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精選13篇)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次第花開》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精選13篇)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1

今天,爲大家介紹一本紅遍全網的書——《次第花開》。作者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頗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曾影響十幾萬人的生命軌跡。《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他的文字像詩一樣優美,內容特別容易能打動我們的心靈,不會特別震撼,可隨便讀一頁、一段,或只是隻言片語,當你掩卷思索時,卻發現已經說到心裏去了,很耐回味。

它是一本關照內心的書,並非我們以爲的心靈雞湯,而且真正能在人生路上給予你幫助,讓你如何透過佛法看世界,讓你在人生實苦的基礎上去修行,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之道。

取名“次第花開”,是因爲在人生的修行路上,是平凡而具體的每一件事情的積累,次第而生,次第而行,次第花開,花開見佛。

我們總是感嘆人生太苦,生命沒有價值,活着沒有意義,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走向低慾望與尋求精神的歸宿上,越來越多人開始從對物質的追求轉向對精神的高度與信仰上來,所以,很多人開始喜歡禪修,打坐,在鬧市中尋一方淨土,與世無爭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宅文化才越來越盛行,獨處的人越來越多,只因爲他們更加註重自己內心的寧靜與自身的幸福感,不再隨波逐流,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強融與順從別人,與其不討好,倒不如好好愛自己。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執念在哪,無意識;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執念是什麼,可走不出去;還有些人在人生的經歷和閱歷中,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過程當中慢慢在淡化我執。放得下不是一句話,是需思想的'提升和落地的方法去踐行,需要付諸行動。當你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強大自己的內心,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時便有了底氣,內心深處充滿了生機和力量,真實的去接納現實,面對問題,那個坎終將會過去,剩下的交給時間,請給自己一點耐心。

這本書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生活智慧,淺顯易懂,很貼近我們,真實,讓你可以獲得內心的祥和與寧靜。它可以作爲你一生的朋友。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2

我開始想要看這本書的動機其實很扯淡,在書店的時候偶然看到它的名字“次第花開”就吸引了我。春風吹暖晴方好,次第花開可自娛。本書帶着我們走進了那片不爲人知的藏人的心靈天堂,是一本十分優秀的佛學心靈隨筆。細細品味一篇篇柔美優雅的文字,樸實生動的智慧教法,讀完以後如沐春風,受益頗深。如果你身邊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它會在你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啓發,當你情緒低落時,讓我們生出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人之所以不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對自己的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要更好的,所以當人們把心思放在這些永遠無止境的追求上時,自然不會慢於現狀,所以徒增很多煩惱。不瞭解自己的人的一個表現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對待自己。或是溺愛放縱,或是自責苛求,總之就是不能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與自己相處。婆娑世界的意思就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硬是要追求完美的自己,只會讓自己活得很累。真正的'幸福感源自於內心的安寧,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物質能夠帶來的滿足感僅僅是感官上的滿足,而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卻在於他不僅需要滿足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有的人或許會認爲這種佛教的書是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才會看的。我覺得不信宗教不代表不可以不能有信仰,信仰是一種很難用文字表達的東西。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自稱爲哲學的東西,但是很多我們都信以爲真的哲學思想卻總是讓人越看越往深處思維,越讓人困惑。

書中的上師就是這樣的上師,他們躺下來,成爲我們的道路,而我們卻依然嬉笑打鬧,不願前往正確的路途,我們喜歡那些成爲明星達人的創新者,我們追隨那些前呼後擁的仁波切,我們急着去讀微博上成千上萬的佛家語錄,但是卻忽略這些在我們身邊默默行着鋪墊的人。一尊佛像,不會跳下來指着你的鼻子教訓你,也不會因爲你的自私而不受你點的香火。我們總是微笑,彷彿聽又不在聽。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覺悟,覺悟世間本無我,跟着一位無我的上師,才能獲得無我的智慧。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3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着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裏一輩子逃亡。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

都市有些人遇到困惑,迷茫時會選擇去印度小鎮或者中國的西藏尋訪心靈導師。由於佛祖開悟,當地有很深厚的佛學淵源和根基,佛文化被廣泛傳承,當我們留意觀察當地人的生活起居,即便物質匱乏、生活貧困,依然呈現精神富足的面貌,臉上洋溢着樸實、真摯的笑容,知足常樂,滿滿的`幸福感。

心靈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流浪。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4

我得以認識希阿榮博堪布,並有機會讀到他的心靈隨筆集《次第花開》,緣於去年春季我爲他做心血管健康與疾病預防方面的諮詢。我很相信面由心生,初次見到堪布,和他交談,我深感他十分善良。

《次第花開》成書前,就以不同版式和文本廣爲流傳。書中,堪布以睿智、樸實的文字,幫助讀者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倡導和引領人心向善、精神向上。讀《次第花開》最深切的體會是醫佛結緣、醫佛同心。

在價值觀取向多樣化的今天,我們應大力提倡人心向上。而醫生更應有一顆善良的心。人們常說從醫需有菩提之心,醫生最需要敬畏生命,最需要有同情心和責任心。

堪布首先講到"人生無常"。因"每天都在面對無常",他"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堪布透過自己患病的體驗和衆人分享如何正確面對煩惱與痛苦。他認爲,解脫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學會正視與面對。

拿疾病來說,不少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的發生都很突然,毫無先兆,並且至少有25%的心肌梗死不能用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預測評估。但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病理知識,就知道如何相應地調節生活習慣,就能做到"防患於未然"或減輕病情。

既要承認、正視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觀消極,不要消極地總把痛苦純粹當做一種負面經歷,而怨天尤人。其實,人只要有精神信仰,不自暴自棄,人生中的痛苦,尤其是年青時代的痛苦磨鍊,都會轉化爲人生財富和最美好的回憶。

堪布在談自律時,更使作爲醫生的我深受教育。他說:"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祕的體驗或爲獲得某種超常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爲善等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爲讓其他衆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一是替衆生着想,二是爲此而採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作爲醫生,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身心存有疾苦、希望得到幫助和救治的患者,我們應換位思考,處處爲患者着想。

縱觀全書,作者所倡導的價值觀與當今社會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角度不同,但內涵高度一致。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5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衆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喜歡下圍棋的人懂得”覆盤”,質量管理部門的同事遇到質量不良,客戶投訴,要追根溯源,查找原因。

所有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果”必有”因”.

剛過去的一週,我開車追尾,導致車輛嚴重故障,保險公司定損費用較高,需要很長的修復時間,起因是下班高峯,我在交通擁堵的'路段,居然邊開車邊看手機,沒踩住剎車。本來約好去好友家聚會,結果計劃有變,好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教訓慘痛。

去年,我休了一段時間病假,飽嘗痛苦。原因是過往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忙於工作、學習,身心勞累,缺乏鍛鍊,忽視健康。不知不覺間種下了”惡”因。

有人會問,你不是說”因果”嗎?爲什麼現世做好人沒好報?往往被惡人欺騙、傷害,下場很悽慘,反而惡人大多活得很滋潤。

佛菩薩常以不同的面貌示人,也許是對你有幫助,慈悲爲懷的恩人,也許是給你製造麻煩和障礙的敵人,也許是對你造成傷害,刻骨銘心的’人,甚至可能化身爲一些動物,給你啓示。

那些”好人”很可能是佛菩薩,以死亡和苦難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示現無常、無我和慈悲。有些人透過積德行善,修持正法,了結了某些因緣,將要去往別的剎土。

也許你又開始懷疑,衆生是否真的有輪迴?世間萬象如此複雜深奧。我們須保持謙卑,探究真理。

也許死亡也是一種無常的變化,因果關係並不因此而終止。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6

無我,比無常和因果更難覺悟。

你會慢慢衰老,明天你的心念和今天不同,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我”和周遭的事物一樣沒有恆定性。

《次第花開》作者希阿榮博堪布是忠實的佛教徒,他遭遇過種種無常,他也曾久病不起。當他得知有個信徒幫他在醫院找關係,提前掛到了看病的號時,陷入悲傷,他想會有多少病人像他一樣急需求助,卻因此延後治療。這就是”無我”的境界,也是慈悲心的體現。

相反地,我們看到大部分人計較個人得失,執着於眼前的雞毛蒜皮,蠅營狗苟。

把快樂寄託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鑽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構成,前者做成璀璨的'飾品,衆人趨之若鶩;後者做成鉛筆芯,卻少有人在意。

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即對自己的執着和對週遭事物的執着。

一位修行者去拜謁尊者,一路散糧食,衣物,唯獨捧着心愛的碗不放手,當他見到尊者坐在金光閃閃的殿堂裏,揣測尊者修行不夠,貪執財物,怎料尊者當下把他手中的碗砸了,打破了他的執念,實際上,尊者坐哪裏都不影響他內心的禪定。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7

這本書的作者叫希阿榮博堪布,堪布相當於博士學位。他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曾經影響幾十萬人的生命軌跡。

這個作者還寫過另外一本書叫《透過佛法看世界》,也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今天我是帶着一顆非常感恩的心來分享《次第花開》這一本書。

寫在開頭

這本書帶給我無限的安寧和平靜,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分享給我的朋友們聽,我發現慢慢的我的情緒沒有了,我的抱怨沒有了,我特別能夠理解、包容他人了。

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生於四川甘孜州德格縣,年幼時就開始跟隨家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24歲獲得堪布學位。

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的時候,通常並不知道怎麼處理,常常懷着焦慮、痛苦等負面情緒而不能釋懷,作者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透過自己的修行來悟道,感悟生命的無常。

這本書裏面處處都散發着慈悲與智慧的光芒,他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的面對心的本性,並且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的力量。

每一次聽這本書,我的內心非常的安寧。這是一本可以隨身攜帶的書,我把他當成是一生的朋友來看待,他的語言優美,而且你不用從頭開始讀翻,到哪一頁都可以,開始都能給人賦能。

希望大家有時間去看一看。這是能夠改變我們心態的一本獨特的書。

認識苦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痛苦?大家認爲生活中的苦有哪些?

要想真正止息痛苦,要從破除我執開始。萬事萬物都不像我們認爲那樣的堅實的存在。

有些人說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受苦的,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這個不對,堪布說,所有的解脫都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你得首先認識痛苦是怎麼回事,你才能夠想到怎麼去對治它,怎麼來解脫。

佛教中的苦:苦苦,變苦,行苦

苦苦:指平時我們的生病、成績不好、或者受傷,是比較典型的苦。

變苦:就是我們平時的快樂都最終會變成痛苦。

吃零食的時候我們很開心,慢慢的會發現長出了一身的肥肉;談變愛剛開始時很幸福,後來發生了爭吵或者分手,就會很痛苦。

行苦:就是輪迴的苦,是被種種的煩惱束縛的一些很細微的苦。人生和各種不圓滿。

人間的痛苦分爲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遇臨。

怨憎會:就是你特別討厭的人,這輩子你肯定會碰上,敵人肯定會碰上。

愛離別:再愛的人一定會跟你分手,一定會離開你,這是少不了的。

求不得:想要的東西永遠得不到,得到了就不想要,得到以後就想要下一個,這就是求不得苦。

不遇臨:你覺得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它遲早會發生,這都是人們沒法去規避的痛苦。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起來是悲觀消極的,實則不然,爲什麼呢?當我們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的時候,纔會讓我們變得脆弱不堪。因爲我們拒絕痛苦,我們討厭痛苦,所以當痛苦發生的時候,我們纔會變得特別脆弱,纔會容易被擊潰。

而實際上如果我們認爲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那麼我們則能夠更好地集中精神來處理問題本身。

處理面對的各種問題本身,而不至於用痛苦的情緒來影響自己,不是無謂地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

有些人遇到不好的事情,他們第一句話說什麼?憑什麼是我?我又沒幹什麼壞事,爲什麼這個事情讓我遇到?

他會覺得說我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痛苦,你越是拒絕它,這個痛苦對你的傷害就會變得越大。

而真正清醒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痛苦是沒法避免的,這個痛苦是一定永遠恆存的。

所以當你能夠直面它,認識到生活就是由這些痛苦構成的,這時候你才能夠變得冷靜客觀,有事處理事就OK了。

雖然該面對的還得面對,但是我們卻不會感受到那麼多苦,不必再承受額外的焦慮和恐懼,這就是佛教讓你認識痛苦的根本原因,讓你不必承受更多的焦慮和恐懼,你知道人生就是由痛苦構成的。

寂天菩薩講過一句話: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因此瞭解痛苦,我們才能夠直面它,讓它變得更簡單,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8

用一個月時間讀完了希阿榮博堪布的著作《次第花開》。就我個人而言,把這本書放在《透過佛法看世界》之後第二本讀正合適。比起更貼近日常生活的《透過佛法看世界》,《次第花開》講解得更深入,從《上師和弟子》章節起,不少章節都是希阿榮博堪布在回憶、感念接觸到的善良、極具慈悲心的上師們,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人物令人感動。

《次第花開》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理解了佛學不是一門用來研究的哲學,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調整心態、改變思維方式,讓我們即便在困境中也能達到平和喜樂的心態,減輕焦慮、煩惱和痛苦。“佛教徒”一詞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內道者”,即向內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從認識痛苦開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如果我們在內心能坦然接受生活是無常的、生活中有得有失是自然的、人生本來如此,就可以做好準備、以平常心對待,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陷在額外的恐懼、焦慮等情緒中。書中有句話說得好,該經歷的痛還得經歷,我們卻不再那樣感到苦。

舉個例子,疾病可以成爲我們培養出離心、菩提心的好機會。人在病中,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認識痛苦。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如果能有這樣放鬆的心態,則對我們很有幫助,反之,負面情緒往往會加重病情。痛苦消失就是快樂。而經歷過痛苦會更加意識到日常快樂的可貴,纔會更珍惜當下的時光。回首往日,我總是在一場病初愈後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如今懂得了人生無常的道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感到快樂了。

《次第花開》還教我放鬆下來。陷入逆境時,我們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希阿榮博堪布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曾對他說:“弟子,你應該把窗戶打開,看外面的虛空,寧靜而廣闊。儘量放鬆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這是個很好的方法。我們需要放鬆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希阿榮博堪布說過,我們覺得自己被難題困住,總想找辦法解決,可更大的問題也許在於我們過分關注“解決問題”了,卻從來沒有想過回頭去看看那些問題到底是不是問題。很可能,換個角度,它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那麼嚴重的問題。他還說過,人要能夠看破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好壞放到整個人生中看,都顯得渺小短暫。很多事情,當時覺得多麼重大,而隔着時間空間回頭看,就知道人生充滿選擇和可能性,不走這條路,可以走那條路。

《次第花開》讓我對管理情緒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本來情緒只是一點小火星,跑出來做觀衆,冷眼旁觀,也就是“覺察”,過一會兒火自己就滅了。我們遇到情況不要急於做出反應,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衝動牽着鼻子走。

我最近就在實踐跳脫出來觀察情緒,想着多大事啊,會好起來的,然後順其自然,看着情緒的浮雲飄走。比如前一陣工作上突然有個緊急的任務,我不知不覺就開始着急,於是告訴自己要“覺察情緒”,跳脫出來,發現自己手腳有點冰涼,對自己說擔心也沒用,調整呼吸,專注事情本身就好,過一會兒情緒的浮雲就真的飄走了。

《次第花開》讓我在知足常樂的基礎上又學會感恩、認識到自己的幸運,對自己遇到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這對改善心態很有用。最近也經常在想着自己的幸運,感恩通過邢老師認識了佛學,心態一直在進步。之前的人生雖然遇到過一些大小挫折,但回首往昔,總的來說是幸運的。感恩真的能讓內心時常充滿平和喜樂。

所有衆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它一直在那裏,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修行不爲再去成就什麼、證明什麼,而只是引導我們放鬆下來,慢慢去貼近本心。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爲,大都在牽着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我覺得這有點撥雲見日的感覺,希望我們都能撥開心上覆蓋的各種情緒和慾望的雲霧,慢慢去貼近本心!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9

讀了《人類簡史》讓我明白,我們生活在他人創造的故事裏,當然能創造故事的人都是這個社會中最聰明的人,創造故事也是人類所具有的獨特本能。我們需要故事,正是故事或者氛圍讓我們感覺活的有意思,在故事裏我們明白夢想是什麼,在故事裏我們明白規則是什麼。無論如何,在這本書裏強調:我們就是生活在別人編造的故事裏。

然而《次第花開》裏說,在故事裏我們確實有些難於認識事物的本質,並且很難找到自己,並且最終還是“苦”,因此我理解佛學可能就是讓我們擺脫故事的`束縛來認知世界的本質,比如說,鑽石和石墨的到底有什麼區別,從物理學角度看,沒有太大區別,但在故事裏,鑽石是一種象徵,石墨毫無是處,佛學裏認爲這種所謂象徵都是我們的執念,正是這種執念讓我們無法脫離苦海。

所以真正的佛學就應該是完全沒有虛構的故事,每件事情都是真實發生的,比如說六道輪迴就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營造的一個氛圍。但仔細想想,這話說來簡單,我們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各種故事裏,因此我理解修佛的過程就是擺脫故事的過程,但讓我們擺脫對故事的依賴實在太難了,所以說專業修佛的人也只有1%的概率能達到涅槃寂靜,而對於我們這些愛好者就不要奢望了。

不過在我理解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達到類似涅槃寂靜這種境界,即不走修佛唸經這種方法,那就是讀各種故事,並且充分理解了各種故事,並且實實在在認知了這些故事,就像《人類簡史》的作者,但這同樣對於我們這些故事愛好者太難了。因此對於我們普通人,擺脫故事就別想了,認知所有的故事也別想了,但我們可以理解哪些故事對於我們生活是健康有益的,哪些故事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我想能達到這個水平就可以了。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10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即修行。”

於是,你以爲每天過日子就是修行。其實不然,這至少不是佛教所說的修行。

你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只是經歷;如果你在那悲歡離合間體悟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藉由生病而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離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說到這,也許你會生出各種疑問。今天的主題是談佛教嗎?我們從小接受科學教育,怎麼能迷信呢?你信佛教嗎?嘖嘖嘖……

且慢,先不論咱信不信佛學,讓我們保持科學辯證的態度來讀《次第花開》。畢竟,宇宙浩瀚無邊,有多少人類未解之謎啊。

這本書裏很多文章,都在努力以一種貼近日常的方式講解着佛法,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爲我們娓娓道來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文字柔和樸實,處處散發慈悲與智慧的光芒,相信你和我一樣都會從中領悟到或多或少的人生哲學。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11

我一直相信”萬事皆有因緣”,加入樊登讀書會第一本”結緣”的書。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念今已聞,能聽到這本書的人都是有緣人,你已經和其他人不一樣了!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啓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將我從瑣事困惑中解脫出來,頓覺明心見性,獲益匪淺。

書中處處散發着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

縱觀全書,行文雖有二十萬字,卻字字珠璣,它帶給我的心靈撞擊不勝枚舉,不在此一一贅述,只因其中的曼妙還需此刻的你,打開它,去翻閱,去感受。

佛說”娑婆世界”,”娑婆”意爲”不完美”.

那究竟該如何接受遺憾、接受一個並不那麼完美的自己?你一定會在堪布的文字裏找到答案。我知道,有許多的好書,在等着我去發現,但是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這時,如果有一個人,能每天精心地爲你選擇出好書來,推薦給你來讀,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因爲,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讀到一本並不好的書,浪費的金錢是小事,浪費的時間和精力才最重要。所以今天我推薦《次第花開》這本書。

感謝堪布的'書,感謝讀到這裏的朋友,感謝樊登老師的緣分讓我有機會與佛法相遇。

當下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如此珍貴,不再重來。

次第花開,大道至簡。

邀你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感受”完美”,哪怕,只有這一本書的時間。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12

佛法中講的出離,是指出離煩惱。出家、厭世等等這些都只是形式,煩惱在內心,和身處哪裏沒有必然聯繫。我們要警惕錯誤”出離的出離”.

真正的修行人,常會處於一種快樂、愉悅的境地中。誠如大智者霞嘎巴所說:”一旦你能做到不管住在哪裏,都覺得舒心悅意;無論與誰交往,都覺得甘之如飴,這就是修行成就的.驗相。”

要真正做到不容易吧?修行不是一場魔術表演,從頭到位,讓我們幸福、驚奇、目不暇接。

堵車了,心煩意亂,不停看時間,不妨打開收音機聽聽音樂吧,家長們一旦知道其它家的孩子學了新的技能,馬上變得很焦慮,擔心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就開始改變那些習慣吧,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這就是出離。

放下,才得自在、安樂。畢竟,我們最終什麼也帶不走。

《次第花開》的讀後感 13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位高權重的,突然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竟然會勢同水火;閤家歡聚的',終究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遲早會撒手人寰。

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就會帶來痛苦,這即是佛陀給我們揭示的”無常皆苦”.

通常,痛苦有三種形式: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指顯而易見的痛苦,比如你受傷了,生病了,肯定苦;變苦,指由快樂轉變過來的痛苦,比如今天你很高興,吃撐了,多喝了幾杯,明天突發疾病,上吐下瀉;行苦,是指衆生存在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被種種煩惱束縛。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分成八種。無論貧富強弱,所有人都無可避免要經歷生、老、病、死、怨憎會(怨恨生氣厭惡)、愛別離(相愛的親朋好友生離死別)、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不欲臨(得到了不想要的)的痛苦。

於是,我們抱怨,對無常恐懼和焦慮。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很多人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以爲菩薩神通廣大,可庇佑他一世安全。

這種信佛的發心(出發點)大錯特錯,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

克服對無常恐懼有兩個方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瞭解恐懼無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