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精選13篇)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精選13篇)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1

莫言大家一定不再陌生了,對於莫言的作品,我很是喜歡,並且還讀了一些。《透明的紅蘿蔔》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莫言筆下經常出現承受着苦難但感覺豐富的形象。這個沒有名字也很少說話的黑孩子,無疑是莫言許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濃縮。我覺得,這是作者對生存體驗的開拓:黑孩子能夠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難,他在滴水成冰的嚴寒天氣裏,只穿一條短褲,光着背,赤着雙腳;他能夠將燒紅的鋼鐵攥在手裏;他能夠對自己身上的傷口熟視無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夠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奇異而美麗的事物;他能夠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他能嗅到別人嗅不到的氣味……正是因爲他具有了這些非同尋常之處,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來既奇特又新鮮的世界。

他就用自己的眼睛開拓了人類的視野。金色的、透明的紅蘿蔔,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閃電,撕裂了黑暗,給人帶來了溫暖的力量。黑孩子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之所以能將自己淬鍊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焚”的小精靈,就是因爲在他純真的童心裏,有一個美麗的夢幻世界一個晶瑩透明紅蘿蔔。正是這個美得讓人落淚的紅蘿蔔,使黑孩子能超脫於人世的苦難,超人於貧困、憂傷、恐懼之上。

莫言結合想象現實,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創造了一個宇宙,喚醒你的感覺,甚至是多種交錯的感覺,從而喚醒最終的第六感你對書中環境,書中人物產生的感情。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2

大家都認識“得獎瘋狂戶”——莫言吧?除了衆所周知的於二零一零年獲取的國際最高文學榮譽諾貝爾文學獎之外,在今年,他的短篇小說《表弟寧賽葉》還獲得了首屆“禧福祥杯”《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說獎,二零一一年榮獲第八屆矛盾文學獎,同年,他又獲得了韓國萬海文學獎,二零零八年,他又榮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所以,他的作品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西方國家,都被推選爲“上等營養品”,人們對他的作品十分熟悉。今天,我又懷着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他的成名作,一本長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

《透明的紅蘿蔔》這本長達32000字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從小就受到繼母虐待的孤兒黑孩,他身性孤獨,喜歡獨來獨往,經常坐着或站着發呆。後來,他被趕到工地,受到了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同情;最後,孤兒小黑孩的紅蘿蔔被小鐵匠用力地拋進了水裏,再也找不到了,小黑孩把所有的正在成長中的紅蘿蔔給拔得一乾二淨了。

讀了這本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舊中國當時多災多難的艱難歲月裏,多少的勞動百姓倒在了血泊之中,這說明了當時的特定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缺乏相信、缺乏基本的信任,甚至缺乏同胞與同胞之間的血脈親情!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是多麼重要啊!血肉親情可以使人重拾信心!不知道是哪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引人深思的話語:“親情是什麼?她是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種可以感受責任,而後卻將責任變爲習慣的無私。”,是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以真誠互相對待,互相幫助,世間不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了嗎?

親情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從莫言這本《透明的紅蘿蔔》中得到的啓示!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3

黑孩兒,一個父親下關東,後孃好喝酒的可憐孩子,骨瘦如柴,跑起來只有動作,沒有速度。他生在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被調去拓寬泄洪閘,與他同去的還有小石匠,一個魁梧的年輕人。

到了泄洪閘,婦女們對他議論紛紛,隊長也看不起他,但是,外村的漂亮的心地善良的菊子憐憫他,幫助他。他時常望着別村的黃麻地發呆。後來人手緊缺,他被調去拉打鐵的風箱。打鐵的是一老一少,一師一徒,徒弟瞎了一隻眼睛,師傅不愛言語,黑孩初到那裏,什麼都不懂,連簡單的拉風箱也不會——他太瘦了,不知是他拉風箱還是風箱拉他。後來他不斷成長,被砸過手,燙過手,但一直不愛說話,對菊子的幫助不理不睬。後來小石匠與菊子產生了戀情,小鐵匠內心不服,與小石匠矛盾重重。最後,菊子被小鐵匠誤傷,黑孩因爲偷蘿蔔被抓,剝了衣服趕回了家,而他找得,是自己曾看到過的透明的胡蘿蔔。

故事就是這樣圍繞着黑孩展開了,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一個少語的孩子。他生在中國摸索前進的時代,困難的時代。文中的菊子姐是個善良的人,與其說她是黑孩認的姐姐,倒不如說她是黑孩媽媽的替身,她一直關心、照顧、保護黑孩,甚至因爲黑孩而瞎了一隻眼睛。小石匠與小鐵匠則有着同樣的暴躁與虛僞,爲了菊子大打出手,反映時代狀況。

我認爲,故事中的黑孩象徵着不幸,而菊子便是少數有人情的人,其他人則是一羣獸類,失了人的本性。作者用生動的形象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色及那時人們的心理狀況,揭露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其實黑孩是幼時作者的化身。作者是農民出身,家境貧寒,甚至曾在大年三十討餃子,但父親對他十分嚴格,因此造就了作者,造就了黑孩。

總之,黑孩是無數痛苦者的化身。我們應該關心受難者,而非冷眼相對;我們應同情弱者,而不是視而不見。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4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對於這篇文章,我有很多的看法,我從一個讀者的角度看這部作品,非常喜歡,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從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莫言具有兒童般製造幻象的天賦。他自己認爲,一個人的夢幻能力跟他有一段非常孤獨的經歷是有關係的。他在童年就跟大自然產生了一種特別親密的關係,在夢裏,他經常會總覺得有一股強大的氣流頂在他的肚子上,把他托起七米以上,這種奇妙的感覺至今也沒有消失。這就可以理解黑孩爲什麼會經常無緣無故地陷入幻想以及黑孩眼中的紅蘿蔔爲什麼可以是透明的。

王小波也曾經在他的小說中有過“透明的紅蘿蔔”的'說法,他這樣寫道“以一棵胡蘿蔔爲例,別人告訴我說,看起來是一個橘紅色的疙瘩,但是我看就不是這樣。它是半透明的,外表罩了一層淡紫色的光,裏面有一層淡淡的黃色。再往裏,直抵胡蘿蔔心,全是冷冷的藍色”這是色盲者眼中的紅蘿蔔。色盲和孤獨的孩子在某一點上是可以共通的,那就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是迥異於普通人的,帶有魔幻和想像色彩的。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5

如果有一種記憶是全民皆有的,那就是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味覺五感。用比擬的方式調動你對於五感的記憶,你自然能夠同感。而一次調動你多種的感官,讓你看到的同時聽到,聞到,摸到,甚至嚐到,你自然會迅速被拉入場景,帶入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感受。我印象中的莫言在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記不真,所以又把《透明的紅蘿蔔》這一篇翻出來看。

還記得當年看這一篇的時候,捎帶看過一點文學評論,說其中提現了非常明顯的“童年視角”,是說這其中很多是孩子的視角,有了變形,誇張和魔幻,今天看是有這麼些意思,但是莫言是怎麼借給你一個出生在大幾十年前,爹出走,娘不在,後孃老虐待的敏感孩子的眼睛呢,靠的就是通感。

試看這一段:“河水溫暖,沒到了他的肚臍。褲頭溼了,漂起來,圍在他的腰間,象一團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他把兩隻胳膊?煞開、一隻手拖着桶,另一隻手一下一下划着水。水很硬,頂得他趔趔趄趄。他把身體斜起來,弓着脖子往前用力。好象有一羣魚把他包圍了,兩條大腿之間有若干溫柔的魚嘴在吻他。他停下來,仔細體會着,但一停住,那種感覺頓時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象魚羣驚惶散開。一走起來,愉快的感覺又出現了,好象魚兒又聚攏過來。於是他再也不停,半閉着眼睛,向前走啊,走……”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6

最近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聽這名透着股濃濃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雖然我對莫言的認識還停留在《百年孤獨》,但是通過這本書, 我更加的瞭解了莫言。

黑孩,沒名沒姓背景簡單沒有臺詞,單通過周圍那一撥人塑造了那樣一段歲月那樣一個形象,無論是手法還是語言都是很棒的

傳說中這是他自個兒的形象再現那他小時候還真夠苦的。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7

最近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聽這名透着股濃濃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雖然我對莫言的認識還停留在《百年孤獨》,但是通過這本書, 我更加的瞭解了莫言。

黑孩,沒名沒姓背景簡單沒有臺詞,單通過周圍那一撥人塑造了那樣一段歲月那樣一個形象,無論是手法還是語言都是很棒的

傳說中這是他自個兒的形象再現那他小時候還真夠苦的。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8

最近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在上世紀80年代,莫言這篇《透明的紅蘿蔔》炸響文壇。在作品中,莫言通過小說人物黑孩訴說了他少年時代吃過的苦,生活環境的寂寞荒涼,無人理睬卻又耽於幻想的那一段時光。因此,透過黑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理解莫言作品的內涵。

秋天的一個早晨,潮氣很重,雜草上、瓦片上都凝結着一層透明的露水。槐樹上已經有了淺黃色的葉片,掛在槐樹上的紅鏽斑斑的鐵鐘也被露水打得溼漉漉的。隊長披着夾襖,一手裏?着一塊高粱麪餅子,一手裏捏着一棵剝皮的大蔥,慢吞吞地朝着鐘下走。走到鐘下時,手裏的東西全沒了,只有兩個腮幫子像秋田裏搬運糧草的老田鼠一樣飽滿地鼓着。他拉動鍾繩,鍾錘撞擊鐘壁,響成一片。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9

《透明的胡蘿蔔》是莫言的另一部力作,是對傳統和主流的又一次襲擊和挑戰,也是一次背叛,雖然名氣不及《紅高粱》,但它帶給人的震撼卻絲毫不減。莫言是一個妖怪,他飄忽詭異,變化多端,你永遠也抓不住他。他的行動總是出乎塵外,在你驚魂未定呼吸未平的時候他卻又掀起另一波浪翻涌上來,頓時淹沒了理智和情感,淹沒了感覺和經驗。

莫言的文字有着一種極端的美,這種極端的美建立在極端的暴力之上,使人讀後感到某種自虐的快慰。莫言是從容的,他有着如大地一般安穩堅實的自信,在他筆下奔波遊走的不是墨,是靈和肉,是灼熱的即將要爆發的憤懣,是冰冷的永遠也滲不透的悲傷。在莫言的作品中,貓是出現次數較多的一種動物,它神祕、妖嬈、兇狠、孤僻,它溫柔、暴戾、豔冶、率真,它身上有迷人的魅惑力,它是一種象徵一種隱喻,在它的背後是一種思想一種靈魂,在它的面前是一場追尋一次放逐。你永遠不知道莫言到底在想什麼,讀着他的文字你會覺得有股涼意自腳底一直竄至腦後,在身後形成一條冰冷的帶狀區域,如同揹負着一柄長長的銀質軟劍,風一吹涼颼颼地瑟瑟作響。他不動聲色地給你講述一場天下最殘酷的行刑式,他用最精確的語言爲你描述每一個令人驚竦的細節,但當你瞳孔張大,心跳驟然減慢的時候他卻嘎然停筆,大笑着跳開了,只剩下讀者兀自心顫。

黑孩,那個在冬天仍舊打赤腳,光着脊樑,只穿一條骯髒長褲的孩子,那個跑起來只有動作沒有速度的孩子,那個睜着大而明亮的眼睛彷彿入了定一樣的孩子,那個砸破了手指抓起一把黑土按在傷口上的孩子,他是一個迷,是一個遊蕩在人間固守內心的精靈,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他不知道人間的恨與愛,他的一切都只存在於今天,存在於黝黑的泥土裏,存在於煤炭和飢餓裏。他目中無人,在別人蜷縮在橋洞裏講着下流的話語時,他對一切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他的眼裏只有一副奇特美麗的圖畫:一個金色的胡蘿蔔,形狀和大小都像一個大個陽梨,還拖着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鬚像金色的羊毛。胡蘿蔔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裏包孕着活潑的銀色液體。胡蘿蔔的線條流暢優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透明的胡蘿蔔一定象徵着什麼,黑孩一定象徵着什麼,還有老鐵匠和河邊的野鴨,還有小石匠身上的傷疤,還有菊子手帕上繡着的鮮紅的花。可是他們到底象徵着什麼呢?也許他的初衷並不在於此?也許他只是在發泄情緒而並不是表達思想?可我爲什麼深信不疑小說中的每樣事物都有所影射呢?究竟是什麼?是什麼?我不停地追問,卻沒有答案,一切都只是揣測。我似乎聽到一首古老的歌謠,這歌謠沉悶憂鬱彷彿隔了一千年一萬年的時間從遠古的土地下面傳出來,轟隆轟隆,轟隆轟隆,音色渾濁如同耄耋之年奄奄一息的老人在飲水,水在咽喉裏停滯了,忽高忽低地滾動着卻始終不能嚥下。於是又夾雜了喘息聲和肺葉竭力張合的聲音,咳嗽着,嗚咽着,咆哮着。突然有一股尖銳的鈍痛刺破了我的耳膜戳傷了我的眼睛,有許多水從眼睛裏流了出來,可那不是眼淚,那是誰受了傷後委屈的呢喃。

我知道一個天地間最隱蔽的祕密——我也是黑孩,目中無人,固守內心,虔誠地跪在土地上高舉起一隻蘿蔔望向太陽,望到雙目澀痛,望到淚流滿面,望到忘卻了自身和環境,望到入定。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10

談到莫言,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籍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這個獎歷史上第108位得主。他能獲這個獎,無論是從作品的數量,還是說作品涉及的面,還是說作品的深度,都是實至名歸的。莫言的小說創作就像井噴,每一部作品的寫作速度都是驚人的。他在寫作的時候,保持了一種驚人的氣場。

關於這本《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寫作的時候,他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讀書,因爲批評了成名作家的一個作品,他爲了證明自己,用很短的時間,寫出來這樣一部震動文壇的中篇小說。小說發表後,莫言得到了他所在的軍隊系統以及文學雜誌的矚目,爲他以後的寫作打開了一扇大門。

《透明的紅蘿蔔》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中有黑孩、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鐵匠四個主要人物,黑孩是主人公。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主要人物黑孩只有10歲左右,他是一個神祕的倔強的小孩,無父無母,在小說結尾,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小說主要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殘酷與對溫暖的嚮往,其中塑造的透明的紅蘿蔔這個意象,在今天看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黑孩這個人物形象,有莫言本人的色彩。莫言把他自己在農村曾有的孤獨,投射到了這個小黑孩身上。他本人也確實曾在鐵匠鋪當過小工。黑孩長期沉默寡言,思維與別人都不一樣,透明的紅蘿蔔,是他眼裏的愛和溫暖的象徵,卻被小鐵匠粗暴地扔到了河裏。在寫完這篇小說以後,莫言受到了主流文學界的歡迎。這小說裏黑孩的牽人心絃,藉助了兩個很突出的物件,一個燙傷了他的手的滾燙的、蒙着灰白的鐵釺,和一個他眼睛裏金色、透明的紅蘿蔔,前者寫這孩子對苦痛的麻木,後者寫這孩子對溫暖的留戀。

或許我們無法想象那個年代的生活、經歷、心酸,但通過這部中篇小說,我們或許可以瞭解一下當時的境遇,與此同時,我們也真正地被故事中的黑孩的人物形象所打動。生活在當下的時代,人生的道路依然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問題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任何打擊,黎明前的曙光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都說故事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每一個筆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會映射出自己的光芒,從而不斷髮散思維,折射出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11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我對裏邊的很多地方有很多的話要說。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可以不說就不說,莫言的奇怪印證了他的名字——莫言,不想說,不願說,無聲的世界是最美的,很多話,莫言願意讓自然和動物來代言。除了童年視角,他還喜歡從動物的角度來敘事,“從衚衕裏,鴨子們望見一個高個子老頭兒挑着一卷鋪蓋和幾件沉甸甸的鐵器,沿着河邊往西走去了。”講的就是老鐵匠被小鐵匠擠兌出走一事。“老頭子走了,又來了一個光背赤腳的黑孩子。那隻公鴨子跟它身邊那隻母鴨子交換了一個眼神,意思是說:記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樹滾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後也下了河拖着桶殘水,那隻水桶差點沒把麻鴨那個臊包砸死……這個在前面也有敘述,”不知道用什麼姿勢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樣把他澆溼了。

他的臉碰破了路,鼻子尖成了一個平面,一根草梗在平面上印了一個小溝溝。幾滴鼻血流到嘴裏,他吐了一口,嚥了一口。鐵桶一路歡唱着滾到河裏去了。……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我們關心的一直是人的世界,殊不知,動物也在用他們的眼光品評人,這就是莫言敘述視角的獨特之處。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12

這本《透明的紅蘿蔔》裏,莫言的早期文字裏我讀到了一種難以壓抑的衝動,一種用詩化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暴力的語言去舒緩平復內心的衝動。

由此我想到了早年的餘華,餘華的早期語言並不暴力,但描寫的內容很暴力,同時他的眼睛一點也沒有詩情畫意,他的語言冷冰冰的就像醫院的手術刀一樣沒人情味。他的文章裏我讀到的是殘酷的理性,暴力的理性。

而莫言不是,他的文字裏我讀到了人的渺小和對於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昇華出一種神話自然,崇拜自然的獨特情懷。

無論人世有多少的醜陋和不解的謎團,人與自然比起來都是如此渺小,自然才擁有大靈性、大智慧。一切的痛苦、迷茫、暴力、貪婪等人的略根性,自然之神的懷抱中都無足輕重,再大的苦難,也終將平復,自然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你心上的所有傷口結痂。

就像黑子背上的傷口結痂以後,竟然在白日裏像兩面鏡子一樣反射出太陽的光輝。

通書讀下來,我讀到一種可怕的、沉默的力量,因而也想起已經去世的王小波寫的《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的雜文寫的酣暢淋漓,但缺乏詩化的美感,太過理性了。而莫言筆下的黑子不言不語,默默承受人世間的一切苦難。而當他每次獨自一人面對自然的時候,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前都有了靈性和魔力,如此讓他着迷。每次他都可以從新煥發出生機來。仍然沉默,但更有力量去面對人世的是是非非。

作者彷彿堅信只要黑子眼中的自然界是充滿神奇的所在,只要他獨自一人時和自然心心相通,渾然忘我。努力存在下去就是有意義的。

只要黑子還能看到透明的紅蘿蔔,只要黑子有一顆透明的紅蘿蔔一樣的心靈,他就充滿力量,活着還求什麼呢?

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 篇13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對裏邊的很多小的寫作細節,我有很多的感覺,從一個讀者的角度看,真的處理得很好,我很喜歡。

莫言在對隱藏的處理上顯然是與馬原不同的,對於一些可能影響閱讀的地方,莫言都沒讓讀者去花時間費思量,往往是不厭其煩的向讀者解釋,這可能也是由於中篇小說的緣故吧。

“小石匠的嘴非常靈巧,兩片紅潤的嘴脣忽而嘬起,忽而張開,從他脣間流出百靈鳥的婉囀啼聲,響,脆,直衝到雲霄裏去。”“每當中午和晚上,黑孩就聽到黃麻地裏響起百靈鳥婉轉的歌唱聲,他的臉上浮起冰冷的微笑,好象他知道這隻鳥在叫着什麼。”這顯然已經把菊子姑娘與小鐵匠的私情描述得很明白了,但莫言就是還要不厭其煩的告訴你,“鐵匠是比黑孩晚好幾天才注意到百靈鳥的叫聲的。他躲在橋洞裏仔細觀察着,終於發現了奧祕:只要百靈鳥叫起來,工地上就看不見小石匠的影子,菊子姑娘就坐立不安,眼睛四下打量,很快就會扔下錘子溜走。姑娘溜走後一會兒,百靈鳥就歇了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