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精選15篇)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3K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這樣做老師》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精選15篇)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

《我這樣做教師》是魏書生老師的又一傑作,魏老師集累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教育的摯愛,對課堂的迷戀。讀了第一個章節,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體會。

一、 事事敢於與學生商量的背後。

魏老師是一位非常民主的老師,遇到困難的事情他總把“商量”二字放在前面,這個看似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其實能夠堅持的人寥寥無幾,這裏面的原因除了部分人喜歡“操縱權力”的天性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商量”之後措施的`執行問題。既然是商量做事,那麼必須得聽得進其他人的意見,甚至還要做出與自己意志對立的決定。雖然我們總把“少數要服從多數”掛到嘴邊,可真正執行時能夠誠心地樂意做到者,爲數少矣。

二、就我個人的音樂課來說,我有時會自信的覺得自己是在跟學生商量,

可是爲什麼他們還是會那樣呢?說白了,自己的內心其實並沒有真正做到讓學生自 己去選擇,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書,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可以嘗試着做一些快樂體驗式音樂教學,讓每個學生輪流來當我們音樂課的小老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自由的、主動地去探究交流,允許學生突發奇想、展現奇思妙想。我相信讓每一位學生去努力做他自己想做願意做的事,他一定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這纔是真正的課堂教學需要達到的效果。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2

今年寒假培訓班伊始,學校就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自己研發編印的小冊子《今天怎樣做老師》——實驗(步雲)小學教師行爲規範要求彙編。大致瀏覽知道這本書裏有國家和學校的種種規範,並無激起多少波瀾。等得空靜心細讀,便越發覺得這本書沉甸甸的---它包含着領導的多少思考和投入,有着領導的多少的良苦和用心,又有着領導多少的希望和期待啊!

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爲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教育的國家的部分法律和法規。瞭解熟知了這些與自己的職業息息相關的法律和法規,教師就可以做到依法執教,就可以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爲,就可以堅守職業道德,就可以做到不隨心所欲,不激情犯罪。第二部分編入了我國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教育理論專著---《學記》的原文和譯文。第三部分是我校領導和教師多年來辛苦探索實踐而形成的,自己的有特色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核心辦學思想和理念。

這三部分,我最喜歡花費時間閱讀最多的就是第二部分---《學記》的內容。早就聽學過《學記》這部教育專著,也知道他對國人的影響深遠,卻從未有熱情積極主動地找來閱讀。這次領導高瞻遠矚把他編印在這本書裏,使我得以見到他的真顏,真得有一種很興奮很欣慰很急切的閱讀感。《學記》全文雖然只有區區一千多字,卻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它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社會教育教學經驗,尤其在教學部分的論述中,不僅總結了教學失敗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還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教學原則。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現在與未來。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爲師之道和教學方法的闡述。“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聽語乎!” 意思是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教師,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是啊,作爲一名“授之以漁”的教師,只有具備了海闊無邊的知識,才能滿足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追求,才能不出現課堂的尷尬,才能散發出魅力吸引學生,才能使學生信其道親其師,願學樂學。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幾句和現代的啓發式教學思想不謀而合,也就是說高明的教師的教學,在於善於引導,但決不牽着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啓發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全盤端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促動者,而不是一個灌輸者。作爲教師要循循善誘允許學生不懂,允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自學能力,讓他們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也能自由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學記》雖爲幾千年前的教育工作經驗,但裏面許多的哲理卻至今仍閃爍着真理之光。作爲一個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當時刻自省學習,提升個人修養,用心做好每一件點點滴滴的事情,很好地詮釋自己的職業。

總之,《今天怎樣做老師》這本小冊子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很多的啓迪,很多的收穫。藝術,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但願《今天怎樣做老師》這本浸透着領導心血和汗水的我校獨門絕技,也能走出校門,紮根每個教師的心田。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3

十二月,要讀一本好書,讓自己與孩子們一同成長。李愛羣老師的爲師之道《有情有趣做老師》是一本很接地氣的教育專著,書中描述了作爲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感悟,在教學活動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作爲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讀後,引發我在教育教學中的許多思考。

每個老師都有這樣的願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經驗告訴我,作爲老師,想讓一部分學生喜歡你很容易,但是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你真的很難。要做一位學生喜歡的老師,就要像李愛羣老師一樣,必須具備教學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長交流的智慧,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學生的未來,以博愛的胸懷面對全體學生。

第一章李愛羣老師提出了一個無痕教育之道,告訴我們教育的另一個名字叫“影響”,而影響往往是靜悄悄,沒有教育的痕跡,留給學生自然流暢之感---在教師的人格感染中、心靈碰撞中、理解傾聽中、真誠鼓勵中潤物細無聲的完成了育人使命。看完李愛羣老師的第一章也不禁回想起我剛踏入老師行列的第一年,滿腔熱血全身無不洋溢着使不完的工作幹勁,同時也是眼睛裏容不得沙子,於是常常讓孩子充滿怨念,讓我一身疲憊。每一天基本都是衣服溼透嗓子喊啞而收場,可是效果呢?不如人願。

隨着工作經驗的積累,我意識到對於孩子嚴厲的`教導也許並不是最佳的良藥,我逐漸明白要學會抓住教育的契機,那麼教育的契機在哪裏就像李愛羣老師說的,教育契機就是孩子犯錯誤的瞬間,在孩子犯錯誤的瞬間扎住這個契機,學會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認識到他的問題,並給與耐心告訴他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抓住孩子心底的那根弦,不多嘮叨也不多說教,換個角度在無痕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七章難得糊塗之心,李愛羣老師提到了鄭板橋說的一句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對真相,留一點空間與餘地,這就是難得糊塗。

還記得我在帶一箇中班時班上有個孩子W很喜歡貼紙,他不僅喜歡自己書包上的貼紙,甚至也喜歡別人書包上的貼紙,有一段時間很有幾個孩子向老師反應他們書包上的貼紙不見了,有一天有一個一個小朋友拉着W說:“老師我看到了就是他撕了我們的貼紙放到書包裏了,其他幾個被撕了貼畫的小朋友聽見了也湊了過去,在這種情況下我看到W的額頭冒出密密的汗珠,我沒有撕不是我撕的。我走過去對小朋友說:”老師也相信W不會撕大家的貼畫,也有可能是不小心掛掉了呢?你們的貼紙老師補給你們。“孩子們散去以後我看到他低下他的小腦袋,然後默默的從書包裏拿出那一堆”不見“的貼畫,放在了我的手心裏然後從那天起再也沒有小朋友丟掉貼畫了,反而他還會常常帶貼畫過來發給大家。

其實妙用一顆糊塗之心,這種糊塗並不是愚蠢,更不是對學生錯誤的包庇與縱然。心有底線和原則,眼有光芒與期待,纔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啊!

看完《有情有趣做老師》掩卷而思,爲什麼李老師會對教學能夠如此高瞻遠矚?他既能跳出老師縱覽全局,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歸根結底,我想還是緣於對孩子的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由此我想,我們做老師的,只有像李愛羣老師那樣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至少要在學生的生命裏留下什麼,那就是留下語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興趣和習慣。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4

近段時間,讀了荊志強老師的讀《幸福地做老師》一書,頗有收穫。特別是荊志強在談到“開展生本教育的具體做法”一節講道:老師是前置學習的精心設計者,要最大限度地把教轉化爲學,問題設計首先要淺入淺出激發學習興趣要讓學生能學。根本就是重點問題化,要形成問題串,知識辨析,問題導學。結合我校開展的《教學內容問題化》課題研究,談一點淺顯的看法:

前置性學習的問題設計是開展良好的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恰到好處的問題設計可以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不是越簡單越好,也不是越深奧越好,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來完成問題設計,那麼問題設計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

一、問題設計要有啓發性, 舉一反三有靈動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在教學中能揭示矛盾,喚起聯想,引起思考,使學生學會利用科學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而一些簡單的“是不是”、“對不對”、 ……這種問題看上去學生能簡單回答,實際上卻不利於啓發學生思維。因而教師應抓住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變化發展,精心設計具有啓發性的問題來引導、啓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獨立思考,使之應啓而發。

二、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貼近目標有實效

好的前置性問題設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引導學生一步步逼近核心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教學目標,收穫既定的知識、技能和情感要求。

例如在設計word《複製粘貼》一課的前置性問題時,可以這樣設計:1.回憶學習《畫圖》軟件時複製粘貼中學習過哪些方法?請寫下來至少一種方法。2.在進行復制粘貼前必須要做的一個步驟是什麼?3.複製與移動有什麼區別?這樣的問題設計層層深入,有針對性,使通過複習《畫圖》軟件中的'複製粘貼方法一步步接近word中的同類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點,真正把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前置性問題中就予以體現。到真正的課堂教學時學生就學得輕鬆,學得簡單,學得到位。

當然一個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前置性學習的問題,首先必須自己要對教材有深刻的分析,把握好知識點和教學的重難點,使問題導學有明確的學法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激活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以學定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5

人生本讓我們看到了很多教育的奇蹟,荊志強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塑造教育奇蹟的老師。在我讀完他的《幸福地做老師》一書後,我對他推進生本有了實踐層面上的進一步認識。

“學生像一個個小老師,能力極強!”;“孩子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每個孩子的發言都是那麼精彩。”;“老師在旁邊關注着每一個學生,不動聲色,但在關鍵的時候總是能把孩子的思路引回主題中。”不由地我感覺到生本的三個關鍵詞:民主、自主、發展。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不難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爲根本,爲出發點。生本教育能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生本教育並沒有加重教師負擔,也能讓教師輕鬆快樂的工作。對教師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種解放,可以讓教師發揮聰明才智,做好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如今生本教育也在實踐中不斷髮展與優化着,生本不僅可以輕鬆快樂地學習,還能帶來高分,所以生本像一支起義軍,帶領分數重壓下的莘莘學子和老師們舉旗高歌,一路凱旋。學生和老師在生本教育中獲得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獲得了長期發展。這種橫向與縱向的發展鑄就勝利基石,也是生本教育熊熊燃燒的生命力。生本教育帶給教育者們幸福,因爲只有正確理念和方法下才能讓職業昇華成事業,讓教育工作充滿喜悅走向成功,獲得人生價值與意義。生本給學生帶來幸福,學習不是囚禁勞役的`場所,而是綻放生命之花的聖壇,獨立自主,分享協作,高分高能。家庭是社會組成的最小基礎,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當孩子們在幸福學習的漫長時光中成長起來,家長、社會也會幸福感倍增。

荊志強老師讓我特別感動的是他對教育教學的那份執着和對學生的那份愛。他說:人生有兩大快事,第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第二,快樂有大家分享。人的意義在於活的有價值,有價值並不在於擁有多少金錢和榮譽,而是要讓別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師,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幸福地做老師,和學生一起開心地學,愉快地工作,成就了學生,發展了自己。我每天都有好心情,每天都有新發現。原來書可以這樣教,生活可以如此美好!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幸福”並不是那麼難以得到,只要自己明確教育的價值,用真心、真情對待工作,對待學生,那麼我們也可以“幸福地做老師”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6

做老師多年,一直兢兢業業,起早貪黑。很多人都說,“做老師舒服啊!有兩個假期。”當時我會毫不猶豫的反駁道:“你知道除了假期外,平時我們多麼辛苦。”從來沒去把“幸福”和“老師”掛起鉤來。可是讀了荊老師的這本書《幸福地做老師》,我開始反思:爲何我從沒感受到做老師的幸福?總結下來主要是我們觀念沒有更新。

我們總是怕學生不理解、做不好,在課堂上走神,不認真聽,回答問題答非所問,和參考答案大相徑庭,以至於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從上課的思路,到如何引導學生按我們的方式去回答問題,甚至想好了這個問題,學生有可能的答案,對於我們沒想到的答案我們都不予理睬。這樣,我們備課備得很教條,沒有樂趣,談何幸福?而學生呢?失去了自我,沒有自己的觀點、想法,長此以往,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只知道迎合老師,照本宣科,對學習失去興趣!師生之間關係淡漠,又何來幸福?

荊老師繼郭思樂教授之後,又加深了我們對課堂改革的理解——生本教育。要我們切切實實地改變觀念,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轉變爲“引導者”和“協助者”。教學工作必須依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所有教學活動則都成爲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助力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相信通過師生共同努力的生本課堂,學生解放了,教師才能解放,教學相長,共同成長。感受學生生命的燦爛,感受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只有那樣我們才能實現幸福地做老師!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7

讀書可以感知社會,瞭解自我。讀書可以給人智慧,使人勇敢,讓人溫暖。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手段,作家們讀書如恆,筆耕不輟,正是因爲讀書,他們纔有了更多的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他們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感悟,離不開書籍的滋養。對於讀書,他們都有着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胡適認爲,讀書的目有三點。第一點:讀書爲了生活。第二點:讀書是爲了更好地繼承人類文化遺產。第三點:爲要讀書而讀書。人們之所以讀書主要是爲了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讀書能力。

當老師兩年以來,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着,“當老師,你快樂嗎?幸福嗎?”面對班級的平均分,學習上不去的學生,教師的壓力也日漸增多。當工作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之後,整個人都覺得倦怠了。現在,大多數的老師沒有幸福感,因爲每天要忙於各種各樣的工作:備課,上課,等等……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名目繁多的檢查,真的感到心力交瘁。

當我讀完《幸福地做老師》一書之後,也想了很多,自尊、自信、自強是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源泉,只有幸福地做老師才能讓學生幸福。我想,很多人往往是在人生的路上,在行走途中,錯誤地把星座當做目的,而忽略了觀賞沿途的風景,造成人生的混亂。而我,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努力調整自己的思維,每日早晨早早來到學校,有人會問“你不覺得累嗎”也許又是會身心疲憊,但一想到學生們的笑容和聽到的朗朗讀書聲,累,但也凝聚着快樂。因爲,我看到的是孩子們的進步,感受的是他人所體驗不到的做教師的幸福。我發現有時候心態決定一切,如果我們每天都心存報怨,心懷厭煩,那麼世界上的一切在我們的眼睛裏都會看不順眼,一切工作都會顯得了無生趣、索然無味。

書中的很多案例令人感動。感動之餘又不禁想到自己,如果有人問我:“你會真正的喜愛自己學生嗎?”在沒有看書之前,我會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我是一名職業教師,我的`職業道德中要求我們必須愛我們的學生。這不正是教師的職業精神嗎?可是細細想想吧,我們的教師行爲是否與說的相一致?就比如面對問題學生,您自己是否能有足夠的耐心呢?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一些表現出色、成績優秀同學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經常搗亂的同學的火冒三丈。反觀自己,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說的真正喜愛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書中還說到要學會欣賞你的學生,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那麼,就讓我們幸福的閱讀吧,不去爲了寫讀書筆記而閱讀,不去想着爲了完成任務而閱讀,我想說的是,任何一項創造都是需要代價的,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勤的汗水與淚水來滋潤,當一切成爲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纔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8

我拜讀了趙國忠老師的《今天可以這做老師》,封面上有一段文字“今天有這樣的教師,他們在開學的第一天給學生帶來無比的驚喜;今天有這樣的教師,他們是真正的教學大師,他們的課堂永遠高效有趣。

今天有這樣的教師,在他們眼裏永遠沒有“差生”,他能讓最差的學生的學生考取重點大學;今天,有這樣的教師,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獲得最精彩的教師人生……今天,我們可以這樣做教師!”。這段話簡簡單單,卻讓我感受到教師的無窮魅力。我被書中許多中外優秀教師對學生那濃濃的愛與超常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深深地感動。同時讓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今天可以這樣做教師》這本書中列舉了許多案例,如小學裏的大師桂賢娣,小螞蟻的偉大起點常麗華,讓“倒數第一”考上北大的王金戰,一個創造教師奇蹟的雷夫,差生的救星李聖珍等等。在拜讀完這些教育大師的教育故事後我不經感慨,每個大師成功的背後都是他們對於學生的愛,對於學生的付出。

這些大師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學裏的大師桂賢娣,她接觸的學生也是我們現在正在接觸的學生,但是她對於學生付出的愛卻不是我們所能企及的`。她還自創出了屬於自己的“因生給愛10法對待病殘生愛在得體,體弱生愛在關心等等。桂賢娣老師,她不僅懂愛會愛,她還是一位頗具教學藝術的老師,她獨創的情感教學法得到了專家和老師們的高度評價。從書中所列舉的幾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桂賢娣老師做的都是一件件小事,正是這些小事最真實的演繹着她的藝術,也進一步的將她的教育藝術,磨練的愈加爐火純青。桂賢娣老師是一本愛的教科書,用她的情感教學,用她的情感育人,正是有她這樣的大師,鼓舞着我們,給我們這些後生們做出了指引。

教師這個崗位,工作紛繁複雜,但是我也體會着一名教師所特有的幸福。我愛學生,學生也愛着我。通過這本書,我才真正體會到:如果像俞老師、桂老師那樣,愛的恰當,愛的得體,愛的有效,這樣的工作纔會充滿色彩,五光十色,光彩奪目。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9

生本教育已是近三年來我市教育界最爲關注和認可的一種教育理念,從上至下生本教育猶如一泓清水滋潤着每一位教育者和學生,可謂受益匪淺。部分學校已經邁出了生本的腳步,到廣州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的實踐地學習生本。我們學校也有部分教師親臨生本課堂,感受生本教育魅力。在學習歸來的心得交流中,我始終感受到學習者對生本教育由衷地敬佩。“學生像一個個小老師,能力極強!”“孩子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每個孩子的發言都是那麼精彩。”“老師在旁邊關注着每一個學生,不動聲色,但在關鍵的時候總是能把孩子的思路引回主題中。”不由地我感覺到生本的三個關鍵詞:民主、自主、發展。

很多老師的課堂是假民主,說是什麼讓孩子能大膽地思考,大膽地發言,可是往往老師更在意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更在意學生是否能往她所預設的教案一步步往下走。可以說,課堂中老師心裏早有一本劇本,有甚至在公開課上哪個孩子發言內容都句句確鑿,唯恐不對。學生的舉手是多了,可惜都是羣衆演員。生本教育反對僞民主,提倡真民主。老師的教案是簡案,只有上課的大致思路和中心議題,老師把備課的功夫放在了理解教材,對教學相關知識的收集整理中。上課是讓孩子知識強化和對知識充分探討深入的平臺,貴在將各種知識變成內在的認識,每堂課都是一次頭腦風暴,是一次知識大爆炸。所以生本的課堂中,老師是組織者,把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很多時候我們常有這樣的顧慮,小學階段可以讓課堂民主起來嗎?其實不然,民主課堂能組織有序,學習效果顯著是因爲老師有着深厚的教育功底,能很好掌控着教學局面,而這需要很多的教育經驗和成熟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反對每個教師都去放手開展生本課堂,甚至連良好的課堂都無法保障時,還是先練好內功,再追求“武功”的更高境界。生本就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能做好生本的教育者是由內而外的對生本的認同和追隨,才能真正做像與做對生本,免得東施效顰,誤人子弟。

最近在《新讀寫月報》中看到有關杜郎口中學課的評價,特別是封面上大標題《杜郎口中學課不是好課》幾個字格外引人注目。也許是好奇心強烈,因爲文人的口水仗總是讓人看得特別過癮,支持的,反對的,贊成的,唾罵的,一片譁然。看罷後,我不僅發現,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不是有點類似生本課堂麼,至少是很相似,爲什麼他們的課會讓人質疑?這個問題很複雜,放後面再說,至少在聽課老師的課堂實錄中我看到了自主這個關鍵詞,或許杜郎口中學某些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的能力差了點火候,讓人感覺交了聽課的門票錢不值。

唉!教育本是清淨之地,過猶不及啊。我沒聽過杜郎口中學的課,自然說不好到底是好課還是破課。至少應該好課的比例大於有點失敗的課,否則怎能如此吸引全國各地的教育者蜂涌而至。所以我們看生本課堂,應該也有好課也有不如意的課,不能一概而論。生本課堂中學生的自主,自主講題,自主組織探討,自主總結,這種自主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纔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本就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老師和家長的事。現在很多孩子把學習的意義混淆了,總覺得學習是別人的事,總在做別人的事。可得以下學習公式:沒有興趣+沒有樂趣+沒有動力=成績一塌糊塗。生本被譽爲喚起生命的'教育,是尊重兒童生命的教育,那是因爲生本教育喚醒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意識,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塑造培養了學習自主的重要學習習慣,具備這樣條件的孩子放哪都能成功。所以生本讓我們看到了很多教育的奇蹟,荊志強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塑造教育奇蹟的老師,欣慰的是生本教育找到了這樣一個默默實踐教育真理的前行者,生本教育再次在荊老師身上放光溢彩。

在我讀完他的《幸福地做老師》一書後,我對他推進生本有個實踐層面上的進一步認識。於是突然涌出個念頭來,像荊老師這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師,如果不是就職教育系統而是就職在金融、醫學、科學等其它領域,鐵定也是個人物。拿某位諾貝爾獲獎者答記者問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幼兒園學習和養成良好習慣才使我成功!”看來生本不僅需要在小學植根發展,幼兒園也需要生本,生本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0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他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爲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荊志強老師編著的《幸福做老師》一書,我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真的拜讀,對當前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得到釋疑。教師不是哲學家、教育家,但是不能只埋頭教書,而沒有自己的教育思考。荊老師認爲:生本教育中的着眼點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學生個體能力的全面培養和發展,我們應以生命的觀點去看待教育,讓校園生活,課堂生活充滿愛、充滿生命的脈動,則教育也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荊老師的書中還提到,在實行生本教育過程中,要做到六個心:一是愛心――把愛賦給學生;二是創造心――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三是平等心――與學生平等相待;四是細心――細節,五是耐心――克服煩躁情緒;六是關心――全心全意爲學生服務,在工作中處處體現生本。作爲一個教育者,來說,我們教師就應該更廣泛的去閱讀增加自己的知識奇點跟上時代的進步,陶先生說很多教師不能抵達心靈寧靜的港灣,甚至與讀書了一場告別式的'"演說",一個老師,沒有淵博的知識,何以去引導學生、昇華學生呢?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會不寒而慄,如坐鍼氈。反思自己,何嘗不是這樣的?總是藉口工作太忙,很少讀書學習。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努力做到:每天閱讀時間,有思考的時間。讓閱讀使我歸於平靜,與偉人、名人對話;讓思考,帶我穿越歲月的迷霧,錘鍊教育的智慧,讓自己那顆浮躁的心能在讀書中淨化。保持住自己的熱情、激情,努力的挖掘自己從事的工作內在價值與趣味性,使自己對工作、事業有一種日日新、月月新、年年心的感覺,使自己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幸福是一種心態和狀態,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心態決定狀態,有了好心態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是愛的事業,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對生活,就能,愛每一個學生,同他們打成一片,非常專一的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就能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禮、引導和激勵。況且,有了好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一些豁達,就會視教師爲一種藝術,在忙碌之中,創造之中的收穫更多的幸福,樂此不疲雖苦優甜。

有了伴隨幸福的教育,纔可能有伴隨幸福的學習。有了幸福的教師,纔可能有幸福的教育,纔可能有幸福的學生,只有認爲做教師是幸福的,我們的工作纔是積極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所以讓我們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1

拿到這本書,隨手翻閱了一下,就被其中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展示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從第一章讀起,內心完完全全被“生本教育”幸福地佔據了。

且看——“課堂上讓學生主講,作業讓學生批閱,無論是抽考還是統考,學生成績穩居全鎮第一。”“因爲能調動學生,效果就好。”“努力把繁重的課堂講授變爲輕鬆機智的主持,讓學生從被動的聽衆變成課堂活動的主角,把課堂變成劇場,小品、相聲的舞臺。”“語文課重在自讀自悟,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大閱讀。”“真做不累,我是天天生本,每天快樂,享受生活。假做會很累。”……

說實話,讀荊老師的文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年前。那時,我們校也颳起了一兩年的“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課改風,而且是轟轟烈烈,小黑板,全組參與展示,小組圍坐,小組評價等等強制入課堂。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就沒有再進行下去。再後來,我們的課堂“百花齊放”“隨心所欲”起來。現在,有的課堂上,老師講解像鬱鬱蔥蔥的`森林,唯恐哪裏漏掉什麼。我是個很笨的人,經常在各家不同的教育觀中有點迷失方向的頭暈。再加上總是覺得任務多、課程緊,把課堂當學生的舞臺,充分讓他們展示,一開始他們弄不好,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又沒有耐性等待他們展示的成長,因此,本來還沒有成熟地操作的我就丟掉了原來的大膽放手。現在的課堂,不是主持,而是佔完完全全的主導加示範,有時候“導”的有些累。學生聽課狀態不佳時,我經常用強硬手段強制學生回到正常的課堂狀態,比如提問、罰站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自發釋放出來,我經常感覺自己手中像是有一根繩子,緊緊地拉着學生,自己一鬆學生就不往前走了。多麼希望預習課上,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課上,老師輕鬆自在,只是適時點撥即可。

現在所接的班級,沒有尖子生,我期末考試後在總結這學期的措施時其中有一條是讓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當小老師,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口才。這學期,雖然有所關注,但還沒有完全放手,還沒有放心!

我憧憬荊老師的生本課堂,憧憬他們課堂上隨心所欲的展示,憧憬學生上上下下來來去去的自由,憧憬他們的積極主動。但我知道,課堂上的精彩呈現,是因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措施,如,預習措施、小組評價措施等。而所有這些,是有根的,荊老師的生本教育之根是“六心”——愛心,創造心,平等心,細心,耐心,關心。這纔是教育的靈魂啊!

相信學生,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的力量,把“生本教育”的種子種在自己的靈魂裏,把“生本課堂”的種子裏種在學生的心田裏,相信,歲月能見證神奇!莫徘徊,莫猶豫,大膽地走在“生本課堂”的課堂教學之路上,收穫的將是課堂的異彩紛呈,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2

閱讀 荊志強老師《幸福地做老師》一書,對我感觸頗深。其中感觸和振動較大的是書中第3頁荊志強老師對於備課的理解“備課不是教師知道要講什麼,而是要知道學生學習需要得到什麼幫助”。

事實上,此段論述揭示了當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我們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從教師、教材的角度去把握備課的重難點,注重的是怎樣在課堂裏把知識點講透、講清,完成備課所要求的教材上學生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教學的主體——學生,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教材知識點所需要教師的幫助或攙扶。

特別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電腦的普及,教師的'備課已經從用鋼筆書寫發展到在電腦前敲擊鍵盤輸入。而更多的普遍現象則教師都已經使用電子備課或備課資源共享,從而使備課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相同化。

我很欣賞荊志強老師最珍貴的“備課收集本”,荊志強老師是“先備課”——上課——再備課——再上課”,教師不光要知道在課堂上講什麼,更需要學生在學習時需要什麼幫助,特別把學生的需要在備課裏要體現。生本教育的宗旨——“真誠,知人善任,高度尊重學生和全面依靠學生”。荊志強老師的備課理念——“備課不是教師知道要講什麼,而是要知道學生學習需要得到什麼幫助”,這正是生本教育理念之體現。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3

陽光透過窗子柔柔的灑在她的臉上,淺淺的笑着,緩緩的寫着,柔柔的講着,一個個難題就悄無聲息的解決了,“真厲害!我也要做這樣的人。”小學三年級的我就有了當個老師的願望,那時的我覺得老師就是“頭戴光環,充滿智慧,什麼事都能解決的神”,雖然幼稚,但這個信念支持着我走上的三尺講臺。

這幾年的教師生涯:被學生氣哭過;被家長感激過;被領導表揚過;被同事幫助過;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靜靜的想想:我很慶幸,我不但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我更有一份自己願意努力做好的事業。但說到“幸福”我總覺得很遠,很遠,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要有多大的成就,纔有資格享受這份事業帶來的幸福?”我總這樣想。

喜劇演員範偉說:我餓了,看見你手裏拿個肉包子,你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你穿了一件厚棉襖,你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了,你就比我幸福。

教師的幸福? 我一直覺得這是個肉麻而煽情的話題。幸福是一種個人感覺,何必拿出來說呢?我這樣想着,卻不知不覺開始審視自己:我生活在學生中間,我教育他們,他們感染着我,這種來源於學生的成長與信任的幸福的`體驗與感覺。成績落後的學生在我指導下進步了,犯錯的學生在我的教導下改正了,願意把心底最祕密的事情告訴我了,把一多自認爲做的最漂亮的花送給我了。這一切中,我真實而深刻地體驗與感受着來自另一個生命所帶給我的幸福。

還記得那天早上,公交車一如既往的喘着粗氣的靠站,裝上幾個人又笨重的關上車門出發了,“司機師傅,等等,有人還沒上呢!”突然一個清脆的男聲劃破了清晨的慵懶,我睜眼一看,原來是他,那個調皮的小不點,現在長高了不少。只見他一邊喊司機一邊衝下車扶着一位老大爺上車,還招呼着找了個位置讓大爺坐下,最後才放心的站在了傍邊的角落裏。看到我時還不忘問候一句“陶老師早!”引得原本謝謝他的大爺都轉過來朝我笑了笑,我還真有點不好意思。

中國有句諺語:“如果你想要一輩子的幸福,就去做園丁吧。”因爲園丁不但能傳授知識,還能與生命一起成長;在伴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在收穫着新的喜悅。

原本不知道教師的幸福到底是怎樣的,也不覺得教師有什麼幸福,可是當看到學生爭着舉手回答問題;當聽到有別的人誇自己班裏的孩子,心裏有說不出的開心,興奮!也許這就是幸福吧!看到自己的學生快樂的成長,聰明的做事,健康的做人,我想這就是教師的幸福。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4

最近我拜讀了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老師——我的生本教育實踐之路》,讓我特別感動的是荊老師對教育教學的那份執着和對學生的那份愛。他說:人生有兩大快事,第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第二,快樂有大家分享。人的意義在於活的有價值,有價值並不在於擁有多少金錢和榮譽,而是要讓別人生活得更有價值!

一轉眼,我的教師生涯已有20載。有時我很懷疑:這是真的嗎?想想那個青澀的我踏上講臺好像就在昨天。20年不長,它只是人生的一個段落;20年也不短,比我任教班級學生的.年齡都大。仔細數來,20年的教學歷程中,大約有15年我一直在擔任班主任工作。自從擔任班主任工作,我更是深深的感受到:當一名教師不容易,當一名班主任更不容易。這些年來,我清楚地明白了:班主任工作是瑣碎的、繁忙的、更是具有挑戰性的。學生每天的學習要班主任關心,班級的紀律要班主任費心,就連班裏的衛生也要班主任操心,每天下來,我經常是筋疲力盡,身心疲憊。還有,現在教師不但要忙於各種各樣的工作:備課,上課等等,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名目繁多的檢查,真的感到心力交瘁,做教師的幸福感驟減。

當我讀完《幸福地做老師》一書之後,思考了很多。我想,我們很多人往往是在人生的路上,在行走途中,錯誤地把行走當做目的,而忽略了觀賞沿途的風景,造成人生的遺憾。荊志強老師書中的一句話“如果你把學生當作魔鬼,那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學生當作天使,那麼你就生活在天堂。”讓我終於找到了答案:自尊、自信、自強是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源泉,只有老師自己感覺到幸福,才能讓學生幸福。而我,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如果我們每天都心存報怨,心懷厭煩,那麼世界上的一切在我們的眼睛裏都會看不順眼,一切工作都會顯得了無生趣、索然無味。而當我們把教書育人變成一種事業而非職業的時候,即使疲憊寫在臉上,我們也會感覺到幸福如午後的陽光懶散而寧靜。只要帶着愛心走進課堂,那麼再調皮的學生也會是可愛的;只要帶着快樂走進課堂,那麼再枯燥的課堂也會變得快樂。

細細想來我們做教師還是非常幸福和快樂的。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會讓我們有很多的驚喜,幸福無處不在:當迎面聽到無數聲“老師好”時,當教師節來臨時收到學生無數的祝福時,當我的課堂上所有學生都在認真研究問題時,當我們批評過的學生不記恨還主動給我們打招呼時。,難道不讓我們覺得幸福嗎?只要能帶着一顆愛心去觀察,幸福其實一直就在我們身邊。

其實要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自己要能守住心靈的寧靜,有樂於奉獻之精神;對學生有着大愛和寬容之心;要熱愛這份教育事業,對社會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因爲有愛,我們才深深的感動;因爲有愛,我們纔不懈的追求;因爲有愛,我們才無比的幸福。任何一項創造都是需要代價的,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勤的汗水與淚水來滋潤,當一切成爲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纔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我這樣做老師》讀後感 篇15

讀了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老師》後,我瞭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如何讓“生本”的理念貫穿我們的政治教學,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但“生本教育”並不這樣認爲,它提出“學生纔是教學的最大資源,教學過程要以尊重學生的內部自然規律爲教學前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說: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並不是老師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知識的獲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啓示”,什麼是“拋秧啓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爲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

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爲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爲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

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爲,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爲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爲宗旨的教育”。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要在課堂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敢於放手,並真正依靠學生自主地學;善於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教學情境;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快樂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