢,又爲了彼此的幸福犧牲了自己的愛好一樣。這些事物,可以是一切積極向上的事物——你可以爲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物品或一個想法不惜一切代價努力。

爲了夢想,再大的犧牲也不所惜。美國的萊特兄弟從小就夢想上天飛翔。長大渴望一臺更加可靠的飛行器。他們試飛了好幾種方案,但飛行器都摔了,損失了好多。但這在夢想面前算什麼,他們終於在1903年成功起飛了第一架可靠的飛行器——“飛行者”一號。後來這種飛行器演變成現在的飛機,萊特兄弟就是飛機的發明者。

爲了大家的健康,再大的犧牲也不所惜。中國醫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因爲她發現了一種抗瘧藥材,人們得以從苦難中解脫,而他積勞成疾……

你要爲某事做什麼,加油!不要害怕犧牲!

  《愛的犧牲》讀後感(二)

關於愛的著作有很多,我最喜歡的便是《愛的犧牲》。

作爲美國小說大家歐·亨利的成名作,《愛的犧牲》,無疑會帶給我們許多的感悟。對於《愛的犧牲》,我所感悟最深刻的,就是“愛,無所不能”。

在這篇短篇中,歐·亨利以生動活潑、誇張幽默的描寫,充分的體現了各種各樣的語言描寫的妙處。就像那一句“你從金門進去,把帽子掛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掛在合恩角,然後穿過拉布拉多出去”,以很誇張的描寫,來形容一間想象中的屋子——當然這只是作者的諷刺。

都說在藝術面前,任何犧牲都是可以的。

故事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一對夫妻,這兩夫妻各自在一位畫家和一位音樂家的門下學習。

在有錢的時候,這兩夫妻可謂是快樂的。但坐吃山空的他們,還是面臨斷炊的威脅了。

妻子找到了一份“教音樂”的工作;而丈夫每天外出“寫生”、“賣畫”。

但兩星期之後真相揭曉了。妻子因爲燙傷了手而被丈夫發現她這兩週來其實是在做燙衣工——丈夫很巧的在妻子工作的店子裏爲爐子燒火;而剛好丈夫在那天下午將廢棄的機油和紗布頭給了一位燙傷手的女燙衣工。於是真相就這麼揭曉了。

愛是無所不能的,就算是藝術,也可以犧牲。

  《愛的犧牲》讀後感(三)

這個故事的英文題目是《AServiceofLove》。美麗的愛情和美麗的花一樣,如果你希望你的愛情真能像花草一樣常新常豔常綻放,那你就得像伺候花草一樣伺候着愛情。這個故事就是告訴年輕人該如何伺候愛情。

喬和德麗婭是《愛的犧牲》裏兩位主人翁,喬是學繪畫的,德麗雅是學音樂的。他們倆都是離開家鄉,來到紐約繼續學習藝術。他們也是在紐約相識相愛,並結爲夫婦。當柴米油鹽和房租水電在生活的天平上重重地壓下去的時候,德麗雅停止了她的音樂課,爲了能讓喬繼續學習,她收學生賺取生活費。而喬呢,不忍心把生活的全部擔子都壓在妻子身上,也終止了學業,在公園裏畫速寫出售。這似乎很不錯,天平平衡了,生活有了着落,也不離開他們的愛好。意外,意外的背後永遠是苦澀的真相,德麗雅的手被燙傷了。實際上她是洗衣店裏的燙衣女工,喬則在洗衣店裏燒爐子。他們的生活雖然拮据,可幸福感卻盛滿了那間小小公寓。

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小說,讓人彷彿又看到了《麥琪的禮物》中的吉姆和德拉。他們都捨棄了自己最寶貝的東西爲對方換來一件毫無用處的聖誕禮物,這都是愛情把天平重重壓下去的結果。

當喬和德麗雅數着他們這一週三十三塊錢的薪水時,喬說:“我的畫,加上你的音樂課,我想藝術還是有前途的。”是嗎?!有太多的藝術作品流芳百世,可又有幾位藝術家能靠藝術餵飽自己的肚子。畢加索是唯一一位親眼看着自己的畫作走進了盧浮宮的人。

這讓人想起梵高,這位後印象派的先驅人物,今天他的畫作都是以百萬計,可當梵高活着的時候,一直是貧困交加,他所有生活開銷都是由弟弟和好友支持的。梵高是位多產畫家,可在他有生之年裏,只賣出了一幅畫作《紅色的葡萄園》。

還有舒伯特,只在人間存在了三十一年的天才音樂家。出版商出版他的作品,而給他的稿酬少得可以忽略,舒伯特一輩子掙扎在貧困之中。他身無分文又飢腸轆轆,在小飯館裏用他那首著名的《搖籃曲》只換得了一頓簡單的晚餐。舒伯特死後,這首《搖籃曲》的手稿在巴黎拍賣,起價是四萬法郎。最後他因無錢看病,死於傷寒。

看來藝術太飄渺,遠比不上在洗衣店裏燙衣服燒爐子更實在更實際。德麗雅捏着三十三塊錢說:“今晚我們吃生蠔,菲力牛排和小蘑菇。”

  《愛的犧牲》讀後感(四)

《愛的犧牲》是歐·亨利式的作品,講述了一對追逐藝術的年青藝術家夫婦,離鄉背井到紐約去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難以伸展抱復。於是妻子爲了生計犧牲自己,中斷鋼琴學習去教音樂,“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學一些”,她這樣安慰丈夫,仍然和音樂在一起。丈夫不甘讓妻子一人承擔生活的重負,也停止學畫,到中央公園去速寫,一邊畫,一邊把畫的成品出售。兩人雖然都中斷了學業,卻都沒有離開藝術,既爲謀生,又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生活似乎還美滿。

然而,一起偶然的事故使事情的真相暴露出來——妻子不小心被燙傷手,而她手上包紮用的廢紗頭就是丈夫找來的。原來他們都爲了對方不放棄藝術,都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妻子並沒有去教鋼琴,而是爲了丈夫不放棄藝術生涯在洗衣作坊燙襯衣;丈夫並沒有到中央公園速寫,而是爲了妻子繼續學習在洗衣作坊做燒火工。嚴酷的生活使他們都放棄了藝術,但他們相互的愛卻感人至深。歐·亨利以輕鬆、幽默的語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愛”的偉大力量。

當某一事物成了我們的愛好時,我們就會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難以忍受的。的確是這樣的。可當你遇上了值得愛的人,也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割捨的,所以這對年輕的夫婦爲了彼此都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藝術。他們每天都要在辛苦工作之餘想如何向對方敘述一天的生活纔會讓對方相信,覺得自己今天過得不錯,不用爲自己擔心。歐·亨利將他們所述的生活描寫得格外詳細豐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對夫婦爲了這個謊下了多少工夫,他們對對方的愛有多深。

爲殘酷的生活所迫,爲了最愛的人放棄愛好,放棄藝術,這樣的深沉濃烈的愛正是當今所缺的。

如今的我們,被利益牽絆,太多的外物牽制着我們,或許早已忘了當初最本能的愛是什麼樣子的了。愛本是純淨的,卻被名利染上了褪不去的污漬,在人們的吹捧追求下,越來越難去。不置可否,現今不被外物所影響是不可能,只是希望能在閒暇時,偶爾想想本真,想想愛,回顧一下那樣的溫暖,儘可能的把愛保存在心裏最乾淨的一角,讓它隨時伴隨着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