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通用39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通用3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我們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也需要不斷充實自己,那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類書籍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通用39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了她最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名家長、作爲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小學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說:“作家冰心只鍾情於玫瑰,冰心老人認爲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羣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着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爲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爲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範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小學,再到北京,而且當上了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著,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彙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後,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衆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了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說:“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是竇老師所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爲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裏行間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並時常有意識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學生親近母語、親近書籍”的角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此舉目的竟是“讓人在親近文字的腳步裏抓到愛。”

品味這朵這芬芳的玫瑰,她爲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獻身於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樣。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

最近讀了《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從這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羣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我認爲,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爲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爲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爲。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又應該是朋友關係,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

著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孫蒲遠老師寫的《美麗的教育》一書,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師生現實生活。比如孫老師發現學校給三好學生頒獎狀時,校長雙手把獎狀遞給學生,可有的學生卻用一隻手把獎狀隨意抽過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領獎臺。孫老師感到難受,她認爲,這不是孩子的錯,是班主任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

從此,她開始培養學生尊重別人雙手接物的行爲習慣,並且每天訓練。每天發作業本時,孫老師總是雙手遞給學生,如果學生忘了,單手來接,她不會遞出去,直到學生伸出雙手。久而久之,她的學生們形成了習慣,遞給來勢的哪怕是一快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雙手來遞。孫老師相信,這種良好的習慣會使孩子很有教養的對待長輩。

孫老師在講到有關批評學生的話題時說:“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批評嗎?不是!沒有批評就等於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爲,但是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其要害,是在告訴孩子這樣做爲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對別人、對自己、對集體有什麼不好。”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但這並不等於錯誤無所謂。能否認清是非對錯,是能否成長進步的關鍵。

老師愛學生,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會感到幸福;同樣,老師也得到了學生最真摯的愛,這樣的教育也是最爲美麗的教育。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4

時間過得飛快,也體會到了作爲教師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同爲人師,爲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爲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纔是一種幸福和享受。

反思過去,作爲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爲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

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爲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爲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

正是因爲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說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說: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爲人師表。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5

有個小男孩,是意大利市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從十月份四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到第二年七月份,他將自己在校內校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寫成了一本日記。日記裏有他所敬愛的先生們,有他日日相處的同學們,有他的嚴父慈母,還有許許多多讓他非得用筆記下不可的人兒們。漫步在他用質樸純真搭建的文字世界裏裏,總是能感覺到紙頁間滲溢的溫情暖意。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觸人心絃,洋溢着兒童的天真與童趣,教孩子學會爲人處世,學會對祖國、對家鄉、對同胞、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以及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著名文學家,也是本書的翻譯夏丏尊先生就曾說,在第一次讀此書的日譯本時,流着淚讀了三日三夜纔讀完。就是後來翻譯時,還時常眼眶溼潤,他這樣解釋自己的這番淚水:"除了人的資格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爲人爲父爲師的態度,讀了此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得流淚。"

《愛的教育》這部被公認是有名的兒童讀物,處處都書寫着一個兒童視角中的繽紛世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皆有呈現。不過,與其將它當作是兒童讀物,不如作爲普通讀物。因爲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讀了這本書,一定都會有所感悟,甚至可能像夏丏尊先生所預料的那樣,"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亞米契斯是一位偉大的兒童小說家。在我讀來,他的文字魅力的最重要的源泉並非是曲折的情節或煽情的抒發,而是一種對於情感的探索,一種真正的真誠的開鑿,這讓小說之中的愛與情感以人們爲載體在相互的交流中淙淙流淌,讓讀着的人也難免羨慕,羨慕這種流淌的暢快和深沉。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6

難怪夏丏尊先生感言,"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塘,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確是如此。

讀罷此書,我似乎也能體會到他在序言裏提到的"好像醜女見了美人"的感覺,我倒不覺得難堪,只是嚮往。這本小說裏也有貧苦,也有病殘,也有暴力,也有困頓,但因爲有情有愛,讀着讀着,心裏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溫柔。

在日記寫到末尾時,安利柯專門寫了一篇《感謝》,其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去年十月纔開學時的種種事情,從那時起,確增加了許多的知識。說,寫,都比那時好,算數也已能知道普通大人所不知道的事,可以幫助人家算賬了,無論讀什麼,大抵都似乎已懂得。我真歡喜。可是,我的能到此地步,不知有多少人在那裏勉勵我幫助我呢。無論在家裏,在學校裏,在街上,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我所居住,我有見聞的處所,必定有各種各樣的人在各種各樣地教我的。所以,我感謝一切的人。"

可見,在這無處不在的愛的教育下,安利柯成長爲一個善良溫柔,懂得愛懂得尊重,懂得感恩也能夠關懷他人的孩子。儘管他的成長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許多路要走。但是誰都可以看到他心裏那顆飽滿的種子,朝着有光的方向,蓄勢待發。這讓我們對他充滿了信心,也對自己,有了一點信心。

最後,爲了呼應一下高高在上的題目,喊個口號:得愛者,方得教育。畢竟,教育的本質,是在知識之外的曠野中,一顆長在心底的萌萌的、狂野的小種子。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7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愛,是開啓心靈的金鑰匙;愛,是一部生動的人生教科書……看了《愛的教育》這本風行全球、膾炙人口的偉大作品,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彷彿經受了一次“愛”的洗禮。

《愛的教育》這本書的故事使我非常感動,讓我突然之間感悟到原來愛是那麼神聖、高尚與深沉。這裏的愛有對國家、民族之愛,有父母朋友之愛,甚至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的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每一個愛的故事都能給一個人啓發,都能告訴我們一個愛的哲理。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學,在玩雪時不小心打傷了一位老職員的眼睛。他當時非常害怕,但是他在同學卡羅內的鼓勵之下,勇敢地承認了錯誤並且來到老職員家中。他強忍着淚水,把自己那本最心愛、寶貴的、像生命一樣的郵票集當作回報老人原諒的他禮物。可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老職員康復以後,親自到卡洛菲的學校,把郵票集還給了他,還送他盼望已久的三張難得的郵票。

是啊,這就是愛!是同學之愛使卡洛菲勇敢的承認了錯誤,如果沒有卡羅內的耐心開導與鼓勵,卡洛菲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站出來的,這樣一來就會有一個人無辜的去當替罪羊。如果沒有校長對學生的愛,那麼卡洛菲也絕不可能再去老職員家賠禮道歉了。因爲卡洛菲的這一舉動才使老職員歸還郵票集並贈送郵票來表達對卡洛菲的愛,讓愛在幾代人中間得以延續和發展。

如果心中沒有了感恩,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它不論多麼優秀,但看起來仍舊是蒼白無力的!

我們愛的,早已不僅僅是身邊的親人朋友,還有更多的人等着我們去愛。愛的美就在於它的不作選擇,去愛吧!去擁抱美好的一切,世界將會更燦爛無比!有愛才會有奉獻!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8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教學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讀完《愛的教育》,我覺得整個人都煥然一新了,靈魂已完全洗淨。

本書是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從一個叫恩利科的四年級小學生視角,寫他在一學年裏的故事。作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的、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同伴之誼,展示人性的真善美,謳歌了熱愛祖國,貢獻社會的優良品質。讀者讀完每則日記,激盪於胸懷的感情波瀾久久難以平息。不妨說作者用“愛”的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心扉,或許正是這個緣由,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語中就叫“心”!

恩利科有一羣機智勇敢的好夥伴:有的家裏十分貧苦,但靠自己的努力換來了家庭的幸福、美滿;有的成績年年第一;有的力大又正直;有的喜愛做交易……他們學校經常參加各個級別的頒獎儀式,參觀各個展覽,使孩子受到愛的教育。文中每月都有一則故事,內容主要圍繞愛國、孝順、勤勞、誠實等主題。恩利科還有一位可親可敬、教學有方的老師。

《愛的教育》裏有人世間的各種喜怒哀懼,如開學第一天我十分開心;我與好友科咧帝吵架時的憤怒;可敬的老師病危時我們的悲哀;壞小子弗朗蒂往教室裏扔鞭炮時的恐懼……

還有《愛的教育》裏知識豐富,既有課本上的知識也有課外的知識,如教你如何辨別“催”與“摧”;“布拉沃”和“埃維沃“是意大利語,表示“好哇”和“好極了”的意思。

我愛《愛的教育》,愛裏面扣人心絃的情節,愛通俗易懂的文字,更愛恩利科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寫信……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9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後,對這句話又有了更深的瞭解。

這一本書,每一個故事的環節都讓我記憶猶新,一一列舉出來,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讓我說一說這本書裏在這所有的故事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名叫“棲身"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小說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無意中得知他們的爸爸媽媽最近沒錢了,我本以爲他們只會用要父母一些錢,沒有想到他們竟然什麼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錢,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這還不夠,他們儘量找出東西來換錢,給家長儘量減輕家庭負擔。讀到這,我心裏便很不是滋味,同樣是小學生,同樣有着一顆愛父母的心,我爲何就很少想過錢這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家家都有錢,可是卻很少有想一想假設家裏沒錢了時怎麼辦,也許想也會想,可是也不會像他們一樣這樣的省吃儉用去得錢。我真佩服他們啊!這只是父母與孩子間美好的愛而已。還有很多故事是講述朋友與師生間的愛和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爲它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愛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爲愛而變得更美好!也讓我明白了,只要遇到事情,人人獻出一點愛,就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爲,愛能感化一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0

它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講述了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讀完後給我的最大感觸,那就是——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受動不已;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同學和同學之間的誼……

那裏,有高尚的卡隆、刻苦的潑來可西、虛榮的華悌尼……

其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給我留下了好影象:爲了還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可是不久,媽媽和家裏失去了聯繫。家裏人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人們的幫忙,馬可爾最終找到了幾乎要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堅強地活了下來,在醫生的幫忙下,馬可爾和媽媽最終重逢了……

馬可爾這種對母親深深的愛令我感觸良深,自愧不如。平常,爲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我會跟父母賭氣,甚至向父母發脾氣,絲毫沒有研究過父母的感受,真是太不應當了…和馬可爾相比,我顯得那樣的無知和渺小……

“愛”這個字,每一個人都會說。每一天,我們感受着不一樣的愛:有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愛、教師對我們恨鐵不成鋼的愛、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可是,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甚至我們會忽略這些愛,把父母的愛當作嘮叨和反感。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必須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忙我,我很期望我在享受那份極爲普通的愛的時候,也會付出我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忙的人,讓世界充滿愛。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1

在我剛讀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裏總有這樣的疑惑:這本書的題目爲什麼叫“愛的教育”呢?這個疑惑引起了我的思考。讀完以後,我又陷入了另一份思考,那就是什麼是愛?

我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可是此刻我卻沉浸在一位意大利少年寫的日記中,認識了他的班級、他的教師、他的同學以及周圍的社會環境,感動在他的師生之愛、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對祖國的愛之中,從而我漸漸明白了爲什麼叫“愛的教育”。因爲他教育了我,我漸漸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故事,其中有一個情節最令我感動:齊啓祿的爸爸病了,住進了醫院。齊啓祿去照顧他爸爸,擔由於一時的着急和不安,走錯了房間,認錯了爸爸。可齊啓祿沒有發覺,盡心盡力地服侍着“爸爸”,那位身患重病的“爸爸”一向凝視着齊啓祿。直到爸爸出院那天,齊啓祿才明白自己認錯爸爸了,可是他並沒有所以離開那位病人,而是送走自己的爸爸,又盡心盡力地照顧“爸爸”。再和那位病人道別時,齊啓祿說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話:再見,爸爸!讀完這段之後,我留下了眼淚,這是多麼感人事情啊!現代小學生中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事呢?這就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愛是無私的,愛包含了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親人之間的和睦之情,師生之間的鼓勵之情。人的一生是愛的一生,愛在人生旅途中就如一個一個的加油站,陪伴着人們一向走到終點。我國是一個注重愛的國家,從孔子的“仁愛”到墨子的“兼愛”再到中山先生的“博愛”都體現了愛的重要。

陶行知先生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的,我深深地感動在這一篇篇生動的日記裏,深深地感動在《愛的教育》裏,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悲哀,一起愛。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2

我媽媽爲我買了一本好書——《愛的教育》,於是,我拿起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愛的教育》中描述了一些平凡生活着卻真實感人的小人物。它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着一百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歌頌了兒童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培養和塑造兒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感情。

這本書還附有一本《續愛的教育》,寫了小學生安利柯體弱休學後,到舅父白契的家裏跟隨舅父過鄉村生活的故事。舅父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把安利柯帶到大自然中去。告訴他要從大自然中學習知識,胸懷要和大海一樣寬闊,和大山、海洋做朋友,要想頑強的拉普蘭特的大麥那樣珍惜生命,迅速成長。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讀了它,我的心境豁然開朗。因爲這本書裏,有的事以往在我身邊發生過,我在那裏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故事中克萊蒂的寬容大度;卡隆的大膽狹義,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我尤其喜歡卡隆,因爲他保護弱小,不讓他們受霸道的人的傷害。有一次,克洛西被人欺負了,他很生氣,用墨水瓶打那個人。可卻打到了教師。卡隆勇敢地站出來,講了事實的真相,讓教師原諒克洛西,並警告欺負克洛西的那些人。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它處處滲透了愛,讓我們用心看這本關於愛的書吧。

經過學習《愛的教育》,我今後必須要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幫忙身邊需要幫忙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做一個勤奮的人,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將來長大了服務於社會和人民,爲百姓造福。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3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學生安利柯的日記的形式來講了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就好像那些孩子們在一起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一樣,顯得格外親切和驕傲。

書裏共有一百篇日記,每一則日記都講述了一個關於愛的故事,每一個愛的故事裏都有一顆少年人高貴而可敬的心靈。

文中的語言非常淺顯生動,所寫的事情和細節又非常感人。雖然每個故事都不長,但卻像一部電視劇一樣,波瀾起伏,高潮迭起,總是讓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令人回味無窮。

愛,是這本書的主旨,就在最平凡、簡單的字裏行間,融入了世間種種最偉大的愛:老師的愛、父母的愛、兒女的愛、同學的愛……每一種愛都並不是驚天動地,但卻使人的心靈受到震撼,引人深思。

在《小抄寫員》中,小男孩敘利亞看到父親每天幫父親做抄寫工作,越來越疲倦,甚至對自己的健康感到絕望時,就在父親入睡後起來幫助父親做抄寫工作父親醒來後,以爲自己工作還很有效率,恢復了自信和笑容。直到有一天,當他抄寫得快要睡着的時候,感到父親的手撫摸在他的頭上,哽咽着對他說:“你真是我的好孩子!”

讀到這裏,眼淚就會流下來。我想,讀到這裏,每個讀者的心靈都會被這種父子之間的愛深深地打動。小小的兒子對父親真摯的關愛和愛,受到父親的誤解和訓斥後,把難過藏在心裏,還繼續爲父親分擔的心思,讓多少人終生難忘。最後父親的手撫摸在兒子頭上時,那種盡在不言中的悔恨、感激和疼愛,又會喚醒多少漸漸變得冷酷和麻木的心靈啊!

愛如茉莉,潔白純淨,沁人心脾卻樸實無聞。愛如陽光,平淡無奇,給予人的卻是無限的溫暖。愛如春雨,沒有火一樣的狂熱,只是細心滋潤。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4

《愛的教育》這本書中第八章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馬爾科六千英里尋母記。

這一章節主要寫了:爲了擺脫貧困,兩年前馬爾科的母親遠到阿根廷當傭人,因爲音信全無,少年馬爾科便堅持獨自到美洲去尋找母親。經過二十七天的艱苦航行,到了阿根廷首都,他滿以爲可以很快見到母親,卻被告知堂伯死了,無法知道母親的住址。幾經周折得知母親隨主人搬到科爾多瓦,當他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和一天的火車到科爾多瓦時,又被告知母親在圖庫曼,歷經千辛萬苦到圖庫曼並找到母親時,母親因爲思念親人而不肯動手術已經奄奄一息,馬爾科的到來給了母親精神支持,最終救活了母親。

我的體會是:一個才13歲的小孩子,竟然獨自一個人從熱那亞去往美洲,走了6000里路。支持他走完這麼多路的信念是什麼?是他心中對母親濃濃的愛。在行走途中,他遇到了許多苦難和挫折,可他有放棄嗎?沒有,我們學校操場一圈200米,我們跑一圈就累得氣喘吁吁,而那個小男孩竟然驚人地馬不停蹄繞操場走15000圈的路程。這種毅力和執着,是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小皇帝”所沒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去爬泰山,剛剛爬了沒多久我就累得大喊“不爬了,不爬了”,想想那個爲了尋找母親而走6000里路的男孩,他一路上沒有充足的食物,飢腸轆轆地走了6000里路,再想想自己的行爲,真的太不應該了。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男孩的執着精神,不讓自己陷在父母的蜜罐溫牀中。用自己的力量,走好那人生路上的“6000里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脫離父母的溺愛和呵護。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5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由意大利作家寫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內容和書名一樣,描寫了師生之間的愛,親人之間的愛,同窗之間的愛……用愛來教育我們。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同窗友誼了。

以前,我認爲,世間是沒有真正的友誼。那純潔的友誼早已被現實生活中各種利益所污染,我們天天掛在嘴邊所謂的友誼就像是一個易碎的玻璃杯,輕輕一碰,就碎了,那麼的脆弱,不堪一擊。那真正的友誼恐怕只有斯大林和恩格斯才擁有的吧!這個觀念導致了我與同學打交道總是失敗。

讀了這本書後,我第一次感到其實友誼就在我們的身邊,別人對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語言,每一個眼神都能透露出對我們的關心,只是沒有被我們發覺罷了。第二天,我和同學交往時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努力剋制自己的火爆脾氣。當然,我也獲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收穫:同學們和我的交流方式也不再是“吼”和冷嘲熱諷,他們也變的和善起來。甚至下課後我還收到了一封道歉信,爲以前對我的諷刺和挖苦表示歉意!我第一次覺得我們的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家庭成員也相親相愛,互相幫助,共同健康快樂的成長。我能感到友誼的陽光灑在了我的身上,沐浴着陽光,一朵友誼之花在開放……

再次捧起這本名爲《愛的教育》的書,我很慶幸我閱讀了它。因爲這本書教育了我:要珍惜我們的同窗友誼。我們也快畢業了,能夠像現在這樣相聚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珍惜友誼吧,不然到時你會追悔莫及!借用《友誼地久天長》中的一句話:友誼萬歲!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6

記得在一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活動,各班都要交換書本,我換來了一本《愛的教育》。可是,這本書我卻擱在了一邊,直到現在才重新拿起,把它讀完。

這本書的主題是“愛”。它以一個男生安利柯的口吻,通過日記的形式,紀錄了身邊各種各樣的愛。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的感動,這是安利柯的老師講給大家聽的。有一個小男孩,因爲老是調皮搗蛋,所以他的祖母給他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小男孩受到感動,下定決心要改正壞毛病。碰巧,這時他們家來了兩個兇狠的強盜,他們盜走了小男孩家的許多錢財。強盜搶完東西,走之前還給了小男孩的祖母致命的一刀,小男孩爲了保護祖母,自己奮不顧身地撲了上去,祖母安然無恙,小男孩卻中刀身亡了。這個小男孩擁有捨己救人的精神,爲了救祖母,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小男孩臨死之前,他還不停地向祖母保證,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他實在是太令人感動和尊敬了!

這本書中,有許多善良、正直、有愛的孩子,他們個個都令我喜歡。特別是溫和的大個子卡隆,他總是去幫助班級裏弱小的同學,愛爲他們打抱不平。他們班上還有一位同學,他的父親原來是一個粗暴的酒鬼,總是虐待自己的兒子。可他的兒子卻依然努力讀書,最終得到了一個大獎,這是他的父親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成了一個合格的好父親。

《愛的教育》裏,有父母的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民族的愛、祖國的愛……只要我們能像書中的那些同學一樣,懂得感受愛、理解愛和付出愛,我們的生活就會處處充滿愛,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溫暖、更加美好!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7

愛是溫暖的,愛是甜蜜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最近,我迷上了一本外國著作《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10年創作完成的。全書採用日記體的形式。內容主要包括髮生在安利柯身邊的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細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智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

全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之間的“愛”,他們的愛是無私的。比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他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樂於助人。看見比自己小的同學丟失了買筆記本的錢,站在大街上哭時,果斷地把自己的錢給他。還有爲救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被車壓碎了腳骨頭的洛貝蒂。還有那個年僅11歲的愛國少年,爲了自過的尊嚴而拒絕施捨……這些平凡的人物,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成長了許多。

讀了《愛的教育》,我感到頗多;合上《愛的教育》,我激動無比。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彷彿正站在我的眼前,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書中那些平凡而樸素的小人物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對生活充滿愛,對他人友愛,熱愛祖國和家人,勇於爲他人奉獻。正因爲有了他們的愛,他們的生活才那麼多姿多彩。

《愛的教育》洋溢着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我好似被它帶入書中去了,一幕幕的情景,讓我無法自拔。故事中那種朋友之間的友誼讓我羨慕不已,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愛——愛是一盞啓明燈,爲你點亮遠方的路。

這本《愛的教育》教會了我懂得什麼是愛,懂得了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和睦相處,怎樣做人。讓我在愛的過程中成長,自己也要多爲他人着想,多奉獻出愛,這樣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8

這個星期天,我讀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通過生活真實的描寫,使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美好的親情,我認爲人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愛﹗

給我影響最深的是一封父親的信《要學會愛人》。主要講的是安利柯走路時不小心撞了一個婦女,連“對不起”也沒有說就匆匆地離開了,父親聽後十分生氣,告訴他以後怎樣尊敬別人,從而養成良好的品質。

記得有一次,我在上學的路上,碰上了我家對門的阿姨,我沒有理她,便低着頭往前走,與對門的阿姨擦肩而過,也不知道阿姨當時是怎麼想的,是不是把我看成一個“壞蛋”呢?總之,這一切都是我不禮貌所造成的。

還記得有一次,也是在上學的路上,我走在馬路上,路燈變成紅燈了,於是我便停了下來。這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因爲沒有看見紅燈卻繼續向前走,這時,我能把老人一把拉回來。可當我猶豫不決時,一位阿姨連忙把老人從馬路上拉了回來,並對老人說:“紅燈亮了,暫時不能過去”。之後,阿姨又把那位老人安全地送過了馬路。看到這些,我的臉火辣辣的,對當時自己的行爲感到十分後悔。我自言自語地說:“以後千萬不能再這樣做了”。

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須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小事不做,將來會成就不了大事的。

今後,我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果看見小同學摔倒了,就應該連忙把小同學扶起來,看見有人遇到困難,及時幫助,這些都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做的,這也是愛的表現。

我衷心地希望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我們的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19

《愛的教育》是圍繞着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上學發展情節的一個故事。在整本書中,發生的種種事情告訴了我們非常多的道理,安利柯的父母也成了賢明所在。

《愛的教育》中,按月份分章節,每月結尾會有一個小故事,而所有小故事中最經典的就是《小抄寫員》,我家這本書的封面上也就是小抄寫員的插圖。這個故事講的是敘利奧家很窮,他的爸爸最近接到了一份抄寫郵寄地址的工作,但是敘利奧覺得爸爸每天已經很累了,就每天晚上代替自己的爸爸抄。只不過因此精神越來越差,學習上有很大的退步,漸漸地被爸爸批評責罵,甚至不被任何人關心,但依然堅持。最後被爸爸發現方可得到理解以及關心。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當我們的父母,親人,朋友承受壓力或者痛苦時,應該像敘利奧一樣學會去理解他們,替她們分擔。

《愛的教育》雖然是感情教育,但是依然不缺對大自然,生活的的喜愛,充滿了對生活上進的精神。把我們好像帶到了廣闊的社會之中,讓我們學到了那些特別珍貴的,課本上永遠學不到的東西,故事中那些寧肯犧牲自己奉獻別人的美好品德激勵了我,讓我真正的懂得了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愛是一種人性的閃光,是是一種偉大的,無私奉獻的美好精神。

通過主人公安利柯的的學年日記,記敘了師生之情,朋友之情、愛國之情,展示了人性的善良與純潔,他告訴我們讀者:一個人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0

今年暑假,我捧起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津津有味地品讀其中的每一個故事,精彩而又感人的故事情節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意外事件》,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我”在上學的路上,目睹了二年級的羅貝蒂爲了救在路中央的小孩,自己卻來不及躲開,腳被馬車給壓傷了。羅貝蒂只是一位二年級的小學生,卻爲了救別人而奮不顧身,人物看似渺小,實際卻很不平凡。

這讓我想到了敬業的馬路清潔工,他們有着“城市美容師”的稱號。記得那是一個極其平常的早晨,大霧迷濛,我哼着小曲兒一蹦一跳地向學校走去。走到小區的拐角時,一股惡臭讓我連忙捂住鼻子,我加快腳步,一路小跑想盡快離開此地。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從我旁邊閃過,原來是一位清潔工阿姨,手裏握着一把掃帚,快步走到惡臭的“發源地”,只見她手中的掃把不停地揮動,動作是那樣的協調有序,我從來沒覺得掃地的“沙沙”聲是那樣的動聽。她大概四五十歲,身穿一套橙黃相間的熒光馬甲,手上是雙被垃圾染黑的手套,頭戴一頂環衛帽。儘管很多小飛蟲在身旁“嗡嗡”地轉來轉去,她臉上沒有一絲厭惡的表情,就這樣一掃把一掃把地掃着,再一鏟子一鏟子地將掃好的垃圾鏟進垃圾車裏,不一會兒功夫,角落完全變了樣,再也沒有剛纔的惡臭和狼藉。

是呀!不管颳風還是下雨,不管烈日還是寒冬,清潔工們總是這麼一絲不苟地工作,只爲城市更加整潔,她們像羅貝蒂一樣,默默付出卻不求回報,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也許生活中她們不太引人注意,但她們確實是馬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愛讓我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如此的溫馨與友善,讓愛永駐人間吧!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1

有人說。愛是一縷溫暖的陽光。有人說。愛是一陣及時的雨露。有人說。愛是一把打開心扉的鑰匙。有人說。愛是一縷溫暖的陽光。有人說。愛是一陣及時的雨露。有人說。愛是一把打開心扉的鑰匙。

《愛的教育》。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恩里科的角度。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髮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蕩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去辨別好的壞的。讓我知道了感恩與回報。這本書裏有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這種種的愛加起來。可以感天動地。這裏的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這裏有讓恩里科深以爲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爲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比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羅西……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讓我很佩服。

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如何爲人處世、學會愛。成爲一個有勇氣、有活力、有正直感的一個人。

裏邊的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老師。這一個個平凡的人。用他們那無私的精神感化着我們。教會了我們許多。

我相信。讀了這本書你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2

愛,到底是什麼?我帶着這樣一個問題,走過了作者筆下的安利柯的世界。

安利柯,一個在意大利上小學三年級的男孩。通過寫日記的方式,把愛寫的淋漓盡致,通過一個個關於愛的故事,爲我們——解開了“愛”的神祕面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關於母親的一封信。安利柯的弟弟生病了,媽媽一直在照顧弟弟,而安利柯卻對母親說了不禮貌的話,使媽媽很傷心。接着爸爸爲安利柯講了一個他小時候媽媽照顧他生病的故事,並教育安利柯要尊重媽媽。

是啊!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對父母大發脾氣,可是如果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對你發脾氣,你心裏一定不會好受吧。我們又是不停地指使父母,一會兒要父母幫忙倒杯水,一會兒又叫拿點兒水果……一刻也不願讓父母喘口氣,畢竟他們辛勤地工作了一天啊!

相反,當我們生病時,父母卻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寸步不離。經常會看到新聞報道爲了養活兒女或給兒女治病,他們的父母甚至拋開面子,上街乞討或者捨身相救,真是父愛如山,母愛無疆啊!下面就讓我來分享一個我的故事。

在去年的一天晚上,高燒39攝氏度的我額頭上火辣辣的,像盯着一個大火球。當時,媽媽非常着急,見家裏沒有合適的退燒藥,當機立斷出去買藥。我搖搖頭表示不同意,因爲外面下着瓢潑大雨,但媽媽還是出門了。半個小時過去了,門咚咚地響了,我打開門一看,一箇中年女子穿着雨衣,雨衣上留着雨水,手裏拎着一個袋子,頓時,我紅了眼,鼻子一酸。

父母的愛是參天大樹,爲我遮風擋雨;父母的愛,是一艘小船,送我到成功的彼岸。正是因爲有了父母,我們才能不愁吃穿,讓我們對父母說一聲:“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你們辛苦啦!”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3

寒假裏,讓我收穫最大的是: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書,這本書你們一定是知道的,對啦!就是《愛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亞米契斯,寫的是一個名叫安利柯的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裏面的故事情節非常精彩,首先,我非常喜歡他寫的比喻句。從閱讀第一頁起,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因爲他的比喻句和其他方面都很好,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慢慢“品嚐”這本書的“味道”。

當我看到67頁的時候,我就發現67頁和69明顯不同,我還發現1至67頁寫的是介紹,而69頁和422頁是寫教育和告別的。說到這裏我不由自主佩服作者的條理性非常清晰。

每當我看到非常精彩的章節時,奇怪的是,只要我閉上眼睛,就能浮現出畫面,好像我也融入到裏面去了,我猜可能故事內容太精彩了吧!當我準備不看時,可我一看到一點內容就想繼續往下看,唯有媽媽叫我,要成書呆子啦,我才從故事情節中被“救出來”。於是,我自言自語說:“也許,這就是書的魔力吧!”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這本書,我用了三天空閒時間看了兩遍。每一件事的結尾,都會有小男孩的父母或姐姐寫的評語。有一次,我看到一個關於軍人的評語,我就立誓絕不嘲笑軍人。還有一次,我被一條關於母愛的評語深深地感動了,我就再一次立誓,絕不讓父母爲我們而早離開。

看完了這本書,我深深的被感動,我流了幾滴淚,一滴是爲軍人而流的,一滴是爲母愛而流的,而另一滴是爲可憐畸形兒童流的。

又要和大家說再見了,這本書啓發了我:即使你學習再好,但沒有孝心和品德,也是沒有用的。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4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書《愛的教育》,而它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間處處都有愛。這本書是以小學生安利柯的日記來體現了家庭之間的愛、同學之間的關愛以及兄弟姐妹的天倫之愛。

書中的每一篇故事都顯得十分溫暖又十分感人,那一個個樸實平凡的人物和事情都顯得那麼真實、生動。他的每一篇故事都沒有什麼懸念,可卻那麼使人深受啓發!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書中的人物個性十分鮮明。這裏有讓安利柯引以爲傲的好朋友卡隆,他善良、無私、友愛,有品學兼優、樂於助人的德羅西,有天真可愛又頑皮的“小石匠”,也有虛榮的華梯尼和諾必斯的驕傲和不懂禮貌。其中我最喜歡善良友愛的卡隆,他身材高大,常常爲那些弱小的學生打抱不平,伸出援助之手。自從我在書中認識了他以後,我覺得卡隆的確是我學習的榜樣。他雖然學習一般,可是他有一顆善良又純潔的心啊!而我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一些小事而計較,同學遇到困難也沒有主動及時的伸出援助之手,真是自愧不如啊!文中還有許多人物也有我需要學習的地方,他們身上都有優缺點。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人們平時從嘴裏所說的“愛”根本大多數人都沒有做到,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而許多愛往往都被我們看爲理所當然。現在看完《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

愛是什麼?愛是每一份付出,每一次奉獻,每一次認真負責,還是每一次體諒理解。這其實都沒有錯,重要的是你是否把愛分享出來,把愛傳給更多的人。讓我們一起乘着愛的小船去航行吧!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5

《愛的教育》這本書早有聞說,但一直沒有時間坐下來細細品讀。雖然更多的時間用在教學上,但還是堅持抽空讀完這本書,因爲我覺得這本書對於爲人師長,爲人子女應該是一本頗有裨益的教育經典。

《愛的教育》採用的是日記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讀來顯得真實,富有親切感。整部小說,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不平凡的人物。這些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生活充滿愛,爲他人奉獻愛。正因爲他們的愛,“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

讀着《愛的教育》,我思緒萬千;合上《愛的教育》,我心潮起伏。“愛是什麼?”這一問題在我腦海中不斷縈繞。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愛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愛。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在課堂上孩子不聽話時,會忍不住狠狠地批評他們,但效果並不太好,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爲孩子們有思想,有想法, 作爲教師要想讓學生聽話,首先要走進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交流、談心,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 選擇恬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是愛的事業。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老師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同時還要教學生學會去愛,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所有需要愛的人!

孔子曾說:“仁者愛人”有仁愛之心,才能當一名合格的教師。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6

今日讀過《愛的教育》一書。《愛的教育》是西班牙文學家亞米契斯寫的一部兒童小說,它是一部對兒童開展傳統美德文化教育的書。此書主要是寫一位十二歲的男孩兒安利柯校園內裏一年的成長曆程。

《愛的教育》記敘了一年裏安利柯校園內和家中的所聞、所聞、所感,根據一個個短故事、根據一件件事兒、根據老師和同學們的會話、根據教師對同學們的文化教育、根據安利柯父母對孩子教育、安利柯父母寫給孩子的信、安利柯自身寫的隨筆、安利柯和同學們的交往及和同學們創建的濃厚友情,細膩地描繪和描繪了大家的心理活動描寫、人和人之間的愛。

《愛的教育》裏的一則則小故事,讓人爲因素之打動,一次次眼淚弄溼眼圈。一位同學洛佩諦在上學路上見到一名低學段的同學甩脫了母親的手,摔倒在路中間,眼見一輛汽車就需要軋到他了,洛佩諦義無反顧地衝過去把他救了出去,自身卻悲劇碾傷了腳,以致於使腳骨裂,落了個終生殘廢。也有一位同學在一艘即將下移的船裏,把生的希望交給他人,讓一位小女孩到了救生船,自身卻被海面吞沒了。一位叫卡隆的男孩兒,一直幫助他人。也有一位克洛西家境貧困,卻熱愛學習,擁有堅韌不拔的恆心,一直保持學習成績優異……一個個感人小故事,一個個頗具愛心的人,同學、教師、父母、社會發展上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愛心。

《愛的教育》是一本塑造人的愛心、塑造人的恆心和自控能力的書,看過這本書你能掌握愛是什麼,如何去愛。《愛的教育》是一本塑造小男子漢的書,看過這本書你能瞭解什麼是責任,如何去擔當責任,你能逐漸發展。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7

在寒假,我讀了同學們推薦的書——《愛的教育》。讀了它之後我感觸良多。本書以一個小學生日記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摯愛的筆調書寫了一個個愛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一篇是《父親的批評》。

這一篇是講了作者安利柯不懂得感恩母親,傷了母親的心,對母親說了無禮的話:不要來擁抱我,不要來走近我,我現在沒有心情擁抱你。然後,他的父親十分嚴厲的批評了他,給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教育作者。

我小的時候就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樣不懂得感恩,犯了大錯誤的時候,媽媽就在旁邊罵了我好幾句,小時的我不但沒有嚴重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很不服氣地與媽媽頂嘴。媽媽火冒三丈,狠狠的說了我一頓。到我看了這本書中的《父親的批評》以後才明白:其實媽媽這樣說我是爲了我,讓我知錯,再改正它,以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人需要學會感恩,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飢寒交迫來到了一戶人家門口,家中的這個女孩給了他一個麪包和一瓶牛奶。女孩長大後生了一場大病,來到了一家醫院看病。治好了以後,女孩看到收據單上的鉅額治療費,不禁要暈過去,但旁邊還有一行字:費用是一個麪包和一瓶牛奶。原來主治醫生就是那個小男孩。

人是必須要學會感恩的,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永遠不會知道愛是什麼滋味。

家長感言:

很幸運的和孩子一起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該書以一個小學生日記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摯愛的筆調書寫了一個個滲透着愛的故事。使我和孩子在這一個個感動的故事中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怎樣去互相幫助,去諒解,去體貼,去感恩。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8

暑假裏,我看了好多書,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愛的教育》。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仍歷歷在目,深深打動着我。我久久地沉靜其中,靜靜地閱讀,有時被故事吸引變成了一個木頭人一動不動,有時會和故事裏的人物一起開心,有時感動得忍不住滴下眼淚。

這個和我一樣大的小朋友向我講述了各種各樣的愛。當我看見捨己救人的洛佩諦時,我心想,太偉大了,爲了就一個小朋友,他竟然可以毫不猶豫地衝上去,自己卻永遠地只能拄柺杖。而我呢,爲了一丁點兒小事就和同學鬥嘴,大動干戈,有時鬧大了還動手傷人,想起來真是慚愧。還有優秀的戴洛西,我也十分欽佩,他待人友善親切,對誰都不說無禮的語言,要想成爲一個優秀的人,一定要律己,從小事做起。這樣纔會贏得別人的喜愛和尊重。當我看見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爲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我們的班主任鮑老師也是一樣,看到我們每個微小的進步,經常鼓勵我們,對我們很寬容,課外像個大朋友和我們一起玩。大家都很喜歡她。

平凡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着愛,愛父母,愛國家,愛身邊所有的人。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沒有驚天動地,但卻感人肺腑。愛,就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有時常常會被我們忽視,只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29

當我熱血洶涌的讀完這本小說時,不知不覺我現已熱淚盈眶,書中那些英勇、仁慈、聰明、堅韌的形象一遍又一遍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性格純真、仁慈的安利柯;賦有正義感的卡隆;總是得榜首的德羅西;獲取了金牌然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波列科西;孝順、勤勉的克萊地;知恩圖報的克羅西;學習吃苦的斯代地。

《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是意大利作家,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人士,曾參與過意大利解放戰爭,退役後擔任軍事刊物的記者,宣佈了許多特寫、報導及短篇小說,後彙集成《兵營日子》出書。

這本書是小學生安利柯四年級時的日記,其間記錄了他在校園、家庭、社會日子中所見、所聞的各式各樣的感人小故事。經過這些小故事,作者在最平實、樸素的言外之意歌頌了人類最巨大的情感-愛。一同,這部小說還反映了其時意大利中下層公民困苦的日子,渾厚、樸素、和睦的道德,以及他們仁慈、英勇、廣大、忘我的博愛精力。

那些普通、實在的故事,足以讓咱們感遭到簡直無從挑剔的各種巨大的愛-親情、友誼、師生之情,等等,處處流淌着或溫馨、或濃郁的真情。儘管我沒有擁有過和書中徹底相同的閱歷,但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我相同感遭到了相似的愛情,這都是我曩昔從來沒有注重曩昔的。我還發現,其實愛就在咱們身邊,只需咱們懷有一顆仁慈的愛心,就必定能夠感觸得到。發現愛、感觸愛、支付愛、共享愛,讓咱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沐浴在愛的溫暖中,這便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啓迪。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0

上哪裏去找一本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枯燥的豪言壯語,更沒有用深奧的道理和華麗的詞語故弄玄虛。它只是用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來譜寫這首名爲“愛”的樂章。《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多彩的世界裏,怎能讓愛感化你,帶着這個問題,讓我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吧!

在某個大學裏,一位教授提問了一個問題,“我們人類最需要什麼?”全班同學的答案無謂是“金錢,地位,權利”之類的,可當教授宣佈正確答案的時候,全班都驚歎了,因爲,答案是“愛”也是因爲這個,在他們的一次平時作業中成績爲零。看了這個問題,你思考到了什麼?試問,如果當時你坐在那個教室裏,你又會毫不猶豫的在捲紙上寫什麼呢?愛的教育,當你又一次的聯想到了這個問題,可不可以說是,人們需要愛的教育。我想這應該是不可否定的,我認爲只有在充滿愛的世界裏,人們纔會更幸福。

我相信大家小的時候都學過《小抄寫員》這篇文章吧!其中主人公敘利奧的父親因家庭需要錢,就接了一些籤條來抄寫,敘利奧想替父親抄寫,父親不答應。敘利奧便不再請求父親,等到半夜起來替父親工作,由於睡眠不足,白天經常打盹。父親卻一再的誤解敘利奧。敘利奧被誤解後,總是下決心要停止工作,但是爲了父親爲了家庭他又繼續工作。父親到最後竟然不管他,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弱。終於有一天,父親發現了真相,請求敘利奧原諒,也更加珍愛敘利奧。在我學過這篇文章後,我立刻流下晶瑩的淚珠,感動我的不僅僅是敘利奧那任勞任怨的舉動,而是他們父子倆那深厚的情誼!

愛的教育讓我們心潮澎湃,愛的教育讓我們相信天使在人間,那位天使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我們永遠永遠的世界裏!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1

今天閒來無事,就看了一會愛的教育,又讓我有了一些感悟。

《仁慈的花朵》。它描述了女子學校的女同學們幫助一個因在掃煙筒時丟了三十個銅板的小少年,並且還瞞着校長——做了一羣“無名英雄”。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得好:“我始終認爲人們的行動是他們的思想的最好證明。”這個故事中閃耀着的崇高的品質和道德的光輝,給我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這些學生就像冬日裏的陽光,給人無限的希望。

而如今的社會上,有些人則非常勢利,他(她)們的行爲準則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即使在道義面前也不放棄討價還價。這種人是非常渺小的,他們必然會遭到人們的鄙棄。因爲虛僞換不來真情,冷酷換不來熱忱。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義,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盡心盡力的幫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錯誤,往往在於“自私自利”四個字,私利不去,公道則亡。

反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善待別人,等於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一個人心裏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並有真情的奉獻,那麼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甘願給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爲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於奉獻的善良的人。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獻給他人一份愛心,留給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讓你我心靈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單。只要你我伸出溫暖之手,讓世界充滿愛,真情可以到永遠。

在我的生活中,我應該多向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讓他們不再“寒冷”,不再孤單。

願生活中處處開滿真、善、美的鮮花。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2

前幾天,我讀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懂得了愛的真正意義。讀了它,我有了新的夢想;有了至高無上的追求;更有了改變自己的想法。

《愛的教育》向之間我們講述了安利柯和同學、老師、親人之間發生的種種事情,反映了他們的互相關愛、友好相處、知恩圖報、善解人意、寬容大度……

在這本書裏,我印象最深的一章就是二月裏的父親的懺悔。這一章主要講潑來可西的父母經常虐待孩子,後來學校的老師向孩子的父親說明了孩子在校的'情況後,父親知道了是自己錯了,流下了悔恨的淚的故事。

潑來可西的表現超過了45個同學,得了二等獎。他勤奮刻苦,文明禮貌,心地高尚,受得住委屈,爲了維護自己的家庭,即使受再大的委屈,吃再大的苦頭,也從不吐露一聲。他的高尚,得到了全班同學的喜愛與尊重。一個和我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面對家庭的壓力、生活的苦難,居然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扛了下來,這種勇氣真讓人佩服。他不像我們今天的孩子,口口聲聲說愛自己的父母、家庭,很多時候卻不去實現自己的諾言,有的甚至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而他所做的,卻是默默地承受,頑強的拼搏,這種沉默,其實也是對愛的一種表達,他愛自己的家,所以他選擇了包容自己的父親,讀完這一章,愛這個詞在我的心中更加豐富了,我也終於明白,高尚的行爲應該落實在行動上,而不是口頭上,愛就是包容親人的所有缺點。

我喜歡《愛的教育》,因爲它讓我認識了許多好朋友;我喜歡《愛的教育》,因爲它讓我懂得了關愛他人,和同學們友好相處;我喜歡《愛的教育》,因爲它讓我明白了知恩圖報。我喜歡《愛的教育》!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3

午休時,我坐在椅子上看《愛的教育》這本書。

讀着讀着,我彷彿也成爲書中一角,嚐盡了主人公們品過的酸甜苦辣,經歷了他們身邊的點點滴滴……

我要學習安利柯伸張正義的精神,他秉性純樸仁厚,總在別人有困難時熱情地伸出援手,他極富上進心,看見別人的優點,總會取長補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戴洛西一位受人尊敬的班長,他風度翩翩,很有才幹,在各方面均出人頭地。往往在犯錯時,卡洛菲那種知錯就改的思想總在我腦海中出現,正是他一直激勵着我去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而柯禮智在搬運劈柴的時候,仍不忘讀書,常常口中唸唸有詞地背誦着。他這種勤奮好學的品德使我懂得了學習的快樂……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通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個個充滿特色的人物,讓我們在閱讀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愛的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安利柯,關心父母、老師、朋友,讓開心無處不在;在學習中我們要做那格,勤奮用功,奮發向上;在將來要做柯禮智充滿了愛國熱忱。

愛的教育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就像一日三餐一樣,只有明白了,懂得了,才能使你受益匪淺。一生中犯的錯很多,中間大多數都是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影響有多深誰也不知道,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真正改正。愛的教育不僅是教育自己,也需要自己去教育別人,使大家都受到愛的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纔算真正讀透了愛的教育。

讀完全書,我悟出一個道理:“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一直激勵着我,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4

讀完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講述了同學之前的友情,老師和學生之前的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

我最受感動的是老師講的每月故事中的執着尋母的孩子。這個故事講了小馬爾可的父母負債,母親不得不出國打工賺錢。一開始,小馬爾可的母親經常給家人回信,和家人保持着聯繫。可是,後來因爲生了重病,家裏寫的信也常常不能回覆。13歲的小馬爾可日夜思念自己的母親。終於有一天,他決定離開家人,去尋找他那奄奄一息的母親。在旅途中,他不辭辛勞,日夜尋找。經過重重困難,經過他人的幫助,小馬爾可終於找到了他的母親。母親看到了小馬爾可後,就有活下去的動力,接受醫生和助手給她做手術。我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媽媽爲了家庭辛苦付出努力,孩子深深地愛着媽媽,成爲他母親活下去的希望,這就是親人之間愛的力量。

這本書還講了很多關於真摯的愛的故事。比如:勇敢的少年鼓手,小抄寫員,醫院的天使,可敬的少年…………我被他們深深地感染着,被他們深刻地教育着。尤其是少年鼓手,講了一位少年,在敵軍的炮彈中奔跑過去,找自己軍隊的援軍來幫助一起戰鬥。路途中,少年的一隻腳不幸被子彈打中,忍着劇痛努力奔跑,終於把信交到援軍手中,換來了戰鬥的最終勝利。而他的一條腿因爲跑得太快,傷口感染,被截肢了。少年用一條腿救了戰士們的生命。少年不怕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炮火,沒有槍林彈雨,不需要我們用生命來換取祖國的獨立。現在我們要努力學習,用知識和技術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來表達我們對祖國的愛。正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是未來祖國的棟樑!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5

最近我拜讀了《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這本書。看完之後,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爲了傳道、授業、解惑,做爲一名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啓發非常大,通過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學是需要激情與智慧並存的,根據書中舉的許多教學的案例,我也試着教學生,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互動的部分,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將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論:

一、讓學生動,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們好動、好奇、求知慾強的心理特徵,加以適當地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情景之中,讓我們的數學問題具有生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書中運用的通過講精彩故事、故佈疑陣、運用幽默等。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創造出適合學生思想實際、緊緊圍繞教學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問題情境。

2、寓教學內容於遊戲之中。在遊戲中學生們的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讓他們在動中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本書中《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課例與評析》中,採用了拼圖遊戲摺紙遊戲來加強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認能力。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這些圖形的特徵進行比較的過程。既有獨立思考的快樂,也有合作學習的愉快,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生命美。

3、根據數學教具直觀性的特點,引發學生好奇、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數學教具的直觀印象,常常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有助於他們理解、掌握有關知識。

二、讓學生想,培養創新思維

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數學史上的費馬猜想、歐拉猜想、非歐幾何等,不知曾激發了多少數學家的創新熱情!在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的大膽猜想給予鼓勵,學會賞識,愛護學生的獨特思考。要知道,學生猜想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這種意識與習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聯想。聯想是創新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學會從已有的知識入手,採用由此及彼、化生爲熱、化繁爲簡、化整爲零、化部分爲整體的思維方法。把一個未知的問題轉化到已知的問題。聯想是從一個數學問題到另一個數學問題的心理活動,即尋找一個我們熟悉的相似問題或者找到與題目接近的原理、方法,變通運用這些知識,從而使問題獲解的過程。學生們通過聯想——轉化——解決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創新思維,又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之美、成功之樂。

三、讓學生炫,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們都愛表現,希望在學習上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讚賞,但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於是,我們就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來讓他們炫起來。讓學生們炫,炫出他們獨具個性的風采,讓他們在炫的體驗中增強創新意識,加深對數學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讓學生炫。教師要解放思想,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的潛能是令人難以估量的。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已出題,編題考考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或不懂的還可以舉手向小老師請教,學生們在出題、答題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讚賞,他們就會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同時在出題、答題的過程中,他們也鞏固了知識本身的內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對數學這一門學科的生命意義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通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幟,要讓生命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在課堂之中,就需要創造生命化的課堂、生命化的校園。在教學中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爲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課堂。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6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

這位父親採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作爲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老威特一生都過着極爲簡樸的生活。但是,這位鄉村牧師卻與別人有着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看到周圍的許多人都在虛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圍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驚訝。他想,“這些人都沒有運用上帝賦予給他們的智慧。如果他們有着智慧的頭腦,他們的生活就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小時侯起,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他們也就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對此,學校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是更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們的父母親。假如他們的父母親很早就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他們,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們今天就不至於過着這樣可憐的生活。”正是抱着這樣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啞啞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他辨認身體器官和家中的各種用具並說出他們的名稱。隨着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後,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儘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於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鑑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說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本文來自

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儘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說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裏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薰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着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侷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爲了使卡爾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儘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於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着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儘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爲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爲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正因爲有了老威特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卡爾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由於他的智力水平已經遠遠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還沒有滿14週歲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稱號。16歲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柏林大學聘爲大學教員。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後,我們又急於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於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在傳統的教育學觀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被忽略。由於不重視學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學之後不堪重負。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即孩子早期的學前教育將決定他今後一生的道路,因爲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開發,將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後就發展得愈好。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兩歲或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進行孩子的智力教育開發。如果耽誤了幼兒的早期教育,將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儘早喚醒孩子的知識興趣,因爲這種興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知識的遊戲中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讓孩子在那些毫無意義的遊戲中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不要過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發育。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儘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鍊,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鍊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傳統教育學理論統治着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恭的德國鄉村牧師就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爲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範本。

當然,我們不能放棄工作,把時間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過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讓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爲,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只需牢記老威特所說過的一句話:“儘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7

在《幼兒教育》雜誌上看到了這篇文章,是的,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如果要偏愛,那就偏愛每一個幼兒吧。” 愛每一個孩子,是幼兒羣體特性對幼兒教師的客觀要求。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兒園,少則幾十,多則數百個孩子。在這些孩子中,由於受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會形成許多差異:容貌有俊有醜,智商有高有低,氣質有動有靜,性格有活不呆,動作有靈有拙,語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熱有冷,習慣有良有莠……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差異,呈現出幼兒羣體特性的客觀存在。對此,幼兒教師應有足夠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一視同仁,公平施愛,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厚此薄彼。否則,一些孩子得到偏愛,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後果:得到偏愛的孩子容易形成處處不同於他人的優越感,助長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會灰心泄氣,感到失望,無助和自卑,致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難以擺脫的陰影。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個孩子漂亮活潑,老師們都特別喜歡她。對她又是親又是抱,處處關心照顧她,結果使她一度變得任性、高傲和無禮,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鬧。另有一個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師對他關愛較少。有段時間他竟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爲自己什麼事也不如別人。這使我深深認識到:對幼兒的偏愛和冷落,會帶來不少負而影響。正確的態度是,力戒偏向,充滿熱情地去愛每一個幼兒。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爲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己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麼看過,是因爲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麼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瞭解當前教育的須要,特別是這位教授寫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讀的幾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淺。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8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予我很多的啓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這本書,作爲人,你是幸福的,作爲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爲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爲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總之,教師創新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執着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提高。

國慶假來臨了,我閱讀了些的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爲,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爲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我願把自己一個暑假得出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1、讀書一生,以寫促思。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我覺得這句話是最能夠引起教師們共勉的。我到現在也依然記得我的大學班主任對我說過的這句話,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經拋卻了這些意識,我又何嘗不是呢。如果這次不是校方讓我們教師寫一篇讀教育專業書籍的讀後感,我也不知道是否還會記得這句話。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後也還是要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2、慎獨養身,伸展個性。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可以說,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爲我們爲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3、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爲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爲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納百川,合作同進。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爲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爲。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爲。

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爲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爲自己的生命奠基,爲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39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己,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說“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麼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爲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爲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爲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爲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6、一定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校溝通。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大量做題,研究高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第三突破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新教學觀

教育要爲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爲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