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邊城》有感500字範文(精選20篇)

讀《邊城》有感500字範文(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啓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邊城》有感500字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邊城》有感500字範文(精選20篇)

讀《邊城》有感 篇1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邊城》的大意可以理解爲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

小說中的翠翠與爺爺一直生活在茶峒山城的深山裏,陪伴他們的還有隻狗。她在十三歲時認識了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十六歲,二老儺送十四歲,二老當地人也稱岳雲。翠翠愛上了二老,而同時這兩人也愛翠翠。最終,大老選擇離開,將翠翠讓給二老,全在離開的途中失足落水而死,二老和船總認爲是翠翠和她爺爺害死了他,有些不願娶她。後來,爺爺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靜靜離開了,而二老因要娶翠翠與父親順順吵架,無奈出走,這時,船總才讓翠翠做二老的媳婦,但二老還沒有回來。

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妝,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

作者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純與透。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文中翠翠與二老之間的愛情故事完全沒有城市裏的俗氣,不論是翠翠心中二老的影子與歌聲,還是二老對翠翠的一見鍾情,都沾不上一丁點兒瑕疵,都是那麼的純,那麼的美好。文中作者甚至寫到“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也永遠那麼渾厚”。善良,單純,充滿了愛,這樣的地方,怎能不讓人有歸屬感?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透,茶峒的透不是簡單的透,它透到了人心底,它讓茶峒“靜靜的水即使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讓翠翠“眸子清明如水晶”。

如此悲哀的愛情卻發生在如同世外桃源的茶峒,這似乎有些怪,但換一個角度想想,將這麼悲哀的愛情放在這麼美好的茶峒,結合起來,倒也挺合適,因爲我認爲,這種悲哀,它是淡淡的,又是若有若無的,放於茶峒這樣的地方,更可以體現它的純與透。

讀《邊城》有感 篇2

黑色是最徹底的奢華,白色是最耀眼的絢爛……

當這本書出現在我的視線裏開始,我不禁好奇,是什麼情節,什麼內容令博覽羣書的語文老師有窒息的感覺。直到看完書的最後一頁,被那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窒息,那抹憂傷的愛情《邊城》裏有一種美麗悽美的樂音。借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彈奏出來令人回味。

在湘西那個小小的山城茶峒,一切都是白色的。白色的翠翠,白色的儺送,白色的天保,白色的爺爺,白色的天空,白色的世界……那個像小野獸一般活潑可愛的女孩,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在凡間駐留。白色的世界裏有情竇初開的心靈擦出的黑色。

白色的開始,黑色的結束,白色的綻放,黑色的凋零。白色在一切世界的污染中,總會漸漸地轉變爲黑色。

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不是美麗動人的翠翠,也不是善良正直的儺送,而是那最後得不到翠翠芳心而爲情而逝的天保。身爲兄長的他沒有強行與弟弟搶心愛的女孩,沒有按照當地規矩來一次拔刀相對的拼死搏鬥。他用犧牲自己的愛情去成全弟弟的幸福。最終,他爲愛離家出走,落水而逝……

結局是令人心痛的,結局是令人放不下的。也就是老師口中的“窒息”。

白色的邊城上空開始漂浮着那抹黑色的憂傷。那個人沒有回來,可能永遠回不來,可能明天回來……

人們以爲沒有愛的邊城裏,有了白色的愛,等到那個人走了,白色的愛變成了黑色。那是白色與黑色的距離。

讀《邊城》有感 篇3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最終,《邊城》的結局還是令人憂愁的。翠翠結束了懵懂的青澀,沒有爺爺的陪伴,只有黃狗和她度過今後的等待,或永恆,或短暫。沈從文就用這淡淡的憂愁爲這篇流淌於文字間的寫意畫卷起了畫軸,浪漫,憂愁……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裏。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養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讚歎。翠翠這大自然的女兒更是迷人。她生長於重義輕利,安信自約的淳樸風氣中,又得山川靈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綽約動人。讀過《邊城》後,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美。但《邊城》的基調是憂鬱的,這個風景如畫,人情美好的世界,有它的悲哀。本應是圓滿的家庭,因父母的相聚不得而相繼離世後,翠翠便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不時地涌入心頭。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子”。這種憂鬱,無跡可求卻又無所不在,遍佈於全身的悵惘,卻找不到其痕跡。

美麗之所以令人憂愁,是因爲它太美麗,而太美麗,就必然令人生成無比愛惜之意。因爲它太美麗,以至於你很擔心——你會擔心它終有一天會逝去的,或者被破壞掉。

美麗總是愁人的。

讀《邊城》有感 篇4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裏,其實爺爺說的並沒有錯啊,要麼主動上門提親要麼對着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並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爲什麼後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乾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爲什麼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爲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麼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後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裏,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乾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麼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後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後,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裏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讀《邊城》有感 篇5

沈從文的《邊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也是名氣極大的作品,曾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因此值得每個人認真的閱讀,而書中的純美愛情故事更是打動了無數人,我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總是希望讓自己的作品千古不朽,成爲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邊城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邊城講述的是關於愛情的故事,講述了老船伕的女兒翠翠和碼頭船總的兩個兒子之間的愛情糾葛。英俊的水手儺送和翠翠互生愛意,但兩人並沒有表白和定親,而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並提前提親,這對於翠翠來說非常驚訝和爲難。兄弟兩人沒有用決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是採用唱歌來對決,讓翠翠自己做出選擇,而哥哥天保自知唱歌不是對手變離開去做生意了。後來發生了意外,老船伕聽說天保在出行的路上落水死亡,這對於船總和儺送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同時應影響了老船伕的工作。儺送得知哥哥死去,心裏非常難受,價值父親對婚事的攔阻,讓他無法接受就離家出走了,而翠翠在老軍人的照顧下默默地等候着儺送的歸來。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但故事非常動人,這種淳樸的愛情故事已經難得一見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是否缺少了最珍貴的最淳樸的情感呢?是的,現在的人們對待愛情的態度是複雜的,並不像邊城中那樣純粹和乾淨,有一種純真的美!

毫無疑問,我非常喜愛《邊城》這本書,它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愛情的真諦!

讀《邊城》有感 篇6

在湘西有一個叫茶峒的小鎮,那裏有安寧的白水,溫柔的燈塔,和一個很質樸的女孩子……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潺潺流水,細細涓流,沒有一絲雜亂與喧譁,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也一樣的淳淨質樸,人們的內心一片祥和。翠翠,這個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一開始便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着如水一般的人情,但卻不像水那樣單薄。每個人心上有一個心結,但人性的芬fang已足以化解這份悲情。從人物情節來看,這份溫柔和寧靜究竟來自哪裏?或許是爺爺對翠翠幸福的關懷,也可能是兩兄弟沒有反目爲仇的坦蕩胸懷,總之,一切的美柔得讓人心碎,一切的愛脆得讓人心疼。

整本小說都在敘述着人性美,以水鄉畫卷,寫柔情似水,寫人之樸素。在那個世外桃源中,有愛情,有親情,但終究會伴着時間與之破碎。但即使這些,也沒能打破翠翠內心的那份寧靜和溫柔,她會永遠記得在燈塔旁有一個愛她的'爺爺和能夠使她歡喜的兩個少年。雖然最後剩下的只有自己孤寂的背影,但自己的雙眸永遠望着遠方,等待那個“可能明天就回來”的人。

讀《邊城》有感 篇7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着平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爲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歡樂的樣貌就能夠明白。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你不明白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明白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一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僅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明白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爲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讀《邊城》有感 篇8

雨後,我坐在陽臺,讀着《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柔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好像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樸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好像愈發坎坷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說裏,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着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邊城》有感 篇9

前些日子,有至交老友向我引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空閒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要點讀了《邊城》一文,感觸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意的中篇小說,它的故事情節很簡略,主要是經過描繪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提醒一種源自湘西古拙原始的“愛”與“美”。這種愛與美在小說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說所體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拙原始村莊孕育而生的天然愛情,它芳華、陽光、新鮮、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亮通明。縱觀小說描繪的不僅是唯美的愛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旮旯人們之間的一種仁慈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現在我想看到的人類最崇高的心靈之美嗎?

儘管小說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期望看到的,更是我爲之悵惘的,但它又讓我懂了夸姣的愛與情有時並不能完全爲自己所掌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特點的另一面,致使這中心或有悲情、或有無法,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嘆,當然我不掃除也有人能突破重重阻力尋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掌握自己的愛與情?又有多少人能跨過前史享有不受年代捆綁的愛與情呢?也正由於這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爲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識!

讀《邊城》有感 篇10

沈從文的小說給人一種很清很淡的感覺,但這種清淡又異於那種陰柔做作的情愛文學,使得它只能是沈從文獨有的作品,別人輕易模仿不來。

《邊城》作爲沈從文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忽視的。我常感到驚訝,一篇中篇小說作品何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況且這作品又與傳統文學作品有相異之處,它的開放式的結尾既讓人有所幻想,又讓人有所失望。但正是這樣的作品,激勵了一大批青年文學作者,使他們拿起筆,投入到文學創作當中。

《邊城》的那種樸實的帶有鄉音的語言,使人感到特別親切,更爲奇妙的是,這種親切感並不侷限在沈從文的家鄉,我作爲一個山東人讀到這樣的文字,都覺得特別溫暖,溫暖的像是自己正好生於桐城一樣。這其中的緣由大概是,《邊城》中處處有溫情,裏面的人都是淳樸可愛的人,他們的淳樸使得你無論來自何方都很容易融入進去。我猜想,沈從文先生最想表達的是邊城人的質樸,其次纔是一個以悲劇爲結尾的愛情故事。有人或許會問,既然邊城人是淳樸善良的,那麼爲何邊城的結局並不美好呢?我想,沈從文先生是想以這樣悲慘的結局來說出他心中的苦澀:邊城變了,再也不是原來的邊城了,人們變得虛僞做作,失去了原有的質樸與純潔;這種巨大的轉變給作者帶來的衝擊,又有幾個人能懂呢?所以,邊城的結局必然是沒那麼美好的。

讀《邊城》有感 篇11

一座遠離了城市喧囂的小山城,城裏有一條長長蜿蜒的小溪,小溪清澈透明,魚蝦可見。小鎮上的人默默體會寂寞的滋味,展現給別人最美的一面。住在這裏多年的人都有一些共同之處:他們都需要面對孤獨。幸運的是,經過孤獨的洗禮,他們的靈魂更加純淨,性格更加堅韌。

翠翠就是其中之一。她小時候父母雙亡,她和祖父住在一起。在成長的過程中,翠翠總是無法擺脫孤獨。寂寞雖然煩擾翠翠,卻也動搖不了女孩心中美麗的新娘夢。也許是孤獨讓翠翠把感情看得格外重要,也許是孤獨讓人變得更加害羞。面對感情,翠翠始終缺乏一種灑脫。

在選擇丈夫時,老船伕自然希望孫女滿意。他親自和大佬和二佬打交道,期望從兩個追求者中挑選出令翠翠滿意的對象。這位與這艘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不太精明,模糊不清的回答讓二人誤解。後來,大哥的意外死亡跟讓順順一家對老船伕心生芥蒂,結親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代表小鎮希望的白塔倒塌了,同時倒塌的還有這個老人,他也對自己的孫女感到愧疚。

一座倒下的塔最終會被新的塔所取代,就像逝者的事業最終會被生者繼承一樣。

許多小說都能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辛酸,這種辛酸來自於文本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面對苦難,他們別無選擇,他們沒有能力扭轉局勢,沒有機會重新開始。順從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即便如此,他們從不放棄希望,堅定地期待着更美好的明天。

讀《邊城》有感 篇12

一口氣,讀完《邊城》。在這樣一個靜謐的瀟瀟落雪的午後,被一隻溫婉輕柔的南國之手、被幽若辰星的一個目光,牽引着,穿越70年的時空,走進古樸的湘西“茶峒”,走近一條河溪、白塔,走近一個擺渡的老人,走近一個天生天養水晶般純淨的女孩子,走近一條乖巧忠誠、通人性的黃狗……

我知道,那是沈從文的世界,是他魂牽夢縈的一片鄉土。有一年出遊,我也曾到過水霧濛濛的湘西小城,蜻蜓點水般掠過那兒的青山綠水、黑瓦黃牆、吊腳樓,體味那一種久違的安寧和潮溼,然而,不深刻,遠沒有這本薄書給我的多!

合上書本,一種莫名的情緒雪霧一樣迅速包裹了我,可我說不出哪是什麼,似乎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薄薄的淒涼”,又似乎不是,但它無比準確地擊中了我,讓我這個“現代文明”武裝到牙齒的庸俗之人,也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卑微、樸素的愛情、人性的光輝、平淡的歲月、謎一樣的命運、冥冥中的天意,痛苦以及歡樂,追求以及失落……善良的人們啊,其實想要的真不多!人總要堅守點什麼!

不管是苦難還是幸福,不管走水路還是走旱路,不管是負重還是輕鬆,酸甜苦辣總要一一嘗過。心平氣和,安安靜靜地取走由造物分給你的那份生活,是苦是甜,均無須抱怨。平凡的世界,無論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

“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個蒼涼的聲音蕩過萬水千山,經久在我耳邊盤旋。

讀《邊城》有感 篇13

初讀此書的部分章節是在中學的課文裏,似懂非懂。現在看來真的很令人惋惜。翠翠是善良純潔的,老人的心是好的,順順老大老二的心是熱烈奔放的,奈何造化弄人,關心則亂。老人不想翠翠媽的事情重蹈覆轍,所以更偏向於天保,踏實穩重。奈何翠翠的心絃早已在兩年前被儺送撩動,芳心暗許,兩人是典型的一見鍾情了。儺送勇敢中帶着幽默與調皮,性格比較討喜,願意走馬路給心愛的姑娘唱歌。如果天保沒有出事想必翠翠與儺送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鴛鴦。從天保之死可以看出其用情太深,傷的太重;兄弟之間的公平在愛情裏不存在。天保之死是偶然的,這偶然卻是幾個必然的結果導致的。老人和儺送都在爲天保的死內疚,順順雖未責怪老人,但難免心存芥蒂。老人爲翠翠的終身大事着急,又因天保而內疚,說話難免曲曲彎彎,在老人的催問下順順與儺送更不會實言相告,最後憂鬱成疾,撒手人寰。如果說天保的死是因爲翠翠的拒絕老人的緘默,那麼老人的死則是因爲順順的謊言及儺送的出走。

翠翠美好的愛情在萌芽階段就遭到了風雨,再加上爺爺的去世,也沒有擊倒這個邊城土地上的女孩。儺送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既然在這片土地生存,就得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我想,翠翠夢裏除了會見到爺爺,也會去懸崖上摘取一大把虎耳草的吧

讀《邊城》有感 篇14

盛於繁花,漫天的飄零菊花瓣,暗香在夕陽的餘暉裏越發的濃重。

孩子獨自在草叢中握着風箏軸,他的身前,一整條河牀,裸露的盡是盛夏蟬鳴前的沉默。風箏後的彩虹彼端的山嵐,是一縷彎彎曲曲的潮汐。

他的眼睛望着遠方,深邃,迷茫的雙瞳不知又意味着什麼。繃緊的線繩被他死死抓牢,邊城上空的雲,不知又飄散到何處,只剩下孩子那孤零零的風箏,搖曳在晚風中。

孩子安靜的盤坐着,蜻蜓依舊四處張望飛揚,榕樹的年輪,又胖了一層。孩子沾滿泥土的身子,在消沉的傍晚漸漸融入變暗的空氣中。懸在半空的鼻涕,他時不時的用袖口擦擦,他似乎很憂鬱,發黃的捲髮顯得很乾燥。

孩子心中的希望是什麼形狀,或許就像那風箏般漂浮不定。

風大了起來,雨也熙熙攘攘的滑落,風箏線也晃動,菊花瓣散亂。不知何時,風箏線斷了,孩子哭了,撕心裂肺的哭了。似乎纏繞在孩子心中的防線,也徹底決堤了。

他,孩子,似曾幾時常常和父親來這裏放風箏,一起拖着長長的風箏線,一起追風箏,在這漫天的菊花中,依稀可以看到父親和孩子那對快活的身影。

但現在,父親去了,就像孩子手中斷了線的風箏,遠遠的離他而去了,消失在渺無人跡的天涯。孩子哭了,在寂寥的菊花叢中,宣泄他的感傷。充斥着淚的眼睛望着少了風箏的天,伸出手試圖抓住那顯現在空中的爸爸熟悉的幻影,但始終是離別了。

夏日的邊城依舊寧靜,只是在那片菊花叢,依舊浮泛着淡淡的感傷。

讀《邊城》有感 篇15

情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邊城》,把人間最美麗的情感都體現出來了。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純潔的愛情,還有沈從文老先生筆下純樸的民風,都非常的吸引人!

我也有這樣一段親情,所以當我想象到翠翠和他祖父之間互相關心的場景,心裏就很不是滋味兒。我和媽媽的感情不是很好,因爲從小我們就缺乏溝通,我總覺得特別苦惱。當我閱讀了《邊城》這本書後,發現只要人間有真情,有些東西是可以爭取來的。後來,我儘量地奪取關心她,和她一起談天說地,真是“不亦說乎!”後來,我們的生活也有樂趣多了。

愛情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從未接觸過。不過,看了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的種種,我明白了愛情的真正含義:那就是讓自己所愛的人幸福和快樂,這纔是真正的愛情呀!

對人類,對世界,對大自然的熱愛,是沈從文老先生寫出了一篇篇帶有鄉土氣息的作品。沒有絢麗的色彩,卻非常引人深思。沈老先生的作品非常之多,都是帶有鄉土氣息的,也都是那麼的美,給人以回味之美……

“他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這個故事並沒有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結局,而是給了我們一個自由遐想的,極爲巧妙。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讀文章方法很重要,第一次囫圇吞棗的瞭解一下故事情節,第二次自己的品,絕對能找到許多第一次你所沒有發現的東西。

讀了《邊城》這本書,我懂得了“情感”的真正含義,真是獲益匪淺吖!

讀《邊城》有感 篇16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

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

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讀《邊城》有感 篇17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裏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着。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爲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裏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裏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裏,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

《邊城》裏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讀《邊城》有感 篇18

有一種美,美得讓我們無法觸及;有一種愛,純潔得讓我們如履薄冰;有一中生活,悽美得像一場氤氳的夢魘;有一則童話,完美得讓我們幾乎不再相信人生這個假命題。

沈從文的一篇《邊城》讓他盛名天下。《邊城》表現了一種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說裏的人物個個都是勤勞、善良、質樸的。

作者筆下的湘西也是風光秀麗、民風純樸。這一美好的事物都是作者所向往的。而現在,在當今的社會中,這一切又是虛擬的。作者筆下的湘西文明是多麼的美好,又是多麼的脆弱、落後。禁不起時代潮流的考驗。當今社會,卻是一個到處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朽墮落的社會。

人們在這樣的社會中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甚至喪失了人性。這種現代文明比起淳樸的湘西文明又是多麼的空虛、渺小。而我們在這樣的社會下應該做些什麼,必須做些什麼……否則,殘剩在我們身上的最後一點本性也會被蝕掉!

它容納了人世間最溫暖的字眼,安靜、恬淡和悠閒;它匯聚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意象,小溪、村莊和渡船;它汲取了人世間最細膩的情感,親情、友情和愛情;它支撐了人世間最後倖存的人性,勤儉、淳樸和善良。原來,他要我們相信美好,憧憬未來。

沈從文,一個赤誠的遊子。用他靈性的思維,假設了一個硝煙裏的童話,卻只用了一座邊城,論證了人生命題的真僞。

現實裏的童話,不可期待但夠浪漫,我喜歡。

讀《邊城》有感 篇19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一部著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說起邊城,至今爲止我也只看過影版。這是一個發生在下層人民之間最平凡的故事。故事寫的很細緻、傳神、人物栩栩如生。

故事大概發生在70、80年代邊城小鎮的茶峒,主要講的是翠翠、爺爺、天保,儺送之間的故事。失去雙親的翠翠與爺爺相依爲命,從小在河邊長大,爺爺是個70多歲的擺渡人,每天都載着客人從河的這邊到那邊,天保和儺送是倆兄弟,倆人都愛慕着翠翠,而翠翠卻選擇了儺送,而天保在一次出海中喪失了生命,儺送似是覺着對不起哥哥,便出去再也沒有回來過。最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的夜晚,身染重病的爺爺也離開人世了,翠翠就這樣在江邊度過,一個人、一艘船、一條狗。

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最後一句話“他也許再也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在經歷了這些事之後變的成熟。她一邊坐着爺爺生前的事,一邊期盼着儺送能夠回來,在這個故事中翠翠由一個善良、天真、單純的小女孩,最後蛻變得穩重,爺爺是一個不貪圖名利、樸實、無私的老人,儺送是一個重情重義、憨厚、老實的年輕人。作者筆下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卻無一不顯其善良、淳樸的風氣,與現實中的謊言、欺騙相比人們更向往的更應該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

《邊城》是一部有內涵的書,突顯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值得細細琢磨,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去學習,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讀《邊城》有感 篇20

話說,爲什麼第一篇會寫《邊城》呢?其實主要還是因爲,這是我能看下去的、看完了的、嚴肅文學的、好像是第二本書。

第一本是賈平凹的《極花》。因題材太過沉重,所以結尾我只是匆匆掃完。這裏就不提了,喜歡的也可以看一下。《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關於他的頭銜我就不多作描述了,度娘一下啥都有。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對靠渡船爲生的爺孫倆的故事。

故事發生的年代在筆者看來不可取,因爲無論在哪一個年代,都會有這樣義無反顧護犢子心切的長輩。主人公之一的爺爺靠渡船爲生,是個性格耿直、熱情的老人。他有一個女兒,愛上了一個當兵的,後來同當兵的一塊兒死了,留下一個小孫女給他撫養。

女兒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爺爺護孫女心切,最終耽誤了孫女的幸福。爺爺在大佬和二佬之間周旋,舉棋不定,不也正是因爲想給孫女一個幸福的未來麼?

可是事情往往弄巧成拙,大佬的死去,二佬對孫女的不冷不熱,讓爺爺鬱鬱寡歡,最後鬱鬱而終。結局並沒有寫小孫女有沒有和二佬終成眷屬,這個已經不重要了。

看到爺爺死去的那一章,我的心就開始沉重無比。他和現在無數的長輩一樣,干預孩子的選擇,打着爲孩子幸福的口號,摻和孩子的生活。

到底這樣是好,還是不好?我無從知曉,也無從回答。我只知道一顆心沉在底下,用多大的勁都無法浮上來。

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一個多星期,但是爺爺始終壓在我的心底,我對整本書唯一還牽掛的也只有爺爺。

所以,我寫得很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