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通用8篇)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通用8篇)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1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爲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僞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裏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着這個社會,我們要爲了事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着,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爲。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僞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僞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爲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爲某件事業卑賤地活着。”在美好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應該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這個麥田當二胺可以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所學校甚至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爲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並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美好的生活。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2

很難將麥田與一種混亂、叛逆、空虛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二戰後硝煙未散的國家又迎來冷戰。這些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中有的正渾渾噩噩地揮霍他們的生命,有的試圖反抗卻因爲缺乏光輝的理想而湮沒在芸芸衆生之中。

然而,就是在這物質生活發展迅速、精神文明極度匱乏的社會狀況下有一位名叫霍爾頓的少年對於這一切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痛恨電影,痛恨僞君子,痛恨一切虛假模式的事物。由於多門功課不及格,以及帶領擊劍隊比賽時忘了拿用具等錯誤,他被學校開除。他爲了使父母最終不得不面對並接受他被學校開除的事實而在紐約度過了特殊的兩天。他總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目光去審視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從而得出一些獨特的見解。

在他妹妹菲苾對他將來職業的一再追問下,他說了這麼一段話:“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

想到麥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節田裏全是金燦燦的麥子,一陣秋風掠過,掀起一陣麥浪,那壯闊美麗的景象常常能攝入人的靈魂,激起心中的一陣暖流,使你的整個心靈感到純淨。但我依舊覺得麥田過於具象,其實它所指代的是一種聖潔美麗而又純淨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爾頓想到這樣的地方去,其實還和他所生活的現實社會相反,社會上沒有這種守望者的職業,沒有人會理會霍爾頓的這種想法,沒有人能給予霍爾頓支持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會把它當玩笑般一笑了之。他們認爲這是一派胡言,連霍爾頓自己都認爲是在想一些異想天開的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子:混亂、複雜而又可怕。

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孩子已沒有了目標,只是在盲目狂奔,不知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追求什麼、嚮往什麼。他們想要成功,卻找不着方向,就像作者生活時期的一些人,他們試圖反

抗卻找不着光輝的理想或遠大的目標,最終只好作罷。而霍爾頓認爲自己是清醒的,他要阻止那些瘋狂亂跑的人,他要阻止那些誤入歧途的人。當然,我也看出霍爾頓是愛孩子的,他對已故的弟弟艾裏念念不忘,他對自己的妹妹菲苾猶加喜愛,最終也是菲苾的童真喚醒了霍爾頓的心,使他留了下來。

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當時社會的無數縮影,希望社會上人人卸下僞裝,做真正的自己,讓全世界都變成聖潔美麗、純淨自然的無邊麥田!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3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純淨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着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裏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 開除後遊蕩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爲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溼溼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爲“麥田守望者“的樂隊,那羣年輕人是因爲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打開MP4,聽着《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着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繫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着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擡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麻木吧,在虛僞的世界中仿?着,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 地發現了許多“麥田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繫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杆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迴盪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着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着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爲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着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爲麥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4

這本書是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

這部小說只有一個主要人物,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惡,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僞君子。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他甚至想逃離這個世界,到農村裝個又聾又啞的人,用叛逆的方式來反抗這個世道。但可悲的是,受世俗的影響,他又不可能真正這樣做,只有活在矛盾當中,在苦悶和彷徨中,用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來安慰自己,成不了真正的叛逆,從性格方面來看,與魯迅筆下的阿Q有點相似之處。

作品的背景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以及都市中彌散出的喧譁,但在霍爾頓內心,呈現的是麥地般的空曠和守望的孤獨,還有那顆善良的心在尋找過程中被齷齪生活薰染而導致的憂傷。聯想到現實,青少年中的“問題少年”,他們叛逆的外衣裏包裹着的是成人世界對少年心靈擠壓後的扭曲,通過這本書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狀態,這是青春成長的過程。特別是大多數90後,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這些像霍爾頓一樣的孩子們,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讓他們逃避麼?其實,旁人一眼就可以看穿,那些自以爲是的張揚,那沸騰的荷爾蒙,那隱藏的黑暗和乖戾,那些吵得要死的音樂,他們真的是看上去那麼快樂麼?我只想問,多少年以後,已爲人父的他們會怎樣追憶那樣的似水年華?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也許並不是反叛,而是恐懼,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現實中像霍爾頓那樣“垮掉的一代”一樣,有多少不是如此呢?他們幹盡一切離經叛道之事,親手將自己的青春塗抹得血跡斑斑,在自虐中尋找自尊,用叛逆來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用雞毛蒜皮的方式討厭着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麥田守望者》裏,我喜歡霍爾頓的這麼一段話:“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多少青春可以揮霍?不如懂事地停止那肆意地瘋狂,也許在以後某個愜意的下午,再回想起過去,我們能幸福地微笑。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5

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的感觸很深。

主人公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於室友打架,獨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個當麥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許所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想遠離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塊麥田裏,守護着那些玩耍中的尚還純真無邪的孩子。或許,霍爾頓所說的“懸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爾頓不願純潔的孩子墮落成所謂的“大人”。

而讓我們想遠離大人的,是大人們的假模假式,是大人們掛在嘴邊的客套話。童年期的我們太小,成年期的我們以“腐爛”,只有現在的我們最清醒。我們能看清這個世界的骯髒,我們不願染上那些污穢。我們只想找一塊淨土,一塊沒有陋習,沒有大人,只有純真的孩子的淨土。

可也許這淨土並不存在,大人們以污染了整個世界。於是,我們只得開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靈的淨土。當大人們要我們對醜的事物說恭維話時,我們說出事實;當大人要我們學習他的假模假式,並將其稱爲“禮貌”時,我們仍直言不諱。於是大人們說我們叛逆,於是便多了許許多多“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威逼利誘,直到我們妥協,任他們將我們改造成一個個“家人”,還美名其曰:“爲你好!”。

我們好像不可能戰勝大人,改變在他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虛僞。而且,我們似乎也無法堅持到底,工作上不會拍幾句馬屁,就沒法討老闆歡心;交際上,不會幾句客套話,註定要被排擠……總之,不虛假就沒法在社會上混!

大人們正是靠着這些理由,“名正言順”地在我們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要我們對所有人,哪怕是討厭的人也要笑臉相迎,用最甜的聲音打招呼,還得稱之爲叔叔或阿姨。還要求我們在客人來的時候一動不動地坐着,這樣父母就會聽到客人的恭維話:“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們教育的好!”父母這是就會忍住滿心的竊喜,佯裝滿不在乎的來一句:“哪裏哪裏,一般般啦!”然後與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虛僞哦!

這奉承話估計是針對人們愛慕虛榮的特點而產生的。不論在什麼場合,說給什麼人聽,被誇的人都會紅光滿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別人說的是真是假,心裏又打着什麼主意。一誇就忘形,人的致命弱點!

在我看來,人似乎在某些方面還不如狗。狗愛憎分明,喜歡,它就會衝你搖尾;厭惡,它就會衝你吼叫。而人呢,總是口是心非。哪怕厭惡,也要爲了利益去討好。那滿臉堆笑的模樣實在讓人作嘔!

放棄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們!對於這個世界,孩子們看的比你們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純潔的孩子。孩子的世界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爲利益而不顧一切。你們不必討好誰,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維;你們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的人。

讓孩子淨化你們的心靈,洗去世間的骯髒。讓孩子擦亮你們的眼,去看這世間尚存的美麗。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滿童真的孩子,還世界一片淨土!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6

這是捷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發表後引起了巨大爭議,但仍然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它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之一。

他的作者是塞林格(JD Salinger),是一位美國作家。

小說所描寫的是霍爾頓被精英學校開除後,因不敢回家而在紐約停留的幾天。在他決定要去美國的西部冒險並獨身一人隱居時,他想起要和妹妹告別。告別的時他說自己的理想是要當一名麥田的守望者,就是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麥田裏玩耍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除了“我”,就在那懸崖邊守望。

這段關於麥田守望者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守望,就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給那些孩子們重要的關懷。每個人都應該爲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說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主人公霍兒頓是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爲數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書中,霍爾頓是一個不肯用功讀書,整天鬼混的沉淪少年,他爲什麼不肯用功讀書?難道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不需要讀書嗎?看一看霍爾頓所處的環境,便不難明瞭。學校裏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爲了讓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學校裏的老師大部分是勢利的僞君子,連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性戀的,而這位老師對他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原爲某種事業卑賤的活着。

"老師的諄諄教導卻是一條滲透着濃厚利己主義和功利主色彩的資本主義信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霍爾頓又怎能找到可貴的精神寄託或崇高理想呢?他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讀書,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作者把霍爾頓身邊的人,全都描繪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想逃離這個噩夢般的現實世界,到偏遠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討厭看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討厭愛慕虛榮而又毫無主見的女友去又迷戀她的美色。

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亦或是說沒有毅力),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註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7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一一一個大人,我是說一一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一一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守望者。”——摘自《麥田守望者》

二戰後的美國,彷彿又經歷着一次文藝復興,太多新鮮事物忙不迭地涌現而出,傳統的主流文化與其產生劇烈碰撞。大批大批的年輕美國人悲觀空虛,他們把肉體託付給酒精和毒品,讓靈魂永遠漂泊在路上。這些垮掉的色彩鮮豔的年輕人們,渾身長滿銳利棱角,所擁有的青春像吸食大量一樣迷幻,一次又一次,用身體撞擊命運的表層。

獨居時代特色的垮掉派中,有一個人叫J·D·塞林格,他寫下小說《麥田守望者》,書一經出版便被許多保守人士視爲洪水猛獸,甚至有些學校將其當成。可不論怎樣,該書獲得的成功都是巨大而非凡的,年輕的美國人尋找到新的精神領袖,他們學着霍爾頓笑起來帶有邪氣,剃上同樣亂蓬蓬的褐色水兵髮型,戴上紅色鴨舌帽,在冬天沒有了手套。後來過去多年,塞林格賦予霍爾頓永恆的青春期,自己卻抵擋不住時光侵蝕後帶來的生老病死,老年時期靈感枯竭,二零一零年駕鶴西去,他那些充沛的生命力只在文字間長存。而那個麥田守望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青春期從未這樣冗長絢麗到堪比煙火。以至書被不停重印再版,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其奉爲聖經,在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成爲有關青春期,有關少年,有關整個美國,不滅的經典。

以至於在多年以後搖滾教父約翰列儂的死亡,都同這本書有着扯不清的關係。列儂在公寓門口被一個瘋子開槍打死了,而那個精神癲狂的殺人兇手隨身帶着一本《麥田守望者》。他神志不清地訴說自己喜歡着霍爾頓,和他一樣希望世界上虛僞的人越少越好——雖然因爲精神上的疾病使得列儂這顆搖滾巨星隕落,但他的內心深處那份對於純粹的嚮往,透露出了對於麥田式青春的無比熱愛。

從古至今誰都想要最純粹的回憶,謊言被驅逐得很遠,大片金黃麥田填充整個視網膜,一大羣孩子在奔跑。年齡永遠是十六七歲,連穿帆布鞋都好看得要命。一直都倔強地拒絕着長大,像蚌一樣牢牢閉緊貝殼,畏懼着鹹澀的海水,內心柔軟似鮮美蚌肉。現實卻往往違揹人們的意願,蚌終究無法抵擋兇猛的海,再也沒有靈氣去孕育珍珠。學校裏學生個個無法理解,看似道貌岸然的老師有不爲人知的癖好,每天都充滿不安,在一無所有的年華里總沒有什麼太痛快的事。

只能用偏激行爲表達對社會不滿,嬉皮裝扮下是柔軟的內核。抽菸也好,酗酒也罷,日以繼夜地舉辦着紛繁的派對,都是一種宣泄的方式。垮掉的一代形成的獨特文化,從來都有毒迷人。青春很短,哀愁很長,在短暫得幾近轉瞬即逝的青春期裏應該努力瘋狂幾把。

第一次看《麥田守望者》時我還是個小學生,爲書中出格描寫而感到驚訝。等上初中後再看兩遍,不由爲垮掉派而傾倒。仔細琢磨霍爾頓的每一句值得玩味的話,一些看似粗鄙的比喻,文中形形色色的出場人物,爾後對着書頁發呆,反覆看封皮上塞林格的名字。想象着當年垮掉的一代早爲人父母了吧,早已將年輕時破碎成一地的故事束之高閣。不知道他們其中還有誰會說,“我只是想做一個麥田守望者”。只有書中的霍爾頓,松柏似的萬古長青,無論怎樣也不會衰老、乾癟與死亡,童顏永遠,給一代代年輕人輸送叛逆自由的能量。

不知道霍爾頓最後有沒有拋開一切成爲守望者。但他守望於碼頭,目送一艘艘船駛向遙不可及的未來。

喜歡看着野鴨子的霍爾頓,不知我能不能陪你走過那片麥田。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篇8

我該如何在面對你,面對曾經的自己。

我知道我坐過很多讓你們厭惡我的事情,你們希望我成爲一個好孩子。但可喜的是,我讓你們失望了。我並沒有成爲你們眼中那閃着光芒的好孩子。相反,我做了一切的壞事。做了一切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我知道,我不會讓你們省心。永遠讓你們操碎了心的不懂事的孩子,這樣的存在,對於你們還會報有怎樣的希望?

我不是你們眼中的乖寶寶,一切都隨心所願,一切都不按常理出牌,不會像你們所希望的乖小孩那樣,成績優異,會做很多很多的難題,會參加很多的比賽,得很多的獎。我會逃課,會抽菸,會喝酒,凡是你們不讓我做的事情我都做了,而且每一件事情都做得讓你們十分憤怒。最後我被學校開除了,因爲我成績差,因爲我學習成績不合格。

我曾經認爲,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但是可惜,我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我們想象的世界遠遠沒有它展示給我們的那樣美好。欺騙,嫉妒,謊言…這個世界被虛僞充斥着。我看不清人們的臉,充斥在菸酒味中猙獰的面孔,諂媚的臉,令人作嘔的話語和聲音,充斥在耳邊。真是讓人不由地厭惡。

還記得小時候,天真地以爲一切都是快樂美好的。真是可笑,那時的自己,還沒有步入這個社會就幻想着所有美好的事物。想象着每天都會有人送給你棒棒糖,摸着你的頭,聲音柔和地說“xx好乖”;幻想着每天都會有人來表揚自己;幻想着一切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還期待着你們的表揚。不,那時的我早已經步入社會,老師說,家庭是你在這個世界裏所要面對的第一個社會。我並沒有在這個社會裏看見我所期待的,我所渴望的那些東西,父母對自己的疼愛,無形之間已經成了一種束縛。他們只是希望,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在朋友面前長足面子,他們可以帶着自豪的神色,對朋友大聲地訴說自己的孩子有多麼多麼的優秀。而我,只需要好好的學習就行了,不需要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只需要參加你們爲我報好的培訓班,只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獲得各種各樣的獎狀和獎盃。僅此而已就夠了,我只需要作爲一個不會說話,不會反抗,安靜的傀儡娃娃就夠了。什麼話都不用說,照着你們的意圖去做,走在你們爲我鋪好的道路上。

可惜我並沒有你們所想象的那樣單純,我不是以前的傻傻的小孩,還相信着“xx今天好乖,媽媽獎勵你一根棒棒糖”,“xx今天考試得了第一名,爸爸給你買了一個你最喜歡的泰迪熊”…。那些我最熟悉的話語,那些讓我感到親切的畫面,在謊言被拆穿的時刻,全部破碎。桌上安靜的泰迪熊是過生日的時候自己用攢了一個暑假的零花錢買的,保鮮袋裏顏色鮮豔的檸檬棒棒糖是遊園會的時候老師發的…你們送給我的東西,能讓我的記憶猶新的少之又少。書架上排列整齊的書本,咧開嘴,衝我笑着。我知道,它是在嘲笑我,嘲笑我的可憐,嘲笑我的孤獨。那些書都是你們送給我的,這是除了厚厚的作業和裝滿一個又一個文件夾的獎狀以外我還記的事情之一。

我還在意着什麼,失去了的那一切即使再怎麼極力挽回,也只能看着它化作灰燼消失在空氣中,無能爲力。

爸媽,請允許我行像以前那樣稱呼你們,可是我們之間好像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快樂。我一直想象着,自己會是一個“純真”保護神,保護着孩童們現在所擁有的純真和美好,我真的很想好好得保護它,守護它,因爲我不希望會有一個孩子向我一樣,絕望地面對這個世界。

你們說的,你們做得,它沒有讓我感覺到幸福,我被你們送進了療養院。在那個安靜的地方回憶起我所經歷的故事。它帶着我的笑與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