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精選61篇)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精選6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2K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精選61篇)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接過書,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爲先”。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於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着鬧着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爲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曾子爲了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讓孩子懂得誠信的道理,可見誠信是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秀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爲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讓我們從我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後,我就愛上了它。因爲它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斷機教子”這個故事裏的孟母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隨意逃學就像剪斷一塊布一樣前功盡棄。“惜時”故事裏的董遇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就像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緊一切的時間努力學習,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要在讀書的年齡努力讀書,發憤圖強。“信守諾言”裏的.趙柔告訴我們不能因爲有利可圖就拋棄信用。

孝順、誠實守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父母生我養我,爲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們長大後也要孝順他們。“你培我長大,我伴你變老”愛是永恆不變的。父母年老時,我要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學的一本書回家看,並約定好星期日歸還。週日到了,但是那天卻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裏可着急了,生怕還不了書給同學。媽媽看見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怎麼了?”我把借書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盡力去完成。”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書和雨傘往同學家跑去,最後書按時還給了同學。回到家媽媽雖然看見我衣服褲子溼了,但是卻表揚了我,我心裏很開心。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的內容吸引我不停地閱讀和反思。裏面的許多故事都讓我記憶深刻。以後我要以這本書作爲我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成爲長大後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的人。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

暑假裏,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因爲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時說話時要謹慎,不要隨意亂說,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待人,有愛心,與品德好的人交朋友,並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最後,在做到了以上這些後,就可以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以前我也明白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沒有把它們系統化。原來“弟子”也有“規”啊!

讀《弟子規》,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恭敬敬的將父母的話聽到心裏。當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的聽父母的教誨並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使他們傷心。以前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經常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我今後堅決要改正,做個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愛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還能用心盡孝,那纔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賢德的體現呀!這方面在以前我還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評自己,哪怕是自己錯了,心裏也會想:父母現在對我不好,長大後我也不對父母好。看來我是大錯而特錯了,今後我一定改正,做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初讀《弟子規》後學到的道理和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

童年的時候,你在做什麼?跟爸爸撒嬌要買玩具,被媽媽押着去學外語。當不滿足的時候,你會嘆氣:“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廣西柳州的艾滋孤兒阿龍不會:他一個人洗衣做飯,一個人養雞喂狗,一個人讀書寫字,一個人入睡。他從不覺得自己很苦,儘管他今年只有六歲。這就是廣西艾滋孤兒阿龍的倔強生活!

今天,媽媽推薦給我看了這篇報道。看完後,我感到震撼,然而更多的是羞愧。阿龍只有六歲,而我比他大了一倍多,我會爲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累的家務勞動和家裏人爭吵,甚至還討價還價。爲了督促我的學習,媽媽每天晚上都會無數次地和我發脾氣。我們都有父母的關愛,受委屈了,不高興了,可以找爸爸媽媽哭訴,撒嬌,我任性,讓大人頭疼,生氣。阿龍呢?他又該去找誰?我們每天都吃得飽,穿的暖,不喜歡了就一扔了之,甚至有的東西阿龍見都沒見過。這樣的生活,我們習以爲常,感覺天經地義。同樣是孩子,這對阿龍來說,公平嗎?

六歲,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記憶的'童年時光,而阿龍卻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與病魔抗爭,爭取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看着阿龍這樣的生活狀況,我心裏感到一陣陣酸楚,也爲阿龍的命運感到不平!

我想爲阿龍做點什麼,卻不知從何做起。媽媽對我說:“在我們國家,像阿龍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幫助他們,就應該先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這樣你纔有能力幫助他們。”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以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長大後,纔有能力幫助更多的“阿龍”們,成爲一個真正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志願者。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

上二年級的時候,李開始教我們學習《弟子規》。我通過一遍一遍的吟誦,漸漸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通過的詳解,我知道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中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

學習《弟子規》最困難的就是背誦了,老師讓我們反覆讀,直到理解,熟記於心。可是,我總有背不會的時候,這時總是陪伴在我的身邊,讓我體會到溫暖的愛。記的有一次,我在背誦“事雖小,勿擅爲”的時候怎麼也背不下來。這時爸爸看見了就對我說:“我來和你一起背吧!”爸爸自告奮勇的說:“我先背。”說着就背了起來:“事雖大!”“停,不是事雖大而是事雖小。”我打斷了爸爸的背誦。“對!事雖小,不擅爲”“不對,不是事雖小。不擅爲,而是事雖小,勿擅爲”我又一次打斷了爸爸的話。這裏我發現我已經把這句話記在心裏了,原來爸爸通過背錯來教我背會《弟子規》的。

還記得有一次,當我背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一天,我正在專心的看書,正看到精彩處時忽然聽到叫我下樓去買兩袋鹽,我裝作沒聽見繼續看書,“寶,家裏沒鹽了,幫媽去買兩袋鹽。”我說:“你自個去買吧!我正忙着呢!”氣匈匈的走來;一把搶過書說“給我背一遍《弟子規》,《弟子規》你白學了。”說着,把書給我收了,然後去做飯,邊走邊說:“你今天不去買鹽,我們就做一頓無鹽飯。”我只好下樓買了兩袋鹽,提回來。今天想起來,我想對媽媽說聲“對不起”。

自古以來,“父母命,行勿懶”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可我卻是怎麼做的呢?學習弟子規讓我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如何做人。今後,我一定要體貼父母,孝順父母,做個懂孝順、知感恩的孩子。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6

在我依稀記事時起,媽媽就給我講經典故事,帶領我讀唐詩宋詞。今年暑假又讓我品讀了《弟子規》。我還知道《弟子規》也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告訴我們在待人接物、爲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因爲書裏面的每一句話都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一輩子探索和學習。《弟子規》中“父母喚,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媽媽給我解釋這幾句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呼喚,迴應不能遲緩;父母指派的事要快做不要偷懶;父母的.諄諄教誨要恭敬聆聽;父母的責備和批評必須要接受順從。讀到這,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放學一到家,我扔下書包就看電視或打遊戲。每次吃飯時,都是在媽媽再三催促下才戀戀不捨地坐到飯桌上。我有時還埋怨媽媽,掃了自己的興致。爸爸店裏的生意忙的時候,偶爾讓我接一下貨,我卻故意裝作沒聽見,一溜煙似的跑了。記得四年級時,我和同學打架,還把同學的杯子摔碎了。放學時,爸爸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像往常一樣接過我的書包,語重心長地給我講道理,我不但不聽,還很抗拒,不停地給自己辯解,還用手捂着耳朵不願聽。爸爸氣得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來了,剛揚起巴掌,又收回去。我見狀竟賭氣似的先跑回家,重重地把門關上,和父母耍起小脾氣來。回想起這些,我現在非常羞愧,真想撲進父母的懷裏,向他們說聲對不起。

讀完這本書後,我就覺得有一位無聲的老師在我的身後默默地教導我。我認爲做爲炎黃子孫,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不僅要活在生命的百年裏,還要活在千年的經典中。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7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什麼是入則孝呢?就是在家要孝敬我們的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入則孝講的是如何孝敬父母。比如說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不像《弟子規》那樣,做一些小事。比如說:依我推測,該學院的大多數同學回家未必會給父母磕頭,他們的父母大多也不會在意這事。畢竟,磕頭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不過,“親情寒假、感恩父母”這一寒假作業的主題很好———今天,我們該怎樣孝敬父母?這是許多人都應該回答的一道人生題目。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嚴寒酷暑,打個電話回家問問父母的身體狀況;逢年過節,回家給父母報告一下學習、工作、生活的情況,這都是在精神上對父母的孝敬。當然,孝敬父母,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經濟上的`付出的。

有的父母可能是老無保障的農民,有的可能是收入微薄的下崗職工,他們需要“養兒防老”。但實際上,如今,在農村,有的子女成家以後,自己住新樓房,卻讓父母住茅屋,父母衣食住行問題也在幾個子女之間“踢皮球”;在城裏,對待生活並不寬裕的父母,有的子女不是“敬老”,反而是“啃老”。所以,這道“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作業,應該佈置給更多的人。 “老人不圖兒女爲家作多大貢獻”———孝敬父母的另一層涵義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孝敬父母並不在於子女多麼“光宗耀祖”,而首先是兒女要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給父母臉上抹黑,不要讓父母爲自己的兒女臉紅。

比如,爲官不受賄,經商不作假,做學問不抄襲———當然,把這也算作孝敬,也許層次低了些,但卻是不可缺少的。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8

很多人都喜歡看韓劇,爲什麼喜歡?我沒有作過具體的調查。但我想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原因,那就是韓劇中有很多情景畫面讓人感到很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謙恭溫和……這些傳統文化的影子,讓人如沐春風。

和彈丸之地的韓國比,我們可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但是,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但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人總結說,國人現在存在着明顯的五大缺失:孝道缺失、責任缺失、誠信缺失、信仰缺失、禮儀缺失。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好像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危險的時刻!怎麼辦?誰能力挽狂瀾?當沒有更好的辦法和出路時,我們不妨回頭看,看看古人。

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是維繫社會安定和平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是古訓,但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其中,修身是立世之根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修養,那怎麼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如何修身?——《弟子規》當是必讀的第一本。因爲《弟子規》是孔孟思想的根,它崇尚仁愛、和平、向善,它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寶典。

雖然它是古代兒童教育的啓蒙讀物,但對於我們這些今人來說,這一“啓蒙”教育應該補——算是亡羊補牢吧,但願爲時不晚。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9

我剛接觸到《弟子規》時,就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道理吸引住了。當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時,又想起了老師的講解“在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洗耳恭聽。而當父母責怪你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虛心地接受並改正,而且不能頂嘴。”這會兒我又想到了我自己。

記得一次,媽媽把早飯做好,並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後媽媽就去上班了。而我卻不聽話沒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學了,等媽媽回家後,看到我沒吃早飯,把剛剛放學回到家的我被媽媽嗅罵了一頓,我越聽越生氣;不就一頓早飯,至於嗎?終於,我憋不住了,一句話衝出喉嚨:“哦,我明白了,就是這樣做媽媽啊!”說完後,媽媽被我氣壞了,好幾天沒和我說話。現在想起來,真是很臉紅,媽媽也是爲我好啊,我怎麼能這樣呢?真是不懂事啊!當我讀到“冬則溫夏則涼”時,想起老師的講解:“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時感到溫暖,在夏天時感到涼爽,但從此以後,我一定要學習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我知道了父母撫養我們的艱辛,而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至於怎麼報答,就在於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發自臟腑的想對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來,父母是絕對會感到欣慰的。

在生活中,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任何人,都要以真心相對,絕對不能和別人耍手段,而使自己得到利益;也不能不尊敬別人,只認爲自己是崇高的。從此以後,我們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做一個好孩子。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0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第,次謹信……”每天早晨我們的教室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我們入學以來早自習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誦聲中,樂此不疲。老師說,《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每個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學會了背誦《弟子規》,還學會了唱《弟子規》的歌呢,優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聽起來很優美,我很喜歡唱這首歌。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有一次,媽媽要帶我外出學小提琴,準備好出門的時候,我還在玩學習機,媽媽說:“翔晨,快點!”我卻像沒聽見一樣,還在那裏磨蹭。媽媽急了,大聲說:“父母呼,應勿緩。”我聽見後趕緊關掉學習機,不好意思地跟媽媽出門了。心裏想:哈哈,媽媽也會背《弟子規》。

還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級的過道上撿到了一塊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別喜歡那個公主的圖案,於是她對我說:“不要告訴老師,咱們倆一起用,行嗎?”我突然想起《弟子規》裏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我連忙擺手說:“不行!不行!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那樣是不文明的,應該把橡皮交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找到失主。”同桌聽我這樣一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現在我已經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了,我時刻用《弟子規》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當我挑食的時候,我會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對飲食,勿揀擇”;當我挑剔穿着的時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貴潔,不貴華”;當我和媽媽頂嘴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須靜聽”。

感謝《弟子規》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聖人的訓誡將會伴我成長,讓我受益終生!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1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它所創造的輝煌文明史,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無法可比的。曾經,這個歷盡滄桑的中華民族的一些優秀古典文化思想漸漸地被人們遺忘。而現在,這些古典文集被人們重視起來。我們實驗小學就特別注重經典的誦讀及背誦,諸如:《三字經》、《弟子規》……對我而言,其中《弟子規》對我的受益最大。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儒家思想的重要兒童啓蒙讀本,它雖沒有《詩經》、《論語》那樣的氣勢磅礴,也沒有《三字經》那樣歷史悠久,卻包容了聖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從孝、弟、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行爲規範,教育孩子們懂規矩、守規矩。

當我讀完這本《弟子規》的書後,我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要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要有禮貌,遵老愛幼,守信用。特別是當我瞭解到(入則孝)裏面“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時,對我的受益很深。“百事孝爲先”。孝順父母、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我們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小孩子們更是認爲,父母愛我們就理應去孝敬父母。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想過,如果父母不愛我們,是不是還要去孝敬他們呢?讀了弟子規後我才知道,父母所說的、做的`都是爲我們好,都要聽從他們的教誨,不管他們愛不愛我,我都要真心地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並撫養我長大。弟子規裏還教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的道理等等。

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中國經典詩文,因爲它聚集了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今後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2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比如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以下是我閱讀後的點滴體會。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 “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

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3

我有一個私人的加油站——書櫃,爺爺買的《成語小故事》,爸爸送的《十萬個爲什麼》,媽媽獎勵的《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刊》……擺了滿滿一櫃子。其中有一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物——《弟子規》,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應勿緩……”誦讀着它,我知曉了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個星期要乘坐兩趟公交車。每逢週一、週五上下班的高峯期,公交車上的乘客就特別多。這一天放學,我仗着個小機靈的優勢擠上車,還搶到了個位置,不禁暗自慶幸:“哈哈,今天運氣真好!”

還沒等我屁股坐熱,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艱難地上了車,她環視了一下車廂,找不到空位了,就無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長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長,又挺着大肚子,對,我把座位讓給她!於是,我站起來扶着她:“阿姨,您坐這裏!”

“謝謝,謝謝!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萬分,連聲道謝。她剛挪動笨拙的身體想坐下,身後的一位時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搶走了。孕婦阿姨看了她一眼,皺了皺眉頭,又把身體挪開了。見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時髦女郎面前,理直氣壯地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們小孩子都懂得給老弱病殘讓座,難道你不懂嗎?”其他乘客也紛紛指責,弄得那位時髦女郎無地自容,面紅耳赤地爲孕婦阿姨讓出霸佔去的座位……

《弟子規》,你是我成長的座標,爲我的健康成長導航;你是我無聲的良師,默默教我待人處世。《弟子規》,My love!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4

前幾天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感觸頗多,《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暑假裏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媽媽說:“今天天氣太冷了。別去!”我說:“我不!我偏要去!”結果游泳後回來我就發起燒來,媽媽急得半夜三更揹着我上醫院打點滴。到了醫院,我看着汗水不斷地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心裏後悔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我明白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爲。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因而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爲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爲。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會諮詢父母的意見,父母說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會再任性了。“冬則溫,夏則清”當我讀到這句時,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感到溫暖,在夏天讓我感到涼爽。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爲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溫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爲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爲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着爲父母做些什麼了。

一個人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裏的花,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爲無根,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規》就是我們紮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們的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弟子規》只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後我將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相信我以後會做的更加的完美!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啓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爲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爲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6

最近我們學習了《弟子規》,他使我們我們受益匪淺,他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能使人的思想提升。對每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自己、愛父母、愛朋友、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得和諧,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對我有五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做的還不夠,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做好。

第二、做人要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爲先,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我們要堅持“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的人。

第三、要謙虛謹慎,互相關心。因爲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

第四、待人接物要懷有恭敬之心。“滿招損謙受益”,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第五、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養德行。目的是讓自己活的有意義,而我們通過《弟子規》明白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怎樣的人生目標。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許多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只要我們認識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瑰寶”。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7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啓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爲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爲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纔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爲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爲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8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我看了之後受益匪淺。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自己要虛心地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做到人人平等……

“凡出言,信爲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要遵守誠信,萬萬不可食言。這讓我想起了《袁氏世範》中的.一句話:“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意思是:答應給別人的東西,一絲一毫也不能少給;與別人約好的時間,一時一刻也不能改。這句話說的多有道理啊!同時,也讓我想到了《曾子殺豬》的故事。主要講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苦惱不已,妻子許諾孩子回家殺豬,做紅燒肉給他吃。妻子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連忙阻止,說是和孩子開玩笑的。經過曾子的勸導,妻子把豬殺了做了紅燒肉,這件事便在這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同時,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語文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有一天,宋慶齡要去爺爺家玩時,想起答應小珍的事。本來她很想去爺爺家,因爲爺爺答應了她送她一隻鴿子。但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宋慶齡她拒絕了去爺爺家,儘管父母也勸她可以第二天去跟小珍道歉,但宋慶齡還是拒絕了,在家等小珍。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爲了一代偉人,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19

弟子規》裏面都是生動的故事,我很喜歡。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那些孝悌故事,如《臥冰求鯉》、《親嘗湯藥》、《替父從軍》……

先說說《替父從軍》吧!花木蘭,家喻戶曉。她天天跟着父親學習騎馬,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木蘭的爹去當兵。可是父親已經年老,怎麼還能打仗呢?思量再三,最終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爭中,木蘭作戰勇敢,立下了不少戰功。最後,木蘭回到自己的家鄉,換上了漂亮的女裝,同伴見面前站着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動人的少女,都大吃一驚,沒想到共同戰爭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少女。花木蘭出於孝心,替父從軍,造就她成了當之無愧的女英雄。

再講講《臥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早就去世了,繼母對他很壞,經常在父親面前說壞話。有一次,繼母生病了,她說想要鯉魚吃。於是,王祥去外面捕魚。那天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呼呼地吹着,河面結了厚厚的冰,王祥爲了能捕到魚,竟然脫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體把冰花開。這時,冰突然裂開了,露出了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把魚煮給繼母吃。幾天後,繼母的病好了。也是因爲孝心,感動了原本冷酷的繼母。從此,她改變了對王祥的.態度。

最感人至深的要屬《親嘗湯藥》了。漢文帝是皇帝,但他像平民百姓一樣,照顧年邁的太后。太后生病,每次喝藥的時候,都要嘗一嘗,看看藥苦不苦,燙不燙。每天伴在太后身邊,整日整夜地沒法閤眼。過了三年,太后的病好了,但漢文帝卻累得倒了下去。漢文帝因爲懂孝,所以懂民心,使他成爲老百姓擁戴的一代明君。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讓我懂得要孝敬父母,我很喜歡這本書。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0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是如何孝親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奮好學的故事。它不只有一個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說涌泉躍鯉、孟宗泣竹、孔融讓梨、溫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躍鯉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姜詩的孝子,侍奉母親十分周到。姜詩的媳婦龐氏,對婆母更是孝順。婆母非常愛喝江水,龐氏便不怕路途遙遠,到江邊挑江水回來給婆母喝。母親特別喜歡吃切細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製作後讓母親吃,並且每次都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有一天,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忽然噴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人們都說是姜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纔出現了“涌泉躍鯉”。

孟宗泣竹講的是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和後孃一起生活。後孃經常打罵他,鄰居都爲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卻說:“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後孃突然病了,什麼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後孃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來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到處找,可就是找不到筍。他急得哭,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聽到一種聲音,原來孟宗的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筍挖出來,回家做了一鍋鮮美的竹筍湯,後孃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爲孟宗的後孃對他那麼壞,而孟宗卻還那麼孝親他後孃,真是個孝子!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啓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頭,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當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能夠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當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爲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向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可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爲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教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必須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學校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2

“弟子規 聖人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一共分爲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敘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爲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衆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部分都教給了我一個道理,入則孝告訴了我要孝順,出則弟告訴了我要奉事兄長,謹告訴要謹慎做事。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一定要嚴格遵守《弟子規》中的知識,《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與各種年齡的人誦讀他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弟子規》對我十分有益,在學習與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弟子規》。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3

《弟子規》是一本教會人做人做事的智慧書籍,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一本必讀的教育讀物,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足見其魅力。我相信這本經典讀物會得到無數人的喜愛,不單單是引導我們如何約束和規範我們的行爲,更重要的是帶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經典稱作爲經典的.重要一點就是,不管你讀多少遍,每次都會有新的理解與感悟,這也就是《弟子規》的魅力所在。朗朗上口的三言韻文,傳承了儒家思想,完美詮釋了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精髓,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它教會人如何對待父母長輩兄弟,如何端正自己的行爲,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如何做一個博愛,仁慈的人。舉例可謂面面俱到,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對於作者細緻全面的講解,我表示由衷的佩服。每一條行爲規範都可以做一個主題展開詳述,其中我對“入則孝”中的如何孝順父母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這讓我想到現在社會中的一些現狀,完全背離老祖宗的傳統。面對父母的批評,做子女的就應該順從的聽取教誨,而不是貿貿然頂撞。現代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想法多了,聽不進去任何說的話,包括自己的父母,他們能當面頂撞,搞的父母都不敢當面說他的不是。父母在做錯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的耐心勸導,始終把孝和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麼時代,父母對子女的心永遠不會改變,他們最大的期望不是要子女大富大貴、出人頭地,而是平平安安。只有當你爲人父母了,你纔會理解這樣的心,養兒方知父母恩。

我讀《弟子規》,爲的就是及時發現自己的行爲,及時改正自己忽略的不良行爲,用書中的要求規範自己,鞭笞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4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讀《弟子規》,到了三年級我能流利地朗讀這本書了,基本懂了每句話的意思。“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最令我感慨的一句話。

一次,我和媽媽去姨媽家玩,看見表哥正在看書,我們到了他也沒和我們打招呼,只見他手握一支黑筆,不時地在書上畫圈,點點,劃劃,時而瞪大眼睛,時而緊鎖眉頭,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態,真是可愛。

正和姨媽講話的`媽媽突然問我:“琪琪,你知道熊貓前掌有幾根指頭嗎?”

我一下子愣住了,想來想去答不出。我就問表哥,他笑着說:“熊貓前掌只有四個指頭呀”。他現在纔讀五年級,知識竟這樣豐富,實在讓我佩服,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我家書房有我專屬的書櫃,裝滿了我的課外書,這些我都看過,但大多都“走馬觀花”,沒有收穫。我讀書的時候,態度也不如表哥認真。

回到家,夜已深,我卻久久不能入睡,表哥是我學習榜樣,我要努力向他看齊,即使差距很大,也要下定決心趕上。窗外,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彷彿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的聲音,它陪我進入夢鄉。

從那以後,我自覺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時認真做筆記,有好詞好句就摘錄下來,不懂的地方問老師或家長。現在讀書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讀一本書,就好像進入另一個新世界-——書的海洋,我陶醉其中,享受着書本帶來的樂趣。在向表哥學習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弟子規》中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句子,“見人善,即思齊”這種對我們青少年的真誠勸勉,深深打動了我。我要用它勉勵自己,認真學習別人的閃光點,使自己也閃光。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5

在我們三年級的書單裏,我們有一本名爲《傳統蒙學讀本》的書,它主要收集了《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經典。它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溫潤和美好。特別是我們上個學期學的《弟子規》,更讓我學到了很多傳統的禮儀。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聖人教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通過學習,我對其中如何孝敬父母的行爲有了很多的認識。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想到我自己,平時遇到長輩安排給我比較喜歡的事情時,我會答應的很快,然後很快的完成,但是如果碰到我不是很喜歡的事情,我就要拖拖拉拉,不及時完成長輩的安排。特別是早上起牀時,都要媽媽叫我好多次,我才肯起牀。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冬天寒冷時提前爲父母溫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牀鋪扇涼;早晨起牀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想到古人對父母要這麼照顧,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偶爾會給媽媽暖被窩,但是實在做的太少了,平日生活中,都是長輩照顧我比較多。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要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牀前。我小時經常感冒發燒,那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着我轉,餵我吃藥的,餵我吃飯的`,給我量溫度的……日夜守護着我。輪到他們感冒時,他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都說:沒問題的,我一會兒就好了。

我以後要認真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做一個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好孩子。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6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四句話是專門對我們這些未成年人說的。也是引指後人要這樣做的,但炎黃子孫們總有一些人不按書上說的做。我也看見了一些事:

一個假期,我寫完了作業。約了幾個朋友玩兒,我唱這小曲兒,走在路上。忽然看見了一羣小孩兒在踢足球,但有一個大人一直在不停的`吆喝着一個小孩兒,說是去上英語課。但那個小孩兒拒絕了,還說什麼上課,上課,天天上課煩死了,還不如天天在這裏踢球。那個大人聽了,二話不說,硬把那個小孩兒拉了回去,那個小孩哭了,但那個大人還在說他,還說以後不許踢球......

我不禁想:爲什麼他們不按書上說的去做?他們難到只看書,不懂書中的意思嗎?書只是樣品嗎?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話出自於弟子規的前四句,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就要馬上回答,父母讓你幹什麼你就馬上幹什麼,父母教育你,你要恭恭敬敬的去聽,父母責被你你就要接受並改正。着這些話句句是在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但現在,炎黃子孫大部分都不照書上說的去做,我也看見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媽媽到商店買書,對面就是玩具店,這時,又有一對母子來到書店,那個小孩看見玩具吵這要買玩具,這孩子的母親勸道:“家裏有好多了,回家再玩吧。”但那小孩不聽,硬要買,說着說着還哭了起來,那孩子的媽媽見孩子哭了,只好買了一個,然後看書,看到這兒,我想: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理做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7

我有一套《國學小書坊》。一年前,因爲這套圖書豔麗的色彩、精美的插圖把我迷住了,我在書店裏抱着久久不願撒手,爸爸就幫我買下了這套書。而對這套書的內容,卻是在和媽媽一起背誦其中一本《弟子規》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的。

書買回家後,媽媽愛不釋手地把整套書都翻了一遍,然後說:“我小時候怎麼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的書?廖若君,我建議你把這些書背一背。”我抗議說:“不行,除非媽媽和我一起背。”我本以爲這麼一說媽媽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從《弟子規》這本書背起,可以吧?”沒想到媽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媽媽比賽,所以就答應了。

“這本書一共八十五頁,一天背三頁,一個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嗎?”媽媽笑着問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應戰。

每天吃過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在書房比賽背書。經常不用十分鐘,我們就能把三頁全背下來了,有時意猶未盡還會加背幾頁,然後把之前背會的串起來一起背。一個月未到,我們已把一本《弟子規》全背完了。

現在,我和媽媽說話時會經常用到書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懶覺時媽媽會用“朝起早”來叫我起牀,可每次我都這麼說:“那我‘夜眠遲’爲什麼也說我?”爸爸要在外面應酬,我會對爸爸說:“爸爸,飲酒醉,最爲醜。”爸爸就會笑着說:“有道理,聽女兒的。”我還會用“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句話來提醒自己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架,保持整齊。……

媽媽說國學是一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叫我經常誦讀,慢慢理解。我雖然還不理解,但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後,我發現我養成了許多好行爲好習慣,而且大人有不對的地方,我還可以用它來管呢!我當然越來越喜歡學了。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8

《弟子規》是我在學前班的必修課。每天早讀的15裏,老師都會教我們學習《弟子規》。經過一學年的學習,我已經可以熟練的背誦《弟子規》全文,並且知道了這本書的深刻含義。

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很不適應,雖然是三個字一句朗朗上口,但是每句話的意思我卻搞不明白。有一次,老師讓我給小朋友解釋一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的含義,我不假思索地說:“弟子回來了,剩下沒回來的人就挨訓了,罰他們笑着下樓梯,下次(回不來)要趕緊帶個信。”老師和同學聽了我的解釋後都樂的`前仰後合的。老師於是又請了一個小朋友解釋,那個小朋友同樣給了大家一次開懷大笑的機會。後來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

《弟子規》不但教我如何做人,而且還教我們如何學習。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學習的時候,有時候眼在書上,嘴也在念,但是心經常飛到了別的地方,常常是學了很長時間,卻沒什麼效果。自從學了這句話後,我在學習的時候儘量做到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以前用好幾個小時也寫不完得作業,現在只要一個來小時就可以完成了。使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喜歡的事情。

現在我已經上一年級了,雖然學校沒有再要求我們學習《弟子規》,但是我還是會經常誦讀《弟子規》的,更好的體會書中的含義,按照聖人的教誨去要求自己。我想這本書我會一直學下去的,他將成爲我生活學習的良師益友。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29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聖先賢,《弟子規》就是古聖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着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說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捨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有感恩的心,纔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麼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裏,就能時時品嚐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說,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裏,哪裏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願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0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典美文《弟子規》中的名句“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爲所欲爲,如果任性而爲,這就是不對的行爲了。

在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因爲橡皮丟了,爸爸讓我自己再買一塊,我便從存錢罐裏拿了一元錢買橡皮。也許是有初次買東西的愉悅,於是,第二天我未經爸媽的允許,私自又拿了兩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着錢買“熱狗”、買玩具、買筆……漸漸地存錢罐裏的錢越來越少,存錢罐也越來越輕了。

那段時間,這件事雖然沒有被爸媽發現,可我心裏一直有個聲音:“你做的不對,現在改還來的及……直到我讀到《弟子規》中的'“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過錯。於是,我鼓起勇氣,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摸着我的頭說:“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時,我才感覺心裏踏實多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時刻提醒着我: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正是那一個個故事,一篇篇文章,讓我從無知漸漸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這樣的小事隨處可見。隨便丟一片垃圾,隨口說一句髒話,隨意踩一下花草……認爲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影響了個人品行修養。作爲小學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與人互助互愛,學會感恩。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1

《弟子規》大家肯定都明白,也會背下來,可是你明白《弟子規》寓意嗎?我明白,並且我還把它運用到生活當中去了。你呢?此刻我來帶你去看看。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一天,我來到必勝客去吃飯。一進去,我就被眼花繚亂的美食給吸引住了。我打算在必勝客多吃一點,因爲這是難得的美味,僅有在我考試好的時候才能吃到。服務員帶着菜單來了,我點了一個夏威夷匹薩、一份薯格、一盤泰式口口香、一盤雞翅、兩杯咖啡、和一塊蛋糕。

餐上齊後,我開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後,我絲毫沒有感到飽的感覺。但過了幾分鐘,我覺得我的胃不舒服了。我想:我肯定是吃多了,我可不能再吃了。

我回到家後,準備上牀睡覺了,但我的肚子還是很不舒服,怎樣辦呢?我只好將就睡了。我剛躺在牀上,不舒服的感覺就來折磨我了。我躺着等,等着什麼時候胃會把肚子裏的食物消化掉。我等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等不住了,心裏越來越着急。這時,我有個主意,這就是——吃藥。

我叫爸爸起牀,給我找藥吃,爸爸給我找了一盒“嗎丁啉”我吃了一片後,繼續睡覺。躺在牀上後,我感覺舒服多了。一個小時後,我最終入睡了。這難受的.感覺整整折磨了我5個小時。

經歷過這次教訓,我以後可要細嚼慢嚥,晚上要少吃飯,我以後可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了。我也最終感受到“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話的寓意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食物,不要偏食,也不要挑食,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可明白了,你明白了嗎?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2

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蘊涵着古人的智慧。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我最好的啓蒙教材。讓我瞭解最基礎的國學知識,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所寫的,讓我百讀不厭,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順父母;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守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仔細。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爲先。或許現在的我們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爲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爲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爲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爲本的精神發揚光大。“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雲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因爲這樣我的學習效率才大大提高。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到很多很多……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3

讀完《弟子規》,我不禁感嘆它真是一部經典,是先人智慧的結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餘力學文”一章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朱熹也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想真正理解,明白一本書,就必須做到心、眼、口全部投入到讀書中,否則只是走馬觀花看故事般一笑而過,並沒有吸收這本書的各種知識。

心、眼、口,他們各在讀書中發揮什麼作用呢?眼在於看,是最基礎的要求,不是一目十行一掃而過,更不是三心二意左瞟右瞄,而是聚精會神地細心地看。心在於看書時仔細思考,將書中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並瞭解它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等。口在於大聲朗讀,這樣就絲毫不會含糊,更能加強記憶,且“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者結合在一起,就能理解透任何一本書。

我原來讀書總是喜歡一瞟而過,只是單純地用眼睛掃一遍,不用心體會這本書,更不會大聲朗讀。遇到不認識的字,便不理它;不懂的句子,也乾脆跳過。因此,我雖然看了很多書,卻不知其意,幾乎等於沒看,讀了《弟子規》裏的`這幾句話,我不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了。我對每一本書逐字逐句地理解,用心體會其中的含義,還會大聲朗讀出來,不知不覺記住了不少文章,作文水平又上了一層樓。

我想,心、眼、口三到對於完全讀透一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可還得做到“手到”。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得用手翻查字、詞典,讀書有心得時用手記下來,碰到自己喜歡的句、段,可以抄錄下來,正如“看一遍不如讀一遍,讀一遍不如抄一遍”。俄國大作家契訶夫看書時記了厚厚一本隨筆,據說他寫的很多感人的題材都出自於此呢!

讀書有方法,心眼口皆要。讓我們牢記《弟子規》的諄諄教誨吧!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4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談話;讀一本好書,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讀一本好書,可以從中學到無窮的知識。而《弟子規》可謂是好書之一。

人們常說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怎樣纔算孝敬父母呢?《弟子規》告訴了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聽父母的話,當父母叫我們時,應及時回答,當父母讓我們做事時,我們應趕快放下手中事,去幫助父母,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去幫助父母,從日常小事做起。

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做到和睦相處。大的要關心小的,小的也要尊敬父母,尊敬比自己大的長輩,語言要和藹溫和一些,不要尖酸刻薄,必要時,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講究誠信。是的,誠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凡出言,信爲先,奚可焉……”這段出自《弟子規》的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講誠信,但凡是出自於自己的話語,答應別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不論是一件小事,還是一件大事,只要你給予了他人承諾,你就一定要做到。講信用的人,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人了;誠信的商店,往往是生意最火爆的商店了……做人要講誠信,乃是從古至今永不變更的事實。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得到別人仰慕,而《弟子規》中的一段話也講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個人只要有才華,不驕傲自大,那麼他就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

通過讀《弟子規》,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自身的一些缺點,學習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爲規範,《弟子規》不愧是一本好書!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敘,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準則,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

《弟子規》全篇十分短小,僅1080字,卻蘊含豐富,它總分爲七大部分,分別是“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

“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親人有病,要耐心細緻地照顧他們,不與父母爭吵。這讓我們在家中與父母之間更加和睦、溫馨。“出則悌”告訴我們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樣,爲人爲謙虛,見長輩要讓道,這使我們在外出時有“風度”、“彬彬有禮”。“謹”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裏,“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謙謙君子。“信”告訴我們要時時講誠信,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衆”告訴我們,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親仁”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鬥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餘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物。但這一章中說的“非聖書,屏勿視”我不能認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難免使人知識面過於狹窄,失去讀書的樂趣。

弟子規用平實的語言講了很多大道理,讓今天的我們深受啓發。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6

《弟子規》這本書就像國學經典這衆多繁星中最亮的一顆,照亮心靈,使我感觸頗深。

這本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孝親、誠實守信這兩部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每天早出晚歸地爲我們奔波,我們應該感謝他們。當父母回到家還在做家務、勞動時,他們叫你幫忙做一下,我們要立刻行動幫忙,不能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在看書,看着看着,媽媽忽然在廚房喊我去洗菜,我十分不情願,心想:爲什麼叫我去,不叫姐姐去洗。媽媽又提高聲音叫了我一遍,我這才慢慢地離開書本,慢慢地走過去。媽媽生氣極了,臉色蒼白:“你怎麼拖拖拉拉的,我叫你做一下事情都不情願!”事後我想了想,覺得自己錯了,媽媽那麼辛苦,叫自己幫一下忙都不願意。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誠實守信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向別人借東西,借錢,要及時還給人家;對待別人要坦誠相待,說實話;聚在一起要準時到達,不要讓別人等你很久。這些都是誠實守信的基本要點,如果做到了,你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和諧,別人也會信任你;如果你不守信用、不誠實,別人就不會再信任你,尋求幫助是也不會再有人幫你。只要人人都誠信,那人與人就會更加和諧,生活更加美好。

《弟子規》的句子雖短,但句句都是精華,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我們要用上面的句子來規範自己。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啓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每個人應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弟子規》,這就是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魅力無窮!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7

回想《弟子規》這本書已經在我家有幾年了,記得幼兒園大班時老師每天給讀論語,媽媽也曾經給我讀過,所以這本書沒怎麼翻閱就被閒在了書架上。一直到這個寒假老師讓同學背誦《弟子規》,我才把這位沉睡已久的老師請出來。

讀了這本書,雖然有些我還不是特別明白,但我還是收穫了許多,比如:“父母呼應勿緩 行勿懶父母教須聽從 父母責 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時候媽媽喊去擦桌子,叫幾聲我還磨磨唧唧的不想動,再叫,我有時還會回上一句:“有獎勵嗎?” “什麼獎勵?”我說“那就擦一次獎勵一塊錢吧!”媽媽也許是想讓我乾的有動力些,索性就答應了我的要求,說實在的那段時間我的錢包真的`是鼓鼓的。後來媽媽覺得我大了一些,媽媽再次喊我擦桌子的時候,她說:“兒子,咱家四口人,那這四口人是不是都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說“是”媽媽繼續說:“那既然是,那咱乾點家務,做點事情,還用錢嗎?”從那以後,我感覺我再也沒有擦過桌子。讀了弟子規之後,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

還有“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大意是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爲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早晨起牀,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想想我自己呢,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完一遍又一遍,像是個打鳴雞,督促我的學習,又像是個嘮叨的唐僧。

這本書讓我的臉紅了一次又一次,很多我不太明白的地方,我會仔細閱讀。以後也會以《弟子規》來要求自己。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8

每個人是否都想做到禮貌文明有修養呢?是的,我也想。《弟子規》就具體的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合在一起就是:學生的規範。中國古籍《禮記?學記》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因爲教育是國富民強的基礎,所以要想使國家繁榮富強,就要先教學。所謂年齡越小的兒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會走上邪道,所以教育應該先從兒童着手。

《弟子規》教了我:坐的時候不要叉開大腿,也不要蹺二郎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顯得自己很沒有教養。

我以前坐的時候,喜歡蹺二郎腿,而讀、背了《弟子規》以後,我不再那樣,而是並緊雙腿,顯得我極爲端莊。

我還知道,走進沒人的房間要想走進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可以亂走亂動,否則會顯得你沒有禮貌;我還了解到做什麼事情,要小心、謹慎、認真對待,不要匆匆忙忙,更不能馬虎草率、應付差事。

從《弟子規》中,我還學到了一條爲人處事的道理:凡是自己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真實不虛假、不是損害他人利益的話;其次要講信用;還有,用謊話騙人、倒弄是非,胡言亂語是沒有人願意與他成爲朋友的';而且下流骯髒、不健康的話,千萬不能講;阿諛奉承、賄賂、拍馬屁等社會俗流風氣,一定不能有!!!

……

我從《弟子規》中學到的不止上述這些,當然還有更多,譬如:去完洗手間要洗手、穿衣服不追求時尚,只要大方得體,符合自己就行……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弟子規》既能提高一個人自身的修養,又能不斷完善自己,所以我認爲,這本書很好,健康有益於自己,不錯不錯!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39

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遍遍聆聽先賢的教誨,心中的那盞明燈被漸漸點亮,那種有所依託的感覺讓我覺得充實無比。弟子規,

“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於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爲我們譜寫着一支思想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着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衆,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爲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餘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着這本書,實踐着這本書中的真理。《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雖已成爲歷史的篇章,但卻見證着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說《弟子規》……

經典用不會磨滅,就如《弟子規》爲我點燃的明燈永不會熄滅一般。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0

《弟子規》是其中之一。兒童讀經是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引導人們在無盡的歷史中前進,是教育孩子培養忠誠和家庭風格的最佳讀物。如果你能仔細閱讀《弟子規》,真正理解《弟子規》的含義,他將對你大有裨益。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改編的。禮儀標準是一個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一樣,一棵樹只有根扎得緊緊的,纔會茁壯成長。要成爲一個人,一個人必須建立最好的道德。只有謙虛、尊重、善良和博愛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中立和不可戰勝的地位。這就像繪畫: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如果運用他的想象力,就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此外,我在書中提到了“胸懷寬廣,努力學習。功夫一到,所有的顏色都會消失。我的心裏充滿了疑惑,所以跟着筆記走。當被問及時,問出真相。”這幾句話最讓我感動,也讓我受益匪淺。因爲這些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不夠的地方。我不能拖延。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它對自身的`影響是一個微妙的過程。例如,我們應該很容易學會並背誦《弟子規》,但要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需要時間。一個人在工作中必須有一些原則。然而,他們在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限制。學習《弟子規》必須言行一致。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我們必須把聖教會貫徹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然而,“早起晚睡。老來容易,珍惜此時。”告訴我們早上早起,晚上熬夜。一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一瞬間,他就會從一個少年步入老年。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想更多的辦法,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與時間賽跑。

每次讀《帝子·桂》,我都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帝子·桂真是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和他相處讓我受益匪淺。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1

學校讀書節給了我一個與弟子桂取得聯繫的機會。看完後,我不禁佩服李玉秀編撰了這麼一本聖書。原來,有學生說,因爲玉秀和玉秀髮音相同,學校要求我們背誦。事實上,學校選擇它是因爲它所包含的真理可能是我們一生所需要做的。

弟子守則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

父母打電話,不要耽誤父母的生命,不要偷懶父母的教導,傾聽父母的責任,順利地接受他們。

我們應該學會孝順父母。正如古人所說,孝道是第一位的。也許現在的孩子們早就不能像古人說的那樣做了;當他們外出時,他們會報告,但他們會面對但我們可以爲我們的父母做些事情。例如,在家裏,當我們的父母打電話給我們時,我們應該一聽到就馬上回答。不要慢慢地向我們的父母承諾我們要做的事情。我們應該迅速行動,不要因爲藉口而拖延,或者根本不把它當回事。當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應該尊重地傾聽,而不是隨意打斷他們。我們應該用心傾聽我們的話語。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怪,應該服從他們,承擔過錯,不能頂撞他們,使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會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了這樣一顆善良的.心,他可以使許多人受益。〔1002〕〔1000〕古人黃翔九歲時是他的父母文席。沈雲英爲父親帶去鹿奶守衛道州首府潭子,並將鹿奶獻給父母董永。他賣掉了自己的屍體埋葬了自己的父親陸繼懷,並把他的橙色遺產留給了王翔王子作爲他的母親,躺在冰上,乞求李陽翔掐死老虎來救自己的父親。〔1002〕〔1000〕這些例子表明孝道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基礎。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學習以父母爲首的祖先的優良道德,弘揚中華民族的孝道精神。

我們應該孝順父母!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2

也許我們都是在學習說話的時候接觸到弟子歸的。弟子規中的每一句話都包含着極其深刻的真理,我們現在必須更徹底地去理解。

孔子用1080個簡單的詞描述了131件生活中的事情,每件事都意味着一種人生哲學“當你的父母喊叫時不要放慢腳步。父母告訴你不要懶惰“是的,我們的父母生了我們,養育了我們。”。他們整天爲我們早出晚歸,日夜奔波。我們的父母到家時一定很累了。我們應該爲父母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服務”我們的父母,因爲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單相思的愛,我們永遠不會結束我們的生命!

說到生活,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每天當我放學回家時,我父親都會在辛苦一天後回家。他又酸又累,但我抱怨我的作業“來吧,好姑娘,給爸爸按摩“爸爸疲憊的聲音又縈繞在我耳邊了。”;你沒有時間嗎,你沒看到我在做作業嗎?“我不耐煩地回答。我錯了。爸爸的疲憊不適合我,不適合這個家庭?即使我毫不猶豫地給爸爸按摩,爸爸爲我付錢也是不夠的!”父母必須恭敬地傾聽。父母的`責任必須得到尊重“人們不可避免地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他們生活中的錯誤,我也不例外。每次我做錯什麼事,我總是要被我媽媽告訴。當然,我的眼淚也從眼角流了下來。表面上我不敢反抗,但心裏有很多不滿。但是讀了《弟子守則》,我意識到媽媽對我很好,這樣我纔能有一個完美的未來。成年人整天嘮叨,我們就像一棵小樹。如果我們不修剪樹葉,我們就不能長成一棵直立的參天大樹。

將來,我必須好好照顧自己。不管我怎麼想,我必須用心去做。弟子桂所講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啓示“孝、博愛、誠、信、愛、仁”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和學習孔子聖人對我們的教育和指導!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大家應該都看過讀過《弟子規》吧!可是大家真正讀懂了什麼,學會了什麼。讀完《弟子規》有什麼感觸,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領悟到的。

《弟子規》中的首孝悌,次謹信和有餘力,則學文。這兩句讓我感觸最深!“首孝悌,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孝順這一點許多人都沒做到,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拉扯大,對我們恩重如山。願爲我們赴湯蹈火,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的照顧着我們。就如《遊子吟》中所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來和大家說說黃香是如何孝順父親的。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夏天,他每天晚上都給父母扇枕蓆;在冬天,每天晚上他都先上牀用體溫把被子捂熱。黃香小小年紀就懂得如何孝敬父親,我要向他學習,我們只要做好身邊的小事,不讓父母操心,還要學會爲父母分憂。

“有餘力,則學文。”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有餘下來的力量一定要去學習文化知識,有些人努力學習成爲舉世聞名的.作家、書法家和教育家。而有些人不努力學習,誤入歧途,走上了偷竊、搶劫、殺人的犯罪道路。學習的好與壞,決定了你一生的成與敗,在學習上我們的前輩作出了很好的榜樣與例子。學習要用“三餘”,“三餘”指的是冬天很少有事可做爲一年之餘;晚上也沒什麼事可做爲一天之餘;雨天沒什麼事可作爲平日之餘。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從小也不愛學習,母親訓斥了他,告訴他要樹立遠大理想,報效國家,於是岳飛發奮苦讀,最後成爲了抗金英雄。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

《弟子規》是本好書,他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孝順父母,努力學習,大家一起品味一下《弟子規》吧!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4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給他的學生起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我比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宋濂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大學問家。在他20歲時,他去請教一位前輩。老師正在授課。看到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裏,不懂的問題,也像別的同學一樣發問;有時老師被問得不耐煩,就大聲呵斥他,可他卻低頭接受,臉上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也沒有反駁老師的觀點。後來,宋濂從老師那裏學習了更多知識,比其他同學收益都大。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路上遇上長輩,應禮貌地上前問好。當長輩沒有要說地事情,打算離開時,晚輩應該恭敬地退後站在一旁,等候長輩離去。宋濂也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凡出言,信爲先”這句話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僞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這裏,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多讀一些書對我們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想,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弟子規》等各種有益的書籍,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5

今天的天氣很睛朗,我在陽臺上一邊曬着太陽一邊看爸爸新給我買的《弟子規》,而媽媽則在一旁曬着衣服。

突然,媽媽說道:“思思,曬衣架不夠用了,快去衣櫃裏幫我再拿幾個去,快點。”可是當時我正讀得着迷呢,只是隨便應了媽媽一句:“等一會兒,我馬上就去”。可是我已經陷入了書海里無法自拔了,漸漸地忘了媽媽的吩咐,又埋頭看起書來。媽媽在陽臺上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於是她便自己去拿了,還說我:“你這個孩子,叫你去拿東西,你怎麼卻在這裏看起書來了呢,真是的!”當時,我並沒有記在心裏,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呵呵笑着繼續看起了《弟子規》。當我讀到書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話的時候,忽然想起了剛纔的事。唉,我真不應該不理會媽媽的吩咐,只顧自己看書呀!

接着,我又看到了這句話下面的一個故事,講的是荀灌搬兵救父,荀灌是一個13歲的女孩,他父親的軍隊被杜曾所率的'軍隊包圍了。父親寫了一封信,向自己的老朋友求救,可是沒人敢出去送信,因爲外面太危險了!可是就在這時,他13歲的女兒荀灌勇敢地站了出來,併成功把信送了出去,搬來救兵,嚇退了敵軍。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內心被震撼了,荀灌冒着生命危險去襄城報信,而我卻連這麼一件小小的事也不肯做。我感到很羞愧,於是趕緊去向媽媽說對不起。媽媽卻說:“沒事,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下次不要再這樣就行了。”

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爲正是《弟子規》引領着我的學習,是《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做人,是《弟子規》引領着我前進!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6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啓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弟子規》讀後感。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爲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爲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纔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小學生作文《《弟子規》讀後感》。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爲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爲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7

這時候,最愜意的便是吃一口爽滑的冰激凌,涼絲絲的,直鑽心底,叫人暑氣頓消。記得剛進初中那段時間,空閒的時候,我們會坐在一起,幸福地趴在桌子上,談論着自己嚮往的高中。”媽媽叮囑道!沒等*夥伴回答,爺爺又頂上一句說:“這遊戲好,小孩就要多跑跑,多跑跑對身體好。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我甚至會摔門而出,根本不顧父母的感受。那天在房間裏讀《弟子規》以後,我羞愧難當,知道自己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門而出時,並不曾顧及父母當時的感受時,沒有父母心碎的樣子。

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太陽,他們帶給我們溫暖,帶給我們光明,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爲了我們辛勤勞作。當你失敗時,總會有一雙手關心你,呵護你,告訴你:“你永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別忘了,自己背後還有我們的支持”;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面前,伸出雙手給你溫暖;當你受挫折時,還是這雙手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衝破挫折走向成功。

感恩父母,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我們要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這是我讀《弟子規》感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等。

我感謝《弟子規》,它讓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猶如一盞明燈照我成長,爲我指引方向。我將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弟子規》的真諦,回報父母,感恩社會,就讓我們在《弟子規》的指引下,快速成長吧!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8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說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纔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爲“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爲“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49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爲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着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爲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纔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0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一兒童經典誦讀,這本書主要講了作爲一名兒童應怎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讀完這本書,使我想到了許多小故事。孔融讓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學者。孔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孔融四歲那次,全家人圍着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揀了一隻最小的梨子。他的父親問他:"這麼多的梨子,你爲什麼拿一隻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一個最小的梨,大的`應該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讚揚孔融說,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後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長大後的確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這個故事和弟子規一樣,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兒童孝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應該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意思就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行動不要慢吞吞的,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要懶惰這不行動。父母經常呵護着我們,而我們如果不去孝順父母,那麼他們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嗎?父母教育了我們,難道我們還要反過來忘恩負義,虧待他們嗎?

《弟子規》這本書也像我們的另一對父母一樣,時時教育着我們,使我們不會犯更多的錯誤,我們應該常看看《弟子規》,背背《弟子規》,使我們的規矩常記在心中,同時也要記住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我們的愛,報答父母。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1

我認爲,《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衆所認爲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事實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爲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爲這是可笑的',因爲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爲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爲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爲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2

《弟子規》中有言:“次謹信”,“謹”即要謹慎小心,“信”則要誠實守信,從中,我領悟到了做人做事要講求誠信的重要性。我們將伴“信”至天下!

“凡出言,信爲先。”每說出一句話來,一定得以誠信爲首要。即誠信是做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誠信,作爲一種傳統美德,是我們人人都應該具有的。誠信是做人之基,立業之本。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就得不到他人的信賴和尊重;一個企業如果不講誠信,就無法生存與發展。

曾子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守誠信,對一個還未懂事的孩子就如此誠信,那麼,他對待家人,別人,國家呢?不更是如此嗎?所以他聲名遠揚,他爲信守承諾而殺豬的故事千古流傳。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吳起,他做到了言必信,所以他得到了好的回報。他贏得了別人的信賴與尊重,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爲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薰陶了我們幾千年,然而近年來,信用危機已經大大增長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弟子規》教育我們道:詐與妄,奚可焉。那些爾虞我詐的事千萬不要做,不要讓邪惡充斥我們的純真心靈,法國拉羅什夫科曾說過:“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因此,我們要讓誠信伴我們至天下,則我們需要有堅強的意志。用這些抵禦生活中的'污點,則心靈會更加安定。

一個人守信,折射的不僅是他自身的素養,更是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的內在素養。

一個守信的人才能夠光榮步天下,一個守信的民族,才能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被國際所信賴。

所以,我們要堅守“信”,做一個誠信之人,彰顯我們獨特的人格魅力,讓我們的中華民族因爲我們而伴信至天下!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爲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啓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我出生於七十年代,這本作爲兒童啓蒙教育的優秀作品卻與我失之交臂,我認識它太晚了。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養品德、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把它做好、做到位,那就會出現 “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學習了《弟子規》後我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這個古代從三歲孩童到古稀老人皆知的道理,我們現代人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有個別人記得拿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卻往往忘記了自己對父母也要盡孝道的道理。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爲養成和道德品質。學會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爲,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4

今年暑假我學了弟子規,它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孔子說的話所編成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本書是清代的蒙學讀物,許多人都是因爲讀了它以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其中有三句話我的印象最深刻。

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到父母的呼喚,回答不能遲緩,父母的派遣,快做不能偷懶。而我在家裏卻像一個“小皇上”,整天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父母叫我做什麼事總是投機取巧。學了這句之後,我開始幫父母分擔家務了。

第二句:“事物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做事不要匆忙,忙中大多出錯,不必害怕困難,也不輕率隨便。我的性格浮躁,做事總出錯,動不動就發火。我的困難只有一個,那就是寫作業。有一次,作業非常多,我咬着牙一下子就寫完了。做數學題時,我沒有看清題意就把答案寫上去了,結果是一個暗紅色的大叉。學了這句話,我做事比以前細心多了。

第三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沒有弄清之事,不可輕易發言,聽到的'並不確切,不要輕易就傳。一次,老師讓我們回答問題,我自信地把手舉了起來,結果話只說了半截,就說不出來了。一個同學把另一個同學的杯子摔壞了,我就立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結果第二個同學說是他自己摔壞的,他去拿掃帚來清掃,剛好一個同學走了過來,才導致成了一場誤會。而我呢,卻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學了這句話後,我知道在沒有得出結論時不能隨便對別人做出評論。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更明白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我要繼續學習,成爲一個更優秀的學生。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5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爲,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啓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6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嘆息:“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不懂規矩了。”“現在的寶寶特別自我,一點不會替別人着想。”

別說孩子,即便是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年輕人,也驕傲任性,對父母缺少應有的尊重。現在的孩子確實越來越聰明,接受的信息量多、知識面廣,但也透露出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現實——任性、自我。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現狀。

如何改變?

這不僅需要父母們付出極大的耐心,去正確引導孩子們,還需要借鑑古聖先賢的智慧,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問題。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隨着時間的變化,孩子們會慢慢地感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而發生根本的改變,直至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習慣。

這種改變不同於棍棒似的.強制影響,而是孩子本有的天性顯現。通過長期熏習,這種習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弟子規》學習的方法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蘊藏着豐富的歷史典故、文言知識、韻律規律,有着根本的做人道理。在學習《弟子規》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點讀,因爲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在讀的時候,不疾不徐,攝住心,讀一遍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早晚各點讀一遍。早上點讀要告訴自己今天要按照《弟子規》所說去力行。晚上點讀看自己哪些沒做到,然後去修正。

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中,規範孩子及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一來,家長和孩子不僅可以建立親密的關係,而且自然就“德日進,過日少”了。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7

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源於《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話語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還會摔門而出,根本不顧父母的感受,當那天在房讀《弟子規》以後,我才真正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門而出時,並不曾顧及當時父母的感受,沒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樣子。

感謝《弟子規》,它使我明白,爲人於女,最應感激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爲父母好比我們人生中的太陽,太陽帶給我們溫暖,帶給我們光明,賦予了世界的.生機。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爲了我們辛勤勞作。當你失敗時,總會有一雙手關心你,呵護你,告訴你:“你永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別忘了,自己背後還有我們的支持”;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面前,伸出雙手給你溫暖;當你受挫折時,還是這雙手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衝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這是我讀《弟子規》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等。

我感謝《弟子規》,它讓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我會用我最真實,最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父母。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8

暑假裏,我詳細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弟子規》是一本很適合兒童啓蒙的書籍。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禮儀,時常粗言暴行相向,我想每個人讀了這本書,都會有深刻的反省吧!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意思是:我們借別人東西,用完了或是約定的'時間到了,就應歸還。以後再有急用,即使向他求援,他也不肯借給我了。

這令我想起在三年級的暑假裏,我經常到鄰居家裏玩。有一次,她買了一個小熊玩偶,我一看,呀!還真漂亮!我目不轉睛地打量着它,黑葡萄般的眼睛,小巧的鼻子,還有月亮彎似的嘴巴,再配上淡淡的橙色的毛色,真是可愛極了!我心想:要不讓她借我幾天,回去讓妹妹看看,她肯定會喜歡的!於是,我對她說;“你的小熊玩偶能不能借我二天?”她猶豫了一會兒,說:“好吧,你過二天再還給我。”於是,她把那小熊遞給了我。我把它帶回去後,妹妹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個小熊,整天陪着它玩遊戲,還定時餵它“吃飯、洗澡、哄它睡覺”呢!媽媽誇我真懂事,我樂得像吃了開心果似的,在這二天裏,妹妹也不會吵鬧。到了還小熊的時間了,我向妹妹要,可她卻不肯,我只好讓她再玩多一天,希望朋友不會介意。第二天,朋友親自來我家向我要小熊,我只能把妹妹手中的小熊搶走,還給她之後,她馬上就走了。然後,妹妹每天都吵着要那個小熊,媽媽又罵我說我沒有帶好妹妹,我只有試着再向鄰居借小熊,但是,不管我怎麼求她都借不到這個小熊了。

讀了《弟子規》後,我後悔極了,我從中體會到借了別人的東西就要及時還,不然別人以後也不會相信你了,即使沒及時也要提前向別人解釋清楚才行。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59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感到十分羞愧,還沒有嚴重到“親有過”,只是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已經內心十分不耐煩了,總覺得時代變了,老古董的思想應該遺棄,連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十分羞愧。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不應該如此不盡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沒有精力再去表達什麼不滿,又或者是經歷國學洗禮後的我心態甚佳,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滿滿的關心、擔心和依賴。

初入社會的我,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不同素質的人。遇到蠻不講理、惡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尋常,此時我總在心裏默唸“同是人,類不齊,流俗衆,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覺得對方是“流俗”,只是以此來勸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學生一般單純友愛,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順順利利,人總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這讓我想起來廣譽遠部門的張經理的一個故事。小姑娘也是剛剛步入社會,因爲打電話處理緊急事件,公交做過站,同時爲了能儘快返回處理,一路小跑過紅綠燈,“啪”,雙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飛了一隻,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摺磨,登時讓她想起弟子規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亂”,同時還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真是印證了“餘力學文”這一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終有感觸,從此刻起,立志學習國學,品讀經典,傳承精華。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60

當我第一次翻開《弟子規》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封面,是如此精美,飄着淡淡的書香;內容,是如此豐富,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它。是它,讓我懂得了:人,原來是這樣做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首悅耳動聽的三字歌謠,就是《弟子規》。“入則孝”這一部分,向我們講述了在家要孝敬父母、孝敬長輩,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出則悌”、“謹而信”敘述了日常生活和爲人處世的行爲規範;“泛愛衆”、“親仁”進一步講述瞭如何爲人處世;“餘力學文”敘述瞭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讀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一句的時候,我思緒萬千。現在,很多人都把錢看做第一位,甚至爲了錢,和朋友、兄弟反目成仇,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來謀取財物。我感到這樣很可笑:錢算什麼?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罷了。

把錢過分地看重,自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仇恨、誤會……“要是聽到別人指出你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的表揚就高興,那麼,對自己有害的人就會來到,對自己有益的.人就會離去。”是啊!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着一些愛聽別人讚美的人,他們往往不知道,這正是一個敗筆。對自己有害的人會逐漸加害你、利用你,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啊!但如果相反,你得到的益處會越來越多。《弟子規》,教會了我諸多的人生道理還有禮儀規範,以及學習的技巧。擁有一本《弟子規》,就如同有了一顆熠熠生輝的鑽石,讓你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受益無窮。《弟子規》,你散發的那淡淡的書香,將會陪伴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暢行!

高一讀《弟子規》有感 篇6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啓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着時,你不能坐着,長輩坐着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爲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着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爲他人着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裏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着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爲所欲爲,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爲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