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長津湖》觀後感(精選14篇)

《長津湖》觀後感(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津湖》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津湖》觀後感(精選14篇)

《長津湖》觀後感 篇1

今天和女兒一起看了《長津湖》,第一次見女兒看電影看哭了,看完電影,女兒反覆問我的問題是:美國爲什麼要打仗,他們是和日本一樣嗎?

我想了又想,美國爲什麼要發動戰爭。

我的直覺是,美國和日本不一樣。日本是侵略,美國是什麼呢?想來想去,大約,打仗對美國是一筆生意。畢竟一戰二戰美國因爲戰爭發了財。

《長津湖》裏,看着美國空中武裝對朝鮮的降維打擊、看着美國吃着肉、蔬菜喝着咖啡,而我們最可愛的人吃着凍得硌牙的土豆、看着美國陸軍的重型裝備,我和女兒都哭了,因爲我們都理解了這場戰爭又是難打的戰爭、是代價巨大犧牲巨大的戰爭,是建立在無數先輩的血肉之上的戰爭!

《長津湖》裏,看着美國的飛機射殺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哭了。看着我們最可愛的人在轟炸信號塔那場戰鬥裏奇襲美軍,我也哭了。看到最後的總攻我還是哭了。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每一名戰士都是有爸媽有家有血肉的個人。本來,我們的戰士該回老家或建房孝養父母或看娃輔導功課,迴歸普通的茶米油鹽。本來,美國的戰士該在老家準備聖誕準備團聚。然而,發動戰爭的美國決策者把美國戰士送到朝鮮戰場,而我們不得不捲入這場戰爭,保家衛國、粉碎美國的野心、粉碎美國接下來長驅直入的幻想。人命是戰爭的燃料!美國決策者的野心是建立在衆多普通士兵的生命之上的,無論是美國士兵還是中國士兵,發動戰爭的美國決策者是有罪的。

《長津湖》裏的戰爭場景格外真實,但我知道,創作者們其實還是弱化了戰場的殘酷,他們隱去了血腥場面,只以講述的方式呈現,也正是這場講述,我發現女兒哭了。我想大約她是害怕的,我也問了她,她是害怕的。我想這害怕也算是一場教育,因爲,戰爭就是如此的可怕,甚至於比這個還可怕。

《長津湖》裏,我們最可愛的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吃不飽穿不暖,他們全憑的是保家衛國的決心,以令人無法想象的巨大毅力,不但已經全然不顧自我的飢寒,竟然還付出了巨大的戰鬥力,對敵人發起了反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堅韌!正如火車上那場路過長城的場景。綿延的萬里長城,宏偉壯麗且莊嚴,而我們的戰士過了長城過了國界,他們便要化身血肉長城,阻擊敵人於國境外。以生命爲我們後輩築起長久的和平!

我邊看電影邊想,今日之安逸,全是先輩以血肉鑄成。所以,我們不光要把“珍惜和平”刻印在骨血裏,還要真的把“珍惜”二字付出實踐,從小事做起,從珍惜食物,從認真工作,從修身立德開始,好好做人,不辱先輩之忠烈!不負和平二字之珍重!勿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

《長津湖》觀後感 篇2

今天我和媽媽共同觀看了《長津湖》這部戰爭歷史影片,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當年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艱難和困苦。

雪地裏埋伏,死傷慘重,血肉模糊,屍體被炸的滿天飛,就這樣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慘烈的戰鬥,無數的無名英雄倒下了。在那麼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吃着冷冰冰堅硬的熟土豆,穿着薄薄的破棉衣,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我們的戰士也毫不畏懼。再看看那些美國大兵他們還喝咖啡、吃肉、吃罐頭、吃巧克力,穿着很保暖的衣服,用着先進的武器對付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他們狂妄計劃着要剷除我們,萬萬沒有想到我們的戰士是那麼的勇敢、強大、戰無不勝。

我們的戰士憑着驚人的執着精神,以及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勇於鬥爭的奮鬥精神,讓美國大兵鬥志全無,他們也佩服我們的戰鬥力,還向我們的戰士敬禮,這更證明了我們的戰鬥精神是多麼的偉大。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爲祖國、就是保家鄉,我們勝利了。

《長津湖》觀後感 篇3

我的雙眼在頃刻間不知不覺地溼潤了——這許多鮮活的生命與靈魂,爲什麼會無怨無悔地把自己奉獻給異國的災難?這種高尚又偉大的情懷,到底從何而來?“是的,中國與朝鮮是朋友啊!脣亡齒寒——朝鮮沒了,新中國能長久嗎?”爸爸笑着答道,看着五歲的我的好奇的眼睛。現在一想,一定是愛國的精神在支撐着烈士們奮勇殺敵。他們是真的深深地愛着自己的祖國啊!

1950年,中國第九兵團初入朝鮮。當這些英勇的戰士們正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中時,需要再一次踏入硝煙瀰漫的戰場的消息又一次傳入了他們的耳邊。這些爲我們擋風遮雨的烈士們,在當時,到底是抱着怎樣的心情步入異國他鄉的呢?我想不明白。但是,任何人都清楚,他們如此奮勇、如此拼命地戰鬥,是爲了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忍受着寒冷,端着步槍,在凜冽的寒風中,甘願化爲冰雕,也絲毫不願退縮的。這種極其偉大和樂觀的精神,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全部來自於烈士們對於新中國的熱愛,和對於大家未來的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渴望。

愛國。是的,就是這兩個偉大卻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這些戰士們的心中紮了根。當那許多無名的烈士們,抱着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那許多無名的英雄們在雪地裏凍僵時,正是這兩個簡單的字在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發揚壯大的時刻。愛國情懷支撐着他們已近奄奄一息的軀體,一次又一次地擊敗美國的王牌軍團,一次又一次取得近乎無人可及的勝利。

我們,作爲新一代的接班人,同樣應當好好學習,奮勇拼搏,才能夠對得起七十年前逝去的烈士們的生命和鮮血。中華民族的崛起,已經成爲了我們的任務。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是的,我們一定要如飢似渴地學,吃苦耐勞地做,纔會使自己強大,纔會使我們祖國的未來強大。身爲學生的我們,其實也可以做到“精忠報國”。只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算是在爲祖國分擔。未來的中國,就一定會強大!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寄託在了我們的身上。你,準備好爲它而奮鬥了嗎?

《長津湖》觀後感 篇4

長津湖是一部講述抗美援朝中,關於長津湖戰役的紀錄片。

它從詹大南先輩的回憶開始,講述了這場在抗美援朝中打的最爲艱難的,在中國志願軍第九軍團的三個軍與美陸戰隊第一師和步兵第七師爲主力的第十軍在長津湖所展開的震驚世界的戰役。而這次戰役的將是改變這整個朝鮮戰場發展格局的至關重要的一戰。甚至這一戰還讓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美國軍隊經歷了一場最爲慘烈的大敗退。

即便那時無論是軍事武器或是技術和裝備,先輩們都不如美國,可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情深,都比美國人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先輩們絕對就是那“最可愛的人”。他們穿着單薄的衣服,用意志與零下三四十度的溫度對抗;他們拿着最爲普通低端的槍械,用生命與坦克、大炮和飛機一決上下;他們藏在皚皚白雪之中,甚至與有些徹底人冰融爲一體,再沒醒來。

如此一來,我們現如今的生活又何不是以他們的生命所換回的呢?若是不好好生活的我們,又何不是在踐踏生命呢?先輩們的付出的生命代價,總會起到作用,現在的中華民族,早已不是從前。恥辱會被洗刷,但歷史必將永不相忘!

即便身處於冰雪中,可卻仍抱着一腔熱血,這便是中國的志願軍,這便是中國軍人的精神,也是現在撐起整個中國的民族精神。

《長津湖》觀後感 篇5

今天全家人一起去看了電影《長津湖》。這個電影一句話來概括:“太感人啦!”幸虧我隨身帶了一包紙巾。

這場電影主要是講抗美援朝時候,我軍如何在長津湖一帶阻擊美軍。故事情節感人至深,電影場面宏偉壯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回來的路上,爸爸說,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影拍得越來越像美國大片啦,我回應到“那是因爲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了,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影視方面!”是的,確實是這樣,這樣一個和平的國家,繁榮昌盛的時代去,都是革命先烈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

我輩當自強。正如片中指導員所說“我們這一代打仗是爲了我們的下一代不再打仗,如果這一仗我們不打,那以後就得我們的下一代來打!”

當然,我們的國家現在的地位,更加不會對老美做出讓步和妥協,必要時候,即使使用武力,我們也有這個資本。希望能夠影響我們的孩子們,讓孩子們明白只有自己強大,才能讓國家更強大,少年強則國強。

回想自己過去的三十幾年,彷彿沒有那麼強烈的要爲了國家如何如何的感覺,即使有,可能也是口號之類的,心裏的觸動並沒有那麼的強烈。可是最近幾年,心裏的觸動和感動特別的頻繁。也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比我提前懂得這些道理,這也是爲什麼最近總想着帶孩子看這一類型的內容的原因。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今年我和我的父輩,長津湖,峯爆,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電影,是應該要帶孩子好好了解。讓娃娃們從小就知道一些以前的事情。

《長津湖》觀後感 篇6

昨天,剛上映一部電影《長津湖》,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第二年,國家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在朝鮮處於生死存亡、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黨中央政府應朝鮮政府要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

電影看完以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幀幀不怕犧牲、奮勇抗敵的畫面浮現在我眼前,讓我再次感受到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用他們的鮮血築建的。

電影開始,跟隨鏡頭來到伍千里(吳京飾)的家鄉,伍千里作爲七連團長帶領剛打完勝仗的戰士回家探親,在和父母見完面後,當晚收到緊急通知停止探親,外出打仗,年邁的父母只能目送孩兒,希望他勝利歸來。爲了不要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跨過“鴨綠江”,伍千里帶領一百多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

由於美軍飛機不停的在山間巡視,我們的軍隊火車被發現後不得不轉移陣地,保護電臺、背起裝備徒步前行。

在前進的過程中,中國士兵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忍飢挨餓,在嚴寒的冰雪天氣中紋絲不動,隨時觀察美軍的飛機,及時隱蔽,最終把電臺送往前線陣營並抵達戰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場景:

一個是伍千里帶領百名士兵徒步前進到達戰場時,爲了躲蔽美國的巡查飛機,他們在前後無草無樹無山遮擋的情況下,躺在一堆石頭上面,假裝"屍體"躺在上面紋絲不動。美國人的兩架飛機不停的在上方飛行巡視,由於沒有發現敵人,他們爲了一己之樂,便在他們以爲是“屍體”的地方投放炸彈。

此時,伍千里眼看着身邊的戰士被炸死,內心十分難受,但爲了以少保多不被全軍覆沒,安全抵達戰場,戰士們遵守紀律,只能默認忍受。

另一個是最後的場景,在美國軍隊誤以爲是敵人時,他們走近一看,竟然是凍死在山上潛伏的中國士兵。

當我看到那一個個被凍僵的士兵端着步槍趴在雪地上時,在忍受着零下40多度的嚴寒天氣下,他們甘願化成冰雕,也絲毫不願退縮,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全部來自烈士們對於新中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因爲他們相信中國一定會勝利。

正如電影中美軍首領所說:“面對如此有決心的敵人,我們永遠無法打敗他們”。如今我們生活在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但永遠不能忘記我們的祖國是那些先輩們用甘於奉獻、無所畏懼的勇氣,拋頭顱、灑熱血替我們打下的。

就像影片中毛主席所說:“這仗真不想打,但爲了未來百年的發展,這仗不得不打。打的一拳來,”所以,那些爲了保衛祖國未來拼死戰鬥的`戰士,纔是我們心中真正的英雄。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國家繁榮昌盛,在祖國發展的今天,我們更要勿忘過去、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用我們的決心和努力獻出自己力量,維護祖國美好的未來。

《長津湖》觀後感 篇7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一部紀錄片出人意料的在中國大地風靡一時,擊敗包括《亡命天涯》在內多部進口大片的黑馬,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這就是由中國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軍事紀錄片《較量》。這部將抗美援朝戰爭自始至終客觀反映的影片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僅是因爲簡單記錄歷史片段,而在於通過血與火的博殺體現出民族精神之所在。

遺憾的是,限於時長、資料等各方面原因,影片只能提供通覽式的描述,而無法提供更多的細節。更令人好奇的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做爲朝鮮戰爭主要參戰國的美國與中國儘管對50年代那場局部戰爭時有回顧,但惟獨對於長津湖這場戰役很少提及。這一堅冰在2012年終於被打破,先是傳出美國投資上億美元拍攝的《嚴寒十七日》即將上映,隨後在2012北京圖書訂貨會媒體最期待10本好書的名單裏出現了《長津湖》的身影,鮮爲人知的長津湖戰役此番以小說的形式再現,無疑是於塵封的歷史中尋求民族精神構成的一種嘗試。

《長津湖》一書由解放軍作家王筠創作,據說作者花費十年時間收集資料,尋訪多位長津湖戰役倖存者,歷時三年才寫成此書。小說以1950年11月志願軍9兵團麾下某前衛營入朝參戰的全過程爲敘述主導,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國王牌陸戰一師,通過上至兵團首長下至吳鐵錘、歐陽雲逸、孫友壯等基層戰士在戰爭進程中的種種經歷揭開長津湖戰役神祕的面紗,全景式的解讀與刻畫將那場幾乎被遺忘的殊死較量帶至讀者眼前,譜寫一曲蕩氣迴腸的冰與火之歌。

血肉築就的故事必定悲壯感人,《長津湖》畢竟是一部既定背景下的軍事題材小說,戰鬥場景與戰事進程無疑必不可少,而且必須與歷史事實相近。因此作者王筠借前衛營入朝作戰的日日夜夜,借敵對雙方人物於長津湖的遭遇,採取虛實兩條線索平行推進,在文字書寫上完成細節與情感貼近真實,演繹出動人心魄的傳奇。據歷史資料所示,志願軍9兵團原本駐紮華東地區,隨着戰爭規模日益擴大被臨時調赴朝鮮,而此時正臨寒冬,後勤補給的缺陷致使9兵團十多萬部隊穿着單衣邁入冰天雪地的戰場,食物短缺、物資匱乏以及對戰場態勢缺乏瞭解等諸多不利因素始終伴隨着他們。這一切因素是歷史事實,同時也爲小說的延伸撒下一片陰霾。小說中的前衛營多爲南方人,他們有些人甚至連雪都沒見過,卻不得不在零下30-40度的極度凍餒中廝殺,以血肉之軀迎戰裝備先進的美國軍隊,甚至以人力去追擊美軍的機械化部隊。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給予美軍陸戰一師沉重的打擊,一次戰鬥就消滅美軍一個建制團-北極熊團,徹底改變朝鮮戰場的態勢,更改變了全世界對於中國以及中國軍隊的印象。但無法否認的是,志願軍三個軍十多萬人攻擊美軍一個師,自身損失慘重的事實。小說結尾的悲劇性刻畫,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歷史中真實的存在,小說中前衛營的原形無疑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長津湖一役中27軍某部在總攻擊之前潛伏,結果所有的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的事蹟早已流傳甚廣,以至1952年9兵團回國時,兵團司令宋時輪思及戰況慘烈,主動停車向長津湖方向脫帽鞠躬,並淚流滿面。

因此無論從小說的角度或是歷史的角度,都不能將長津湖之戰視爲普通的戰役,或許作者本身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書寫時更着重於人性的勾勒,試圖在不同種羣的軍人世界尋找答案。驕橫的麥克阿瑟、厭戰的麥卡錫、果敢的史密斯、滑頭的吳一六、投機者凌子林、敢愛敢恨的歐陽雲梅;志願軍也好,美軍也罷,因爲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彼此面貌各異,正是因爲這些人的存在,使戰爭不再那麼機械,軍人之間的友誼與尊重隨情節延伸的同時無聲滲透,彼此各有立場的行爲舉止也證明作者並沒有區別對待或是抱有成見,字裏行間透露出對戰爭親歷者所寄予的敬重、讚賞和同情,同時也吸引讀者跟隨傳奇的文字延伸去近距離體會歷史的感動。如果說真實殘酷的戰場歷史描寫體現出兩個對立世界的較量,那麼,作者演繹下的前衛營所遭遇種種則足以印證如拿坡倫曾說,中國睡獅已醒所展示出的強大精神力量。

《長津湖》觀後感 篇8

《長津湖》深深吸引我,抗美援朝的戰鬥事蹟看了不少,而這本書也通過主人公營長吳鐵錘和指導員歐陽雲逸的前衛營的戰鬥故事,把整個長津湖的主要幾個戰場串了起來,慘攻下碣隅裏機場、智奪死鷹嶺、屈敵乾磁開、覆沒黃草嶺,而書中的幾位關鍵人物也隨着戰鬥的深入而不斷消失在讀者的腦海裏,讓我們每讀一處,不禁潸然淚下。

小說以指導員歐陽雲逸帶着最後125名疲憊不堪、飢寒交迫的戰士死守黃草嶺1081高地,阻止聯軍南逃,結果未廢一槍一彈,志願軍指戰員們活活凍死在陣地上爲結局,這樣的結局如一顆鋼釘深深刺痛讀者,讓我們痛哭流涕!

慘烈的戰鬥,無數的無名英雄倒下了,然而更多的是犧牲於惡劣的天氣和志願軍毫無保障的後勤供應。這羣大都來自暖和的華東子弟兵,穿着薄棉襖和膠鞋匆匆入朝參戰,而面對的敵人則是美國最精銳的陸戰一師,人家有強大的後勤供應系統,從天到地,從湖到海,都是最現代化的裝備。冷了,可以生火煮咖啡,不用擔心空襲;餓了,有高熱量的罐頭和巧克力,不用去啃只有牲畜吃的冰冷堅硬的熟土豆;困了,鑽到鴨絨睡套裏,不用大家圍成一團靠相互體溫取暖!爲了防止槍被凍住,可以肆無忌憚的放槍,不用靠手不斷的拉槍栓;收傷了,可以迅速被擡到直升機,迅速送往後方,乃至日本,而不用靠意志自己爬着去尋找後方的部隊。“志願軍打到最後,軍找不着師,師找不着團,團找不營,營以下基本打光了。”

這樣的懸殊較量,換了清軍或者國軍,也許早就不擊而潰,但同樣的人,換了共產黨的領導,結局卻不一樣。這是信念的力量,是保家衛國的信念支持着這些中華兒女面對死亡卻置之度外,忍受飢寒也要戰鬥到底絕不屈服!

志願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友情、有親情還有愛情。但他們的愛情不是當代人火烈的,而是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優先,把自己的愛情藏起來,含沙射影,朦朦朧朧的愛。

營長吳鐵錘和指導員的妹妹歐陽如雪都是大大咧咧的人,註定天生一對,然而兩人之間沒有什麼恩恩愛愛的言語,能把兩人牽起來的是在旅途救下來的孤兒喬靜子,一個成了臨時阿爸吉,一個成了臨時阿媽尼,但愛情之果卻如此短暫,吳鐵錘最終不知所終,喬靜子也在戰後交給當地老鄉撫養。

指導員歐陽雲逸和文工隊員藍曉萍之間的愛情符合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心境,彼此愛慕對方,但因爲戰爭,兩人只有在偶爾相遇時相訴衷情,可有情人終未成眷屬,極寒的天氣把兩人殘忍的撕開,指導員歐陽雲逸凍死在1081高地上,而藍曉萍冒着嚴寒爲他織的手套和毛衣也未能幫他驅散寒魔。

唯一讓人欣慰的是機槍班長孫友壯和護士李桂蘭的結合,兩人都是山東沂蒙山區土生土長的農民,憨厚而樸實,李桂蘭沒有結過婚,但舉手投足都體現了母性,當孫友壯因凍傷被截肢,留下大半個腿時,李桂蘭充滿深情地望着孫友壯說:“俺不嫌你,一輩子做牛做馬,俺不嫌你。”就這麼樸實的話,讓人熱淚盈眶,真心祝福他們最後活下來並一起到老。

書中還提到了動物,人尚且在這種嚴酷的天氣無法生存,更何況動物,李桂蘭爲救一隻迷路的黑狗被敵機當成了活靶子,幸好孫友壯挺身相救,才得以生還,而黑狗則被敵機打成了螞蜂窩;吳鐵錘因爲了給戰士們戰前打牙祭,殺掉了無人認領的朝鮮耕牛,被降級處分;而最爲可憐的是騾子“大清花”,從抗戰起就跟着老紅軍老王頭,一直到冰天雪地的長津湖,這些年來,老王頭把“大清花”當成親人一樣看待,可戰打到最後,百十號人堅守1081高地,無糧可吃,老王頭狠心殺了自己的“親人”,可當老王頭把煮熟的騾肉帶到陣地上,眼前卻是一個個保持戰鬥姿勢的“冰雕”。

前衛營只是參加長津湖的戰役的第九兵團的一個代表,戰役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進行了10天,第九兵團以傷亡5.6萬人的代價,將聯軍從鴨綠江趕到三八線,並有力的配合東線完勝聯軍,粉碎了麥克阿色的鉗型攻勢,無論現在網絡有多少人對志願軍的戰績表示不屑,但當年這些戰士的氣質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長津湖》觀後感 篇9

最近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戰役長津湖戰役的一部小說《長津湖》引起的廣泛熱議,我也抽空拜讀了這部極具震撼力的心血之作,心靈受到極大震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對於書中所描繪的長津湖戰役一直以來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有着特殊的意義,在中美兩國軍事史上同樣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一直是軍事研究領域的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長久以來,長津湖戰役被稱之爲中美兩國精銳部隊在朝鮮戰場上改變歷史格局的一次強強對決,這場被稱爲“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因其背後所引發的我軍在戰役準備和展開階段的倉促和侷限,使得這段飽含志願軍官兵可歌可泣血戰史一直鮮爲人知。對於長津湖戰役,網上各種媒體都有許多熱議,但是當這部由軍旅作家王筠傾其全部心血創作的小說,以藝術的寫實手法再現了當年這段原本應該流傳頌揚的戰爭往事,立即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一直以來,我們都普遍認爲,抗美援朝戰爭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打出了國威、軍威,展示了中國人勇敢頑強的不屈精神。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引以爲豪的抗美援朝戰爭背後的種種深層次的故事,顯然是一個禁區,我們一直在採取迴避的'辦法對待這些有瑕疵的血淚之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部小說的火爆發售和熱銷,應該是一個正本清源的好事,值得一書。

翻開此書,從字裏行間跳躍出的是在那個朝鮮半島叫長津湖的酷寒地帶,毫無準備、幾乎是倉促應戰的我志願軍將士在冰天雪地的數九寒冬裏,依然穿着春季的單衣單褲,吃着乾硬的炒麪,抓一團雪塞在嘴裏,手裏拿的仍然是極其簡陋的武器裝備,憑藉着打敗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的萬丈豪情,以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一次次向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發起衝鋒,殺出了中國軍人令敵聞風喪膽的威風。

心在顫抖,人在震撼。

這樣的戰士,這樣的軍隊,所擁有的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所有軍人的榮耀,不愧是一部感天動地的英雄傳奇,這種不朽的民族精神應當大書特書,讓先輩們的這種精神,去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樹起我們民族的精神豐碑。

本書所展示的是1950年冬天,我志願軍第九兵團第20軍、第27軍和第26軍與美國海軍陸戰1師在長津湖狹路相逢,展開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決戰,“長津湖戰役”在美國戰史被稱爲“最艱苦的戰役”,而我們用稱爲“被遺忘的`戰爭”形容它絕不爲過。

歷史上稱這場戰役是整個朝鮮戰場局勢被徹底改變的重要拐點,志願軍官兵一舉打破了美國人試圖在1950的聖誕節前夕發起“結束朝鮮戰爭總功勢”的計劃,迫使當時世界上最爲強悍的軍事超級大國美軍,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敗退。

令人可喜的是,這樣一部史詩般的戰爭小說,並沒有一味靠描寫戰爭的殘酷和血腥,而是通過志願軍某部前衛營一羣可愛的官兵們的形象,以營長吳鐵錘,教導員歐陽雲逸爲代表的志願軍戰士英雄的偉岸羣像。

書中的曹連長、孫友壯、老王頭、李大個、吳一六、陳阿毛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從剛剛結束的解放戰爭的硝煙中,帶着勝利者的必勝信心,“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面對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美國軍隊,在極度寒冷的嚴酷冬天裏,這羣可敬的志願軍戰士,克服了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在行進途中不斷自我調整,在極其艱危的環境下仍然奮起抗敵。

說這是一羣可愛的人,是因爲書中出現的是一羣有着鮮活個性、生動活潑的年輕人,包括了營長吳鐵錘,教導員歐陽雲逸在內,原本都是三十出頭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開拔的過程中,儘管明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生命的付出和一腔熱血的噴涌,但仍然不失年輕人的天真和幽默的本性,於是纔有了“在鴨綠江邊撒開了尿”,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回到這裏“每個人澆上一泡尿”的感人而細微的描寫,使作品在宏大的戰爭背景下,有了更多的人間溫情的微觀描寫。這種點面結合,融局部於全局之中的生動畫面,使得每一個戰士個體的形象更爲凸顯,也因此而更加爲他們後面的極悲壯的犧牲場面所鋪墊,閱讀起來既頗具感染力,也有很強的衝擊力。

寫到這裏,我不得不要重提那些不願被揭開的傷疤,只是爲了永遠銘記這樣一羣共和國的軍人,他們用自己的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新中國剛成立之後的朝鮮戰火,讓百廢待興的中國措手不及,而書中的我志願軍九兵團入朝參戰顯然是臨危受命,極其倉促上陣。

由於根本沒有準備時間,陳舊的武器裝備沒有更換,過冬必備的棉裝被都沒有,加上許多官兵的心理狀態還停留在打垮蔣介石軍事集團的心理優勢上,沒有戰前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跟進,離開了這些原本我軍戰無不勝的法寶,就讓無數年輕的士兵在幾乎毫無準備的前提下,走出國門,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去和最強悍的敵人作戰,可以講,以營長吳鐵錘,教導員歐陽雲逸爲首的志願軍某部前衛營官兵,近乎就是一支“裸戰”的敢死隊。

這種強烈的對比反差,讓讀者從一開始就帶着很不平衡的戰爭對比心態,從內心爲我們這些參戰的官兵們提心吊膽,同時也爲志願軍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絕世勇氣與犧牲精神所折服。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爲作者是站在了人性的光輝上,努力謳歌了志願軍戰士在極度艱難環境下所迸發出的超強意志力和忍耐力,傳遞了無堅不摧強的信仰力量。

我們的志願軍官兵,在沒有棉衣禦寒、後勤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忍受又凍又餓的極端困難,在連生存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撲向長津湖戰場,在三天四夜的激烈戰鬥中,雖傷亡慘重,部隊嚴重減員,仍配合兄弟部隊重創美軍一個整團,反覆攻佔死鷹嶺主陣地,擊落美軍飛機,他們依託的是無比堅強的鋼鐵意志與崇高品質。

看看這樣畫面就知道戰爭的空前殘酷與慘烈:吳鐵錘營長因部下傷亡太多主動放棄攻取的陣地,被降爲連長後帶領剩餘的戰士奪回陣地;戰士吳大個和孫友壯等傷病員因等不到救援,便自行朝北方向一路爬去……

最爲心靈震撼衝擊力的畫面恐怕早已被人們熟知,以教導員歐陽雲逸爲首的一百多人搶佔美軍必經戰略要地1081高地後,因遭遇罕見暴風雪突襲,仍然頑強的堅守在陣地上,沒有一個人逃脫或退縮,最後全部以俯臥戰壕的姿勢壯烈犧牲,成爲一個個永遠不倒、巍然屹立的冰雕。

當後來趕到1081高地的美軍趕到志願軍守衛的陣地時,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積雪覆蓋的戰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國軍人僵硬的身體,他們一個挨一個地臥在自己的戰鬥位置……”此情此景也使美軍的里茲伯格團長肅然起敬,“對着靜靜趴臥在陣地上的中國人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我的渾身汗毛都豎立起來,人在顫抖,這種撞擊心靈的畫面久久停留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很久沒有過這樣的發至靈魂深處的震撼了,更沒有因一部小說而長久的激動不已。許多時候,我一閉上眼就會浮現那些經典的冰雕形象,真希望能夠把這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之生死於度外的革命樂觀主義藝術而直觀地重現在銀幕和銀屏上,讓一代又一代後輩們永遠不忘這些原本就不該被遺忘的英雄們。

好在聽說八一電影廠已經在積極籌劃了,我要爲那些長眠於長津湖山頭的英雄們大聲禱告,讓他們不死的精神成爲今天我們不可替代的支柱和豐碑。

安息吧,先烈們!

《長津湖》觀後感 篇10

人們總難以將青春與責任聯繫到一起,一個神采飛揚,一個卻是約束勞累。但是陳獨秀說過,青春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於身。所以我們應該用炙熱的青春,燃起肩負的責任。歷史就是最好的教材,電影即是歷史的縮影。長津湖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中英雄連隊七連及其兄弟部隊參加長津湖戰役的過程。參加此戰役的戰士們平均年齡不超過28歲。但長津湖戰役卻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他正體現了戰士們的家國情懷,家國責任。戰爭背後,無限的奮戰是無數的犧牲是強烈的悲愴,也是熾熱的責任與信仰。用青春燃起肩負的責任,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麼理由不去?在電影中,毛岸英的一句話表達的不只是保家衛國的決心,更是幾十萬中華兒女面對危難之時,嚴守軍令,赴死從容的民族氣概。抗美援朝取得的勝利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是多少中國人民志願軍用鮮血,用身體堆砌起來的護國城牆。

在影片結尾處,雷公死時說的,別把我一個人丟在這兒,讓人瞬間破防,面對死亡,雷公硬漢落淚,俗話說,葉落歸根,雷公說出的不只是他一人的心聲,更是多少死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解放軍的心聲。誰想讓自己的屍骨埋於他鄉呢?他們用自己的傷亡換取了中國多少年的安穩,高度讚揚和歌頌了我們的解放軍與志願軍戰士,他們始終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國土家鄉親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長津湖》觀後感 篇11

忘不了,那一排一排的戰士,以伏擊的姿勢凍死在戰場上;忘不了,那年紀輕輕的黃繼光,挨着炮火與敵人同歸於盡;忘不了全國上下的人民子弟,一聲令下就衝上了戰場,看完國慶大片長津湖以後,我久久不能回神。

學校組織看這部電影,剛開始,我完全不能理解,明明都初三了,爲什麼還要我們“浪費時間”來看電影呢,看完之後,我恍然大悟。

在嚴冬之下冒着極寒啃着土豆與敵人殊死一搏的精神,以一片單衣抵擋敵人坦克飛機轟炸的精神,是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國家高層高瞻遠矚堅定打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正確決策;志願軍指揮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持強示弱,誘敵深入的靈活指揮;更是全體志願軍將士“我們打這一仗,就是爲我們的後代不再打仗”這種大義凜然無謂犧牲的精神,才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現在我們正值初三,正值爲未來打下基礎的時候,許多同學都因爲一點小事所無法堅持下來,而我們缺的,恰恰就是吃苦耐勞,拼盡一切爲未來而奮鬥的精神。當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內部站了起來,但是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國際上還沒有站起來,當時國內戰爭剛剛打完,百廢待興,又來一場戰爭,其實很多人都不願意,但縱使這場戰爭有千百個困難,如果不打,美軍就會把坦克開到家門口,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困難,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縱使現在有千百個困難,如果我們不拼盡全力,等待我們的,可能就是未來生活的打擊,更加困難的人生,所以我們更要學習這種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精神,鼓足力氣衝刺初三,這也正如老師常說的,如果你現在不花時間去創造你想要過的生活,那麼未來你就會花更多時間去應付你不想過的生活。

這次電影,給我深刻的感悟,我已做好一切準備,衝刺中考,道阻且長,行將就至,縱使困難很多,總有一天會雲開霧散,撼山易,撼志願軍難!撼山易,憾吳雨諾難!

《長津湖》觀後感 篇12

現在幸福的生活不會是無緣無故就有的,而是我們的革命先輩用自己的血肉換回來的。

在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到十二月,我國去朝鮮幫忙抵抗美國,因此長津湖之戰打響了。我國的作戰條件和美國正好相反,美國有坦克、飛機,而且裝備精良,而我國既沒有坦克,也沒有飛機,連槍都是世界上最差的,可是我們團結一心,齊心協力,最後把敵人都一舉殲滅了。在電影“長津湖”裏,敵機從頭頂上方飛過,一個連的士兵都趴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我認爲,他們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並不怕死。但是他們替戰友着想,自己如果一動,戰友們就會一起被發現,所以他們是在爲戰友着想,爲後面的戰鬥着想。

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來的,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未來做對人民、對祖國有幫助的人,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長津湖》觀後感 篇13

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的是上甘嶺戰役,而最慘烈的是長津湖戰役。

長津湖位於朝鮮北部,是一個人工湖,最高海拔約1500米。1950年11月25日,28師、29師、30師,隱蔽在長津湖四周,而包圍圈內的是號稱“北極熊”的第七裝甲師。到了11月27日,志願軍發起總攻。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後,有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我軍殲滅了一個團,壞消息是我軍損失了一個師。美軍想取得勝利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水門橋。我軍一次次的把橋炸斷,美軍一次次的把橋修好,最終美軍還是過去了。美軍過去後,行走了幾分鐘後,一個美軍擡起頭來,嚇了一跳,原來是中國軍隊一團的人對着他。他轉身就要走,卻發現他們不能動了,原來是凍住了,他們的姿勢還是待發射的,美軍的指揮官向他們敬禮,表示對中國軍人的敬意。

戰後,麥克阿瑟五星上將說,長津湖之戰就是鋼鐵軍隊和鋼鐵之人的戰爭。在美國士兵的日記中寫道,中國的衝鋒號是亞洲的女巫,當它吹響時,它的聲音像幽靈,在美國人的腦子裏迴盪,而中國人就像着了魔法一般,向聯軍撲去,此時,聯軍總會像潮水一般潰退。通過抗美援朝戰爭,我明白了國家落後軟弱就要被動挨打,所以我一定好好學習,貢獻自己的力量,把未來的中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長津湖之戰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戰,體現中國人民解放軍不畏強敵的英雄氣概,向他們致敬!

《長津湖》觀後感 篇14

異國他鄉,鴨綠江前,喋血守山河,軍人無悔,見者落淚。志願軍戰士們缺少制空權,物資貧乏,裝備不足,天寒地凍,是同美軍較勁,也在和老天爺較勁。然而最終的勝利還是落在了正義的一方。這不是巧合的幸運,而是歷史的必然。

爲何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爲何強弱對比之下仍威風凜凜,打得美軍草木皆兵?

因爲志願軍戰士雖然物質資源極度匱乏,但他們的精神力量是充盈豐厚的。

在影片中,抗美援朝精神實質化,具體化:那種爲了小家而奔赴戰場的鬥爭精神,有如因自家分得的“兩畝三分地”而攔車入伍的伍萬里;爲了大家而奮不顧身的自我奉獻精神,如裝載高溫標識彈一去不復返的雷睢生。他們也有超人的勇敢與無懼,過人的樸素智慧和謀略。在戰場上,不是一腔熱血的衝動,而是有準備有策劃的衝鋒;不是面對超出己方几倍之敵的膽怯,而是更加有力猛烈的還擊。

說到底,志願軍戰士身上呈現出的是一種家國信念——是守護與分離的故事,是下一代的和平與這一代出生入死的抉擇。

正是這樣一種可貴的信念撐起他們的精神大廈,在美軍長官有退縮之意,準備撤退路線時,茫茫冰天雪地之中,他們就着凍土豆吞下隱忍,未曾忘卻上路時的初心,等待命令致命還擊,甚至於出現“冰雕連”這樣令陸戰一師折服的存在。

影片《長津湖》講述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故事,不迴避模糊的血肉與猙獰的屍骨,真真切切地刺激感官,讓人不忍直視。但當電影以畫面的形式衝擊心靈,當我們切身了體會到個人視角下戰爭的殘酷性,我們會更加珍惜當下,更加崇敬英雄,更加使人覺得“最可愛”不足以讚揚他們,又似乎將什麼都說盡了。

紀伯倫曾言:“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當今中國沒有戰火與硝煙,是上一代人爲我們出生入死換來的。有些人按捺不住爲前輩們憤恨,但世界大勢所趨是爲“和平”二字。銘記歷史,從來不是爲了記住仇恨,而是爲了銘記教訓,銘記英雄,傳承精神。無論過去,或是現在,還是將來,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世界也永遠記得,有這麼一羣人,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疆衛土,雖九死其猶未悔。

此後征程,萬里蹀躞,不忘昭昭歷史,不變行路初心,不改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