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精選11篇)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精選11篇)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1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孫雲曉的《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感悟很多。這本書告訴我們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我們現在的教育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都要靠我們老師長期的、耐心細緻的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的。

孫教授說:“你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完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償還不完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用加法,改正孩子不良的習慣用減法。這一點說得不錯。孩子懂道理,不是聽會的,而是看會的。培養好習慣要以健康人格爲導向。

最近,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常規,學生的好多習慣都令大家頭疼。比如:大同學課間在教室裏說話大聲大氣,毫無顧忌,影響別人;小同學課間在操場上跑來跑去,隨時有摔跤出事的可能。中午在食堂用餐高聲談話,既不禮貌又不衛生。這些不好的習慣,我們作爲老師就要適時指導,擇機教育,光批評是沒有用的。讓同學們有章可循,隨時規範自己的行爲,同時學校經常抽查、評比。一個階段後,同學們的行爲有了明顯進步,但是還不夠,仍然需要我們老師時時引導教育。

拜讀這本書後,我深刻體會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注意習慣的培養,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就會使自己一輩子因此而得到好處;相反,如果一不小心養成了某種壞習慣的話,就會在你的一輩子當中受它的被害,而吃盡苦頭。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同學們從小養成習慣時,一定要養成好的習慣,不要養成壞的習慣。否則的話,它會影響到你的學習,你的工作,甚至你一生的生活。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2

拿破崙·希爾說:“習慣能夠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這說明了習慣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中國也有句古話:“中國的古話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含義之一就是從兒時的習慣可以推測未來,好習慣能夠造就人。也有人說:“習慣培養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它決定着人生的成敗與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就是以養成教育爲核心理念的,作者認爲“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的教育。書中寫到“培養良好的習慣是素質教育的歸宿,素質只有化爲習慣,才能成爲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而養成不良習慣,是貽害無窮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一句話:我們給學生的東西能管學生一輩子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也就是要使學生終身受益。”……讀着這一句句精彩的語言,無不讓人感到身爲教師,身爲人母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培養良好的習慣是一項複雜而又具體的工作,它需要循序漸進、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相結合、相一致,不可顧此失彼。如果一方有差錯,其他方面的作用將會受到抵消。因此,作爲一名教師,要想自己的教育收到較高的成效,就必須以打電話、家訪、開家長會等形式多和家長進行溝通,一方面瞭解孩子在家中的情況,一利於對症下藥。另一方面也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情況,明白學校各項活動的教育目的,爭取做到家校雙方積極配合,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然,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堅持不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練習和強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所以作爲一個低年級的老師,更是深感責任之重大。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還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最平凡的點點滴滴做起,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而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爲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3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是教育專家關鴻羽所著,他根據多年進行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科學實驗的研究成果,寫出了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全書共分八章: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養成教育的內容、養成教育的途徑、養成教育的方法、道德習慣培養、學習習慣培養、生活習慣培養、思維習慣培養。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操作性強是這本書的特點,很適合小學教師閱讀,更是低年級班主任推薦給學生家長的好書。

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認爲人格與習慣緊密相關。如明代的王廷相認爲“凡人之性成於習”,清代王夫之也提出“習成而性與成”。有很多學者研究人格時,也直接使用習慣作爲基礎概念對人格的內涵進行界定。習慣所體現出來的人格中自動化的、穩定的行爲方式和特徵,是組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習慣是人格特質的重要表徵之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行爲習慣與人格的關係研究課題組在北京11所小學的教育實驗也表明,某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某些人格特質有促進作用,這些良好習慣的積累、繁華、整合和昇華,必將對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爲少年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良好的習慣,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和外在標誌;健康的人格,是良好習慣的昇華和結晶。而父母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爲了孩子成才,更是爲了孩子成人。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能有效地促進兒童人格結構的優化,改變某些不良的人格傾向,使孩子成爲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重點內容。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爲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人的行爲的最高層次,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良好行爲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幼兒時期和小學階段,而關鍵之關鍵是小學一、二年級。

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響的,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協調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學校養成教育的基礎在班級,班級養成教育的關鍵是班主任。因爲只有班主任才能把各科教師組織起來,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協調起來,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養成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而又非常具體的工作。單靠班主任個人力量在學校班級裏抓,肯定勢單力薄。如果家長不瞭解學校的教育情況,就算家長有意識要配合也不知從何下手,甚至還會有意無意的拆學校的臺,背離學校的教育宗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學會讓家長做教育的助手,要主動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假如能讓家長配合學校一起抓養成教育,那麼,對學生好習慣的形成一定大有裨益。

看完這本書,想到目前多數家長最煩的就是: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差。不少家長訴苦:“現在的孩子讀書,大人比孩子更累!”這話對於部分家長來說並不誇張,孩子寫多長時間的作業,家長就陪多長時間,一旦不陪,作業不是錯就是沒完成。甚至有的陪着做完了作業,又說忘了交或沒有帶。怎麼辦?

聯想到幾位教育得法之家長的經驗介紹,希望對處於養成教育關鍵期的班級的班主任有所啓發:

A家長:我們在孩子三歲後,就非常注意訓練其生活習慣:晚上八點半收拾好自己的用具、玩具,九點前必須睡覺,衣服脫下後疊放整齊。早晨起牀,隨手就能拿到衣服穿好。洗漱、早餐後背起書包就可以上學。只有這樣纔不會耽誤時間,也不會丟三落四。(生活習慣)

B家長:我們夫妻兩人是雙職工,很晚才能回到家裏。我們從孩子第一天上學起,就要求她在我們下班接她之前,在學校把作業先完成。這樣回家後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培養興趣特長。我的孩子做作業很認真,發現做錯題,會拿橡皮擦輕輕擦掉,再將橡皮屑吹乾淨,不留痕跡。做完作業後,她會從頭到尾逐一仔細地檢查一遍,然後將學習用品放回原位,所以從來不會說把學習用品漏在家,要家長給她送。(作業習慣)

C家長:我們沒什麼文化,所以我在開學前要求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並且告訴她學習是自己的事。我給她買了錄音機,教會她使用。上學後,把孩子接回家就讓她聽錄音讀書。老師要求背書、默寫,我們就讓她先把課文背誦熟練,用錄音機錄下來,檢查無誤後再默寫。不會的、易錯的地方要反覆默,達到熟練的程度。所以每次默寫、填充課文都有好成績。(背默習慣)

D家長:我們全家都愛看書、看報,每個人都會在晚上自覺地安靜看書學習。

平時聊天時都會告訴家人我看了什麼書,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感受。我們一家很願意共同分享這種閱讀快樂。我建議大家都要讓孩子喜歡讀書,但家長要費些心思爲她挑選好書,因爲幼年時讀的書會左右其一生。(閱讀習慣)

E家長:我的孩子成績不是很拔尖,但我的孩子很有自理能力,伍老師也說他很有管理能力。我們從小就注意他的生活習慣,能做的事我們絕不包辦代替,哪怕他做不好,我們也只是在旁邊教他怎樣做會更好!(生活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告訴各位老師,也請班主任轉告家長:孩子養成的各種習慣決定着他的命運。人的各種習慣之間是互相影響、促進的,一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趨向穩定而形成性格時,孩子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不愁他不完成作業,也不憂他成績不好。家長愛孩子沒有錯,但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一切從教育出發,從孩子的一輩子考慮,千萬不要只爲眼前而溺愛孩子。

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爲班主任要提醒、指導家長們注意:

一、不要過分督促。總是被人督促纔去學習,孩子就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適當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是爲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九點前完成,儘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說,不必要的話不說。

二、多多表揚,樹立信心。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家長要善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爲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並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三、家庭教育貴在耐心。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覆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鬆後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要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四、學會學習比考試高分更重要。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爲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纔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告訴班主任要指導家長(父母和祖輩)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着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爲主動。

培養良好習慣是素質教育的歸宿,素質只有化爲習慣,才能成爲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養成教育要讓家長和我們一起抓。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4

認認真真讀了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著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完後不由得感到這是一本沉甸甸的書,並非這本書有多重,而是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着實讓人感到身爲教師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讓我深深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大處着眼,小處入手的道理。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美德有兩類——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育產生和發展,道德的美德由習慣而來。對於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人們有很多真知灼見:積千累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正如書的封面上的一行小字——“首先我們養成了習慣,隨後習慣養出了我們!”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爲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爲,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爲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小事決定成功,如若家長和老師還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想必要培養一個傑出的人才,那也是難事!因爲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人、成功的基礎。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身正爲範,學高爲師。

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教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貼在牆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裏,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爲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爲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有一位諾貝爾獲獎者被人問:“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爲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可見幼兒園的教育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幼兒教師是一個人最早的啓蒙老師,她的教育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

通過本書我們知道了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自然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爲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爲一名幼兒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因爲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師性”,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爲人師表,言行一致。書中也提到了教師須達到的幾點要求,在此寫下以提醒自己:

1、以德育德;

2、以才培才(以學促學);

3、以趣激趣

4、以情動情;

5、以意煉意;

6、以性養性;

7、以行導行讀過此書,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很重,每個孩子來到幼兒園時都是一張白紙,教師在紙上落下的每一筆都很重要,它關係到紙上將來會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抑或是胡亂塗鴉的廢紙,爲了使幼兒離開幼兒園時都會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教師就應慎重地落下每一筆,所以在平時我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良好的修養,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模範作用,使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以上是我讀過此書的一些個人感受。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5

暑假讀了林格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我覺得對我們老師來說很有啓發。

書中寫到“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爲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爲。良好的習慣能促人進步,誘人發展,然而良好習慣的形成卻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艱難地過程。

教育工作與產品製造截然不同,產品壞了可以報廢,而對人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失敗了,損失的將是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教育無小事。任何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把“教書”和“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精做細,落到實處。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習慣,我認爲要尊重學生的權利和參與性,要重視過程的循序漸進性,還要堅持過程的長期性。

從教學方面來看,教師應把教學過程中的小事做細、做全面,真正做到嚴謹細緻。在備課中注意細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師生互動時間、問題、板書設計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環節,否則,可能導致一堂課的失敗。上課過程要注意細節,學生的一舉一動、課堂反饋都要仔細觀察,適時調整課堂過程,以取得最好的課堂效果。佈置和批改作業要注意細節,不能一味地貪多。要精批細改,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精講多練。作業反映出的學生學習情況,要引起足夠重視,並制定對策,及時解決。

從育人方面來看,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言傳不如身教”。央視曾播出這樣一則公益廣告,相信大家都看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媽媽還給姥姥打洗腳水,自己也搖搖晃晃地給媽媽打來洗腳水。許多問題不用說教。老師在學生面前言行不注意,隨意亂扔垃圾等,都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教師如果“不拘小節”,不能成爲學生的行爲楷模,那麼,他的形象就難以在同學心目中立起來,學生帶着諸多的心裏困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則不易養成。在注重言傳身教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心理狀態的細節。學生的一言一行,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和眼神,都是複雜內可能及時制止一場糾紛,會避免一次可能的傷害事故,會阻止一次因年幼無知而誤入歧途的人生悲劇。習慣是在不斷重複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例:剛入學時就要求學生書寫認真,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的習慣。隨着學習內容的升級與年齡的增長,要求學生做作業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要看到學生身上一天一天的進步。進行鼓勵。不要稍有不慎,先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逐漸又培養學生的良好思考習慣。不要一遇難題就溜之大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是在循序漸進中形成的。當然,學生良好的習慣,不僅僅是包括學習習慣,還包括很多著名家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而習慣則是日積月累的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而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爲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其他方面的習慣,都是這樣,慢慢培養。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6

閒暇之餘,認真拜讀了林格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讓我受益良多。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小故事,字裏行間處處閃爍出一個教育專家的教育智慧,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的教育經驗和妙招,既爲我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精神食糧,又讓我們感到了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這本書在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闡述了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和途徑的同時,又通過很多生動的小故事,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方法,令人感慨不已。我很贊成林格老師提到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如“榜樣法“、“體驗法”、“持之以恆法”、“家校合作法”等等,這些方法措施合理,簡單易行。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方法就是“反覆訓練法”。書中說道: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對於習慣而言,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纔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一次家長講座時聽到的: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複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複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爲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也可以引導教師們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後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纔有保障。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麼重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習慣,往往起緣於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但它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應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我會將這本書常伴左右,因爲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爲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因爲書中的理論還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習慣——終身受益!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7

“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也就是說好的習慣可以成就人生,壞的習慣可以葬送人生。確實如此,通過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後,作爲從教20年的我,深有感觸。同時也促使我不斷思考與反思: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一個人的習慣又是多方面的。作爲我們小學教師又該從哪裏入手呢?經過20多年的教育實踐,我終於明白了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才是我們小學教師的首要任務。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它是指個體在身心自由的狀況下,經過獨立思考和判斷後,對其所做出的、滿足個人和願望的決定或行爲選擇承擔應有的責任,其基礎是責任。責任心與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雄心、恆心、孝心、關心、同情心、憐憫心、善心相比,是“羣心”燦爛中的核心。

責任心靠意志來維持,主要反映在行動之中,不管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都離不開堅強意志和毅力的支撐,只有在克服困難中,在抵制各種誘惑中,才能反映一個人的責任感。根據責任行爲的指向,可以把責任行爲分爲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和對自然負責四個方面,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小學生生活的範圍主要在家庭和學校,因此,小學生的責任心應該從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家庭負責三個緯度來進行。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8

我已是一個工作了二十幾個年頭的老教師了,自認爲對教材很熟悉,上課前的備課自認爲也很認真,課堂講課很賣力,講課儘量做到面面俱到,可是教學效果常常與預期落差很大,班級同學兩極分化嚴重,得A的不少,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越拉越遠,連B都拿不到,成爲生物學習的困難生。對此現象總希望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讀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宋運來先生的“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頗有收穫。我知道了一些自己的問題所在,我的備課面太窄,教學方式太傳統。讀完此書深深體會到要想有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善於問課。

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徵詢學生、同行、家長等對教學的感受和意見,並對自己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

問課要問“自己”“學生”、“同行”, 做到對象多元化,這樣才能知“情”。首先,問自己。堅持“課前問”,就是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多問問自己,“爲什麼這樣上課?”“應該怎樣上這堂課?”“還可以怎樣上這堂課?”三思而後行。還要堅持“課中問”,就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課堂中發生的出乎意外的問題捫心自問,及時調整教學過程,這樣克服呆板,隨時迸發智慧的火花,使課堂充滿活力。還要堅持“課後問”,就是教學結束後,教師要及時反省,反思本節課的收穫與改進。其次,問學生。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問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聽課的情緒、學習的效果、學習的困惑、需要教師怎樣教學的願望等,這樣兼顧個體,注重教學的層次性,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再次,“問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行的意見專業性強,可以知道自己的課堂是否具備“目標性特點”、“主體性特點”、“個體差異性特點”、“三維性特點”、“體驗性特點”,有利於自己改進自己成長。

教學問課的途徑可以具體落實到幾個方面的反思上。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2、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3、對教學結構的反思

4、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5、對教學媒體的配置與使用的反思;

6、對教學管理的反思。

問課要站在新的角度進行問課:

1、常態課,準備是否充分;

2、常態課上,是否忽視了學生的評價與反思;

3、我是否每節課都極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問課時,要關注:

1、問教學現象,研討設計理念;

2、問教學設計,尋找教學規律;

3、問感悟與生成,探索創新課堂。

通過問課,能有效轉變教師角色,確立服務意識、努力發揮教師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新課堂教學。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但願能學有所用,使我的教學效果有所提高。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9

最近觀看了孫曉雲教授的視頻《習慣決定孩子命運》,又拜讀了他的教育文集《教育就是培訓好習慣》,令我感觸頗深。讓我想起了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的話:“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這一獨到闡釋,爲今天開展素質教育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開展養成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而德育不好則是危險品。不但無宜於社會且危害社會。德育必須從小培養,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培養習慣,無論是道德習慣還是學習習慣。

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得主在巴黎聚會時,記者問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個大學學到了您認爲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情要表示歉意……”這最重要的東西,說的就是習慣,且是從小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例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說起來簡單,但必須從小培養,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吃大虧。孩子喜歡同桌的彩色鉛筆,便偷偷放入自己書包。家長髮現若不及時制止,孩子就認識不到此事的嚴重後果,結果由小及大,愈演愈烈,勢必難以收場。因而,道德習慣應爲一切習慣之首。

所謂“人才”,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先成“人”,纔可能成爲對社會有用的“才”。成“人”的根本便是最爲基本的道德習慣。其次,纔是學習習慣的培養。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室的衛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學生負責清潔打掃,但是地面上總還是存在紙屑;上課時反覆強調的問題,到作業中還會有學生出現錯誤;經常教育學生上課應專心聽講,可是在課上還總是有學生要思想開小差;每次作業批改講評後要求學生訂正,可是還是有小部分學生不訂正……爲什麼總是有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上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真的是他們的領悟能力有問題嗎?答案很顯然:不是。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爲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幾年的教學生涯,我已深深地體會到習慣對於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性,讓我深深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大處着眼,小處入手的道理。《教育就是培訓習慣》這本書從多方面對養成教育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讓我對養成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認識與瞭解。然後該書又分別闡述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其中一些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非常具有實用性。比如:“孩子寫作業馬虎怎麼辦”“孩子浪費東西怎麼辦”“孩子任性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專心怎麼辦”“孩子有不良的衛生習慣怎麼辦”“孩子缺乏創新習慣怎麼辦”等等這些問題,剛好就是我們平時在議論的學生常有的不良習慣,書中提到的實例以及解決方法都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辛的育人工程,我們要遵循以嚴爲綱,以愛爲本的原則,給孩子們的人生當好向導,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刻不容緩。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10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美德有兩類——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學產生和發展,道德的美德由習慣而體現。”“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和內涵。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誠如著名教育專家林格先生所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這幾天,我細細品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通過闡述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途徑,並生動地以連續劇式的小故事串聯起來,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讀了這本書,不管是爲人父母、還是作爲一名班主任,都讓我受益良多。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卻是“管一輩子的教育”。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非如此,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

書中介紹了實施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是通過養成良好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以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學習成績;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兩大任務。在現實生活中,教師能夠明顯感受到學習成績好、全方面發展的學生,一定是學習、生活習慣都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幾乎衆口一詞:“聰明!”但是他們聰明卻不優秀,甚至很糟糕!他們經常忘帶作業;他們不講衛生;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置若罔聞;他們懶惰、拖拉、毫無上進心……是什麼原因導致一顆優良的種子卻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答案很簡單:習慣不好。正是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並導致了孩子們之間的差異,讓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沒。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誠信、遵守規則、責任、計劃周密、有條理、合作、愛心、追求效率、學用結合、善於思考、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樂觀自信、頑強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項好習慣。

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纔是實現轉化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爲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一是訓練必須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二是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三是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四是訓練必須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纔有保障。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爲學生健康、快樂的人生奠基,讓我們謹記: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讀《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有感 篇11

學習《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時,拜讀了魏老師的《自強。育人。教書》一文,領悟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慨頗多,然本人筆拙,現只將不吐不快的點滴體會分享與大家。

身爲一名教育主管,仍兼班主任和語文學科教師,還要外出講學。教學時間哪裏來?教學任務如何完成?這是我幾年來心頭的疑團。直至今日,拜讀其作,豁然釋疑。原來魏大師和學生探索了一條語文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途徑。它分爲三個系統,首先是計劃系統,將34件實事分爲6類: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學號輪流做的3件事、每週做一次的3件事、每學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滲透於語文教學中的7件事。其次是監督檢查系統,建立了五種檢查監督的方式,並且制定了具體的檢查時間、檢查方法和獎懲措施。最後是反饋系統,有個別討論反饋、班幹部反饋、班集體反饋和家長反饋。並且每個系統都有具體的操作方案。難怪魏老師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仍舊保持高質量的教學效率,緣在於語文教學走上了法治的軌道。

作者的敬業精神、寬容的美德、民主的育人思想和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之楷模。

一、敬業。

沒有敬業精神而談教學、班級管理,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皮之毛。所謂敬業精神,從作者身上,體現出來的就是“迷戀上了教書”。“迷戀”,說得多好。正是因爲“迷戀”,纔會全身心投入而無怨無悔;正因爲“迷戀”纔會興趣盎然而動力不竭;正因爲“迷戀”,纔會殫精竭慮而有奇思妙想;正因爲“迷戀”,纔不會感到瑣碎苦累。因此,我始終沒有覺得做班主任工作對我是一個額外的負擔,蓋源於此。

二、寬容。

作者說:“少埋怨環境,多改變自己”。誠哉斯言。我剛開始工作時,也經常埋怨學生太差,學校條件落後,設備簡陋......埋怨的結果怎樣?環境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自己的脾氣更壞了,愛挑剔、愛發牢騷、喜歡評頭品足。

作者的理解是:“埋怨別人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環境太惡劣、太困難,常常是我們自己沒能力,主觀努力不夠;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自己方法少。”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是的,怨天尤人有什麼益處?因此,我在工作中對於學校的內外部的環境,不再說三道四。能夠想辦法解決或改變的就儘量想辦法解決或改變,實在無力解決或改變的也能夠泰然處之。要有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對於學生,不論是多麼差的學生,不再埋怨,更不諷刺挖苦。作者說:“我總覺得即使是最淘氣的學生,即使是各科成績都倒數第一的學生,也確實都是我的助手,他腦子裏一定有和我一致的成分,我幫助他學會管理自己、學會學習之後,他一定也幫助我提高了教育教學能力。”把學生當成助手而不是對手,這就是寬容的美德演繹出來的高明的方法。所以,我的班主任工作及班級管理每一方面都有助手,人人是助手,班級工作充滿活力。

三、民主。

作者說:“要看到自己和學生的長處,千方百計發展這些長處”。“我感到自己的最主要長處就是善於商量。語文不會教,跟學生商量商量,就想出了一些辦法。不會教後進學生,便多次跟他們商量符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方法,這樣一來,他們也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一點點地超越自己了。”我覺得這“商量”就是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是絕體會不到這一點的。

四、科學。

作者說:“我們努力將事情、時間、承包人三者落到實處。朝著‘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幹,時時有事幹,事事有時幹’的目標努力。”這將大大減少隨意性,減少人治的成分,提高工作效率。

我想如果試著與學生商量,班級裏將會有哪些常規工作要做,誰來負責幹,什麼時間幹,多長時間幹完,結果如何,一定到位,這樣大家幹起事情來有條不紊,效率一定會提高高,效果一定不錯。

總之,我深感:作者是中國大地上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老師、是中國教育界傑出的人物,不愧稱之爲教育改革家。作者的教育思想值得學習、作者的教學方法值得研究、作者的改革精神值得發揚,從教當學作者,爲師當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