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熱門)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熱門)

三國演義讀後感1

在剛開學的兩個星期,我讀了一本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一開始引起我的目光在於它的內容與人物描寫,這其中令我好奇的地方在於劉備的侄子明明是一位皇帝,可爲何劉備卻只能靠賣草蓆而生呢?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讀完《三國演義》後,我的心情不知如何說出。原以爲劉備帶領的蜀國能統一天下,可迎來的.卻是蜀國大將一個接一個地走了,也以爲皇帝能平穩大局,但其實一直被曹操控制,我認爲天下大勢就如大海一般,時而平靜無聲,時而又狂風暴雨地翻滾。

這本書中我最喜愛的人物是義絕代表—關羽。關羽字雲長,他待人非常講義氣,也很忠誠,而且從“千里走單騎”和“刮骨療傷”中既能體現他的勇猛,又能體現出他遇難不慌,沉着冷靜的一面。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十七回,關雲長千里走單騎,主要內容是:關羽知道了劉備的去向後,帶上二位夫人一同過關的故事。

看到“桃園三結義”時,我想起在二年級的事,那時候我還不認識李錦涵和牛世紀,有一次和牛世紀打了起來,正弄刀起舞時,李錦涵及時出手阻止才停手。朋友是千金難換,美好的友誼更是無價之寶。

這本書中可以告訴我們,爲天下統一的人都是偉大的,我應該從小做起,爲國家富強而奮鬥。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書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是智慧大門的鑰匙,更是人類文明的寶石。

《三國演義》就是衆多寶石中的一顆。讀完《三國演義》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是羅貫中寫的,原著一共800萬1284個字,是中國第1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爲《三國志通俗演義》。

主要講了東漢末年,朝廷慘敗,亂世走遍中原,許多豪傑想統一天下,讓百姓安寧而發生戰爭,最終歷史證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下大勢之趨,不可違反的`定義。

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周瑜,孫權……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這個情節在書中記載不多,但他們三人同心。張飛爲了報效國家賣桃源,關羽文武雙全,劉備志向遠大。這樣三個人結拜成兄弟,多麼讓人感動。“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更是表明了他們的決心。劉備爲大哥,關羽爲二哥,張飛爲三弟,可謂是三位豪傑。但是萬萬沒想到,後來,關羽過世,張飛被殺,劉備病逝。

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莫過於諸葛孔明——諸葛亮了。

他才智過人,初出茅廬就讓曹操大敗而歸,又輔助劉備佔了西川。他神機妙算,在他指揮下,三國裏的故事不像歷史,而像寫好的劇本讓別人演出來的。就算死了的諸葛亮也能嚇跑活着司馬懿……

《三國演義》讓我十分感動,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爲人忠厚的魯肅,忠心耿耿單騎救主的趙子龍……這一個個歷史人物,一段段歷史故事,讓我永遠也忘不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3

在我讀討的書中,讓我最喜愛、感語最深的就是《三國演義》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爲主,講述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情節就是“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後,決定率軍南下,統一天下,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對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前去支援東吳,在這期間,周瑜因妒忌諸葛的才能,曾不斷地爲難諸葛亮。但顧全大局的諸葛亮並沒有和周瑜斤斤計較,而是巧妙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黃蓋爲了打敗曹操,甘願受罰,用苦肉計騙過曹操,此時,曹操已經中了連環計。後來,在衆人的努力下,曹操終於被打敗了,逃回北方。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也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當我們面對這些困難,不能退縮,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去克服這些難題,戰勝恐懼。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經厲過這種事情,接下來就來看看我是怎麼做的吧。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山葉口玩,忽然一座晃橋吸引了我,我看着在橋上快樂晃動着的遊客們,我也走了上去,誰知剛上橋,橋就晃動起來,我急忙跳下來,站在岸邊,我心裏不甘心,最終,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終於能在橋上來去自如了!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們一樣,用自己的努力去戰勝困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4

火燒赤壁,溫酒斬華雄……聽完這些,你應該知道這是什麼書了吧!沒錯,這就是充滿智慧的書——《三國演義》。

曹操,可以說是一個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定論的人。有人說他是奸臣,甚至是奸賊,也有人說他是英雄,更多的人,說他是奸雄。的確,曹操的形象是很多面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概。

其實,個人而言,從書中認識到的曹操,我是很欣賞的。我認爲,他是個奸雄。認識曹操,是從他的一首詩《觀滄海》開始的。其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讓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一統天下的霸氣與決心。這是怎樣的胸襟與氣魄啊!他有一種氣吞山河的英雄之氣,讓我敬佩不已。“青梅煮酒”,是千古流傳的一段佳話。劉備與曹操談論天下英雄,劉備用袁術、袁紹、劉表、孫策等人來搪塞,卻被曹操一針見血地一一駁回,“操以手指玄德,然後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一語石破天驚,劉備也變了顏色,匙箸落於地,能如此識劉備內心的,天下無二人。曹操的這番話不僅洞穿了劉備的內心,也充分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袁術淮北稱帝后,被曹操所破,帶璽欲歸其兄袁紹,被劉備截殺,落魄驚恐而忘。袁紹空自兵強馬壯,先自毀長城,拘田豐於獄中,關沮授于軍營,軀許攸於陣前,終被曹操破於官渡。劉表枉稱六俊,憂慮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而孫策空稱江南小霸王,死在許貢三門生下。看這些所謂“英雄”的結局,曹操的'眼光是何等超前?

在《三國演義》中,我所認識的曹操,還有很多的特點。獻刀董卓的從容應對、官渡之戰的任人唯賢、望梅止渴的聰明急智、揮兵南下的雄心壯志……

三國演義讀後感5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沉澱,是我們人類社會經歷滄桑變化的記載。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羅貫中,他生於1330年,死於1400年,他本名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明國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也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爲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故事講了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各路諸侯聯手將其鎮壓下去,可朝政卻落入了奸臣董卓之手。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便號召羣雄一同討伐奸臣,桃園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也參與其中。後來,董卓雖被擊敗,但羣雄爭霸的混亂局面也由此開始。赤壁一戰過後,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日漸形成,三國霸業正式拉開帷幕……

書中我最喜歡的篇段是劉備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爲了招納賢才,要去請一位絕頂謀士出山,因爲諸葛亮想看看劉備的決心,便兩次假裝不在家。果然,劉備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盼,拜訪了三次,最後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打動了,同意出山爲他創建蜀國。從這裏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禮賢下士,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求賢若渴的人。

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讀了這本書後,我突然明白了諸葛亮爲什麼會寫一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句名言。在書中說了:劉備在臨終前囑咐諸葛亮,如果劉禪扶不起來,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可是爲什麼諸葛亮沒有照做?是因爲諸葛亮並不在意權利,而是爲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得以施展。

讀完書後,我決定做一個像諸葛亮那樣大公無私,忠心耿耿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經過多年的戰鬥,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卻因爲魏國的司馬家族中的一位人——司馬炎取代曹魏,而統一三國城建立了西晉。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形色鮮明,各式各樣的人物,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諸葛亮的關羽,文武雙全的曹操……在這幾十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三大國中的.蜀國君主劉備和魏國君主曹操,他們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劉備從一開始賣草鞋,不知受了多少白眼與恥笑,再到後來,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直到最後,因他始終以德服人,收穫許多人才,成爲了蜀國開國君王,稱霸一方。

而曹操雖然被恥笑爲白臉奸臣,而且刺殺董卓、二打張繡、官渡之戰都險失性命,更是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打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可是他堅持不懈,最後也是成了三國鼎立中魏國的開國君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英雄……”歷史已經過去,只留下後人在笑談古今,批評前人的過錯,表揚古人的功勞和聰慧,去吸取前人的教訓,增強自己的技巧。與曹操與劉備雖然受到了不少恥辱,但是他們海闊天空,遇到困難不退縮、不屈服,他們堅持不懈、有智慧、識人才,才能成爲一方君主。相反,如果一個人昏庸無能、膽小如鼠、善惡不分,怎麼可能成爲一方霸主呢?我們要學習劉備與曹操的這種精神,我們也要堅持不懈、受到恥辱不退縮,要海闊天空、堅強、努力下去,我們就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讀了《三國演義》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因爲一時之恥而憤怒,要海闊天空,把一次次的失敗當作磨練,堅持努力,等待天高鳥飛的出頭之日。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曲臨江仙,古今英雄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說書人一拍案,聽書人宛若故事中人。

仁中有僞的劉備,驕傲坦率的項羽,勇而莽撞的張飛……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如此細膩,深入骨髓。眼前晃過一幕幕,策馬嘯西風,寬厚高大的背影……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個手持羽扇,鎮定自若的人。

是有怎樣的沉穩,才能掩住一身才氣,甘爲布衣,躬耕於南陽。是有怎樣的清高傲骨,才能以管仲、樂毅自比。是有怎樣的智慧,才能留下赤壁之戰等諸多傳奇。又是有怎樣的忠貞,才能含着淚寫下“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這就是諸葛亮,蒼白的文字寫不出他的絕色。

永遠也忘不了,他站在江陵的船上,雙手負在背上,望着那遼闊的水域,思考着如何對付曹操的'大軍。他想,曹操兵馬雖多,但從北方遠道而來,經過長途跋涉,本來就很疲勞,在追擊劉豫州時,一天一夜行軍三百多裏,這就好比強弩射出去的箭,到了盡頭,連一層薄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還有什麼力量呢?於是纔有了千古傳頌的赤壁之戰。那些被鎖鏈連起的戰船化爲一片火海,火光照亮了他泰然的臉。

永遠也忘不了,他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他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爲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象牀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藏在三國這段歷史裏的,究竟是怎樣一個臥龍先生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8

讀了《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想跟大家聊聊袁紹這個人。

在這次大戰中,袁紹手下有七十萬大軍,而曹操只有七萬士兵。可以說,這場戰對袁紹來說,打贏簡直是太輕鬆了。從人數看肯定能贏,但是他爲什麼還是被打敗了呢?這還得怪他自己。他雖然成就了一方霸業,但是到後來腦子糊塗了,有謀士不用,有建議不聽。謀士許攸進諫,田豐進諫,沮授進諫,他都不聽。

謀士田豐也曾進諫,告訴袁紹不要大興出兵,結果袁紹把他關進了囚獄。

許攸在官渡之戰時知道曹操缺糧,想讓袁紹兵派兩路,一路去正面交戰,一路偷襲曹操大本營,這樣曹軍必敗。然而袁紹不但不聽還想把許攸殺了。

當然還有沮授,夜觀天象知道定有不測之禍,就讓袁紹守好糧庫,袁紹還是不聽。結果曹操把糧庫給燒了,軍心大亂,能跑得了呀!曹軍越戰越勇,袁紹七十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最後被七萬曹軍打得七零八落。在逃亡中,袁紹氣得吐血!

分析了袁紹後,我發現他一樣的.毛病不聽勸。當然這也包括我。我就是不太聽老媽的話,總是自作主張。老媽見我做完了作業,便叫我整理好書包,然而我基本不聽。因爲不聽勸,我老是會忘帶了東西,最後不僅要打電話請家裏人送,還要挨一頓批。簡直就是自討沒趣。

所以呀,我們不能像袁紹一樣,別人的建議要多聽取,不然就會落得不好的後果!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撰寫的長篇小說,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司馬炎建立晉朝的許多蕩氣迴腸的故事,表現了羣雄逐鹿、三足鼎立的壯觀景象。

這本書中的許多人物都令我難以忘懷: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大義凜然的關羽,陰險狡詐的`曹操,忠厚守信的魯肅,才智過人的姜維,文武雙全的鄧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作者爲我們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英雄形象。書中的故事更精彩絕倫: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長阪坡救主。那一幕幕感動地往昔故事,一曲曲哀而不傷的英雄讚歌,讓讀者們浮想聯翩

讀了《三國演義》,我明白了爲人處世的遂理。做一個人,不能像呂布那樣目光短淺,反覆無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樣妒賢嫉能,不顧不顧大局。應該要像諸葛亮那樣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趙雲那樣赤膽忠心,不畏艱險。我也從這本書中瞭解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下尋常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裏,英雄豪傑,各領風騷,諸侯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文韜武略,鬥智鬥勇,演繹出一段多姿多彩的歷史。我曾經向彺能生活在那個年代,但轉念一想,那時候的老百姓該多麼苦啊。曹操的詩裏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樣慘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比較好。

《三國演義》真是中國文學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真是我童年的好夥伴。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前幾天,我讀了四大名著裏面的《三國演義》,書中那些生動人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裏深深的埋藏着。

《三國演義》是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書中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代,吳、蜀、魏三國之間的鬥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裏面也有許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我象描還的惟妙性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空城記、三英戰呂布這五個小故事,它們故事中的情節深深打動着我。

《三國演義》裏也有很多歷害的人物,比如:被稱爲奸雄的`曹操,以仁得人心的劉備,還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我最喜歡他的原因。

我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但當務之急是要先努力學習,考上理想的中學,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不僅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還要學習劉備的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做人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還要學習張飛寧死不屈的堅強品質,學習周瑜有勇有謀的精神,學習關羽不畏堅難和勇往向前的品質。其實從古至很多戰爭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一些爲了自己的權勢利益纔去侵略,而受苦的是那一些老百姓。

讀完《三國演義》書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讓我從中增長了知識,讓我受益匪淺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每一本都家喻戶曉,尤其是三國演義,裏面刻畫出了許許多多的人,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敢的猛將——關羽,名將——趙雲,我最喜歡的就是關羽了。

關羽武功高超,重情重義,曾經關羽被曹操抓了之後,每天都在想他結義的兄弟——劉備、張飛。最後過五關,斬六將,跟兄弟匯合。

關羽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有一次,吳國的孫權讓關羽帶兵談判,但關羽卻單刀赴會。最後走出吳國的'領地。第二次,關羽又來了,但沒想到是個圈套,被吳國兵包圍了,無處可走。這時吳國,對關羽談了一個條件,就是背叛蜀國,到吳國投兵並認輸。但是關羽卻絲毫未動搖,沒有認輸,最後被孫權所砍頭。讀到這裏,我哭了好長一段時間,關羽的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寧死也不屈服於敵人。

從這個故事中,我想到了在我身邊的一件事,中午,我在學校和同學玩抓人遊戲,最後是一個跑得很快很快的人來抓。他第一時間就盯上了我,朝我似牛般地跑了歸來,我跑到一個乒乓球檯後面跟他繞。可是,我卻因爲體力不支而變慢。我自己心裏想到我肯定會被捉到,就不受控制地地跟他說了一句:“我投降,求你不要捉我。”讀完這個故事,現在想想可真是羞愧,要現在我被抓了,我也不會投降的,這是關羽教會我的。

所以,我最喜歡讀的就是它了——三國演義

在生活當中,要像關羽一樣,就算勝負已定,也不服輸。寧死不屈,這是多麼可貴的一種精神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首大氣磅礴、氣勢宏偉的讚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記錄了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描繪出傑出的歷史人物和自強不息的奮鬥,是最輝煌的歷史鉅著之一,我細細品讀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以劉備、曹操、孫權爲首的蜀魏吳這三個政治勢力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戰爭。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孫曹赤壁之戰,載入史冊,讓人津津樂道。每一次戰爭都令人感到驚心動魄;每一次戰爭都是勇氣與智慧的考驗;每一次戰爭,都令我們變得亢奮起來了。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孫曹的赤壁之戰。每一次戰爭,都令人感到驚心動魄;每一次戰爭都是勇氣與智慧的考驗;每一次戰爭,都令我們變得亢奮起來了。

最後,曹操之子曹丕統領了中原,結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讀完這本書,我被這生動的情節所打動和那有血有肉的人物所感染。

《三國演義》裏,我還有一個欽佩的對象——劉備,他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地投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

合上書,我的心仍在三國裏遨遊,久久不肯離去。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我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這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空城計》中講述到:不料曹真出師不利,軍師王朗被諸葛亮陣前罵死,諸葛亮大獲全勝。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諸葛亮說司馬懿足智多謀,心懷大志。孟達聽諸葛亮說的,把徐晃射死。諸葛亮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運糧草,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向西城蜂擁而來!衆官聽見這個消息,大驚失色。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戰爭殘酷,統治者的爾虞我詐,將土們的赤膽忠心,

關羽,他忠貞守義,赤城勇錳,他是正義的化身,他是我們心中威風凜寨的武神。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欺負小狗,我對那個人叫道:“不能欺負小狗。”那人聽見我的叫聲撒腿就跑。看着他跑走的背影,我急忙跑過去看小狗,它不停地向我搖擺着尾巴,似乎在感謝我的“救命之恩”。我摸了摸小狗的頭,非常開心地說:“我也可以像關羽一樣了,做一個見義勇爲的人。”

還有一次,我在吃完飯後,我把吃完的剩飯打包回家,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見一隻皮包骨的流浪狗,它嗅到我拿剩飯殘羹的味道,立馬就朝我跑過來了。我嚇得飛奔起來,可沒跑了多久,那條流浪狗把我逼到了死衚衕,眼看就要成爲那狗的`美餐了。我突然間心生妙計:把我手中打包的剩飯扔給那條狗吃,它就不追我了。果不其然,它真的正在美滋滋地吃着那些食物,我也脫離了險境。

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凡事不慌不忙,機智地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公元三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讀完這本書,我被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吧!曹操詭計多端、多疑,歷史多以“*雄”而論之,爲何我不愛“英雄”而獨愛“*雄”呢?“*雄”顧名思義*而雄者。曹操最被大家所詬病的無非兩點:一是誤殺呂伯奢一家後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敝之拙見:第一點可從史書找反駁,第二點曹操之所以那麼做是時事所迫,不得已而爲之。而且在董卓進京後羣雄都無動於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難道這不是英雄所爲嗎?曹操爲人誠實、親民、從不陽奉陰違,這樣的人在現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

看到曹操的這些品質,聯想到生活中,我們還好意思說他“*”嗎?馬路上老人摔倒了,圍擁而觀、拍視頻、發朋友圈已成常態,扶與不扶早已不是重點,甚至連報警都不願動動手指。如果我們都能像曹操一樣挺身而出,那麼社會的.負面新聞會少之又少。工作中領導提出一個並不完善的方案,拍馬*、阿諛奉承聲聲不斷。如果我們能像曹操一樣直言進諫,那麼公司的業績會是蒸蒸日上。說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辯,卻總是不屑於去實踐,結果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讀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爭做一個現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我們正值治世,讓我們做能臣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當你翻開這本書,就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東漢末年。

《三國演義》裏面的幾乎所有人物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就比如“溫酒斬華雄”的關雲長,“長板橋退曹軍”的張翼德,“草船借箭”的諸葛亮,“截斷江流奪阿斗”的趙子龍,“火燒赤壁”的周公瑾……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那次的大分裂,使中國歷史上又多了一個傳奇。這本書既是訴說英雄的詩篇,也是講述智慧的寶典,更是講述勇武和忠義的經典:神勇如關羽,驍勇如張飛,智勇如趙雲。書裏面始終貫穿着“忠義”二字。當初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遇害後,劉備痛不欲生。因與劉備結義,關羽也過五關斬六將,一心想回到劉備的身邊,義重如山。爲了報答曹操,他還在華容道時冒着生命危險放了曹操。同時,書中還讚賞了忠臣,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令敵人也不能不佩服。

我從《三國演義》中還體會了性格的重要性。像諸葛亮和周瑜,他們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在智謀方面也是實力相當。不過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卻發財相同:諸葛亮沉穩,周瑜卻十分驕傲,而且嫉妒心極強,正是諸葛亮的表現太優秀,周瑜纔會一心想要除掉那個“諸葛村夫”,但他這麼做是必定要失敗的,最後他果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臨死前還在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這足以看出性格對於成敗的影響有多大。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凡的'英雄史詩,在一個個細節裏凸現出歷史的波瀾壯闊;其浪漫而熱烈的敘事,使得此書超越時空的藩籬,在文學的長河裏熠熠生輝。