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篇1

生活的藝術關於生活的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際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藝術》探討生命、心靈價值,並抒發林語堂個人對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觀感,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論及周遭,乃至整個社會。全書雖被分爲十四章,但在重要觀點上前後呼應,各章雖有一既定的討論主題,但往往將內容向外擴展,並無絕對的限制,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閒隨興的生活態度。作者在本書《自序》中說:“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又說:“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是的,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藝術》也好,《吾國與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鮮明的“林語堂風格”。

因而,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的讀者,自然對林語堂的著作評價極高。例如,有人認爲《吾國與吾民》是“迄今爲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但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不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說人生境界還沒有達到林語堂那種高度的讀者(如某些大學生),肯定會對林語堂的著作不以爲然。林語堂在《自序》還說:“我也想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而不僅僅以中國人的立場說話爲滿足,我不想僅僅替古人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現代腦筋裏的東西表現出來。”

實際上,林語堂寫《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的時候,不僅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更多的是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說話。這從前面的.《編創花絮》部分介紹的成書背景就可推測到這一點。林語堂創作的讀者意識很強,他在《自序》中說:“我頗想用柏拉圖的對話方式寫這本書。把偶然想到的話說出來,把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安插進去,這將是多麼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麼緣故,我並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這種文體現在不很流行,沒有人喜歡讀,而一個作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我們完全可以說,《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然而,我們很難有充足的理由說,它們也是寫給中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或許,我們真應該細味一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篇2

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我的思緒也彷彿隨之飄進了他筆下那個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談了莊子的淡泊,讚了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辭》,講了《聖經》的故事,以及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雲,如何鑑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林語堂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

《生活的藝術》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觀後感,裏面的情調很高雅,這是一種中國人獨特的高雅。書中不遺餘力地向美國人民兜售隱忍閒適的中國式生活藝術,林語堂在書中揭露了他所認爲的美國人三大惡習:講究效率,講究準時和希望事業成功。雖然這些“惡習”是現代人幾乎都有並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極力推崇,但他卻別樹一格地認爲“一個人以爲不要緊了,就什麼都不要緊了”這個是中國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國人“求全的慾望近乎淫”,而中國人則認爲差不多就可以了。於是,林語堂想借由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告訴這些生活節奏緊湊的美國人大洋彼岸中國人的好。他在書中娓娓地道閒適的好處,諄諄地誘美國人去享受生活。書中的章節都是這樣的題目:誰最會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閒的重要、家庭之樂、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認真地要爲美國人的'機械生活上點潤滑油。

林語堂在自序中說:“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又說:“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是的,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鮮明的“林語堂風格”。書中,林語堂一字一語寫出了現實生活的細節,藉由他這些最貼近生活而又獨特的想法使外國人對中國人生活更爲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

雖然比較明顯《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爲外國人寫的一本書,但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實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也開始趨向於林語堂當初筆下的那些外國人。人們每天置身於煩囂社會中,麻木地幹着用於維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